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教育学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培智学校;信息技术;生活语文;教学效率
因为大脑器质性损伤,智障儿童智力低下,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能力低,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兴起对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文字、声音、活动影像等于一身的特点,充分调动了智障学生多种感官,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有效地与生活语文学科进行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生活、走入社会。
兴安盟特殊教育学校在课堂中整合运用了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生活语文学科为例,谈谈信息技术手段在此学科教学中是怎样提高教学效率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生活语文的教学效率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对智障儿童来说,语言更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智障学生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的发展速度很缓慢,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话语的含义。因此,在生活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讲授上海辅读教材《游野生动物园》一课时,老师在“动物世界”栏目中分别截取了火烈鸟、熊、梅花鹿、老虎的视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学生非常喜欢动物,他们屏住呼吸,认真地看着视频。在不断重复播放的过程中,老师逐个提出了以下问题:“说一说在野生动物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动物?有几种?找一找,这里哪种动物的腿又细又长?你喜欢哪一种动物?”问题逐步加深难度,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语来回答问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回答正确后,动物的图片便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个别智力水平差一点的学生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强化刺激和教师的个别辅导来实现语言的理解和提高。“火烈鸟全身火红色,两条又细又长的腿在水里来回走动,好像在寻找食物。”通过一遍一遍地出示图片,老师边指图边教学生说句子,老师先说“火烈鸟全身”,学生说“火红色”,老师说“火烈鸟”,学生说“全身火红色”,老师指着图片,学生说“火烈鸟全身火红色”。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再由词语、短句、长句的积累,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以强化。
二、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学生掌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把传授知识和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在《钉纽扣》一课中,红红的纽扣掉了,她跟着妈妈学习钉纽扣。老师出示钉纽扣的分步视频,穿针、引线、打结、钉扣子。学生按照步骤学习钉扣子,一边做一边说,不仅在生活语文课上进行了听说的训练,还学会了钉扣子这一生活本领。本节课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实行训练、实验、演播三结合,学生亲自体验,反复进行播放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有效实现课程的预期目标,圆满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教师潜能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教师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者,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设计、课程实施的最终决策者,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策划哪些教学活动”“选择哪些媒体”,以更好地为智障学生服务。
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优势走进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在激发自身潜力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语言,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逐步掌握服务自我、走进社会的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班化;后“茶馆式”;教学效率
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之后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提出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力求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进一步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和知识建构。
黑河小学结合自身实际,把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一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效果也逐渐显现。
一、确立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
我校结合小班化教学实际,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建校之初采用了“质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以发现型的问题情境组织教学。但“质疑导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自学的太少,教师引导的太多,学生的潜意识展示不够等。为了解决这些教学困惑,我校与市教研院进行合作,先后两次派教师去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观摩,学习小班化条件下后“茶馆式”教学模式。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秉承了教育家段力佩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设定了“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题”的教学程序,要求体现一个核心:以“议”为教学核心,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讨论,让教学走向对话;两个干预因素: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三个发展:教学方式要更加完善,教学方法要更加灵活,教学价值要更加明确。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校全体教师深切感受到,后“茶馆式”教学关注学生习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结合学校特点,落实课改理念
我校实施后“茶馆式”教学模式主要经历了制定方案、试行推广、总结创新、全面推广四个阶段。
首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方案。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制定了科学完善的课改方案,并通过校本培训等活动丰富课改内涵。结合学校小班化教学实际制定了《小班化教学规程》,开创了一条适合小班化特色的教学之路。
