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实践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政治 积极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1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实。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我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易于创设多彩教学情境,激发课堂教学活力
近几年,我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展现鲜明的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合理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能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并使其思维随着情境的引导深入教学内容,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我在讲授“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课时,为激发同学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对形象美的感悟能力,我从美感教育的感性认识角度来设计这一节课。伴随着柔美、悠扬的旋律,一幅幅画面通过录像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风光明媚、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天蓝水澈、野趣盎然的九寨沟;气势恢宏、人杰地灵的东岳泰山;波光粼粼、水美鱼肥的太湖美景……随着同学们一阵阵惊喜赞叹,他们陶醉于我们伟大祖国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中,爱国主义情感激荡胸襟,美的情致油然而生。
通过现代电教手段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让同学们在美的情境中净化纯真的心灵,在美的氛围里升华质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电教手段展现鲜明形象,营造审美意境,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美感领悟能力。在这德育、美育双向交汇过程中,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起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中介作用。
二、信息技术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多媒体为我们创建了理想的教学环境,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手段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用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传统的教育手段,节省了时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发挥色、声、影、形等多种功能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量,让学生在p松、愉快的氛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导入新课用一段录像,录像是形象地反映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视觉使学生很快就进入角色,明白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再用一段风景名胜的录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了解什么是环境。除此之外,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典型的事例,并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去分析和举例,找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际思考达到了老师包办代替所不能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易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课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社会调查为核心的探究性活动,引导在学生对周边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时代意识。随着Internet的诞生,世界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为现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克服了室外调查的困难。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多角度的交流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求知和研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指导学生分小组上网查阅,搜集,摘录,保存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让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然后再由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共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归纳,总结,使课堂教学由师生双向交流转变为多向流。然而教师必须对网络资源灵活运用。
例如讲“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时,要求学生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发生及其成因,危害,并为当地政府提出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切实有效的建议。如果让学生实地考查,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提供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或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这样可以避免有些同学因为没有电脑或者没有上网而不能查阅资料),布置他们课余时间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课堂上再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课堂上直接让学生上网搜集(现在很多学校都设有电教室和校园网),利用各种多媒体网络提供的信息与资源进行思考,探索,透过网络交流学习,教师从旁指导。
这样,学生既避免了室外考查带来的麻烦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又可以由单凭自己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课本上有限的资料去获取知识,发展到依靠网络的大空间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色、情并茂的优势,将其融会贯通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给政治课堂带来全新的面貌,展示出政治教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海艳 试谈多媒体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B》2011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高校教育;实践教学
“思政”即思想政治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以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为形式,以理论知识为根据,通过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教育方式。通过实践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去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去接触、去认识实践。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意义,这是加强教学实效性和发挥思政教育作用的核心所在。
一、高校教育中思政实践教学的现状
1.实践教育积极性不高
实践教学对每个老师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作用这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把实践课程教好上好远比理论授课要难的多,其中所关乎的构思、选题、组织、评价等诸多困难。同时教育经费的问题也时常令老师捉襟见肘,更难的是实践教学工作中衡量计算工作量的问题,很多学校实践教学只是打折后稍稍计入或干脆就没有结算[1]。所以,对于“白费力气”的实践课,教师一般都提不起兴致,根本就谈不上实践课的教学质量,虽然迫于教学计划的强制要求不得不进行实践教学,但真真用心的却很少。
2.实践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有的学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学仅仅只停留在表面,象征性地组织学生出外参观教育,或简单的观看相关影像材料,学生参与投入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内容上表现在不重视个体实践活动的有效教育而只是进行集体的实践活动,忽略思政课的针对性教育。在实践教学安排上,课余,课外,校外的教学辅导等同于无,对实践的教育主题、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要求等缺乏系统和质量保证。有的学校实践教学还缺乏规范性,有很大程度上的自发性和随意不确定性,没有真正归入完整教学计划中,可有可无。实践教学的效果当然难以保证。
3.实践教育缺乏组织和支持
现在的学校和学生普遍对“思政”的认识都不重视,缺乏向心力,拒之千里。所以学校必须在课程的组织安排上做出调整,要去适应学生的变化,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实施、成绩考评及结果评估等方面都缺乏有效规范和可行性,在实践教育评价的指标和对象上常常难以界定,是评价书面结果还是学生实际的收获?是综合评估过程还是结果?是学生评价教师还是老师评价学生?这些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规范,实行当然就比较困难,所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保障预期的效果。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方式
1.完善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内容、评价程序以及评价方面是思政课的主要实践教学内容。投入到教育改革中的各环节各部门都应有压力和相应的动力,用规范的制度去发挥才智,取得实践教学的效果[2]。总而言之,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特殊的重要性决定了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育的改革需要思政老师在高等院校相关领导的支持下,配合好学生的合理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思政教育水平不懈努力。
