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起来。根据教育部统计,仅“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就为社会输送1100万高职毕业生,不管从高校数量还是毕业生数量上来看,高职院校数量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徐双敏在对1263名高职新生调查中发现有17.7%高职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王艳对高职新生的心理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5% 。李玉峰报道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3%。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极不自信、懒惰心理、叛逆心理、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 。王玲将高职学生和普通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对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多数项目上与本科学生大体相当,在有些项目上各有特点,如本科生有较大的学习压力,由此带来的躯体不适比较强烈,而高职学生可能更多暴露出思想上好钻牛角尖,有较强的敌对和抑郁情绪。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疏于落实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和就业上处于劣势,往往导致高职院校往往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新生的招生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就业率。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素质难以在短时间看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各项教学目标中往往处在被忽视的位置。这一点在民营高职院校表现的尤为严重。
2.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有些高职院校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仍然是一筹莫展,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应该向其它技能科目一样,将至纳入教学计划中,并分配一定的学分和课时。这种照本宣科方法,并不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反而有可能加重学生生理和心理负担,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2.3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没有落实到现实层面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开展历史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健康服务在整个中国社会的认知程度都比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远远没有到深入人心的程度。高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课程层面,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到学生遇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不愿意去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资源,更愿意找同学、朋友倾诉。
2.4 心理健康教育远未实现从“治疗型”向 “发展型”转变
根据笔者对南京新华电脑专修学校的调查和参考一些文献资料,部分高职学校对心理健康较为重视,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这些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首先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的调研,找出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传统的“治疗性”为基础,没有跟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潮流,没有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放到重要地位,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
3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革策略
3.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领导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和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的主要根源。
改革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首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更新陈旧观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高职院校的负担,而是提高学生素质、提升学校教学效果的倍增器和助推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而不是治疗;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普及型、预防型、惠及所有学生的心理教育,其目标应该有三个:一是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二是指导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自己,更为全面的了解他人和社会,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心理挫折的能力;三是健全人格,适应各种环境,充分释放学生的各项潜能,保持积极、主动、向上的心态,实现自身个性与社会的和谐。
在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的基础上,加强领导必须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1)从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首先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跨部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从组织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能真正落实;其次要制定详尽、可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最后要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进行指标化的考核。
2)从资源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展开。要保证人员经费、办公场地和费用,科研经费以及其它经费的落实。
3.2 改革课程教育,提高师资力量
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存在很多问题,如教材一般参照国外教材,在本土化方面还存在不足,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各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完全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大相径庭,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心理健康专家、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认真研究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律,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编写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教学形式的改革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死板,教学效果不明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它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这一点上来说,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自觉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授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上,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少数学生,采用重点辅导的方式。教学形式除教师教授外,可采用游戏、角色扮演、自由讨论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3)教学组织
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支柱和保证。鉴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灵活、分散的特点,可以采用专、兼、聘等多种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其中,专职老师是心理健康的骨干力量,担负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常规性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组织等重要工作。兼职老师可以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在其教学任务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其教授的课程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聘任老师一般是具有深刻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或者是从事心理健康治疗的专业人员,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为个别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
3.3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它课程教育相结合
研究发现,一些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思政、语文、体育、音乐等课程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能主动的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完全可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
4 总结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保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应正确看待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问题,在改革中依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从体制入手,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助推器,从而全提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双敏.1263 名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6,12(5):153-155.
[2]王艳.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及抑郁状况的调查[J].中国校医,2012,1,26(1):10-12.