其次,以学定教,落实理念。全校各教研组每学期精心部署观课、议课活动,认认真真搞教学,扎扎实实做研究。课堂上积极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要求四个平行班的语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集体备课,再相继在各自的班级中上课,其他教师跟随听课、评课、议课。“同课异构”模式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广阔平台,加强了组内教师的团结与合作。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人四课循环实证”教学活动,由一位数学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在四个平行班中依次上课,其他教师依次而听、依次而评、依次而议。“一人四课”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成长,教师们经历上课、评课、反思和再上课、再评课、再反思的四次循环研课,提升了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领导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课堂上教师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课堂的生成等,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适合学校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后“茶馆式”教学模式。
再次,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我校在学习借鉴南京个人课题研究模式的基础上,把个人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突破口与切入点,开展了具有小班化教学特色的个人课题研究,鼓励广大教师发掘后“茶馆式”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通过个人课题研究来消解问题与困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全体教师认识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一定要注重吸取外校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确立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旦确立了教学模式,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
三、创新课程教学,增强课堂活力
1.设置“长短”课程,调动学习兴趣
我校打破每堂课40分钟的惯例,实施“长短课”结合的弹性课程。根据学科内容,长课40分钟,大多安排在上午,适用于知识量较大的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短课35分钟,大多安排在下午,适用于有一定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如科学、美术等。这样灵活安排课堂内容,不仅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也更有效率,学得更加轻松。实行“长短课”结合的弹性课程后,学生的上课时间比以往少了30分钟,可以利用这30分钟开展跳绳、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2.开设儿童课程,丰富课堂内容
开设晨诵、午写、暮读等儿童课程,引领学生读好书、写好字。晨诵:每天早上晨读十分钟,用诵读开启新的一天。午写:每天下午书写一刻钟,写好中国汉字。暮读:每天晚上读书半小时,用经典的童书滋养童年。
3.开展节日课程,拓宽课堂内涵
学校建立了以“四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感恩节)为主线的节日课程体系。如在感恩节期间,以王肃精神为依托,采取多种育人形式,开展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活动。
4.挖掘课外课程,延伸课堂教学
为了挖掘课外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开展“红色之旅,绿色军营”夏令营,使学生体验军人的责任感、自豪感和神圣感。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参观部队、武警的军事演习,观摩部队的内务卫生、军事训练、队列表演等。还组织师生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瑷珲陈列馆、黑河知青博物馆、黑河好八连、幸福工作站等场所开展红色缅怀活动。
5.实施课程统整,开拓学生视野
在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科学等学科尝试进行课程统整,如将京剧、合唱、口风琴、竖笛、剪纸融入不同年级的音乐和美术教学,将围棋、跆拳道、篮球融入体育教学,3-6年级将电子小报制作、ppt应用、fas制作融入信息教学,将种植等实践活动融入科学教学。学校自编京剧、写字、英语音标等校本教材7本,小学健康教育教材6本,并通过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倡导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特色课程”,课程建设呈现多样化、融合化、特色化的态势。如五年三班确立了小乐团特色课,二年一班将诵读与奥尔夫打击乐相融合,形成了朗诵特色课,六年四班确立了钻石粘贴画特色课,还有读书特色课、国学特色课、足球特色课、演讲特色课、鼓队特色课……每一个班级的特色课都成为孩子们童年的“营养品”,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促进孩子们的成长。
三、课堂变化明显,教学成果突出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后“茶馆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定教,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行后“茶馆式”教学模式以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少了,学生展示多了;上课打瞌睡的学生少了,敢于发言的学生多了。每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多达5-8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我的一本课外书》全国第二十五强・读书少年张骏驰、“龙江最美少年”丁然、黑龙江电视台《挑战小学生》节目选拔最强国学少年陈博文……今年11月中旬,我校22名学生表演的情景剧《毛豆豆的梦幻之旅》通过黑河市的选拔,到哈尔滨参加全省的展演,并被选送到国家参展。
2.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后“茶馆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校小班化的教学实际,从备课本转变为备学生、备课堂,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差异看成是一种教学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课堂上,当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时,教师到学生身边走走转转,积极地看、认真地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相异构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关注学生今天的发展、关注学生将来的发展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今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完善后“茶馆式”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实验;兴趣;激发
