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实践计划

教学实践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实践计划

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学期;创新学分;嵌入式系统;教学实践本质;能力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基于教学实践本质学说的理论基础

教学实践本质学说是关注教学活动从师生展开活动、学生获得一定的收获,到学生发生某种成长性变化的最终结果这一系列逻辑链条中的过程和最终结果的意义,作为中间环节的认识或意义获得只是达到最终发展目的的手段,尽管这一手段的获得本身也是作为过程的最初或显在的目的而存在的。本课题在深刻理解教学实践本质说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分析的手段和方法,注意实际数据的收集、积累和分析,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综合实践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这里实践教学计划的单独制定,是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使两者相互补充,紧密配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2专业培养目标

2.1嵌入式专业的现状

嵌入式系统是软硬结合的电子设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涵盖了计算机、电子、通信和控制等多个领域。现有传统高校对于嵌入式人才的专业培养基本上还是空白,只有部分大学的软件工程硕士开设了嵌入式方向,或者是在相关专业的职业选修课里增加几十学时的嵌入式系统概述课程,这样的培养体系无论是从质还是量上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嵌入式人才的需求。

目前从事嵌入式开发的人员主要由以下两类构成。

一类是学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等偏硬件专业出身的人,他们主要是搞硬件设计,有时要开发一些与硬件关系最密切的底层软件:如引导程序(Bootloader)、板级支持包(BSP)和最初级的硬件驱动程序等,他们的优势是对硬件原理非常清楚,不足的是他们更擅长定义各种硬件接口,但对复杂软件系统往往力不从心。例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原理和复杂应用软件等。

另一类是学软件工程、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员,主要从事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开发,他们往往比较擅长基于固定的开发平台进行软件的编程,不足的是对硬件原理和接口了解较少,很难实现与硬件相关的编程,如BSP和硬件驱动程序等。另外,目前市场上的嵌入式技术培训已成为IT职业教育的热点之一,但这些培训大多都是基于某一固定开发平台,通用性比较差,造成培训出来的学员缺少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很难适应繁多的嵌入式产品开发领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嵌入式职业培训以及高校培养的电子、计算机等专业人才在从事嵌入式系统开发时虽然有其特定的专业优势,但嵌入式系统属于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微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多项技术领域的应用,有足够的课程背景作支撑,很难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原理,这也是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困难的原因之一。

2.2培养目标

嵌入式系统工程面向电子与信息产业培养嵌入式系统,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所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综合项目练习、工业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学生将接受扎实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与个性发展,同时培养学生了解嵌入式行业、适应嵌入式行业和具备良好职业行为的能力,毕业学生有能力适应嵌入式系统各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这种能力包括以下这个方面内容:

(1) 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掌握嵌入式系统理论、技术及主流开发、调试和测试工具;

(3) 具有嵌入式系统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及硬件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在移动通信服务终端、家庭网络和数字家电等领域的嵌入式系统开发能力;

(4) 了解软件工程相关法规;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一般外文资料和专业文献,具有较流利的听、说、写、译的能力,达到学校外语学位考试标准;

(6)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让、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较好的文化、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主要课程与学位课程

3.1嵌入式系统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嵌入式系统人才应是适合企业环境,具有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图1描述嵌入式系统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模型。

3.1.1职业素质

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培养的是专业人才,而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职业化的专业人才。企业选拔人才、考核人才主要是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德排在首位。因此,职业素质的培训应是培养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基础,主要培训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能力。

3.1.2知识结构

嵌入式系统融合了微电子、计算机硬件、通信和电子工程等多种技术,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也是一个基于多种技术、工具和应用域专业知识的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同样要经历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过程,因此,嵌入式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除了系统学习软件工程的开发方法、项目管理等知识,硬件知识、应用域专业知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与工具也都需要了解,但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于是,对硬件、应用域专业基础、开发技术与工具的知识点、范围与深度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3.1.3工程能力

