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xx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xx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以增加农民收入、改进生产方式、提升生活环境、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突出村镇规划、产业发展、班子建设等工作重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知识化工程等打基础、管长远、增强后劲的工作,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质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市深刻理解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的四个特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一是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坚持持续推进。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新农村建设长效性、持久性的宣传,正确处理点与面、阶段性工作与长期性工作的关系,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二是把握“五新一好”的统一性,坚持统筹开展。从工作一开始,就把“五新一好”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做到互相促进、协调推进。三是把握“五新一好”的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情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和专家制定了年度规划和长期规划,对“五改”“五通”“五化”分别作出较为科学的规划,并使之具有操作性与前瞻性。四是把握“五改”“五通”“五化”的阶段性,坚持重点突破。从最贴近农民生活的“五改”“五通”“五化”建设这一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事情入手,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从而激发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
在立足强化工作力量、保证工作质量和加快工作进度的同时,我市按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阶段性重点,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点线结合,统筹兼顾,促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
1、以新经济组织为纽带,加快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各类种养大户、运输大户组建各种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如绿化村组建了“xxx水果有限公司”,果业面积达2万多亩。该公司将果业销售与农民培训、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成立了水果经营、果技服务、修剪、嫁接等专业队伍,做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无公害果品标准生产、统一销售,并提前、产中、产后全套服务。
2、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在实施城镇和村落规划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山形地势,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既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又充分考虑了邮政、电信、商店、广播电视、医疗、教育、娱乐等功能设施;既有可行性,又有前瞻性;既有利于群众生产,又有利群众生活。在规划实践中,探索出了自然村落型、中心社市型、田园农户型等三种村落社市模式,并免费提供图纸供农户选择。这样,有效改变了规划建设中“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房、不见新貌”的现象。如绿化村,充分依靠“桃花谷”,规划了别墅型“农家乐”。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三是变灾害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有钱的农民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务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3、抓好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摒弃存规陃习。做到“五化”、“五通”、“五有”。“五化”即美化(内外墙抹灰、外墙涂料)、硬化(铺设混凝土的村内道路)、净化(实现家家户户“一池三改”,建有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实现人畜分开;村内建有下水道、垃圾池)、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亮化(有路灯)。“五通”即村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路电视。“五有”即:支部活动有阵地、干部工作有报酬、提升素质有远教、组织运转有经费、集体发展有路子。全市把绿化、绿荫2个村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大力推广实用、实惠、农民乐意接受的沼气池无害化户厕。加快改水步伐,采取群众为主,政府补助等方式,为群众安装自来水,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安全饮水问题。以通村水泥路建设为契机,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侧重路基,完善路面,乡村行路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另外,立足农村实际,采取聘请保洁员制、有偿服务制、推选专人负责制等方式以及垃圾归池、垃圾归园、垃圾归栏等几种垃圾处理方法,着力提高卫生环境质量。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已完成村道改(扩)建30余公里,6个行政村(社市)通水泥路。实施改水工程6处,惠及农民310余户1300余人,98%的村组达到安全卫生的改水要求;完成户厕改造310户,拆除破旧厕所300余间,拆除猪牛栏280余间。通过这些工作,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4、以“空心村”改造为载体,构建农村社市新面貌。针对农村存在一户多宅、“空心户”和有钱无地建房的现状,我市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坚持一户一宅制,同时采取减免审批费用等有效措施,合理流转旧宅基地。对符合“空心村”改造且群众有改造需求的村庄,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和提供建房图纸,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具体实施,进行宅基地置换、统一拆迁、放线、完善配套设施等,推进了“空心村”改造。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一是农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让给经济能人,能实现双赢。经济能人通过承租等方式获取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如大规模发展桃、梨、蔬菜、花卉等。因为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承担者,就会“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给他们发工资。农民除了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工资,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已耕种的土地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经营的价值导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推动了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5、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新农民培训工程。针对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科技素质低,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和创收面临着许多困难的现实情况,我市扎实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确定了以养殖、种植、加工、劳务输出等四大类就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了农民知识培训点、村级教学基地、村小组科技推广示范户和企业技能培训基地等农民知识化培训网络。由政府出资,免费培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一般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田间技术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农民参学、参训的效果。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离土离乡闯富路,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以上,培训农民600人以上,帮助1500人以上转移到城镇或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三、创新机制,转变职能,完善新农村建设管理方式
我市建立健全科学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注重长效管理,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建立农民主体机制。在新村规划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在村镇建设上,由农民自主组织实施空心房、厕所和猪牛栏的拆迁,自主商量投资建设改水、改厕、改路。在村镇管理上,尊重农民意愿,实行自我管理。二是建立扶持机制。实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机制,在“空心村”改造、产业发展、新经济组织建设等方面出台鼓励民资发展的政策,在改水、改厕、改路上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投资改建,进一步调动了镇、村、组和农户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除对工作开展好、成效明显的村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挂点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物质奖励外,还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班子、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新农村建设的体会
