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二、具体工作计划: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

要求全区历史教师了解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扎实学习领会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自身的师德和素养、执教能力和人格魅力。着眼新课改,继续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深入研究,学习《初中历史新课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2.深化推广 “三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强化xx区中小学教师常规质量要求落实,加大 “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推广力度。认真学习 “三步导学”第四次修改稿,按要求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以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利用好听课笔记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和研究,努力将现代教学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提高课堂的效益和容量,践行“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一言堂”“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开展有效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按要求做好有关课题的研究,积极引导历史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结合我区初中历史教师的现状和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难点,按教育科研的规范和要求深化小课题研究,加强立足课堂的小课题、真问题的研究,特别突出教学行为有效性和“减负增效”的研究;开展课堂案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转变,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4.优化“联片教研”强化集体备课

综合分析在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校之间历史学科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能,寻找差距和不足发挥牵头学校的带动辐射作用,智慧互补,成果共享,积累教研资源,实现联片教研活动的态化、规范化,推进区域教学均衡发展,确实把“每月一活动”落到实处,每次活动都要提前做好计划安排,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有主持、有考核、有资料,使联片教研活动深入优化开展起来。学校对集体备课要加强指导、管理和考核,遵循 “三备”、“四定”、“五统一”的精神。“三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五统一”即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历史学科备课组保证每周至少一次集体备课,实行“中心发言人”的集体备课制,并展开小组讨论,每次主讲教师及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同时也促进备课组整体教学实力的增强。

5.转变教研方式推广“网络教研”

全区初中历史教师都要在学校和历史学科中心组指导下尽快建立自己博客工作室并与学科中心组互联,学会上传资源、发表文章、参与评论、分享成果,要定期上传,真实原创,使网络教研得以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在今后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教学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活动如专题评论、网上评课、教学反思、博客大赛等打磨“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全区历史教师群体成长。

5.关心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为历史教师成长和展示才华搭建平台

发挥学科中心组成员引领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从备课、上课到课下指导方面加强交流与学习,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共同进步的局面,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的引领与辐射作用,发现培养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利用研讨会、研究课、观摩课、优质课、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作交流展示自我的舞台。创造机会,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使他们尽快成长,以弥补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相对薄弱,骨干力量相对缺乏的现状。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理学基础;信息化技术;教学效果

一、中职《病理学基础》中信息化教学应用

传统的病理学基础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而且也无法适应当代中职学生的培养需求。就目前中职病理学基础学习现状来看,学习失去了最初的乐趣,在多数学生心中对学习产生了的抵触心理,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现阶段,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各个学校在坚持教学改革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第一,新时期,面对网络化的日趋普及以及视频传输和压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微时代。基于这样一种背景,“微课程”得以产生,而且以迅猛的趋势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阶段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前期通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整理并设置为一定时间的讲解视频,通过QQ或者邮件的形式发送至班级每位同学手中,学生在完成视频下载后,随时随地的实现对新内容的预习,并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还可以借助该视频进行重点的复习。在每一学期结束之后,每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都被制作成了教学视频,对于学生的复习提供了有效地资源,有效的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第二,现在的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热衷于电脑游戏,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部分学校还特意将一些重点、难点的教学内容制成小游戏,如众所周知的“连连看”等。如在进行“炎症”这一章节的学习时,将各类炎症细胞及其所对应的生理功能为依据制作成简单的、趣味性十足的连连看游戏,使学生在有趣娱乐的过程中无形之间收获了知识。第三,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也基本都处在一种应付状态,因此也就不可能达到所预期的学习效果。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成功的实现了将每章节的课后习题做成电脑自动测评系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模式[2]。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可自行的通过电脑端进行相应习题的下载并进行作答,在完成提交之后系统还会相应的给出评判,同时该系统还赋予了一定的人性化设置,如果学生成绩优秀则会出现一些表扬性的话语,当然如果成绩不理想也会有相应的鼓励性语言。这种生动化的作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作业兴趣和热情,使课后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彻底转变成了现在的一种学习乐园。第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迅速的普及开来,学生对于这些软件也给予了高度的热情,成为其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软件。基于这一点,现代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实现了微信、QQ等应用的有效融入,通过学生扫描相应的二维码来加入到教学群,同时教师通过适时发送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到朋友圈,促使大家一起讨论和关注,从而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外,在班级教学QQ群中,教师适时的发送一些病理学基础相关的动画视频和教学资料,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观看,使得一些语言无法描述完整的概念化知识,科学的转化为当前视频的形式展现到学生面前,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二、中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的体会

