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85-02

新课改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学习,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而应运而生的。新课改的内容较之于以前的教学,出现了很多的创新点,在教育目的和教学方式上都有较大地改革。小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的朦胧状态,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更不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所以,教学应该从学生兴趣培养开始,逐步将学生引入到数学世界,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技巧,让数学成为他们将来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有意义的工具。

一、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老师再优秀也是没有意义的。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意义。所以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很厌倦,认为学习数学完全是为了给家长考一个好的分数。归其原因,主要是兴趣培养工作没有做好。他们对数学根本就不了解,如何对其产生兴趣呢?所以如何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已经成为老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找到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老师可以和学生有了充分的接触。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对老师的警惕心理,当这种师生之间的界限消失后,学生就会大胆的跟老师聊天。在聊天内容中,老师就非常容易发现学生们为什么对数学有不同的见解,为什么有些学生爱学习,而另一部分就讨厌学习数学。其实,这是一个思维定式问题。例如男同学思维跳跃性非常强,他们有时会发现自己的逻辑能力太差,而数学可以让他们的思维更缜密,所以他们就会对数学感兴趣;而大部分女生的思维都非常细腻,她们可能更喜欢政治或者是其他一些不同情感的语文知识。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所在,解决这一问题就容易了。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数学对于发展他们兴趣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二、树立学习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很大帮助。如果一个人做事目的不明确,那么他无论怎样再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显得很遥远,但是在人生最重要的塑形阶段,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观,那么将来他也不会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树立学习目标同样重要,虽然小学生对于目标的概念很模糊,但是老师应该适当给学生一些空间,帮助他们或者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在大量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羡慕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对于读好大学的学生,他们觉得太崇拜,但是太遥远。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小学生好高骛远的心理是非常严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一些社会知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够真正意识到应该去将这门学科重点掌握。

三、开展课外数学活动

数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例如购物作为一种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脱离了数学,那么这个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开展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的用途,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给同学们等量的现金,让他们去购买制定的商品。然后,最后购物较多的同学取胜。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都非常乐意接受,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或者是举行一项自由赛跑比赛,指定出发点和终点,让同学们选择不同的路线。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开展课外数学活动,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那就是让师生之间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也让一些不活跃的同学变得积极起来。一些内向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平时都会避开同学和老师的目光,这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在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也积极起来,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且他们有时候提出一些非常好的优化方案,这些都是办活动之前所想到的结果。所以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是适合很多不同的学科教学的。一个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世界观,同样可以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集体的温暖可以融化一切存在的隔膜,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如果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独特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努力找到更好、更多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新课改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作为重点,这就说明了应试教育已经发生了重大改革。所以面临这种改革趋势,我们必须去寻找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重点探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相信更多的好的教学方式会逐渐出现,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2]王素菊.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素质浅析[J].魅力中国,2011,(1).

[3]张奠宇,梁绍君.中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举例[J].数学教学,2002,(4).

[4]应丹女.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8).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应思想教学渗透

对应思想是数学解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培养学生对应思想能力是小学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它通过两种事物的合集最终建立其某种联系的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思维方法搭建了解题的思维桥梁。由于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不仅要求我们能通过思考与探索发现这些事物间的对应关系,并且能运用这些对应关系解决基本的数学试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对应思想的渗透,渐而培养他们的对应思想素质。在教学中,往往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对应思想的渗透培训。

1 在观察比较中渗透

乌申斯基说过:“观察、比较是一切思想的基础。”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并通过比较,优化学生“看”和“思”的过程,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领悟、体会数学思想。如:在教学“数数”、“比多少”等知识时,通过对物与数、图与图的匹配关系观察,可以渗透对应的思想方法。又如在算式中,由于数的变化而导致结果的变化,都需要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找出对应关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提供丰富的,又便于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材料一般来源于两个途径:

1.1 教师创设的观察材料

教师结合教材对观察材料适当地予以改组,进行恰当设计,达到渗透对应思想的目的。例如:教学“比多少”的认识时,先将许多红、黑两种颜色的棋子散乱摆放在黑板上,让学生判断谁多谁少,待学生用小指头指着黑板吃力地数过之后,教师提出:你们能想出什么方法,更快地比出哪一种颜色的棋子多一些?学生经过思考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方案,将两种棋子一个对一个地有序排列起来重新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前后两种情况哪一种判断更快,为什么后一种会更快?从而加深学生对“一个对一个”的对应思想方法认识和感知。

1.2 取之于学生的观察材料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偶尔呈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材料。教师就应随机把握好这些材料,有选择、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评价,从而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认数“8”和“9”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一个练习:在下面两根横线上画图形,第一根上面画8 个三角形,在第二根上面画9 个圆形。

8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

低年级学生在画图时,大部分学生往往只会考虑数量,不会有意识地注意上下对应。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用到了对应的方法,我们在教学时对学生所画的材料,选择了以下几种情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评价。学生在观察、比较交流中,认识到对应的方法不仅有一对一的对应,还有二对二、三对三、四对四的对应,只要排列对应就能较快地比较出数量的多少。

2 在数形结合中渗透

数形结合就是通过在数与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把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性质,或者把图形性质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使几何问题能用代数方法来研究,使代数由于运用几何模型而具有鲜明的直观性,通过与几何的类比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教11~20 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可适时地提供数轴,让学生借助数轴对读数、写数、基数、序数、后继数等概念进行区分辨认。使学生知道有方向的直线上的每一点与数产生一一对应。又如在图形的面积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寻找每条底边,并与这条底边上对应的高。当学生学会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要利用图形的动态变换,如三角形的面积中,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有无数多个。这就使学生理解一个面积的数量,对应了无数多个图形。

