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的魅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在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真假分数的意义后,问学生: 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b/a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学生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当b
又如,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 0,第二根截去9/1 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9/1 0等于9/1 0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 0大于9/1 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 0小于9/1 0米,由于绳子的长度小于9/1 0米时,就无法从第二根绳子上截去9/1 0米,所以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9/1 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教学;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00-01
由于多媒体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正确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可以更有力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可以把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各种形式去体会、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与数学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虽然多媒体应用于初中教学教学中有许多好处,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侧重多媒体课件动态的演示而忽视必要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在教学中恰当地加以运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有利之处是:
1.借助多媒体给教学提供多种表现手法
多媒体教学集图像、声音、图片、文本、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为一体,用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段向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这比以往单靠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来说,明显会增强教学效果。
1.2 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那么它所传递的内容就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它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借助多媒体把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初中几何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难于感悟、苦于表达,教师难教,然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几何图形通过旋转、折叠、平移等,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客观事物的直观形象,化难为易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当的表现出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在讲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原来我在课堂上又是让学生做道具又是手舞足蹈的把道具旋转来旋转去,讲的我精疲力竭,累的我满头大汗,到头来学生还是含含糊糊的。现在我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很直观形象的观察到图形的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整个的旋转过程,以及旋转前后图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对应关系等,让学生很容易观察和理解到。又如,在讲解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原来我通过手画圆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非常死板,不能动态的发现两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在运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几种位置关系。而且在找两圆在不同的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时,也不太好理解。而现在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非常直观形象的观察到两圆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几种位置关系,使学生有一个系统整体的发现两圆之间有这样几种位置关系的思路,学生很容易接受。而在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上的尺子去度量不同位置关系时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发现两圆的圆心距和两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另外,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动画及音响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他们进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认识活动中。
1.4 借助多媒体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想象的水平是依一个人所具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为转移的;表象越贫乏,想象就越狭窄,肤浅,有时甚至完全失真;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深刻,形象也就会生动逼真。计算机手段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及智力和潜能的开发。在课件《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引入中,我设计插入一段slideshow动画影片《旋转着的正方体》,在同学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让学生进一步联想生活中的各种立体图形,思考并画出各种可能的展开图;然后用后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多面体的展开图让学生尝试着说出几何体的原型。因有了前面的经验做铺垫,学生很快就想出了答案,从而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2.1 使用多媒体教学应适宜。由于多媒体教学所体现的优点,让很多人误以为它将完全代替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什么课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来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来教学的,有些可以由教师讲清楚,由其他教学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让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在中学数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适合于进行多媒体教学:函数图像问题、定值问题、轨迹问题、空间图形问题和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或较难画出的图形。所以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来端正这一看法,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使之成为教学的干扰,应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让它们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 美术欣赏课 学生 审美能力 培养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下,综合素养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愈发受到社会的重视。与语言教学不同,美术教学更加注重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示艺术的美。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美术作品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该课程的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审美观,在兴趣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到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中。
一、加强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是学生成长中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之一,同时它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养成也有着较大的较大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作为教学的目标,其中的美不仅仅包含较强的绘画能力,同时还包含整洁的穿着、美丽的心灵及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学生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美术的发展史,学会基础性的构图技巧。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美术欣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热爱。通过对不同阶段艺术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况,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较好的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部分对于美术较为感兴趣的学生在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上都会出现较大飞跃。
二、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方法
1.明确活动目标,有计划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作为美术欣赏课的设计者及引导者,在教学工作开展前期必须设置好教学的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做好周详的准备,在实践教学中准确的将所要传达出的讯息转达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简单来讲,美术教学是通过专业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在不同主题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科学的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动摇,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学习及探讨时间。同时,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不再将美术教学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2.全面开发教材的综合价值,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不同时期的教材编制工作都倾注了编制人员大量的心血,每一幅被选用的图片都极具时代特点,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不同国家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被编制人员纳入教材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也能触碰到其它国家的艺术文化。但是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部分教师并未进行教材内容的删选,仅仅将其作为图例进行讲解,这种欣赏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帮助教师掌握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样,学生受认知的影响,对于教材的开发及利用程度也非常有限,致使教材自身的潜在价值无法得到运用。站在学习的角度分析,教材应该居于辅助地位,而学生则需要作为一个开发者进行灵活的运用,有计划、有选择性的进行图片的欣赏,实现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
