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考学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考试说明;化学试题;复习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四川化学高考试题非常注重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突出教材所蕴含的化学思想方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由此,我们在一轮复习中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足教材,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教学方向,构建知识体系
深入细致研究考试说明和教材至关重要。要整合必修、选修的相关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实效。尤其要高度重视新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大约所占的分值。
一轮复习中,教师必须重拾教材、领悟教材,烂熟于心。包括教材的图表、各栏目信息,尤其是教材课后习题,提取重要的教学要求与教学信息,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遗漏并加以弥补。结合考试说明,必须要心中有数,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要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能准确理解、使用、描述化学知识。
二、重视实验,倡导探究,培养能力
1.注重对定性和定量实验的综合考查
2.注重以化学工艺流程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推理和应用能力
将化学工业生产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全面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将成为新课改方案下高考化学实验的热点题型。
3.注重化学学科思想的体现和学科方法的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注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
可将选修三中的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解答物质性质,将物质性质与制取、用途、存在、保存、运输等关系联系起来,运用“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等哲学观点以及分类思想与类比、类推、对比等方法来分析问题。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评价实验方案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三、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1.课堂中务必做到“十个有”
有教材阅读、有过手载体、有问题引导、有对话沟通、有交流表达、有活动训练、有剖析演绎、有方法提炼、有提醒警示、有梳理归纳。
2.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应考实战能力
(1)加强题型训练。根据章节内容和要求,结合高考真题,透彻理解知识点,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举一反三。
(2)章节复习中适当穿插综合模拟训练。重视周练,定时间,定内容,定难度。周练由备课组老师轮流命题,按高考考试范围和难度命题,不同的老师选题的角度、难易、侧重点各有千秋。周练要求及时批改,及时讲解,查漏补缺。
(3)把规范训练落实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学科素养。特别注意化学用语规范、语言表达规范、计算题解答规范、实验操作规范。注重答题规范训练,避免基础失分。规范语言,训练思维,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4)注重做题的质量,提高解题速度。多做题能巩固提高,熟能生巧。对典型习题例题要多下工夫,举一反三,领会审题方法、答题格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限时训练,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5)落实反思,严格纠错。每次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认真分析错题,找出根源并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梳理,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是在试卷上把错题做好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二是在错题本上,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下来,并追根溯源以防再错;三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相应知识点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等。对“高频错题”还应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6)应考策略指导。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心态,三是策略。故还应对学生开展应考策略教育,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先易后难,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注意考虑周到、表述准确、书写规范;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要从严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才有紧迫感和速度,才有机智和效率。
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要求,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引导学生努力达到知识结构上的自我完善、能力层次上的自我提高、意志毅力上的自我磨炼、科学素养上的自我升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欣欣.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美术高考 竞争力 提升方案
伴随社会进步,社会中对于美术类相关行业的需求不断扩大;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增加,使得更多人寻求新的方式走进高校;家长各方面的压力,造成了多数学生探索高考的便利方式;各地近些年来对于艺术教育的大力宣传等等一系列社会现状造成了美术考试一度成为高考前期的热点。对于日趋增大的美术与高考压力,与美术类高校的有限招生人数形成鲜明的对比,综合提高学生美术高考竞争力成为了美术高考成功的必要策略。
一.美术高考现状
