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73-03

2014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为《标准》)。《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标准》既是规范和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准则[1],也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指导纲要。探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职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培养是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以“终生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内容涉及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教师职前职后培养课程体系设计、职前职后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等诸多要素[2]。本文基于成都XX学院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从人才培养理念建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混合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建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理念

学院坚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为适应“两个发展”(即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发展和中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面向教学应用、强化技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途径。着力解决“两个转变”(即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重在养成“三个能力”(一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二是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三是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为了强化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学院将教师教育改革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相结合,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基准,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为突破口,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课程实施、实训指导、技能考核中全程融入信息技术元素,设计和构建了教师职业能力信息化测试平台,建构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二、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确立了“校地共建、校校合作、校企协作、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了“3+X”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实现了实验(实训)与教学应用有机衔接,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1.建构了“3+X”的课程体系

全面改革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了以“3+X”为主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3”是指师范生必修的三门教育信息化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师范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X”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和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而开设的一系列教师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详见课程列表)。必修课程完成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能力的培养,X系列选修课程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了更深入、更广的拓展。

2.形成了“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

充分应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对师范生“技术素养、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四大能力板块进行有效测试。并依据测试情况开展教学,形成了“按模块、菜单式”选课体系,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3.实验(实训)与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有机衔接

中心建构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以课程(群)为主线”的实验实训体系,将信息技术课程(周教学实验、单元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训)、教学综合实训、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有机衔接,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三、重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师教育特色专业的定位,积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要求,紧密结合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基础教育需求,高度重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为有效提升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学院构建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

1.实验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立足于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实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采用“3+X”模式,建设了四个层次递进的实验课程体系(见图1),实验课程达24门。

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从“面向实际应用、强化学生基础、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创新发展”的基本方针出发,建构了“以能力为导向,以教学工作要求为基础、以课程(群)为主线”的实验实训体系,将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单元实训、项目实践)、课程群(项目实训)、基于信息技术的专项训练、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有机融合,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验实训体系(如图2所示)。形成了以课程体系为线索,以阶段性课程群和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理论、实践、素质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综合,全面而系统地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要。

四、采用基于信息化的混合教学模式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对实验教学的信息化、可视化、个性化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手段,推动了“多元、开放、自助”的实践教学改革。

1.逐步采用“3+X”的 “模块化、菜单式”选课模式

为适应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养成教育的发展,设计了以“3+X”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完成三门必修的教育信息化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师范生信息化理论与实践》),通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平台”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X”系列课程选修。这种“按模块、菜单式”的必修、选修一体化课程模式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解决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了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受学生欢迎。

2.以项目实训为主的应用能力养成学习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教育信息化所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心启动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训练计划”,首期以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目标,设计了学习任务设计、课程导入、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总结与复习、技能训练与指导、教学评价6个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训项目,通过以上项目实训,学生更全面理解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提高了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

3.与一线教师协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在学生基础信息素养得到巩固与强化后,与一线中小学教师协同开展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主要分三个层次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一是将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实践项目引入实训课堂;二是邀请优质中小学一线教师进入项目团队,通过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方式共同指导学生实验实训教学;三是学院教师与学生进入一线中小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与培养。

4.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进行教学

学院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移动互联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多元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技术,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最优化:①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中心的实验课程全部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并有较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教材。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引入大量的慕课、公开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③将传统实验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手段相结合。综合运用传统实验技术手段与虚拟实验技术手段,将实验教学和校园网虚拟教学相结合,方便学生采用自主、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④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展基于移动设备的实验教学改革。中心已开发了基于手机、平板的实验实训课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实验教学

学院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将“线上、线下”实验教学有机整合,充分运用实验室(线下)和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线上),开展混合实验教学,学院目前有《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设计与制作》等11门课程完成了一体化实验教学设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实验教学拓展了实验教学时空,增强了实验教学的实时反馈,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6.采用基于能力培养的结构化实验考核

学院改革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模式,采用了基于能力培养的结构化实验考核方式,从能力的不同维度进行考核。同时,采用课堂考查、操作技能考核、作品考评等考核方法。建立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即实验课成绩按100分制计算,各科实验课的学生实验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实验报告成绩占40%,平时成绩占15%,考核成绩(面试或笔试)占30%,实验基本技能成绩占15%。各部分成绩必须达到相应成绩的60%才能得到总成绩和相应学分,否则该实验课无法合格。

