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德育课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问题情境化,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思维,甚至对教师观点进行合理反驳,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在创设问题情境中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认知特点,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
二、活动开放化,助长学生能力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囿于课堂一隅,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缺陷。因此,初中政治课应从封闭性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
基于上述认识,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三、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兴趣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兴趣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如果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理论灌输,就会使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时间长了,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任课教师要做到化抽象为具体,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途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四、内容生活化,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以改变过去那种过分注重“未来”而忽视“现在”,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德育灌输方式。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活化 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模块,从内容本身来讲,就揭示了“生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已实实在在地上升为“内容”与“目的”这一现象。因此,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恰当地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1. 导入生活,激起兴趣
由于心理和思想尚未成熟,学生在社会生活、个人价值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影响,存在着许多并未深入思考过的困惑,包括一些不成熟的偏见。学生有对周围世界形成自己的理解与定义的需要,而我们的政治课堂要想让学生深入课堂,因此必须引入鲜活的社会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带着兴趣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老师先布置学生收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当时几次下调存贷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一些疑问:美国的危机为何会形成?美国的危机为何以及怎样会影响中国经济?一国的国家政策如何出台?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学生会感到异常鲜活与形象。这就是发生在我们面前的鲜活的经济案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益于学生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而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结合时政热点,分析教材知识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国际大事,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例。
2. 课堂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就是政治课堂的生活化。确切来说,高中政治课堂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设置疑问,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的知识和学生熟悉生活的素材,将二者紧密恰当的融合,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即可以在课前找到简单的解决办法,但也不能彻底完成,从而进入一种未饱和状态,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思,并且亟待教师点醒。其次则是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上,要根据知识的具体特质和实际教学条件来开展。一方面,直观的生活情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事物来设计探究学习的情境,这样学生在观察和经历的过程中就能够一边学习一边交流,自然而然习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来实施政治教学。在真实体验的情境中,学生在现场可以尽情表达想法,甚至可以走出课堂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结合相关调查资料,探讨剖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给学生以无限的学习乐趣。
3. 反思生活,生成思想
知识可以灌输,唯独思想无法灌输,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形成。之所以强调政治课堂的生活化,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得到自己的独特认知与见解。这个社会虽然有“彭宇案”这样激发关乎社会道德大讨论的事件,也不断涌现出“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这样无私助人的伟大人物。在拷问社会的同时,也需要拷问自身,自己做得怎么样,在学习中学会自省,从而不断进步。学生稚嫩的思想在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中逐渐成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这对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加深学生们的思想深度,渗透科学而客观的观察生活、反思生活的方法及态度,以及生成自我独特的观点和思想,都有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
4.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的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留下更深刻鲜明的印象。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以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加教学的魅力,同时也能把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但学生不了解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关于信用工具、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矛盾的知识点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晦涩的,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相关情境,把将同学们从课堂引入生活世界,在现代科技以声光电等多种感官形式所创设的课堂氛围中,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与情感触动,从而给学生留下现货的印象,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进一步深化我们的课堂效果。
5. 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的导向
生活化的课堂意味着大量的教学资源的引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辩论等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引入,意味着教师更加需要加强对课堂的掌控力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当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偏颇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加以点拨;当学生展示出思维的火花时,教师必须及时加以肯定;当课堂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更应当趁热打铁,让课堂成果转化为文字,成为全班共享的思想果实。
6. 加强体验实践
在教学“银行与储蓄”时,笔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股票、债券、储蓄、商业保险等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定一个理财方案。学生积极响应,其中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颇有创意的理财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情况是这样,父亲:贾××,45岁,在电力局工作,月收入5000元左右;母亲:王××,40岁,在卫生院工作,月收入3000元。家庭储蓄主要为一年期定期储蓄6万元,已经有了五个月,购买了五年期凭证式国债3万元、活期储蓄5万元。正当他们准备买房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因此,需制订一个合理的理财方案。①五个月前存入的6万元存款是否办理提前支取?②3万元的国债又该怎样处理?③是否该为自己在校期间购买一份保险?买何种保险较好?④加息后房价走势如何?现在该不该买房?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终于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办法。通过此种方式教学,学生通过模拟体验了银行与储蓄同生活的联系,加强了体验实践,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7. 注重静态教学资源选取的生活化处理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活用教材,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拓展道路提供帮助。教师在备课前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途径收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源,把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以及学生生活中的事引进课堂,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品味。