高考难度的逐年增大,加之参加考试人数的日益增加,使得考生们及家长迫切寻求一条更简洁的跨进高校学府门槛的方式。而美术高考相对于普通高考的文化成绩水平要求更低,这使得大量考生涌入美术高考的行列中。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国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精神生活上的追求日益增加。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行业尚未得到长期的发展,在各方面仍处于探索的不成熟阶段,加之以艺术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美术类考试标准在艺术高考的大潮中变得飘忽不定。在我国的众多中学里,学校只关注追求升学率的提高以招收进更多的学生资源,对美术考试进行大力宣传,使得文化成绩落后的同学选择了美术高考。而通常情况下这类人是对于美术没有真心喜好的,这就造成了美术课堂上同学变成了执行教师命令的工具,美术作品的产生也是在套用固定的国模格式。这些都是在对学生的创作灵感的泯灭与扼杀。
二.美术高考中存在问题
1.美术考试的人数逐年剧增。
随着高考文化成绩要求的逐年增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美术高考。加之以近期的高校扩招政策,使得高校对美术高考的要求日渐降低,这造成了美术考生水平能力的整体下滑。加上高考前各种美术辅导班的设立,使得大众美术高考人员的水平变得更加平庸无奇。
2.参加美术高考考生的竞争力普遍偏低。
美术,是以对艺术的热爱为基础,在文化表现形式方面加以创新,最终以画面形式在画板上得以展示的过程。而现在多数的美术考生特点则是急于求成,仅仅将美术考试看做是避免文化成绩高分的一种捷径,对于美术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缺乏鉴赏艺术的最基本能力。内心中没有对美术的追求热爱,就会失去灵感创作,拿不到高水平的美术成绩。
3.美术教学的规范教学模式没有明确建立。
高中学校对于升学率片面上的追求使得美术高考出现了大范围上的盲目性。美术教学上,内容与形式的单一性也逐渐淡化了美术考生的美术创作灵感。教师只是教会了美术绘画的方法,提供给学生固定的公式,课堂上更多的是对往届美术高考作品的临摹,与学生的艺术创作谬之千里。这种形式上极为简单的美术教育方式使得美术高考的同学在考场上只会利用公式,将不同的事物拼剪到一个画面中,画面在整体协调性上很少得到体现。
二、提高学生美术高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1.美术高考学生竞争力的提升是提高美术高考整体水平的根本。
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案改革是促进学生美术水平提升的一大促进因素。美术课堂上,老师应该在同学生的交流及作品评定修改上多下功夫。更多的需要为学生做示范绘画展示,并对学生绘画作品中的不足加以修改,这样,更多绘画作品上的交流要比简洁的书面评语实用很多。批评只是促进进步的手段,长期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麻木性,无法达到提升美术水平的最终目的。美术教师的教学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绘画创作方法,帮助学生改进作品的同时,对其加以鼓励,不仅能够培养起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爱好,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美术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美术考试竞争力的提升。
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引学生,并传道、授业、解惑。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深厚的绘画功底是教学的基础,而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将会直接影响自己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的喜爱。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在学生的美术创作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提出纠正,在原错误处进行更改,便于学生的记忆学习。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是一大发展空间。美术作品的制作需要需要花费掉较长时间,如果课堂分为无法得到活跃,在众多学生绘画的教师中,美术创作就会变得无聊乏味。因此教师建立课堂氛围的能力在美术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群体中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十分重要。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创作灵感最为重要,教师应当学习相关方法对学生创作方面能力进行维护,并鼓励其发展。加之以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使得美术高考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整体提高,适应当今时代的美术高考趋势。
3.设立严格的课程安排规划并加大实施力度能够快速提升参加高考美术学生能力。
美术高考时间要求考生于两年时间内完成多门全新课程的学习,如此紧张的时间下,建立合适的课程安排规划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考核,在对水平的估测后安排合适的教课方案。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美术生,加大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静物素描的练习要加大,这有利于后期绘画水平的提升。另外,适度对课堂授课内容加以更改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安排学生出游写生不仅能够缓解美术高考的紧张情绪,更能让学生远离呆板的教室景物描画,时刻保持对美术绘画的新鲜感与创作激情。
4.对于美术高考水平的审核,重点在于评审标准方面水平的提高与正确公开性。
评审人员的艺术涵养及鉴赏能力将直接影响着美术考生的高考结果,一旦审核人员能力水平不达标,就会造成误判,好的美术作品无法得到认可,造成高水平美术考生的人才流失。长此以往下去,会对美术高考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美术考生水平下滑。
结束语
综合各方面来讲,学生美术高考的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校方应在美术课开发上加大投入与关注;美术教师应当注重美术生艺术思维的培养建立,同时注意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时刻注意活跃课堂的艺术氛围;美术作品的审核评价应在更大范围上做到正确、公正;在社会方面应给予美术高考学生的更多关注,摒弃“美术没有发展前景”的错误观念,加强对美术发展的支持与鼓励。
据说此方案初衷是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同时也削弱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理由是英语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的作用有限,而语文则更为重要。然而,此方案刚公开,马上有人提出,数学好像也应降低分值,因为数学的实际作用似乎也不太明显。持此观点者还援引数学家丘成桐的意见,认为中国当前的数学教学过于艰深和繁难,例如美国在大学阶段才学的“勾股定理”,在中国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了。
按这样的逻辑,就只剩下语文和与将来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可不降低甚至提高分值了。然而,只要看看我们历年高考的试题便会发现,诸如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试卷,不仅结构化程度高,其中也不乏大量脱离实际的偏题、难题和怪题,它与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的相关性能有多高呢?
