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课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化教学;主要环节;系统网站
教育部在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提倡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2011年,教育部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次强调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网络技术因具有资源共享性、多媒性和交互性而成为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和主流。自2006年初我校建立校园网和网络教室、多媒体进入教室后,如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的课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此可见,网络化教学必将成为未来公共基础课教育的主要手段,形成适应21世纪公共基础课应用人才需求的全新教育模式。
一、公共基础课的任务和网络化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应把面向应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作为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掌握公共基础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和应用公共基础课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拥有通过公共基础课使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目前公共基础课教育所应达到的具体的目标大致为:了解公共基础课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认识公共基础课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熟悉公共基础课的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应用软件,具有运用公共基础课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教育体制和教学手段的重大飞跃。但网络教学所涉及的其他方面,诸如:网上自学、网上辅导、网上测验、网上练习等,还只是刚刚起步,很多学校和教师还处在摸索阶段,网络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要在各大高职院校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网络化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现有的网络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
二、传统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网络化教学需要改革
随着公共基础课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公共基础课应用的迅速普及,公共基础课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公共基础课能力要求同样有增无减,公共基础课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入校前都没碰过公共基础课,而部分来自城市的学生却已经在中学学习了公共基础课基础知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水平,如何结合我校是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公共基础课基础教育,如何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进行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如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就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在多年的有益尝试和教学教改经验基础上,学院从2010年起对公共基础课网络化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
三、网络化教学中的四个主要环节
卜)网上授课
授课是公共基础课基础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大多数院校已普遍采用了网络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地利用了公共基础课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引入公共基础课基础教学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粉笔一黑板’的落后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多媒体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机传播教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公共基础课这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利用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十分恰当和必要的。例如,当在公共基础课课程中介绍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时,需要大量的图片与声音素材,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充分,然后通过网络传给学生,实现讲练一体化,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监控学生机的使用状态,学生也可以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电子举手系统向教师请求帮助,大大增强了交互性。
(二)网上自学
学生入学时的公共基础课水平差异也很大,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讲授知识是无法使公共基础课基础教育同时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自学活动,需要教师在网上为学生提供所有必须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CAI课件或电子讲稿、电子教材及参考书目、重要习题及参考答案等。为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在网上不但要公布课程中必学内容的资料,还应公布规定内容以外的其他内容的资料,以便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自学空间。
(三)网上考试
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终手段是考试。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集中笔试为主,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无法充分反映公共基础课课程实践性强这一主要特点,检测方式过分单一,检测时间过于死板等。网上考试系统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许多题目都要求学生在公共基础课上现场操作完成,根据学生操作后的结果打分,通过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网上考试系统的试题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保证了人人异卷,提高了考试的保密性,减少了作弊现象的发生。
三、网络化教学的思考
目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工作,在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方面不断努力。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公共基础课的网络化教学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
(一)加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融合
开展网络教学后,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前网上查寻资料、备课写教案上,在上课时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忽略了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产生了“听电脑上课”的感觉,降低了教学质量。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诸如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外虽然网络教学大量采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使一些教学内容复杂、抽象的原理得以形象化。但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有了多媒体课件,产生了依赖思想,把一些教学上的示范动作省略了;有的把一堂简单的教学课复杂化了,把学生讲糊涂了,其效果适得其反。
(二)教师应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
由于公共基础课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加之远程教学的普及将使教师逐渐从前台推向后台,这使得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了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从事公共基础课基础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师能够跟上公共基础课技术发展的脚步,适应网络化教学的需要,每一位教师都应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之余,除了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前沿技术文献,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积极学习网络教学的相关知识,精通一些多媒体手段,掌握教学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趋势,在未来教学中将占据重要位置。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广网络教学,并通过相关的政策和运行机制来逐步规范网络教学,但推行网络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两者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有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着眼实际,注重抓好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网络化教学的探讨《福建电脑》,2010年.
[2]龙江-力口强教师内涵建设,创新高职基础课程新改革《科教导刊》,2011.