[3]李玉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调查研究,2010(5):84-85.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0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了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此,本文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对完善该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建设的思考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是该课程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基础与依据之一。我们在总结参照大学本科的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做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宣传、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外,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却重视不够。只有少数高职院校于2006年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于上级部门的不断重视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从2010年起才开始普及开设此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研究逐渐完善,并具有创新性。目前不少高职高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意识、人格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挫折应对、性心理与性健康、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心理、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已符合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基本精神的要求,但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实质上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
要体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制定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因为高职学校招生对象是高考招生中的底层生源,面对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高职学生比同龄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自卑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实际,设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轻松活跃,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形成强化与内化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教育机制。其次,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实际。在课程设计中,要根据高职学生将来职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热爱职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如针对狱政管理专业,要考虑监狱民警工作的复杂艰苦环境,考虑现场心理体验教学,就需要在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体现出狱政管理专业的特点,随后要形成与专业特点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心理影视资源库、练习题库等,并建立教学网站、监狱系统实践基地,这些都使该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的内涵。
二、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思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涉及青年心理学、精神卫生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内容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要求。
(一)要有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教育影响力生成、接受、内化、体验与评价选择的复合过程。课程建设目标体系自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目标要求,评估的目标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应该包括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而且应该以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具体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精神,清楚了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任务。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使辅导更具针对性。例如,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新环境,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处理好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人格等问题为重点;三年级学生则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做好择业心理的调适工作。只有建构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才能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
(二)要有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学与科研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教学与科研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而教师参与科研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及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最终有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可以说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目前不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只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基本上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师团队没有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精心凝练,没有在课程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创新,对教材建设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科研来不断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真正拥有自己的特色。同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评估,也要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标准对其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将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对教师科研不能只看重档次和数量、转载情况等,更应该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综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来决定该教师未来的培训、升级、激励甚至是薪酬。
(三)要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强调知识传授外,更为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成长,于是老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态,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能够接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较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做好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心理健康状态的最好注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潜移默化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的互动,促进学生心理自助。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助人自助,而不能代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单纯理论说教现象,要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让课程教学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强调学生的参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自助,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要有实践教学的体验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是一个广阔的、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实践情况灵活变通,探寻和构建更理想、更适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心理体验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一大内容。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造成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个体的心理感受,以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心理电影分析、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方式,以及采用课堂外的素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与见习、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这样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操作、去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等等。
(五)要有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十分强调个体发展的感悟与体验,需要一个内化的累积过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这就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参与性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
1.需要全面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除了检查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信息外,还要注意考查:是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是否培养了阳光的心态;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是否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获得了有用的人际交往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例如,一个与同学产生隔阂的学生,决心明天主动找对方谈心,以消除隔阂。
2.需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往每门课的考核,以课程作业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这种方式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成绩评价,没有强调心理课程独有的参与性体验过程,评价过于简单和片面。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采取“1∶2∶2∶5”评定方式。“1”是选课听课就得10分,第一个“2”是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活动为20分,第二个“2”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适应校园及社会20分,“5”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终书面成绩评价都会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在合格以上,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只要积极参与就会有进步,成绩自然就会合格,又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性,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心理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管理环节的思考
在考虑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环节,才能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规(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05页)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的监控,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组织保证。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时间还不太长,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有人认为高职学生重在学好专业课、练好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毕竟有心理问题的人占绝少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出于形势,是为了应付有关的检查和评估,从而造成课程教学规范缺失、师资力量的缺乏等,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狠抓“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教学及全面改善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师资,确保质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思政教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原有认知行为模式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质量这个瓶颈问题,已成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要求,并争取按需配备一定的专职心理学教师,这样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
