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计算机的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改 实训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220-0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许多单位部门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近年来,在高职院校全面推广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必须。本文根据笔者亲身经历,就具体如何实现课改,给出了超实战的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背景介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学生较全面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课程,无形之间代表了整个学校的教学形象。同时,它又是门极难以管理,难以课改,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为什么呢?
(1)授课学生人数众多,专职授课教师少。大部分任课教师来自于行政岗位、外聘教师,存在管理难现象。(2)缺乏练习环境。练习环境不单单是指有电脑可以操作。而是指,可以给学生随机抽题,并自动打分的系统。传统的授课环境中,老师下发题目,学生各自练习。而在有限的课时内,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每个学生操作的情况,因此,教学效果完全无法掌握。(3)考试难。早期的考试,采用的半人工方式,虽然试卷是电子化的,但是除选择题外,其余都必须人工阅卷,最后合成分数。整场考试安排了技术人员、计算机老师、监考人员等,牵涉相当的人力物力。(4)题库难建设。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已有上百套试卷,题库的收集,研究分析,及实时更新,都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来建设及维护。(5)授课内容不一致。因为没有统一的题库,造成授课内容不一致,学生练习的题库都由任课教师自备,因此,出现过于依赖教师本身,完全由他们决定了授课班级的上课质量,出现了信息冗余。没有团队化、系统化管理该课程,更谈不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了。(6)教研活动难。教研活动对于公共基础课尤为重要,每个学期,只有2~3次的教研活动,客观上,由于各位老师时间上的冲突;主观上,重视度的不够,造成教研活动出勤率低,唯一跟老师沟通的机会都没有了,很难了解课改措施,推进课改困难。
2课改实施与创新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体现高职教育特色,课改是势在必行的。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是管理方式的改革。
2.1 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等级考试系统,建立以该系统为中心的运作流程
系统的引入,解决了缺乏练习环境、考试难、题库难建等问题,提供了入学水平考试、平时教学练习,以及各个知识块的考核功能。它集教学、练习与考试为一体,建立了良好的数字化校园形象。不仅简化了考试,还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监督,保证了教学质量。
2.2 建设以该系统为核心的各类模式
引进该系统后,随之相关的课程运行模式,考试模式,行政管理模式,都要根据新的情况进行改变。今天,这样一门公共基础课,就必须从课程管理入手,采用简洁、实用,依靠整体的配合和“公式化”的方式,去落实各项工作。(1)课程运行模式。首先,进行入学水平测试,根据分数,参加人数、学校硬件配置情况,划分层次,进行分层教学;再者,针对知识点考核,通过者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不通过者继续该门课程的学习。考虑到极少部分学生无法通过全国考试,每年4月份,由我校基础基础教学系组织一次补学分考试。从简了的考试过程,让考试从一种偶态变为一种常态,由考为中心,变为以练为中心。(2)考试模式。进行考试改革,取消期末考试及补考,全面实施形成性考核+证书的考核方式,实现“双证书”教学计划的要求。(3)行政管理模式。这是根据每个学校自身情况而制定的,在我校,基础教学系负责课程的教学管理,图书馆负责技术资源管理,其他各系分别组织实施教学。
2.3 增加实训环节,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内容、相关知识点,增加了简单、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实训环节。具体如下:(1)计算机基础:介绍如何配置电脑,开出一张电脑配置单。(2)Windows操作:办公室文档分类保存、打印机设置及使用。(3)Word应用:求职简历的艺术排版、毕业论文的综合排版。(4)Excel应用:家庭理财。(5)Internet应用:通过Internet搜集关于相关学科的资料,模拟Office环境收发邮件。
2.4 引进《天空教室》,对计算机教研团队进行规范管理
建立师资库,网上召开教研活动,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及各类相关规章制度,公布每次知识点模拟考试成绩等。并实时对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库、实训情况等进行讨论反馈。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时间、空间而造成老师无法及时沟通的情况,实现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管理。
2.5 编写内部辅助文档,规范授课内容
为了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是需要所有跟该系统相关的人员都达到工作目标,为了有效的完成任务,需要把已掌握的资源,转化为促进他们工作的条件,编写内部辅助文档,辅助主教材,规范授课内容。如:《课程考试系统使用手册》、《关于“进制、编码、字符”题库的汇总》、《任课教师及机房管理员信息汇总表》等。
2.6 采用了进程报告方式,保证课改工作顺利推进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时向所有相关领导、工作人员采用了提交进程报告的工作方式。进程报告中阐述了本次已完成的工作任务,发现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这样的通报方式,可以让校系领导了解项目进展,对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给予支持解决,相关各系工作人员亦可以相互参考工作,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论文摘 要】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网络”课程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已属于基础实践课程之一,但由于教材的编写、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的教学模式等因素导致该课程成了一门较为空洞的理论课。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基本方面探讨了在该门课程教学上的一些做法,使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够真正地感觉到这门课程的价值。
一 引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目前在各个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已成为核心课程之一,甚至有部分高校已将“计算机网络”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在高校中已日趋成熟。但该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仍出现起步较晚、层次不一的局面。不同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重视程度都有不同的理解,教学中遇到了教学目标单一、理论知识枯燥、实验项目难以操作等问题。
学生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普遍反映是只学了一大堆网络名词、概念和结构图,有些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学习这门学科,但是几节课下来,兴趣已所剩无几了。一学年总结下来,理论和实践方面好像都没学到什么东西。水平仍然停留在只会使用ie浏览器、“上网”和“聊天”阶段。
以上这些问题均暴露了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问题。因此,只有凭借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对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修正来弥补教学中理念、手段和实施条件等方面的不足。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分别阐述对该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二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1.教学目标方面
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必须的技能(组建简单网络和管理网络),同时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原理理论知识,以利于他们以后的知识更新。
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该课程的正确认识为主线,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通过可操作性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方面
