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保的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 引言
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市场化严峻挑战,随着科学技术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科学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已成为迎接挑战的有力法宝。德国政府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1]。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是对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设置的学科。推广工业工程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和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而将作为基础工业工程核心的工作研究(Work Study,WS)和时间研究(Time Study,TS)与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y,IT)相结合,则能实现效益经营的集约化与竞争力的提高,加速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的步伐[2]。
基础IE工作方式是在生产现场进行测定,得到相关数据后人工进行数据的整理和表格的设计;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可通获得现场相关视频,将转换成为一定格式,再运用达宝易(Double-E)软件结合IE原理进行时间和动作分析,最后直接得出IE报表或图形。
基于上述状况,构建IE+IT的黄金搭档,应用IT技术解决新环境下的基础IE应用难点,结合基础IE思想与软件工程技术,突破企业管理运作中的狭隘视角,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研究基础IE理论。传承百年基础IE,将加速提高企业在“工业4.0”时代立稳脚跟[3]。
本文通过对某电子企业通孔插装技术(Through Hole Technology,THT)车间“装接插件、焊锡”工位进行详尽分析,用工作研究的相关准则与方法来寻找工位中不合理因素,以达到改善作业方法与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1 THT点焊过程瓶颈因素的提出及分析准备
THT是采用有引线元器件,在印制板上设计好电路连接导线和安装孔,通过把元器件引线插入PCB板上预先钻好的通孔中,暂时固定后,在基板的另一面采用波峰焊接等软钎焊技术进行焊接,形成可靠的焊点,建立长期的机械和电气连接,元器件主体和焊点分别分布在基板两侧。
对THT车间的流程分析主要是对插件焊接生产线的各工位的工作研究,插件焊接生产线各工序及加工时间如表1所示,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每个工位选择了三个周期进行分析[4]。
根据对安装元器件和点焊元器件的过程分析,可以发现主要限制PCB板质量及生产率的主要因素在安装元器件过程和点焊元器件的质量与工作效率。准确地指出问题出在哪一工位以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对企业现场来讲,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由于元器件焊接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没有丰富的生产经验,用肉眼很难在现场发现问题。
以工序2“安装接插件并焊锡”进行详细分析,针对该工序进行改善,按标准作业方法对这一工位进行现场连续拍摄多个周期的视频,并将视频文件分割成为若干不同周期的视频文件,可以较清楚地观察操作者每一步操作的具体动作和所消耗的时间。
2 “安装接插件并焊锡”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达宝易软件能够把整个视频分成很多个视频段(标记视频),播放时可依据要求对每个标记视频进行任意调速。如此可以反复观看不同速度的视频段,有利于对整个操作的基本动作的分析,从而找到操作中的不合理动作,采取有针对性的修正措施,进而提高生产线的平衡性,确定其标准作业时间。
达宝易的主界面包括“菜单区”、“视频区”、“标记属性区”、“类型定义区”及“动作序列区”。
分析工序2视频文件,将“安装接插件并点焊”这一工序的一个工作周期划分为30个动作序列,所有这些动作都属于17个基本动素的范围,将操作动作分为17个基本动素类型并定义为不同颜色。
工序2的动作分析界面如图1所示,包括所有动作的名称、ID、起始时间、测量的持续时间(TIME,单位:s)、标准时间(ST,单位:s)、手动标准时间(ST手,单位:s)、速度评价(速度,单位:倍)以及动素类型的详细数据。图1中“大分类”,分别表示有效动作(用圈表示)、辅助动作(用三角表示)和无效动作(用叉表示)[5]。
3 动作研究与动作改善
根据工序2“安装接插件并焊锡”的连续3个完整周期的分析,直接由达宝易软件输出统计报表,动作类型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实际总时间是由用达宝易软件针对实际视频进行分析的,标准总时间是用方法时间衡量(Methods of Time Measurement,MTM法)进行测量的,MTM数是人工由标准总时间换算而来[6]。
MTM法将人的动作分解成多种基本动作,如坐、站、跪、转身、俯屈、足动、腿动、行及手握等。用手臂动作的操作在作业中是最多的,手臂动作又可分成转动、加压、伸向、移动、抓取、释放、定位及拆卸等动素,将每个基本动作加上宽限,然后把这些估算出来的各个时间相加,就得到了完成一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以此作为建立标准时间的依据。
MTM动作的时间单位称为TMU,与普通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为:1TMU=0.036s、1s=27.8TMU。例如视频中伸右手抓取桌上距右手30cm远处的元件,再将其移动到距离为30cm的左手上,这一动作的时间是27.5TMU,大体相当于1s。
由于MTM法的时间值是在详细分析动作记录的基础上设定的,因此不包含宽裕时间,通常是指具有中等水平的作业者在通常状态下以一般的努力程度进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值。故由表2中所得三个周期的实际总时间与标准总时间时间差为144.56-113.19=31.37s,具体实际时间与标准时间比较直方图如图2所示[6]。
经分析,操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伸手和移动两种动作元素和距离有关,左右手离元件的距离也是决定伸手与移动的动作时间;
②操作过程中左右手工作不协调存在左右手分别握持元器件的等待时间,都是动作分析中可以重点分析并改进的部分;
③由于操作熟练程度,在抓取或放置元器件里,不能准确一次抓取或准确一次将元件准确放入预备的孔内,需要第二次的抓取或放置;
④单调作业、不良空气环境、作息时间安排不合理等都容易引起疲劳,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针对上述4个主要问题,采用相应对策进行改进:
①根据MTM法,缩短距离以减少动作所需时间。
以伸手A类为例:A类完全不需要用眼睛确定对象物的位置和伸手方向,而是习惯性地移动手的位置;或者说是向固定位置或另一只手上的对象物伸手的动作。伸手20cm,需要7.8个TMU,而伸手30cm,需要9.5个TMU,相差1.7TMU,也就是0.061s,分析视频中每个周期共有5个伸手动作,可省5*1.7=7.5TMU,也就是0.306s。
②运用双手联合操作分析方法。
通过双手操作分析可以考察操作者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是否合理,左右手的分工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多余和笨拙的动作需要改进,工作地物料的摆放、工作地布置是否合理等等,经研究和改进,以达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的目的。
操作中,存在左右手的动作不平衡,有“独臂”式操作,工具、物料、设备等不合适的放置位置,经过分析,将左右手动作进行分工,并使动作规范化。通过边观察、边记录,一次观察一只手的动作,将其动作用合适的符号及文字说明记录下来,并多次核对两只手的动作,使记录准确无误。经分析,将左手取元件3的动作由右手来做,可以减少一个27.5TMU,相当于1s。
③加强培训,提高作业者操作熟练程度。
由于操作熟练程度,分析的视频中存在一次重复抓取和一次重复放置元器件,共多出11.1TMU=0.4s。由于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固定,而根据需求是多品种少批量,作业者的流动性也很大,导致很多的新手对该动作的熟练程度很低,客观上造成了时间的浪费。另外操作过程中的连续性也会受工具摆放是否合理的影响。
要想保持操作连续性,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给予物件特别表示。2)改良工作场所布置。3)物件、工具有固定位置,并放置于正常工作范围内。4)操作人员应给予培训,使之成为习惯性的动作而取消此动素以节省时间,提交工作效率。
④单调作业、不良空气环境等都容易引起疲劳。
疲劳,是一种主观不适感觉。作业疲劳是指在作业过程中连续不断消耗能量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引起作业能力下降的现象[7]。
