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经济问题

旅游经济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经济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经济问题

旅游经济问题范文第1篇

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国内游客达到4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4195亿元。与此同时,景区门票也水涨船高。根据中国社科院数据,以5A级景区为例,2014年底,我国共有186家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达112元。除去23家联合申报或有套票的景区外,只有12家实行免票,门票价格在100元以上的为59.51%,50-99元的为24.54%,低于49元的仅为8.59%。从票价占人均国民月收入中比重来看,2014年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相当于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的13.59%,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66%。与此同期,克里姆林宫票价约43元,埃菲尔铁塔95元,卢浮宫74元,大英博物馆免费,富士山52元。国外知名景区门票价格多低于国内同类景区,平均票价占国民人均月收入比重均低于1%。根据数据可以得出,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仅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国民收入水平是偏高的,与国外相比也是偏高的。

一、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原因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政府过于强调经济效益。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目的主要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不会阻止景区门票涨价。二是景区实行市场化运营。多数景区被政府以承包、租赁等方式授权企业运营。市场主体将景区作为商品,由于门票涨价具有无投入、见效快等优势,成为其追逐利益的优先选择。景区的风景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巨大需求,供需间的矛盾也促使了经营者涨价。三是景区配套服务弱化。许多景区过于倚重自然观光资源,忽视娱乐餐饮等设施建设,无法满足游客的文娱购物等需求,也无法提供多元服务,只能以门票保障效益。四是景区定价制度不健全。占我国旅游景区主体的公共资源类景区,由于其供给和定价方式较为复杂,尚未形成完善的价格管理制度,定价原则、方法、程序也不甚明确,为门票价格过度上涨留下了漏洞。

二、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过高的不合理性和危害性

(一)违背了景区的公益性原则

我国的旅游景区大多为公共资源类景区,门票价格必须考虑公益性。所谓公共资源类景区,是指以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等公共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森林地质公园等等。从来源上讲,此类景区并非源于商业行为,而是来自自然造化和祖先遗留。从产权上讲,其属于全体公众所有。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公共资源类景区属于准公共物品。根据萨缪尔森定义,个人对此类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其消费的减少,即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刘太刚教授指出,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是不存在的,[1]除国防、治安外大量排他性不明显的物品被划归为准公共物品。[2]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属于准公共物品,收费时对经营者存有一定的排他性,景区拥挤时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当消费者的数目增加到特定值后,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的情况,但大多时候旅游景区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资源类景区的性质决定了他的公益性,高昂的门票价格则违背了这一原则。

(二)损害了游客的利益,影响了景区功能的实现

景区门票价格过高使旅游成为较高收入者才能享受的娱乐活动,低收入者只能望而却步,这变相剥夺了部分群体旅游的权利,违背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同时,当门票价格超出游客心理预期时,会使其降低对景区的印象,影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景区景区在愉悦公众身心的同时还承载着国民教育、弘扬文化、传播美学等多种功能,而高价门票会弱化这些功能的实现,使游客失去接受历史熏陶和文化教育的机会,对公民心理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三)制约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过高的门票价格抑制了公众的旅游需求,且由于国外景区票价偏低,随着经济发展,许多游客开始青睐出境游,导致国内旅游市场份额减少。票价过高对于景区也是短视行为,既会产生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也会增加运营单位的惰性。[3]这不仅导致景区蕴含着继续涨价的动因,也会使其忽视改善管理,优化服务,打造品牌等其他方面建设,使景区无法提升实力以应对外部竞争。对地方政府而言,景区票价过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包括“行、游、食、住、购、娱”等多种要素,门票收入只是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不仅未能带动餐饮、购物、娱乐等配套产业,反而由于游客控制成的需要本,抑制了其他消费,产生了负作用。

三、解决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过高问题的建议

(一)改革旅游景区管理体制

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外,地方政府也具有旅游景区管理权限,由于许多地方政府对于开发保护景区动力不足,更多是把门票作为税收重要来源,助长了景区门票的虚高。在具体管理上,景区管理以条块分割、分散管理、多头管理为主,[4]多种管理主体导致权责不清晰,上级监督不力和问责弱化,加剧了管理乱象。因此,应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机构,避免政出多头。加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景区的保护开发和监督,切断地方政府将其作为弥补政府财政的渠道。

