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课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应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在保证体育教学高效的同时,把学生的安全问题逐渐放在了第一位,学生的体育安全也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安全问题;应对策略
目前,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提供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由于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性,它又容易使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发生身体伤害。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避免学生受伤问题,学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
一、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学校关于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一直是被作为副科进行学习的,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总是会以牺牲体育课程学习为代价,把时间提供给其他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不是十分健全,甚至有的学校对此制度并未构建。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支撑,体育教学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二)学校对体育教学投入不到位。在体育教学中,学校对其的投入不到位。对于一些体育器材,学校只是购买有限的数量,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器械,而是一个小组提供一个器械。这样会降低体育教学的效率,往往一次课程下来,有的学生还没亲身体验具体的对器械的操作。此外,学校并未建立相关的体育安全防范设施,如基本的身体护具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师生安全意识不够强。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久而久之,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也就不重视了,文化课都排在了体育课程之前。因此,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实质的了解,不能意识到体育课程也是一门存在风险的活动,在学习中,不懂得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安全意识不强。
二、加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要想做好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来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清晰的了解自己应该从事什么行为,不应该从事什么行为,为各个主体提供行为的引导规则,并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二)增加体育教学投入。为了加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应该加大对体育安全防范设施的投入。首先,学校在购买体育器材时,应该选用高质量的合格产品,切不可以为了贪图便宜,而置教师和学生的安全于不顾。并且学校应该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核查,发现有损坏的器械应该及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体育安全防范设施的建设,为学生采购充分的身体护具,从而使学生有保障地进行体育学习。在体育课程进行的场地,也应该做好相关的设施工作,如设置护栏、划定危险区域等等。
(三)学校应该对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要想有效解决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对师生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其安全意识。在安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还要组织培训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必备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教师上岗前,应该对教师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进行考核,如果不过关,禁止其进入工岗位。并且在教师工作中,还要定期对教师的安全知识进行检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才能保证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掌握。
(四)提高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能力。要想加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安全管理,应该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安全管理能力。第一,体育教师应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在具体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一些必须注意的安全问题。第二,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在学生初次接触某些体育器械时,会对正确的使用方法存在模糊感,一旦使用错误,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受伤。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正确使用方法的讲解,并做好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第三,教师在学生接触体育器材之前,应该对相关器械进行认真地核查,确保器械不存在使用故障。将部分零件发生损坏或有些松动的器械及时进行维修。第四,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严格遵守相关纪律。学生不可乱跑,互相嬉闹玩耍,否者会被器械误伤。学生应该远离危险区域,在进行一些比较危险的项目时,如投掷铅球,学生必须站在自己的位置之上,按照顺序一个一个进行。第五,教师在课程之前还应该对场地进行合理地布置,认真检查场地中是否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并及时清除。如:如果学生在课程中需要进行跑步训练,那么教师就应该将跑道上的细小石块拣出,为学生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学习环境。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讨、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高效化。
二、“学案导学”实施的步骤
首先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自学要以文字的形式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任务明确,思维指令性强,以保证整堂课紧张、有序、优质、高效。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新课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由浅入深,或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各环节要衔接紧凑,自然连贯。问题的设计既要重知识的积累,又不失能力的培养;既重情感的体验,又要考虑价值观的树立。例如:讲解《诗经》二首时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首诗运用的相同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表达的主题是什么;背诵后进行学法交流,怎样背速度最快,记忆更持久。其次,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最后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在学生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要应在教师指示方法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矫正,做出讲评。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案导学”怎样落实教师的“导”?