又如,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常常用线段图使数量关系形象化,其实质就是用线段图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大小,借助线段长度的和、差、倍、分关系表示数量关系。由于蕴涵在题中的数量关系能通过图直观地表示,这样学生就能在形象思维的支持下,提高逻辑推理活动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分析题意,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 在应用中渗透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几乎每个问题都要用到“对应”的思想方法。如每个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对应,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等等。因此,让学生掌握对应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如有这样一道题:“买3 个篮球和2 个足球需要360 元;买3 个篮球和4 个足球需要480 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分别需要多少元?”这道题就按原题的文字表述分析,学生往往会感到困难。如果让学生养成把条件重新对应摘录分析的习惯,解决此题还是较容易的事。如把这题中数量的变化对应地列成表格,或写成以下形式:篮球足球总价,3 个2 个360 元,3 个4 个480 元学生从以上对应的数量上分析,能一目了然地看出2 个足球的价钱是120 元,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学生能自觉地运用对应思想解题,需要教师在较长时期的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渗透,并加以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

4 在反思中渗透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一、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能够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从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分析出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理论和生活实例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前,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收集生活素材,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出发,打造生态化的课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效落实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汲取知识。例如,设立“节省时间”数学专题,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开发学生的智力。“一个平底锅每次只能烙2张饼,现在有3张饼,双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如何更好地节省时间?”由生活中的烙饼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动手、动脑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从不同的思路分析,得出最省时间的计算方法。基于利用资源和时间的角度,不能让锅空出来,所以可以先烙2张,在一面烙好后,拿出一张,再将第3张放上去,继而等第一张烙好,再放上拿下来的那张。最短时间为9分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分析之后,经历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引入生活竞赛,激励拓展实践

竞赛活动和游戏对于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将生活中有趣的竞赛活动融入到数学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分析与实践。在竞赛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和激励因素,小学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竞赛活动,以此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激励学生拓展实践,不断提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不断地引导学生拓展与发散,积累新的知识。例如,开始“掷一掷”生活竞赛,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内进行游戏。有两颗色子,其投掷的点数可从2、3一直到12。小组内自行设定规则。比如,一位同学选取6、7、8三位数,另一位选取2、3、4、5四位数。比赛哪个学生会赢。生活竞赛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竞赛体验,得出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分析,从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出发,让学生了解概率与赢的机会的关系。生活竞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不断积累知识,强化能力。

三、 结合生活案例,引导自主探究

理论结合实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结合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由理论分析出发,寻找理论与生活案例的契合点,或者由生活案例归纳与总结出正确的理论。结合生活案例,可以更好地辩证性理解和分析理论。由生活案例,探索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并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价值,鼓励学生努力求知和实践,从而不断学习和提升。将生活中应用实例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应用案例进行分析,也可以激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促进综合提升。例如,在学习《圆》相关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操场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走进操场,观察其实际组成结构。并在教室内画出操场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操场是由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教师设问:“如何在外环和内环圆半径大小不一致的情况下确定起跑线,使得终点在一条直线上?”由此引导学生从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出发,探讨起跑线的确定方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与实践,将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中。

四、 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 创造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通过探究、自学,学生能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培养知难而进的良好品质,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学习自信心。通过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小组内活动,因人数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泛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为所有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此,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在学习《统计》时,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调查统计家乡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情况。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了调查的时间、内容,制定了具体方案。课下小组活动仍在延伸,放学后小组成员都积极收集资料,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完成自己的研究。学生的积极性之所以很高,是因为问题是自己迫切想研究的,方案汲取了大家的意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制定的,又有比较富裕的时间,加上教师的鼓励、帮助和检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浓厚。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多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以静态形式为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条件下学习的局面,使将要学的部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二、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动手、动脑、动口是学生认知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现代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通常经过“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才能完成,其中,“动作”或“感知”是认识的源泉,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开始;“表象”是相对应事物经过动作或感知之后在大脑中所留下的形象,它是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的媒介,又是记忆的主要对象。最后在大脑中将所获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概念(并把某些概念符号化)。这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又是他们认知发展顺序的一般规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量自己做的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能很快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学生感到奇怪,很想知道教师为什么那么“神”。于是教师说:“这节课我就告诉你们这个秘诀。”然后板书课题,讲授新课。这种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引课,使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创造数学

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独立探究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又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猜想,发散了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运动会,400米比赛时,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问题:“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学生了解家里一周的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提出了很多问题:一周共需开支多少元?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约多少元?每月收入是多少元?家里每月结余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微波炉,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生就一定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线上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点滴思考

一、做好实践活动准备,设计内容“生活化”

实践活动前教师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符的实际情景和材料,使实践活动相对生活化,要指导学生做好对活动资料与用具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活动的渴求,更便于活动时每人都能实际操作,个个都有亲历性的体验,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以商品打折为例,“满100送30”很多人会理解成就是打7折,这是打7折吗?如果打7折,商家为什么不明确写上打7折。我们的学生将会如何识别澄清这一问题呢?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由此设计的“购物中的数学问题”就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开展校园实践活动

当实践活动内容在教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就需要更大的空间,这时我们将活动空间自然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千米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从而估计操场的一圈有多少米,1千米大约需要围操场走几圈,感受“1千米有多长”,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到哪里有“1千米”。

2、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也可以在效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3、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藏书量、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如通过设计“科技作品的分数展出”这一问题,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空间几何知识和分类思想等。

通过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能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如“植树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封闭的、不封闭的路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两端都不植树、一端植树另一端不植树等类型很难分清,导致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利用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寻找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并合作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由于校园里这类生活原型非常多,学生很容易找,如跨楼梯、花坛四周的护栏和插红旗、防栏栅、排队伍等问题都是各种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轻松地做出正确解答。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自常见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式、生活经验等,在生活情景中使学生能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