据调查,该企业由于市场需求大,作业者大都要加班工作,本视频中作业者长期高强度静态作业和连续单调的作业、工作空间狭小、焊接时有异味气体、工具设计不合理等导致作业者精神高度紧张,容易导致精神疲劳,既增加了休息次数和时间,也影响产品质量和产量。具体的改善方法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加强通风、扩大作业者操作空间;2)工作时间长短是否合适;3)工作台的高度是否合适;4)座椅高度是否合适;5)工作器具是否合适[7]。
4 工作研究改善效果评价
工作研究最根本的精神――持续改进,就是培养人们的效率意识和开拓求新精神,确立“改善永无止境”的思想,不断寻求最经济、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使作业方法标准化,并确立标准所需要的标准时间。
作业标准化是工作研究最直接的目的之一,用作业时间作为核算生产线平衡率的基础数据,也是找出瓶颈工位的前提条件,对于企业的效益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优化后的“安装接插件并焊锡”工序,单位周期产品的操作时间降低了48.19-39.85=8.34s,改善后实际时间与标准时间比较直方图如图3所示。改善前、后改善前后总时间的优化如表3所示,改善前后动素大类汇总如表4所示。
工序作业效率是工序的作业量与实际作业时间的比值,其中工序的作业量是一个周期必须完成的作业总量,是一个固定值,而单件实际作业总时间是可以改变的,单件实际作业总时间越短,那么工序作业效率越高。现用工序作业效率的增加量来描述标准化后效率的提高,工序作业效率的增量为改善后的工序作业效率和改善前工序作业效率之差与改善前工序作业效率的比值,相关计算公式如式(1)、式(2)、式(3):
G=■ (1)
式中:G为工序作业效率;W为某批产品的作业总量;T为通过达宝易软件分析得到的单件作业总时间。
G■=■ (2)
式中:GΔ为改善后作业效率增量;Ga为改善后工序工作效率;Gb为改善前工序工作效率。
由表3可知,改善前的单件作业总时间为48.19s,改善后的单件作业总时间为39.85s,改善后作业效率提高百分比:G■=■=■=■=0.2093=20.93% (3)
利用Double-E对“安装接插件并焊锡”工序进行工作研究,改善后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93%,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作业效率,对提高企业效益和降低操作者作业疲劳提供了有效数据。本文主要论述了“安装接插件并焊锡”工序的研究情况,对整个工艺流程都可按此法进行分析,最终可提高整个流程的总效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制造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优势,需在现有基础上,争取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受益。
5 结语
本文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应用Double-E进行工作研究,大大提高了工作研究的分析效率和分辨率,并取得良好成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可以自由调节视频文件播放速度,弥补了作业现场连续工作的分析不足,增强了作业现场的可再现性。工作研究是基础IE的基础与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且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经济条件下,企业现场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有限的资源上创造出尽可能大的价值。基础IE的工作研究与现代的IT相结合必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强大的利器,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周韶宏.工业4.0:人类社会的下一场生产革命[J].上海经济,2014(11).
[2]齐二石,霍艳芳.中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现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4).
[3]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李晓麟.印制电路组件装焊工艺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张文博,郑永前,宋德朝.采用达宝易软件的信息化工作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油田企业;档案保密工作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9. 092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9- 0179- 02
我国的油田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对石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进行改革,信息化技术已经在油田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档案资料管理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虽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隐患。
1 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隐患
1.1 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导致的隐患
信息化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渗透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油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信息化技术可以使档案管理工作变的更加简单、高效、便于查阅。虽然,信息化技术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档案信息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例如:目前,网上较为流行的电脑病毒,或者是来自于不明黑客的恶意攻击。这些都有可能对档案的保密工作造成影响。尤其是油田企业中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科技档案室,其内的档案资料信息都是关乎油田企业未来走向的重要性文件,一旦被他人偷取或丢失,对油田企业造成的影响不堪设想。
1.2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保密意识带来的隐患
在我国,油田企业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并非是从事档案管理的专业,严重缺乏工作中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没有经受过正式的档案管理训练。因此,油田企业对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严格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对档案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存在的隐患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
1.3 保密规章制度不落实带来的隐患
在我国的油田企业中,关于档案信息保密的规章制度多数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立的,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少有员工会按照规章要求的去做。长此以往,规章制度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自然就失去了约束力,很难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4 保密范围和级别不清带来的隐患
油田企业为了防止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接触到油田企业高层的核心资料,并没有对档案管理人员说明信息的商业秘密范围及其级别。如此一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缺乏对这些核心资料的重点保护,使档案保密工作的严密性与科学性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 信息化条件下针对档案保密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我国油田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引起油田档案保密安全工作的因素有很多种。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若要消除油田企业档案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
