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商业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医药产业第二波兼并重组潮已经来临。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整个医疗保健行业内并购交易数目为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事实上,仅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并购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总和。
11月19日,东富龙公告入股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典范医疗),将持有该公司51%以上的股权。典范医疗主营生物医用材料,此前以医用冻干机及冻干系统为发展核心的东富龙此次收购,被业内解读为试水生物医药。
坐不住的不仅东富龙。
2012年10月,身为华药集团控股股东的冀中能源耗资30亿元将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揽入囊中;今年5月,以酷爱收购而著称的复兴医药与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共同出资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企业Alma Lasers95.2%的股权;7月1日,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莱士)以18亿元巨资收购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霎时间,兼并重组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最热频词汇。而这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兼并重组热,是政策与市场环境共同催生的产物。
2012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而新版GPM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近执行大限以及依然处于关闸状态的IPO无疑让国家吹起的这股药企兼并重组潮风浪大了若干等级。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认为,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期。“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尚处于“小、散、乱”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捷径。
似乎国际药企巨头也不愿意给中国药企更多的准备时间。2012年5月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家1995年创立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成为了强生在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吞下的猎物。
解剖二次并购
“没有一家医药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涉及兼并重组。”微创医疗前执行董事罗七一的话非常适合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纵观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中可称为“旗舰航母”的巨头药企,无不从兼并重组中尝到甜头。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次生物医药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先后吞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现代阳光体检公司、天坛生物等国内实力派药企,完成了多元化产业链闭合并在生物医药领域抢下了几个身位的竞争优势。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则将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等华北地区医药实力派收入囊中,完成了自己的渠道布局。而本身就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军医药行业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医药)更是频频在资本市场出手将自己旗下的华润三九、双鹤药业、万东医疗、东阿阿胶、北医股份五大核心资源分别布局中药、化学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板块从而谋求整体上市。
这场当时人称“三国演义”的药企并购大戏本质上是医药流通领域的争霸。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某证券公司生物医药分析师认为:“在2010年第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中,市场主角是这些体量巨大、资本雄厚的央企,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在多个领域形成优势市场地位。”
时隔3年,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波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潮,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作为主角的央企已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在某个药品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小体量民企成为了此次兼并重组大戏台上的主角。
根据上海莱士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上海莱士总资产为15.8亿元,在收购邦和药业之前,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年投浆量(指一年内血浆投入生产使用总量)为355吨,在以18亿元收购邦和药业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达到475吨,几乎锁定行业第一。而此次收购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2001年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后,上海莱士吞并邦和药业将会使得上海莱士将自己的主营业务稳固夯实。
除了夯实主业外,此次趁势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也不乏谋求产业链整合者。
2012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以4.62亿元的聘礼将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下称君健塑胶)娶过门。君健塑胶主营业务为生产制造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拉环式),此产品是输液类药品生产必须的包装材料。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科伦药业为购买聚丙烯组合盖共向君健塑胶支付超过3亿元,而整个2011年度君健塑胶的营业收入为4.14亿元。科伦药业几乎是君健塑胶唯一的客户,收购君健塑胶后,科伦药业完成了产业链上游整合,为自己在输液药品市场增加了竞争力。
医药航母隐现
据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IMS Health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而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的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土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1998年~2007年中国医药商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8%,飞速的市场发展并没有让中国成为医药强国,中国医药市场上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核心药品被外资药企掌握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需要规模效应的。”以血液制品为例,在国外,如果想在血液制品市场发挥规模效应,血液制品企业的年投浆量应超过1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年投浆量仅徘徊在500吨左右,这很难发挥出规模效应。”一位中国医药协会的研究员分析称。
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为数不多兼具消费和新技术两大属性的产业,这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实力才能做大做强。“以新版GMP标准为例,截至2013年底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强制执行的新版GMP对于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适应新版GMP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往往这些企业在本身的研发中就已经面临融资难题。”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共计682家,原料药年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根据此次新版GMP认证修订的主要内容,山东省1/4左右的企业(原料生产企业约130余家、注射剂生产企业约20余家)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但一个事实是,山东省制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有400余家。以平均每个企业投入500万元的技改费用计算,完成GMP认证需要付出这些中小企业几年的净利润。
截至2010年,中国医药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占全行业的销售比重仅为33%。在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中,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占70%以上,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元的不足200家。
兼并重组不仅仅是某个药企的市场需求,更是国家发展医药工业的重要战略。早在2011年5月,商务部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就已经提出全国要形成1~3家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
2012年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医药行业做大做强的方针:产业集中度提高。到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0个以上,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0%以上。
有业内人士直言,政府多个政策力推兼并重组就是希望行业内出现旗舰型航母药企。在第一波兼并重组潮中尝到甜头的国药集团在2011年年底晋身千亿元俱乐部。2011年,国药集团的医药商业营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而如此迅速完成升级,完全得力于国药集团此前的快速并购。但值得注意的是,并购并非企业做强的灵丹妙药,在中国各个行业内,大而不强的企业比比皆是,药企该如何由大做强呢?
