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专业实习报告

新媒体专业实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专业实习报告

新媒体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文献检索课程 专业英语教学 归纳总结能力

1981年原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首次提出要在高校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献检索课教学,1985年9月国家教委又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1992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高校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1―2]。并且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文献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文献,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重要使命。而文献检索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查找所需的科技文献,并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科技文献开展科研工作。因此,为培养现代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文献检索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

据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陆续出版各类文检课教材400多种,它们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90年代前后,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成立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推出了总计约30种的系列教材并陆续出版。迄今为止,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呈现出繁荣的态势,不仅有大量正式出版的教材,而且各个院校都根据自己的情况编写了自用教材和网上多种媒体课件等。但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如何查找需要的文献资料,而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准确地获取我们需要的资料,以及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的创新性和科学性,这才是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的。

文献检索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检索能力的素质教育课,它是通过培养学生具有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当代信息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式等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文献检索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为学生介绍文献的发展过程,科技文献的种类和特点,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各种专业性的期刊、书籍、工具书、专利等的特点和查找方法,以及专业数据库的特点及其检索符号、检索过程、检索结果处理等,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相对比较枯燥,学生们往往对文献课缺乏兴趣,导致其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有限。因此,今后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完成和写作过程中感到迷茫,不会有效地查找和使用文献,要么是查不到有用的信息,要么是查找的文献数量过多,不知道如何分析和筛选有用的资料,甚至有些硕士研究生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综述、研究课题的确立、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与总结等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增强文献检索的教学效果,需根据文献检索课的特点制定异于其它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在文献检索课程中穿插专业英语的学习,并对查获文献进行权威性、正确性、适用性、时效性等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文献进行评价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的撰写,这是文献检索课程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和教学目的。因此,我根据几年讲授文献检索课的经验,对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文献检索工作作探讨。

1.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实习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课,学生除学习一些检索知识,了解常用的检索、参考工具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检索技能。所以教师应根据图书馆条件,改善实习环境,充分利用馆藏目录、图书馆数据库、Internet网等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情况及毕业论文写作等,设置检索内容,使学生接受文献检索综合训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论文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方法不仅可使学生掌握各种检索方法,而且可使学生获得相关文献资料,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多媒体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与技巧、索引指南等特征内容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大教学信息量,以弥补学生很少接触国外学术数据库、期刊、专利、丛书手册等的缺憾,不但使学生对各类文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有利于缩短教学课时,为实习留下足够的课时[3]。

文献检索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是“精讲多练”。应调整讲授和实习的课时比例,加重实习课比例,实习应当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检索理论和检索技能,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源,整理归纳,撰写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含检索题目、检索策略、使用的检索工具、检索结果等,或者将检索结果以PowerPoint形式讲解检索过程、技巧和结果,然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出检索的优点、不足及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检索的效率[4]。

2.尝试开展互动式教学

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以教师为中心,根据课程安排,讲授内容。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不例外,一般是讲解一些常用的检索资源,在学生下课后再将这些资源以作业的方式查一查,就完成某阶段的学习任务。这种常规的文献检索课的上课模式的实习只是检索单一的、实用性不够强的信息。学生也是围绕几个事先拟定的题目展开浅层次信息检索,达不到查全率(RecallFactor)和查准率(PertinencyFactor)的双重要求。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师生互动的模式完成文献检索课的学习。互动式教学首先是教师根据学生将来毕业设计的课题方向选择一些难度不太大的课题,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与课题关联的检索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和精炼检索结果,使其逐渐完成检索的课题,即结合查全率和查准率完成检索。在检索过程中,教师应事先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及时讲解,在一些关键步骤上指导学生,避免学生陷入误区。在检索结束后,教师要对检索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检索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使学生充分理解如何兼顾检索结果的全和准。通过师生们的互动,很多在检索过程中比较模糊的问题渐渐清晰起来,课题实践的效果也更加接近我们的目标。学生们对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都有了很深的印象,对于各种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也都在边学边用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种工具书、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的功能也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5]。

3.结合专业英语教学

文献检索课一般是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开展,此时虽说很多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英文功底,但是对于一些专业英语词汇仍然接触太少,因此检索系统中的一些专业词汇成为影响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的词汇障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这些语言障碍看起来源自学生英语水平不高,应由英语教学来解决,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专业性很强,唯有与检索系统的学习实践相联系,方能提高学生处理此类语言障碍的能力。

没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学生对英文的数据库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无法有效地查阅和利用国外文献资料。利用对文献检索课知识学习专业英语知识,达到既学习文献检索课程的知识,又掌握检索专业英语词汇的目的,还巩固英语知识,因此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英语的学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所以,建议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同时开设专业英语与文献检索课程,在文献检索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英语的学习,达到在学习文献检索课的过程中使用专业英语,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的目的,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更有其科学合理性。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宜分别在某些特别章节,结合章节内容,学习必要的文献检索专业英语词汇,解决使用外文检索工具中的困难[6―8]。

4.利用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对某一研究领域的归纳与总结需要搜集大量信息和资料,搜集到的资料的准与全直接关系到总结的是否准确和全面,而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通过论文或报告的形式加以组织和整理,又可以成为一份新的文献情报资料,特别是对刚刚接触这一研究领域的人员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大多数科研院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文献综述的要求,研究生更是有开题报告的要求,因此,通过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文献综述的写作方式和要求,无论是对其进一步深造还是对其在日后的工作中思维方式的培养都是极为有益的。一般来说,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具体专题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充分收集相关文献,在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而归纳、总结成综合性叙述,属三次文献。而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更是要求对将要研究的领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以把具体的课题设计融汇到文献课的实习中,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课题进行查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文献检索的针对性,为学生自己完成毕业论文积累资料,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样不但可以知道将要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在哪里,而且对今后的科研工作有指导作用,包括实验方案、研究思路等。同样,也可以把文献检索与教师的科研和学生毕业论文课题相结合地把教师从事的科研课题中需要查阅的文献分给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既为教师们查阅了部分文献,又使学生实践了科研课题的检索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地提高了学生的检索能力。因此,在文献检索课中加入利用文献检索对某一课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向学生讲明其重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方法的热情[9]。

