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国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结合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当前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理论讲不透、实验做不好、学得不扎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思想上都不够重视
从目前的职业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职业院校理工科教学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像机电一体化这样的课程,理论课本来就比较晦涩难懂,加之实践实训比较少,学生学到最后完全没有系统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因此必须要逐步加强实践实训。从体制上来说,师生自身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教师认为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任务重,往往疲于应付授课;而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知识的理解比较吃力,往往兴趣不大,加之实践实验时间较少,最后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因此,师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是目前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的一个基本现状。
2、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不合理
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技术内容,目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的内容过多过深奥,理论课时数太大,实践技能教学课时不足,而且内容陈旧。还有些学校脱离实际情况过高地制定了课程标准,导致教学与实践相背离。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上用到的知识相差很远,很多学生学习了很多知识,可到了社会上去无从下手。相关机电行业和企业很少参与机电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制定,这也是导致职业院校机电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的原因。
3、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
由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往往实验设备体积比较庞大,集成度较高,价格昂贵,因此很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课程实验所配置的实验设备都是很简单的,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增大实验实践课程量,但是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仍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子。
二、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探讨
1、充实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手段
在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提倡应当根据各个院校各个专业自身的专业特色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添加符合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尽量弱化传统实践模式中的演示性的或验证性实验,加大动手实践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内容,并和理论课程对应起来,使得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践实验,这样更容易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和技能。
2、重视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
任何课程都需设置考核环节,同样的,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也需要考核,考核环节也是学生最为敏感的环节之一。传统的机电专业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是出勤考查、实验报考考查以及最后实验考查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查考核方式不能够考查出学生的完全实践能力,只能够从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给学生考核打分,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合理,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对于机电一体化实践课程的考核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标准,而是应该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灵活的设定考核方式,采取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简单的演示性或者验证性实验,应当减小考核的比重,而对于综合实验及动手考查较为全面的实验,考核比重就应当加大;另一方面,还可以灵活的采取口试笔试、现场提问、课程设计、综合课程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而是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加大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对于机电一体化这样的实践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直接关系到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成果,而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也取决于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及实践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安排。各院校要想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大对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另一方面,机电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践项目的开设依赖于实习实训基地,而目前多数机电专业课程依赖于金工实习的相关设备,因此对于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必须要加强具有机电一体化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及其相关设备的投资建设力度,为机电一体化类课程及其专业的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实习实践动手机会,以真正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专业实习实践能力水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terprises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 to higher vocational mechatronics maj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tron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xplore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t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staff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echatronics;specialty construction;cours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97-04
0 引言
我国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机电行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专门人才。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求比较旺盛,特别是天津市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缺口很大,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机电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要通过有效措施建设、培养符合制造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2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特别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文件中强调“技能、人文、创新”要综合发展,培养学生在掌握较好的操作技能前提下,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技术革新;教学要面向专业岗位群,强调“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明确了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指明了高职专业开发建设的发展方向。[1]
根据走访调研,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是: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具备今后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专业面要宽,岗位针对性要强,适应面要广,力求一专多能的机电一体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如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及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群的人才需求,制定符合本校的专业建设模式,就摆在各高职院校的面前。