2.1 从思想上认识档案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油田企业的档案保密工作的质量,不仅会影响到档案管理部门本身,其工作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油田企业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本人在油田企业的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档案室工作,一旦档案室内的保密资料被泄漏,我公司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处于劣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会受到巨大的损害。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的认识到档案保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除此之外,要加强油田企业内、外部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档案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与企业未来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紧密的结合起来,端正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
2.2 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确保规章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企业的规章制度之所以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究其原因在于企业高层对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督促与检查。在制定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时,除了要对企业档案信息的保密范围、等级做出严格规定以外,还要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范围以及级别,使其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从制度和体制的层面上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档案资料要进行重新鉴定,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归档处理。
2.3 加强技术防范,消除泄密隐患
企业的档案保密工作,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以外,还要做好技术防范工作,避免网络病毒以及黑客入侵造成的信息丢失或泄漏。具体办法如下:
(1)建立网络防火墙,避免网络病毒以及黑客的入侵。
(2)引进高科技杀毒软件,定时定期对信息载体进行杀毒隔离。
(3)坚持防治管理相结合的方针政策,采取其他技术手段措施,加强企业档案的保密工作。
3 结 语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油田企业若要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必须要加强档案保密工作,防止内部机密信息泄漏。因此,作为油田企业勘探开发研究院科技档案室的工作人员,要明确档案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油田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切实保证油田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主要参考文献
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公民的权利是对公民文化生产与创造以及文化消费权利的有力保证,是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展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担负着开展社会教育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责任,是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环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开展的是公益性文化服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
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涵丰富,包括文化生产与创造、文化消费与享受,这些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所应该触及的界域,以及所应当指向的对象。具体来讲,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就是人民自由、平等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生产和创造,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公平地享受到社会文化成果的权利,以及展示和发挥个人才能的权利,其所形成和产生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文化成果不受损失与侵犯。
2 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特点
2.1 基本文化权益的核心是文化公平
文化权益是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公平享受来自社会各类机构的文化服务。它是全体人民对社会文明进步成果、对文化创造成果的共享。“普遍均等,惠及全民,覆盖全社会,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均等化”等,这些提法都体现和强调了一种社会公平。一个繁荣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文化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理应承担其服务的职责,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让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过上有尊严的文化生活,从而达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权利主体上,每个公民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实现其文化权利。但由于人们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事实上每个公民在享受文化权利方面存在着不对等性,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公益调节文化资源的供给,保障弱者相应、同等的文化权益,也就是“给最少受惠者带来最大利益”。因此,基本文化权益首先是一种普遍性的文化权益,它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它要求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优先促进弱势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保障他们文化权益实现机会上的均等性。
2.2 基本文化权益是由国家和政府加以保障的最低限度的、必要的文化权益
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权益的最基础部分,它既是一项普遍的、平等的文化权益,又是与一段历史时期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必须由国家和政府加以保障的最低限度的、必要的文化权益。就现阶段来说,各个阶层最基本的,也是最强烈的文化需求,就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以及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为代表的文化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应当由政府承担,并且提供服务予以实现。同时,市场和社会力量也是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重要主体,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主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政府在承担其服务职责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以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内容
3.1 公民平等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
