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课教学计划

劳动课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课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课教学计划

劳动课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一、当前技工学校课程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课程计划一般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国家课程计划的拟定由国家教委具体负责组织安排。各地市、各学校的具体的课程计划,则由各地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的教务处负责制定。

1.课程计划缺乏统一性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各专业课程计划多样性有余,统一性不足。首先,各校大致相同的专业,专业名称五花八门,追求“洋、大、新”;其次,大致相同的专业,其课程计划内容差异较大;再次,其课程计划形式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格式;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计划没有得到及时、统一的修改。这反映了技工教育研究力量不足、水平不高,也说明了各地市劳动保障部门管理技工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2.课程计划应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拟定和修订课程计划无不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一般拟定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合理安排的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等。我们除了坚持这些原则,还贯彻了自1996年中央提出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同时,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此外,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很重要。

3.课程计划应满足市场需求

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和教育观,会有不同的课程计划模式。比如我国广泛使用的单科分段课程(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德国“双元制”的核心阶梯课程;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MES);加拿大使用的“能力本位模块”课程(CBE)等。每一模式都与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相配套。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切忌照搬照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兴高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人才市场将不再满足劳动者只具有一技之长,而是需要具备较宽厚的智能基础、多方位就业转换能力的劳动者。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需要完成单一操作型向复合操作型、操作型向智能型、就业型向创业型、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蒋乃平先生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较好地适应以上要求,为开发课程计划提供了框架性思路。“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特色,既强调集合相关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也重视选择一个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宽基础、活模块”的两段结构,呈现出与其他课程模式不同的结构特征。其“宽基础”阶段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某一岗位群相关职业通用的技术与技能的专业教育,这一阶段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活模块”阶段注重专项能力、综合能力、适应市场变化的跨岗能力及个性特长的培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立足于市场经济和人才的需求。

设置一体化教学课程实践证明,专业理论与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内容重复冲突、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已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我们在修订计划时采纳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设置了一体化教学课程。

二、修订机电专业课程计划的具体做法

第一,按照职业学校开展素质教育重点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中级电工考核指导》和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组织编写的《维修电工生产实习》以及市场调查情况,提出了本专业的综合能力表(试行)。课程的开设以此为依据。今后将继续调整和完善这一能力表。

第二,职业指导内容从入校时就贯穿在政治课教学中,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种就业压力感,变压力为动力。在校最后一学期开设求职技巧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三,整个课程结构形式上仍是单学科分段式,但要引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思想。前期主要设置“宽基础”课程,在最后一个在校学期设置“活模块”课程。

第四,在原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不断摸索,对课程做了调整,不再开设脉冲电路、家用电器,适当增加了安全用电、电子技术基础、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学时。将原来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做了调整,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企业供电、可编程控制器、安全用电定为专业课,增设了微机基础、求职指导、专业英语课。

劳动课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册劳动课共15课,内容包括“十字绣”、“种植”、“雕刻”、“饮食制作”,十字绣主要内容是十字绣的基本功和练习绣梅花;种植主要内容包括番茄的育苗、移植、管理保鲜与加工;雕刻主要包括果皮、萝卜、肥皂的雕刻和橡皮印章的雕刻;饮食制作主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菜的制作方法。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有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爱劳动,能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手工制作能力比较强。但部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劳动技能不高,极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对他们应加强指导和教育。 四、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

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的评价制度。本学期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②对待劳动课的态度③家务劳动。即:一方面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评出等级;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等级;三从家长反映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评出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注重体现基本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全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原则。正确认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为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必修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要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具有为高中阶段通用技术打基础的通识教育意义,教学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符合时代需要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批判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创造潜能、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依据

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作为劳动技术课程基本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为教学依据,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作为参考。

劳动技术课程课时安排应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安排,满足7到9年级劳动技术课程100课时的要求。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劳动

技术》作为主要参考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突出学校特色。

三、教学要求

1. 认真学习研究《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理解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明确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注重学生在技术理解、技术实践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和基础奠定。

2. 认真备课,仔细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3.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中单纯的技能培训模式,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考虑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互动、谋求共同发展。

