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科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针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抽象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状况,分析课程教学各阶段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提出从分阶段突出重点教学、引入习题课加强学习效果、实验环节用不同测试用例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重视考试命题和试卷分析4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并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 :编译原理;阶段教学;课程设计;实验设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7-0021-03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 2015NZYQN29);2013年四川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080901)。
第一作者简介:周伟,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计算智能,wei.zhou.swun@gmail.com。
0 引言
编译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理论高度抽象,实践动手环节的教学效果受制于对理论的理解程度。在教学上,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将之较为灵活地应用于实验实践中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
1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多年来,随着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课时一直呈下降趋势,从早期的80学时调整到现在的50~60学时,授课内容和要求也一再降低,授课教师除了要把握好删繁就简的原则,更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以西南民族大学编译原理课程为例,其理论课时为51学时,实验环节为16学时,胡元义老师主编的《编译原理教程》为教材。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前5章为主,包括文法语言基础知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对于自底向上语法分析方法,课堂只涉及LR(O)和SLR(1)分析器。实验环节课时为16学时,安排3个实验,分别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
1.1 初学阶段
开学后的第1-3周为初学阶段,是树立学生信心的重要阶段,讲解内容包括文法与语言的基本推导、推导与语法树等,通常采取第一遍理论解释、第2遍举例说明、第3遍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即“三遍法”。这个阶段在教学节奏上越慢越好,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这门课程的学习规律,从抽象的理论中逐步建立起整个知识体系,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编程实践中。
1.2 难度上升阶段
第4-7周为词法分析阶段,这个阶段进入上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际编程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不多,大致包括根据要求写出正规式、NFA确定化为DFA、DFA化简。
1.3 重点学习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程度,有意识地放缓教学节奏,重点放在“教与学”的“学”上,通过布置习题课来加强学习效果。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应该基本掌握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路,因此,后续的课程更偏向于“教与学”的“教”,将大部分习题练习改为学生课后自行完成,而习题课只对部分习题进行讲解。
在授课时间安排上,第8-10周为语法分析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消除回溯和左递归、LL(1)、算符优先文法、LR (0)和SLR (1)文法;第11-13周为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控制语言的翻译上;第14-16周为代码优化阶段,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基本块划分,利用DAG进行基本块的优化、循环的查找和优化;最后一周主要是梳理相关知识。
这一阶段教学方式仍然采用“三遍法”,但具体与前阶段不同,主要遵循华罗庚先生读书法中“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的要求。以讲解LL(1)文法如何识别输入串为例,如果单纯从理论上讲解词法分析规则,学生普遍理解困难,因此,实际授课内容无须机械地按照课本先理论再实例的顺序。第一遍讲解应尽可能贴近具体实例,然后反过来解释理论上语法分析规则是如何执行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更易于理解,即“由薄到厚”;第二遍重复第一遍的过程,但只是强调其中的要求,把理论知识尽可能简化为几句话,即“由厚到薄”;第三遍则要求学生根据这个例子来解释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到确定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则引入习题课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
2 合理安排习题课
编译原理的很多知识点本身理论思路非常清楚,再通过教师仔细讲解,学生也能理解,但和其他专业课相比,编译理论在习题解答的环节上步骤比较繁琐,学生易于出错。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例题,还要集中1节课左右的时间作为习题课,对学生进行专项检验,既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还能树立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信心。