(三)建立制度,加强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比内容体系建立评分体系,整个体系分为师资队伍及水平25分,教学条件建设20分,教学管理过程25分,教学效果30分。再次,按具体板块进行细化突出特色内容,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为师资队伍及水平的评价内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为教学管理过程评价内容,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全面改善效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等,全面改善效果评比再细化就包括了学生成绩落实方式内容,要通过“1∶2∶2∶5”的评定方式突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参与性评价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年立项课题(2010SZ013)
现代高职院校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其不仅体现在学业压力方面,同时还有社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诸多因素,使得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本文即是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索,说明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出了现代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开展时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实践活动以及校内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阐述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方式,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1世纪是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类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也使得社会对高职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摇篮,其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但在进行理论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们的心理环境,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一、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人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以及社交环境等的不断变化,现代人的心理状态与以往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高职院校学生尤为明显。以往该类学生所面对的压力一般来自于学习,这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均有明显差异,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表现出学习的疲劳度较高,成绩不理想,因此产生了厌学等负面心理。而现代高职院校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之外,其还要面对交际压力、情感压力以及就业压力等多重干扰,导致当下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每况愈下,轻则影响学业,重则放弃学业。因此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其能够有效纠正学生错误的心理态度,并帮助其更好地面对学业、就业和情感上的挑战,赋予学生全新的价值观念。
二、现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教育制度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都不太完善,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将大多数资金投入到了各专业技术设备构建方面,忽略了心理教育投资,因此导致其“硬件”和“软件”不够齐备,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缺乏,心理教育工作难以有序开展[2]。
(二)教育模式
很多高职院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对单一,未开展多方面心理课程,大多只是采用简单宣传或单一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们所受到的教育面相对较窄,心理教育工作效率极低,对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影响力不足。再者,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等学历方面有些弱势,单一的心理教育模式会使学生们产生厌倦心理,认为这种教育可有可无,起到了不良的引导作用,反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构成了不利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
(一)教育模式的探索
1.开设必修课程使其多元化发展
应该在高职院校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类课程,通过系统化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年龄段青年心理变化的规律,并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掌握提升心理素质的部分技巧,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为其塑造更好的个人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可增加其他心理课程选修课,比如爱情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等。使心理课程丰富有趣,满足高职学生对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向多元化发展。
2.打造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领导者还应该组建属于本校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可以采用外聘、内部培训等多种方式,尽快增加师资队伍当中教师的数量,为建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打下基础。心理教师的筛选一定要严谨,应对其本身的心理状态、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教育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质进行定期的考核,对能力突出的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奖励,有效提升心理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4]。
3.提升学科渗透度
人类已知的所有专业技能学科当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因此在开展心理教学时,不能单单仅依靠心理教育课程,而是应该将心理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当中,加深学生们对心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使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心理教育发挥实践作用,对学生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调动其学习心理学的主动性,辅助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高职院校部分学科当中会直接涉及到心理学的内容,例如采矿专业当中的地下作业心理调节能力、数控专业的紧急问题应对心理能力、会计专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针对于这些学科要开展重点引导教育,进一步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进行结合,有效利用专业学科来带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化掌握[5]。
4.提升宣传力度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各类资源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宣传,例如黑板报、广播、院内报纸、视频宣传等。宣传的内容可以根据国家心理宣传工作大纲进行,也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实际工作需求进行,可以采用专题宣传方式,也可以采用综合宣传方式,根据学校内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和具体程度进行相应的宣传工作,提升心理健康宣传的针对性。
5.校园文化建立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可以被当做是一种侧面心理教育方式,而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行为以及意识等三个方面。其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内建筑物的设计理念、教室内空间购置理念、校园内绿化区域和人工使用区域的配比等方面,其能够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整体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行为文化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流等,通过这些交流行为可以体现一个学校办学的宗旨和育人的态度。意识文化则指的是学校的校风、校训以及教学风格,而这一文化是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但对学生们心理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因此,在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以意识文化为重点,利用物质和行为文化的辅助,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二)管理模式的探索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在所有高职新生入学后,就需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并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就能够在后期教育过程中总结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对各类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6]。同时在每学期期中和期末时也要开展相应的心理调查工作,并将其实时记录到学生心理档案当中,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群体进行集中辅导或单独辅导,提高健康心理教育效果。
2.构建心理干预体系
在学校内部还应该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有效对学生的异常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和帮助。可以采取院、系、班寝室和心理中心多重联动方式,综合对院系、班级以及寝室内异常心理变化的学生进行干预。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该加大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心理咨询能力的培养,在班级内设立心理委员,对同学的心理变化进行观察,并将其及时上报给系辅导员。院系各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培训也可以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帮助,这样就能够有效分担心理教育老师的工作压力,同时增加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效率。
3.设立学生辅导室
在院系内专门设立学生辅导室,并由专业的心理辅导师来辅导,开通专门的qq群、微信群等开展相应的工作,有效对学生们的成长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可以采用针对性的辅导方式,如学生的成长问题较为隐私,则应该采用“单对单”、“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不允许第三人在场,以保证学生隐私权。同时对于部分具有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则可以开展团体交流方式,这种心理辅导方式与国外心理咨询中的“互助会”相似,让学生们围坐成一圈,由心理辅导师主持交流会,让学生们进行自我介绍,并说出自己内心的问题,由老师和其它同学帮助其进行疏导,在此过程中其它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自身心理障碍的调节方法。
(三)实践活动的探索
可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其暂时远离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增加学生们社交的机会,从而为其提供克服心理弱点的平台,培养学生们勇于面对挑战的勇气。同时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真正落实全面发展方针。还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为其毕业做好准备,继而降低其就业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校园网的探索
可以为学生们创建校园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有效整合高职院校的整体资源,包括人力、宣传、物资、信息、设备等,紧密围绕心理健康问题,进而保证校园心理健康网络的立体化。同时,还必须鼓励学生们参与到网络的构建工作当中,并邀请学生家长进行配合,有效弥补学校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也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锻炼的机遇。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其区域内联合更多的院校开展“多院联动”方式,给学生创建一个更大的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和社交平台,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扩大学校资源的利用度。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其理论教育同等重要,应进一步扩大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并构建心理档案,组建校园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作者:赵英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学界.高职院校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4(5):92-94.
[2]应金萍,徐竞,庄朝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趋势及对策[J].职教论坛,2010(15):67-73.