(二)完善景区定价相关法规制度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公共资源类景区公益性定价机制是解决票价虚高问题的根本措施,应进一步细化《旅游法》,建立配套法规,明确门票价格定价标准、调控规范等具体内容,充分体现其公共服务责任,实行宏观调控,分类定价。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公益性景区应逐步免费开放,对已收回成本的旅游景区可以采用较低票价,对需要较大投入进行维护管理的景区,票价制定调整要严格审批和听证程序,以完善的法规制度范,遏制住门票价格的无序上涨。

(三)促进景区经济结构调整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交通、游览、购物、文娱等多个环节。游客在旅游中需要众多产业部门向其提品和服务。[5]旅游景区在旅游产业中于核心位置,带动着周边产业部门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和经营者不应拘泥于门票经济,应通过改革创新,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旅游设施,优化景区服务,将单一观光旅游发展为服务、购物、体验等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以此促进旅游业要素的集聚,打造完整产业链,在拓宽收入来源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经济问题范文第2篇

延安是国家首批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旅游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延安旅游资源状况。

延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具有丰富性、唯一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和优势。

自然风光地域性十分明显。延安是全球黄土分布面积最广、最集中、地貌最典型的地理单元。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洛川黄土地质公园、黄河乾坤湾蛇曲地质公园三处地质奇观;劳山、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具有很高的观赏性、科研性和独特性。

历史文化古迹丰富。人文初祖黄帝陵、中国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钟山石窟、清凉山道观、范仲淹的嘉陵书院、杜甫祠、木兰祠等5508 处历史文化遗迹。红色革命遗迹独树一帜。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拥有枣园、凤凰山、杨家岭、清凉山等革命旧址350多处。这不仅是难得的旅游资源,而且是红色传统教育的精神家园。

原生态地域文化具有典型性。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农民画、陕北说书、延安五鼓等一批非物质遗产具有浓郁的观赏性、艺术性,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旅游基础的基本状况

旅游景区建设。目前,延安市对外经营的旅游景区景点已经达到35 处,其中红色旅游景区景点20 处;全市有国家5A 级景区1 处、4A 级景区4 处、3A 级景区2 处、2A 级景区3 处。旅游的服务设施。目前,全市有旅行社42 家,旅游接待宾馆饭店有92 家,旅游企业130 多家,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10 万人以上。

旅游交通。在公路方面,包茂高速.,青兰高速南北沟通、东西联结的高速公路骨架已经形成。在铁路方面,延安至北京、上海开通了红色旅游特快列车。在民航方面,开通延安至北京、广州的航线。

(三)旅游产品市场情况。

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共有旅游产品专业市场1 个,从事旅游服务与产品销售的企业120 余户、个体工商户1000 多户、从业人数1.5万人。

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延安旅游产品市场主要有陕主要是由四类产品构成,分别是销售陕北土特产,销售红色纪念品,文化音像制品以及陕北剪纸、陕北农民画、毛麻刺绣等民间工艺品。

二、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黄土地质公园等具有很高学术性、观赏性的自然遗产,开发和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没有很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文文化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不合理,历史文化古迹与红色景点不能协调发展。红色旅游一枝独秀,文化古迹却黯然失色。

(二)红色旅游市场化水平低,环境差。

红色旅游的市场化运作很低。主要体现在红色旅游的客源构成比较单一;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单一,游客活动形式比较单调。这些充分说明,红色旅游还停留在政府主导的阶段,亟须迈向成熟的市场化发展。

旅游景点同质化。目前,红色旅游景点基本处于“小而会、小而散、低水平分布”的状态。一是规模景区少,内容相同。枣园、王家坪、南泥湾等景点都是故居开放与文物阵列,同质化的东西多,差异性的东西少。二是旅游产品规模小,结构单一。大多是个体经营零散地出售纪念品、土特产和工艺品。尤其是土特产品质量差、包装粗糙很难激起游客的购物心理。

红色景点发展受到了限制。鲁艺旧址淹没于居民区;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藏于街道的背处。一些尚未开放、开发的红色资源,有的目前甚至是居民的宅院。