5.结语

文献检索课既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方法技能课,又是一门较枯燥乏味的课程,所以教师除要讲解检索方法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创造更多的实习课程,以便学生巩固文献检索知识,对文献检索课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探索检索方法,加深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各方面的专业水平,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总之,信息时代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文献检索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新思路,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质量,使文献检索课真正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勇.信息素质教育与文检课拓展述评[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4):27-30.

[2]钱毅.论文献检索课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情报探索,2008,(16):29-30.

[3]康美娟.文献检索课多媒体教学改革探讨[J].情报杂志,2008,(1):128-130.

[4]徐溢,张剑,徐平洲等.化学化工文献检索和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2007,(3):83-85.

[5]邓亚文.文献检索课互动-目标型教学模式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9):170-172.

[6]李军,邓旭.专业英语和文献检索的教学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1):73-76.

[7]吕维平.影响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的词汇障碍[J].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2:59-61.

新媒体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89-02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应用于生产实践,在细胞水平和细胞器水平,根据人们的需要和设计来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并获得细胞产品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技术学科[1、2]。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力量、实验仪器设施条件等方面相对较弱,为了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改革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也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两方面。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有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二个专业开设细胞工程专业选修课,根据我校“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才培养理念和具体专业特点,教研组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讨论,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

在教材选择上,我们选择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杨淑慎主编的《细胞工程》为教材,同时参考整合其他现有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教案,并根据细胞工程发展快的特点,在教学教案中增加近期研究新进展。

在教学内容上,不同专业教学内容有所侧重[3];生物科学专业尤其是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在教学中以植物细胞工程内容为主,动物细胞工程内容以自学加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在教学中着重讲解植物细胞工程的原理与基础,并结合实例讲解植物无性快繁技术、植物脱病毒技术、植物细胞培养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技术、植物胚培养技术等;生物工程专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专业以动物细胞工程内容为主,植物细胞工程内容以自学加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在教学内容中重点讲解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细胞培养中的注意事项、动物干细胞培养与诱导研究进展、动物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与技术、动物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动物染色体工程等。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一基本技术手段一主要应用领域一最新研究进展一发展前景的主线进行讲解,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细胞工程的最新进展,将细胞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师教案,丰富更新授课内容,如介绍近年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成果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细胞工程的认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

二、教学方法改革

细胞工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基础上,我们探索以专题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开学公布教学方案及计划进度,提前一周布置任务,课堂上围绕专题进行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讨论,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补充与总结,实现学生对细胞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述植物细胞工程时,植物脱病毒技术作为一个专题,提前一周让学生进行预习,课堂上用学生参与的形式边讲解边提问同学生一起总结植物脱病毒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及成就等;在讲述动物细胞工程时,单克隆抗体作为一个专题,以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创立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1984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引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并讨论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应用及产业前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细胞工程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门技术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是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实践应用,基础理论内容多,科学进展信息量大,应用性和实践性强,涉及多个实验体系和多种实验技能。根据细胞工程课程的课程特点与教学内容安排要求,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充分理解领会教学内容,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在细胞工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传统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细胞工程各种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把抽象的理论基础、技术关键用直观的图像演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验环节改革

细胞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4],由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实践应用等三部分组成,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们注重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压缩原理和理论讲授学时,加大知识应用实践学时,在调整课堂理论课讲授的同时,增加了实验课和实习实训锻炼的课时,使课程结构更加适应细胞工程专业学习需求,符合我校建设服务地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方向。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细胞工程实验教学中我们建立了包括课程实验和生产实习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保留传统的基础性实验内容,如培养基配制、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培养产物观察等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细胞工程基础实验操作技能和细胞工程基本实验技术,并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和现有实验条件下,合理规划实验内容,使实验环节紧密衔接。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组成团队自选实验材料、全程参与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从准备材料、配制试剂、高压灭菌、无菌操作到结果观察,统计分析,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技术进行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动手能力和基本的科研素质。另外组织学生观看细胞工程相关实训视频、与企业对接,参观相关企业、与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座谈交流、参加企业生产实习,真实感受细胞工程在生产中的应用,为毕业实践奠定基础。

四、考试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考核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反馈进行检查,一方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考核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5]。细胞工程课程考核分为三大部分,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课程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表现(考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资料准备和课后作业等,是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一种综合考核。实验成绩考核包括学生在实验课上的综合表现(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实验态度等)、综合性实验和实习参观中的表现(实验实习报告、团队精神等)。期末考试在笔试试题设计上,提高主观试题的比例,降低客观试题的比例;表现为试题题型多样化,增加综合性试题和实验结果分析类题型,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平时加强学习,注重能力培养,防止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期末突击复习应付考试现象,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细胞工程课程改革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是一所新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应用型教学师资技术基础弱、实验设施条件差,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学习和完善适合本校的细胞工程培养体系,更新自身的知识理论框架,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与企业联姻合作,提高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景侠,张小红,徐虹,等.《细胞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17-118.

[2]姜振华,周大祥.地方本科院校细胞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52-53.

[3]董丽丽.应用型本科教学背景下《细胞工程》教学改革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