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设美丽乡村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前一阶段的调研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后进一步推进张家川县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美丽乡村发展方向。美丽乡村发展的定位,关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二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品质;三是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的乡村之美。此外,一些地方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二、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美丽乡村发展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注重群众受益,放大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效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同时,可通过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乡村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山美、水美、田美、房屋美等方面,但外在美的创造与维护却要靠农民素质的提升和乡风文明的进步。为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不断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良好的生态是美丽乡村的灵魂,要积极倡导低碳生活,转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消费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聪明才智。
四、注重政府引导,凝聚美丽乡村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一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的认识,大力宣传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二是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美丽乡村的开发建设;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建设项目;四是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五是要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干部深入一线、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提拔干部;六是要向省、市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表达了政府治理环境的决心。环境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有赖于制度体系的创新和重构,而“美丽中国”正是这样一种有益的探索。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越过了6000美元。但是光鲜的经济发展背后,是周而复始的雾霾天气和触目惊心的水源污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的状态。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权益之于当下的中国,已然是奢侈品。人们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递增。在生态经济学中,这被称作“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社会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您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当下的困局确实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正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要求。
目前,舆论对于“美丽中国”仍抱有疑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概念的炒作,甚至只是空中楼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算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中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在安吉县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出台。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是十报告中富有“浙江元素”的词汇。此后,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海南、福建、天津等地纷纷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其实,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美丽区域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
您如何解读“美丽中国”?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其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其有形部分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在有形之美的背后,则是无形之美,也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念等。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浙江省历来走在前列,如杭州市在发展动漫产业、东阳市在发展影视产业方面已经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政府需当机立断,只有关闭传统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您对此怎么看?
■在我看来,发达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要循环化、绿色化,走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纺织产业、石化产业、医药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等资源投入多、废弃物排放多的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地“放弃”,而是要科学地“扬弃”,努力使之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二是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要高新化、轻型化,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路。