第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好处。首先,“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3];其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微信、QQ、多媒体动画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简单化,为学生更好的掌握提供了有效地帮助,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电脑游戏和在线作业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良好局面,同时这种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病理学基础》教学中信息化手段应用过程中的不足。首先,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由于教学中一些资源的限制,因此在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其次,因为能够准确反映病理变化的FLASH动画和结合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电脑游戏的制作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在学校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和协作下才能完成;这些不足和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限制了信息化技术教学手段的更好应用[4],为此,在后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校方采取措施去不断完善和解决。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一系列的先进教学技术被陆续应用于现代教学领域,对于中职《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而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地帮助,信息化手段的实施,通过视频或图片形式将一些抽象化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展现到学生面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教学质量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最后,相信随着国家对于中职教学工作的重视以及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定会取得更为优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训勇.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职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考试周刊,2012(83):125-126.

[2]李雪梅.论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J].新校园(阅读),2015(07):98.

[3]蔺媛媛.信息化教学在中职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职业,2015(12):95-96.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1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信息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把静态、枯燥、难懂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中,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加生动,能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叶圣陶《苏州园林》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可以设计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信息技术互动课件。教学中,教师先提问:“你们到过苏州园林吗?”让学生回忆各种建筑美丽的样子,随后带着学生一起随着信息技术课件中的画面去观赏游览苏州园林。画面中既能看见园林的美丽风景,又能欣赏到不同角度、设计迥异的园林建筑,同时课件配有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了解苏州园林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

2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练习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但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会受到一定限制,而通过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的整合,可以营造良好的口语交际的环境,提高学生的交际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在教学课文时,经常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感知课文内容,研习课文后,利用迁移拓展这一环节,让学生质疑,讨论,在全班交流,适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子》时,我先通过信息技术展示地震后的情境,再让学生说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到学生的叙说,看到他们的表现,我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口语训练不仅让他们能说会道,更训练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 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对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的拓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经济社会中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化学学科中实施创新教育,实验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础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现行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都是已知的和现成的,学生实验时是“照方抓药”,甚至有的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写出优等水平的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于一句空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围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理论课所讲授的原理,巩固、加深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独立工作能力。严格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密细致的实验作风,熟练正确的实验技能,手脑并用的思维能力,从而得到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教学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化学学科,实验教学尤其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其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课堂理论,忽视了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少,实验技术水平与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化学、化工的专门人才,必须注重素质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知识,有能力,更有使知识和能力发挥其效能的素质。化学实验教学由于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1、充分运用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做实验,不仅把实验试为巩固知识、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更要把实验作为探索知识奥秘的方式在课堂上的体现。提高“取、量、热、装、洗”五项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做实验时杂乱无章,仪器损坏严重,对待实验结果马虎草率,在这一点上,教师的示范很重要,教师做实验时能井井有条,从容不迫。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抓好学生创新思维和意志的训练。为了实验教学的需要,可启发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流程加以改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验教学中应尽量减少机械性的、验证性的、固定格式的实验,多增设一些设计性的、探索性的和综合性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实验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并演示实验,实验教师进行补充,避免灌输式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对实验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条件不具备的,可以通过电化教学的手段,对一些不能全面进行的大型的综合性实验进行模拟实验演示,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

关键是在激发学生求知欲上下功夫。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则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只有在强烈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才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才具有创新性。传统的“照方抓药”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被动、消极,没有创新性。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

