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外出学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范文第1篇

(一)主题培训,系统设计。从2009年9月开始,开展了每学期一个大主题,八次小主题的培训活动。我校的校本培训有着完善的体系和思路,不仅每年培训有大主题,而且在一年当中还分着不同的小主题,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教师论坛、沙龙活动为研修模式,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主题,以个人经验介绍、研讨论辩和专家点评为主要内容开展系列专题的研修活动。在教师沙龙论坛活动中,老师们围绕某一个主题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是教学反思、育人感悟、教育故事、学习心得等等,不仅让自己在发言过程中受益,更是引起其他老师的一种共鸣。

(二)干部先行,全体参与。在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又把培训引向管理层面。于2010年上半年开展了主题为“探索有效途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干部培训先行,教师培训跟进”的培训活动。精心策划每一次活动,带给思考,引领行动。如第二次干部培训活动的方案专题为:“尊重理解,和谐发展。”内容包括目的、时间、形式、用具、过程等。首先,首师大专家郭友让干部每人填一张多元智能自测表,通过展示和活动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使干部们不仅在活动中增长了智慧,并且对活动策划又有了新的认识。

(三)结合实际,不断跟进。加入优质校工程后,从2009年7月的第一次活动到现在,每次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实施都是根据向教师代表进行征集,在进行充分的研讨后进行的。例如:2009―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校本培训,我们采取了“干部先行,教师跟进”的方式,是因为我们在对2009―2010第一学期进行总结反思时,发现干部培训落后对教师培训起到制约作用,不利于教师培训的开展。2010―2011学年集团总体进行课改,所以这一年校本培训紧紧围绕课改进行,课改进行中的问题,通过校本培训有效的解决。因而,在首师大专家的指导下,两年多来,我们的校本培训活动始终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始终对上一学期活动进行反思,不断跟进。

(四)广开资源,立足校本。我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包括校级培训形式,教研组培训形式,个人自学培训形式,全力利用优质校工程广开资源,立足学校实际,因而实施主题参与式校本培训只是我校校级培训方式的一个典型代表,除去这一方式,学校还有外出学习汇报式校本培训。几年来,我校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让教师与名师、名班主任和优秀学校管理干部零距离接触,达到了解最前沿课改信息、学习先进教学和管理方法、用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目的。同时为实现学习成果共享,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制定了“学习汇报式”校本培训制度。规定:外出学习教师回校后要及时将学习情况进行汇报。通过汇报课、讲座等多种方式在学校内传达学习的精神实质,传递新信息、谈出新感受,使全体教师都受益。例如:学校向项目组请求多派一名教师学习,回来后进行学习汇报交流、上课,对教师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精心策划,关注生活。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末的时候,我们在专家郭友教授的帮助指导下,研讨制定了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对以前校本培训的改进和完善。从这学期开始,我们更加注重每次活动的精心策划,更加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活。

本次校本培训我们实现了:1.培训内容整合。培训内容首次将班主任培训与任课教师培训有机整合在一起,既关注了教师的培训,更关注到班主任的培训,把教育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班主任的培训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体现一种理念: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办学质量。2.策划主体转移。策划主体由学校向年级、教研组转移。每个教师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策划到实施,改变了“我让你动,你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师参与更加深层次。3.活动主题跟进。每次活动有小主题。学校有学期活动方案,年级组或教研组有具体方案。主题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4.形式多样创新。不拘泥于形式,不断创新,校本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景剧、三句半、学习唱歌、新闻播报)5.培训过程完整。有启动,有总结,有表彰。(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总结表彰)

总之,我校的校本培训活动,在优质校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形成了体系,使我校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升华,行动上有了方向,落实上有了目标,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也是我校校本培训之路上最精彩的地方,使当前校本培训更加给力。可以说没有两年的系列校本培训活动就没有“杨二”今天的发展。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范文第2篇

第一步,“1+1>2”模式构建教师管理模式

针对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师资紧张等现实情况,学校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采取“1+1”教师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师发展。这两个“1”,一个是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一个是镇及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两个“1”直接为校长负责。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主任除了承担学校大大小小的日常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本级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学初,每个级部都要根据县教研室和学校部署的教师培训内容制定详细可行的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报学校教导处审批。

在日常的校级培训过程中,学校校委会都要根据每个级部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量化赋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内容的落实、培训笔记的撰写和培训效果等;在学期结束,学校根据每个级部本学期培训量化分和本级部学期内的教科研成果给每个级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级部量化考核总分。