教师在词法分析阶段就要引入习题课。以NFA确定化为DFA为例,学生需要求出相应的等价的状态子集,这里只要有一个状态子集求错,后面整个结果都将是错误的。因此,让学生理解理论和解题步骤是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习题课练习,克服解题时心浮气躁的情绪,通过做题去理清思路,祛除不正确的认识。习题课一般为2—3道题目,并不要求多,目的是保证大部分同学能按要求完成。
习题课反对抄袭和剽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解题。在习题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对一的互动,由授课老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或者评价其习题完成正误。
习题课的另外一个要求是反对学生在习题课上组织讨论,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解题精神的培养。根据以往经验,那些习题课通过“私下讨论”在平时成绩上表现“良好”的学生,大部分在最终卷面考试环节中表现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注重独立答题,往往只是依赖其他同学直接给出的答案,而自己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答。此外,将习题课学生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查
实验课程包括3个实验,分别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以及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以词法分析为例,学生需要在一个给定的实验框架上用C语言实现相应的要求。这个原始的实验程序除了语法错误外,还有一些逻辑上的错误。语法上的错误根据C编译器的提示就可以解决,而逻辑上的错误必须通过理解教材的内容方能修正。 在完成词法分析的基本要求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先的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出方式改为支持键盘和文件方式的输入及文件和屏幕的输出模式,这样学生必须熟悉程序结构,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教师则建议他们不依赖之前的代码,改用C++独立完成实验程序。
实验课程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可以采取下列两种方式予以加强。
(1)提早给出实验要求,让学生清楚每次实验的提交期限,尽早准备。对于完成的同学,通过所在的时间段给予A、B、C等级评定,两次获得A的同学,平时成绩为满分;而对于不能完成的同学,平时成绩会受到相应的削减。
(2)尽量避免实验代码抄袭的现象。计算机实验课历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代码容易拷贝,防止作弊比较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分期公布并提高测试用例难度,对于先期完成的同学给出容易的测试用例,在后期的验收环节不断提高测试用例难度。因此,在实验环节上,虽在程序完成上并不保证完成度的一致性,但通过实验的同学绝大部分是靠自身努力读懂了程序,并能独立解决编程实践中的一些问题,这也是该门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
4 通过考试环节来提高和保证后续教学质量
考试不仅能评价本学期学生的学习质量情况,也是评估当前教学手段、提高后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具体包括试卷命题和试卷分析两个环节。
在试卷命题环节,为保证教学质量,应采取的策略有:①试卷题库化,这样做可以规范教学行为;②在试卷内容安排上,客观题少(30%)、主观题多(70%),主观题应尽可能多地涵盖课本知识点,便于更好地考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③在试卷题量上,考虑到两小时的考试时间,答题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40分左右,比其他课程考试题量相对多些;④在试卷难易程度上,应偏向基础知识的考查(60%),中等和较难的题型各为20%。学生普遍反映,考试工作量比较饱满,但只要平时扎实学习,完成试卷大部分内容不成问题,这也是阶段教学和考核期望的目标之一。
对历来的考试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个途径。通过审视试卷分析数据,授课教师就能对课程的难重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在后续教学中针对学生失分较多的部分做到有的放矢。
5 结语
基于授课教师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我们认为要加强教学阶段分配、习题课安排、实验课要求、考试环节4个方面的工作,也希望借此推动该门课程的教学进一步深化、细化,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宗礼.“编译原理”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09(21): 4-6.
[2]王朝坤.编译原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7): 30-33.
[3]陈鄞,李东,马培军.类比教学法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3(17): 100-103.
[4]陈英,计卫星,王贵珍,等.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3(17): 24-26.
文科院系;团学;学风
1.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与团学活动现状