4. 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

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与技术实践能力。评价方法注重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书面测试、技术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5. 增强科研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以“初中劳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引领劳动技术教师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寻求提升技术素养的方法;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研究为核心,推动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6. 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讨、听评课、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本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加强校际之间劳动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7. 固化教学成果。重视经验、成果、案例等积累,将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汇总成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将学生和教师作品进行整理。

四、教研活动

1. 研读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要求。

2. 组织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课、专题讲座活动。

3. 组织木工、电子传统工艺技能培训。

4. 组织青年教师说课基本功交流与研讨。

5. 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劳动技术教师研究意识。

劳动课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劳动合同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009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决定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列入试点的技工院校要在统一指导下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未列入试点的专业课程和技工院校,应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安排。在此背景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引起了许多法律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一、《劳动合同法》在技工学校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缺失

在技工院校,专业理论、技能的课程设置是重点,而文化理论课程设置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沦为“填课式”课程,尤其是法律课程。除个别专业需要,设置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课程以外,许多专业并无法律课程设置。就本校而言,《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对学生非常重要的法律,也只是穿插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小部分章节当中。课程设置如此缺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更别谈提高学生的劳动合同意识及劳动维权能力。

(二)教学理念落后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依托良好的教学环境。但是,大多数技工院校的法律课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只是“配角”,甚至沦为“跑龙套”的。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完全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大多数教师忽视了教学与实践并重,没能把课程内容转化成合适的任务或项目,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法律专业教师缺乏

在技工院校,法律专业教师非常稀少,优秀的法律专业教师就更少了。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课主要还是由非法律专业教师任课,比起法律专业教师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要想对法律课实施一体化教学,在师资队伍的素质这一关键环节,还是存在严重不足的。长此以往,还将不利于提高法律教学的质量。

(四)一体化教材匮乏

法律课要进行一体化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一体的教材。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法律课还是使用理论性较强的传统教材,并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而以一定的法律业务工作项目作为模块进行设计,并根据相应的工作流程编写内容的教材,仍旧空白。这种情况,导致了法律课一体化教学缺少教材支撑,难以进行。

(五)教学方法单调

对于法律课,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极其单调。加上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法律规章制度多,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不理想。

(六)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个别学校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实质差别不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引导下,学生更关注最后的考试成绩,而非课程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二、法律课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法律教学成效

传统的法律课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时效性普遍低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及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法律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实用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快速的应用到实践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活动,不仅更好的对法律进行感知与理解,还能全方位提升观察、分析、运用、研究、合作等综合能力。最终,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三)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

为了实现法律课一体化教学,法律课教师必须设计一体化项目或任务、实施流程及评价方式等内容。这比起传统的法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促使其要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相关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

《劳动合同法》教学实施一体化,笔者首先将课程设计分成四个学习项目,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总则、附则、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评价与总结,都是由学生负责完成。并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结果展示五个流程来完成教学活动。下面以教学项目劳动合同的订立为例。

(一)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确定好项目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任务目标,认知劳动合同的内容条款,掌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流程及步骤。教师提出以下任务:1.按照分好的小组,每组成员分工合作拟定一份合法的劳动合同和一份有“陷阱”的劳动合同。2.按照劳动合同订立的具体步骤,由各个小组派代表(作为劳动者)到指定的小组(作为用人单位),模拟签订劳动合同,具体步骤如下:(1)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2)劳动者自愿报名;(3)全面考核;(4)择优录用;(5)签订劳动合同。3.小组代表签订合同后,返回所在小组。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针对该劳动合同提出修正完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二)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项目任务,有针对性的制定好学习计划,确保高效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应做好以下准备:相关信息收集,相关物品资料配备,人员安排分工等。

(三)实施计划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逐项进行。实施时,要做到下面几点。1.遵守课堂秩序。不得做与课堂活动无关的事情,保持课堂良好秩序。2.听从安排,积极参与。不得无故拒绝安排任务,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3.按时按质完成。不得马虎对待任务,要高效完成。

(四)检查评估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评估,并形成评估意见及成绩。

(五)成果展示

首先把成果在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展示,然后再由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四、一体化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的差异