级部负责制,是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本学期开始,镇小学的业务归中心小学负责,全镇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教导处每个学期初都要制定制定学期计划,报学校校委会审批。本学期,镇小学除完成上级组织的全员培训和各级教科研活动以外,安排不少于两次的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的业务学习,和不少于四次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合并初始,领导们发现,很多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接触过许多鲜活的教育事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教学事实及反映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就不可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在申请课题前,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教师课题申报前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申报要求,让教师们做到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长处选题,严格把好申报关。教师在申请课题后,立即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填写课题审批书,提交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方案、审批书的审查,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统一编写课题号,写出同意并组织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期阶段性研究计划,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我们一般按照“个人申报-学校审批-成果展示一教师应用-撰写体会”的程序进行。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都会安排年轻、思想超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外出学习,但是,这些教师学习回来往往只是简单的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没有很好的进行反思内化,导致了“外出学习私有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以外,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一)学习反思

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学习的反思和外出学习后的反思汇报。学校根据教师自学反思情况、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学科特点,择优选派外出学习人员。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

(二)实践升华

外出学习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三)研讨拓展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在教研组研讨会上,要求参与教师集体评课、集体研讨交流,集本组集体智慧与一体后由外出学习教师执笔,撰写出整个活动的经验性材料,在周五学校召开的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四)全员深化

全体教师在听取介绍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内消外用,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内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去,使外出学习的成果得到全面深化,使学校的教师得到全员性的发展。

四、三步走策略初现成效

我校的三步走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较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专业成长。

一是骨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

三步走策略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教研的积极性,现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老带青、青教老,学习风气浓厚。

二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有效的策略,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年来,学校申报教师个人小课题30余项,结题率95%;县教研室去年下学期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创新燎原奖评选中,我校3人次活动一等奖;去年年底学校“安全管理”科研课题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结题,校长也被评为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校长;本学期,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深化课题意识、课题带动教育教学已经深入学校学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一年来,在县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有100多篇获奖或发表,其中省市获奖达20篇,自编出版了校本教材、教育专著5部。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考察 教学改革

艺术考察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教育部在2005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明确将艺术考察课程作为社会实践部分列为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考察实践,为前期学习的多门专业课程找到现实的依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使得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搜集、提炼和归纳素材的能力,为学生创作作品提供思想源泉和有力保障的教学效果。

一、目前艺术考查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我国目前许多院校的艺术考察课程管理并不规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认可程度低。很多学生和家长将艺术考察课程和旅游画上等号,认为学校组织学生花钱旅游很没有必要。笔者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网上调研了解,认为艺术考察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师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学校的态度将潜在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不出安全问题即可。考察内容不清晰,考察重点和目标不够明确,且在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有效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许多学生也就真正把该课程当成旅游。

其次,考察点意向难以协调。随着扩招的步伐,各大高校纷纷增加招生省份,扩大招生。学生来自天南海北,许多学生也会利用假期外出旅游。正所谓众口难调,考察点不管定在何处,总难免会有和一些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的所去之处存在重复性。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学生总会对课程安排产生抵触情绪,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参加课程学习。

再次,费用花销无法适应不同学生要求。考察就要外出,外出就要花钱。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硬性开销必不可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省内考察花销较小,通常在1000元左右,但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通常不愿意在省内考察。而出省考察的花销总要在3000元左右。这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是一笔很大的花销,所以很容易因为这个问题上打退堂鼓。

最后,队伍庞大,活动受限。组织过活动的人都知道,人数越多,意见越难统一,组织起来就越困难。特别是在考察过程中,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路线和节奏也不尽相同,队伍分得散,时间的把握上就很难一致,到了集合的时间,总难免要等人。时间浪费了,有的同学想多去些地方就会收到影响。

二、艺术设计专业考察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堂管理

整合专业需求,区分各专业特点,遵循考察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全院构建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考察课程教学体系。

加强监管,减少任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外出考察前,结合考察点,带队教师要写出教案和讲义,教学目的要明确,目标考察准备充分,忌走马观花、游山玩水而淡化主题研究。使学生们充分认清借鉴各类艺术资源是各门类设计艺术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素材和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