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美誉度的重要指标。很多高校,过于重视科研、竞赛、就业等指标,对于基本的学风建设,反而没那么重视。高校的团学组织,围绕学风建设开展的活动不多。高校团学活动普遍存在偏重于娱乐性活动,此类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比如中国计量学院校、院、系三级的十佳歌手比赛,都是非常的火爆;各种迎新、毕业生晚会也是人气十足。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的学生尤其钟爱此类的团学活动。另外,团学的学生干部,也普遍存在重活动轻视学习的情况,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执委很多成绩都在班级、专业排名中等或中等偏下,甚至有一部分执委的大学英语四级一直都没有通过,学生干部本应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表率作用,然而这种团学干部成绩偏差的情况,对于团学组织的发展、对于学风建设都是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2.通过严格选拔、定期培训、党团结合,提高团学干部的素质,来促进学风建设
对于团学干部的选拔,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考。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通过设定团学干部的成绩要求,如学生会正执委必须要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测评)至少在班级的前50%,来激励学生重视学习成绩。另一方面,系团总支选拔优秀的团干部、社团负责人参加中国计量学院启明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校党委副书记、知名的思政教授,为团干部授课,学生干部的责任心、领导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另外,人文与法学系团总支切实加强团学工作的调研工作,建立了定期学习、调研和项目立项制度,大力推进学习型、研究型团学组织建设。
通过党团组织结合来促进学风,通过党员责任制、党员一帮一、三联系等,发挥党员和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党建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学生党员和团学干部都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党建、团建齐抓学风,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在院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抓考风、促学风”的运动,全院的学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3.通过团学活动,营造文科院系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文科院系课外科技活动较弱,学生可参与的竞赛较少,中国计量学院公布的2012年的A类竞赛,人文与法学系的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工业设计、广告五个专业的学生可参加的竞赛只有8项,而且文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如何通过团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我觉得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以促学风为主题的团学活动,通过两晨一晚、优良学风班和特优学风班评比等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学习部的日常考勤与系里的学风督察相结合,创造科学的学风监督机制。优良学风班评比是中国计量学院传统的学风建设活动,也是人文与法学系的重点团学活动,通过学风数据的展示、班级形象的展示,来鼓励师生创良好班风、学风。
文科院系以团学活动促进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的参与率,提高成绩。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创造和实践的活动。[1]从内容上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对学术科技的学习、创新和应用作为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创新活动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课外科技活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理念。文科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取得优异成绩:
文科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策划能力强,文体特长明显,演讲能力强,在竞赛中答辩,语言表达能力是优势,发挥这一特点,比较容易把项目的优点清晰的表达出来。可以充分发挥文科生的这一优势,有助于在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文科学生在自助创业、创业计划大赛上发挥了主导作用。2010年,我系法学07级学生陈鹄等组成的顺宁种质繁育有限责任公司创业团队在第七届“挑战杯”一汽大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捧得金奖。文科学生的在管理、组织、协调方面较之理工科学生也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自主创业方面,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文科生的劣势在于知识结构所限,对于核心技术和创新方面有所欠缺,一方面需要和工科的学生配合,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另一方面,需要文科学生丰富知识结构,尤其是经营方面的知识。通过宣传和有效的引领,文科生也可以在知识密集型领域大展宏图的。
构建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2]鼓励学术科技类社团的蓬勃发展是构建多层次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搭建集宣传、学习、竞赛于一体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人文与法学系汉语协会、英语协会、工业设计协会,在全国作文大赛、CCTV英语风采大赛、浙江省多媒体竞赛、浙江省工业设计竞赛中都取得过佳绩。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动态,了解竞赛前沿,通过专业社团,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类专业性或区域性的课外科技竞赛中来。