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平等地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联合国大会颁布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都将“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放在了各国公民共有的基本文化权利之首。我国《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当前,我国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欲望非常强烈,热情也十分高涨。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就是要让公民切身体验到文化活动所带来的喜悦,要让人们在文化活动中得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各类文化机构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人口分布情况,按照民族情况、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细致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地域、按人员类别开展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充分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建立文化协管员制度,让公民的文化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证。
3.2 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成果的权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成果日益丰富,如何保障公民均等享有文化成果的机会与条件,这也是我国政府要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般而言,文化成果的享有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都具有平等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的权利,二是每个公民都具有平等享有公共文化产品的权利。目前,为了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共享文化成果的权利,我国针对偏远地区和流动人口提供了阅读、视听、数字文化服务以及文艺鉴赏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我国正在?e极改善条件,让未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儿童、老年人以及进城务工者和残疾人等,也能够与其他公民同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4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的有力保障
4.1 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诉求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需求。通过公共图书馆服务,可以使很多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和个人发展机会的人们,特别是让困难群体获得可以自由走进图书馆享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例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立诗歌大讲堂、免费书画活动室、电子阅览室、音乐培训室等,邀请一些著名的诗人、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专家以及学者登台演讲,推出一系列文化、历史、社会百科知识讲座等;每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4.2 公共图书馆保障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发展公共文化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人民享受均等的基本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其首先遵循的原则就是公益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免费提供平等的文化服务是由其性质决定的。公民免费使用和享受文化权益,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事业机构的职责。为了给公民提供普遍均等的文化服务,维护公民平等接受文化服务的权利,公共图书馆必须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并充分尊重每一位读者,使读者能够充分享受到自己的阅读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知识的传播、文明的传承更为广泛,保证所有的读者都不会被拒之门外,也更加体现出国家、社会对文化事业的关注和对公民文化权益的保护。
4.3 帮助和引导读者有效获取文化信息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保存和文化知识传播的场所,是为广大读者提供公共阅读和获取文献信息的场所。经过长期的积累,图书馆保存有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其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资料馆藏,是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图书馆通过对读者提供周到而细致的服务,帮助和引导读者有效获取和利用这些文献信息资源,最终赢得读者的认可。图书馆在提供服务方面,要变革传统的依靠经验提供服务的模式,在采、编、藏、阅、咨询等方面要更加规范,保障服务质量,采购更多的图书资源,不断丰富馆藏,并着力为读者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阅读、学习,提高读者的满意度,真正帮助和引导读者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产保护工作中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经费投入;完善法制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5年正式启动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然而,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正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政策法规问题、人们认识观念问题、保护、工作经费不足等,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地加以解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很难进一步深入扎实地进行。为此,我特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资金投入不足,带来种种隐患
(一)申报工作弄虚作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后,各地闻风而动,开动员会、下发普查表、搜集情况、整理资料、申报公布保护名录、举办各种演展等等,可以说是轰轰烈烈,成绩裴然。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要看到很多地方虽然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政府投入的资金却很少很少,个别的甚至为零。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有不少地方由于没有专项经费,但又出于工作压力,不得不就申报而申报,填上申报表,搞点上报资料就了事。同时,我们有的主管部门出于各种原因,也给予了方便,因而出现了虽然有的项目成为了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实则没有保护实体,没有完整的音像视频资料和文字记录资料等弄虚作假现象。
(二)重申报,轻保护
我们许多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还是很重视的,我们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不怕天寒地冻,不怕天寒酷暑,深入山区、乡村、社区实地走访,搜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和人民感谢他们,大家是不会忘记他们的。但由于工作经费不足,一方面申报资料不完整,存在缺陷。另一方面,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后便无法问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一张纸上,在一个美好的规划中。