对于嵌入式系统人才而言,工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要去创建一个实际的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学习新的开发平台与工具,需要有软件、硬件的集成能力,也需要过程控制、项目管理的能力。

3.2课程体系

抛开应用域的差异,分析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技术、平台、工具与开发方法,嵌入式系统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如图2所示。

3.2.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主要是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如政治、英语、数学及科技协作与沟通技巧。

3.2.2专业基础课

“嵌入式系统概论”使学生了解(认识)嵌入式软件和硬件的一般开发环境与流程,并掌握一种实验开发工具;“嵌入式系统高级C语言编程”使学生掌握针对嵌入式系统的基于C语言的软件项目开发的流程,掌握较为复杂的C语言编程知识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和调试习惯,并通过对一个具体的软件模块(ASIX Window GUI)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代码的方法以及设计软件系统需要考虑的各要素;“软件项目管理”是学生掌握软件和项目开发基本流程、基本角色。

3.2.3专业方向基础课

通过专业方向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方法与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使学生了解各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现状,现代操作系统原理,并重点掌握Linux操作系统及在嵌入式系统中的裁剪与选择;“嵌入式软件设计”将基于Linux操作系统,使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设计的要点与方法、软件开发调试的工具与方法等;“DSP软件开发技术”使学生了解DSP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嵌入式DSP系统的软件设计开发实用技术。

3.2.4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针对嵌入式系统开发行业,面对就业和实际需求市场所开设的一些课程。

3.2.5工程实践、企业实习

整个学习过程由实践贯穿始终,工程实践、企业实习是一级一级地,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团队逐步强化训练的过程。

3.3主干课程

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系统高级C语言编程、嵌入式系统概论、微机原理、C语言、Linux/Unix、电路、嵌入式体系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软件设计、DSP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数据库、单片机开发、基于J2ME架构的嵌入式软件开发、WinCE与嵌入式软件开发、VxWorks与嵌入式软件开发、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和编译原理。

3.4学位课程

4主要实践环节

培养嵌入式系统人才,工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多级实践、专业的实验室、企业合作、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等多方位的努力,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一名合格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4.1多级实践

每门课程都有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与作业掌握所学内容。

(1) 一级工程实践

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C、C++编程语言,并独立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2) 二级工程实践

专门设计针对工业控制、通信、移动等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的实践项目,以及项目要考核学生的知识点与能力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遵循企业的管理体系,训练学生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学习创新的能力。学生组成团队完成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实践项目可选择不同应用领域的项目。

(3) 企业实习

学生将在企业进行一年的实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

4.2专业实验室

建立专门的嵌入式软件专业实验室,配备相应的软件、硬件环境,软件包括常用的VxWorks、uCOS、Linux等操作系统,以及Sybase、Sqlite等常用应用软件;硬件包括DSP仿真器、开发板、ARM仿真器+开发板以及试验用的其他模块。实验室能同时容纳30人进行实验,每个同学和教师都有自己的PC,并由专业软件NetOp School管理,实现教师和同学的互动教学。

5专业教学特色

(1) 招生要求:招生时宜从大一学生中通过选拔考试获得有潜力的生源,并以此带动学风建设;

(2) 产业化授课方式:嵌入式系统设置专门机房,所有授课环节都在机房进行,教师边授课边操作,学生可以当场操作加深理解记忆;

(3) 工业化课程体系:课程开设强调知识的一体性,同学期的课程开设和授课强调知识点的配合,一起为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训作铺垫。

(4) 工业化实训环节:理论和实验时间比为2∶1,强调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课程实验环节实验的开设为项目实训做准备,项目实训不是单门课程的实训,而是该学期所有课程的整合实训,强调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体系;

(5) 工业化培养方案:整个教学环节连贯统一,一气呵成。课程与课程之间、实训与课程之间、实训与实训之间浑然一体,学生实验和实训都以工业化项目团队的形式进行,强调知识能力的沟通和协作;