(三)旅游产业缺乏文化内涵。

黄土风情文化没有挖掘和利用起来。陕北民歌、陕北说书、陕北道情是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没有很好地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平台展示与交流互动上基本缺失,景区没有民间艺术表演和相应设施,没有展示黄土风情文化的任何文化活动。

(四)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延安城区抗大旧址、凤凰山、杜公祠、鲁艺旧址等地无处停车。旅游景点设施没有符合旅游规范的公厕和先进的环保设施,以及供游人休息的场所。一些景点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游客饮水需要自备,吃饭在露天小摊,既不美观,又不够安全卫生。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服务行为有待规范。

一是导游人员素质低,水平不高,甚至存在着无证执业的野导游,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二是旅游产品销售的商贩大多为农民,既不会讲普通话,更何况外语。这与游客存在语言交流障碍。三是旅行社存在虚假宣传或欺诈游客行为,商贩出售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延安旅游的发展坚持“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并举,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的原

则,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注重原真形态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加工,升华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延安是典型的黄土地理单元具有独特性、观赏性和科研性。选择比较典型的区域应该建立黄土地质公园,加快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之上,可以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一是历史文物的保护。首先是狄青寨、上郡故城、战国长城等历史古迹的保护。其次要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合理开发,使之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二是红色革命遗迹的保护,对一些革命遗址不是树碑明示,而是合理加以保护,尤其是居民所占的遗址,要逐步退出,切实予以保护,切莫使之消失。(二)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原则,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做好景区的规划。全市培育形成6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延安革命圣地中心区、南泥湾红色旅游区、子长红色旅游区、红都志丹旅游区、吴起红色旅游区、洛川黄龙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5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延安———南泥湾———壶口、延安———南泥湾———洛川会议旧址———黄帝陵、延安———民俗安塞———子长陵———延川乾坤湾、延安———红都志丹———吴起镇、壶口———茶坊———杜甫羌村———直罗镇———秦直道)。

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一是要活化红色旅游,让资源动起来,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在参与中接受红色文化。二是深度开发红色旅游纪念品,鼓励创意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旅游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市场推广,逐步提高工艺品(纪念品)的信誉和影响力。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做好土特产的深加工与设计包装,提升土特产品品质。同时要加强陕北土特产的地理标识保护。四是挖掘和利用好黄土文化与红色旅游内涵。积极支持文化演出企业发展,多形式展示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黄土文化,通过红歌会等形式丰富红色旅游。五是建设红色旅游主题公园,可发采用大唐芙蓉园的模式再现延安革命年代的真实生活。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一是市内小格局整合。打破县区之间行政分割,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市场,全市共打一个品牌,打造一个圣地名片,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线路互联的原则,对革命旧址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范。二是实施区域合作,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大品牌。江西、贵州、甘肃、四川等省市是红色旅游的富集地区,从发展大旅游的思路出发,按照时间、地域、人物、事件等历史脉胳,组合成多条概念性红色旅游线路,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联面,点面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圈。

(三)积极培育旅游人才,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加大旅游人才培训,重点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努力培训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加强服务行业人员的管理规范从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做好景区周边综合整治,坚持清理侵占景区的行为,尽快恢复景区原貌,改善景区环境。二是加强旅游产品市场建设,彻底改变“小而散”的局面,可在枣园风情街的基础,城区建设一条旅游产品专营街。对非景区旅游产品经营户实行集中经营、集中管理,充分发挥集约化经营优势。三是加大服务设施硬件建设,坚决取缔餐饮、商品零售的露天经营行为,一律实行入室经营,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 延安市旅游局,《旅游业2012 年统计公报》.

[2] 陈仙波等.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究报告.

[3]许文建。河北省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立体开发。2007,7.

[4] 龚绍方.旅游规划与开发[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作者简介:孙晓娟(1977-),女,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陕西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专业:基本原理。

旅游经济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西省旅游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3-248-02