(三)抓重点,忽略普查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经费少或没有,但又要完成工作任务,怎么办?很多地方只有采取突出重点抓特色,在原有的各种民间艺术集成卷中去选择申报项目,然后在下基层采风的基础上,填好报表,制好光碟上报项目。然而对于大面积的普查却无法进行。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以前搞的艺术集成,总的来说是较全面可用的,但是由于受当地社会政治的影响,我们的搜集到的资料也是不全面的。同时受工作和办公工具的局限,我们搜集的资料仅停留在文字和图片上,也是存在重大缺限的。再者,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范围不仅仅是民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还包括医疗、建筑、传统手工艺等十多个项目,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普查是必不可少的。
(四)重展示,轻基础工作
从中央到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展工作历来十分重视,短短四年间,我国就举办了两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当然,各省、市、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展活动也是举办得非常多的。这项工作一方面充分地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展工作是十分花费资金的,当然也是应该和必须的。但是,据我了解,很多地方,他们愿意(当然也是被迫)拿钱出来搞演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知名度,然而很难让他们拿点钱去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如添置录像、录音、摄影设备,下乡采风,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培训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补贴基金等。
(五)重工作,轻培训
在我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经历中,我感觉到,不少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培训重视不够,档次不高。即使搞培训,专业性、针对性也不是很强,采访、录音、摄影的技能培训也搞得很少,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到,有的地方以会带训走过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从设备、人员的准备,到下基层实地采风、搜集资料,再到整理、筛选、制作多媒体光盘,再到申报材料,没有充分的资金作保证,是很难圆满完成该项工作的。因此,我呼吁国家拿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实施办法来,切实地把该项工作抓实抓好。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进一步做好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只有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遗产保护的通知》两个文件。个人认为,仅靠这两个文件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有不少地方的领导,口头上大讲特讲与中央保持一致,而行动上对中央的文件并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强调地方的特殊性,有选择性地执行,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致使很多中央政策在地方得不到实际意义上的执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央强调是十分重要,紧迫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然而总有一些地方不这样做,他们总是以“吃饭财政”为由,拒拨或少拨工作经费,致使该工作不能有效地开展,很多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及时地抢救。像这种因工作经费不落实而造成的损失、责任由谁负,该不该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我们期盼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出台。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__年工作,分析形势,表彰先进,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20__年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20__年,全市上下按照“把握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创了新局面。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政策的落实,强化了就业再就业服务,拓宽了安置就业渠道,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69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1608人,其中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14818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06、120和16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劳务输出规模稳步扩大,新增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38286人。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落实,全年减免各类税费902万元,为941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13万元。在中心的下岗职工全部出中心,顺利实现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二)社会保险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全市发放基本养老金75734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334万元,确保了1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和1.5万名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社会保险扩面新增参保人员10.96万人次,到12月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覆盖27.5万人、27.2万人、29.1万人、15.4万人和24.3万人。全年征缴社会保险费首次突破8亿元,达到83938万元,较上年同期净增17196万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三)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拓展职业培训领域,扩大技能鉴定规模,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共组织再就业培训28242人、创业培训3185人、新技师培训845人、就业前培训5573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649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13、125、106、139和147。有10484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9919人。
(四)维权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城镇企业职工签订劳动合同19.8万人,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38。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解决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劳动保障排查机制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提升了劳动保障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年共查处案件285件,取缔非法职介机构7家,责令用人单位归还非法收取押金28.9万元,补缴社会保险费1360余万元,75家建筑施工企业缴纳工资支付保障金350万元,为民工追讨拖欠工资319.84万元;立案受理劳动争议案件687件,结案683件,为劳资双方挽回经济损失1026万元。
(五)基础建设有了新提升。“金保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类就业再就业及社会保险台帐和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等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出自文秘站网-]