刚才您提到了绿色消费模式。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国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常常见诸报端。对此,您认为绿色消费应该怎么引导?
■绿色的消费模式的养成,既需要通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社团力量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真正“内化”;又需要通过政府的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社区的垃圾分拣等管理手段,使得消费者“不得不”绿色消费以及“何乐不为”绿色消费。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强调了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同时兼顾这三者呢?
■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不敌天”的史前文明阶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转向“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舒适的生态人居是“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人民感知的部分。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美丽城市建设中,都必须把生态人居、低碳建筑、绿色能源等天人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小区建设、建筑使用、社区管理等各个环节,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人居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美丽中国”的图景,那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型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技术;二是基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三是立足于长远大力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源头控制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创新之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党的十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一种制度建设,您觉得该如何构建才能有效呢?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是单一的制度,而是制度体系。一是要大力加强总量控制制度、产业准入制度、环境标准制度等别无选择的强制性制度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碳权交易制度等权衡利弊的选择性制度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等道德教化的引导性制度建设。在制度建设中既要有约束性制度,遏制非绿色的、非循环的、非低碳的发展方式;又要有激励性制度,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同的制度之间既存在替代性关系,例如环境税制度与排污权制度,要根据成本收益比较选择最佳制度。与此同时,不同的制度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关系,例如排污权总量控制制度与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根据制度匹配性原则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6月20日,山东省济南市科协会同市直机关工委在龙奥大厦举办泉城科学大讲堂科学健康进机关专家报告会,济南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以才,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万秀水出席会议。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雷卫国主持会议。“科普惠民、泉城提素”511主题服务活动专家服务团的特聘专家代表、龙奥大厦的市直机关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机关干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济南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王以才为科普益民进社区、科普惠农进乡村、科普实践进校园、科技成果进企业、科学健康进机关等五个专家服务团授旗,并为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代表颁发聘书。
济南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万秀水致辞,指出,组织科学健康进机关活动,是为了在全市机关干部中树立健康理念,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希望市科协要继续发挥专家智力优势,组织专家开展“科学健康进机关”活动,广泛宣传科普知识,为提高公务员科学素质做出积极贡献。各市直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广泛动员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到“科学健康进机关”活动中来。党校、行政学院等单位应将科学健康和科普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广大机关干部要用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身心健康素质,为“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做出新贡献。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王本法教授作了《公务员的心理保健》专题报告。王本法教授详细介绍了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公务员的心理保健途径,对于公务员调适心理、应对压力、促进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十次党代会和全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精神,扎实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今年,济南市科协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普惠民、 泉城提素”511主题服务活动,组织开展科普益民进社区、科普惠农进乡村、科普实践进校园、科技成果进企业、科学健康进机关等“五进”活动,评选百名科普之星、百个科普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为了发挥专家智力优势,更好的地开展511主题服务活动,市科协邀请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专家组成了与“五进”活动密切相关的五个专家服务团。这次活动是科学健康进机关专家服务团成立暨龙奥大厦首场专家报告会,也拉开了科学健康进机关活动的序幕,相关活动将随后持续深入进行。