2.丰富实践教育的多样性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化问题,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就势在必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形式的可以多样性的,将实践活动适时加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办报办刊、爱心工程、专题调研等活动中去是很有价值的。实现实践教育多元化,寓教于乐,才能发挥实践教学的效果。
3.创建思政实践教育新模式
要作好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创建思政实践教育的新模式。比如,广东海洋大学开展的单列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谓单列模式,就是抛弃传统的社会实践结合政治理论两门课程,单独以社会实践课为以课程,统一学分、制定教学计划,提出教学要求和判定教学标准。这很好的保证了实践课程的规范性[3]。
三、结论
总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充实性,在实现多种教学形式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政理论基础,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使得学生具有真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去实现实践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并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实践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才能保证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断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吴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3,5(11):45-46
关键词:中职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
中职校思政课引入实践性教学,结合当前的课改实际,将思政课的德育理论教育与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相结合,能在较大层面摆脱纯粹的理论说教带给学生的厌学影响,导引学生健康的价值取向。
一、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1)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兴趣亟待引导。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客观存在,使得政治课沦为“副课”,老师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这部分学生进入中职校以后以混文凭为目的,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上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为了毕业和就业而机械式学习,缺乏明确的理想和人生规划目标。
(2)重视专业学习,轻视德育。中职校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知识较重视,尤其是在各种专业的资格证考证上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其他的基础课程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任课教师,如果任课教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就听,否则就无心学习。因此,在目前强调课改的背景下,可引入实践性教学,调整思政课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思政课教材的特点,在德育课授课过程中配合、穿插实践性内容,通过实践强化对德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德育理论的理解与领悟。
(3)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当前中职校思政课所使用教材经过多年改革,其内容更加贴近中职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并不晦涩难易理解,然而中职生依然觉得思政课枯燥、说教,缺乏吸引力,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授课教师未能引入实践性教学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模拟实践性情景组织教学,寓德育渗透在动手实践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在中职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教学不仅应成为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也应当成为中职校思政课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
(4)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中职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于实践性教学这一重要手段,使中职生在学好思政课有关知识、观点和理论的同时,唤起自我健康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认识水准。为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手段的运用。事实表明,通过实践性教学或模拟实践性情景展开教学,它可以促使中职生改变被动接受德育、回避现实世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甚至冷漠无情的不良现状,还可以促使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道德的主动需要。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助于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可行性
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注重实践。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性教学有益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但在我校的课改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
(1)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期初制订思政课实施性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围绕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不同年级中职生的实践性授课施行形式,形式的开展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有效性。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要调动中职生的参与热情、启迪智慧,更要进行有效归纳、讲评、提高,切忌为了迎合中职生的不当需求而使得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法制观念的养成教育,可以邀请基层法院的法官给中职生举办模拟法庭,就发生在中职生身边的案例进行现场案例说法,帮助中职生熟悉案件的审理程序,加深中职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中职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中职生到监狱、劳改农场等法制教育场所现场参观,听取失足少年的犯罪经过和忏悔报告,形成自我反思性总结,并在班级采取某种形式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中职生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增强中职校思政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
(2)适合专业,适应社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还应该从职校生的客观需求出发,针对中职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对行业人才需求的现行标准组织实施,将中职生的知、情、意、行通过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们的国家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于初步踏入职校的学生,可以采取模拟情景展开实践性教学,如观看反映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专题纪录片;学习针对不同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金正昆礼仪讲座全集》;宣传低碳生活、培养人文情感的各类科教片等。而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职校生,则应将思政课德育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性教学,有目的地培养中职生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感。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带领学生参加本地区举办的大型人才招聘会,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回到学校后,利用思政课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举办模拟面试,并要求他们撰写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通过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注重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思政课由空洞的理论说教向生活德育、社会德育的转变,在较高的程度上改善了中职生的德育思辨能力和抉择能力。
(3)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体会。中职校思政课开展实践性教学应根据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条件施行,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盲目进行实践性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本的提高。组织实践性教学还应考虑到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考核问题、评价体系,避免脱离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的“放羊式”“赶鸭式”的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效果;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使其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如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观看法庭公审、参观考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体现在:第一,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认识、分析、解决的能力;在体验实际生活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排在首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实施有主题、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过硬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的、受企业欢迎专业人才。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紧密,二者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和支撑,而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关系