另一方面,高考是选拔考试,即按照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来决定录取与否,分值的调整只能改变个体的优势和劣势,而与整个群体学习负担的消长并无太大关系。况且,各门学科的作用非功利性目的能衡量,如数学除了计算功能外,还能教人以数学方式思维,比如“化整为零”和“积小成整”的微积分思想;教人权衡利弊得失的“运筹学”思想,等等。数学绝不仅仅教会学生计算,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科学思想,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所以,以一门课的功利性作用为取舍和分配权重依据是不明智的。因此调整各门课程在高考中分值的比例,其意义我总觉得寥寥。更具实际意义的高考改革,应该体现在内容和方法上。
首先,在内容的取舍上应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要突破以教育为功利目的服务的狭隘、片面思想,凸显其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之人本主义理念,强化教育对受教育者人格完善和公民素质养成的重要功能。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功能是为学生将来的完美生活做准备,因此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就是为完美生活做好准备的程度。他将教育分为五个部分,并提出相应的课程:一是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二是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三是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四是准备做公民的教育;五是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斯宾塞认为,在所有这些学科中,科学应该占主宰的地位。在教育偏离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而囿于狭隘目标的当下,重温斯宾塞的“教育为学生将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思想,令人醍醐灌顶。
一、音乐高考的现状与分析
(一)音乐高考报名人数越来越多
据统计,2011年山东省艺术考生的数量约588569人,其中艺术类考生71578人。河南省高考考生报名统计结果显示达到855433人,其中艺术类91196人(音乐类12855人),2011年江苏省高考考生报名统计共474229人,艺术类专业统考报名人数74663人,音乐类报考5889人;2012年音乐高考人数为6095人,比上一年增长了206人;近年来其它省份艺术类考试人数也均有大幅度的增长。
(二)音乐高考考试难度越来越大
1.考前复习时间长、强度大
每年春节过后的二、三月份(江苏省音乐统考为当年的12月份),音乐艺术高考报名考试工作便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了。这段时间内各个音乐专业院校、师范类高校的音乐学院等等艺术院校都忙着招生考试。音乐艺术考生们在这一段时间也是异常的忙碌,他们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参加各种音乐艺术考试考前辅导班,并且奔波于全国各地参加当地高校组织的艺术考试。由于每所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对于考生的具体要求也就不同,各个学院有其各自的专业特点,考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情况,有选择性的参加各高校的单招考试。很多家长为了考生报考志愿时的选择性更大一些,带着自己的孩子连续赶场参加数个学校的考试。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艺术考生的高考是最辛苦的考试,学生及家长在考前都要舟车劳累的各地奔波,时间跨度大,考试科目多,考前学生家长苦不堪言。
2.考试监管严、内容多、专业细
艺术高考近几年不断推出新的考试规定来约束考场秩序和考试纪律,音乐类高考更是要求严格,对于有的人员,一经查实严惩不待。在维护考试公开、公平、透明方面做了大量实际的工作。目前,国内的音乐专业高考需要考生在考前准备很多内容,各个地区不同,考试的内容也大都不同:各个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同,考试的内容与方式也有所不同。专业类音乐院校对考生专业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考试内容根据考生选考专业不同需分别参加声乐、器乐、键盘、舞蹈、表演、乐理、视唱练耳等等科目的考试,有的还需考生掌握多门专业技能学科,加试不同的科目(如钢琴加试声乐、器乐加试舞蹈等等);而师范类音乐院校不仅对学生专业知识考察细致,对于考生的文化成绩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音乐类高考考试越来越难考。
(三)音乐高考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高考不断的扩招,音乐考生人数大大提高,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学习的队伍,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对欠缺。以往的艺术类专业,由于对专业上要求较高,考生们在专业学习上花的时间较多,下的功夫较深。而专业突出的考生往往文化成绩较差,考虑到这一点,国家教育部降低了艺术类的高考分数线,目的是能让专业水平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高校学习。可如今的情况是,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一些文化成绩较差,通过普通考试不能走进大学校园的考生,就搞突击,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学习一些浅显的艺术考试知识,就能轻而易举的考上一所艺术类高校或者师范类音乐院校。艺术类考试的分数线低就意味着艺术类考生的文化素质比其他专业的学生程度要低,艺术院校成为了“低分考生的收容所”。因此,我们更应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确保高考的公正,音乐高考的规范合理进行。
(四)音乐高考的现行考试模式导致高中学校音乐课教学秩序越来越混乱
