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1篇

/

关键词:初中科学;初中化学;教学衔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1–003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理科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提出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具体而言,中小学十二年的科学教学体系,应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在这“合-分”一体的体系中,六七年级的科学课程是第一阶段综合教育的后期,九年级化学则是第二阶段分科教育的前期。做好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随着广大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我们认为理清两门学科的相关主题、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并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和相同的实验探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比较,是衔接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线教师实施衔接教学的重要抓手。

2 内容和要求的梳理

2.1 确定共同主题

初中科学和化学是以各自的主题编排的。化学学科是以分科知识确定单元主题的,而科学学科的主题是融合型的,它是以物质、能量、信息为基本结构,以科学、技术、社会为综合的基本线索,以跨学科领域确定主题的。也就是它们确定主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怎样确定共同的主题呢?就必须从统一的科学概念及相同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编排共同的主题。根据这样的原则,在研究中我们共确定了七个主题:实验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能源、水、空气、溶液、金属。

2.2 理清学习内容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很多,有些内容还分散在不同的主题中,那么在梳理时,怎样在共同的主题下,来编排两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呢?在研究中,我们确定了以下几个原则。

2.2.1 核心知识梳理原则

有些主题的知识很多,涉及的面很广。如主题“水”,其中水的分布、水的含量、节约用水等知识,由于不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对此没有进行梳理,以确保梳理内容的精炼化。

2.2.2 分散知识整合原则

有些知识分散在几个主题中,为了便于两门学科的比较,我们将分散知识进行了整合。如主题“空气”,我们把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灭火”知识整合到第二章“浩瀚的大气”中,这样就和科学学科的主题保持一致,便于进行比较。

2.2.3 知识点编排原则

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各自的主题有差异之外,其知识内容的编排也是不同的,为了使两门学科的教师都能方便对照,我们采用了按知识点编排的原则,这样避免了按某一学科编排的不足。如“实验探究”主题,我们按知识点分成:了解实验室、实验技能、实验设计。

3 明确各自的教学要求和相互关系

3.1 明确教学要求

科学学科与化学学科有许多主题涉及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充分体现了内容主题下知识点内在的发展性。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各自的要求,并且以比较清晰的方式把各自的要求呈现出来。这里我们以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为例说明该主题下两门学科所对应的学习内容的各自要求[1~2],见表1。

3.2 明确学习内容间的关系

通过梳理和比较,我们发现科学与化学的内容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为我们研究衔接的方法和策略提供了帮助,在研究中我们初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3.2.1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递进的关系

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3.2.2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对接的关系

如:溶液

3.2.3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补充的关系

如:水

3.2.4 内容相同,但要求是完善的关系

如:金属中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科学与化学学科相关内容的要求不同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符合“综合-分科-综合”的理科教育体系。使得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及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成为交融在一起的螺旋结构。

4 教学建议

在理清了两门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后,如何很好地进行两门学科的衔接教学呢?

4.1 注重知识的正确把握

正确把握知识,就要做到认知要精准,理解要到位。如科学“溶解”一节教学中,对溶液的组成,我们只要求掌握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不必掌握。对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是初步学会,还没有到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程度。

4.2 注重三维目标的全面提升

梳理和比较更多呈现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以在具体的衔接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衔接研究,实现三维目标的螺旋上升。例如初中科学和初中化学都有“溶液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内容,内容也十分相似,但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见表2。

4.3 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最后还要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设计上。通常情况下,教师比较注重化学课如何衔接好科学课,至于科学课如何更好地为化学课的衔接做好准备研究较少,所以要做好化学与科学学科的衔接,两门学科的教师要对各自学科和衔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都要认真研究,通过备课活动研究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下面以“物质的溶解”一节的整体设计为例,说明整体设计的重要性。

由图1可见,科学课设计每个活动时把学生引向“做”中学、“想”中学和“用”中学。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打下扎实基础。化学课设计教学时,对科学相关内容作了充分的了解,在原有学生能力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实验技术,将学生易混淆、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经历。

此外,我们还要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规律,考虑学生的实际起点,注重衔接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只有这样,衔接教学才能接得准、接得顺、接得好。

参考文献: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大专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础技能,计算机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仅仅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和简单的office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不仅要掌握软件硬件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实际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1.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大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初中、高中阶段的普及,学生入学前掌握的计算机文化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好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有的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另外,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在以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

2.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只关心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办法。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程

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围绕理论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只是把理论课堂上所讲的方法进行验证,其过程单调,零散、不系统,缺乏实际应用性,学生很难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运用,忽略了实验教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其结果也使实验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4. 计算机教师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计算机技术更新快,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补充新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紧跟上时代的发展,向双师型人才的标准靠拢。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地组织课程内容,结合学生需求特点,因材施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改革。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现在所承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任务,应本着为社会提供适应性较强高级人才为目标,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性质、将来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承担起各领域中不同层次对计算机要求。

