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设计

中职学生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让基础一般的中职生学习数学比较困难;可能是学生学习动机不明,没有好的学习态度;也可能是学生受身边环境的影响,认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没有什么用处,放弃学习数学;当然也有别的因素或者综合原因影响了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教得吃力,学生不愿意学,教学效率低下的结果。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况。教师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形象的生活体验联系,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和学生专业有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从生活中学数学知识,在兴趣中思考问题,通过交流探讨获得学习能力,最后把数学变为有用的工具,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

我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精神,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与其他老师一起对现有的中职数学教学进行尝试。以下是我对设计好我数学和生活、专业、实践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一、学什么样的数学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掌握必要职业技能的学生。他们有各自的专业,需要的技能也不尽相同。数学作为一个基础文化课,从代数到几何,从函数到图像,包含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不同的专业需要的数学知识也大不一样,比如学电子商务的专业学生学习计算和统计知识更加重要,而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函数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则更有用,机电类的学生对函数、几何知识要求更高。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教学生人人有用的数学呢?答案是肯定的。选择人人有用的数学可以使得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让数学教学与学生专业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提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效率。

当然,数学教学与专业结合,与实践结合,不是说不需要学习和本专业无关的数学知识,毕竟学习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对现有数学教学模块进行分类,分为基础数学和专业数学。基础数学,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对数学有最基本的了解,能利用工具进行计算,可以减少相关的教学时间。专业数学和专业知识结合,先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利用专业模块,用数学工具计算、设计、解决相关专业的问题,教学过程依托书本,又不依赖书本,选取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知识进行强化教学。不管是基础数学还是专业数学,都不仅限于某一个专业,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其他专业中的应用。

二、与专业知识结合,做好精心准备

既然数学要和专业知识结合,教师就必须对所教学生的专业有一些了解。如果专业知识比较难,至少也要知道哪些专业知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我教机电专业时,在请教了专业教师后,我把函数图像、三角函数、多面体旋转体、导数的应用与机电知识结合,进行一体化设计。比如讲解三角函数图像时,与电工基础正弦交流电结合,让学生了解周期与频率,通过图像直接观察,通过计算得到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峰值,通过观察得到相位差。当然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探索,才能找到更适合的方式,这就需要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三、制定目标,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处问题情境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够与学生的专业结合,会使学生产生“这就是有用的数学”的感觉,促进学生主动去学习,从而解决问题。数学知识未必全部和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关,但是这些与专业联系不大的知识也同样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从而吸引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学生实践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游戏发现规律,可以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一些结论,还可以是分组竞争情况下对问题的研究。比如在讲等差数列时,一位老师创设了“数青蛙”游戏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比如在讲多面体旋转体时,一位老师拿出简单机械零件,设计让学生完成零件的设计图,既分析了性质,又让学生作图;比如讲解指数函数时,一位老师通过让学生折纸,让学生体会到函数值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

创设情境,无论是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还是联系不大的知识,都要使创设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能很好地互动的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

四、组织好学生探索交流,寻找数学理论知识

在创设好了情境,学生开始思考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向着学习目标前进。这时候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的结论。对于学生互相之间对结论的质疑、争论,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最终在班集体的交流之下得出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这一过程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步骤,而且是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能够学习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的成就感。

五、归纳应用,提倡创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需要的是有用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数学相关的知识后,可以先创设一个类似的应用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独立或者几人分组一起协作地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应用知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是学生开拓创新的基础。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创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比如在教正弦定理后,可以让学生仿照例题设计一个用正弦定理测量教学楼高度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用其他更加简便的方法(数学方法)得到结果。

六、关于考核评价的一点思考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学成功与否,成绩如何,将决定学校的前途和发展,也将关系到整个职教事业的前途和发展。沿用工厂中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或是强调理论的重要性,或是专注实践的训练都已成为过去,应当设计符合学生和教学特点的理实一体化模式,从而提高技能较能教学的实效,并能提供给学生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体现在职业教育中就是要强调技能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的车工技能是机械、机电专业的专业技能,还是数控专业的基础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一、制定计划,划分模块