1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现状
1.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由多个学科复合的专业,涉及的面比较广,很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按“既懂机又会电”的形式来理想化定位的,这样,往往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因此,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两者融合”较为适宜。
1.2 课程体系不能适应行业新技术的发展
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与当前行业的发展需要格局很不适应。因此,要根据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实训的内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也应突出电气控制为主、机械辅助、二者相互融合。
1.3 实践教学环节不成体系
实训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实训设施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引进机电行业的主流设备,以便更好地满足专业课教学及实训的需求。
1.4 校企合作需要加强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校企合作,但通常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企业技术人员在校企之间的流动不畅通,学校企业之间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校企合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的力度、深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1.5 教学团队建设有待于加强
校内专业带头人对行业的了解需进一步深入,专业建设的理念、思路、方法还有较大差距,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有待加强,实践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探索
2.1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目标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要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从多个方面入手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完善“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兼职教师的培养力度,带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完善“互聘、互任、互惠”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能力。
2.2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具体内容
2.2.1 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大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备水平
通过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接受更接近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训课程质量,扩充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建立校企共管的稳定的合作机制,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
可以采取以下相应措施:
①按照本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要求,考察企业生产设备和学生实训工作岗位、企业指导教师、企业授课场地等情况,与生产、管理技术人员协调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对接等内容。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工作岗位、授课计划等内容,完成了对学生的实习评价。③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按照“任务驱动,教学做相融”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修订了实习标准和实训项目指导手册,引进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完善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体系、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等。④制订校企共建的生产性车间管理制度,按照企业产品生产和工艺要求,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在“厂中校”中,系统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方案,与企业一起完善管理、安全保障等规定。⑤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与企业相关人员组成实习管理小组,负责给学生安排生产任务、技能训练项目和必要的安全教育,共同承担对学生的技术指导和考核工作。
学校通过三年的建设,校企合作新建、改建校内实训室9个,新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0个,大幅提升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教学水平与学生顶岗实习比例,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2.2.2 推进“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
可以通过毕业生跟踪调研、下厂调研、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手段,深入了解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状况,明确毕业生就业范围是机电设备操作、安装、测控、调试等岗位群,确定本专业岗位技能是:面向全国钢铁企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能熟练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维护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适应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采取通过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实现学生培养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①“双证书”课程开发设计的基本模式以国家规定的职业作为专业课程的统领,以解析国家职业标准包含的岗位(工种)为切入点,通过界定岗位(工种)的职业活动内容,划分出适应教育规律的学习领域,再根据学校教学环境及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当地技术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的要求等形成专业课程。
“双证书”制度以“做中学、学中教、做中求进步、做中求创新”的教育观念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在课程逻辑结构上,以满足学习者的心理趋动来保证学习效果;在课程知识选择上,以知识对职业能力的趋动为评价标准,在教学方式上,以现代传媒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中,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系如表2所示。
从2013-2015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生双证书获取率显著提高,中级工比例增加5个百分点,增幅52%,高级工比例增加18个百分点,增幅101%,学生双证书获取情况如表3所示。
②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机电行业企业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例会,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课程体系,保持本专业有比较超前的课程系,让学生接触更新更多的新工艺、新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就业。
依据滨海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针对企业和相关职业岗位(群)要求,校企共同确定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专业核心技术课程:电气控制技术、工业控制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技术等。以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为主线整体规划课程体系,搭建专业教学平台,完善专业资源共享课程,明确资源共享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群,分析得出了机电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得出专业课程内容,而专业课程的实施需要职业道德与素养、文化基础知识、素质拓展等公共基础课程平台来进行支撑,以“电气为主、机械为辅、机电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2.3 打造“能教授、懂专业、会操作”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按照高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加强由行业知名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专业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来自企业、精通生产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建立本专业的兼职教师库,专兼比例保持在2:1。