如今,各个中职学校所使用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教材都大同小异,教材中先理论、后实训,教材的开始就是众多的网络名词、概念、定义、原理等一些抽象的东西,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到这些名词时就有点懵懵懂懂的,兴趣自然提不上来。
因此,从教材内容上,教师在教学初可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从行业需要或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增加和删减一部分内容,并且选取一部分主线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和学习重点,选取一部分非主线内容用于增加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学习性。专业重心上,理论教学随时穿插于实训内容中。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单纯的理论讲解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实训内容不能滞后于理论讲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应将理论内容穿插在实训部分中,以实训操作中遇到的现象映射出相关原理。分层教学上,充分引导和辅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帮助不同的学生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向。比如,引导对网络组建方面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组网技术方面的知识,推荐对windows网络管理感兴趣的学生研究活动目录设计和windows域管理。对服务器管理感兴趣的学生从配置使用ftp、serv-u服务器等方面进行指导。
3.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可把课堂模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训课,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穿插的,但是一堂课的重心在理论还是在实践,这需要教师去权衡比较。想让学生学会如何做水晶头,如何组建一个小型的对等网等相关技能,就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训(实训包括实地实训和模拟实训);要想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理论和原理相互结合、相互贯通,知识链一环套一环,那就需要教师进行理论讲授。
第一,理论课模式。(1)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验证理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印象。实物展示和现场操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拓扑结构概念时,可以结合本学校校园网的拓扑图和一些实物照片,来阐述为什么会有各种拓扑结构,不同的机构中的优缺点等。(2)巧妙设计疑问和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听讲。带着问题去了解一个知识点,更加激发起学生的内在求知欲。比如,在讲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与作用时,就带着这样一种疑问开始整节课:“机器a向机器b发送数据,一般程序就是a把数据发到线路上,然后b收到后就把数据取下来,但是,中间环节可能会出错,通信线路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数据链路层就必须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哪些解决办法?”。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整节课程,而检验这节课的最终效果也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3)善于使用课件和模拟软件,特别是带有演示效果的课件或模拟软件。制作课件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将一些理论的东西更直观的表现出来,是在没有实物的基础下而采用的一种演示方式,但是,课件的展示并不是单纯地将文字内容演示出来,而更多的应该是产生出一种动画性质。比如,在讲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的时,可以采用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模拟出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直观地演示出交换机中mac地址表的形成过程以及与各个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4)理论内容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理论知识的教授需要循序渐进,前面知识点的内容不掌握,后期知识点就难以与之形成一个串联,但是从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信息素养来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比如数据通信原理、广域网技术等,这些知识点对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能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影响不大,可以留到后期给学生简单地讲授,或结合一些考证的需要、考证的试题给学生讲授这类型的知识,效果会更好。这样保证了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首要任务的同时,也达到了提高的目的。
第二,实训课模式。(1)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实用部分。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网络应用案例和任务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根据中职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培养目标,把组件网络和管理企业局域网,基本的双绞线制作、网卡、交换机、路由器等器材的安装、设置和使用,windows nt服务器、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的安装和使用等作为实训课的重点,让学生在一年的课程学习后,能感觉到自己能够独立动手做出点东西来。(2)巧妙安排实训课的实施过程,重视培养小组团队协作精神。实训课对学生来说的主要任务就是自己动手去解决或者完成一个项目,就此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成员根据能力混合编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实训,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完成实训任务。(3)注重实验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在实训课程中,学生会碰到理论上想不到的问题和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因此,不管实训是否成功,每次的实训报告是一种及时总结的必要手段,对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以便于完善整个过程。实训报告的写作加深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印象,同时也联系了一部分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4.教学评价方面
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过于单一,但也不需要过于复杂。评价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1)理论考试部分,用于验证学生对定义、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程度。(2)实训考试部分,在规定时间内独立的完成指定的任务,用于验证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3)实训报告部分,从实训报告中能够看出学生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三 总结
根据教学实际来看,计算机网络课程相对于一些原理性课程来说还是较受学生欢迎的,如何将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传授好,对于中职教育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课时限制,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评价体系。因此使用“基本理论内容+偏重贴近实际需求的实训”是目前最为直接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成中.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3
[2]曾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报,2006(s1):92~93
[3]卢加元.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设想[j].福建电脑,2007(08):214~215
论文关键词:高职 实训基地就业 影响