2003年4月3日,赵鑫“走”的时候,离他的10岁生日还有43天。
赵鑫是梁燕第二胎生下的孩子。赵鑫生下来时有3.6千克,52厘米高,孩子的降生给梁燕夫妇带来了许多欢乐。
然而,没过多久,可怕的阴影就笼罩着这个不幸的家庭。
孩子长到4个月大时,突然发起了高烧,怎么都退不下来。医生建议他们给孩子做个全面检查。检查的结果出来,孩子得的是地中海贫血。一对健康的夫妇,怎么会有患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孩子呢?梁燕夫妇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两人都是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携带者,可惜的是在这之前他们却一无所知。
那之后,梁燕每周带儿子去医院输血,配合使用除铁剂,以此来暂时控制病情,延长孩子的生命。
梁燕和丈夫四处打听偏方土方,期待着奇迹的出现,但每次换来的只是暂时、轻微的缓解。最终,赵鑫还是没能逃脱地贫的魔掌……
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广西一对夫妇,因为地中海贫血而无法圆生育之梦;重庆一位年轻母亲,因为地中海贫血不得不在怀孕3个月后选择人工流产;某市儿童医院里,每个月都能见到因地中海贫血来输血的儿童,那一张张苍白的脸,衬托着清澈的大眼睛,即使只见过一次,也让人难以忘怀……今天,地中海贫血在很多人看来还是一个生僻的名词,但这种可怕的疾病就那样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地贫”目前仍无好的治疗办法
李力教授和她的学生们从事地中海贫血临床研究和基因检测研究已有许多年了,谈到这种疾病,仍不免黯然神伤。李教授介绍说:“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世界最常见的遗传性单基因疾病之一,也是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发病率最高、影响最大的遗传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大多数重型‘地贫’都需要靠输血来维持生命。”
在我国两广,“地贫”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抽样调查发现,广西“地贫”基因携带者高达20%,居全国之首,广东为12%,居第二位,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是高发区,有报导发病率在4~7%。
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完全正常的夫妇,生下的小孩会是地中海贫血?李教授的学生易萍博士解释道,夫妇双方如果仅仅是带有“地贫”基因,没有发病,他们完全可能表现得跟正常人一样,但是他们结合后,其子女就会有25%的机会是重型“地贫”和50%的机会是轻型“地贫”,只有25%的机会是正常小儿。这25%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机会可能落在第一个孩子身上,也可能落在第二个孩子身上。
轻型“地贫”,又叫做“地贫基因携带者”,他们没有贫血症状,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学习。而中度~重度“地贫”则会出现贫血、肝脾大、骨质疏松、眼距宽、扁鼻梁等特殊面容,需要定期输血和使用除铁剂;如果有合适供者,也可做干细胞移植(有人说干细胞移植并不能根治“地贫”,因为只是造血功能的转变,而携带“地贫”基因的情况并没有改变)。无论是哪种治疗手段,其医疗费用都会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早看一天血常规,就能早一天发现“地贫”
“地贫”治疗难度重重,费用昂贵。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地贫”患儿的出生,尤其是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是当前形势下对付“地贫”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李教授指出,这一措施的先决条件,自然便是辨别出“地贫”基因携带者,避免两位“地贫”基因携带者结合或生育。“好在作为一种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遗传病,‘地贫’的诊断并不难。”通过长期的临床研究,李主任率先提出产前筛查“地中海贫血三梯段诊断方案”。
第一梯段:血常规
血常规是临床非常简单、便宜的一项检查,用针扎一下指端,滴一滴血就可以进行。“关键的是,我们目前主要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关注得多,而对其中另外两个指标相对了解比较少。”易萍解释道,这两个指标就是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它们目前被认为是对地中海贫血进行初筛的有力证据。即,当血常规中MCV
第二梯段:血红蛋白电泳
“如果上述2个指标异常,不管本人有没有贫血,都应该到医院,做血红蛋白电泳,以进一步确诊。”血红蛋白电泳能基本确诊α-地中海贫血或β-地中海贫血。但是,这项检查无法检查出部分α-地中海贫血患者。这时就需要进行第三梯段――基因确诊。
第三梯段:基因确诊
基因检查,目前被认为是地中海贫血的终极诊断。这项检查能完全确诊地中海贫血,并能确定基因突变位点。
随着对“地贫”重视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建议,应该做好婚前检查和孕前、孕期检查,阻止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尤其是多次不明原因死胎或胎死腹中、习惯性流产的孕妇更是高危人群,应该着重做好“地贫”的筛查。
李教授认为,仅作婚前检查和孕前、孕期检查,远远不够。她说:“婚检是男女双方真心相爱后,即将步入婚姻殿堂时需进行的。这个时候如果查出双方有可能生下患有地中海贫血的孩子,不管两人最终是否走在一起,对他们都是一个伤害。孕前、孕期检查也面临着同样的尴尬。”所以,她认为,初筛是否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应该更提前。她倡议:“高发区,包括从高发区移居的人,从小就要进行初步筛查,知道自己是否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为将来在婚配和选择配偶的时候,提供重要的证据。”而初筛是很容易做到的,那就是一个简单的血常规检查。对此,李教授作为政协委员,已经在政协会议上发出多次呼吁。
孕期无创性基因检查,看胎儿有无问题
说到这里,记者提出一个来自读者的问题:如果夫妻二人查出是地贫基因携带者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60天,怎么办?肚子里的孩子是要,还是不要?