想清楚买什么
对于国药集团通过飞速并购晋身千亿元俱乐部,业内有一句流行的评语:萝卜快了不洗泥。
凭借国药集团强大的实力,国药集团从2010年到2012年的3年间共收购67家企业。但很快“暴饮暴食”的后遗症就此显现:2012年第三季度国药集团的高速增长业绩戛然而止,12.45%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比第二季度的29.77%下降超过50%。另一个开始困扰国药集团的难题便是资金流紧张,国药集团的资金周转期较2011年的9天暴增至33天。身为巨人的国药集团尚且遇到并购后遗症,体量远不如国药集团的技术性民营药企又该如何在兼并重组中减轻阵痛呢?
对于以技术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很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罗七一认为,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要真正研究一款新药一般需要10~12年时间。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一些药企而言,自己全新投入某个药品领域不仅成本高、风险大,更可能会对原本具有优势的业务产生影响,相比较之下,反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优质资源更划算。
业内不乏与罗七一相同的声音。
复兴医药高级副总裁李东久认为,对复兴医药而言,投资并购一直是福星医药的发展手段之一,投资并购行为在医药行业未来会不断发生,其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但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才更需要理智运用并购战术。
“企业不能为了并购而并购,不能看到同行都在并购自己也去并购。”在于明德看来,试图通过兼并重组让企业获得更大活力的企业应当看清自己要买的是什么,“是核心的技术?市场的占有率?还是上市的壳资源?”
作为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嘉事堂不但建设了适合自己使用的医药物流系统,还将其扩大延伸到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上,并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为了解国内医药物流运作和发展现状与第三方医药市场情况,本刊特地采访了北京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嘉和嘉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铁军先生。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公司物流的发展情况。
李铁军:嘉事堂最初由6个分公司组成,除了连锁零售公司以外,其他五家分别是原北京市石景山、海淀、丰台、房山医药批发公司改制后并入嘉事堂的。在嘉事堂对物流业务整合前,6家分公司各自做各自的物流,即仓储配送,当时有6个库房,700多人,公司整体物流效率低,成本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嘉事堂于2005年整合6家分公司的物流业务,成立北京嘉和嘉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并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了物流一期工程,建设了一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仓库。仓库建成后,只使用了4000平方米的仓库面积和70余工作人员就完全解决了整个嘉事堂公司医药物流的配送工作,其他多余的人员分流到公司发展急需的零售药店。
此外还可以看出,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将是一种趋势。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利润率极低,但整个物流费用却仍高达10%左右,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物流模式运营成本太高。因此,包括嘉事堂在内的国内一些大型医药企业,都把原有的物流业务、资产人员剥离或托管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实行独立结算、相互考核。
个人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为母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母公司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剩余资源为社会上其它企业提供相似产品的物流服务。这对于初期投资巨大的医药物流项目而言,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实现集约化经营。
以嘉事堂为例。物流一期工程建成后,嘉和嘉事在兼顾本公司药品零售、批发业务之外,还为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医疗机构及药品相关产业提供服务,成为真正的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商。其配送半径为北京市及周边300公里范围以内区域,进行第三方物流服务不久,储存与配送规模大约就达到了30亿元。
为了应对本公司快速增长的物流量和占据第三方物流市场,目前公司正在建设物流二期工程,上市募集到的资金也会投入一部分到该工程的建设,嘉事堂希望通过加强自己的物流能力,形成在北京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区域优势。
物流在嘉事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支撑作用不容置疑。通过建设运营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公司增强了与供应商和终端客户的对话能力,减少了经营的流通环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依仗强人的物流网络,公司不仅使得自身的物流费用比率逐年降低,也增强了自己对上下游企业的议价能力。这些变化都体现了物流对增强公司竞争力的作用。
正是依托嘉和嘉事这样优秀的医药物流平台,嘉事堂在北京200多家医药流通企业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北京社区医院药品配送商资格,承担了北京市数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配送任务。
记者:不少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在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请您介绍一下嘉事堂的相关情况。
李铁军:现在虽然不少医药流通企业都有涉足第三方物流,但是达到嘉事堂这样的第三方物流规模还是比较少见。
目前来看,业内多数企业的物流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物流主要还是为了解决本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的问题。
长期以来,嘉事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以医药批发、零售为主营业务模式的医药商业经营,整体发展速度很快。下属的嘉和嘉事物流公司整体引进日本大福医药物流成套设备及信息系统,是目前国内药品经营企业规模最大、运营水平较高的现代化、专业化医药物流中心。
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满足了嘉事堂内部的物流需求。在医药零售业务方面,公司主要提供直营连锁药店的服务,由总部对各店铺实施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统一经营。公司在医药批发业务方面与药品生产企业、社区医院、二、三级医院、药店结成紧密的同盟伙伴关系,依托于公司自身物流平台,为各医药终端提供药品批发服务。
在满足公司自身医药批发、零售需求的基础上,嘉事堂也在积极开展第三方医药物流配送业务,嘉和嘉事作为第三方物流业务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业务扩张极快,在北京地区取得较为明显的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目前,嘉和嘉事拥有德国拜耳医药、天津天士力医药、贵州同济堂医药、珠海联邦制药等第三方业务合作厂家。