山东省科协供稿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正在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乡镇智慧乡村网格化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上实现了探索式的创新,以麻雀解剖的形式,对该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优势和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对在新形势下创新服务农业农村的路径上,提出工作建议,形成此专题报告。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情况。该乡镇位于隆尧县西部,总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1万,耕地3.3万亩。全乡辖双碑、城角、亦城、北村、岗头、木花、里南庄、西良前、西良后、西良中、大崔庄、东崔庄、西崔庄、东小崔庄、西小崔庄、五街、边街17个行政村,1953年置双碑乡,1958年属东良公社,1961年置双碑公社,1984年复置乡。
(二)发展思路:以历史文化底蕴为载体,以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为主攻方向,确立了“弘扬文化瑰宝搭平台,做优农业亮点促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实施“四美同步、五改并行,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相统一”发展路径,努力创建“一带(沿柏人城与李昙墓建设特色林果花卉经济带)、两环(以柏人城址和李昙墓群为两个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两个相交圆环,建设休闲观光走廊)”。
二、现状分析
(一)区位优势。该乡西距京深高速公路3公里,距京广铁路、107国道6公里,北邻连接京九的祁南公路,南接通往山西的隆昔线,交通网路西通八达,运输条件便利。
(二)文化优势。该乡镇文化底蕴丰厚,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有柏人城址、李昙墓群、腾凤故里、张耳阅兵台、汉代古战场、女儿桥、白佛寺等诸多历史文化遗存和多元的人文故事。其中,柏人城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邻抵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城墙全长8017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51米,南城墙长1915米,北城墙长242米。目前,柏人城二期勘探工作已经开始,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李昙墓征地近40亩,已经封丘,《柏人城与李氏故里》已经排版付印,为下一步做大做强历史文化品牌打下基础。当代著名作家刘文韬出生在双碑乡西良中村,主要作品有《情系大地》、《酱业大王》、《刘文韬全集》等。
(三)现代农业优势。该乡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2.8℃,年平均降水量524毫米,日平均光照7.6小时,全年无霜期195天。《隆尧柏人休闲农业园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辖区内先后培育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家(隆尧柏人休闲农业园区),有4家规模化农业企业,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红沙峪林果),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腾凤农业、如山农业),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安益农业)。现代农业规模达到林果6000亩、苗圃2000亩、蔬菜1000亩,初步形成了集林果种植、苗木培育、林下养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聚集地。特别是2016年以来,该乡镇现代农业项目蓬勃发展,其中,安益现代农业公司占地2000多亩的年产70万公斤薄皮优质核桃项目完成前期栽植,腾凤农业科技公司占地500亩的年产2000吨设施蔬菜项目,已经完成50座设施大棚建设,红沙峪林果公司千亩林果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即将竣工、如山农业占地1000余亩的休闲农庄项目已开始实施,现代农业后劲发展潜力巨大。
(四)服务管理平台优势。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模式,建设了智慧乡村网格化服务平台。平台突出智慧高效管理模式,把全乡所有工作打包融合到综合性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处理所有政务的功能。一是在区域划分上,建立“乡镇—村—网格”社会服务管理事项闭环运行机制,全乡以100—300户为一个网格单元,设置网格信息。通过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综合管理网格化。二是在事件处理上,以“业务受理——任务交办——回应诉求——全程督办——办结回访”链条式服务模式为基础,实现事务高效高质量完成。三是在信息数据上,以房屋信息为基础,建立了全乡户籍管理、人员、财产、房屋、耕地、重点人群、党建、企业、民政、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保、司法、城建规划等综合性数据库。并定期采集、审核、录入、更新,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动态更新,形成了区域性的网络数据信息资料库。四是在功能划分上,按照政务工作职能整合原则,平台共分为组织党建、基础信息、事件流转、工作交办、综合治理、经济运行、工作日志、协同办公、绩效考核、电子地图、视频中心和系统管理十二个基础板块,整合了党建、安全生产、食药安全、社会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内容,全乡工作进展情况可通过平台实时监督和督导督查,已完成的工作可随时通过信息中心调阅检查。五是在具体操作上,按照便捷高效原则,电脑端实现任务的上传下达,推送指令。工作人员通过手机App终端,可将工作具体开展情况以图片、视频形式实时上传,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无纸化、高效化办公效果。该平台目前,已完成全乡8000户3.1万人信息录入网格化平台数据库。“智慧乡村,云端双碑”基本建成。
(五)美丽乡村创建基础优势。2016年开展了以双碑村、里边街、里王街等7个村集中联建省级美丽乡村片区。7村“三清一拆”工作,所有规划建设街道两侧全部完成拆除清理工作。连片创建的“历史文化小镇”进行了规划设计。引进启迪桑德集团结成战略合作,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品读千年 皇脉灵气”建设运营方案,为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了详实规划。
三、问题分析
综合分析,该乡镇在服务隆尧县域经济发展中,作为隆尧对外“西大门”,如何建设好、发展好、提升好该区域的综合实力,对于实现隆尧“富民强县、幸福隆尧”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该乡镇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个是解放程度不够的思想问题,一个是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