通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校企互聘兼职等措施,多渠道引进、多层次培养,优化教学团队结构,历练实践技能,建立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平台;提高教师服务能力,适应“双证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为提高本专业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提高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使骨干教师全部具备双语教学能力。增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优势,对所有专业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技能培训,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达到企业工程师的任职标准,从事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通过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等途径加深对企业的了解和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如表4所示。
2.2.4 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完善“互聘、互任、互惠”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2.2.4.1 成立“校企”两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校企合作理事会指导下,建立以企业和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挥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和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保障机制和有效运行机制,积极引导、紧密合作企业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
2.2.4.2 加强及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对接
以“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为纽带,带动相关课程群的发展,推动教学团队的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梯队结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①以“互聘、互任”为纽带,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系一级产学工作小组专职负责协调校企之间合作事项,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合作需求、理顺校企合作思路、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指导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二是创新“校中厂、厂中校”运行模式。实施“五个一”工程:即联系一个校外实习基地、聘任一个兼职教师、承接一个企业横向项目、合编一个教学案例或一本教材或开发一个企业顶岗实习项目、联系跟踪一组(5名以上)毕业生,并提交跟踪分析报告,通过五个方面建设内容量化考核教师校企合作业绩,将校企合作落实到实处。
②以“项目”为主导,探索校企“互惠”合作之路。
积极探索引进企业的科研项目,生产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增强教学内容和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企业来说,将项目委托给学校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可以利用项目教学培养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实现“双赢互惠”。
2.2.4.3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经济,加大对外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工作。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技术服务,使企业生产、专业教学、科技开发与推广得到实质性结合。带动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共同发展,对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起引领作用。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机电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培训鉴定,与市技能鉴定15所合作,2012-2015年面向社会共完成中、高级维修电工培训1806人;为滨海新区科技企业人员进行专项职业培训250人次;与区民政局合作为退役士兵进行维修电工初级岗前培训120人次。在“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优势,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微课比赛”的视频内容作为高职高专网络教学资源,辐射到国内其它兄弟院校,得到一致的好评,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3 结束语
通过建设,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多方面均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也带动专业岗位群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发展,达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应该分析专业建设前进中的问题,找出专业建设与开发的有效途径,根据企业的就业需求及时制定或修改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颖,马鹏飞.基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16):106-108.
[2]吴连连,曾维林.以岗位群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4(6):64-66.
[3]刘泽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开发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11):88-89.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课程 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83-01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作为四大教育类型之一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地加强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笔者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地位
光机电一体化结合了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可以说都融合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可见该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通过项目课程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更重视职业能力特别是技能、知识、品德、习惯、创新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 国外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第一,以“帮助学生成功”为教学理念。在加拿大,职业教育以社区学院的形式存在,兼顾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角色。和中国社区医院类似,只要有社区需要就会建立相应的课程,职业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企业”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只要学生和企业成功了,学校就成功了。
第二,启迪人生、提供改变人生教育的学院。加拿大卡莫森学院提出“提供优质、有针对性的教育和高含金量的职业资格,使学生获得终身成就,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明天”的办学宗旨,价值观是:“我们都是学习者、我们都是服务者、我们都是领导者”。这也符合国内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以职业为基础,学生预就业为前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办学,在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企业要承担整个学习培训四分之三的课时。较之国内企业参与较少的职教现状,学生的就业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采用类似于高校委培模式的“预就业”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解决问题,促进了学习主动性。
三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1.“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职学生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在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教会与学会、学会与会学”是笔者探索的新教学模式。
2.理实一体化模式
光机电一体化课程有着理论与实训不可分割的特性,必须边学边练,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训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表明,此模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不但学习兴趣增加了,而且善于提出问题,渐渐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形成并发展起来。
3.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设计