高中阶段目前音乐课程的教学情况是这样的,大多数高中学校不重视音乐课,高一还开课,到了高二、高三为了保证语、数、外等主科课程的教学,音乐课基本停课。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音乐课是可有可无的,因为高考根本不考音乐,学生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即使有音乐考生要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来应考,也是与课堂学习内容不符。高中的音乐教师由于没有升学压力的牵制,课堂教学简单且随性,基本上听听音乐就能唬弄过去,而少数音乐考生根本在课堂上学不到任何与他们考试有关的知识,于是只能课下找音乐家教辅导。因此,在艺术高考开考半年甚至一年以前,就有大部分音乐艺术考生利用课余甚至课堂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出去找老师学习音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补齐他们参加考试所要掌握的音乐专业知识。这就出现这样一个不和谐的现象,反映出学校在管理方面确实有需要整改的方面,但从根本上来看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才是主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的考试制度下音乐艺术考生们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音乐高考现状存在很多不合理、不规范的方面,我们不能忽视对这些方面的关注,高考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音乐高考改革的思考
不可否认,现行高考方案有其可行性的一面,但面对新课标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它在很多方面有其狭隘性的一面,比如上面提到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强迫学生改学专业的功利性做法,没有公平合理的对待每个学生的意愿。音乐学科被纳入高考范围,是我国近年来高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关系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这体现了国家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对人全面素质的重视。
(一)新课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体现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情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实践过程、鼓励探究创造、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改善评价机制。(选自音乐新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音乐课都是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是教育体系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由于高考的限制,音乐课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认为是副科,学与不学都无所谓,这就造成一定的矛盾:育人需要音乐教育,而高考不需要音乐。一方面高考是选拔高素质人才的不需要学习音乐,而另一方面在育人的过程中音乐又是甚为重要的,这种长久的矛盾是需要改变的。因此,我认为应将音乐学科纳入高考,这不仅是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而且有利于从指导思想上把素质教育与育才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协调起来,从而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二)学生家长的喜与忧
从学生及家长方面而言,改革是双面性的,其一,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其二,会给家长造成心理压力,又要多出一笔开销来满足考生考前的复习,参加各种艺术考试辅导班。好的一面,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避免偏科现象,学生的美育学习得到重视;不好的一面,对于目前课业负担已经很大的高考学生来说,又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学习新的音乐学科知识,加重学习负担。增加了音乐学科为高考科目,对于普通高考学生来说无疑又会给其带来更大的负担。因为按照常理,作为考试的科目往往学生就会加倍的重视,这样一来学生又把提高审美、修养的音乐学科摆在了重要位置,学习音乐的初衷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避免应试教育给艺术教育造成的伤害,防止艺术教育的目标受到异化,是高考改革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小结
高考改革是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我们必须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下,认清形式及时调整,才能顺应时展的步伐。
新的高考方案的出台,表明教育部有意改变这一局面,音乐学科纳入高考,学生老师将更加重视对其的学习,中学音乐教师可以更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更积极主动的去提高自身的艺术造诣,有目的地进行音乐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完善人格。如果学校足够的重视,多配备艺术辅导老师,或者多开设些与艺术高考有关的学习课程,减少学生外出的时间,学生在学校里就能学到需要掌握的知识,再加上教育部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新考试方案,那么音乐高考就为广大考生打开了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博士教育网:http://《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2]中国音乐高考网:http://《从数字中感受音乐》
[3]提文静编,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报考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黄洋波编著,音乐高考指南[M],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1.
