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路养护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表明了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的准确认识,也是高职教育观念的深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所在。另外,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素质+岗位能力(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都在朝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体系中才能得到体现。为此,该文的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应用前景广泛,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 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 课程开发与设计

2.1 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

(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

(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

(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

(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 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

(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

(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

(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

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桥梁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057-02

1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的界定

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高职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

1.1职业课程标准

《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标准作了如下解释:“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的描述,它有别于教学大纲,是在一定层面上制订的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的一种指导性文件。然而,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其教育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创造条件。

因此,高职课程标准必须能反映其服务对象如行业、企业、施工岗位、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是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与教育标准的融合。

1.2职业岗位技能标准

职业岗位技能标准是某个职业岗位针对劳动者的素质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因此,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过程中,适当引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1.3职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

课程标准制定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依赖于典型工作任务,来自于职业工作逻辑。因此,课程标准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相适应,课程标准的制订可以充分借鉴各行业各职业的技能标准,并据此标准开展教学,通过学习,学生毕业时经考核合格后可直接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也只有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职业岗位的变化,兼顾职业岗位技能鉴定内涵,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职业课程标准制定的实施步骤

2.1分析专业目标,明确课程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来实现的。课程的目标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整体要求。因此,要认真分析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中人才培养规格的职业岗位(群)要求,来确定课程总体目标及能力、知识、素质等具体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面向湖北地区,服务道路桥梁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道路和中、小型桥梁的施工及管理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及管理岗位工作,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开展社会调研,了解工作过程

制定课程标准应该开展充分的社会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群)的岗位职责、职业素质要求和技能素质要求、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等情况,这是制定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

依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本专业服务领域为道路、桥梁交通建设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试验检测、勘测设计、养护管理及相关领域;主要就业去向是交通建设工程施工企业、养护企业、勘察设计单位、监理及管理等单位;主要就业岗位:工程建设施工、试验检测、工程养护施工、工程管理等技术岗位。

企业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公路勘测与设计能力;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工程质量检验评定与控制能力;工程造价文件与标书编制能力;施工资料编制与归档能力;公路病害处治、桥梁维护加固能力等。

2.3划分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在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课程观、能力观,将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参照,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任务(学习情景),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为主线,一门课程可以划分为一个或多个项目,又可将一个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典型任务,以项目、典型任务为导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中培养能力。

2.4描述学习任务,构建教学标准

对每个学习任务,要描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教学环境、过程与方法、师生要求、考察与评价和建议学时,构建教学标准。学习任务的教学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2.5结合高职特点,建立考核标准

考核评价标准是对本课程在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方面提出的质和量的综合标准,是课程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考核标准应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学习任务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课堂提问、现场操作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检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运用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及水平,将考核标准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3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桥梁工程》为例建立课程标准

3.1开发思路

课程标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按“桥梁工程的施工工序”确定工作任务,以“施工流程”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并以典型桥梁工程施工项目为载体,模拟施工场景,设计教学活动,强化实训实操,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3.2课程目标(能力目标描述)

知识目标:通过以桥梁施工中的桥梁基础施工、下部结构施工、上部结构施工、桥面系与附属工程施工典型的施工任务为载体,进行学习项目设计。

在施工中结合桥梁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要求,以及桥梁施工新技术、新规范和验收资料归档要求,培养学生对桥梁工程进行施工及管理的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

(2)能进行合理选用施工机械、施工设备;

(3)能进行桥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4)具有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进行再学习的能力;

(5)能按照新规范、规程和新标准进行工程验收;

(6)具有收集整理工程资料、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控的能力;

(7)能完成竣工验收检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合作的优良品质,达到胜任道桥施工员工作要求。

3.3学习领域

4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的实施还应包括教材选用与编写、教学组织与设计、课程考核与评价、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

4.1教材选用与编写

课程教材应优先选用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工学结合的设计思想,教材应按学习情境进行组织。为提高学习兴趣,教材编写应图文并茂,表达精炼、准确。

4.2教学组织与设计

教学过程应注重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通过创设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针对不同工作任务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

4.3课程考核与评价

(1)评价理念。以“知识、能力、过程、结果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过程评价占50%以上。

(2)评价内容。①掌握基础知识:认识、能进行知识点组建的能力;②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角色扮演能力、案例分析答辩能力。

(3)评价形式。采用“项目组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答辩”等形式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学生自评20%,小组互评20%,教师评定60%。

4.4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对教学环境,现代化、信息化教学资源,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应有明确的要求;提供学生可选用的教材、参考资料,包括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手册、工种培训手册和岗位工作手册等,以及可供学生使用的精品课程网站及网络资源等。

参考文献:

[1]杨立峰,吴延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在行动: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制订的研究与实施——以嵌入式应用与开发课程标准为例[J].计算机教育,2008(19):122-126.