中职学生的技能训练应当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达到中级工技能水平,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明确的模块,以及科学的评价机制。

模块一、切削加工的基本原理。包括对车床的认知及有关切削的基本概念、车床操作规程的了解和车刀的结构。

任务一:让学生熟悉车床的构造及其传动系统、系统,工作原理,掌握普通车床的安全操作规程,手动操作车床;

任务二:了解切削原理,掌握切削用量的概念及简单计算和调整;

任务三:掌握车刀结构的组成以及刃磨车刀的要求和方法。

模块二、简单轴类零件的加工。包括外圆、端面、圆锥的车削和倒角。

任务一:正确安装工件和车刀,让学生知道安装工件和车刀时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任务二:用90°车刀和45°车刀车削端面,并对切削过程进行比较;

任务三:用90°车刀车削外圆,并控制直径和长度。让学生掌握精确控制直径和长度的方法;

任务四:用90°车刀和45°车刀倒角;

任务五:用偏转小拖板法车削圆锥面。让学生掌握小拖板的转动方向和角度的计算;

任务六:综合训练,即将以上任务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设计一个简单的轴类的工件,让学生按照正确的工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予以评判。

模块三、简单套类工件的加工。包括钻孔、车削圆柱孔、圆锥孔、孔口倒角。

任务一:钻孔练习,并说明切削液的选择方法和切削液的浇注位置;

任务二:认知镗刀并进行刃磨。让学生明白镗刀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能够根据不同的孔进行磨刀;

任务三:分别对通孔和盲孔进行车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刀头的尺寸以及刀杆的长度对车削过程的影响;

任务四:车削圆锥孔,让学生知道小拖板转动方法和角度的确定,并加入反镗刀练习;

任务五:简单套类工件的综合练习。设计一个工件,让学生在规定的实际内完成,并予以评判。

模块四、车削三角形螺纹。

任务一:认识内外槽刀,进行刃磨后,作切槽练习;

任务二:了解螺纹的形成及其主要参数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图纸中读出三角形螺纹的主要参数的数值;

任务三:熟悉内外三角形螺纹车刀的主要参数,并正确刃磨;

任务四:调整车床的手柄,获得正确的导程;

任务五:在工件上切槽,利用倒顺车法车削外螺纹;

任务六:在孔中切槽,利用倒顺车法车削内螺纹;

任务七:车削螺纹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予以评判。

模块五、车削梯形螺纹。

任务一:熟悉梯形螺纹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其与三角形螺纹的不同特点,明确获得合格精度的主要参数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任务二:掌握钻中心孔的方法和要求,并使用一夹一顶工件;

任务三:调整车床手柄,车削单线外梯形螺纹;

任务四:掌握用百分表分线的方法,车削双线外梯形螺纹。

模块六、用三爪卡盘装夹车削偏心工件。

任务一:熟悉图纸中偏心的表示方法,并正确计算在三爪卡盘上垫片的厚度;

任务二:车削偏心轴练习,并进行检验;

任务三:车削偏心套练习,并精心检验。

模块七、车削中等复杂程度工件。

任务一:按照中级工的要求进行单件练习,并检验分析;

任务二:按照中级工的要求进行配合件练习,并检验分析。

二、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按照指定的教学计划和划分的模块,先进行理论讲解,然后再车床上进行示范操作,再让学生练习。

1.讲解理论。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教师要深入浅出,不要追求理论的深奥,而要强调理论的实效,即要紧紧围绕任务讲授理论,尤其要突出常用工具、量具的使用。

2.指导实践。每一个任务的完成与否,取决于教师示范操作的准确程度和对操作要领的讲解。当学生进行了某一个任务的理论学习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分组指导,同时,还要指明哪些操作是违规的,哪些操作是低效的,哪些操作是错误的,哪些操作是可以弥补缺陷的。教师示范后,让学生逐一操作——这一点很重要,既能掌握学生的领会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再作单独指导。

三、操作练习,回馈理论

教师在操作示范的同时,不仅要讲解操作步骤和技术要领,还要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待学生能够掌握某一任务的操作后,设计必要的理论知识问答,检验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和领会程度。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的的学生,要耐心的说明理论的重要性,并再次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明白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就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