一、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但由于长期以来山西省一直是国家的煤炭电力基地、钢铁工业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和重化工业基地,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煤炭需求量的不断高涨,山西煤产量持续上升,到处出现煤炭的乱垦乱挖,政府没有及时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导致了山西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空气质量一直居于全国倒数位置,很多人对山西的印象是“脏”。煤炭、焦炭、钢铁、化工等产业在山西省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这些主导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在山西省的118个县市中,就有94个县市分布着煤炭资源,占到了80%以上。在2006年国家重点监控的6066家重污染企业中,山西省最多,有403家八列。一些同时存在着板佳旅游资源又有着丰富矿产的地方,矿旅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旅游者造成很坏的印象。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古交、霍州、孝义、介休、高平、原平都是经国家评定的煤炭型资源城市.同时也是山西省污染比较严重的城市。另外。临汾、忻州的大多数地区也是以产煤为主。这种煤炭资源型城市和旅游资源城市的叠加,正是山西省大多地市目前发展旅游业,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问题。

2.社会经济环境相对落后。首先,旅游投入严重不足且旅游服务质量差。旅游产业投入严重不足是影响山西省旅游业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吸引投资的软环境也较差。全省政府引导旅游资金的投入加起来还不如对一个中小型煤矿的投入多,有的县旅游收入基本上用在了给全县干部职工发放工资上。旅游业的滚动发展难以实现。由于投资不足,使旅游接待能力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入省游客大幅度增加、需求加大之间的矛盾凸显。随着旅游精品线路的进一步开发与升级,五台山、平遥古城等旅游核心景区的提升改造均迫切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要素配套设施的投入,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已经成为迫切的需要。其次,景区环境及周边环境差。多数地方把重点仅仅放在了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上,单纯地追求门票收入,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建设。造成旅游景区和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周边的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落后。造戒游客“旅缓游速”,除了景点,似乎没有别的看点,这就让游客有枯燥感。第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游客增加和设施供应的不足矛盾加大。从设施建设方面看,旅游厕所、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设施不完善。表明了山西省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的严重滞后。尤其是2007年国内旅游接待超过8000万人次大关.更加凸显了接待能力的不足。客源市场的游客对旅游线路和产品已经认可,但山西省很多线路和景区包括红色旅游、工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等新产品的要素配套设施基本没有。旅游道路标识牌严重缺失。近年来自驾车旅游和散客游的比例明显上升,但是适应这部分市场的接待体系还没有建立,特别是游客集散中心还是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

二、山西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1.完善风景名胜保护系统,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设。为了保证旅游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从政策、理论、技术、管理诸方面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系统加以充实,使之完善;同时,为了保证旅游环境保护能够顺利进行,需要相应的保护法律和条例。现在已经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但真正针对旅游环境保护的法规仍然空缺。只有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旅游环境保护。

2.大力开展旅游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宣传工作。环境保护意识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个基本认识和态度,它既反映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认识态度上,又体现在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行为上。根据统计,国内公众对环保意识并不很强,因此,可以说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山西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必须向旅游活动的有关人员传播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使人们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自觉地接受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提高每个人的环境意识。与旅游直接相关的人员有当地领导干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服务接待人员、居民和游客等。由于上述各类人员在旅游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同,在实施环境教育的具体过程中所采用的内容及方法也就不同。

首先。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由于我国国情的特点,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如何,对旅游区点的环境影响最大。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一是要增加他们环境保护的历史责任感和危机感,二是要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其次,加强对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是旅游区点总体规划、有关政策法规的执行者,也是日常旅游管理的实施者。对他们的环境教育包括加强责任_心和事业心的教育,还要要求他们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加强对服务接待人员的教育。服务接待人员包括各类经营住宿、餐饮、售货、照相、客运等行业的人员。他们直接面对游客,又经常居住在旅游区内,对旅游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应向他们灌输环境保护知识,培养职业道德和文明礼貌的素质。第四,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当地居民世代在旅游区点内及其周围。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有的迁移到其他地方,有的仍在坚守家园,其中有一些人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所以对当地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和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念,改变人们淡漠环境保护的习惯,养成自学保护环境的行为,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风尚。第五,加强对游客的教育。游客是旅游活动中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范围不定,对游客的教育是生态旅游中环境教育的日常工作。对游客的教育,在旅游过程之前就应着手进行,在游客购票进门时,在游客游览过程中也要抓紧进行,具体形式有:(1)利用多种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包括门票、导游词、导游册上添加的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2)在旅游区内建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对旅游者进行生动活泼的生态学教育。如建立有特色的博物馆、展览馆,把各种旅游资源都以实物、图片和电化教学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内容丰富,科普性强,真实把享受自然、认识自然和保护自然和谐结合起来。(3)建议在旅游活动项目安排中。有意识地增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某旅游目的地有关的环保知识竞赛等。对于旅游团体的旅游活动项目安排,旅行社的有关人员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因此,这种方法不仅可行。还可能吸引更多的散客参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旅游者不良行为对环境所带来的破坏。(4)大力提倡“取走的只是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在游人进入景区时及时发放印有上述口号的废品收集袋,出门时将收集袋收回。