[2]徐国庆.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J].职教论坛,2006(9X):1.

[3]张翠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分析——以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开发建设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18(3):84-86.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34-02

当前,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呈上升趋势,技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越来越趋向复合化,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将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而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所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特别是注重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过硬职业本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技能型人才的内涵

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接受过一定专业教育并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人才[1]。这些人是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生产现场的灵魂,他们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在生产分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具体工作任务的具体操作者,其地位无可替代。

在欧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技能型人才早就被普遍认同,并得到长足和健康的发展。但在我国,由于长期推崇精英教育,重视研究型教育,忽视应用型教育,致使人们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等字眼十分敏感,很多人不让孩子上职业院校,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院校,这种学校很差,学不到什么东西,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等等。因此,要让职业教育真正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道路还很漫长。

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个园林行业发展迅速,国家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同时,同行竞争也愈来愈烈。笔者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顺应市场需求,自2006年开办园林专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a多时间。几年来,我们针对自身的实际办学情况,结合地方行业背景与专业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与实践,每年不断完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技能实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实训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改革,本专业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收到明显的效果,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3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3.1 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确定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园林行业较大的市场需求量和竞争,我们主动深入省内与我专业有合作关系的30多家园林公司走访,同时要求班主任与毕业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就专业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访谈,认真记录、整理往届毕业生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素质和能力培养、就业需求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往届毕业生成为本专业的的信息源和形象代言,使用人单位成为本专业最好的宣传员,不仅可以打开园林专业在省内各园林相关公司的就业之门,还掌握了园林行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需求特点。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主要面向苏中地区,培养以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园林绿化和园林生态为综合基础,从事风景区、公园及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及园林工程施工等一线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与施工、园林植物繁殖及栽培管理、园林苗木的营销、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建筑设计及施工等职业岗位。

3.2 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专业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涵盖了很多学科,包括生物生命科学、建筑规划设计、工程与材料、艺术美学、人文历史、、环境生态、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等众多领域[2]。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园林专业人才,我们每年暑假,都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注重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力度。每年都会邀请行业不同企业专家,特别是从事多年园林绿化施工的一线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训项目和技能考核项目进行讨论,共同创建了包含“专业认知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5个能力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3]。

3.3 适应不断变化的园林行业职业技能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结构 园林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整个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之对园林人才的需求自然也随之变化。所以我们的课程结构也在根据变化的行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针对园林行业目前对园林设计在计算机辅助制图的需求,从2008开始逐步增加了平面设计PhotoShop、园林AUTOCAD、3DMax、Sketchup等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并不断改进,进行课程合并,现将几门课程并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二),并建设两个配置较高的专业机房,满足学生的上机实训要求;基于园林专业对植物的系统需求,自2013年起,将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课程合二为一,变成园林植物一门课程,更为系统全面地讲授植物知识,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有连贯性、延展性;鉴于目前工作中对园林工程施工人员的高要求,自2009年起逐步增加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机械等课程的比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机械等相关技能,更好地为就业服务。同时,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我们对课程内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进行了优化整合,加大实践、实验实训比例。还对实训周进行创新教学,利用2周综合实训周进行项目教学――“平方花园”,在2周内从设计、材料购买、施工等环节进行系统实践,锻炼了学生分组团队协作及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调整优化的课程Y构更好地适应了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技能支撑[4]。

3.4 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保障 目前园林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齐备,拥有园林园林设计室、园林制图室、画室、插花与盆景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园林植物标本室、植物综合实验室、植物组培实验室、园林工程材料实验室、园林测量实训中心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而且还有较为先进的集教学、科研、“三农”服务和技术推广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现有阳光温室768m2,荫棚620m2,标准化微喷扦插池1 500m2,炼苗区17 000m2,标准组培准备室400m2,无菌操作室500m2,培养室600m2,占地11.33hm2的万竹园,占地1 000m2的地被园。还有占地4 000m2的精品树木园,这些实训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均为学生的技能实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校企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本专业与省内30多家园林公司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坚强后盾。

3.5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学生就业和发展空间 当今社会,园林行业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一个综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岗位管理职责,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所以这几年来,本专业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积极通过多样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了多个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开发内在潜能的平台和空间。如鼓励学生参加美术作品展、辩论赛、知识竞赛、文体竞赛,参与水族造景协会、植物标本协会、盆景协会、组培协会等各种社团,义务及志愿劳动,配合市园林局的树干涂白、服务泰州市风筝节等,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特别是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积极主动进行大学生创业各种各样的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锻炼了学生与他人协作、与人相处的技巧。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愈来愈烈的社会,园林单位更愿意招聘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工作与就业,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自2006年本专业开设以来,经过9a多的发展,现已有7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6%。麦克斯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反映状况良好,这也与园林专业一贯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实际,建立于行业需求,完善于企业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关系到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5],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欣,李美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45-48.