四、注重过程,全面评价

对学生予以准确、客观的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车工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理实一体化教学,不能重实践轻理论,也不能轻实践重理论,将理论和实践权衡;

2.评分标准不能仅仅依据检验工件后的得分和回答理论知识的正误,还要结合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严谨,过程是否准确、动作是否到位等方面予以评判;

3.学生在加工工件的整个过程中是否符合现代生产所具备的员工素质,即是否达到企业“5S”的要求也要作为评分的参考,如工量具的摆放是否整齐、工作现场是否整洁、着装是否规范等应该纳入评分标准内;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重点 教学方式

一、我国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跨文化教学现状

张红玲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定义为:由学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活动设计,将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一项教育活动。严明指出在我国学者对大学英语夸跨文化教学的研究中,多集中于交际和语言的关系、中西习俗比较、非语言交际及中西管理模式比较等方面。很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其研究目标和研究成果不足,实证性和具体性研究较少,大学英语的教师的研究能力较弱。在我国目前的跨文化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中,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偏差,教学内容片面,在教学中,教师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育,主要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而不是英语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语言教学中着重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定英语文化教学的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开发英语教学的潜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点

跨文化教学重点在于提高教师本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水平和加强在教学内容方面的改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应该从既有的教材中挣脱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知识视野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自身的体会和经验联系实际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结合。如果在一堂英语课中,教师只是按照书本的内容进行教学,而不具体举出实例,学生就无法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无法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高校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跨国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教师在完成海外进修后需要和正在进修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对双方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没有进修条件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从多方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时事热点、风土人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1.丰富教材内容,加入跨文化交际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教材的内容着手。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在选取和编排教材内容时,要突出教材中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教材内容中的对话要取材于真实的语境,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在现有教材内容上一定程度地涉及政治、文化、宗教等,呈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在教案中加入相关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等内容,将教学分为多个模块。例如:在国际视野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等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全球视野,整加学生对国际问题的兴趣。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语法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习语对比法、关键事件分析法等,配合不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口头汇报等,在教学中注入活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对中西方不同种族的思维方式、文化特征进行对比,以此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3.利用F代化的教育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方式,辅以生动的语言,令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提高,为学生了解跨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视频等,令学生直观感受英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水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对英语教学中的量和度有适当的掌握。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总结

跨文化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广义角度看来,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在狭义角度看来,则包含了日常用语、民间谚语、专业术语、成语典故等。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培养关注国外时事、阅读外文杂志和期刊的习惯,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天地.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前沿,2013,(22):127-128.

[2]蒋志娟.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2016,(30):180-181.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非智力因素;作用;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457-02

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等)以外能作用于学习的条件,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从人类智慧行为的心理结构看,非智力因素属于非认知性心理机能系统,即动力系统,在学习上发挥着动力、定向、强化和创造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这么说,人的智力因素如果要发挥到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对于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并不在中考或高考的范围之中。所以,他们并不看重信息技术的学习。除了喜欢上网、游戏外,对其它的学习内容普遍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所以努力程度不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导致成绩不理想。其实,他们的记忆、思维、观察力等方面并不处于劣势,这都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和应用的结果。因此要充分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采取切实必要的措施予以优化。

1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分析

研究表明,人们在智力因素方面并无多大差别,但在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心、谨慎、一丝不苟和好胜心等方面则是千差万别,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就远超过成绩平平者。显然,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了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异,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前者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学习成绩是这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古人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不是不会做,是不肯去做。“能”即智力因素,而“为”就是非智力因素了。“不为”则无以成才。对于学生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1.2 增强自信的作用

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而信任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许与鼓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一经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并不差,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并善于观察,力求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让他再尝试。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某学生答错或不会回答时,应该及时启发,帮助他获得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下次再提问时,如果该生回答正确,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1.3 磨炼意志的作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它无论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等无不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学生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坚强的意志在学生学习处于困境时尤其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不断鼓舞学生去战胜困难,取得学习进步。

1.4 诱导情感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健康、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情感教育贯穿于智力教育的始终,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诱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的语言、表情、目光、行为等,都是情感传递的媒体,对学生对待各学科的学习态度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证明:一个干净利落的手势,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情绪激昂的话语,可以和学生达到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5 补偿智力的作用