1.可以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网络化教学的教室应有以下四个特点:
(1)现代化教学设施比较齐全,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能够满足进行各种网络化教学模式的应用。(2)局域网、互联网畅通高效,保证老师、学生网络资料搜集、学习成果、教学互动等网络应用的速度与效率。
(3)提供教师、学生进行课堂、课后学习互动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以网上的其它方式进行交流。
(4)能够用网络进行各种测试和课堂教学实时反馈,实时掌握教学效果。
2.准备必需的信息技术资源。
(1)本地资源(局域网):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发挥本组教师的优势,建成以互联网为平台,收集其他学校、省市或者国外的相关资料,能够提供学习必需的资料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网站,方便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找使用。
(2)远程资源:本校局域网内不能满足需要,可以通过相关链接访问鸡西教育信息网、友好学校资源网站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
(3)泛资源:互联网上一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材料。
二、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同时参考了一些先进教学模式的经验,我探索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发挥现有条件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实现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现以《微型计算机系统》一节为例来阐述不同的网络教学模式。
1.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讲授模式。
基于学科特点及某些教学内容,这是易于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模式,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课堂教学也证明了这种方法的优越之处,尤其是对理论新授课或是复习课更能够起到举一反三,承上启下的效果。授课的过程步骤如下:(1)温习旧知。(2)老师简介本课内容出示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备课过程中自制的课件进行展示。(3)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主要内容,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解决相关重、难点问题,画出电脑结构示意图,在老师安排下完成课堂练习。在这种模式中,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存储在教师机上的有关微型计算机系统相关的知识通过自制的课件中的多媒体综合表达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老师利用网络教学系统,按照计划好的步骤和安排好的时间,一步一步地展现教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计算机网络,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构成,老师对不好理解的内容,如,rom、ram、中央处理器等概念通过多媒体进行阐述,使学生看到平时不易于看到的微型计算机部件,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模式特点:学习过程统一,教学过程易于组织,以老师讲解、演示的教学内容为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容易学习。对所有参与学习的学生,要求是统一的。从本质上来看,这只不过是在旧有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上加上了多媒体化的网络化。不足之处是,没有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是处于“流水线”式的教学,不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习惯,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变了授课手段,但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
2.主题探究式网络化教学模式。
首先,创造恰当的学习情境,引入学习主题。要上好一堂课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看能否设计创造一个恰当的学习情境。在《微型计算机系统》为主题的学习中,由于这一主题是信息技术中的基础部分,因此首先要解决什么是计算机硬件及各硬件相关功能,激发学生对微机硬件相关知识的需求,因此,可在电子学案导入板块中,用flas和avi影片等演示出一些硬件的相关功能,再通过对这些与微型计算机系统有关的资料信息的思考,引入学习主题。
其次,围绕提出的学习主题,由学生根据相关信息提出问题。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自主提出问题,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是为了下一步能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做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处理电子学案上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内容,提出自己对材料中与《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习主题有关的一些内容的疑问,如:cpu的主频与运算速度的关系?内存与外存的区别?为什么硬盘的实际存储量与厂家标示不符等问题。教师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展示给所有学生,让学生当先生,学生间可以解答的问题,不必作为难点问题处理。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作为学习专题由学生自主探究,由此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再次,学生选择学习专题,自主探究。在《微型计算机系统》这个专题学习中,主要通过教师提供的电子学案中设置的任务,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索,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网络材料学习新知识,并整合到学生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新的知识的建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进行专题探究。由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多媒体网络的强大功能和教师的适当提示,进行自主的探索学习,收集整合素材,以电子作品或完成电子学案上任务、习题的形式体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的同时,教师可根据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习指引,运用网络、课件和书本收集,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知识,并进行整理、归纳得出结论。
最后,课题交流,学习评价。通过讨论、交流,最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在《微型计算机系统》这一主题中,以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代表对其中的某一个专题进行解答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讲解本专题中的知识点和学习中的体会,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还可以相互讨论,共同研究,以期达成共识。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在《微型计算机系统》这个主题学习中,可通过局域网教学系统中的测试系统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系统的实时反馈功能,使测试成绩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这一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让老师及时了解自己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和获得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比较准确的评价,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教师今后的教学。