总之,让高中政治课堂走向生活化,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时代形势的要求使然,是教学的必然潮流,我们需在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影响下,让政治知识充分彰显其学科魅力与意义,让学生在政治知识的探索中彰显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蔡锐强,谈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西江教育论丛,2009(2).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改革的途径;策略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全面进行中,文化基础课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文化基础课教学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令人担忧。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而是要重点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也是提高公民素质修养的必然要求。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略文化基础培养,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低,专业技能发展将受到制约,对于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有许多不利因素。所以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一、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改革三个特性的重视程度
1.提高对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性的重视程度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大大提高了职业的转换频率,只是为了学生能够寻求到工作为目的传统教学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了,如今的教育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能够自己学习掌握新的职业技能,具有在不同工作职业之间迁移转换的工作能力。如今社会发展变化快,人们除了需要熟练的工作技能,还需要掌握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工作需要。所以这些问题说明了学习文化基础课对学生以后职业生涯发展非常重要,职业教育必须要对文化基础课改革的基础性予以高度重视。
2.提高对文化基础课的现实性的重视程度
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其教学是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最终达到就业为目的。任何的工作、学习与实际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基础人人必备,文化是与社会共同发展创新的。文化基础课在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性需要得到重视。
3.提高对文化基础课的实践性和灵活性的重视程度
专业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培育学生具备娴熟的技能和实战能力。而“文化基础知识大多数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1]所以文化基础课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要注重文化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文化基础课实践性的重视。根据专业课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制定灵活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全能型人才。因此,提高对文化基础课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方面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化基础课改革的方法
1.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为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需要改变。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增强文化基础不能盲目学习,课程安排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有所选取的在课堂上讲解。可以选择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想,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从容的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迎接新的机遇。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团队必须要定期召开教研会,根据各个专业的特色制定教学课程。教师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学习,达到共同的目的。与此同时,可以鼓舞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积极参与教材开发,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文化基础课改革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要认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里的位置,“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2]鼓舞学生积极提问和讨论,全面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创新精神。第二、提高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视。定期给教师进行培训,掌握社会最新变化动态,了解工作岗位最新需求,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教学效果。以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材施教,结合现代化教育方法,激发创新兴趣,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
2.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实践课中必须要不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文化基础课要对学生全方面特点进行综合评价,一次考试、一张试卷、一个成绩的评判方法是错误的,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根据不同课程的实际需要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重点在综合评价,但也要关注个体差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这将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思想水平。充分发挥出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非一朝一夕能所成,需要各方面全面努力,同心协力扎实工作,群策群力制定有效的改革途径与策略,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充分展现出文化基础课的真正价值,为社会培育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余祖光.重建职业教育魅力任重道远[N].天津教育报,2009- 05- 20(3).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体育教学可视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54-01
1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中职体育教学则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体育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运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可是,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课堂空洞乏味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有效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成为了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现今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授课也成为了学生司空见惯的事情,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中职体育教学中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事情。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信息技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可视化研究。
2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现状
现如今的中职体育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呆板单一,教学方法毫无新意可言,从而导致中职生无法产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对体育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普遍不高。下面就当前中职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如下:
2.1学校缺少充足的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中职学校校园面积普遍狭小,体育场地就更加受到限制。而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学生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可以采用的体育器材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硬性条件的缺乏对于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2.2教师教学形式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形式呆板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般就是“老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这种单一的输出输入模式。因而受到教学模式影响,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高。
2.3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