记者:面对医药物流的发展,请问嘉和嘉事下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铁军:嘉和嘉事会坚持做一家医药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医药行业,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离,实行专业化管理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壮大是可以期待的。所以我们要加强物流能力,这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当物流二期项目完成以后,我们的仓储配送能力大大加强,已经达到年存储配送100亿元以上的能力,而母公司的业务将只占到我们整体业务的20%左右。我们的重点业务在转向第三方物流服务。
坚持做第三方物流,不光是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也是对委托客户真正负责的一种体现。由于医药物流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掌握客户很多销售的信息,如果不能坚守第三方物流这个角色,而通过这种信息优势进行不正当的商业竞争,必定破坏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最终会失去客户的信任。
我们不仅专注于做第三方物流公司,更是专注于以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类产品的物流配送。这是由两方面决定的。
首先,医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政府对其物流环节监管严格,其本身对于仓储、配送的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嘉事堂的物流体系完全按照国家对医药物流的要求建设的,如二期项目增加了低温恒温库,可以满足需冷链的高端药品的仓储和配送服务。二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全部用于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这也符合未来医药商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如果我们同时还配送其他产品,不光不能降低成本,如果造成药品的污染等事故,还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
其次,嘉事堂的优势还是在北京市医药零售市场,专注于大健康类产品的物流配送,更有利于物流公司依托母公司发展业务。
关键词: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路径
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比复的《中国图们汀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标志着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迄今唯一一个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确立了地区新型工业发展目标。在工业领域,要积极借助东北亚合作平台,引进先进技术,存长吉地带集中布局先进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向高附加价值、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增长方式转移。
一、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21世纪初的十年发展,长吉图地区工业发展取得重大成绩。主要表现在:区域工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壮大,对长吉图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显著,进而影响吉林省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水平;工业内部结构及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驱动经济快速增长特征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链式发展,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逐步形成;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大量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的潜在基础逐渐形成,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良性增长机制。但也应看到长吉图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高级人才,制约产业做大做强。除个别重点企业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外,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行业发展优势,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绝大多数企业经营都是按传统模式进行,缺乏现代管理人才和技术研发人才及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难以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的需要。第二,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外部拉动力量利难度较大,经济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长吉图周边国家因政治体制不同、地区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全面深度经贸合作存存诸多障碍。长吉图与黑龙江绥芬河等沿边开发开放重点地区相比,在跨境贸易合作、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差距;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相比,在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社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上亟待提高。第三,区域内部工业体系整合难度较大,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能力较差,相邻地区政府间的经济联系较少,没有经济与行政方面的重要合作,地区经济行政一体化基础不强,缺少外部拉动力量。短期内政府在体制改革、职能转变、提高效率等方面面临一定挑战。第四,地方财力较小,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对地区工业发展支持力度不足。虽然长吉图地区是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但由于吉林省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等建设性支出资金紧张。并且创业投资基金及其相关的评估等投资服务企业发展滞后,不仅对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对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持不足,进而导致区域内工业经济一体化整合难度加大。
二、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环境