高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场所,是办好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它承载着培养合格高职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力的重要任务。全面落实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和保证办学的基本条件,促进高职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就业思想,就必须强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活力。基于这一点,作为高职计算机类的核心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由于其专业实践性强,对其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流程、技术含量以及和外界信息及时接轨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就业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1高职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职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牵引,以网络应用培养定位为核心,配合专业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教学、面向学生、面向市场。”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太强,在网络实训教学制度、实训人才队伍、实训教材体系和实训设备设施这四大方面的建设应该同步协调进行,在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的基础上,根据网络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训内容要求,确定网络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
由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因此在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宽径、厚基础、倡个性、重创新”的复合型网络人才,是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实现基地建设和管理。开放式网络实训基地可为师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创新意识、开发创造潜能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利于使实训变成思考、探求、感悟的实践过程。因此网络实训基地建设应立足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立足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开放式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局限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的开放,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重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2开放式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和步骤
2.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网络实训教学和管理体系
(1)逐步建立“一条主线、四层次实训”的网络实训教学体系,这种体系结构,重点在实践,目的在就业。一条主线是素质培养与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训分别是:网络基础技术应用实训、网络强化技术应用实训、网络核心技术应用实训、应职应岗实训。具体内涵见表1。
(2)改革原有的专业教学体系。为适应学生的就业,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在网络人才培养方面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必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建立实训与理论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真正从传授知识转化到能力培养。
①除教学大纲上已明文规定独立的实训课程外,配合正在实施的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修订教学计划,重点解决网络实训课及实训学时的安排与设置问题,努力从源头上解决实训内容重复、实训方法简单的问题。
②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确保网络实训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实训教学检查制度、实训报告批改制度、实训教学考试制度,切实加强实训教学过程管理。
③督促鼓励网络实训教师的自学能力。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应该鼓励网络教师能根据发展形势,积极探索网络实训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实训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促使网络实训教师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训教学工作活力。
2.2建立和健全网络实训教学管理制度
(1)完善网络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计算机网络设备是学校的高端设备,在网络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学校只注重网络本身的先进性甚至是建设网络实训基地引起的轰动效应,对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成后的应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引起初始投资和资源闲置的双重浪费。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很有必要。
(2)完善毕业实习(设计)管理办法。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毕业或实习训练,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学校的管理中心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教师应该加强对网络实训学生的管理。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习,必须让学生深入到专业实践一线,切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为学生的零距离上岗打下深厚的理论和实际基础。
3打造校内和校外网络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计算机网络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决定了该专业实训基地的重要性。校内实训基地只能提供该专业学生的基本实训,不能代表当前网络发展的高科技前沿,为了让学生技能和社会发展潮流接轨,校外网络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表2、表3提供计算机网络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简表。
4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对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高职计算机网络的实训基地建设处处应该体现以当前技术发展为准绳,以方便学生就业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训,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这样既减轻了社会的就业资本,又为行业培养对口专业人才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4.1增强了学生就业的信心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体现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其新设备层出不穷,功能也不断完善。高职的网络实训基地,虽不能牢牢跟上网络的发展步伐,但校外网络公司和企业基地上的实训,至少能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大幅度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就业的信心。良好的影响带给高职学院的,不仅只是就业率,也直接带动了该专业的后继学习者。
4.2减少了学生跨行择业的机率
当前,就业仍然是高职学院急待解决的瓶颈。专业的大众化,教学的传统化,造成了当前社会一方面对行业人才的渴求,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对口专业学生无处可去的局面。很多毕业的高职学生不得不面临刚刚毕业又择业的尴尬境地。这里固然有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实训机会不够珍惜的个人因素,但高职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是否合理、实训教学管理是否到位存在着巨大的关系。基于以上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建设分析,可以大幅度减少该专业学生跨行择业的机率,对高职学院提升专业的品牌,打造特色的专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响力。