通常我们的项目课程都是以模块来划分的,如PLC模块、变频调速模块、电机模块、低压电器模块、模拟生产设备实训模块等。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性强,不适合职教学生文化底子弱的特殊背景,新的项目课程设计强化工作任务,模拟企业的岗位任务,循序渐进,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4.强化工学结合
中国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历教育,工学结合方面比较弱,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参与的是重复的简单工作,缺乏就业方向的指导,加上学生对工学交替的不重视,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而企业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去,往往只是提供一个实训的场所,对学生将来成功就业与否影响甚少。针对上述现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灌输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在参加工学交替期间,把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写成与专业相应的工学交替报告。毕竟企业才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地方,只有对新技术、新发展,反应敏锐,才能具有就业竞争力,最终获得成功。
四 结束语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用什么去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是成绩而是能力。学生从学校走出去的时候,能否找到一份好工作,能不能体现人生价值,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办学的核心。以光机电一体化课程为例,笔者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教学,在校内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校外工学交替期间积极与企业合作,模拟岗位职业环境,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有效提高了光机电一体化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1)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要遵循以下建设原则:第一,工学结合原则,即按照“工学结合”理念组织资源库素材,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第二,标准化原则,即必须有可依的规范和可参照标准,保证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和互换,便于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管理;第三,结构化原则,即确保网络教学资源的合理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方便操作和使用;第四,科学化原则,即专业教学资源库设计、开发、组织要科学,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库的建设质量。鉴于此,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思路是:“调研需求,循证设计;统筹规划,科学建设;多元合作,机制保障;开放运营,持续发展”,遵循“设计-制作-集成-应用”的技术路线开发,旨在建成一个内容丰富、实用快捷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2]。基本思路如下:1.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充分调研基础上,系统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构建出资源库的总体框架。2.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对岗位技能和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建设基于职业化、面向岗位任务的课程资源;并搜集包括文本类、图片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等课程中单元及关键知识点对应的素材。3.将搜集和开发的资源,围绕课标进行科学整合,确定资源库结构,设计页面和导航,资源入库,边制作边修改边调整。4.建立资源库推广应用中心,收集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资源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在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及时予以调整与改进。积极探索建立资源库运营更新机制,促进资源库持续发展。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虚拟工作场所,通过虚拟工作场所开展实训项目,降低开展实训教学的成本。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框架与具体内容
基于学校、企业、社会学习者多方需求,结合共享型教与学、继续教育与培训、就业服务与管理、技术交流推广等功能的实际需要,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企业和专业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专业建设标准子库”是在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标准的指导下,以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来开发,主要包括:专业介绍、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标准、专业办学条件配置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教字团队信息、专业建设成果等。“课程资源子库”是以《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等7门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以课程项目或学习单元为单位开发课程资源,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课件、授课录像、学习手册、在线测试、工程案例、试题库、课程评价方案、技术资料和参考资料等。“专业基础素材子库”是专业教学资源和课程教学资源的素材提供地。主要的素材形式有:文本文件库、图片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按应用类型分类,主要有:机械与电气相关技术标准、产品与零件工程图、工艺文件、作业规范、操作说明书等技术文本;企业生产用的各类机床、刀具、夹具、量具、企业产品与零件、生产场景等图片;企业生产过程、学生实习实训、课程录像等影音视频;各类机械机构和机电设备内部结构、工作过程等动画;企业工作项目案例、企业网站链接;课程习题库、试题库及在线测试系统;数字化教材、各类教学课件、校企合作编写的培训教材。
“虚拟仿真资源子库”由仿真动画集、典型机电—体化产品仿真学习包、编程及仿真软件包、自动线安装调试仿真工厂虚拟场景、机电—体化竞赛虚拟平台等5个特色资源包组成。学习者可在一个仿真平台下,建立机电应用系统搭建、程序编制及调试的虚拟环境,根据要求完成仿真训练,以降低实训成本。“自主学习与专业拓展子库”包括精品课程及相关网站链接、校企合作案例、工学结合教学案例、在线测试平台、科技创新与国际交流等。该模块主要为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师备课教学、高职在校学生及毕业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教学录像等多种资源完成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通过虚拟车间、虚拟设备、虚拟实训等资源完成实践阶段的训练,最后通过在线测试平成理论与实践的考核,从而构建“学、练、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与考核体系。“职业培训资源子库”由职业信息、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企业员工专项培训、技能大赛平台四部分组成。“职业信息”包含机电行业、各个职业的全部信息内容,分别按照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来对每个职业做具体分析。还包括企业人才求职信息与个人求职信息、就业咨询。“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包含中、高级车铣工、数控车铣床操作工、钳工、维修电工、工艺员与CAD职业资格取证培训和学习资源。“企业员工专项培训”为机电行业企业生产及相关领域在岗从业人员、高职毕业生提高和更新专业技能,为农民工、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提供的专项培训。“技能大赛平台”为全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技能赛事服务,展示比赛场景和参赛选手的风采。“合作企业资源子库”以合作企业为主,通过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汇集行业领先企业的技术标准、典型工程解决方案等,为同业单位在岗员工或其他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技能提高提供全面的企业学习资源,此资源库主要由企业培训教程、行业企业标准、企业解决方案和产品技术资料组成。根据机电行业企业的特点和人员培训需求,企业培训教程可以分为两大类:机电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使用企业等单位的员工技术培训。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生产和应用企业的生产标准、使用标准、操作规范等组成相应行业企业标准集合。以校企合作完成的典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工程案例和行业领先企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企业所做的典型解决方案组成企业解决方案,为企业、社会学习者和师生提供实际的企业解决方案,提高学习者的工程应用能力。“职教立交桥资源子库”的建设,有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职教立交桥的构建,有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本科的衔接贯通,有利于各层次人才的成长和终身学习,有利于加工制造类产业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主要由职业教育各学习层次的课程标准、衔接课程标准、教学共享课程和机电专业对口单招考试等部分组成。