(一)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是思维方式封闭。主要表现在思路广度上的自我封闭,习惯于本乡镇局部的研究,忽视区域经济与市场的结合,忽视用市场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凭借旧思路和旧方法处理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较多,在适应大市场、大开放、大招商、大合作的形势要求上,还不能精准把握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是发展观念滞后。从思想解放的时效性来看,与走在前沿的兄弟县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比较,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上,“惯例”思想、“本本”思维,还制约着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隆尧正在举全县之力,组织筹备2018全球李氏宗亲恳亲大会活动,推进全县文化、经济、旅游等快速协同发展,如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突破性发展,实现既定工作目标,在推进力度上还不够快,从深层次影响着整体发展步伐。
(二)制约发展的实际问题。制约因素主要是钱、人、技术。一是服务平台建设资金不够。网格化平台是由金鹏软件公司和乡政府共同探索创新的新型互联网政务平台,是乡政府对社会综合治理模式的创新。网格化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存在缺口。平台建设大约需要40万左右资金,现在已投入20万元,资金缺口20万元。二是服务发展人才队伍匮乏。在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上,缺少先进技术、科技人才等要素支撑、扩散、渗透,已成为制约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因素。在服务管理平台上,网格化平台软件应用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打磨完善。后期对人员培训、人才培养急需补充。三是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催生金融需求多样化,促使贷款对象由农户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变,贷款金额由小额分散向大额集中转变,贷款方式由小额信用向资产类抵押转变,贷款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并举转变。涉农金融服务还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押贷款业务未实质性地推进。辖区内的红沙峪公司,由于土地是流转的,在金融部门不能实施林权抵押和实物评估抵押,致使核桃深加工项目建设迟缓。
四、路径探究
关键词: 城市绿道 增城市 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绿道的定义及内涵
绿道(Greenway)是指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沟渠、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走廊所建立的,包括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和人工景观线路,兼具生态、休闲、环保和教育等多种功能,在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聚居区之间起重要连接作用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绿道又根据其所在区域的不同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
二、广州增城市城市绿道网规划
增城根据《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纲要》及自身所处的区位条件,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由自行车休闲健身道、自驾车游绿道、增江画廊百花绿道组成的内涵丰富、景观各异、色彩浓郁、层次多样、田园与都市风光兼具、联系互通、便捷换乘的覆盖全市的绿道网。至2013年增城绿道网规划建设已基本完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发家致富的通道。
2.1规划目标:探索实践把绿道建设成绿色经济之道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的三大绿道网络,实现绿道建设的生态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达到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的目标
2.2规划方案:规划在系统分析增城市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资源基础和政策制度条件、各镇街发展基础和发展意愿以及主体功能区划战略引领的指导下,以“生态化、多样化、本土化、人性化、便利化、产业化和效益化”为主要原则,规划形成增城市绿道网总体布局和线路走向的方案如下:
2.3广州增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实施状况
(1)增城市绿道网建设情况截至2012年底,圆满完成500公里的3条绿道建设。自市区至白水寨、湖心岛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及配套工程,自初溪水利枢纽至小楼镇的增江画廊休闲区工程。重点打造增江东岸、西岸两条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增江东岸绿道,起点为初溪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终点为正果镇黄屋村,全长约42.2公里;增江西岸绿道,起点为初溪水利枢纽工程拦河坝,终点为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北山村,全长约55.6公里)和增江画廊休闲区绿道(22.3公里)。建设完成自行车休闲健身道,完善路线接驳,实现全线贯通;实施增江画廊绿上添花建设工程,天然泳场及延伸工程、亚运会龙舟赛场工程、沿线各节点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增设游客中心、驿站、标示等配套服务设施。
系统完成连接与区域绿道的衔接建设工作。增城市区经荔新路、107国道分别连接黄埔、东莞的区域绿道(含市区荔景大道)共39.3公里;市区自荔景大道经荔城大道、广汕路(324国道)连接广州萝岗的区域绿道共29.8公里;自增江东岸沿广汕路(324国道)、荔三公路连接东莞的区域绿道共19.0公里;自派潭高滩经温南公路连接从化的区域绿道共4.8公里绿道。广汕公路、荔城大道、白水寨大道结合道路改造时机丰富道路断面,在道路两侧绿化带当中增设非机动车道。荔景大道、荔新公路和107国道利用两侧的辅道划出自行车道和增设标志标线,完善沿线荔新公园、基岗百果园等局部绿道系统,增加绿道主线与景点、果园、农村的连接工程。
3、增城市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经验
增城市在绿道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是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建设的实践中,积极探索绿道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效益化新路,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内涵和特色,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
3.1明晰思路,形成共识。把绿道建设与发展生态文明、提升产业层次、建设宜居城乡紧密结合起来,以绿道建设来提升城市未来竞争力、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既让市民幸福安康,又让农民增收致富。