课程中在结合典型作业练习的同时,避免单纯的就事论事的实用主义教学现象。必须努力探究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抓住本质和主流,培养学生善于从繁杂多样的现象中梳理提炼精华的能力,把教学与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身份的研究相结合,强调对调查报告与理论性成果的考核。

(二)尊重学生兴趣,活化教学机制

教学机制必须适应形势需要和受众人群的需求,原先的教学机制僵化,没有选择性,不能对应学生需求,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对教学机制改革作出一系列大胆设想。

1.下达课程要求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兴趣和需求,自行分组,分别制定考察计划,对当地文化艺术背景做出有效预判,有针对性地提出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制定计划过程中,授课教师给予指导并负责审核。超过10人的队伍可申请指导教师随队指导。

2.学生持经授课教师审核的考察计划书向学校提出考察申请,学校根据考察计划书的可行性和专业性组织专人进行审批,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指派随队指导教师。未提出申请或申请未通过审批的同学需服从由学校统一组织的外出考察安排。同时,分数的评定和补贴的划拨应体现政策导向性,向自主申请的学生进行适当政策倾斜,鼓励学生自主申请、主动学习。

3.教师带队出发前,需准备好教案和讲义,并送教务处备案方可出发。对授课教师、随队指导教师和审批、评定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分别配备不同的工作量和差旅补贴。

4.所有作业形式以考察报告体现,必须要对当地的艺术环境、文化特色进行深入分析。自主申请的考察小组,除了考察报告以外,还需制作图文并茂的幻灯演示进行现场讲解、答辩。学校答辩评定小组根据学生的考察报告和现场答辩环节联合评定给出答辩成绩。该成绩结合授课教师打分得出最终成绩。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范文第4篇

一、学校质量新的增长点在非考试科目

部分传统名校或热点学校,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方面已达到较高的高度,不少学校凭借三流校园、二流生源、一流师资和相当好的管理,创造了一流的中好成绩,实属不易。

可以说,考试科目就分数来说,在现有生源渠道、硬件设施、评价机制下,学生的升学潜能得到较好挖掘。学校教学质量(包括分数)新的增长点在非考试科目,如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历史、生物、地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等非中考科目或非中考常考科目。这些科目,就课程比例来说,周课时达18课时左右,接近周总课时的一半。仅从课程比例来看,保质保量开好上好非考试科目课,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意义非凡。就学科地位来说,非考试科目在学生人生中作用不小,也很实用。现在,政府和学校已经积极改善教学硬件,教师有条件精心教好上好非考试科目课,让学生爱上非考试科目,使之成为学校质量新的重要增长点。

二、学校质量新的增长点在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

学校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在课堂,育人的主要渠道也在课堂。提供合格的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理想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想方设法开好校本课程。有专家指出,课程经历就是人生经历,我们传授的知识,不能太功利,所谓“有用”的知识要教,暂时“无用”的知识也要教。今天“无用”,不代表明天无用;现在“无用”,不代表将来无用。

近年来,有的学校以前瞻眼光和社会责任,创办资优班、培优班、艺术教育实验班,为部分智力过剩或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有的学校开设语文阅读课、英语口语课、书法课等校本课程,拓展学生视野,为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终身阅读的习惯服务;有的学校每年举办四节,即谷雨读书节、金秋体育节、探索之旅科技节、希望之星艺术节等,让每一个孩子参加,让每一个孩子每年有两三次上全校大舞台的机会;有的学校创办文学社、广播站,舞蹈队、健美操队、棋社、合唱团、体育俱乐部、城市少年宫等单个或综合的社团组织,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场所和平台。北京十一学校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样本,它启示我们,如果初中学校也能开出几十门有影响的选修课,能形成几十个有实力的社团,能达到每周2~5个下午或4~10节课的固定时间上选修课或开展社团活动就能带来办学的新特色,新路径;如果我们的老师人人能开选修课或带社团,学生人人参与选修课或参与社团,就能带来办学的新气象、新水平,就有了学校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

三、教师校本研修和教师学习力的持续发展

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写道:“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猾、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多大,社会或家长期望有多高。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目前的师资,校长不能选择,但可以培训提高。

一是对教师开展四级培训。入职教师――青蓝工程,合格教师――研修工程,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著名名师――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等。我们要树立“培训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培训就是福利,培训就是机遇”的理念。