针对一体化教学与普通形式的教学在实际效果方面的差异,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际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施行了一个阶段的《劳动合同法》教学进行了成果检验。得到如下的统计图表:通过统计结果可以明确的是,一体化教学对于贯彻法律条文在学生之中的影响力和理解程度有较大的帮助。图中数据67.9%和40.6%是针对一体化教学实验班级与普通教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的关于《劳动合同法》条文的问卷调查所得出的。在参与了一体化教学之后,67.9%的学生对于法律条文可以做清晰明确的解读。而未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有只有40.6%的人可以做到。

五、法律课一体化教学的建议

(一)增设法律课程

技工学校法律教育教学的发展,要依托课程的建设,而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并未构建法律课程体系的情况。本文认为,技工学校应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需求,在通过专业调研、学生需求调查,以及论证后,增设相应的专业法律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愿意主动的进行转变。对此,本文认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一体化课程改革。通过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三)配备相当的法律专业教师

技工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招收适量适合的法律专业教师。法律课一体化教学,教师队伍素质很关键。招收适量适合的法律专业教师是指,一方面要招收与教学班级相匹配数量的教师,另一方面要优先招收具备法律专业资格、教师资格与法律工作经验的教师。

(四)开发一体化教材

目前,法律课一体化教学需要一体化教材。技工学校的法律课教师要主动学习一体化教材开发技术流程,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五)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应当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开展实训体验活动、设置情景虚拟实践环节、穿插游戏活动、添加影响材料、对接实践单位等。又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积极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反串授课法、讨论教学法、案例评说法等。

(六)建立一体化实践环节

法律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缺少实践的真实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开设诸如圆桌论坛、辩论、法律讲堂、模拟法庭、观摩教学、以岗实践等实践意义较大的法律实践活动。

(七)完善考核方式

完善的考核方式能保障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技工学校法律课的考核应该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冯梅英、史平臣、王丽英.高职院校《劳动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3).

[2]谢炎均.关于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研究.祖国.2017(5).

[3]杨柳、王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思考.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

[4]贾薇.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法律基础》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

[5]王艳萍、李永芝.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法律职业教育刑事法律课中的构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4).

劳动课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疲劳规律 起伏状态 注意力。

一、疲劳规律

在课堂教学的连续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疲劳规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律性疲劳,在一节课的40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呈直线状态的而是呈马鞍型的发张。

开始5分钟,学生注意力处于兴奋阶段,呈上升状态,5-15分钟之间,学生注意力处于兴奋维持状态,15-30分钟之间,学生注意力进入疲劳波谷阶段,注意力下降,21-35分钟之间,学生注意力进入再度兴奋,最后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再度出现疲劳,呈下坡趋势。其原因及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运动规律所造成的。这种疲劳的出现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另一种类型是非规律性疲劳。在40分钟的连续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学生疲劳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课堂教学的组织缺乏科学性,或者是课堂教学过于松散,不能够激起学生大脑兴奋,或者是课堂教学过于紧张,学生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不能形成抑扬交替;或者是教师语言缺乏艺术性,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等。这种疲劳的出现时间多不固定。

二、对策

(一)把握教学重点、难点,避开规则性疲劳期。

把握学生心理运动的规则性疲劳规律,组织教学结构,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期,也要注意安排课堂教学节奏的缓急张弛,以此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因此,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就尤为重要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克服少、慢、差、费有交地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要做到事件上分配的科学性,可要持两条原则:1、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确定时间分配的重点。一般来说,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时间使用的重点,与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即使是难点、疑点也应该尽量节约时间,以保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目标实现上去,否则,轻重不分,即使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2、周密计划,留有余地。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可谓“分分秒秒急煞人”,如果没有一个周密的安排计划,那只能是“上到哪里在哪里歇”,就谈不上目标的实现和效率的提高了,要周密计划,就要对各教学环节和步骤的时间进行统一、协调和安排。但是在时间分配上,却不能分秒算尽,还有留有机动数,这样课堂教学中临时加强某一环节或步骤的教学才有活动余地。

