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要让政治教学取得高效性,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并把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有所取舍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和知识水平来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序,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以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设计的内容要能从生活中引入,通过探讨,最终能让学生运用到生活中,体现政治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创设新的教学方法在政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如果一成不变,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对政治学习提不起兴趣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课堂学习时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激发他们对政治知识积极探索。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
职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进行规划,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没有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学习是盲目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也没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近期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长期要努力的方向,使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计划制定之后,教师要监督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整治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政治,通过对政治知识的整理使之形成一个体系,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能有效地从知识体系中调取,提高他们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通过不断地复习来深化,教师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之后,还要让他们明白复习的重要性,使他们在学习之余要按照记忆规律进行有效复习,使政治知识真正被自己掌握。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课堂上,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就要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教师要从“巧”字入手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
(一)巧导入一堂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政治课首先就要在导入上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能被学习内容所吸引,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并积极地进入到探究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巧妙设计,用有趣的导入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情境之间的转换,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衔接都要自然、流畅,使课堂教学保持紧凑。这就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经验和能力把握住转换的关键点进行过渡。教师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来完成这个有效过渡,使课堂教学保持连贯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巧收尾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草率收场,就会功亏一篑。课堂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非常重要的。结尾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要求设计,如概括式、悬念式、激发式、归纳式等。设置悬念是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好方式。政治课教师在一堂课结尾经常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样,学生很想知道下节课学习什么,于是去看书、去思考,从而为后面的教学铺平了道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培养“四有”新人,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缺一不可。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职业高级中学的思想教育阵地,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政治教学,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让学生成为思想品德素质过硬的劳动者,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科学的方法论,有崇高的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职业中学加强政治教学和德育工作,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合格且高质量的人才。
激励教育思想早已被广泛应用在了高中课堂教学中,但是从目前高中激励教育的实践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对激励教育本质认识不清、缺少方法或者方法不得当等问题。
(一)对激励教育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当前,很多高中院校教师缺乏对激励教育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只将激励教育流于形式,不能使其真正发挥动机效应,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由于激励教育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为了省事,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激励教育理论方法的实施应用④。
(二)采用的激励方法不科学,过于单一粗犷当前,高中院校已将激励机制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并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优秀学生干部的选拔、奖学金的发放以及文明班级寝室的荣誉称号等,但是这种激励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自身心理需求和能力差异的关注,并不能真正起到潜能激发的作用。
(三)缺少健全的教育激励机制当前,许多学校缺少健全的教育激励机制,激励教育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整个院校的集体教育模式,很多教师的激励教育措施无法得到充分的落实,缺少学校制度上和经济上的支持,缺少配套机制保障⑤,无法将激励教育落到实处。
二、强化高中课堂激励教学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中教职人员要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实践,善于接受和学习新的教学思想理念,深入了解和认识激励教育的本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掌握心理学和激励理论知识,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适时对教师进行激励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⑥,引导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方法,将激励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正当心理需求,因人而异地实施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应用多样化的激励教育方式激励教育方式不只是简单的物质和荣誉激励,还有心理激励和动机激励等,对于荣誉和物质性的激励,实际上作用是微小和短暂的。激励的目的是将外因转化为内因,形成强大的内部动力,激发潜能。因此,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教育方式,因人而异,直捣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对于奖品和荣誉的兴趣。
(三)建立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学校领导应重视激励教育思想的引入,将其在全校进行推广。健全教育激励机制,加大政策财政支持,将激励机制纳入到教师考核等相关体系当中,充分调动教师激励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管理,落实激励教育,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其才智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三、结语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讲解灭火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2003年“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灭火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维方式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加无意记忆和联想记忆。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对于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Flas,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仿真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建构化学知识提供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信息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大量信息。在建构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网络信息的“互动性”为交互性和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最佳物质基础。在化学学科中,信息处理能力主要指能从多样话媒体中获取和处理人类与化学环境有关的化学图象、化学数据、化学文字信息的能力。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使多媒体不仅成为学生查找信息的资源库,而且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下的一种认知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充分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小组学生性格各异、思路各异、方法各异的学习优势,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进行多向思维的碰撞,通过这种交互、协作、沟通、碰撞,每位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从而对建构化学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们的家乡黄山市汇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身,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到处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宏博富丽的黄山坐落于此,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黄山大地上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与课本材料相比,这些熟悉的名胜风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津津乐道,并为之折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公园、名胜古迹、街道等地参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样既是学生自我丰富“史料”的过程,也是“书本”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又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让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并提高其创造能力。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的品德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课前让学生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搜索相关历史文化资料、信息,然后放到课上来交流、探讨、发现地方特色和风格,让学生体会历史文化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接受并传播家乡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树立自信心、自豪感,为家>!