[2]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J].中国园林,2008,1:16-19.

[3]陈秀波,丛慧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2:115-117.

[4]张义勇,李艳萍,于海成.基于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07-7308.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 中药鉴定能力 培养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性应用型人才方面,职业定向性是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药专业为我院新开专业,为尽可能准确定位,据对近三年药学专业就业岗位群的总结,及对可能接受中药专业高职学生的岗位群的调查结果表明,主要分布在一线中药饮片的零售、调剂、养护等方面。对中药的真、伪、优劣的识别的能力是这些工作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因此对中药鉴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研究和完善十分必要。

为适应就业岗位群的需要,为克服中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受本科中医、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等弊端,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尤其在实际工作中,来自于不同岗位的各类人员目标一致,分工协作,扣中药专业岗位群定位,克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训、见习、实习等环节的目标不连贯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选择的倾向性,同时也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群的进程。

一、摸清学生脉搏,有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针对一、二、三年级学生的不同思想动态和专业能力水平,分别组织多种形式、多种沟通方式的专业指导。从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对专业核心课程和能力的浓厚兴趣,对就业形势的正确和乐观的态度。使学生清除的认识入学之初,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已经是一个“有职业”的人,就业只是早晚的事,树立职业人意识,学好专业,为就业,为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掌握今后工作的专业技能。“兴趣决定学生学习效果”,一个充满趣味的“导引”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该项措施由系部领导和专业导师共同实施,指导内容循序渐进,年级之间相互衔接。

二、核心课程――《中药鉴定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本着以岗位需求为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理论知识够用、实用的原则,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为载体,以实验室为依托,充分体现“讲、学、练”一体化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建立常用中药饮片标本袋,将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对标本的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当堂学习、当堂吸收,课后随时观察;此外,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要充分发挥兼职老师一线工作经验的优势,使学生清楚的了解中药生产、流通、应用中的问题,及通过为学生介绍经验鉴别,指导学生准确、简易的进行常用饮片的鉴别。

同时编制符合高职需要的中药鉴定技术实验指导书,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课程的设计思想。将实验教学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组织实验内容,通过技能操作,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实际操作为主,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实验内容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将中药鉴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时纳入实验内容,使实验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指导学生观察中药标本,比较中药粉末的永久制片、临时制片,学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药材的鉴别,提高对中药进行理化、显微鉴别的能力。

三、专业能力培养与社团活动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特色兴校的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但由于课程时间的限制,如《中药鉴定技术》这种培养实践性能力的课程,仅仅利用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同时学生专业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相对灵活的管理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就业。本课题成员担任《国药学社》指导教师,针对中药专业的核心能力――中药鉴定能力的培养,依托社团,我们从药材的野外采集开始,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如制作蜡叶标本、浸渍标本、中药书签,邀请省内专家讲座,与校外企业联合举行活动等。通过这些有组织有目的的、连贯的多种形式的活动,锻炼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节假日活动专业化

充分利用学生生源地的不同,在“清明”、“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期间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对家乡的常见中药进行识别、采集,并制作标本或移栽于我校。通过学生自己的劳动,采集、移栽药材,逐步建立药用植物资源库,搜集、整理、制作和展出中药标本,建立和丰富中药蜡叶标本资源库,为中药鉴定能力的培养提供直观素材。同时鼓励学生假期进入药店、医院药房等一线岗位进行工学结合实践,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五、校内实训、医院药剂科见习、实习

在校内利用见习,进行中药个子药材、饮片、粉末的鉴别比赛等把中药专业知识有机的、系统的串联起来,加强对中药的识别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入学后的三四学期通过组织学生到医院药剂科见习,在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阶段,我们将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丰富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一线工作岗位上的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在药库、药房、制剂室的见习、实习过程,掌握处方调剂、使学生熟知中药饮片的经验鉴别要点,达到基本中药饮片达到盲认水平,制剂配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物材质量检验,保管养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临床药学的基础知识,达到合理用药的水平。

通过以上一系列改革,形成完备的中药专业由专业思想的确立和巩固到最后的对实际的一线工作能得心应手的培养体系,培养学生具备中药专业的核心能力,实现中药专业从“观念职业人――准职业人――完全职业人”的全程育人。不仅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好基础、铺好道路,更使其具有更短时间适应岗位的能力、胜任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丽梅,杜淑清.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探讨.中医教育,2007.