以“疑”创设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溶液的配制》实验中,氯化亚锡溶液的配制,大多数学生要重复几次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产生了疑问和困惑,迫切地想搞清楚实验失败的原因。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来解决疑惑。通过实验研究,学生不仅找出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搞清了影响氯化亚锡溶液配制的因素,还探索出了配制一些溶液好方法。教师以“疑”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疑点,自己处理和解决疑惑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应变创新的过程。教师疑惑的设立要自然、适度,不能生硬或难度过大。

以“新”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有效途径。例如传统的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仪器是用启普发生器。这种仪器学生在中学就用过,再重复操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启普发生器的原理给学生讲清楚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然后分组采用不同的“新”仪器和原料制备二氧化碳。有的用鹅卵石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 有的用花岗石灰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 有的用大理石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 有的用鸡蛋壳取代碳酸钙进行实验。实验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教师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思中有得、新中有创,培养学生创新。

3、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材中,验证实验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实验内容又多以服务于理论教学设计的。这种实验类型和实验内容,特别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离开了创造思维,就无法进行创新活动。在创造思维中,发散式思维又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 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 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较多的联想。为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打破传统的实验为理论教学服务的观念,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对基础化学实验进行调整,使得实验内容相互衔接,使实验的有效性、科学性得到充分体现。基础化学实验几乎包含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重组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让学生能获取更多的实验技能的训练。基础化学实验主要是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包括化合物的制备与分析、天平的使用、物质的提纯与分离、滴定与分析、化合物性质检验与验证、常数测定等。我们删去了与中学化学和后继课程重复的实验; 压缩了验证实验的教学时数; 增加了实验的类型提高了实验层次,特别是加大了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及研究性实验的力度。如“从紫菜中提取碘”、“用废铁渣制摩尔盐”,然后用“自制的摩尔盐制三草酸和铁酸钾并测定此配合物的成分”、“从含碘废液中回收碘”、“废干电池的综合利用”、“明矾的制备及单晶的培养”、“植物中某些元素的鉴定”等实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的学习从“照方抓药”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构成了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应努力挖掘实验内容与创新教育的内在联系,设计创造性的教学程序,培养学生创新。

4、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

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开设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使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综合训练。综合实验一般为较复杂和较大的实验,是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一些从化合物的合成、组成分析、性质表征等综合性的系列实验,可将某些科研成果移植过来,经精心设计而成,也可由经典的实验重新组合、设计而成。设计实验就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给他们若干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就是让他们自己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题目。为了设计好实验,还要提高学生控制实验的能力、排除实验干扰的能力。所谓控制,实际上就是选择,包括对仪器的选择,对装置的选择,对操作的选择,对排除干扰措施的选择,等等。而所有这些选择,实质上就是对最佳实验方案的选择。只有选择了最佳方案,而且又善于对实验进行控制,并能及时排除干扰,这样才能提高实验的效率,最终达到实验的目的。然后由相关学科指导老师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认真仔细地审阅,做出修改意见。通过第二阶段:认真修改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认真修改设计方案,然后交出详细的实验所需仪器、试剂与药品的计划,交给实验室老师,由他们负责购买与添置,以便学生做实验时能按时提供。第三阶段:实验阶段。学生通过预实验,进行初步探索。预实验后向指导老师汇报预实验结果,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实验方案,然后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直至最终顺利地完成设计实验。第四阶段:论文答辩阶段。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按照正式的格式写出研究的论文,然后进行论文答辩、最后评分,评分由老师评、学生小组互评和小组内评分三部分组成,其中,自行设计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40%。

5、改革考核方法鼓励学生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对应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制。对学生的实验考核体制不能过分地强调用书本知识来考核学生,而应以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我们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来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考试内容不要依赖教材,例如操作考试,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和完成一个教材上没有而学生也从未做过的,但创造性地运用已做过实验的知识和能力则可以完成的小实验。这种考试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教师根据学生设计方案的优劣、完成过程的正确与否及是否有创新性等因素来评定成绩。这样的操作考试虽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效果较好,学生成绩的差距明显加大,他们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较清楚地反映出来。这样的考试方法将会引导学生在做实验时去认真体会和掌握每个实验的精髓。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实验教学的改革,不断的补充最新的内容,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认真对待实验课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工作的需要。使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树仁.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实施要领[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 (8 ):21.