20__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新进展,是在前几年特别是“十五”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成果,也是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团结拼搏、扎实工作的硕果。在此,我向满腔热情支持劳动保障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劳动保障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劳动年龄增长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攻坚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期;人口趋于老龄化、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日渐复杂化。未来五年,全市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社会保险基金支大于收、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倍努力地做好工作。
二、20__年劳动保障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劳动保障工作起好步、开好局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比较健全、技能人才比较充裕、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比较和谐、管理服务比较规范”的发展目标,注重民生,把就业再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民安,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民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其主要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2.88万人;新增社会保险扩面6.86万人次,征缴社会保险费7.79亿元;组织各类技能培训6.16万人;劳动争议案件和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在95以上。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各级政府的第一目标、第一责任、第一任务。各级各部门要积极落实国务院36号、省政府1号和市政府1号文件,要带着责任落实任务,带着感情承担使命,带着热忱倾心服务,带着关爱长效帮扶,统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特别是大中专
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特别是“零转移农户”的就业工作。
一是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重点是扶持国企下岗职工等七类发证人员,援助“4050”等四种就业困难群体,落实好社保、培训等五项补贴政策和税费减免、小额贷款、资金投入等三大扶持政策。采取“促青、扶中、保老、助困”措施,分类解决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对“3040”人员,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对“4050”人员,实施就业援助;对无力就业的“4555”等大龄困难人员,保基本生活、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从今年起,不再执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企业新的裁员通过市场就业。
二是广开就业渠道。要坚持走发展带动就业、改革扩大就业、服务促进就业的路子,实施就业增长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发展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多种就业模式,通过政策扶持就业、项目带动就业、组织起来就业、岗位援助就业、输出异地就业等措施,增加就业岗位,广开就业门路,实现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就业。
三是帮扶特殊群体就业。重点是帮扶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农户”。对城镇有就业能力、有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培训1人,依托街道、社区和企业安置就业1人,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予以优先安置。当年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当年内必须解决。同时,以解决“零就业家庭”为突破口,以创建“就业服务最佳社区”为基础,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率、适龄劳动力就业率。对农村有务工能力和外出愿望的“零转移农户”,帮助技能培训1人,力争转移就业1人,年内解决30“零转移农户”的就业问题。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者就业。要树立城乡并重、城乡统筹的大就业观,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工资、社保制度。积极推行职业培训、就业服务、维护权益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
总之,就业工作要把握扩大就业规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系,努力提高素质就业水平;把握灵活就业与稳定就业的关系,积极促进稳定就业;把握促进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保持就业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认真贯彻国务院38号文件,坚持完善制度、扩面征缴、落实政策和确保支付并举,推动社会保险工作实现新发展。
一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按照“改革、调整、试点、完善”的工作思路,加快完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3%的比例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全面实施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调整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政策,逐步实现按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确定缴费基数。开展企业年金制度试点,积极扩大年金覆盖范围。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制度,稳步实施“村改居”人员社会保障办法;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工伤补偿、预防和康复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研究适应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办法,优先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积极开展企业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基本医疗保险的社区管理服务,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二是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养老保险要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医疗保险要关注困难群体,筹集3000万元,基本上解决未参加医疗保险的国有破产、特困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失业保险要依法加大对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扩面力度,着力将享受社保补贴政策的持优惠证人员纳入,扭转参保人员下滑的局面;工伤保险要以建筑、煤炭、矿山等高风险企业为重点企业,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和进城务工人员为重点人群,扩大覆盖面。大力推行“统一申报核定”和“一票征缴”,核实核准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
三是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多渠道筹措资金,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成果,继续做到当期无拖欠。要确保就业援助对象社保补贴、社保援助等资金的足额到位,确保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要完善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就医和医疗机构结算办法,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各项社会保险都要把保发放、保支付放在工作首位,积极研究解决基金征缴、资金平衡方面的问题,按规定及时支付待遇。