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分段分配法,就是将一堂课的时间分配到各教学环节;一是重点策划法,即只大致划分出重点教学环节和非重点教学环节的时间,而不把时间细分到各环节,以利灵活掌握。这两种方法,前者更周密,后者更灵活,各有优点。

(二)生动活泼,波浪起伏,张弛有序地组织教学。

所谓“课堂结构”主要包括“课堂情绪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两者若结合得好,就会在课堂上建立一个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良好气氛。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会特别有成果,就可能达到应有的最优效果。学生们在感情上就不会感到过分紧张、惧怕、担心、委屈,而是感到轻松、愉快、心情舒畅。“教师们也深有体会,活跃融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人精神振奋,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师生配合默契,教学得心应手,效果甚佳。这是解决学生非规则性疲劳较有效的办法。

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首先,教师要讲究教学的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个问题,甚至同一句话,由于语气、语调速度节奏等不同,可以再现出不同的情感或表达不同的意思,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也可以使学生疑窦丛生。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清晰准确,用词恰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逻辑严谨,而且要态度谦逊,满腔热情。如果用刻板、僵硬、平淡的语言教学,或以此种方式对待学生的热情期望,学生将感到冷淡,索然无味。其次,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特别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首创精神,尊重他们的发言权和人格。尤其注意不要奚落、讽刺、挖苦那些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免他们产生对抗心理,破坏和谐的课堂气氛。再次,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教师相信学生的创造才能和自学能力,学生信赖教师,认为教师品德高尚,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公道,教学有方,这样教师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无穷“之感;学生乐学,学习有方。师生密切配合,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活动便会处于最佳状态。

劳动课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77-04

一、实践基地简介

乐亭县第一实验小学地处县城城东,有教职工80余人,学生1400余人。学校在2012年落成,是乐亭县唯一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一体的学校。学校于2015年5月利用校园内的空闲荒地开垦建设了一块劳动实践基地,面积约2亩。主要用于种植蔬菜和花卉,其中五分之二由学校总务处管理,其余五分之三由学生管理。

学校为各班添置了一些常用的劳动工具,并有工具间,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上对实践基地进行管理。该基地因建在学校内,地理位置优越,可以有效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水源充足,既可灌溉,又可排涝。

二、教学实践目标

(一)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解决简单按比例分配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会解答已知比例和总量,求部分量的简单按比例分配问题。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多观察与数学结合的实例,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使学生感到劳动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实践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划线工具、石灰粉、活动黑板等。

四、教学实践过程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

师: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请看大屏幕,读题,并说出结果(课件出示练习题)。

生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

a.大豆和玉米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大豆占这块地的3/5,玉米占这块地的2/5)

b.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学生表示同意)。

生2: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3:2。

a.大豆的公顷数占( 3 )份 玉米的公顷数占( 2 )份,这块地一共有( 5 )份。

b.大豆占这块地的(3/5),玉米占这块地的(2/5)。

生3:口述算式

a.农场把一块100公顷的地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种大豆,2份种玉米,玉米和大豆各种多少公顷? (100÷5×3,100÷5×2)

b.农场在一块24公顷的地里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占3/5,经济作物占2/5,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24×3/5,24×2/5)(学生表示同意)。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我校的图片,(课件出示)看完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1:我们的教学楼很气派,教室也很宽敞。

生2:我们的校园很整洁,也很美丽。

生3:我们学校的长廊很漂亮,很壮观,我很喜欢。

生4:在这样的学校上学我很高兴。

师:的确,我们的学校是非常好,我也为我能在这样的学校工作而感到自豪。同学们再看这张图片,知道这是哪吗?

