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它逐步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和践行中的偏差,致使其优势不能充分地发挥,只有反思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的策略,才能把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地融合,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教学;问题;对策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

在现今的中学化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已占据着一席之地。它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推动着教育朝着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课堂上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的放映使学生直观而生动地了解授课重点,掌握教学进度;课堂下网络技术的运用不仅拓展了师生的交流途径,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同时,中学化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和概念都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解决。例如在化学平衡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教学中,如果针对这些知识点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那么就会过于枯燥和严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仅仅是对化学公式和原理进行解析,那么就会过于死板和教条,难以体现教学的创新性,也难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上述教学难点得到解决,使教学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积极性也能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成良好效果。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还能起到教学器材达不到的作用。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内容丰富性、教学的交互性、传播的深度效应都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记忆效率。

二、信息技术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趣味性,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有目共睹。但由于国内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仍处于发展期,还没有把其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方面不抓重点、不把握方向的行为所造成的知识过度输送问题。研究表明,当呈现信息过于庞大复杂或内容转换频繁,将会给人带来脑部的不适和注意力的分散。众所周知,网络上的教学资料纷繁而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准备过程中进行筛选和输送,如果过度地强调信息多样化或抱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进行多媒体展示,效果将会适得其反。二是,多媒体在应用过程中大部分是依托于课堂的现代化设备,许多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充当起“放映员”的角色,一味追求充满趣味性的图片、声音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欲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当课堂上仅仅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教学时,将会让课堂互动变成单纯的“人机互动”,即冷冰冰的鼠标贯穿着课堂的始终。学生因为缺乏与教师言语、目光的交流,变成了一名“普通观众”,思维也最终得不到锻炼。更为严重的是,过多“娱乐化”的教学模式淡化了学习本身的目的,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对学生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对量的掌控,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质的提升,如何正确对待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优越性。

三、信息技术视域下中学化学教学的改进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现已广泛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中,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理性而辩证地看待它,科学而合理地利用它,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教师的理解运用能力

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与运用不单单指会制作、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而应视为如何正确结合授课需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把全局观念渗透到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学要体现传统教学中的严肃态度和严谨思维,也要重视思维引导和模式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和课程改革,化学不再是简单的周期表、方程式的背诵,而是要让学生们意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发展休戚相关。同时,教师也要顾及到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和领会能力。再者,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信息反馈,可以开辟健全完整的网络信息反馈渠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加强教学的改进工作,带动整个教学模式多样化、信息化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发课件时要务必考虑到其使用的多媒体技术是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结合,是否适应教学体制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避免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

2.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可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解过程,但这不能说明它可以代替教师的地位。如果让学生感觉到原本趣味十足、寓教于乐的化学课堂变成了只能眼观大屏幕“影院”的状况,那么课堂氛围将会变得冷冷清清,学生的积极性将得不到调动,教学信息也不能得到良好的反馈。例如,一场简单的课堂演示实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可直观地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这时如采用复杂的多媒体模型就不太合适,既耗费精力又难以吸引学生;再比如有时严谨的理论说明和现成的公式推导比宏观的图片放映和视频解说更加直接有效。因此,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合理权衡多媒体教学所占据的比重,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利用各种载体的优势,达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热情的目的,使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涵盖丰富,内容多样,在课堂上教师要强调多媒体的作用,在课后也要重视信息网的建立,尤其是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的采集和归纳对化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挥了其有目共睹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营造独特的教学环境,可简单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深入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将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和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将传统教学与新型模式结合起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温龙英.利用信息技术开辟中学化学教学新天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9)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理实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65

1 引言

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操作性的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把理论知识掌握好,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自如地应用各类初中信息技术软件,自行去解决初中信息技术实际中出现的硬件问题,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把这门课程掌握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行一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实践能力,能有效地辅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将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好。