[5]李晓君,龙亚君,关于音乐学科纳入高考的断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3).
关键词:高考改革;地理学科;影响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高考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总成绩满分750分。与以前的改革不同,此轮高考改革将对基础教育带来深刻影响,也必将引起中学地理教学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一、高考改革对学科地位的影响
2014年11月1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实施办法》,确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为选考科目,各科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一年安排两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与高中学考同期进行。
2015年3月2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17年拟在浙江招生的约1 400所高校本次选考科目范围,涵盖2.37万余个专业(类)。其中不限选考科目的占54%,设限选考科目的占46%。各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物理、化学、技术、生物选考的较多,其中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而选择历史、地理、政治的相对较少,分别涉及19%、15%、13%专业(类)。据统计,考生选考政治、历史、地理可报考的专业(类)分别达到59.7%、62.8%、60.9%。
客观分析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的影响,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定性。
地理从高考文科必考学科下降为高考选考学科,与“语、数、外”等高考必考学科相比,其学科地位会有更明显的下降,成为考生“清门”学科之一。学生一般会选择在高二学习阶段(4月考)结束学习任务,最迟也会在高三第一学期(10月考)结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目前文科生相比)由三年缩减为一年半或两年左右。
地理高考分值由100分下降为30分(加考分),且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实考成绩按等级赋分。高考分值下降必然会影响教师日常的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深度的挖掘,造成地理学科的魅力和价值得不到很好的显现。
在现行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而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0%的专业(类)。新高考方案实施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均比现行的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提高,选考地理的考生可报考60.9%的专业(类)。这意味着一些优秀的理科生会来选学地理,地理学科的优质生源较目前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而言,地理学科已成为其高考“副主科”之一,与理化生技政史等具有同等地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现行高考背景下地理学科的“小儿科”地位。同时,选考地理的学生是愿意学地理、喜欢学地理、自认为可以学好地理的学生,这意味着中学地理教师面对的是优质教学对象,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可以发挥更多的“用武之地”。
二、高考改革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新一轮高考改革将地理学考与高考“两考合一”,学考分值由100分降到70分,高考分值由100分降到30分,考试分值的调整必将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中已对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作出了较大调整。首先,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由原来的7个模块减少到5个模块,其中学考试题仅涉及地理必修Ⅰ、Ⅱ、Ⅲ3个模块中的“基本要求”内容;高考加试题除涉及必修3个模块内容外,还要涉及选修Ⅴ、Ⅵ(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其次,对必修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分层处理,按学考与高考的要求对相关教学内容给予“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定位。如将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定位于“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在学考试题中将不再直接出现“地球运动”相关的试题。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地理(2014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于2015年2月正式了《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以下简称“标准”),该“标准”详细阐明了地理学科的考试性质、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和考试题型。如对必修Ⅰ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出如下考试的明细要求(见表1)。
在这一“标准”中,对相关教学内容作出了明确的分层教学要求。对于全体学生来说,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为:“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会应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形对某一区域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会应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某一区域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除掌握上述要求外,还需要掌握其它因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无论是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均有明显提升。
从上述考试要求涉及的地理教学内容变化情况看,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一致。对于全体学生来说,学考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素养,侧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选考地理的学生来说,加考题追求的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侧重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原理观察和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和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现行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将呈现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学考要求与高考要求并存的格局(见表2),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三、高考改革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的影响