最后,总结归纳,知识延伸。教师可以在电子学案中设置一些相关知识主题的总结归纳板块,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使学生通过浏览相关内容,对一堂课以致一个阶段所学知识点有一个系统明朗的把握,完成相关学习内容。同时,在围绕上述主题研究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结构的延伸,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有关新型计算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们在课后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模式特点:通过电子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之后,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心得,要让小组代表对专题进行解答,小组成员就必须有讨论、有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回答,这样就让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助品格。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同时也共享了学习成果,分享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让学生会学、乐学,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足之处,各小组的学习进度不容易整齐划一,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自由,在教师监管、主导不利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容易有好有坏。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容易表现出散漫,无所事事。
三、小结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验教学 项目驱动 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6-0058-02
对于中技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使用能力,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网络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当前中技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传统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加以进一步优化。
1 中技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由于书本内容理论性过强,学生不清楚所学有何用,在学习中表现疲态。整个活动过程或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是长期以来独领的中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这样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有的学生对结束课程后还感觉到陌生,反馈的意见是学生基础差,课程抽象,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等原因。
1.2中技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目前中技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入学成绩比较低,对于学习容易产生畏惧情绪,对于学习文字性的概念知识较缺乏兴趣,更对冗长而复杂的概念缺乏认真理解的耐性。如果在上一个课程不能理解那么下一个课程就没有办法继续,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效果不佳,没有一点实践技能,导致无法就业。
2 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对策
2.1调整教学内容,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中技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加深理解和验证的唯一途径。因此尽可能通过实验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2.1.1适当调整教材顺序,增加实验学时
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都是遵循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通信基础、通信网协议,局域网、网络互联与Interne这样的顺序。从教材内容来看,前三章是网络理论课,而后两章才是应用课。可是前三章的讲课时间需耗费近三分之二的时间,也就是说前一部分的教学与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上述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有直接关系的只是后两章。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与实验课时通常是3+1左右,实验课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一学时。按照实验大纲规定每个实验不得少于3个课时,这样对干上机操作较差的学生,很难完成实验操作部分,需适当增加实验学时,所以我们自习课安排了上机时间。计算机网络实验是硬件与软件的综合使用,实验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能通过加大实验时间来进行弥补。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介绍Windows2000操作系统,只寥寥数页,其要在实验课里完成操作系统的教学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操作系统实用性极强,本身就不太适合一般课堂教学,因此尽可能通过实验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2.1.2实验课内容应根据形势的变化作适当调整
有关网络的实验课程,各地教材侧重不同。或偏重应用层软件或低层通信方面,实用性不是太强。如教育部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系列教材《计算机网络基础》,只有5个实验:WindowsNT的使用、网络设置、InternetExplorer的使用、Netscape的使用、0utlookExpress的使用。因此我专业在几年的网络实验中做了调整,规定的实验教学大纲是:网线的制作、对等网和客户机/服务器两种网络的组建与配置、对等网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IP地址的应用和常用命令,客户机/服务器网络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2000Server的域服务器、DN配置、创建和管理FTP服务器、DHCP服务器。并加强了IIS服务配置、WEB服务器的创建和管理两个实验课程。学生通过以上实验,熟练掌握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管理和组网技术;熟练掌握Internet使用。
2.1.3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实验是一人一组(机),而我们根据自己实验设备与环境,并针对实验内容,采取独立实验与分组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实验操作。基于网络实验的特点,我们更多地采用分批分组来组织实验。计算机网络具有工程性和系统性,一个网络通常不是一个人能够建立并加以维护的,学生们将来从事网络方面的工作,需要与人合作,分组实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
2.2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整个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发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如下方式:
2.2.1精心设计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教材只不过是一本参考书。而是根据教学大纲,在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上设计题目:基于Windows 2000server的器组建,主要包括DNS服务器,Web服务器,DHCP服务器,FTP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
2.2.2引导学生分析项目问题。
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例如讲FTP服务器时,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去查资料完成,最后由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完成项目。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热情。
2.3 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察。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先进行实践课程的考核,如果实践课程不合格,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取消理论考试资格。主要采用过程考核和目标考核两种。
2.3.1过程考核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占用30%包括课堂,作业,出勤。项目成绩占20%,教师对整个项目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操作、记录、思考等做全面记录。强调对学生项目进度、操作能力,项目报告的评价。