长吉图先导区的工业发展已成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升级与重点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点,建设长吉特大型城市综合体也迫切需要长吉图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持与推进。一方面,长吉图先导区具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科技支撑,具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长春市是全国最大的汽车综合生产基地,一汽集团是国内最大的整车生产企业,拥有与从事汽车研发工作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40多家,有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省级技术中心17个。吉林市石油化工产业已形成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化肥、农药、涂料、化学试剂、燃料乙醇、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完整的生产体系。另一方面,长吉图地区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具备成为东北地区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重要平台的优势条件。通过实施图们江大通道建设,可实现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充分挖掘开发吉林省乃至东北对外开放合作的潜力,从而形成具有重要发展活力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促进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区域。随着图们江区域合作逐步升级,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将向深层次拓展,日韩等国加工业向我国大陆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促使长吉图地区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区域。
三、长吉图先导区工业发展战略
(一)重点发展战略
选择确定长吉图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重点产业、先导产业,结合产业链特征与产业所处周期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支持方式和支持程度及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特别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高起点发展战略
利用重大项目对产业集聚的作用,积极引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吉林省存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
(三)高科技支撑战略
新兴产业主要通过技术突破、价值链分解、内需扩容产生,实际上就是技术、价值链及市场细分的结果。存产业细分的过程中,新兴产业获得发展空间,集中创新资源,进而实现增长。
(四)内外资兼重发展战略
密切关注央企及其他大型企业的发展,重视国外与国内资本投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投资,注重吸引投资投向基础设施、交通通道等硬环境和人力资源、政府政策体制等软环境建设。重视生产业发展,建立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金融业的重要作用,实现商务服务业与T业企业协调发展,在建设长古图现代工业产业聚集区的同时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五)协调发展战略
重视环境保护,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建设现代产业生态园区,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阳然的协调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长吉图先导区重点发展领域及对策
(一)汽车工业与新能源汽车
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吉林汽车工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积极参与国资委牵头组建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申报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基地,以纯电动汽车作为吉林省汽车工业转型和保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主要战略方向。把长吉图地区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基地。推进一汽大众、一汽轿车、
一汽丰越及地方专用车等整车项目建设,实施300万辆整车扩能工程,形成汽车研发生产配套加工区。加大研发投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特别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支持,争取财政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资和补贴。考虑到新能源乘用车在企业销量规模中占比较小,近期重点关注新能源客车的生产。
(二)石化工业与节能环保
节能服务项目分布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涵盖钢铁、石化、建材、交通、电力、建筑、水泥等行业。在建设吉林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时,重点强调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重点推进“中节能”集团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园项目。以吉林龙潭化工星火密集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产业集群区,配套基础设施、科研、中介服务和管理体系,以中石油吉林石化、吉化集团为产业龙头,以众多的中小化工及其相关企业为支撑,把长吉图石化工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产业集群和生产基地。建设大型化工原料基地。进一步扩大炼油能力,形成规模优势,建设以炼油、烯烃、芳烃、合成气、有机硅、合成洗涤剂原料六大化工系列产品为主的国家大型化工原料基地。以地万配套为主,突出搞好石化产品的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塑造一大批操作优良型和产品领先型的化工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产业链条互动、生产要素互补、综合效益最大化的优势企业,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细化工企业集群。存化工园区引进以天然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实行集中供热、热电联供,积极采用先进高效的三废处理装置,建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中水回用系统、余热发电系统和区域绿化隔离林带,全面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水平。
(三)农产品加工产业与生物技术
重点建设中新吉林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世界级农产品加工基地。加速推进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培育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材质、品质,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地膜、新型食品与饲料添加剂等新产品。依托大成、中粮、天景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100万吨化工醇等重点项目。加强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培育一批新的生物产业。建设创新网络,提高产业研发能力及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质量监测、保质保鲜、包装等方面技术,使产品质量和档次达到国际标准,营造知名品牌。搭建农剐产品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积极培育并形成一批国内玉米综合精深加工行业中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知名企业。重点开发长白山林特产品及矿泉水特色资源,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高档保健品方向延伸,提高产品的国际知名度。积极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使其向终端食品、生物保健品方向延伸,率先建立食品安全体系,争创全国知名品牌。