地理学科考试形式与要求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必将促成其教学管理方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走班学习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新一轮高考改革必然会淡化“行政班”,促成“教学班”形成,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校园内的常态。当面对来自不同班级学生构成的“教学班”时,教师原先习惯了的作业收交、辅导、讲评都将出现新状态,如何正确应对成为一个新课题。已有教师抱怨,走班教学实施后一节40分钟的地理课“缩水”严重。上课铃声响后,总有几个学生才匆匆赶来,等学生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间已过去2~3分钟;然后是学生上交上堂课的作业,或教师发放上节课的作业及点评,时间又过去3~5分钟。新课教学时间明显比“行政班”上课缩短许多,“精讲精评”应成为教师修炼的“内功”之一。同时,与“行政班”教学相比,走班教学必将给作业反馈的时效性、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与帮助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2)分层教学给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带来难度。从目前浙江省已实施分层教学实践的现状看,主要呈现两种形态的教学管理。第一种形式是“行政班”实施学考内容教学,选课走班实施加考内容教学,每周安排4节课,2节学考教学,2节加考教学;第二种形式是在行政班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科进行全体学生的走班教学,每位教师均固定班级授课,可能既带学考班,又带加考班,每周3课时。第一种形式,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学考与加考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由于不同教师对 “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加上教学风格的迥异,必然会给教师正确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带来困难。第二种形式,由同一教师担任学考教学班和加考教学班授课任务,虽然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上能克服第一种形式带来的问题,但教师往往会考虑到自身的工作量和教学难度,会有同质化的教学趋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带学考班学生“超标”学习,而加考班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3)地理学考与加考的考核要求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标准》对地理考试作出了明确的考核要求,包含知识考核、学科能力和地理品质三大方面。
《标准》将地理学科知识考核划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层次的要求。识记(a)是指能对重要地理事实性知识进行回忆、再认、图上指认。如规范书写地名、地理术语;记忆重要的地理数据;在地图上指明地理位置;识别与指认地理事物;说出地理事物的分类与构成;列举归属某一类的地理事物等。理解(b)是指能对主要地理原理性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如解释地理概念,描述地理景观并加以区分,概述地理过程、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地理成因,比较地理事物的异同点等。简单应用(c)是指能将某一方面地理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如运用地理原理分析或推测某一地理事象,根据某一地理事象论证地理原理,分析某一地理事象的成因,归纳某一地理事象的特征,评价某一地理事象的优劣,阐明某一地理事象的地理意义,找出能够支持地理原理的地理证据,依据图表、文字材料进行图文转换等。综合应用(d)是指能在复杂情境中对多元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如分析地理事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某一地理因素变化对其它因素产生的影响,归纳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区内差异,预测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等。《标准》指出地理考试采用闭卷纸笔测试方式,其中必考题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加试题考试时间30分钟,满分30分。必考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的内容。加试题为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发展要求”的内容以及选修模块地理Ⅴ和Ⅵ中的相关内容,其中必修部分约占70%,选修部分约占30%。必考题中识记、理解约占65%,简单应用、综合应用约占35%;加试题中理解、简单应用约占40%,综合应用约占60%。必考题题型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其中选择题约占75%,非选择题约占25%;加试题题型为非选择题。
《标准》指出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①应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了解重要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名称、分布以及重要地理数据;理解重要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了解我国及世界各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蕴含的地理学科知识;了解并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外在资源开发、经济和人口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②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阅读各类地理图表、文字和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设计和绘制地理图表,进行各种地理计算;对地理思维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③注重地理思维的能力:分析、比较和归纳不同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分析、解释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各类地理资料,分析、评价和反思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活动,发现地理问题、解释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对考生地理品质的考核要求。虽然考试内容主要是从地理认知的视角来表述“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但其中渗透着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引导考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积累并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从理论上说,教学与考试应是分离的,否则会踏进应试的“泥潭”,但现实往往是教学被考试所“绑架”,考试的“指挥棒”绝不能轻视。好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考试要求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较好地反映出地理学科课程理念和教学本质。如果从已公布的地理学科考核要求来考量课堂教学,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式已不能跟上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教师组织教学的层面看,课堂教学必须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抓手着力于教学方式转型的探索,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地理之美、地理之趣、地理之味、地理之用,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欣赏、探究其生存的这个世界中客观地理事实和种种问题。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地理教学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四、高考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必修课程校本化、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等应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教学措施的推进,无疑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质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良好的课程执行力,依标实施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必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能适度开发校本地理选修课程并予以实施,能对国家课程中的必修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能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现状对国家课程中的必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校本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