三、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体会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体会可概括为“特色、规范、完善、服务”。首先,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体现高职院校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其鲜明的特色,如项目化教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策略与教学的方式方法更注重实用性、互动性和动手性。因此,高职教学资源的设计应围绕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拓展知识,之后将这些知识与行业企业相关知识信息加以融合,形成校企合作、实训实践等课程内容,设计制作出更多普通教学资源库不具备的特色资源。其次,要规范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和要求。教学资源库建设应严格制定相应的质量技术标准、归类属性标准、教学资源评价标准以及开发技术标准,规定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框架和基本功能,避免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高度共享。然后,教学资源库内容要不断完善、持续更新。新形势下知识技术的变更,要求教学课程必然紧跟更新步伐。教学资源库要利用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及时获得前沿信息,提高库内教学资源的更新频率。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库内教学资源优质、先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 机床电气线路维修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87-02
近年来,随着国际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国内制造业也加快了工业智能化的步伐,“机器代人”已成为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选择。因此,社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都急需大批动手能力强、有较强创新和实践应用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机床电气线路维修课程是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相关技术更新快、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对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机电技术领域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调试及维护维修方面的专项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学生获得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基本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和毕业后从事机电技术领域工作所必需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该课程在教学上仍然采用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基本上都是零碎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 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认知规律等方面的因素,课堂上难免会出现生硬、呆板的现象,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由此可见,这种碎片式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且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有限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深、知识系统性强、实践性很高的课程。目前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一是单一注入式课堂教学方法;二是案例教学法;三是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四是讲练结合。但是教学手段还较为单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也是进一步学习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情境为主线,引入国家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合作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维修、管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设计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维修、平面磨床电气控制线路分析与维修等五个学习情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独立思考、各小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实现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具体工作过程设计
根据岗位职责的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的能力需求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解构传统知识,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内容重组。调整后的学习情境及学习任务如表1。
三、课程实施的注意事项
(一)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本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学中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在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同时,融入先进的教学手段,具体有: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设备,主要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软盘、光盘等,集声、光、图等于一体;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工学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的网络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电气原理图,不仅形象直观,而且提高了学生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在校中厂的实训室中,综合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和软件仿真教学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6S管理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体验中动手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有“寓教于乐”的感觉而主动学习。
(二)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体现教学的公正、公平、公开。由注重知识考核,转变为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其中,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40%。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过程考核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由各小组提交报告书,教师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完成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小组答辩,对学习的完成提出创新的小组适当加分,小组成绩由教师先给出各小组得分,组长再根据组员在工作任务完成中所起的作用和表现状况,给出各组员的得分,教师将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与小组分配成绩相加,得出课程过程考核的最终考核成绩,课程考核的成绩组成如表2所示。
通过公开公正的综合考核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此外,还要加强双师型任课教师的培养;提高完善实训条件;配套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的开发等等。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机床电气线路维修的内容,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新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工信部部长苗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EB/OL].[2016-09-01].http:///view/ent/201609/01/t20160901_15474507.shtml
[2]徐惠敏.基于工程应用项目的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熊幸明.电气控制与PLC[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张海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软件测试》课程设计[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6]慕君.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机床电气维修》课程中的尝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3)
[7]方小菊.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与设计[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6(2)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研课题“高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14〕14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