智力发展欠佳、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若其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比较过硬,往往可以补偿智力方面的不足。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九分学力一分才”;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达尔文在日记中曾写道:“……不仅教师,连家长也认为我是平庸无奇的儿童,在智力方面也不比其他孩子高……”。爱迪生、牛顿等大师,在幼时直接就被视作“笨人”,然而,“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他们矢志不渝、笨鸟先飞、勤奋不已,终成一代科学巨匠。

1.6 激发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阐述了兴趣对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教学目的的达到。

总之,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大致包括勤奋好学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

的学习习惯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良好的个性等,它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

2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措施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想学才有可能学好。我在上C程序设计课时,学生觉得枯燥难学,而且实用性不强。我就和同学们讲了一个2000届毕业生韦梁邦的创业之路,他毕业后凭着高中毕业证和中级程序员资格证书就去了深圳,当时已经掌握了C语言和VB的编程,又能做动画和网页。现在他已是深圳一家公司的技术总监,下属中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为了激发学生对C语言感兴趣,我专门通知韦梁邦回母校给师弟、师妹上一节C语言课。课后,他和学生聊天,有学生谈到C语言又难学又不实用,为什么还要开课呢?韦梁邦说:“我当初应聘时,被经理看上的就是那过硬的编程技术,因为上学时我曾经做过软件开发,对C语言非常精通。当然,C语言在目前的应用上并不广泛,但是,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课程,它体现出程序设计的思想以及各种过程和结构的模式,这是在编程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体会学习的乐趣,才能不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好地学习和利用新的知识,完善和提高自己,不断地适应本专业和社会的发展。”通过这次课,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实战能力,才能更好地去创业。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想学”C语言。

2.2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

“乐学”是指要让学生时时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和欢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来制订学习目标,让学生尝试成功。学生有了成功的经历,就能获得一种自我肯定的内驱力,从而消除对学习的一种畏惧心理。其次,要多鼓励,不仅要鼓励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同时也要抓住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

我在VB的教学中,课程的安排总是由浅入深。开始的入门课,我就从简单的实例入手,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出程序的界面,这样学生就感到VB的学习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从而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然后我就接着介绍各个控件的用法,再过渡到基本语句、数组的学习。在上机练习的过程中,我还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去辅导其他同学做题,这样大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班的梁耀洲同学通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就已经可以自己开发一些小软件,我就及时的表扬他,并树立他为学习标兵,号召其他同学向他学习。

2.3 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

“勤学”指学生能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过程。遇到问题努力寻找答案,直到把问题解决,不半途而废。因此,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他们养成勤学的品格。

我校2001届毕业的王竞同学,他爱好电脑,自己报名参加了我所带的计算机课外小组,刚开始时,他都按时参加活动,认真做题,但随着难度的增加,他有一些畏难情绪,我及时找他谈话,用成功的例子鼓励他战胜困难,并经常单独出题给他做,让他不懂就问,一定要解决问题。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学习意志克服了困难,并在1999年顺利地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考试,2000年4 月份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三级考试和全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的中级程序员考试,2000年10月通过了全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考试的高级程序员考试,中山日报以《高中生圆高工梦》为题给予了特别报道,广州日报也作了相关的报道。

2.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 “自学”

“自学”即“独立学习”,是指无需指导、自主地学习。教师应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增强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养成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课中自觉思考、探究,课后及时复习巩固,课外自主阅读有关资料,平时勤观察、勤练笔。

我利用上信息技术基础课中“视频的处理与加工”这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去拍摄一些生活短片。我先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组选好主题,然后在课余时间,由小组长负责召集成员去活动。到上课时,我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一种较新的视频制作工具Windows Movie Maker,把拍摄的素材编辑、制作成视频短片。作品完成后,要求每个小组把作品放在网络上,其它小组都可以观看。然后大家互评作品,老师及时的总结,并表扬比较投入此活动的同学。通过这次实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

总之,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智力因素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尽可能创造条件、采取措施优化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促进学生更快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