对此,李教授指出,夫妻二人都是“地贫”基因携带者,则孕妇肚子里的孩子只有25%几率是正常儿童,这时可通过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查来辨别孩子是否患病。
长久以来,对胎儿的基因检查主要通过抽绒毛、抽羊水、抽脐血3种方法进行,都属于创伤性检查,都要直接或间接与孕妇子宫接触。这就意味着孕妇在承受孩子可能患病的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身体上的痛楚。为缓解孕妇的痛苦,李力教授带领和指导其学生易萍博士等人进行了有关“地中海贫血孕期无创性基因检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原来,在准妈妈体内既有胎儿的血红细胞,也有胎儿的DNA,只要利用对孕妇血浆DNA的分析,再利用特殊的基因技术,就可以清楚地分析胎儿DNA中有没有带父亲的突变基因。如果没有发现父亲的突变基因,至少这个孩子不会是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而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
如今,这项检查已经在李教授的带领下,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妇产科开展,我们相信,这一技术将为更多家庭带来福音。
【关键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计算思维;培养措施
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中,编译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学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计算思维里的诸多方法都可以在编译原理中进行应用,很多编译成果都是通过计算思维获得的。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在编译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探讨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编译原理在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计算机专业“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由于逻辑性很强,又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难度非常大。所以,编译原理被认为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最难以理解和讲授的课程之一。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比较吃力
由于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都比较的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因此,一些学生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畏惧心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只是用于编译器的设计,使得多数学生对编译原理的学习热情不高。
(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无味
当前,编译原理课大多数都是由老师进行讲授,基本上没有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的讲授枯燥无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全无,这就大大妨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实验内容与实际不相符合
该课程在实践上的要求是进行小型语言的编译程序,这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相关的实践经验。大多数学生理论知识很丰厚,但实践经验不足,编译能力比较欠缺。
二、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不仅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同时教师在教授的时候,还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下面几种:
(一)运用等价转换法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所谓的计算方法就是利用简约以及转化的方式,将难题转化成我们所知道的方法,从而把问题解决。在编译原理中,等价转化法的使用能够解决一些平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确定有穷自动机与非确定有穷自动机之间的区别,概念上看是不一样的,然而,究其本质却非如此,造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已经对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等价的确定有穷自动机进行了证明,明确了它们的存在,同时,也发现了由非确定转化为确定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依据有穷自动机的相关确定方式,来实现是对非确定有穷自动机的研究。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告诉学生两者之间进行转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确等价转化方法在实际中是如何被应用的。除此之外,编译原理课程中的一些内容,诸如,合并已知量、强度削弱以及复写传播等优化代码的各种技术都是应用了等价转化的思想。因此,要用等价转化法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而提升编译原理的教学质量。
(二)运用形式化方法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形式化方法在编译原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比较典型的是在编译原理教材中提到的有限状态机,它是一种形式化技术,主要用来对文法进行分析。在进行编译原理课教学时,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两方面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正规文法和有限状态机的等价问题,以及如何使用有限状态机对文法进行描述;其次是怎么利用有限状态机对文法以及活前缀进行有效的识别。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一些有关形式化方法的知识向学生传授,以便学生能够结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对形式化方法以及利用形式化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通过一些实例来向学生讲述形式化方法,能够是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由于形式化的方法与计算机的其它学科以及软件的开发都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形式化的方法之后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有限状态机和形式化方法之间的联系讲授的很少,这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不利的。
(三)运用模块化方法提升计算思维能力
模块化方法是计算思维里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工程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思想。运用模块化设计,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复杂性,而且还可以提升系统开发的效率。因此,在进行授课的时候,教师要逐步的引导学生去掌握模块化方法,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在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时,可以使用模块化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将LR(0)的分析分解成以下几个部分:LR(0)项目的求解、LR(0)项目集规范组的构造以及LR(0)分析表的构造等等,这样就能够很容易的解决问题了。再举个例子,对非确定有限自动机转换成情定有限自动机的问题,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将它分成五个小问题:确定有限自动机的状态集、确定有限自动机字母表的输入以及函数的转换,另外,还包括对确定有限自动机初始状态的确定和最终状态的确定。另外,我们可以再以如何判定LL(1)文法为例进行一些说明。判定文法的关键是要得出每个产生式SELECT集。因此,我们可以将判定LL(1)文法分成四个小部分,一是能够推出的非终结符,二是FIST集,三是LAST集,四就是求SELECT集。如果在教学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它们分成几个小模块,往往就很容易解决了,也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编译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比较强的课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是学好课程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先论述了编译原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分析例如何在编译原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应该强化对各个专业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挺,李梦君,周会平.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1)
[2]廖伟志,李文敬.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3)
[3]付永钢.“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1)
? 3 - i ?? 迷 font-family:方正书宋简体;color:black'>创业并非一劳永逸之事,高校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创业开始阶段,应该在创业开始之后也给予相关的指导与帮助。如韩国的湖西大学国际化创业研究生院就特别创立了由于创业研究有关的师生组成的“同窗会”,为指导毕业生毕业后的创业活动的各种环节提供交流与帮助的机会。“同窗会”会定期聚会,创业者可以咨询教授或同学,以便更好地解决创业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国的高校也可以借鉴这种创业后对创业者继续教育与管理的办学方法。
4.3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与韩国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源较为单一,综合素质不够高。对于已经拥有较多教学经验并且理论知识充足但缺乏创业实践的在校教师,高校可以鼓励他们去行创业实践体验,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市场行情,积累经验,更好地指导学生。与此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的人才市场,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来源。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教师,以带动我国创业教育教师的教研能力,为改进包括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注入新鲜力量;二是可以吸纳社会人士,从各种企业中聘请有一定实践经验与理论修养的企业家、管理者等来兼职,以其自身经历为大学生做榜样,更加鲜活地展现创业过程。
参考文献:
[1]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实证研究.2012,10
[2]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2011,04
[3]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3
:bl ? > o ?? 迷
T:今天我们8个小组进行比赛好不好?