2.3.2目标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不重视过程,而重视项目的实现目标。例如对于第一项目:基于Windows2000 server的服务器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每个学生都有一台电脑,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把这个项目的内容和要求说清楚,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考核。同时在期末考试中施行教考分离制度,这也是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成立科室考核小组,实行从命题到阅卷的监控。通过实践,学生对于这种考核方式非常欢迎,全面锻炼了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对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印象非常深刻,对今后学生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是一个广泛而深远的教学工作。作为一名中技计算机教师来说,是值得探讨的。通过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但是还有许多要改革的地方,特别是对两年制的中技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余秋明.基于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10年02期
关键词:做中学 学中做 一体化教学 学习情景 柔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196-02
所谓一体化教学设计,是指一体化教师或者企业专家(下同)以“做中学,学中做”为课堂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目标,合理设置一个或多个教学情景,规划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引导活动等。它是教师备课的前期工作,是教师编写教案、工作页等各项备课工作前的规划。
那么,怎样才能在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呢?
下面以《静态网站开发》中的学习任务4模板的设计与制作为例,对本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分成以下五个层次进行设计,来诠释“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
1 根据教学目标,列出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操作点
本层次为教学目标设计层,可视作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设计时依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列出本任务要完成的理论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点,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为后继设计建立参照的标准。(见表1)
2 根据列出的理论、技能知识点,确定“学”点和“做”点
在本任务中,我们通过分析教学目标涉及到的知点和技点,以两者相融而立的原则(所做的必须是需学的,所学的必须是要做的,两者相融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做点和学点融合表》。(见表2)
3 根据“学”点和“做”点设计教学情景
教学情景基本要素是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前提,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中所必须的,他为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教学情景的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教学情景的选择在形式上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内容必须紧扣做点进行设计,并致力于实现所有做点和知识点的覆盖;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有可操作性。(见表3)
4 设计教学引导过程,完成教学环节的柔性设计
设计此环节时,根据教学情景去安排活动内容,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继续拧确定,合理设计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对接,即两者活动时过渡方法的合理设计,力求达到教学过程始终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氛围中开展,过渡自然合理,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见表4)
5 设计教学过程记录考察要点
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我们要注意对知识点考察的合理设计,针对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价,这是我们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是否得到相应提高的依据,也是一项记录并分析教学效果的重要工作内容,更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要点的设计要围绕教学活动开展,以记录、考察为主,要体现适时、关键的特点,并能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激励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计以上教学设计方法,我们不难看出一体化课堂设计教学是将目标教学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合理转化为“学”和“做”,并依据做和学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引导教学,同时记录工作过程和考察要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编写教案,组织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赵士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的整体构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句的训练为“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荷花》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
【设计特色】
以“读”为经,以“练”为纬,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创设语境。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教师引入:“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时候,同桌之间可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教师作随机点评,并相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在读中揣摩思路。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例如:作者迫不及待地看荷花、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斯茅语:从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切入,极妙!)
在读中整体感知。当学生体会到作者是这样看荷花时,教师要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然后组织学生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在学生的诵读过程中,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进行整体感知。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作者是这样看荷花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2段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对学生的交流,教师做两个层次上的把握:一是面上的层次。对多数的语句,只要学生有所感悟且言之有理,均予肯定,但不作充分展开,把主要精力花在读好、读美这些语句上面;二是点上的层次。对极少数重点语句,教师要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和必要的调控。
四、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出多元解读。
教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学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教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进行时装表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学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式。教师诵读第3段。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学生坐下后,教师引入:“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鼓励学生自由起立发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荷花!你的清香是那样迷人,你的形状是那样美丽,你的姿势是那样动人。
荷花!你的魅力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我真想把你带回家里,好让我天天与你做伴。
(斯茅语:王老师的设计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课文,真正达到了“以‘读’为经,以‘练’为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