4.3高就业力推动了实训基地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维护;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95-01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动手能力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装与维护技能、软件的安装与卸载和简单的计算机故障分析、处理能力。本课程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内容更新快、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相关就业岗位的信息反馈,其是各个岗位实际工作的基础,无论是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员、软件开发与软件维护人员等,都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事实情况是:之前很多同学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实践性、动手能力的重视不够,或者说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对此,我们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我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这三方面进行教学探索。
一、教学设计
除了在校内实训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重视工学交替,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周末业余时间组织本课程学生为校内其他学生搞“计算机维护和咨询”活动,推荐学生到实训中心做机房管理员、多媒体教室管理员助理,协助管理员解决计算机的各种故障。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到电脑城公司参加实习,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了解用户对计算机市场的需求,了解计算机相关的最新知识,熟悉计算机产品的性能和市场行情。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计算机系统配件,为用户制定一份计算机配置与选购方案。采用一体化教室教学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能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融“教、学、练、思”于一体。将课堂教学引入实验实训场所,教师一边进行课堂理论讲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场实物展示、现场操作演示等形式,学生一边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实施
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影像,拥有图文并茂、直观、交互性等优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一体化教室通过投影播放多媒体课件,将课本中的图片、图形清晰地展现,教师的操作步骤也能实时的体现,一些故障的声音也能让学生听清。有时还用视频教学,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的过程中,由于教师需边讲解边操作,同学们围在教师的周围观看,这时只有站在离老师近的少部分同学能够看清楚老师的具体操作。其他同学看不清,以至于不愿看,教师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讲解很多遍,导致学习效果差。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开课前先拍摄一段关于计算机组装的教学视频,然后通过投影播放,对于重点难点还可以放慢速度或者回放进行重点讲解。通过拍摄教学视频,老师只要讲解一遍,所有同学都可以看得很仔细。在一体化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拥有一台可以实践操作的计算机,教师讲解的同时,学生可以按老师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操作,不至于老师讲完,学生就忘了,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教学效果。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特别是计算机硬件,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跟计算机知识密切相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一体化教室中不可能及时更新当前主流设备,教材内容也不可能是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搜索主流厂家、主流品牌的最新产品信息,给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器件的参数、性能、价格。
故障设置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计算机设置不同的故障,让学生把这些故障处理好。《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重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首先由教师人为设置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过程出现一些常见故障,比如开机时有连续的长报警声;开机时有断断续续的报警声;开机后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也没有任何声音;开机后无法进入操作系统;无法打开Word等故障现象。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故障分析和处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提醒学生发生某种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由于电子设备本身的复杂性,同样的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的故障造成的,所以要多实践、多思考并善于总结故障产生的原因。积累处理故障的经验。这些内容既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故障设置、排查、解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常用这种教学法,例如:“现有一台计算机按下开机键后显示屏没有任何显示,主机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要求学生把这台计算机的故障解决,完成这次任务,并填写故障报告单。故障报告单需详细说明故障现象,可能引起故障的原因,处理故障的步骤,故障是否解决。在这次任务中学生常常不易马上判断出引起故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产生这种故障现象的原因很多,而同学们往往没有从容易的方法开始,以致摸不清问题的根本。这就要求学必须多思考、多锻炼、多积累经验。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任务处理中获得知识,在任务处理中训练技能,在任务处理中产生兴趣,在任务处理中积累经验,在任务处理中获得自信,在任务处理中进发学习激情,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摘要: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中职学校由于生源质量不高、实训教学资源不足,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教学理念等局限,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的技能培养。中职校应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全面培养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学生技能培养途径优化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1.培养目标与定位
国家制定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标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做了重点分析,将技能培养摆在非常重要位置。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2.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使学生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必要文化基础,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企业要求生产者不仅要具有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
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2、3+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2、1.5+1.5、2+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模拟工作情境,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编写理实一体式教材。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开发模块化、项目化实训讲义。精心建设好精品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建设好数字化资源库。
参考资料:
[1]201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OL].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ahzcj.gov.cn/show.aspid=2410.
[2]李淑晓.探究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J].职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