一、充分挖掘生活材料,使实验生活化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因此回归生活,让课堂与生活相连,是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实验时要充分挖掘实验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把实验做得形象,逼真,进一步生活化。例如,在做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实验时,我们可以选用学生平常喝的矿泉水来代替硬水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实验现象明显,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懂得矿泉中含有较多的钙离子、镁离子等矿物质,经常喝矿泉水,能有效的给人体补充矿物质。又如,对泡沫灭火器原理,学生感觉比较抽象,很难记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但如果我们在实验时能在现场烧一小堆火,然后现场灭火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亲眼目睹灭火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这一刻,同时也就激发他们去牢记灭火的原理了。再如,在做酸雨危害的拟摸实验时,我们可以选择一块光滑的大理石做实验,就是:在光滑大理石石板上滴上滴几滴酸雨,让学生观察现象,过一会儿,洗去石板上的液体,让学生摸一摸大理石,光滑的大理石变得很粗糙了。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懂得酸雨能与大理石发生反应,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懂得酸雨对建筑物,雕塑的危害。
二、适当补充实验,增强理解能力
教材上的实验很多,但篇幅有限。在实验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是非常必要的,既可以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的教学里,我们可以补充一个小实验:把一只蝗虫放到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里,盖紧瓶口,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观察到:刚开始蝗虫拼命地往上爬,两三分钟后就掉下来,然后挣扎几下就不动了。观察了这样的实验,不仅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会使人和动物死亡,更主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对二氧化碳的防范意识。又如,在溶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补充一个“汽油洗手帕”的实验:取一块沾有少量红色油漆的小手帕,先放到水中搓洗,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把它放到汽油中搓洗,再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发现,放在水中清洗以后,小手帕上的油漆一点不变,而放到汽油中搓洗以后,油漆就不见了,而汽油却变成了浅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汽油能够溶解油漆,而且学生还能掌握生活中的一种窍门。再如,在化肥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补充一个“草木灰与熟石灰的反应”:用草木灰和水浸泡来提取草木灰的浸出液,然后将草木灰浸出液与石灰水发生反应。这个实验对农村学校来说很重要,因为在我们农村,有些农民就喜欢把草木秸与熟石灰混合,然后洒到禾苗上,不知道这样做会很大的浪费了肥料。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了农业生产也需要科学,做农民也要有知识,从而也就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
三、改变实验形式,让学生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多做实验,把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来完成。例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酸、碱、盐溶液与指示剂的反应实验,盐的性质实验等,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以学生分组的形式来完成,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用肥皂水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等,我们可以让每个学生单独进行实验。通过学生亲手完成的实验,不仅使学生能够清渐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四、重视探究实验,让学生发现问题
关键词:健康教育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学,如何教好学生是每个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特别是现在教学的思想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如何把握时机、开发学生思维,宜教于乐是每位教师直得深思的问题。一次偶然参加的艾兹病(HIV)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认为对教学很有启发性,现整理介绍如下:
艾兹病是目前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影响较大的疾病之一,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作好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工作,是防治艾兹病的关键任务之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医学系教师义不容词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任务。教师为达到满意效果,健康宣传教育前做了精心设计,拟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在自然的活动状态下领悟、学习、获得健康的知识,受到应有的教育和启发。
1.认识艾兹病的危险性 教师首先将学生分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艾兹病的危险性,5分钟后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下表(表1):
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上内容有前提,可以互相转化。
2.讨论艾兹病的预防措施 学生在讨论危险性的基础上,讨论预防措施,5分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图1):
通过讨论,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有了初步的认识。
3.通过试验加深对艾兹病的理解
3.1“红色警报试验”:艾兹病在人们心目中看不见摸不着,道不清,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艾兹病的传播途径,教师设计好试验课内容。试验前选择10个透明玻璃杯,其中5个杯中放入碳酸氢纳溶液半杯(无色),另5个杯中放酚酞溶液半杯(无色),然后选择10个同学,每人手持一个玻璃杯,同学之间两两互相倒一半溶液交换,如此反复3次,有的同学的杯内溶液由透明变成t色(碳酸氢纳遇酚酞变红色),有的不变。
3.2“过河游戏”:有两个人,一个人会过河,一个人不会过河,两个人要从河的一侧到对岸,如何走?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伴演。经过讨论与思考有的同学提出背过去,有的同学说牵过去,有的同学说教他过河的方法。
4.试验结果分析 “红色警报试验”把艾兹病传染过程形象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过河游戏”得出三种不同的过河方法和过河效果:背过河,产生的是一种替代作用,费力,投入大,最终过河效果差;牵过河,发挥引导作用,省力,投入少,个体锻炼能力;教方法过河,榜样作用,由牵过河到放手自己过河,并及时鼓励,真正起到即锻炼过河能力又认识过河道理。
5.游戏的启示 健康教育与教学有相同的功能,“红色警报试验”在轻松自然的活动中,不知不觉传染了艾滋病;教学如果能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就不存在厌学情绪?