五、结束语

学院以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为着力点,立足学生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在实验手段、方法、资源及评价等方面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优化了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推进了信息化与师范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了大量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合格师范生,彰显了我校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纽带和引领作用,为服务四川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介绍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专项合作模式、“1+1”课程合作模式以及深度专业合作模式3种主要校企合作形态,指出深度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客观要求。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0 引言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不少高职院校IT类专业的校企合作采用“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室、聘请企业人员到校授课、课程教学中引进企业项目案例和教学资源等形式。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十二五”期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2015年超过10万亿元。信息技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和变革时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没有深度校企合作,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较大的危机。

1 校企合作是高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1.1 信息技术产业与专业办学现状

据IDC调查,2010—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每年同比增长10%以上,与此相反,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办学规模却稳中有降、毕业生职业能力泛化严重。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存,探索符合校企双方共赢机制,进而确立专业品牌和特色,是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0—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每年同比增长10%以上,其中软件产业收入年增长比例为20%以上。

《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近几年高中毕业生人数处于历史低位。《教育与职业》调查数据显示,2008—2012年全国高考人数从1050万下降到915万。由于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高职信息类专业招生数量逐年下降。

高职信息技术专业出现招聘与就业“供需两旺两难”现象,2010—2012年招生规模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以浙江为例,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2009年招生达到峰值595人,以后逐年下降,2011、2012年稳定在约400人;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2010—2012年招生人数分别为590、520、508;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2010—2012年招生人数分别为450、420、405,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究其原因,近10年来,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PC等硬件设备性能的大幅提升以及价格的普遍下降,作为办学成本较低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在各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该现象在总体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导致大部分院校信息类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产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使得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严重滞后,两方面的因素叠加后导致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泛化,而这一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1.2 信息技术非学历教育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行业产业技术更新快。IT从业者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信息技术非学历教育恰好能满足该需求。近年来,信息技术非学历教育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对高职信息技术类学历教育造成一定冲击,原因在于与知名IT企业深度合作,具备深厚行业企业背景和人脉资源,师资均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以企业真实项目教学,教学灵活,以就业为导向,实用技能为核心,以“起点低、见效快、形式灵活”见长,其优秀的办学经验和先进模式值得高职信息技术专业借鉴和学习。

2 校企合作现状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部分院校取得明显成效。例如,北京吉利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产学研合作案例入选北京市民办高职高专《2010年北京市民办高职校企合作案例集》;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8年来与联想集团北京阳光雨露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源晨动力有限公司联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已成功培养600多名“联想班”学员,均分配到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联想售后服务体系就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双方真正坚持互动、合作、共赢原则,突破难点,成为校企合作成功典范。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高职办学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根本目的。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共赢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龙头企业掌握了产业核心技术,这正是高职院校最为欠缺的;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正是企业所希望的;深度校企合作使得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的产品、技术甚至是价值观有一个更为广泛的认同。

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学校联系企业,然后安排学生实习。校方多是考虑如何调动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积极性,而对实习教学的组织和效果关注不够,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种合作方式由于校企双方缺乏共同的利益,学生仅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很难学到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同时,由于管理上的不足,往往使合作出现学校、企业、学生都不满意的局面。在合作过程中,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

3 校企合作的主要形态

根据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现状把校企合作分成3类,分别为专项合作模式、“1+1”课程合作模式以及深度专业合作模式。

3.1 专项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专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合作企业的状况,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专项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基础、最具有实施力的合作方式。

3.1.1 共建实训基地

2010年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培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结合实训室的功能特点,积极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有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络技术实训室、网络攻防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室承担着不同的实训任务,根据其实训项目,分别与思科、天融信、浙江华正等企业共建,形成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具备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

3.1.2 共同开发教材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建立以职业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课程标准开发、教材案例选取及组织方式,需与目标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相结合。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与思科、天融信等企业合作编写思科网络技术基础、安全网络构建,该教材从安全网络构建的角度出发,通过介绍国内主流安全厂商的系列产品,以中小企业网络安全的真实应用为例,详尽描述常用安全产品的应用、选型、配置、管理和典型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设计流程。

3.1.3 其他专项合作

除上述的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专项合作外,在师资培养、顶岗实习、师资队伍建设上也可进行相应的合作。专项合作模式以其方式灵活、多样的特征,在专业建设中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相对于课程及专业合作而言,这种合作形式相对单一,涉及面有限,因此在校企合作中被广泛采用。

3.2 “1+1”课程合作模式

所谓“1+1”课程合作模式,是指学校方和企业方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学校课程负责人及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全过程。深度课程合作是通过对学校原有滞后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加以变革来实现课程的科学、优化配置,将知名企业、成熟的课程体系融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中,把学生培养成适应企业需求的IT人才。