3.采取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要符合客观规律.就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科学研究以及科研成暴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必须培养大批的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以使环保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旅游经济问题范文第4篇

一是产品单一,发展滞后。目前,南京客运游轮主要集中在内秦淮河,旅游项目以水上观光为主,游程时间短,大多无配套娱乐等服务,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基础设施老旧,投入不足。目前,南京水上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为公共服务的航道清淤、码头建设等明显投入不足,绝大部分尚未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规划。一方面,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国际游轮基本无法靠泊。另一方面,长江南京段及秦淮河沿岸景观规划建设滞后,制约了南京市客运游轮的发展。三是管理力量分散,合力不足。水上旅游管理涉及交通、旅游、公安、海事、工商、物价、规划、区县政府等多个职能部门,管理力量分散,单一部门难以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开发和推进特色水上旅游项目面临诸多困难。四是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长江水上旅游线路不能贯通,使内外秦淮河沿途的几十个景点不能串点成线。五是秦淮新河、长江上均有货运船舶航行,发展客运游轮存在安全问题。随着长三角地区航运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南京段船舶的密度也日益增加。秦淮新河航道只有16公里,规划为四级航道,但秦淮新河航道近年货运量增长态势明显。由于游船要满足沿岸观光的功能,观光游船需要频繁掉头、穿越,难免存在与秦淮新河、长江过往频繁的船只发生碰撞的风险,这些都会给船舶的调度和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六是水上旅游资源整合不够,缺少包含航道、码头、景观和经营等环节的统一规划。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和长江上都建有各类景观和风光带,各由不同的公司在经营,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二、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目标和任务

1.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使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全国内河客运游轮的领先水平;客运游轮成为传承南京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现代城市发展成就、文化和风尚的重要载体。作为高端发展主体的大型豪华客运游轮成为南京市对外开放和国际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成为南京市国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客运游轮发展支柱的秦淮河和长江水系城市亲水风光游成为城市旅游名片,餐饮、购物、娱乐和交往的加速器。

(2)具体目标。一是客运游轮成为南京市水路客运的主体,产值达到水路客运的60%~80%,形成南京市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二是通过国际游轮码头及其相关设施建设,使下关港口区域及长江沿江区域成为南京市城市景观创新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南京市国际形象展示的新窗口。三是通过内秦淮河改造,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建设,打造“百里秦淮”城市水上通道和空间走廊,再造南京城市空间结构,使泛秦淮河客运游轮成为国内城市旅游的引领者。四是通过细分市场和个性定位,实现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和长江客运游轮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2.主要任务

(1)泛秦淮河(内外秦淮河和秦淮新河)航道疏浚工程泛秦淮河沿岸及南京城区长江沿岸景观工程建设重点河流名称景观建设重点工程内秦淮河建设内秦淮河历史文化景观、现代楼宇景观、本土桥梁景观和文化风情景观以及灯光工程外秦淮河强化自然、生态、绿色,延续现代桥梁景观秦淮新河延续现代桥梁景观,增加水上建筑景观。把沿河两岸建成独具特色的、国际一流的休闲服务型经济带、生态景观带和文化带长江重点建设幕燕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远期扩展至环江心洲等岛屿的开发与利用和内外秦淮河、秦淮新河及长江贯通工程,使秦淮河航线达到Ⅳ级标,加快实施西水关内外秦淮河水系沟通建设工程,打通内外秦淮河。

(2)泛秦淮河游轮码头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工程。重点规划和建设适合游轮靠泊的游轮码头,建成现代化的码头、停泊设施和配套设施。以游客方便为导向,建设餐饮、酒店、商店、写字楼、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完备物资供应及维修保障设施,使游轮的补给、废料处理、维护和维修得到充分的保障,形成游轮经济产业链。