1.改变授课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投影、语音为一体)进行授课。针对学生对计算机理论课兴趣不高,而实践课又无从下手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的授课方式,而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重在实践”的“讲学做一体化”授课模式。

2.调整实验课内容

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已经很熟悉,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很陌生,如果让所有学生按一个步调、同一要求学习相同内容,既满足不了部分很熟悉的学生需求,也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将系列课程实验分为三个层次:计划内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大型综合实验。第一层次是计划内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训练,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通过这些基本实验,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层次是设计与开放型实验训练,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除了基本实验以外,再设计一些开放性实验,以“实验任务”的形式组织教学,通过综合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的要求。第三层次是面向有探索能力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选用高质量的教材

本课程的相关教材有很多,但其中面向高职学生的比较少,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较难把握,理论与实践的比例难控制,新技术新发展难以体现。学生使用的教材大多数重理论,轻实践,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积极利用计算机学院的本专业计算机教师资源来着手改革教材,建设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突出计算机新技术,新发展的教材,建设好本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与有实力的高职院校一同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论和实践教材。

4.采取新的评价机制

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评价机制是通过上机考试来实现,学生通过上机考试,取得计算机省一级证书。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够综合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新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总评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成绩,可以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其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理论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率情况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学生应试现象。平时成绩当中,以上机作业为主要考查部分,这样能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各个学科专业都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要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上水平、上台阶,首先应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调整实验课内容,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素材 创新意识

作文应该是用自己的心灵所体验的人生,用人格书写的誓言,是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情写就的,是展示自我、张扬自我的快事。可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不少学生的写作过程是痛苦的。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感悟。

一、解决学生写作素材缺乏的方法

1.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无字书,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当看到料峭春风中的杨柳吐绿时,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律动;当看到在狂风暴雨中鹰击长空时,我们感受到力量的抗争;当看到雪压青松时,我们看到不屈的品格;当看到小草破土而出时,我们感到生命的摇曳……观察生活,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生活中雄奇瑰丽的多姿多彩赋予我们丰富的遐想和生动的灵性;感悟生活,使我们拥有无比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激发作文的联想。我们要随时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在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

2.阅读书籍,汲取营养。

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语文水平,培养能力,只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适当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方法如下。

(1)句海拾贝法,即收集精美句子以获得作文素材的方法。把在阅读中看到的精彩、论述精辟的精彩片段摘抄在本子上,也可按句式分类收集,如比喻句、比拟句、夸张句、描写句等,这样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是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想象力。

(2)精段荟萃法,如将精彩的写景片段、抒情片段、议论精辟的片段、刻画人物技术高超的片段等摘录下来,汇集在一个小本子里,一定会储存大量的不拘一格的作文信息。我让学生准备了杂记本,对于课本上的精品除了组织学生反复朗读欣赏外,还及时摘录下来,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丑小鸭》中苹果园的描写,《土地的誓言》中生活图景的再现,……品析之后辑录下来,印象会更深刻,更容易融汇到自己的语言中,形成自己的风格。

(3)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可以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让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学生经常在电视里、报纸里看到各种各样的广告,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使得他们认识到写作课与其他各个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写作正好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工具。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被调动了起来。

(4)材料剪贴法,即剪切优秀作文或其片段,以获得材料的方法。可根据作文的需要分为各种所需内容,以便作文时借鉴。

积累材料的方法很多,这里只介绍四种常用的方法。在自由阅读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也可由教师根据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如大纲规定初中每个年级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教师针对记叙文的特点,有要求地布置,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掌握或没有掌握的问题,以便在往后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

3.练笔。

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定性作文与不受任何限制的作文相结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定性作文(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外,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提倡写随意文,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和演讲比赛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让他们写自己的话,写实在的话,见什么写什么,干什么写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便于教师全面总结,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

二、解决学生写作中无创新意识的方法

所谓创新,就是给人以新鲜感,使人获得新的信息和感受,从而吸引人。创新的作文可以是话题新,既可以从别人未涉及或很少涉及的领域或角度去写,又可以是发人之未发之语,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与众不同。要做到作文要立意新颖,就要平时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观察新事物,对一些人云亦云的说法多问几个为什么,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教法上悉心钻研,不断地探索、开拓和创新。人们常说:“心口如一,言文一致。”从某种角度来说,作文教学的全部工作就浓缩在这八个字里。要求学生做到嘴上说的,全是心里想的,凡是心里想的,都能说出来,这里涵盖着“思想―言语―文字”之间的转化,是一项语言心理行为的大工程。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内教学;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97-01