生:这是我校操场西南侧的一块荒地。

师: 对,这块荒地在今年5月份已经成为了我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1:如果将这块荒地种上蔬菜、花草,会使我们的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生2:还会陶冶我们的情操。

师:同学们的提议非常好。我们看例1:(课件出示:)其中的240平方米由学校的总务处管理,已经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找同学读题目,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已知这块地的总面积是240平方米。

生2: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

生3:问题是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师:同桌交流一下,按3:5种上了茄子和西红柿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

生1:就是把240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其中3份种茄子,5份种西红柿。

生2: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我们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那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找两名学生把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1) 3 + 5=8份

种茄子的面积: 240÷8×3=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8×5=150(平方米)

2) 3 + 5=8

种茄子的面积: 240×3/8=90(平方米)

种西红柿的面积:240×5/8=150(平方米)

生1:我是用份数思考的,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用240÷8=30(平方米)求出了一份的面积,再用一份的面积乘3就是茄子的面积,一份的面积乘5就是西红柿的面积。

师:他的这种做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第二名同学解释一下。

生2:我是把比转化为分数,再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块地平均分成了8份,茄子的种植面积占这块地的3/8,用240×3/8=90(平方米);西红柿占这块地的5/8,用240×5/8=150(平方米)

师:这种方法好不好?

生:好。(掌声)

再次找用这种方法的学生给大家作解释。

师:我们怎样检验一下做的对不对呢?

生:可以把90:150化简,看看是不是得3:5。

师:同学们检验的方法真好,我们要养成做完题后会检验的好习惯。

教师总结:简单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第一种方法: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问题。第二种方法: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劳动尝试,解决问题

师 :我们的劳动基地还剩下一块,学校计划让学生来管理,同学们有信心管理好吗?(学生热情高涨:有信心)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管理这块实验基地的第一个问题,请看例2(课件出示):如果我们将这块地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我们应该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呢?(找同学读题)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1:要按2:5:3种上牡丹、月季和。

生2:让我们确定每种花的位置。

师:同学们能解决吗?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应按怎样的步骤来进行。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生:分3步进行:

1)测量出这块地的长。

2)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

3)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就能确定出每种花的位置。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用课件演示其过程。这时学生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声。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告诉我了,你们同意他的做法,是吗?(学生点头)老师真佩服你们的聪明才智,再找一位同学说一下步骤。

学生说明。

师:那我们就去劳动实验基地进行实际划分一下。要求:(课件出示)学生分成5组,一二组测量这块地的长;三四组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分别计算出2份、5份、3份的长度;五组利用计算出的数据进行划分,确定出每种花的具置。(小组合作,人人动手。)

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趣被激发了,思维被激活了,由组长带队走向了实验基地。

师:下面每组学生再次回忆一下你们组的任务,拿好你们需要的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有序地进行了操作。

每组学生汇报结果。

生1:我们测量的长是60米。

生2:我们的计算过程是

2+5+3=10

60÷10=6(米) 6×2=12(米) 6×5=30(米)6×3=18(米)

生3:我们的计算过程是2+3+5=10

60×2/10=12(米) 60×5/10=30(米) 60×3/10=18(米)(分别写在了活动黑板上)

生4:我们把两个长都从南边开始量出12米、30米都做了个记号,然后再把相对的点连接起来,就能划分出三种花的位置了。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整理好工具,排好队回到教室。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前面学生已经学会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而且还运用它解决了实际划分的问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接下来我们再看两道题,你会做吗?(课件出示)自己读题,并解答出来。

订正答案。

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很好了,今后我们还会对这块实验基地进行预算,进行实际种植,同学们有信心吗?

(四)畅谈感受,总结课堂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两种解法。

生2:我学会了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实际划分,确定位置。

生3:我不仅学会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还会实际运用了,并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我非常高兴,我喜欢上这样的数学课。

生4:老师,这样的数学课什么时候还上啊?

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在笑声中结束了这节课。

(五)课外作业

设计一份500克的水果沙拉,并把各种水果的比以及计算出的重量结果填写在表格当中。

(六)教学反思

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之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不仅是一种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还能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技术教育与数学的整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只有运用于生活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和作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1.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比如,例题的选取,我选的是劳动实验基地的问题,学生非常熟悉,天天见到种植的茄子和西红柿,到底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学生非常感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到数学,进一步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

数学与劳动技术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在讲授完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后,我增加了一个这样的环节:把实验基地的一块地按2:5:3进行实际划分,种上牡丹、月季和,应该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这一环节的加入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比起课堂上、作业中、试卷里的纸上谈兵似的解决问题,来得更直接、更实在、更具有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