(3)泛秦淮河沿岸及南京城区长江沿岸景观建设工程。规划整合沿河景观资源要素,构建空间有机联系,实现点线面结合。

(4)下关游轮码头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工程。包括国际邮轮进港的泊位安排、安全保障、组织协调、口岸查验和检疫等。

(5)南京市游轮骨干企业培育工程。精心筛选全市游轮重点企业,通过多种扶持和服务措施,积极引导游轮企业做大做强,切实增强游轮市场主体竞争优势。

(6)南京市游轮景观文化建设工程。广泛征集泛秦淮河沿岸历史文化及民间传说,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历史文化景观或显示载体,整理泛秦淮河沿线游轮观光解说词;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在游览线路两岸建设历史文化演绎项目,增强游览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引导和鼓励游轮企业开发游轮文化消费项目,凸显南京市游轮特色,加快推进常规型旅游向文化深度游的转变。

(7)南京市游轮综合服务工程。包括政策制定、公共信息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等。

三、南京市游轮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建议

1.更加突出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议南京市政府成立由市领导牵头,市发改委、规划局、交通局、港口局、水务局、旅游局、环保局等部门参加的南京市水上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南京市水上旅游业的发展工作,做到水上旅游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保护、统一管理;强化南京市水上旅游开发工作的政府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航道、码头和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要在规划、融资和工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发改委和规划局等综合部门负责河流沿线的空间规划及其执行,确保沿河流域城市空间开发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游轮客运市场的行业管理和航道、码头等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有序的客运游轮市场体系;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旅游市场管理,特别是客运游轮服务产品的市场培育和质量监管;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和海事管理必须加强环保执法,确保水域和流域环境质量。

2.加强南京市水上旅游管理的法规与制度建设

(1)制定南京市水上旅游业发展规划,并经市人大讨论通过后作为城市发展的法规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今后对规划的调整和修订,也必须经过市人大讨论通过才能进行。

(2)建议由南京市航运主管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南京市水上旅游管理办法,一是明确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经营者和客运游轮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市场主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力及其保障等法律关系;二是明确客运游轮企业的准入条件,建立规范有序的经营人进入与退出机制;三是打破现阶段水上旅游市场分割与垄断经营格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南京市客运游轮市场体系;四是推行客运游轮产品规范体系,确保客运游轮服务产品的质量;五是严格执行《内河旅游船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5731-2008)标准,特别是服务标准、码头标准、游船星级标准、经营企业评价标准等,确保客运游轮安全;六是规范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维护的责任主体及其与使用者的关系;七是建立水上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和应急处置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旅游责任险统保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保险赔付和保障机制。

3.建立南京市客运游轮发展的投融资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1)成立南京市客运游轮开发的投融资平台。建议在整合现有相关企业基础上,成立南京市级的秦淮河投资开发建设总公司,负责泛秦淮河和长江沿岸水上客运游轮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为了该投融资平台的顺利运作,建议比照现有省市政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南京市政府专题报道综合报道在秦淮河沿岸和长江沿岸适当划拨一部分商业地块,作为企业投资开发建设公益性设施的补偿或资本金。

(2)建立南京市客运游轮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广大参与者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秦淮河客运游轮项目是南京市城市的综合展示平台,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和服务平台,展示已经建成的秦淮河客运游轮开发项目的整体规划、建设计划和建设发展愿景;通过信息平台吸引国内外更为广泛的消费者,集成秦淮河客运游轮项目的众多电子商务服务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规范化、程序化、数字化的全方位服务。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南京市已经拥有一些相关的行业协会,如南京市水运协会邮轮游艇办事处和南京市旅游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应充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在秦淮河客运游轮开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发展邮轮产业。

4.挖掘、整理和开发秦淮河流域和南京长江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水上旅游文化建设

旅游经济问题范文第5篇

一、锦州市旅游资源概况

锦州,自古以来就素有“锦绣之州”的美誉,它坐落于辽宁省西南部,是一座拥有2200年历史的城市。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如今,锦州市已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正朝着辽宁沿海第二大城市的目标迈进。同时,它也是辽宁省旅游重镇,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锦州市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内涵深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处,国家级森林保护区1处。有人称“天下一绝”的笔架山天桥,是我国AAAA级风景区;也有 “辽西佛国”--义县奉国寺;有人称“东北第一名山”的医巫闾山;也有“关外第一佛山”--北普陀山;还有人称“歪脖老母”的青岩寺风景区;更有举世瞩目的世界园林博览会。锦州大大小小的景区景点数也数不完,说也说不尽。那么,景区众多往往就会忽略了管理,就会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目前,锦州市旅游景区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锦州旅游企业的发展。随着辽宁省经济的迅猛发展,锦州市也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如何管理现有的旅游景区更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景区特点不鲜明,内容过于雷同