2 初中信息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以往传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和多种外界因素的阻挠,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的发生了偏差,让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主要目的都仅仅局限与通过考级这样的狭隘目标上,而不是想法设法学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然后将其辅助应用于自己的主修课目中。传统应试的传授教育模式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以下就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做简单的讨论说明,以针对这些问题从侧面看出提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去提及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帮助,在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底下,学生学习的内容缺乏联系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实用性,教学目的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二,传统的教学过程不具备基本的针对性,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不需要去到专修的水准,因此他们所应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也应该有所差异。但过往的教学过程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课时安排好的教学计划,而没有真正顾及到初中生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上真正需求的知识量,而使得教学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第三,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单单是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方面灌输,既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的学习个性被大大压抑,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一定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四,现实情况反映学生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先学一个课时的理论课,然后在下一次上课时再学一个课时的实践课,但往往在下一次的操作课时学生基本上已经把上节课的理论忘记得七七八八了,这时候又需要老师把理论知识大概讲一次,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又不能保证学生掌握好,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3 如何实现初中信息技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论述传统教学方式中出现偏重于理论灌输,或者是理论与实践产生严重脱节等等造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要提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很必要。以下探索几条关于如何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在硬件这方面着手,在能保证师生都有电脑操作的硬件前提之下,配备上教学使用的电脑软件,让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演习,把理论知识实际化。做到在讲述完理论教学而学生印象清晰之时就能自己动手操作一次,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而又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得以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的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说明,在中学电脑机房配备上了良好的软硬设施后,学生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效果显著提升了。单单从学校的学生考级情况来看通过率甚至可以超过90%以上,学生对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上理论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丰富,更扎实,这有助与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的独立操作过程得到帮助。

第二,开发创新一本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这就像是学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基础。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甚至到教学内容都是要围绕着学生在学有所成之时能与实际社会接轨的目的进行。教材还必须注意到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进程要求进行编排课时内容,让教材加入更多实践性内容,使其变成真正的实用性教材。

第三,实现理实一体化的重要一步在于全面开展实践课程,目前在许多学校为了培训出符合社会适应性人才应用的条件下,在初中信息技术的基础教学上增加了实践性的课程教学。改变课时中理论与实践所占有的比例,增重操作性教育。如某初中就选了两个班级进行试点,教师依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特点把教案安排成以下几个环节:

①学习目标(包含了信息技术的理论以及实际操作知识,还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与学习态度)。

②学习的重点难点分析。

③教学环节以及时间上的安排。

预习展示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占15分钟,老师讲授以及操作展示占20分钟,最后进行点评占10分钟;

提升展示环节:

给予学生自主交流10分钟,然后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占20分钟,最后用15分钟进行达标检测。

在这两个试点班级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两个多月以来,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以及态度都有所改善,同时在掌握知识的方面也变得更加扎实,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故此这所中学就对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方案,积极推广到各个班级上,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上不再感到特别吃力与乏味。

4 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实现理实一体化改革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名适合时展,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后,在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显著的优势和改革心得体会就是能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真正目标,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基本要求,能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忽视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小军.高职院校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0).

[2]王瑛淑雅.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新课导人,重在激趣,巧妙成功的课堂开场白,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为新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导入新课无定法,可以旧联新,铺路搭桥;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借助观察,建立表象;可利用故事,启发想像;也可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展现这样一组画面:小狗、小猫等五只动物在跑道的起跑线上准备赛车,他们的车轮形状各异,有轴心在车轮中心的圆形车轮,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还有长方形的车轮“砰”!出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会吸引住了,“谁能最先达到终点?”教师把这个悬念留给学生,学生看了小动物们滑稽的比赛场面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都想说出正确答案,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教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如果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肯定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一略带挑战性的话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

二、学习新知,师生互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在线实时交互等特性,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学关系。形成新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与学习媒介互动的教学模式-而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电脑模拟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长方体体积计算,可以设计如下教程:(1)探讨体积大小与什么条件有关,利用电脑演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改变,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如何解决体积计算方法的问题;(2)探讨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利用电脑依次显示:①一个棱长为l厘米的正方体,②把这样的5个正方体摆成一排,③把这样的正方体4排摆成一层,④同样的共摆3层(最后得到一个体积为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以4人为一组,用6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派代表上台当“小老师”,用实物投影显示拼法,并对照本组实验报告单说出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总个数的关系,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4)归纳体积公式;(5)验证公式,如此一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一月了然,水到渠成。

三、巧妙引导。突破难点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创建学生感知的过程,分解难点,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能有效促进知识内化,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再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二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显示出三角形的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多媒体动态演示三条没有首尾连接的线段逐渐变化,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总结复习,强化记忆