(四)冶金建材产业
利用吉林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完备的设施条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注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积极建设以通钢集团、中钢吉炭、中钢吉铁、吉林吴融有色集团、亚泰集团等重点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建设新型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基地,建成北方重要的精品钢基地、新型建材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炉料基地。推进建设300万吨精品钢、80万吨不锈钢、钼深加工项目。推进建设300万吨水泥熟料、300万吨矿渣超细粉、36万吨无机粉体环保纸等项目。积极鼓励吴融集团对省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整合和投资勘探与开发。重点建设塔东铁矿项目。重点推进不锈钢工程。推广水泥工业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建设熟料基地,支持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生产水泥,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扶植吉林亚泰和辽源金刚两大水泥集团,整合吉林、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等地的水泥市场,做大做强吉林省水泥产业。
(五)装备制造业
以北车集团长客股份公司为龙头,以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吉林风电核电装备产业园、长春和延边农机产业园为载体,发展独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1000辆高速动车组和1000辆城轨车项目。加快园区建设,筹划建设世界级轨道客车产业基地。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为载体,打造轨道客车出口加工区。依托中机北方、中航液压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拖拉机核心零部件、液压控制系统、大型起重设备、模具研发、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推进中机集团的农机产业园项目,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基地和吉林省最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相结合,按照市场需求,跟踪世界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突出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广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突出抓好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工业及民用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产品、大型环保设备、配电自动化技术产品等四大系列产品。
(六)生物医药业
充分利用医药行业未来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以实现医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为目标,推动大型骨干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以敖东集团、修正药业、吴太药业等核心企业为龙头,以华康、力源、东北亚、凯莱英等企业为骨干,集种植、生产、流通、研发、医疗、金融保险、销售于一体的医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内生物医药和现代中药等产业发展优势,实施千亿元医药产业工程。重点建设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国北药(国际)中药高科技产业园区、吉林生物高技术产业园区、敦化——延吉现代中药产业带,组织实施生物医药高技术工程。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重点发展小分子化学药,积极开发生物药。通过加强制药企业之间和企业与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对核心产品的改良与升级及对新产品的研制与商业化。提高医药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医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企业进行联合营销,营造全国和区域知名品牌。
(七)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终端产品、汽车电子、智能控制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产品,通过激光电子产业园、汽车电子产业园、软件园及新型整机产品系列、电力电子产品系列项目建设,营造技术工艺服务平台,强化企业孵化功能。依托启明公司、东光集团、华微电子、永大集团等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群,实现信息产业、信息化发展双突破。建设光电子产业园区、汽车电子园区和软件园,积极发展电力电子产品生产。
(八)新能源产业
风力、太阳能、核能等是新能源发电的主流技术。积极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吸引区外单品硅和多晶硅电池生产企业,构建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链。加快建设投资120亿元的兵装新能源产业园项目。依托长吉图地区丰富的水能和风能,积极开发利用风电、水电、太阳能,大力引进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企业,重点完成抽水蓄能电站、风力发电、牡丹江梯级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产业园区,形成配套产业,完善能源产业链条。重视松花江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利用、丰满电厂大坝重建、中广核吉林核电工程、航盛铁锂材料研发及中试基地等重点项目,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九)新材料产业
大力发展碳纤维、工程塑料、汽车橡塑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围绕主要化工原料产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建立高科技平台,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开发,建设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十)航空工业
立足现有装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础,与中央大型国有企业紧密合作,重点推进中航集团的航空科技产业园建设。
参考文献:
[1]支大林.长吉图先导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