不得不承认锦州市是一个旅游胜地,但大多景区都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没有自己的特点,大部分景区都是大同小异,这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主要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以医巫闾山为例,它虽然是以山川而著名,但也更多的融入宗教色彩,几乎每个山峰都会有寺庙,前来游玩的旅客不仅有喜欢山川的也有喜欢宗教的,这应该说是医巫闾山发展的一大优势。但站在另一个角度分析,锦州的北普陀山、奉国寺、青岩寺是否都是将山川宗教结合在了一起呢?如果一个城市的旅游资源都是大同小异的,又如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相比之下游客数量就会大幅度减少。这不仅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锦州市的经济的发展。

(二)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健全

基础设施是景区的外在形象,而服务体系则是景区的文化内涵。一个景区要有自己的形象和文化,才能突出重围,成为众多景区中的佼佼者。而现在的景区管理人员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大多景区游览设施老化、维修不及时、设施设备不充足、产品质量不合格、山体护栏脱落、餐饮卫生不达标等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现。

(三)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

我国旅游业发展之初,有大部分景区是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而成立的,在景区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经济目标占据主要地位,而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和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性也并不高,保护意识相当淡薄,造成了景区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四)景区管理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

现在大多景区市场秩序乱,诚信建设不够。像兜售商品,游客往前走还在后面兜售,这种现象在景区经营管理非常严重。这充分体现了,景区管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管理薄弱,不注重景区的全面管理,没有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而且景区不注重文化内涵,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口号是带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三、改善景区管理的对策

(一)明确自身定位,突出自身特点

景区不要只想着做第一,现在到处都是“华东第一漂、东北第一名山”等等这些类似的称号,其实争做第一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每个景区都可以去做唯一。唯一更强调特色,更注重文化内涵。例如,锦州市的纪念馆就很好的突出红色之旅这一主题,场馆内部展示都是以为背景,更有全景画馆,复原红色演义战场的场景,可以说是主题鲜明,定位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打造自身品牌,突出自身文化,才能提高对游客吸引力。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传播红色经典文化。所以,一个景区的定位一定要量体裁衣,要从景区的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特色,让大家记得住。

(二)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干部的培训

目前,许多景区都出现游客与工作人员争执、投诉景区员工、要求赔偿等不良现象。以锦州市笔架山风景区为例,东方网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游笔架山竟然成了“逃难”,为了等待游船,上百名游客长时间滞留在笔架山山角下,无法回岸的经历。报道中又指出了该景区在游客的安全、收费和管理等许多方面存在问题。引起该起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景区管理出现漏洞。那么该如何树立景区形象,完善管理体系呢?首先,应对内部管理人员及干部进行岗位培训,提高管理层的综合能力。其次,要对基层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特别要加强景区文化和专业技术的教育,树立服务意识,逐步提高基层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 。最后,还要建立健全景区员工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位领导及员工的行为。

(三)完善景区环境管理设备,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景区设施设备损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长时间使用没有及时维护,造成设施设备老化,很有可能对游客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另一方面,是游客素质低、故意损坏。这就充分说明,景区的形象是要靠工作人员和游客来共同维护的,但前提是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所以,就要求景区管理人员要及时对景区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同时,应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示牌、提示语、宣传册等相关软硬件设备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景区的环保意识,才能更有效的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

(四)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就风景名胜区管理而言,我国仅存的一部 《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于2006年9月颁布 ,这部条例是在1985年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修改。该《条例》 对景区的管理机构、 规划、 保护、 利用以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但是 ,这些规定都略微显得有些笼统,并没有对各级政府的权、责进行界定 ,也没有对景区经营者的选拔、约束和惩罚等细节进行明确规定。这就显得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法律还不够健全。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清楚认识这一点,要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景区管理的法律体系,从而有效制约管理人员及游客的不良行为 。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