俗语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在传统的“教师反复示范,重复讲解”的模式中,中职学生觉得课堂就如同“死水”一般枯燥乏味,无法通过体育活动内容发现自己感兴趣或者喜爱的的运动项目,更无从谈起体育锻炼的喜悦感和满足感的获得。自然中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就显得不足,也不会积极参与进去。
3信息技术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可视化探讨
3.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中职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中职体育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拥有了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中职学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和内在能量,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特点著称,当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中职体育课堂教学中后,学生可以立即化抽象为具体,切实感受到只存在于脑海中模糊的形象。如进行足球教学,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精彩的足球射门视频或者一些当代著名的足球明星照片,这样学生立即变得兴趣盎然起来,甚至连大多数对于足球不感兴趣的女生也会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足球教学中去。信息技术运用之后,学生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3.2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职体育教学之后,教学内容立即变得丰富多样,教学方法也自然变得灵活多变起来,而教学手段也立即变得直观形象。例如:游泳教学,大多数中职学生是没办法进行实战演练的,教师可以采用Flas软件,自己制作了一个“鱼跃前滚翻”的Flas,然后将动作进行分解为蹲立、跃起、手撑低头、团身翻四步,这样学生就对游泳教学有了清晰、直观的了解。又如武术、跳高、跳马等体育项目教学中也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这样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3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师生互动
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体育教学课堂,让中职学生在课堂里畅所欲言,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发散,而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说明,此时课堂里的体育老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教者、授课者,而是成为了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教师可以在某项教学中故意掺杂一些错误的动作,然后制作一个动作规范的课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回忆比较,发现老师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通过分析观察能够迅速掌握动作要领,又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实在是一举两得。
3.4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拓宽视野
现如今,体育教学正在打破传统教学的“硬壳”限制,旨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而信息技术正是一个十分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平台,学生有充分自主选择权和自由发挥的“舞台”,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充分掌握在其自己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4结语
总之,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如同给体育教学课堂注入了一剂“催化剂”,将体育课堂化“死水”为“活水”。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优点,有机地结合自身教学的内容和特点,从而使得中职体育教学迈向现代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新泰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山东新泰271219)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成;高中化学;课堂组织;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37-01
新课程不仅改变了课程结构,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知识不再是强塞硬灌,而是引导学生建构与生成。生成性的课堂组织模式下,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均为课堂的主人,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探究者。整个课堂有预设,但并非完全按照预设的方向前进,而是在预设的指引下生成与构建。本文选择高中化学学科,就如何基于生成性教学理念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高中化学生成性课堂现状分析
环顾当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问题,影响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一)生成性资源存在严重的流失现象
如果走进常态课,我们会发现不是我们课堂缺乏生成,而是缺乏对生成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生成性资源的流失现象严重。
笔者有一次听到一节课,上课的老师演示SO2与BaCl2反应,在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这个步骤是好的,能够将学生初中学习的经验迁移过来,大部分学生将CO2与BaCl2反应现象迁移过来,猜想SO2与BaCl2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这符合上课老师的预设轨迹,但是接下来的演示实验发生了“意外”:出现了“白色浑浊”现象,从当时上课老师的表情可以看出,这显然出乎他的意料,由于当时是公开课,所以他马上说了一句:“这个可能是因为BaCl2溶液有杂质,现象应该是什么……”
其实,出现白色的沉淀恰恰是本节课很好的生成性资源,这位老师只顾按照预设的轨道前进,导致了生成性资源的重大浪费。
(二)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学生思考与新问题的生成
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具有系统性与连贯性的,如何实现呢?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原有的认知继而产生冲突驱动新问题的生成。但是高中化学课堂存在两个问题设计的误区:(1)问题设计过多,很多老师从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认识和思考方向逼到了教师预设的轨道上,这是伪生成性课堂;(2)问题设计过难,与满堂问恰好相反,有部分老师设计的问题太大、太难,导致学生无法切入问题的思考,如果教师在课堂组织时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理答,结果就是老师代替学生思考或全盘托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走向灌输。
二、基于生成性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吸纳最新的教学理念
意识决定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教学理念支配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吸纳最新的教学理念,促进正确教学观的形成。
(1)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跳出狭义教材的课程资源,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课堂活动与教科书有机整合,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树立正确的过程观,很多教师对于教学过程重视度不够,这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现象,有些学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有些需要教师或同学帮助才能解决,这个从迷茫到清晰的过程比知识更重要。此外,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紧紧盯着结论,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这些资源有时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清晰地认识化学本质。
还以SO2与BaCl2反应出现白色沉淀为例,如果那个老师将这个现象作为一个生成性资源,应该和学生继续探究这个白色沉淀是什么。笔者课后做了这个实验,证实了白色沉淀是BaSO4,那么,新的研究又可以进行了,这里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为了不出现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在演示的过程中注意什么呢?一系列问题来了。
(二)弹性预设,激发生成
“刚性预设”将学生的思维逼着沿着教师课前预设的轨道前进,笔者认为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发展,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预案的设计,预设应该具有弹性。不仅如此,在课堂组织时,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内部能够充分地生成与创造新的问题,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课堂内容进行融会贯通。
在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Na2CO3 与NaHCO3”的性质时,进行了如下的课堂组织设计。
(1)学生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完成科学猜想。
(2)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要求是“利用实验进行对比,验证其性质”。
(3)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与总结。
(4)采用组内讨论、大班汇报的方式,学生总结出Na2CO3与NaHCO3的水溶性、碱性、热稳定性、与盐酸反应的快慢等等性质。
从这节课的实施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是具有生成性的,学生学得很轻松,不仅获得了知识,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还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学会了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