“过河游戏”偿试用三种方法过河获得了三种效果。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偿试、领悟的主体性,教师的引导、主导性特性。形式寓教于乐,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性。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个实验让学生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增强信心。学会了青少年自立、自强、自信的人生哲理,领悟了不成林也成人的普遍规律。从友情的互换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究方法,帮助他人与自我帮助,为教学提供了示范,代替做事与学习做事,传统教学与参与式教学,完成任务与能力培养收效不同。
6.教学思考
6.1从教学方法看,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是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具体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倡导与接受学习同步推行。
6.2从学习目的看,探究式比较注重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格,探究式学习以直接的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为目的。
6.3从学习内容看,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6.4从学习理念看,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是有独特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学应遵行每个人的独特性。
6.5从教学的情境看,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即有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区别(表2)。
6.6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从教学目标与结果看,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引起。从教学对象看,表现为不统一的规格、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从教学内容看,课程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留有很大余地,教师要费很多时间查找资料、补充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从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看,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能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6.7课堂教学常规和活动方式发生变化(表3)
6.8教师创新的潜力得到不断发展 教师继承专业知识和实践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的欣喜。教学情境表现出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联系在教师那里不断形成新的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创新的潜力发展,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教学情境的研究。
以上是健康教育过程对教学的思考,不对之处垦请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明治”教学法 双元制教学 学习领域 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制度。但是近年,德国的职业教育又在双元制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引入了学习领域课程。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要进行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创新,他们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到了德国。
2009年2月1日至2月28日,我们北京职业教育模具培训组一行15人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职业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4周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我们参观了6个企业,5个学校,1个行业协会,听了几十学时的教师授课和观摩课,参加了州职业教育学院的教师会议。
我们体会到德国在职业学校进行学习领域改革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项目导向式(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即职业能力,以保持德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期4周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给我们提供了到德国企业参观的宝贵机会,对德国的“学习领域”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学到了很多东西,思想上得到很大启迪,收获较大。
第一天到达学院后,本次课程教育学院院长Gerhare Junge-Lampart根据中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了我们的学习、调研行程。其中 “三明治”教学法的学习使大家印象深刻,对我们从职业学校的学法及教法理论上帮助很大。
一、“三明治”教学法
德国老师设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人是怎样学习的?学习的原理是什么?是否相互学习?
在这里教师首先举了一个例子,讲解很出乎我们的意外:
教师首先给大家每人发了3张小方纸片,一张为红色,代表学生之前的学习结构。一张为蓝色,代表它们的学习兴趣,一张为绿色,代表同学们的学习动力。教师让大家选择一张正确的,结果大家全选的是蓝色的(代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表示应选取红色的――由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其今后的学习层次。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国内教育中所说的分层次教学。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我们的理念与德国教学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教育原理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其前几年学习教育的知识结构有重要的联系。过去我们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差与其学习的兴趣、动力和积极性有关,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到,学生的学习层次及今后的发展与其前面的知识结构有重要的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适应其原理呢?这就要引入“三明治”法的教学方法。
其具体含义及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用集体教学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集体教学之后,一定要安排一定量的时间进行学生自主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教师教给的知识与其个人独有的建知结构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教师讲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个人自学法,伙伴参与游戏法。可采用如:启发、发送者与接收者建立关联、追问、主观设计、保证理解等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的6个方面:
1.每人的思维结构是不同的。
2.学习的途径――眼、耳、手。
3.学习之前的知识和经验。
4.每位同学的学习速度不同。
5.应注意知识的规律性和重复性。
6.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从“三明治”教学法的研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其德国的教学形式与我国的教学改革具体情况相结合,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适应我国高等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国情,如我们一般一个班有40~45人,而德国一般为25~32人。因此在教学教法上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三明治”教学法。
学习“三明治”教学法的感受:“三明治”教学法是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穿行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学习“三明治”教学法是接受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应从教学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主持者和顾问,教师工作的地方就是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又使其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非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最大限度的取得学习效果。模具专业等理工专业课程比较适合于这种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去。
二、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特点
通过在德国的学习及德国职业院校的调研,我们认为它在职业院校体制中有以下特点:
1.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学是为了用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可能是系统的,也不可能是单科为主的知识,一定是综合学科的知识。因为要完成一项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是多个学科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德国职业院校采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了。