数学里面有许多公式、概念、定理等,不好理解也难以记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存储功能,能有效唤醒并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后,教师可设置这样一道题,通过解题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走70米,学生读题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刚学过的新知识进行链接,第一步,回到动态情境界面,用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并将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在计算机进行演示的同时,教师提出“有几个人在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等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相遇问题中的两地、同时、相遇等关键词的理解,第二步,学生进行解答后,教师继续利用链接功能,再次逐步演示两人行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设计作业。发散思维

作为受教育者,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新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也不尽相同布置作业主要是为了完成对新知识的完全消化与最后内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设置多种题型,发散学生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作业布置环节,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难度与类型的作业,例如,在某个多媒体课件的作业检测模块中,根据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多个级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级别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旦出现错误,就有窗口弹出并播放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而一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正确解答习题后,则出现鲜花、掌声、喝彩等方式,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又能激发后进生的潜能。

六、在线辅导。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一、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游戏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游戏。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想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要求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开展游戏教学法。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了解,把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学习《键盘操作》的时候,为了避免枯燥地利用键盘图示让学生了解键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打字游戏,使学生逐渐熟悉键盘的每个按键。例如常见的熟悉键盘打字游戏有打地鼠、青蛙过河和拯救苹果等。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保证。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键盘打字知识的过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可以使其求知欲望得到有效的激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是这样,通过借助小学生对于一些美好事物的向往,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学生能够明确信息技术课堂学习的目标,学习有了方向,学习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升。

例如,在学习《ACD see》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一副带有瑕疵的照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假如这张照片没有瑕疵,那么会是什么样子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都会想要去掉照片的瑕疵,想要使照片变得更美。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出ACD see,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相关图片编辑知识。学生在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三、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组织其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能够降低学生心理的学习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针对信息技术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例如,在学习《认识WORD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在课件上展示一段文字,其中文字的大小不同,格式不同,颜色也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Word 软件把这些字体变得更加美观,最后进行小组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利用WORD中的知识来美化字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从而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四、组织信息技术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有好胜心,尤其是小学生,对于胜利的渴望更加强烈。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信息技术竞赛。使学生在好胜心的驱动下,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竞赛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例如,在锻炼学生打字速度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打字竞赛,布置相同的任务量,然后看看哪位同学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最准确的方式完成打字任务。通过这样的竞赛方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会得到有效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同时,学生在竞赛中展现出的不足,会成为学生之后学习的动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小学,增强学生的认同感,那么会使教学效率快速提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研究,找到其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点,从而有效开展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

信息技术的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一、强化“整合”认识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地说就是感测技术、计算机和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整体,其核心是计算机技术。“整合”不等于混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或拼合。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如何能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如何利用这一认知工具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所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和营造信息支持下的综合化学习和多渠道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以保证实现课程更高质量的标准,在“整合”中课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关键是看应用的是否恰到好处,是否提高了教学效益。

二、明确“整合”中的疑难

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和能力上的欠缺,导致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了盲目使用课件、不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单一浮浅的做法。其表现为:复习时,将一章的内容制成PPT,课堂上像放电影一样让学生再观看一遍所学过的知识,把复习课变成了课件,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尽管老师有条理地把所学知识系统地整理,但学生究竟对该章知识掌握了多少,领会了多少,其实事倍功半。更何况从头到尾的演示课件最容易产生双方疲惫,又是另一种困乏。其次教师所制作的课件极端化,展示文字资料时无声无息,教师又不做讲述,闪电般的教学,有的学生看不清,易于断章取义,还有是盲目使用图片背景、声音和动画,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只注意了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声音,无法顾及教学内容。更有甚者干脆用录像代替实验、动画模拟代替实验,学生不亲自接触仪器、药品,没有通过实际操作,无法感知,自然起不到实验的功效。这样怎能实现新课标强调的“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呢?还有的教师用图片或文字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其实已经进入新课了,屏幕上再显示,这样有意无意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要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实际上就得学生自行探索、搜集、捕捉信息,相互协作,共同研究,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还给学生课堂阵地,也不可完全变成“以课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么就又违背了新课改的基本原则。上述问题也就是我们会遇到的新的疑难,切不可掉以轻心。

三、用“整合”促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