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农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民主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整体、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1、科学决策是先导。在广大农民逐步富裕起来、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他们心里想什么、盼什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市紧紧把握广大农民渴望与城里人一样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心态,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决策,既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又顺乎民心,合乎民意,统筹了城乡发展,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蕴藏在广大民众之中的伟大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了。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政策导向作用,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加大投入是保障。我市围绕新农村建设活动,全市动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全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七个一点”的筹资办法(村集体和农民出一点,政府补一点,有关部门和包村单位帮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市场运作省一点,银行贷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尤其是政府投入在融资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因此参与新农村建设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据统计,200年我市财政安排了70余万元专项资金,包村扶村单位出资6万元,发动社会力量捐赠3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工作。
3、规划先行是前提。过去,由于对规划工作不重视、规划起点不高以及对规划实施不够严格,导致农村村镇功能市分不明确,项目建设和建设住宅随意选址,布局混乱和各类资源浪费等现象。此外,有些农民观念落后,迷信“风水”,不愿到规划点建房,也影响了村镇的综合发展。为此,我市始终把规划作为村镇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首先绿化村、楼纳村、绿荫村、木陇社市、顶效社市、马别社市进行规划建设,然后逐步规划好其它2个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吸引农民主动进入规划点建房。这样,既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又强化了村镇的聚集功能,还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民;科学;素质;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一 农民的界定及科学,素质的内涵
(一)农民的界定
农民---这是个古老而现代的称谓。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也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许多变化。在商业出现之前,农民实际上就是从事采、猎、耕作的劳动者。商人出现以后,农民就是指农人,在城市出现后有了市民,那么农人就变成了农民(相对于城市而存在);当有了户籍后,城里人为市户,村里人为农户,农户也就是农民;发展到此,可以说农民的界定是比较清楚、确定的;也就是要么就是农村,而且是农户,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
随着城乡差别的逐渐缩小,城乡地域距离逐步缩短,城乡联姻结亲的情况逐渐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工流”的涌动和出现,使得农民这一古老称为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建设规模速度的扩大和加快,到目前为止,很难说“农民是谁”,“谁是农民”。既不是以地域划界,也不是以职业划界,还不能以户口划界,更不能以城乡划界。
但是,农民总是我国公民的一大组成部门,而且《科学素质纲要》还把这一成分当作重点人群(重点人群即:未成年人、农民、成镇劳动人口和公务员)施以重力,加快其素质提高。鉴于此,农民只是按“是否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去定位,即“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公民”(不含农民工)。
(二)科学的内涵
科学发展到今天,内容之丰、系统之多、枝叶之繁,很难为科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词源上说科学的本意是知识。由于事物在不断变化,科学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可把科学含义的变化简单地划分为:科学使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知识
是知识体系
是与此相关的事业,即“科学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活动的总和”。
(三)素质的内涵
素质及能力。《科学素质纲要》将公民的科学素质界定为“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思想,崇尚开心的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农民的科学素质首先具有“四科”即: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宇宙科学、环境科学、卫生科学、思维科学;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检验”的方法、“推理演绎假说”的方法、“传承―借鉴―创新”的方法、“统计分析总结”的方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科学精神包括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不合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精神;科学思想包括物质是运动的思想、尊重客观规律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思想。
其次应有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素质。生产中的问题包括:相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相信试验、示范、推广的问题;相信顺应规律、不唯神、不唯权的问题;相信科学生产、持续发展的问题;相信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包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的问题;依靠科学、认识人类客观规律的问题;用科学认识自然现象的问题;用科学解决利己利人的问题;用科学认识诸多生理的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新农村建设定义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备与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高的农民,能将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升级。
(二)“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农民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改善,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当前农村农民自愿组织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求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准确的市场信息、科学决策,合理生产经营,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
(三)“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乡风文明,需要农民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有较高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有较高的诚实守信观念。
(四)“村容整洁”要求农民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村容整洁,是展现新农村的窗口,实行农村建设的最直观的体现,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村容整洁应该是规划科学合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要求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重健康,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生产,改善环境。
(5)“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律素质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证,体现对农民政治权力的尊重和维护。必须使农民具有公民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真正当家做主,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
三 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途径