Ss:OK!
T:那个同学上课回答问题正确的话,就把他们那组的五角星往上爬一格!大家加油啊!
在上课的过程中,在操练句子、同学回答问题、表演中都根据学生回答问题
的多寡、质量来进行爬格子的评价。上课时我挑选学生回答问题并及时地评价。
突然平时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小朋友小红开口说话了:老师你为什么挑那么几个学生回答问题?并且经常挑C组的同学回答,老师,您不公平!这时候班级像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
看到这些我心里顿时一惊,平时上课评价是我怎么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我先叫同学们安静下来,说到:“我们进行比赛是为了提高你们的注意力和上课的积极性,重在参与。我们只要看重过程并不注重结果是怎样?这节课每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好!”
虽然这节课还是有惊无险的上完了,回到办公室后我就冥思苦想:通过采用这些评价措施,学生们特别是中下生及学困生,学习变得更主动,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与潜能,合作能力、自信心、参与意识、口语表达能力等大大提高。但我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不公平。我该如何解决呢?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并通过实践得出上课时的评价要注意一些问题:
1、正确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形成性评价时,教师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
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避免使用过于繁杂的评价程序而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要防止为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在平时听课、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在课堂中过多的时间放在评价上面。这样课堂教学时间少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所以教师在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还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避免使用过于繁杂的评价程序而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并要防止为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评价活动
评价可以多样性。不能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评价,还可以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自我评价等等。我还发现有些教师的评价内容单一,不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往往出现冷场或者是评价不当得情况。我认为形成性评价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无论是建立学习成长记录活动,还是设计其它形式的评价活动,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且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应该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真实情况和真实情感进行设计,而且应当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
整体规划,贵在坚持
形成性评价的操作城要教师进行周密和整体的规划,并持之以恒;同时要注意数据和材料的及时积累和整理,以防止评价流于形成。有些老师反映,形成性评价的工作太繁复,只用上课的时间来进行评价并且不反馈,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对你的评价方式越来越不感兴趣的原因。一般来说,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描述要比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多且难度大。形成性评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说需要教师的恒心和毅力。就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这一评价手段而言,学习后期所形成的自觉行为与教师的坚持辅导,及时督促,不断鼓励和定期的评价是分不开的。形成性评价的操作过程要教师进行周密和整体的规划,并持之以恒;同时要注意数据和材料的及时积累和整理,以防止评价流于形成。平时我是通过小助手和小组长来完成这些反馈工作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做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教学内容设置存在不足
首先,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多数高校《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材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烱编著的《园林艺术》一书,该书1996年出版至今已近20年,虽然经过多次重印,但内容并没有改版。然而,近些年园林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思潮不断涌现,新信息、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对园林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教材的许多内容由于未能及时更新,某些观点和案例现在看来已经太过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且,该书实例古典园林偏多、现代园林较少,对于当今园林的热点问题也未能及时收录。因此,该教材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现在园林艺术教学的需要。
其次,课程间衔接不当、内容重复。《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和园林专业的多门课程内容有紧密的关联和交叉。在各课程的任课教师未能及时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课程间衔接不恰当、教学内容相似或重复的情况。例如,园林发展史内容与《中外园林史》内容重复;园林建筑及小品相关内容与《园林工程》、《环境小品设计》等课程的部分内容重复;对园林要素的介绍及运用上,与《风景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设计》等课程中有相似的内容;植物造景相关内容《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内容重复。相同内容的重复授课不仅牺牲了一部分专业知识的教授时间,而且还易导致学生在听课时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
1.2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都开始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在教学硬件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即每学期初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要求。因此,教师多数采用章节式教学方式来讲解具体的教学内容,这导致教学内容往往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形成连贯的体系。学生最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1.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园林艺术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3部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程与实习。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存在压缩课程学时、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计划中缺少设计型、创新型和综合性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计划仅有40学时,且全部为理论学时,没有实验课程和教学实习,缺乏技能训练过程。这导致学生仅仅注重被动的接收和死记硬背理论,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1.4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园林艺术原理》课程多采用传统考核方式,即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赋予不同的比重,最终核算成总成绩。这种考核体系无法对教学效果起到应有的评价、督促与引导作用。由于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难以客观评价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由此,必须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上课时间,达到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园林设计人才。