二是坚持两项制度。其一是坚持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并回校汇报制度,一年一至两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外出学习,省外、国外都要有。教研组教师外出学习后必须写好学习心得在全组交流,并推举代表在全校发言介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省内外、国内外的优秀同行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效果?需要我们了解、思考,实践。其二是坚持市校两级教研制度,一周一次,常抓常新。有效开展问题教研,组内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探索,然后集中交流;探索开展网络教研、主题教研、同课异构、资源建设、试卷分析等;也可以赛促研,开展磨课、听课、说课、评课、仿课、陪课;可开展反思、交流、展示、表彰等。如外出赛课的模式:个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备课组定基本框架,教研组定基本内容,专家组定基本形式,市中心组指导细节。

四、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教师外出学习方案范文第5篇

一、 目前名师教师培养工程开展的情况

1、市级工作推进情况

3月18日,济源市“三名工程”动员大会以后,我们按照局领导提出的“激活细胞、底层突破”原则,设计了“三步走”的整体活动方案:即第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第二步搭建平台,强力推进,第三步精心策划,科学选拔。目前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

第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全市三名工程动员会结束后,我们便会同教育科于3月20-4月10日,分别在轵城、沁园、玉泉、梨林、下冶等乡镇召开“三名工程”工程推进研讨会。期间,按区域邀请各中心校校长针对各自单位的实际情况交流对三名工程的看法,畅谈对三名工程的设计打算,并对三名工程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地交流。同时,我们也就“三名工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和与会人员进行了沟通。达到了互通信息,上下联动,理清思路,统一思想的目的。

在研讨会以后,我们又在4月20日-29日,到济水、沁园、北海、轵城、克井等5个中心校,邀请中心校业务负责人和各学校的业务副校长就学校开展的名教师培养工作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研究。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对三名工程的政策把握不透,活动意图理解不深,过分陷于方案的修订和专业技术等级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名教师培养工程在基层学校的推进速度和力度。对此,我们提出了“学校推荐教师,中心校搭建平台,教体局出台政策”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名教师培养工程的步伐,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名教师培养工程中来。

第二步:搭建平台,强力推进。4月25日我们在与分管领导汇报并取得支持以后, 5月5日,在沁园路小学成功举办了“济源市名教师培养工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走进沁园”。来自全市各中心校的百余名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会后,我们又对下一阶段名教师培养工程做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此后,我们又在5月26日,6月5日,6月12日分别在济水一中、轵城中心校、王屋中心校开展名教师培养工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期间同有28名优秀骨干教师登台授课,有600余名学科教师、教导主任和中心校领导参加观摩,先后有10个中心校在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另外,玉泉、五龙口、下冶、坡头4个中心校也以类似形式开展乡镇级别的名教师培养工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参与活动教师的总人数超过1500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集中展示了主办单位的教师授课水平,促进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经验的交流,提高了一线教师学名师,做名师的内驱力和参与度。为名教师培养工程的下一阶段开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2、部分基层单位的一些做法

沁园中心校出台了“五大”举措,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师争当名师的积极性。一是实施“决战课堂”战略工程。他们在“生本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 3月份全面启动了“有疑必究,延迟判断”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试验活动。二是大规模开展以“赛管理、赛课堂、赛素质、赛特色”的“四赛活动”。三、在全体教师中实施“首席教师制”。经过小组评议学校考察上报中心校认定,选的首席教师,中心校颁发证书,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享受学校班子待遇,参加班子会议;每年1000—XX元的教研经费补助;每年一次的外出学习机会。截止目前,已有十名教师被认定为首席教师培养对象。四、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十个五”评选工作。即在教育、教学、科研、宣传、读书等十方面各评出五个先进个人。五是开展“感动校园月度人物”评选工作。从3月份开始,凡在某一方面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或在某一方面感动校园师生的均可入选,现已有七名教师被评为“感动校园人物”,中心校隆重为他们进行颁奖和表彰。

王屋中心校依照“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升,浮出名师”的名师培养思路,实施开展五项工程,打造名师。一是实施以文明素质教育为载体的师德教育工程;二是以读书交流为载体的知识更新工程;三是以课堂模式创建为载体的教学理念更新工程;四是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工程;五是以优质课竞赛为载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工程。