“学案导学”中的“导”是引导,对于自我约束能力稍差的初中生来说,好的引导应如一束阳光,引领学生进入五彩斑斓的语文天地,尽情去领略、去感悟、去采撷、去享受,体会它的美妙神奇。学案的“导”离不开教师的操作、驾驭,学案如魔术,教师如魔术师,二者的结合才能完成精彩的表演,紧紧吸引住学生。所以,学案操作性要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营造学习氛围,力求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讲解《威尼斯商人》时,第一课时“作业”中曾设计这样的问题:小组合作选择某一部分精彩章节编演课本剧,并概括人物性格,探究文章主旨,最后民主评选最佳演员。果然,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挤课余时间去排练,疑惑之处主动问老师,上课时竞相登台表演,学生演的投入,下面听得认真,点评踊跃到位。这种“导”用活了教材,激活了思维,活跃了课堂,使学生在加深对文本理解的同时,又锻炼了写作、表达能力,同时增强了小组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案导学”中的“导”不仅只是引导学习,消化知识,提升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辨、质疑、创新,培养科学精神。要走出认为学案会束缚学生发展的认识误区,了解“学案导学”不仅是允许挑战权威,敢于怀疑的,是倡导思维碰撞、求异发散飞扬的,它实际上也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平台。例如:讲《斑羚飞渡》时有这样的问题: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当时的狩猎者之一,看到斑羚飞渡的壮举,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开拓创新精神)
“学案导学”不同于其它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诱思”。“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当然,要想发挥学案“诱思、探究”的优势,在编写高质量学案的同时,还应重视课堂上的导学,才能完美体现学案导学的优点。只有这样才使我们教师都是张艺谋似的“导演”。
四、“学案导学”要有针对性及分层原则
关键词:九年级;散文阅读;讲评;参与度
一、背景与意义
九年级语文复习阶段,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练习和试卷的评讲。那么,如何提高评讲的有效性?如何使学生的答案呈现得更科学?呈现和评议学生的答案,指出其解答失误的根源,授予其正确规范的解答技巧,点拨其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这些都是教师评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本人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课中,发现学生散文语段阅读学习效率不高,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人经过回顾复习教学过程、反复仔细分析这一过程,发现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语文散文阅读的练习评讲过程中学生答案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不得当。
语文散文阅读练习评讲的过程中,呈现学生答案我们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仅限于对话而已。因此一节课下来,很是热闹,但热闹过后,紧接着的或许就是一片空白,最多也只是有一点雪泥鸿爪式的残存。
这种答案的呈现方式造成了学生对答题技巧的掌握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的答题规范,答题术语等掌握得很差。再加上我们城郊初中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薄弱一点。特别是散文语段阅读题,答案的呈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我校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描写对象把握不准,复述内容较多;二是表述程式不清,不够严密;三是筛选辨别、概括能力薄弱,照抄原文、大量引用现象较普遍,未能对所截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四是阅读视野狭窄,速读能力不强,遗漏较多;五是分析角度把握不准,答题不够规范;六是没有原文意识,凭生活经验答题,对文句在文段中的地位、作用等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我校的散文语段平均得分率只有7.8分(满分为16分),比城区其他学校得分率要低得多了。
二、基本概念
答案呈现策略:答案呈现策略倡导教师与阅读材料、学生与阅读材料、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元的信息交互与思维的共振。从答案的呈现形式看,强调对照,如不同层次学生的答案呈现,正与误的对照、优与劣的相形、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或教师答案)的比较、不同角度的答案差异等等。从学生答案呈现的载体看,一是无形呈现,即让学生口述答案,以听觉为媒介。即口头呈现,可以让学生口述,讲清楚每个选项正确的原因和错误的原因,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改正;二是有形呈现,即让学生上板书写或用幻灯片或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以视觉为媒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本人认为,九年级散文阅读复习课上,学生答案的呈现以后者为主,采用合理编组,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恰当,选择时机,化整为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动力。而且教师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进行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并通过板书呈现、实物投影呈现、幻灯投影呈现、纸质呈现等途径,将学生在散文阅读练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等策略来解决。
三、主要策略与实践
1.合理编组选择时机适度拓展
(1)对照组合多角度探究归纳解题思路
单一的答案呈现由于缺少关联性,从而使信息反馈过于单纯。因此,答案的呈现,应考虑它合理的编组策略。就当前语文中考模式下的主观类试题,学生的解答是一个纷繁的对话场景。这个对话过程的结果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必然地反映了解答者(读者)对阅读材料、命题者设问的理解程度与认知层次。编组时,我们可以采用对照组合,体现其优与劣的梯度,让平时保守的答案与创新具有挑战性趋向的答案组合呈现,让合乎情理的误读与不合情理的错读相对照,这样有利于澄明是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呈现学生多种关于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合理答案,旨在明示解读的多种途径与鉴赏的多个角度,有利于学生归类整理,从而构建起相对清晰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1:《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第一小题是“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①这时一股无名的冲动牵引着我。第二小题是“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①一向沉默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唠叨:“这回哭鼻子的地方也没有了。”而一向爱唠叨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地少言寡语,默默帮我收拾行装,一样又一样地做我喜欢吃的菜。
这里,我把指代内容题和语言赏析题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练习,先请中等偏下的学生寻找解题规律,再请优秀生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两类题都要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和主题查找。所不同的是指代题要先分析这个词的结构,答案基本可以从上下文中的词句中去寻找,而赏析题却要考虑怎么写(修辞和描写方法等)、写什么(句子表层意思)和为什么写(句子深层意思),答案就不仅仅是直接抄,还要联系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去探究、去感悟和归纳,从而提高阅读得分率。
运用这样的合理组编,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归纳概括、分析鉴别,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思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看到这一类题目时,能有据可循,而不是盲目答题。