3.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条绿道线路沿线,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码头)和配套设施,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把沿线村庄逐步建设成为自驾车游和生态游的节点和驿站,让城里人来消费,让农民实现就地创业和就业。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山边、水边、村边蜿蜒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使绿道与周边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坚持“四原”保护,高效利用,保护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征地,少租地,不占用农田耕地,不大面积土方挖填,不大拆大建,尽量利用沿线的荒坡地、旧厂房、旧民居,修旧如旧并因地制宜地建设休息驿站及文体设施。
3.3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广泛动员,大力宣传绿道建设对美化城乡环境、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发动全民参与,城乡共建。并制订规划建设指引和标准,按照一个停车场、一个休息场所、一个卫生间、一个士多店、一个医疗站的标准建设休息驿站,通过规范管理,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4营造环境,发展产业。注重以藤结瓜和造瓜连藤,让绿道串起了沿线村庄,把市民、游客引入乡村、带进农家。同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特产品市场,搞活农村物业,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绿道建设,整合农村集体的果园、田塘、林木、村道、旧建筑等资源,成立村级经营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3.5机制保障,有序推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绿道建设管理机制。政府制订规划、计划、建设标准和技术指引,充分整合农、林、水等财政资金,将绿道建设与农田标准化、林网和水利建设相结合,发挥资金的综合效应。以属地建设为主,设立竞争性奖励资金,让积极性高、行动快、方案科学的镇(街)、村、社先干起来,充分调动属地基层的积极性。绿道建成后的维护管理和经营租赁等,采取竞争方式引入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使绿道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4、增城市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的实践创新
4.1以线带面、串点连线,点、线、面相结合全面促进主体功能区深化战略。
突出“点、线、面”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面”是把整个增城打造成国际化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珠三角生态优质生活圈、广州东部生态旅游示范区、广州的后花园。“线”是由南至北打造凤凰城至白水寨、鹤之洲至湖心岛两条旅游景观大道。点是重点打造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景区、何仙姑景区、小楼人家景区、鹤之洲景区、莲塘春色景区等核心景区景点。全市初步形成了“一江、两条景区大道、三个旅游圈、六个核心景区”的旅游新格局。通过绿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主体功能区之间的“能量”交换,为深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提供了路径。
4.2以人为本实行绿道网规划建设,实现了城市发展理念由“城”的建设变为对“人”的关怀。
2000年前,增城也是在搞粗放式发展,拼资源、拼土地、拼劳动力,但是此路越走越陷入困境。2003年起,增城市开始按科学发展观要求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条件,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变发展“散乱无序”为健康有序。在主体功能区引领下,增城逐步走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体现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了过去那种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开发来带动城市发展的局面。绿道的提出,体现了城市发展由重“机器”到重“人”,由重“生产”到重“生活”,由重“产来”到重“城市”的转变。城市的发展不再以满足机器的需求为首选,而是回到了以人为核心这一本源。建设人本城市,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增城绿道网规划建设一开始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建设完成后,效果非常好,成为人们假日休憩、交流娱乐的天然场所。
4.3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为促进城乡发展提供了新方式
以前只有通过公路实现的城乡互通模式,由于公路的等级复杂性等原因,而造成城乡之间的分割明显。城乡之间有明显的地理分界线,传统的城乡互动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上的联系,经济要素通过城、镇、乡村形成的交通网络流动,给城市交通带来压力,也给城乡互补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城乡统筹。绿道网规划建设串联了城乡景观资源与兴趣发生点,带来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为城乡的双向交流提供了路径。近年,随着增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和2013年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一定意义上是受到城市绿道建设成效的推动作用,通过城市绿道建设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村容村貌大变化,从而为绿道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前去乡村消费,有利于促进乡村经社会发展。
结语
世界对于构建生态城市的构想由来已久,早在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就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强调田园城市不能忽视城乡一体的主题思想。20世纪60年代,绿色城市理念得到重大发展,先进城市的标准由“技术、工业和现代建筑”逐渐演变为“文化、绿野和传统建筑”,社会开始提出让城市“回归自然”的口号,花园城市、绿色城市、自然城市的思想开始如一股潮流,唤醒人们对城市建设的新思考。增城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就是在吸收世界先进理念的做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敢于尝试而探索出的一条道路,绿道网规划建设不仅仅是几条“线”的问题,它内在包含的促进城乡经济要素流动、均衡城乡发展差距、控制自然生态环境、连接人文与自然相统一的内涵,对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发展综合实力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泽君 论绿道对发展绿色经济的作用——以增城绿道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为例[J] 《城市观察》 2010年第三期
[2] 湛冬梅 邓毛颖 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J]《南方建筑》201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