2教学改革内容
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制订正确的教学策略,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是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前提。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园林设计方向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计划,《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探索模块化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园林艺术特征、园林构图艺术、园林风景艺术、园林色彩艺术、园林山水地形艺术、园林建筑艺术、园林种植艺术和园林小品艺术等。将课程分为园林艺术概念、园林艺术基础和园林艺术实践三个模块[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课程分为山水、植物、建筑、小品、园路广场等五大项目[2]。针对每一个模块和项目性质,设计教学载体和教学形式,每一项目设计重点、难点突出实践特色,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发展,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2.2经典案例分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园林艺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园林艺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针对不同模块和项目的讲授过程中,以具体案例为基础,通过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场景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规律,提炼理论,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教学案例的选取应以教学目的和具体教学内容为根据。既要包含经典园林案例,又要体现园林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典型设计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设计思维。通过对中外著名园林如北京园明圆、承德避暑山庄及法国凡尔赛宫苑等经典园林兴建的历史背景、建园目的、设计理念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对造园艺术影响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分析比较经典园林的差异,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融入园林设计中[3]。针对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应该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是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进行分析。例如,组织学生对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与2010上海世博园的建筑、水景、植物造景等的分析讨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课程教学中,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密切关注园林专业发展的新状况,及时更新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力求使课程的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课程网站,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课程网站的建立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在线自主学习环境,对课堂教学起到了补充和拓展的作用。网络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学,利用在线交流栏目可实时或异步进行学生作业布置、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参与性。
2.3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的教学时数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时数。首先,增设实验课程,建议课时数为24学时。实验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技能培训,其技能培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而手绘训练则是技能培训的关键环节,可以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技能培训环节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设计中去,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其次,增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议增加为期5天的实践教学周。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可分三步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社会岗位能力培养和相关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4]。通过该培养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岗位能力和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园林艺术实践教学中,从培养学(下转第196页)(上接第176页)生基本实践能力入手,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分析某一园林景观的功能分区,了解其园林要素特别是山体、水体、植物等的运用情况,重点分析其园林景观的艺术手法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组织学生到园林工程施工现场参加施工,利用学校附近的专业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现场施工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生的社会岗位能力;请从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前校友来校指导学生的学习。
2.4考核方法改革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反应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能力。在园林艺术教学中建立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和实习报告评分标准体系,增强评分的客观性。将考核分为3部分: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试,具体内容包括课堂讨论、平时作业、实习以及基本知识的掌握等。注重平时成绩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把考核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使考核方法更具有评价的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和多样性,能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比较符合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5]。
3结语
园林艺术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园林艺术课程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和调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史小玲,顾建中.“项目驱动、能力为本”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8:136-137.
[2]杨晶.《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农业,2013,9,291-292.
[3]付美云,马爱军,王欣.《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2):56-58.
[4]杨清平,,胡楠.高校园林艺术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3):95-98.
[5]刘惠.《园林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138-139.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