具体实例分析:项目1:气动控制原理
任务主要内容及要求:完成印章机械的控制部分,动作循环为水平气缸向前送料,垂直气缸向下压印,完成在产品表面印字的动作。
具体学习过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两人一组)查阅工具书,并提出方案,时间为10分钟,要求学生在此过程中画出电路图、气路图;教师随时检查,学生进行修改。学习快的学生小组可进入实训室按照画出的图纸自行组装气路,并进行实验,用实际结果检验图纸的正确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要进行评价,对好的方案进行展示。
在这个例了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由多个方面知识组成的综合知识来完成这个项目的。其中有液压气动知识,PLC控制知识,电控方面的知识,机械结构方面的知识,气动元件结构及联接方面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放到一个项目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同时这个项目是生产实际中的项目,与工业用品类似,学习后对学生在企业工作有很大帮助。
2.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学的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在“做中学”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源于企业的生产领域,学习领域的总合基本涵盖了生产领域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
具体实例分析:项目2:机械加工技术
任务主要内容及要求:车削加工主要是切削速度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
具体学习过程:由学生根据加工零件进行表面质量检测,分析原因。主要测量几种因素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如刀尖圆角大小、切削参数等)。
学生们为了得到结果,一定要亲自操作车床加工零件后,在应用相关的实验仪器及软件检测,才能得到结果。这样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很好,对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进行了验证。这正是“做中学”的实际体现。
3.较好地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
德国学习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应当以行为为导向,主要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主,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化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持者。
4.较好地解决了如何评价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能力对所有企业是适用的,对任何一个工种都是需要的。在过去的培养模式中几乎不包含非专业领域的能力培养。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是构成职业能力的主要部分,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非专业能力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目的。
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学校评价。学校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评价,每年评价4次。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①是否独立完成任务;②工作中运用了哪些方式;③学生的交流能力;④学生的合作能力;⑤解决问题的能力;⑥自我思考的能力;⑦其他,如责任感(环保意识、节约成本意识等等)。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10~12个教学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与专业能力,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同等对待,各占50%。在入学初期,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非职业能力,特别是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才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
同时,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改革明确提出了应按照企业评价标准的基本策略。以此为出发点,职业学校常见的笔试评价手段不再是惟一的了,60分及格的习俗被合格产品或是不合格产品的客观质量标准所替代了。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式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我们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以校内实习为主,我们与企业的联合办学还不广泛,学校与企业如何合作并共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如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来培养学生应有一定的政策的支持。
举例分析:2月4日早,培训教师一行15人在翻译陪同下,来到了位于黑森州与海尔维奇-勃朗克兹职业培训学校,它是学校与大众汽车公司合作的铸造培训中心参观。
这个培训中心是与学校铸造专业对应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大约有100平米的地方,一侧是机加工的基础训练设施,包括钳工台、钻床、铣床等;中间是砂型制作的部分;一侧有1台压力浇铸机,和材料熔解包。
学生在这里通过培训要学会手工、机器两种铸造方法;维护使用机器;进行质量检测。学生毕业后可以做大众公司生产线上的操作工、铸造工人,将来也可以发展成为技师。
学制3年半的学生,第1年为基础培训,第2、3年进行铸造技术、设备、电控技术等专业学习。培训1年半时有1次中间考试,3年半毕业时大考(行业协会统一考试)。
所学内容包括:手工造型4周;压力铸造4周;故障识别(生产出产品的问题分析、解决);管道连接(气动、控制);电器知识等。
学生在基础培训之后要进入铸造车间做项目,完成铸造工作的整个过程。全过程包括:手工铸造、机器铸造(铝铸、镁铸)、工艺设计、质量保证、机器维护、、材料回收等。60%铸造专业内容在车间完成。学生将生产中的废料拿来进行改装、设计,制定工艺并做成产品。所做产品都是车间里用的到的真实产品。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定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3.同我国现行的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受企业的欢迎。
4.职业教育改革深化的出发点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个性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学习领域”的概念,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四、通过赴德培训引发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深入地推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改革,搞好当前职教的课程改革,我认为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学校与企业联系要更紧密
某一典型的职业工作是由几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组成, 采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对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及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符合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 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以企业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的过程,把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只给出了系列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其应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还要具有职业经验, 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
3.由教师个人的独立教学转变为教师团队教学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计划, 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 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 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 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学习领域的教学, 这对教师来讲, 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同事建立联系, 关注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
4.教师在对一堂课进行设计时,应该问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今天需教给学生什么内容?
(2)为什么这个内容对学生很重要?
(3)我有多少时间可以得利用?
(4)有哪些资源和辅助材料可利用?
(5)我如何激发学生对今天的主题感兴趣?
(6)我如何检验教学效果?
5.职业教育不应该是单纯的学校传统教育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紧密配合,学校管教学,学生归企业管理,有企业的参与,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和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国经济的腾飞,产品质量的优异,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有一大批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具有职业道德的技术工人。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在今后应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