当然,要想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仅仅依赖课堂欣赏是不够的,可以通过教学生活化来进行延伸,在生活中学会欣赏。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去学习和研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3.灵活的运用现有条件进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通过视觉让学生感知艺术的美。一般来讲,人们对于美的感悟都是通过视觉来进行观察的,因此,在初中阶段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色彩搭配较为绚丽的图片进行展示,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适当的讲解图片的背景及画家自身的经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欣赏课程中来。
(2)利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给初中学生分析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技巧和代表画家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讲解和学生自主观看相关视频材料,让初中学生理解表现主义这一绘画流派的发展过程,使其对表现主义的产生、发展、风格、技巧、代表画家和作品有直观的了解,促进其深刻理解表现主义绘画,极大地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3)挖掘初中生的艺术潜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与启发对于挖掘初中学生的艺术潜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多鼓励初中学生主动评论美术作品,再在恰当的时机对初中学生加以指导,进而开拓初中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对美术绘画的喜爱与审美能力。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在欣赏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深化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美术;全面发展;审美能力;初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21世纪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才。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高中美术是高中教育中的必修科目,是通过开展各项审美活动,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术教学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结合美术鉴赏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做出了研究,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审美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不同类型的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缺少动力,这样的教学环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不利影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促进课堂互动的实现,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首先,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营造宽松教学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与学生的交集仅仅是限定在讲课和听课之间,营造和谐环境就成了一句空话。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并且以个人魅力打动学生。作为美术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专业术语的使用,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和讲解,带领学生一起欣赏各种美术作品,如果教师有自己的见解,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学生往往把教师看作自己行为的标杆,教师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美术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课堂氛围才能活跃起来。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机会,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作为作品交流的平台。很多学生内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个时间内,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交流、学生可以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可以向全体学生介绍美术作品,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根据情况临时举行。形式也不必过于拘泥,可以全体学生一起,也可学生自由组合,以若干小组的形式举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并且可以做出指导。这样互动的平台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避免学生当众发言的紧张感。
高中生思维活跃,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带领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丰富审美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对美术课程不感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往的高中美术教学,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落后,没有新颖的教学形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丰富。
首先,要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这是学生进行作品鉴赏的前提。如果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审美知识不了解,面对作品,就很难从鉴赏的角度发言。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并不是把美术鉴赏课上成深奥的专业课,这样学生也不容易产生兴趣。这就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把一些专业知识以一种简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容易学习和接受。
其次,教师要用各种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时,教师可以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为学生放一首风格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静静感悟。例如中国的水墨画都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让学生欣赏时可以与古诗欣赏相结合,让学生领会其中表达的意境。在讲解作品时,可以引入作者的人生经历等,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把达・芬奇的故事引入到课堂上来,这样就会使一堂美术鉴赏课充满人文精神,学生对此感兴趣,从中的收获也会更多。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
1、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宫,视听并用,拓宽了信息传输渠道,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多种媒介的交替演示,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多渠道地向学生传递多种多样的教学信息,使学生的各种人体器官对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能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空间,因此必须加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中心位置,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但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将教师、学生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构成三者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若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责任感,这就是一种独立性。只有具备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学生由听讲者变成参与者的真正媒介。
3、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呈现过程。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文声像并茂,这无疑有利于创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许多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喧宾夺主,课件内容过于花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大多采用FLASH或POWERPOINT平台。无论那种方式,均有一定的特效设计。于是有的老师片面追求动画的新颖,背景的唯美,文字效果的独特,声音的怪异。这种繁芜的画面,喧嚣的声音,奇特的动画,虽然使课堂轻松许多,也给了学生较强的感官刺激,但也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而失去本来的激情,影响了学生对事物规律的感性认识和本质掌握。
第二、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控于多媒体课件,变“人灌”为“机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采用音频、视频、图象、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时空和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辅教学手段。这里强调的是辅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全部手段、方法和主体。有的老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了“收支平衡”,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倒是轻松潇洒,学生呢,只是看了一场由文字、声音、画面简单构成的“水雾电影”而已。把本该属于自己演绎、主导的活的课堂变成了由电脑制控的死的教学程序,教师反而变成了电脑的工具和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