[3]孔德博,冉冉,王建永.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04-105.
[4]吴美娟.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2(3):164-165.
[5]李玲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7):48-4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08-0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却由于教师授课方式的陈旧导致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以至无法凸显课程本身应有的作用及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本文笔者提出采用案例教学法、聆听报告等来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程序化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陈旧且针对性不强,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离,尤其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理论化太强,学生倍感课程枯燥无味,尤其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尚未摆脱传统讲授式的束缚,教师按部就班地教,学生机械地听,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程序化。
二、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法
(一)运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案例教学法起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教育界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自行准备阶段。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教师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并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2)小组讨论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学历、职位因素、工作经历等,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学习小组。
(3)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0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
(4)总结阶段。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还可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讲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章第三节高职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调控策略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如下案例:2010年3月30日四川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三的学生曾世杰在学校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让学生自行查找该案例的相关报道,围绕情绪产生的原因和调控策略展开讨论。同时课上教师可用相关的大量视频图片和视频冲击学生的视觉,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聆听报告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教学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实效性差。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将信息化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育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普遍,互动沟通少,教学实效性差。由于采取3~4个合班制,班级人数较多,学时少,很多教师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知识讲授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时间少,课堂上基本是“一言堂”,活动体验少,师生互动也比较少,陷入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困境,以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因为班级人数多,教师组织课堂的压力较大,课后与学生的沟通比较少,学生的课后知识内化难实现,以致教学实效性差。2.学生方面。学习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更倾向于网络学习沟通。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不重视公共基础课,觉得没有专业课重要,因此常常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参与互动较少,再加上当今学生是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群体,更倾向于网络学习的沟通与交流,但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薄弱与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存在矛盾。如何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网络习惯,又能营造师生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和实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不再是独角戏演奏者,而是提供教学资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而是知识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第二,坚持小组协作探究,活动体验交流的原则,通过心理活动体验感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而且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内化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体现“合作、创新”的教与学理念;第三,坚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知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结论。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课前的教学活动不再是枯燥无味的预习课本,而是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带着引导问题自主学习。即使课前学习存在问题,也能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使问题获得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安静”的听众与“孤独”的记录者,而是在讨论交流与分享中习得知识,在小组讨论与合作中迸发创新思维,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针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翻转课堂的特点以及高职学生需求,以2016级机械工程学院10个班级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为例,具体阐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认知;课中阶段是学生通过教学课堂与老师交流,实现对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是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小组协作,完成课后练习,实现对知识的升华。1.课前阶段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设计者,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课前学习任务单。学生是翻转课堂的执行者,学生登录网络平台,在“课程通知”模块查看任务安排,根据任务安排在“学习模块”选择相应的微视频和电子课件进行学习,在“课前测评”进行作业浏览及自我测试。学生也可在“课堂讨论”模块进行在线讨论和提问交流。此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相关资料学习并完成课前学习任务,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下一步课中阶段的教学组织实施。“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阶段实施流程如表1。2.课中阶段以课堂教学平台为核心,答疑解惑,知识内化。学生通过课前阶段的学习对于知识点有了认知,接下来主要通过与教师及小组同学的交流以及进一步的活动体验,使知识得到内化。本阶段,教师是翻转课堂的主导者,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根据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并给予新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参与活动体验和行为训练,主动思考所学知识,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并把体验感悟在“课堂讨论”模块,同学之间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教师也可以及时看到学生完成的情况。这样教师不用再花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对于重难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心理活动进行加强练习。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多了,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课中阶段实施流程如表2所示。3.课后阶段:以课外实践平台为补充,知识升华。学生可以利用老师在翻转课堂中提供的“巩固练习、拓展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在线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融会贯通,得到知识升华。考核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从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两个方面展开。本阶段中,教师是翻转课堂的辅助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练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以及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组内和组间的协作交流,使知识得到升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阶段实施流程如表3所示。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课程结束后,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老师访谈对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效进行调查,结论如下:第一,翻转课堂的认知度提高,88.5%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模式,86.2%的学生认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心理问题的调适及心理素质提升有帮助,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更受学生欢迎;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实践反思:第一,教学资源方面,希望获得更多、更便捷的优质资料;第二,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第三,翻转课堂的参与度方面,少数学生不参与活动体验,小组合作不够主动,探讨问题不够深入,在今后教学中将关注这些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学生从知识认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升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能力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提升等具有积极成效。与此同时,教师的学科素养、信息技术素养、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也获得相应提升。该教学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3]黄阳,刘见阳,印培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