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需要各级部门配合,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为此,应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
(1)加强素质教育
1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对象
面对几亿农民,必须突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当前农村的人员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已在小城镇或外地各类企业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员;二是随着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即将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三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四是老人、儿童和在校读书的青少年。其中,上述二、三类人员,使农民素质教育的重点,应针对他们不同类型进行分类施教。
2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
应围绕农民提高“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全面开展思想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生产知识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对于即将变为居民的人员,应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质教育和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
3 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形式
素质教育总体上可分为公益性教育和社会性教育两种类型。公益性教育由各级政府负责为农民免费提供(如阳光工程培训)。社会性教育则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按照市场化运作(如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当前,迫切需要对农民开展公益性教育。
4 要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
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实训条件,把公益性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纳入职业技术教育的范畴。
(2)改造农村环境
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塑造人。为此,必须把改造农村环境,作为提高农村居民素质的重要环节。一是改造农村生产环境,做到合理布局;二是改造农村生活环境,做到加强新村建设和老村改造,加强环境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营造农村的创业环境,创业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催化剂,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3)改善农民结构
1、保持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新农村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3、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开展
5、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农村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7、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
8、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创建和谐新农村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9、为加快实现创建和谐新农村目标而努力奋斗
10、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
11、增强创建意识明确创建要求实现创建目标
12、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创建和谐新农村
13、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
14、开展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
15、开展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保持党员先进性,建设和谐新农村
2、精心组织务求实效深入开展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
3、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积极推动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开展
5、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农村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7、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开展创建和谐新农村活动
8、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创建和谐新农村的实践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9、为加快实现创建和谐新农村目标而努力奋斗
10、自觉实践“三个代表”加快和谐新农村创建活动
11、增强创建意识明确创建要求实现创建目标
12、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创建和谐新农村
13、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就__市而言,全市60多万农业人口,有农村劳动力近30万,而真正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力所占比例很小。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中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从__市的农村现状看,农民增收的渠道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占收入的比例不断增大,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左右,对农村家庭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转移一人,致富一家”。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四、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1.__市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市,近几年来农业效率下降,农业收入下降,农民收入之所以还有所增加,主要是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根据农村百户住户资料推算,20__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已达到2.1个亿。在农产品下跌阶段,也正是依靠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走出山里,走进小城镇,走进大城市在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因此,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方式。
2.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熟悉了城市,同时也转变了农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些农民在经过几年的打工生活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他们回乡后,去办企业,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也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在不断增多,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中介和服务行业应运而生,给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是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二是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再次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脏、累、苦、险等城市人不愿从事的工作,就满足了城市用工的需要,支援了城镇建设,也没有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构成实质性的竞争。
五、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应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化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具体办法之一,同时,广大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主体,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实现者,农村劳动力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通过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新思想观念,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及对策
在农业增长潜力有限的条件下,要改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局面,只有及时转变思路,跳出“农”外进行思维,以产业领域并向非农行业和城市的转移,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大力提高农民的劳务收入并最终实现农民收入的新一轮快速增长。