课堂理论教学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反过来又促进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政课程体系,共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二者也有区别。实践教学并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简单补充或延伸,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独立环节,它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高职学生自身信念与修养,以及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它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高职学生生活与发展规律以实践的形式整合起来,将学习、传递、建设先进文化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在高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体验中理解如何做人做事,理解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增强对科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适应、沟通、协调等各种核心竞争力,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消化、升华,同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从而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牢牢把握高职院校这一背景,根据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更注重操作与实践,容易被调动和参与到由教师引导的具有一定目标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学校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一目标,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技能第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这些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实践导向的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效利用专业教学的平台,从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途径、实践目标的定位等方面实现与专业教学的融通。
(三)处理好思政实践教学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从开展的空间来区分,既包括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德育活动,也包括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践教学的目的,大体又可以分为参与型实践(如模拟法庭、辩论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感知型实践(如参观考察、旁听法庭公审等)、探索型实践(如社会调查研究)、内化型实践(角色体验等)等不同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这些层次的特点,坚持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基地定点实践和全面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形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65-0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学一起共同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必须将实践理念引入思政课教学,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真正做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大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形式,并与专业实习、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虚拟实践等其他大学生实践活动形式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合力,构筑起完整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具体活动很丰富,有的也很有成效;或者说局部活动、单项活动进行得很出色”。[1]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教学形式。但是,这些形式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在具体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种形式相对独立、各有优劣,在实际运用中,应将其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不能机械地厚此薄彼,一味采用某种特定形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经费和教师任务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做到与时俱进确实不易,客观上造成实践教学的形式简单”[2]。部分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以影片欣赏、课堂辩论、案例分析为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刻板。有的高校一味地强调校外实践,认为只有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才是实践,结果经常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只能让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活动形式也只能局限为常用的几种典型方式。
2.实践教学形式缺乏民主
一些高校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统一安排与学校包办色彩较浓,经常采用“我说你做、我令你止”的强制式非对等教育方法,只承认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与学生处于一种对立状态,这严重违背了实践教学规律,使得学生缺乏进行实践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许多实践教学被限制在几种固定形式里,面对不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抑制。
3.实践教学形式陈旧落后
一些院校在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时,忽视时展、环境变迁与学生个体变化对实践教学形式的影响,造成实践教学的形式较为陈旧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固守某种特定实践教学形式,将其与其他形式简单对立起来;二是机械固守传统实践教学形式,特别是忽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拒绝依据现实变化而不断革新;三是机械固守实践教学的一般形式,忽视在其根本精神的指导下具体化体现院校、学生、专业、地域特色的个性化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存在的诸多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导致其育人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由此,我们迫切需要审视与反思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仍停留在原始阶段,在团委、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就业处、图书馆、后勤保卫等部门和高校二级学院都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仍然显得单一、陈旧,这只能说明,高校思政课主管部门没有树立起系统科学的观念,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其他实践活动形式的配合,与其他实践活动在资源占有、组织实施上存在条块分割、彼此独立、各自为战的情况。
一是资源占有的分散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分属不同的单位与部门。思政课教学部门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充足的学术资源,但经费资源、组织资源较少。而其他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团委、学生处、勤工助学中心、就业处、图书馆、后勤保卫等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和二级学院拥有丰富的组织资源、活动经费及校内外资源,但师资资源、学术资源不足。
二是活动实施的分散性。高校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及各二级学院每年都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安排,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思政课教学部门也有类似实践活动计划,但由于学生管理服务部门与思政课教学部门缺少横向联系,一方面,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很少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内容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也往往脱节。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单独开展。活动实施的分散性既导致实践教学的简单重复,耗费宝贵的时间与有限的经费,也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基于此,我们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大实践育人观”的指导下,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多方力量,形成统一的领导体系、管理模式与工作格局,建立统一的教学计划、经费支撑、师资队伍,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监督评价、统一考核实践效果,促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努力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