[2] 张景斌等.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校本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艾庆燕.提高组织学实验教学质量[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3).

[4] 高素华,赵洪全,吴钢.化学实验教学管理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第17卷增刊,2001年9月.

[5] 徐家宁,林英杰,张寒琦,宋天佑.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6] 刘宝殿.化学合成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7] 曹叶霞,白慧萍.提高大学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12):26-27.

[8] 王香爱,陈养民,王淑荣.无机化学实验改革探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2(2):87-89.

初中心理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如今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也促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景并茂的优势,为学生的发现、思考、探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优化教学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那么如何恰当利用信息技术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我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共大家分享。

一、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功能强大、信息反馈快的特点。它将计算机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集于一体,显示了新时代下其他手段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优化整合,是物理教学信息化的需要,是物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必然结果。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迫切任务。

二、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的优越性

1、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使用会影响着学生的部分学习方式,将引导学生逐步走出传统的、单一的、狭隘的课堂而主动去参与到学习的探究中,并积极主动到广阔的社会之中吸取新鲜信息,从社会大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做到主动的去学习。

2、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实现主导地位。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会导致教师教学方式的某种改变,教师会从原来纯粹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设计师、协作者、助理,从而确定了教师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可以为物理教学提供多种多样的资源,因而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强后勤保障。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教学资源。使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非常便利地轻松获取所需信息,不必再为查找资料、变换教具、抽象难懂等耗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以便顺利实现快乐学习。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的原则性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加减,而应该是以需要为起点,使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使两者有效的结合,达到尽可能的整合。不过也有不足之处,那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信息技术,如何去扬其长避其短,尽可能地优化、实现物理课堂的教学,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辅助作用是否真正地发挥有效作用。所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的优化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初中物理教学始终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建造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运用已有技能基础上,去探究规律、解决部分常见的物理问题,因而实现掌握物理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坚持课堂实时调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实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学生的反应及相关数据等进行分析,适时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相应调整,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展现教师教学中的主要地位。

3、坚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要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我们不能华而不实、切忌哗众取宠,教学中一定要要根据教学的需求,做到合理使用,不能盲目追求课堂氛围而去使用信息技术,脱离教学二教学。

四、优化整合信息技术让物理教学具有实效性

1、创设教学意境,提高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每节课都有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若平平淡淡的引入信息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很高,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则有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安培定则时,我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安培轶事-享受思考的快乐!”的动画,课件中我还配备了深动的解说。可以从动画中或者是从解说中体现安培至高无尚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更重要的是仰慕科学家的那种忘我精神了。

2、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以下这些情形如果运用多媒体来演示就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①抽象的物理问题,如磁场、电流方向、大小的体现等,都可以用信息技术做到抽象为具体,虚的变为实的,使学生对相关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降低理解的难度。

②物理的微观问题,如原子、中子,摩擦起电模拟等等,我们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做到形象又直观。

③快的理过程(包括肉眼可见或不可见的物理过程),这些问题不方便定格研究,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视频的慢动作来展现过程等。

④慢的物理过程,可以利用动画加速物理过程的进程,如展现扩散过程等。

3、可以呈现多种媒体的教学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链接功能,非常简便地呈现多彩的信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软件,就可以把板书、例题及解题过程、必要的物理板书等做成电子教案,把授课的视频、例题、分析、解题步骤、板书等等,做成不同的单元,再用超链接的方法链接到需要的部分。当教师讲到相关部分时,就能方便地、快速调出需要的内容了。把信息技术引入物理课堂,特别是引入习题教学和实验专题的教学,将更能体现出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省时、高效、大容量”。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优化,是对初中物理教学手段的改革,将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恰当配合,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辅”的教学观,因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冬兰.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考试周刊》,2012年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