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两方面。“课内”指的是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指课堂教学之外的语文学习活动。而课内外语文学习各有其作用,只有密切的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正所谓的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提出问题,课外解决问题。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只注重了课内教学,而忽视了课外阅读。近年来的初中语文升学考试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可以通过考试直接反映出来。如何让学生充分难的把课内外时间利用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顺利地完成初中的学业,甚至在面对升学时,不再有更大的压力,这就是我们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因该思考的问题。

一、更新语文教师的观念

第一,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明白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语文学习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时一味的去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如何去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兴趣及创造能力。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咬把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虽然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由统一的教学计划内容和评估标准。它对学生的进行语文教学有的作用是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取代的。但是课堂教学也存在着不能充分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展等不足。而课外鱼肚则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能扩大和加深课内所学的知识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走出课堂教学从书本的象牙之塔,并要搞清楚只有直到学生通过课内外多种渠道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二,语文教师要命白,课内教学对课外鱼肚所起的指挥作用。在这里,我们强调课内外相结合,丝毫没有忽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的课外阅读才会有扎实的基础。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内教学的指挥作用,是学生科课外阅读的成败的关键。因此,从语文知识的传授来看,课内教学是基础,是主体,课外是延伸补充,从语文能力的训练来看,可内角教学是示范是学习方法,课外学习是实践,是练习本领,从语文学习的效果及方法来看,课内是“举义”,课外是“反三”,课内是提出问题,课外则是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注重课内教学对课外阅读的指挥作用,让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目的没、,使二者结合,并有力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上是教师所要去创造与实践的,而在要求教师做好这一系列的同时,教师也要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第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白语文知识的积累,对自身所起的作用。许多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时候,都只注重到了课内语文知识的积累,的确,课本语文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它为学生初中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的继续自学发展提高老坚实的基础。而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要问他们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得益于课外书”。其实,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初中生的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年时代有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的经历。因此,要使学生学习好语文知识。只有让学生知道无论是课内积累还是课外的积累都很重要。而知识的积累只能靠时间来解决,所以,作为跃文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和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拓展和储存。让学生注重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博览群书,使课内外知识都得到很好的积累,达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预期效果。

初中教学计划内容范文第5篇

高一新生入校后会面临好多新的事情、新的困惑,首先是远离亲人和熟悉的同学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切都很陌生。另外,大多数同学在初中都吃、住在家中,而在高中后却要吃、住在校,生活自理,感到不适应。其次高中入学后发现学校环境、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与自己设计的美好愿望有相当的差距,产生深深的失落感。还有,高中各科知识与初中基础知识之间有较大的梯度,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怀疑。这一切迫切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班风来对学生产生凝聚力,使学生很快从这些困境中走出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

我对高一班风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通过主题班会明确学习目标。新生一入学,我们便组织了“我为什么学习”的主题班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让每一位学生解读自己,正确认识自己,重新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以科学的、正确的、长远的人生目标为标准来客观地评价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态度,从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通过班会,大多数学生客观的做出了自我评价,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且提出了今后的整改措施,一些现阶段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多数学生表示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继续的努力,成为一个社会上有用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第二、倡导良好的班风。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向全体学生提出班级纪律要求。规章制度的学习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光荣传统、好人好事、校风、教风、学风情况,讲清楚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都有利于规章制度做保障。通过宣讲解释加强班风建设的宣传气氛,形成舆论,提高全班学生对培养良好班风的认识,自觉接受各项规章制度,并在思想意识中形成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好的班风形成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只有人人努力齐心协力才能形成良好班风,而这个班风又是实实在在对自己不可缺少,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无尽的益处。

第三、培养班风建设的骨干。我觉得最好的正面教育是榜样教育。一个集体必须有比较突出的榜样,没有榜样的集体就会丧失整体信念,没以信念的集体,就不会有凝聚力。在树立榜样的时候,不可以眼睛只盯住学习成绩。在我刚送走的班里有一个残疾孩子,由于身体的问题学习成绩并不好,也不太听话,同学们也不怎么在意他。但上学期他参加了县里的残疾人运动会后,同学就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也促动了大家,一个残疾同学都能通过努力拿个奖回来,更何况好端端的自己呢!由此可见,在树立榜样时不光要引导学生向全面发展的榜样看齐,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每一个同学身上的优点。几年前我曾在班上举行过一次“百宝箱里找宝贝”活动。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说出同班同学的优点。这个活动,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周围同学的优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其他同学对他身上优点的肯定,也总能激励他更上一层楼。现在,我们的家校联系手册上也有类似的地方,让学生来写一写,议一议,是一条教育学生的很好的途径。