道路养护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园林植物丰富多彩,是重要的造园要素之一,《园林植物》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应园林植物生产、养护、配置等岗位,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外部形态以及常见园林植物的识别和应用能力,为后续的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以及栽培养护等专业内容的学习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季节性,据调查,传统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已不适用于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近年来,笔者在园林植物教学过程中,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对课程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构建教学内容

1.改革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结构.

传统的植物课程,内容按章节排列 ,侧重知识的系统性,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的倾向.通过市场调研及论证,系统的植物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没有直接联系,不适用于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教育.因此,要转变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构建教学内容.其理论知识的选取范围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教学内容确定后按“项目”实施,将知识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到学习情境中,既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将理论教学渗透其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园林植物课时数不断压缩.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使教学质量不因为学时的减少而受到影响.

3.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结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性,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4. 园林植物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次序先认识内部构造,再学习植物分类,识别园林植物时,已经是冬季,需要现场观察植物的叶,花或果时,已经看不到了.因此要进行教学调整,根据植物季节变化规律安排课程内容.学期初,先学习分类基础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园林植物外部形态识别,让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认识本地区常见园林植物,再进行植物内部解剖构造识别,最后学习园林植物的应用.这样学习情景的编排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到内部,从局部到整体,从识别到应用, 对应任务逐渐扩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5. 注重和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如果孤立地讲解园林植物的识别,容易使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这必将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教学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和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园林植物识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强调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及园林应用的主要形式,让学生了解各类植物在园林设计中的使用频率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植物配置的形式,分析其绿化的现状,特点,为学生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于上述的课程设计思路,将园林植物课程设计为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识别,园林植物应用3个层次,7 个学习情境。

1.”项目式”教学.

所谓项目式教学,就是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将原来以章节为单位的教学,调整为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讲练结合,将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相结合.本课程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采用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识别,园林植物应用3个层次,7个学习情境(即七个项目).本课程全过程根据这七个项目进行教学.

2.”情景式”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氛围,采用”角色扮演”,并要求学生按企业工作要求完成实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就体会绿化工,花卉工等岗位的工作情境.比如,在”被子植物的识别”这个学习情景训练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图片和植物实物介绍被子植物及其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然后设计“校园植物的调查与识别”这个情景.模拟某园林公司技术部,要对学校进行绿化改造.在此之前,首先要进行校园植物的调查.

项目实施的步骤是:第一,教师首先以一种植物为例,例如广玉兰,依次观察它的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特征,然后用形态术语进行描述,并告诉学生,在植物分类的时候,生殖器官花,果实是主要的分类依据,但在识别植物的时候, 一般以叶为主,其他为辅,而且在识记某一种植物的时候,不是记它六大器官全部特征,而是抓住其一两个主要的特征来记忆,例如广玉兰,花很大,像荷花,叶子也很大,厚革质,正面很亮,背面有锈色绒毛.然后教师下达任务.第二,同学们相互配合分组分区域调查植物种类,数量,规格等并作记录,写出调查报告(实训报告).第三,利用多媒体各小组进行汇报,内容包括:用什么方法完成此项目,所调查区域植物种类,数量,规格,长势如何,分析学校绿化现状,谈对学校绿化的意见和建议.第四,教师及组长现场评价;教师总结,并宣布结果.第五,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树木挂牌活动,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整个过程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表现积极,热情高涨.“校园植物的识别与调查”结束后,安排一周植物识别实训.带学生到绿博园,郑州植物园,人民公园等主要景区,对园中的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生长状况,绿化现状及植物造景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参与郑州市部分景观道路植物种类调查.

3 启发式教学.

园林植物丰富多样,学生在最初接触园林植物时兴趣浓厚,但随着植物种类的增加,一些植物彼此间又容易混淆,学生的识别开始面临一些困难.在园林植物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传授方法,技巧,全方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植物识别实习时,教师一般不宜将植物的名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对其特征的进行详细观察,并能够用专业形态属语把它描述出来.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识别植物的方法,又牢记了植物的特征.

4.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电子课件,实物展示,教师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