(三)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要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以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为手段,全面推进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民工培训工作。
一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出台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性意见,制定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立健全“使用与培训相结合、考核与选拔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政策,研究制定相应的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尽快建立职工凭技能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机制。大力开展全市性技能竞赛,推动技术工人岗位练兵自学成才,通过竞赛选拔一批技能大师、首席技工、首席工人,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以引导农村40岁以下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为主要目标,实行长、中、短期结合,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减半收取职业技能鉴定费用。每季度组织一次送岗位信息、送就业服务、送技能培训、送技能鉴定“四送下乡”活动,力争全市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其中劳动保障部门参与组织培训1.2万人。
三是推行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要注重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组织订单培训,扩大创业培训,增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转换、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能力。组织实施“培养千名小老板,带动万人就业”的创业培训计划,完善创业培训与小额贷款、创业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培训、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
四是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企业和院校技能人才评价工作,选择部分大中型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指导企业开展技师评聘工作。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构建设,规范技能鉴定行为,全年实施技能鉴定2.5万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使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就业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四)以 劳动合同为基础,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当前,劳资纠纷日益增多,劳资矛盾日趋尖锐,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今年,要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以协调劳动关系为主线,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逐步建立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继续把巩固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放在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改制改组企业和农民工中推进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所有用人单位招用农民工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要研究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合同文本和管理办法,增强劳动关系调整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重点指导非国有企业、改制企业以及其他劳动关系矛盾突出的企业,开展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实施“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3,集体合同覆盖率达60,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是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加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建立完善企业内部调解、区域性调解和仲裁调解相结合的调解工作体系。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建立“立足调解、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劳动争议调处制度,做到劳动争议仲裁快立、快调、快审、快结。要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关系的协调平衡,切实减少群体性劳动纠纷和劳动争议。
三是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各项制度,加强机构建设,充实监察人员。开展劳动保障监察日常巡查、劳动保障制度审查和群众投诉举报专查,重点组织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资支付、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农民工权益维护、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和技术工种持证上岗等内容的专项执法检查。加大对群众投诉举报案件的监察执法力度。全面推进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制度。
四是进一步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处理机制为重点,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维稳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当前,我市劳动保障工作已经进入重要发展期、矛盾攻坚期和工作转型期,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以基础建设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以优化服务为重点,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在履行职责和改革创新上有新的突破,在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在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满意程度上有新的提高。
一是加强劳动保障队伍建设。每一个从事劳动保障工作的同志,尤其是劳动保障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了解全局、把握全局、服从全局,把劳动保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习型、思考型干部,努力使劳动保障部门成为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系统,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建立数据中心、业务专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做好业务数据的整理整合工作;统一开发实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两大应用软件,统一制发社会保障卡。全面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范化、专业化,以基础数据、基础档案、基础资料为重点,建立全面系统、统一规范、方便实用、支持决策的统计调查制度。适时开通“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