1.增加教育投资。从农民自身来讲,其素质不高是阻碍其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所以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的实际,在切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农村初高中学历教育的比重,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就业机会。还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力兴办各类成人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适应能力,拓展其就业空间。
2.增强组织程度。经过多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许多人已适应了当地的市场情况,在当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和农民就业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要有步骤地建立为农民外出提供服务的民间中介咨询组织或政府劳务信息服务机构,减少劳动力外出的盲目性,因其信息闭塞而政府缺少组织是造成农民盲目外出的重要根源。
关键词:社区;建设;管理;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新型农村的建设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其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农村社区化。在农村社区化发展进程中,相应的物业管理措施也应及时跟进,这对于建设更加村民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社区,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比较短暂,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待完善,农村社区化进程中的物业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物业管理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物业管理不仅在城市的发展、完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业管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的市场化。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难免会产生出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能够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造成大量的废弃物甚至是垃圾的堆积,不但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从而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对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再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新农村社区化过程中实现物业管理的专门化,不仅能够实现节约资源、降低农业生产、生活成本,还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加强物业管理对于维护社区治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农村社区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居住水平,但是与城市完善的公共服务相比,农村社区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尤其是社区安全方面。村民的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社区的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等,都对新农村建设中社区安全问题造成一定威胁,因此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对于促进社区安全作用重大。
最后,加强新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也有助于村民养成良好的现代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区。新农村社区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散落的村子中,生活方式比较自由随便,养成了一些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随便倒,喜欢大声说笑等等,但是农村社区化之后,社区居民的人口密度比较大,相互之间都是对门或是上下楼,距离比较近。如果还是延续之前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造成邻里之间的矛盾,因此,物业管理在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例如不随便倾倒生活垃圾等)方面以及协调邻里之间的纠纷方面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二、完善新农村社区建设物业管理的措施
物业管理公司属于微利行业,流动资金有限,于是资金短缺就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村民的传统生活观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长期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使得物业公司在统一管理上也遇到一定难度,再加上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村民的法制观念淡薄等等问题,使物业管理工作难度加大。但是,为了加快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物业管理是当务之急。
第一,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到权责明确,为物业管理行业提供坚实的后盾。在大多数农村地区,乡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对物业管理的领导不力,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领导,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对物业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因此,明确落实各乡镇社区物业管理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为物业管理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服务,建立完善的新农村建设的现代物业管理制度。物业管理提供的产品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思想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物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
第二,提升物业管理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物业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围绕着“服务”这一特性,物业管理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竞争机制的完善、管理规则的健全、服务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营运而生的物业管理公司,其员工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然而在物业管理工作中却经常遇到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现场解决,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因此,物业管理公司要想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争得一席之地,物业公司就必须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应答村民的好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赢得业主的认可。
第三,做好与村民的沟通工作,降低工作难度。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为业主和使用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环境。在社区化进程中,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民摆脱了传统的农村零散化的生活方式,但是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以及形成思维定势,则给物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村民一时难以接受如此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种种规矩,必定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展工作之前,物业管理人员必须对村民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及时与村民做好沟通工作,使村民在思想上改变以往的思维习惯,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小区用户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氛围,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物业工作难度,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加快物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上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物业管理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逐步过渡的阶段,物业管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重视并加强物业管理工作,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志儒.住宅小区物业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刘维新.试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理论观察,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