(2)选择时机,讨论点评,提高解题能力
经过课前预设呈现,这有助于促进评讲课的教学内容集约和教学节奏明快,减少枝节,提高教学单位时间内的利用效率。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更符合阅读鉴赏活动的真实状态,也更有利于教师直接地与学生对话(学生的现场解读结论往往是引爆多元对话的火线);当然也由于这样做的对话趋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教师课堂调控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者多用于大的阶段性或单元性的测验之后的讲评,而后者则一般多用于日常的松散的、零碎的片断性质的习题或试题评讲。平日,我会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语段,并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及时发现解题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修改,使答题更规范从而提高得分率。
案例2:《温暖的记忆》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我规定时间叫学生当堂完成这个语段,当做了10分钟后,我根据巡视的情况,叫两位优秀生和两位中等生,分别上黑板板书第11题“第二段中写焰火和飞雪,其作用是什么?”和12题“请对‘蹬三轮车妇女’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时间到后,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给出得分,然后说说你给出这个分数的理由,再进行全班交流、点评补充。其中有学生点评道:板演11题的同学没有考虑到环境描写这一点,她仅仅写了本段内容方面的作用,而12题在赏析时同学又出现了概括不全和没有结合材料去分析等问题。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修改,从而完善了答案,接着再请学生对照已修改过的板书点评自己的答案,是否也和他们一样漏写了内容,以此促进答题规范。
板书呈现,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其思维状态,从解答角度、文字书写、标点运用等各方面看,都更直观,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检视与评判。通过这样的讲评和板书对照,及时地把握运用答案呈现的时机,同时让学生去尝试当批卷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这样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果,使他们在交流阅读体会中,在争鸣中思想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解题正确率,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主题,让阅读语段中的素材成为同学们讨论的话题。
(3)迁移拓展,提高尝试,自主解读
要提高语文复习讲评课教学的效率,就应该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有效地运用答案呈现的拓展策略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就语文阅读鉴赏类的习题讲评而言,在呈现某一问题的答案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重读文本或者另外提供新的同类型的文本阅读,仿照着某一问题的命题角度(诸如散文标题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散文的线索等)仿设提问,来尝试训练自主解读。
案例3.《温暖的记忆》试卷讲评课上,我在讲完了这个语段时,让学生再重读文本,要求参照《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语文)》来尝试提问觉得上文在哪些点上还可以命题,请尝试并作答,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命题和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
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明白了现代文散文阅读的考点,是不是具备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的能力。同时采用适度拓展来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较好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比老师自己概括总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
答案呈现需要依靠特定媒介,或者听觉,或者视觉(包括板演和幻灯投影)等。对于不同的题型,考虑到题目答案的长短,以及课堂时间的掌控,采用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更直观。
(1)纸质呈现典型错误以作警示
纸质呈现,这种呈现方式是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复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剪贴到一张白纸上,然后印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可以让学生给每个答案打分,或评议。还可以让学生加以讨论,充分地交流思想。
每次在批阅练习后进行分类,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错误的答卷,在讲解中呈现出来,如把这些试卷掩盖住学生的相关信息,然后把这些试卷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进行同桌讨论或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这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怎样才能避免出错,提高得分率,并呈现完整参考答案及得分情况以帮助理解。
案例1:龙应台的《目送》这个语段,第一题是“阅读第10至第15段,分点简要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分值是3分。教师将得分为0至2分的答案记录下来,反馈给学生,并请学生分析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纸质呈现同桌讨论后,教师最后投影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
失分原因一:审题有失误,筛选辨别能力弱,用词不准确
现场答案:①“我”很落寞,很孤独。②“我”感到悲凉,舍不得离开父亲,父女分别的悲凉情景。③“我”悲伤痛苦,女儿告别父亲的悲伤情景。
答案得分:0分
增分指导:题目要求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而答案却写成“我”的心理感受。
失分原因二:概括太抽象,照抄原文较多,截取信息未能进行整合加工
现场答案:①“我”静静地站在那。②“我”暮色沉沉地目送他。③“我”悲痛地目送着他。
答案得分:1分
增分指导:应具体答出“我”在哪里,怎样目送父亲的情景。
失分原因三:角度把握不准,要点不齐全,答案有遗漏不规范
现场答案:①父亲的小货车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②“我”拎起包看着轮椅的背影。③“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凝望。
答案得分:2分
增分指导:缺少“特定场合”这一要点,且概括不全。
修正答案:先写在特定场合,再写“我”目送父亲的具体情景。
通过这样的纸质呈现,本人在练习评讲的过程中,把参考答案印发人手一份,且呈现出参考答案的采分点、给分点,让学生自己结合题目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考查的考点。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其中失分的错误之处,错在哪里,这样学生明白该怎样答题才能踩到得分点上,减少失误。而且课后,本人也问了一部分失分较多的学生,这样的练习讲解对你今后的散文语段阅读提高得分率有帮助吗?学生一致认为,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了。
(2)幻灯投影呈现优劣答案以作对照
幻灯投影呈现,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分类,打到电脑上,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各类型性质的答案,还可给出“解题思路”“知识点、能力点说明”“误区提醒”“评分细则”等与答案有密切关联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与技能的生成。
在讲解中,还可以将两份不同类别的(往往是较优秀的与较差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同时呈现,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讨论和对比中有所取舍。