第四、班风形成和巩固。通过以上基本工作的贯穿实施,已经转入班风的形成期,即由开始少数同学接受制度到多数同学接受,这时的班风要求已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以及班级舆论的象征。此时,同学已不再对规章制度有心理上的压力,能够接受班级制度建设的要求。但是处于十六、七岁的高一学生,思想反复性、波动性很大,因此班风形成过程是关键时期,依赖于班主任长期督促检查,养成习惯使其成为自然。发挥班风的积极教育动能,使大多数同学趋向自觉性、稳定性。长期坚持要从纪律教育抓起,一旦纪律松懈,班风就会混乱,而混乱以后再次治理就非常困难。

第五、班风建设中注重差生的转化。树立榜样,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我还注意尽量把反面教育转化为正面教育。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少发火,少去批评,尽量静下心来听听学生的解释,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改正。我总对学生说:人难免要犯错误,有时老师也会,但只要肯改就行。以前我碰到过一个学生,他回家后从不肯先做作业,总要等到吃好晚饭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开始完成作业。父母没办法,来找我诉苦。我就找他谈话,我说:这样吧,我们做个实验。放学后你就留在学校里,完成好作业再回家,我也留下不回家陪着你。你感受一下先做好作业再放心地玩的快乐。等到你觉得可以回家也这样做的时候,你就回家做作业。过了一个星期,孩子告诉我他行了。然后,我让他回家也试一个星期,不行的话再重来。后来,父母告诉我,孩子正在努力地朝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有时还得盯在后面。这个孩子和我做实验的过程无疑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其效果不是批评责难所能达到的。

班风建设是一项群体活动,是班级管理的永恒的主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多头并进、常抓不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二英(河北省临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具体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个性差异;教学过程;全面素质教育;中职学校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现在就浅谈以下项目教学法在农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极其相应的对策。

一、项目的制定问题

立项是项目教学法的前提,一个好的项目对专业课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立项不科学的问题。我认为立项所确定的项目任务一定要紧扣实际,面向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农职教育中,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如有必要其下还可以设立子项目。总之一定要重视项目的选择,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师资问题

(一)教材不合理:如《植物生理》属于纯理论性教材,内容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比较深奥,不利于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学生通过课本能过理解的内容不多,而且理论脱离实际,给项目的确立带来很大的难度。基于这个问题,开发校本教材是燃眉之急,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组织多人成立开发小组,这样才有利于纯理论性教材的教学。

(二)师资问题

1.师源问题:教师是实践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行为导向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障。这要求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了解本行业的运作过程并具备“双师型”素质。在实际工作中“双师型”教师少,建议:一方面坚持教师“持证上岗”,要求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指导培训;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本行业的管理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本行业参加生产管理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的项目教学能力不够。前边谈到在农职教育中,所有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工作都可以作为项目,所以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教师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有相近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2)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方式,因此,不同专业的教师应联合起来进行项目教学。(3)职业经验。了解本专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通整体联系的视觉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学价值的项目。(4)具有创设学习情景的能力。教师布置任务前要熟悉项目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备足项目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与其它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协调并用。为了更好地创设学习情景教师最好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实习,了解典型、实用的教学案例,同时要花时间在立项和学习情景的创设中。

三、师生角色的问题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行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布置内容晚;(2) 学生虽然参与但主动性不够;(3)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占据了过大的比例。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1)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事先布置,要求学生课下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对有关的事项作好详细的笔记。整个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去学习、探究,教师只起指导作用。(2)教师要运用好主持人的工作原则,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切记自己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想法设法让学生投入其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教学生如何如何演,切记自己是主持人而不是演员。(3)要当好助手,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并有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4)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总之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评价问题

现行的高职教学评价系统主要侧重于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行为导向”则非常注重教学过程。因此,过程管理、任务管理、工作现场管理等理念和做法必须融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才能有效地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和质量;评价系统不能再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中心,而应该突出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为中心,以引导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重要内容。建议采用以下方法:

1.教师评测兼学生互评。此评价分三级进行:第一级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价:能否共同合作,实现预期的项目功能;程序的优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第二级是有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组的贡献情况进行评定:组员的参与意识。第三级是由学生自己评定: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综合三级评定情况来确 定一个学生的成绩,这种评定方法打破传统教师一锤定音的方法,结合学生的互评,这样更客观、公平、公正。

2.过程评价为主。打破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方法,在整个测评过程中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3.尊重个体差异。在评价中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总之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既关注自我评价,又关注他人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反思,学会发展。

总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体现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