3.2.1 课程内容建设

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应突出课程开发各方的岗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各方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融入到课程开发中。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专业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企业的专业技术、岗位任务、职业能力、工程项目都是课程开发的宝贵资源,要实现课程开发的准确性、实用性、前沿性,必须要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为课程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邀请职教专家为课程开发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职教专家运用职教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指导教师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并为课程建设成果的质量进行评审。校企合作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3.2.2 团队建设

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师资团队。“从学校毕业就上讲台”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高职课程建设需要大量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具备工程项目奖励,熟悉企业工作流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完善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加强专业教师在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兼岗,促进教师将教学科研成果应用于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交流、参与课程建设或兼职工作,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了解行业需求、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3.2.3 课程体系建设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信息工程学院采用“1+1”(企业+学校)课程建设模式,先后与锐捷、思科、天融信等公司开展合作。学院与企业联合建立“锐捷网络技术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借助网络学院平台和企业技术优势,完成专业课程教师的技术培训,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及教学设备的支持,教学内容实现了与企业技术的同步更新和升级,将企业职业认证要求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思科网络系列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CCNA1)、网络设备的安全配置和管理(CCNA2、3)、网络高级技术(CCNA4)分别嵌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3个学期,课程考核与职业认证相融合。

3.3 深度专业合作模式

深度专业合作模式是指以学校专业负责人为主,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考核与评价、顶岗实习及质量评价等环节。

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合作,把该专业打造成市级重点专业。该专业与联想教育集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优势,提升学校学生就业质量,缩小院校培养人才和企业用人差距,通过联想专班形式完成招生、在校学习、就业3个关键环节,为联想集团培养适应于联想服务体系的高技能人才,满足联想授权服务体系的用人需求。

3.3.1 定制班级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实验室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职会计专业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践是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核算、分析、纳税筹划等实验,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但是,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单位能同时接收实习学生的人数有限,同时出于保密性与安全性考虑,企业一般不愿让实习学生直接接触账本,这给会计专业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带来较大的难度,会计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校内实训成为会计专业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网络信息化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入实际工作的桥梁,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展会计实训实习,是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思路

全方位多功能会计实训室,分设手工模拟实训室、分岗模拟实训室和网络模拟实训室,实训室能够进行各个阶段各种模式的会计实训,包括从单项会计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单一会计业务实训到多岗模拟实训的全方位实训过程,手工和计算机双重实训模式兼备。为学生提供一个质量优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仿真实训场所,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完全按仿真效果进行实习,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资源等信息技术重新构建全方位多功能会计实训室,为会计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塑造提供优良的环境。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岗位模拟实训,各项实训均可通过手工和电脑两种模式进行。全方位多功能会计实训室包括三种功能实训室:

(一)手工模拟实训室。

手工模拟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各项手工操作练习,单项实训可以锻炼专项技能,综合实训以一个企业的基本业务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可以系统掌握会计核算的流程和操作方法。与手工模拟实训对应的电算化实训可以合并在信息化模拟实训室进行。

手工模拟实训室是较为传统的实训室,也是使用率最高的实训室,其场地大小应该适应实训学生的规模,设施配备要满足学生的专业能力需求。

(二)分岗模拟实训室。

分岗模拟实训室在设计上应仿真企业真实环境,包括财务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业务模拟,财务部门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之间往来业务模拟,以及企业财务部门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往来业务模拟。通过不同形式的岗位模拟,使学生不但熟悉财务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关系,还对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以及外界各往来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岗位模拟实训室建设的关键是实训环境的仿真,包括实训室桌椅的摆放、场地的划分等,需要营造出实际工作的氛围。

(三)网络模拟实训室。

网络模拟实训室除了具备传统电算化实训室的功能外,还能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电脑上虚拟仿真会计实务中的工作环境、主体、客体和流程等,使会计实训实习更加直观形象,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指导教师根据会计实务和实验教学的要求,设计多个实验角色,比如,财务主管、出纳、工资、存货、固定资产、成本核算、财务报告、审核等,采用分组的形式组织学生,每组模拟各自企业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上网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存货、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和记账。期末处理时,可由总账系统完成结账,报表系统完成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验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财务软件的所有的操作,从而,掌握此软件的所有功能。

网络模拟实训室的建设,重点是要做好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四方面的建设。

1.硬件环境建设。岗位模拟实训室信息化模拟实验室的硬件不同于传统的会计实验室,它是信息化会计实验室赖以存在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场地、教学设备、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等。硬件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前瞻性和性价比,要用最经济的价格购置尽可能实用而先进的硬件设备。