案例2:《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第11题第六段中“我哭了,我清楚地感到泪水的沉重,开始是那么热,后来竟那么凉。”“泪水”为什么会“沉重”?又为什么会先“热”后“凉”?这个题目的答案(较优秀的与较差的),学生核对答案。核对完,请学生自行思考错答的原因,特别是得分较低,为何会失分,今后回答此类题目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和同桌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得分最高的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在做题时是如何组织答案的,最后请得分较低的学生说说回答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障碍有哪些。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指导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怎样的出题,回答题目时,一定要从题目要求出发,力求丝丝入扣,特别是第11题一类的题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题。教师而且把典型错误答案以无记名的方式摘录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归纳出错原因:知识的缺漏、审题不仔细、文章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完整规范、没有规范书写等。重温有关的知识。
常见的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按顺序逐题进行讲解,每题都一样,没有侧重点,没有学生参与,只要求学生认真对答案、记笔记。这样教师讲得很累、很辛苦,但收效甚微。而本节课学生自行思考答题错误原因、分组进行发言、教师给予点拨,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差异,去发现解题时的思维障碍。事实也证明,只要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发展的人,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实物投影呈现优秀答案以作示范
实物投影呈现,对于作业的讲评,采用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不管是当堂练习还是作业讲评,实物投影更能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有的同学字写得不清楚,答案组织得不规范,都会在实物投影中被放大好几倍,让其他同学对错误点一目了然。
批阅试卷和练习的同时,找出一些相对优秀学生的答卷,把这些试卷练习的答案直接用实物投影呈现,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试卷中的优点、突出点,让学生自己对照优秀答案,查找自己失分原因,通过分析,以作示范。
案例3:第一次阶段性考中龙应台的《目送》试卷分析讲解课。第9~12题的得分率我校很低,平均分为7.8分。于是我将现代文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类)考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考查内容心中有数。并结合这次考试,请学生具体分析9~12题题干中的“考点信息”和“限制信息”。再根据实物投影上优秀学生的答案,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讨论评价答案:
列举《目送》第11题的题目:第(2)(3)段具体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审题考点信息: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的作用。
限制信息:第2、3自然段中
优秀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担忧之情;②写出了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和对母亲的依恋;③为下文他长大后内心锁闭、渐行渐远作铺垫。
《目送》12题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的理解。(6分)
审题:①必须结合作品全文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词是“不必追”。
这是一堂目的性阅读训练试卷讲评课,教学目的指向明确――根据学生的优秀答案,学会审题。因前不久刚考过的第12题,有的小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而看到这些学生能拿满分,让他们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接着,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评价这些优秀学生的阅读题的答案,和自己为何得不到满分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使他们更加有了评价的依据,因此积极性也更高,参与面更广,从而提高了他们回答的正确率。而教师却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学生就能明确答题方向。
这个环节也是由正确审题到规范答题的过渡。它启示我们:训练不能只有学生做、教师评这样的一种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来当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而且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面,学生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果。如果教师能从原有的训练课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围绕问题,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展示才能的活动,这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和集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收获与反思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如何使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呈现学生答案方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抓住错误点,解决增分点。然后课堂中通过学生讨论、探索答案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通过有形呈现学生答案,暴露错误;再通过呈现参考答案,让学生评一评,归纳错误原因。由老师概括答题步骤转变为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步骤。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由老师提出课堂教学新范式。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在练习中掌握解题,在呈现答案中纠错,在纠错中进步。呈现答案策略的实践,能够更好地贯彻“先学后教”的新课程理念。
3.有效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师生共进
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而不是靠教师教给他现成的知识。通过对学生答案呈现策略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更科学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构建新的知识。比如学生对同学答案中错误点的认识,是解题思路出错还是答题不规范,有了一定的思维参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答案的呈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优秀的学生不妨放大其优点,张扬其名,满足其成就感;差的学生则对事不对人,保护其自尊心。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这种答案的“有形呈现”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语文散文阅读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解答语文主观题的实际能力,规范学生语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应对新课改下的中考。
城郊初中九年级学生散文阅读讲评课答案呈现策略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改变复习课重负低效的现象,构建有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