一堂有效的品德课既要有学生积极参与,也要教师善于引导。历史文化资源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等活动,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历史,认识家乡的变化。并及时点评要点,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成为热爱祖国、立足家乡、服务社会、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建设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这一方土。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品德课程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
关键词:生物化学;糖类;实验教学
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一般从糖类、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开始讲授,随后再介绍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开,不但使教学工作相对枯燥难懂,而且学生也不易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在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方面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1-4],也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5-7],为生物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如何将生物化学的部分实验合理的融入教学课堂,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恰当的融为一体,此类教改文献较少。本文以糖类教学过程为案例。
一构建糖类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习生物化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机化学》课程中关于糖类的章节,对重要的单糖、二糖及多糖并不陌生。但《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的糖类讲授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后者的讲述要为糖代谢的章节做好铺垫,而糖代谢则是糖的化学的延伸。虽然课程设计上是先讲完糖类、蛋白质、脂类、核酸、酶等物质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后,再讲述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但教师不能按照教材孤立糖的化学和糖代谢的关系。因此,围绕糖类一章要为糖代谢章节服务的思路,重新构建《生物化学》中糖类的知识体系,做到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在讲完糖的概念和分类后,由“最简单的糖是什么”的问题导入,通过介绍甘油醛过渡到同分异构的讲解,重点介绍D/L构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果每延长一个碳,会增加多少同分异构体的同时,引出重要的单糖,如葡萄糖、核糖等。针对性的介绍单糖的化学性质,为糖代谢做铺垫。如葡萄糖半缩醛羟基上可发生酯化反应,形成葡萄糖的磷酸酯,而葡萄糖的磷酸酯是生物体内糖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在从α-D-葡萄糖如何形成糖苷键转变为学生所熟知的麦芽糖开始,讲述二糖及多糖,最后介绍多糖的化学性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入演示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可将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这些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理论和实验分离,教师普遍认为演示实验简单,培养不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忽视演示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然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在提高学生兴趣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糖的演示实验为例,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对糖的一些化学性质比传统的讲授记忆更为深刻。如在讲糖类的还原作用方面,教师在上课前可提前准备好斐林试剂和本尼迪特试剂、葡萄糖溶液、果糖溶液、蔗糖溶液、麦芽糖溶液和淀粉溶液、试管、加热设备等。通过实验,向5支试管中加入菲林试剂,再分别加入上述五种糖溶液(10g/L),置沸水中加热数分钟,取出冷却后观察颜色变化[8]。这样可直观的观察不同的糖类颜色有何不同,让学生思考造成这种颜色差异的原因。引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概念。即加深了概念的理解,又对糖官能团进行了直观的讲解。学生课堂反馈积极,可明显感觉到老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互动是有效的。
三启发学生设计综合性试验
化学实验通常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然而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综合性实验,由于教师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缺乏主动性,加上学生自身知识水平所限,综合性实验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综合性实验带有一定的综合应用性质或部分设计性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生物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检测手和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用配套仪器设备、独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最后写出比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学术论文[9]。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糖的化学,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详细讲解糖的化学性质及这些化学性质和什么官能团相关后,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加以完成。如还原糖因含有自由的醛基或酮基,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可与黄色的3,5-二硝基水杨酸(DNS)共热,被氧化成糖酸和其他物质,3,5-二硝基水杨酸则被还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棕红色的深浅和糖的含量成正比,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并查标准曲线,可求出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由此,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结合糖类的化学性质,思考并设计其它的测定还原糖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中完成。不管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是否进行顺利,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设计实验的能力,也使学生对糖的化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四总结
以实验为导向,结合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不但使抽象的生物化学学习变得具象化,也容易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作者:吴震洋 邱岚 李丽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威,郑玉娟.思维导图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258-259.
[2]杨志伟,张玮玮,陈志玲,等.生物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J].生命的化学.2013,33(01):105-108.
[3]李科友,朱海兰.创新理念,培养能力—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02):250-255.
[4]朱素琴,季本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08),1238-1242.
[5]舒乐新,苗戎,杨琳,等.改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2013,16(05):53-55.
[6]程驰.生物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42-244.
[7]史锋,周楠迪,田亚平.浅谈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1):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