2.软件环境建设。软件是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灵魂,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实训数据和案例资料等。软件环境决定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品位和质量,在进行软件建设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资金预算选购适用的实训模块,从而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师资队伍包括实训主讲教师、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具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还有具备过硬的信息化素养和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管理制度建设。信息化会计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财产物资管理制度、机房上机管理制度、安全防护与卫生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学与考评管理制度等,它们是信息化会计实验室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保证。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信息管理在酒店业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中必须开设的主要专业实训课,笔者从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多年。认为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设计好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工具,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基本环节,并对确保课程质量的关键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训课;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吉首大学实验与设备管理中心基金资助项目(编号:DDL2015011)研究成果。

信息管理在酒店业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酒店管理信息化实训是国家教育部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中必须开设的主要专业实训。课程的名称为《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该课程的实训项目由《酒店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多门课程知识融合组成,其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实训课程教学难度较高。该门课程质量如何保障呢?笔者从事《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多年,认为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设计好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工具,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确保课程质量的基本环节。

一、《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施本课程教学后学生需掌握或巩固的知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掌握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知识,二是依托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平成酒店的规划筹建、做好客源组织、产品销售、对客服务模拟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实训,掌握这些模块的理论知识。

2.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各功能模块的使用程序,培养学生的酒店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酒店规划、筹建以及设施设备配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员工编制核算、班制确定、排班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客源组织、产品销售策略以及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酒店前厅接待、客房服务中心管理、预定及预订中心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意识与能力,初步具备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营销等部门的初、中级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素养。

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理念。

1.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教学目标就是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教育者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之前,笔者多次到酒店行业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涉及的内容,以及作为酒店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以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2.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运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运用能力,在实训内容实施环节设计时坚持做中学、学中会原则。经过独立思考、亲手实践,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运用能力。

3.突出团队的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是从事管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管理者。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协作能力始终都是培养管理者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训教学内容中设计了对客服务、部门之间协作、与中间商合作等部分内容,目的是除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点的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三、《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开课的基础条件与教学方法

(一)开课的基础条件。

开设此实训课的基础条件是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机、服务器、互联网、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实训报告、课程QQ群。

(二)教学方法选择。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用到的基本教学法有:多媒体教学、角色模拟、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网络答疑等。

四、抓好《酒店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关键点,确保教学质量

(一)建好线上课程交流平台、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选好课程助教。

《酒店管理信息系统》实训课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学生完成实训的时间占到了总课时数的90%,教师的教学指导时间严重被压缩,因此只能借助网络利用课外时间提前完成一部分实训教学指导。课外的课程交流平台可以建课程QQ群或微信群,课程QQ群或微信群一方面用来提前实训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是用来了解学生完成当堂实训的难点以及课后答疑,由于课外工作量增加和交流时间拉长,教师一人很难有质量的应对变化,解决的办法就是选好课程助教,由助教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10人1组的学习小组,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学习委员和班长分管各小组长。

(二)提前实训教学内容,提炼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精讲。

教师提前1个星期把实训内容与要求到线上课程交流平台中,由小组长督促小组成员进行课前学习,负责搜集各小组完成实训的疑难点,并归到课程助教处,由课程助教进行整理后发给授课教师,为教师在课堂开展有重点的精讲提供依据,从而确保实训按时保质完成。

(三)抓好课堂的随堂答疑与纠错工作。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训操作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课前没及时消化实训内容,在做实训项目的时候就会卡住,这时老师要进行及时的答疑辅导。另外还要注意检查个别同学不会就乱编、或直接抄袭等问题,并及时进行纠错,以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

(四)认真批改实训报告。

信息技术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丛书由《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组编,届时将聘请部分入选论文作者担任编委。《教育管理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主要面向工作在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征稿,论文写作要求和入选标准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相同。《教育管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数字校园建设;区域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教师发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与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成本与效益,教育信息化评价等。《学科教学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促进高水平思维;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实验实训实习等。

《教育管理研究》与《学科教学研究》两书计划分别收录60-80篇研究论文,出版后将分别赠送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收藏单位收藏和展示。

作者来稿请通过本刊“稿件处理平台”,请勿用其他方式投稿,以免影响稿件处理。稿件录用并发表后,作者获赠样书3册,如需增加册数,可按8折订购。欢迎踊跃投稿,积极预订。论文投稿的具体事项可与《现代教育技术》杂志社编辑部联系,联系人:何佳媛(010-62637789)、陈国岩(010-62782405)。

“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中期检查评估的通知

2008年7月28日《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课题组在烟台召开了中期评估培训班,总课题组刘雍潜组长布置了中期评估工作,李龙教授作了如何开展中期评估检查的报告。华南师大徐晓东教授代表子课题作了典型发言。

以此次培训为标志,中期评估工作已开始,中期检查评估通知(教技协[2008]10 号)已通过电子邮件发到各子课题组的邮箱。未收到通知的子课题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10-66419038 66490963 ,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