下冶中心校按照“分步走、分层管、看进步、求实效”的指导思想. 要求各个学校出台了3-5年中长期规划,涵盖校舍建设、硬件配备及内涵管理、特色创建等方面,清晰具体,科学翔实。并对全镇中小学的创建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各校把名教师创建做为“三名”创建的重心和切入点,并把教师按照业务技能划分层次,按照优秀课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阶梯培养模式,分步分层实施。工作中,实行领导包年级、外出培训、观摩学习、师徒结对、教研组竞赛、表彰奖励等各种手段,激发大家的创建积极性。

济水一中在开设“周末大讲堂”为名师搭建平台的同时,采取多项新措施,推进“三名工程”,加快“名师培养”步伐。一是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活动方案和考核细则,对名师培养工程细化和具体化;二是开展“济水一中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专门的教师成长电子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科学规划,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三是实施“德育导师制”,学校结合“名师培养”目标,建立了规章制度。促进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成就后进生的教育实践中,提升自己;四是开展“同课异构”,深化“三环自主教学”,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为名师培养搭建课堂展示平台,张扬名师个性魅力。 「 1

思礼中心校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名师培养奠基。一是方面外出加大外出学习交流的力度,差走不足。二是完善机制,出台措施。他们先后制定《思礼中心校打造和谐有效课堂实施方案》、《思礼中心校“和谐有效课堂”评分细则》,确立了“教服务于学”的教学原则。强制规定了每节课的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三是搭建平台,集中展示。定期开展研修交流活动。

三、名教师培养工程推进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重方案,轻实施。在名教师培养工程时尚过程中,各单位都在制定方案,制定标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想了很多办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落实,有些甚至无法得到落实。这不仅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也对今后名教师培养工程的深入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重活动,轻课堂。有些单位在名教师培养工程中只注重轰动效益的活动宣传,但在活动结束以后一切照旧,所在单位教师日常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并没有丝毫改观。这种重视宣传活动而轻视日常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教师参与名教师培养工程的积极性。

3、重结果,轻过程。各种赛事获奖人员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该单位教师素养的高低,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过分地强调,宣扬获奖情况,而轻视日常教师素昂的提升,则是目前名教师培养过程中又一种常见现象。因为,赛事获奖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受益面很小,并没有绝对的代表性,这种过分关注获奖结果,而放弃对全体教师培养的发作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

4、重选拔,轻培养。选拔出优秀教师组团培养而放弃多数教师素质的集体提升是目前的有一趋势。我们需要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但我们更需要多数教师都“富起来”。对于专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展教师更需要学校的培养和关注,这种典型的“短板原理”没有得到部分学校领导的关注。

5、重管理,轻关怀。名教师的培养除去相应的学科素养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人文的关怀和支持。而一些学校,过分相信制度对教师的约束力,而忽视领导对教师的亲和力。造成了“即便拿钱也不愿干活”的局面。严重者甚至出现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严重不足,优秀教师不愿干,一般教师不能干的工作局面。

6、重行政,轻规律。加强领导是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保证,也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但是在学校,特别是教育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我们的行政指导必须在教育规律的范畴下慎重的进行。否则,很可能出现“好心做坏事,好事办不好”的尴尬局面。比如学校关于促进教师展业成长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与我们设计的初衷相一致?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我们很多教师的专业成长的步伐。

三、下一阶段名教师培养工作的设想

1、提倡教师利用暑假期间,进行专业大阅读活动,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学习型假期。具体做法为:在网上倡议书,并列出推荐书目,供教师自主选择阅读。

2、抓住开学后的两个月时间,继续深入开展优秀教师课堂教师展示活动,争取每个乡镇承办一期。同时,积极筹划高中、职高学段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具体做法:在每期展示活动上,适时加入所在地校长管理展示活动,达到在单位时间内集中展示中心校三名工程的阶段性做法。

3、设计策划为期一个月时间的首期名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活动,按照科学、公正、合理、实效的原则,选拔50名左右的培养对象并统一组织参加国家级理论研修学习活动15天。

4、学习结束后,统一建立“济源市名教师成长工作室”,集中展示本年度名教师培养工程的阶段性成果。

附:

名教师培养对象选拔活动的初步设想:(10-11月上旬)

1、 报名:采用推荐上报与自主上报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更多教师参与到名教师培养对象的选拔活动中来。

2、 笔试:该环节目的有二:一是考虑到报名人员过多无法逐一听课;二是考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发展的理念。占30%的分值。

3、业绩条件:工作以来有关专业论文及课堂教学获奖证书均列入积分范围。该项分值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