(6) 双毕业证:学生可获得选拔前和嵌入式系统工程的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7) 科研机构作为强力后盾:软件工程研究所提供其开发项目:“一卡通”等被作为教学实例进行讲解,同时给学生提供实际的项目研发机会;

(8) 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全力支持并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全国性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大赛及其他实际科研项目,有学分要求。实行三学期制(专门安排一学期进行项目实训,没有考试等其他事情干扰)、导师制,优秀学生可直接保送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将为校区的科研提供工业化的开发团队,成立项目受控实验室(孵化室),产学研浑然一体,产学研场所和环境如图4所示;

(9) 形成省级嵌入式IT实训中心:面向全省高校、企业进行嵌入式IT行业的培训,并推荐就业,同时也为我们的产品实业化积累人才和知名度,使产品推广成为可能。我们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自己本身也在实践创业和创新。

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 一体化教学 必然性分析

技工学校和其他学校在生源以及教学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这也是技工学校教学方式需要完善的原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技工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对提高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力求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一体化教学概述

一体化教学是技工学校根据教学需要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方面实现进步,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一体化教学一般包括教学进度计划、课程标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材一体化、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体化等,从而实现教学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转换为“知识的转换与处理”,学生由“被动接受的主体”转换为“实践主体、知识和技能的共同进步”,而教师由“单一教学”转换为“教学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的应用将会给技工学校学生的培训提供一条新的发展渠道,全面提高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技工学校教学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是完全分离的,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适应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不同教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分别教学,对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具有一定的影响。

技工学校实施一体化教育的必然性分析基于以下三点。

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获得共同进步,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在一体化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会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将任务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资料来寻找正确答案,使课堂洋溢着活跃的气氛。

2.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方面的脱节,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师和实践操作的教师并不是同一个人,这样就很可能会出现理论知识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实践操作的现象,导致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学生容易产生疑惑,而且也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3.一体化教学模式更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一体化教学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共同开展教学的目标。而且,现在的企业更需要的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超强的人才,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技工学校的学生,就很难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今后顺利从事某种职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各技工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技工学校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或完善一体化教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建设教学场地,完善教学设施

一体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理论和技能两方面取得共同进步,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技工学校应该在教学场地和设施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技工学校通常培养的都是专业技能型人才,实践操作设备是学校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设施。比如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场地主要包括:一体化教室,主要是用于理论知识教学的开展;仿真实训室,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自动编程、数控手工编程以及模拟加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车间,依据企业车间的布局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旨在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通过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完善,一方面可以提高技工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

实施一体化教学需要模块式的教学,显然传统的教育大纲和教学计划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技工学校必须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编写适合的教材。为了更好地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技工学校应该统一采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数控加工试点专业用书”方面的教材,并结合技工学校的实际情况,如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符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基础上,编制适合技工学校开展教育的教材,将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编制,为技工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3.对技工学校教师进行培训,使其适应一体化教学

教师是一体化教学背景下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综合能力对教学开展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技工学校要想顺利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光有外部设施和教学计划、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一体化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技工学校可以安排负责实践操作教学的教师进行理论研修,负责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师进驻企业,提高实践技能,也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专家对教师的学习进行指导,提高教师培养的质量。同时参与培训的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暑假时间,通过参观企业或者是专业进修等形式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另外,对教师的培训还可以借助教师自身的优势,形成一个学习团体,通过教师之间知识、技能的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效果。

4.强化校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专业性的技工人才,通过运用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培养目标的完善,促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技工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技工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即:企业向学校事先预定某个专业的学生,并向学校传达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学校在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开展教育时,可以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满足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后,学校和企业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方面进行共享,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校企合作的培养形式,不仅可以提高技工学校对学生培养的针对性,让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适应工作岗位,而且能够为企业输送更多推动企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实现共赢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熊海亮.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

[2]刘付勇,郝灵波.浅析一体化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0).

[3]熊海亮.技工学校“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

[4]曾繁京,侯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成效与问题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大学新生;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在化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能源、食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化学由理科单科卷调整为理科综合卷(含物理、化学、生物)的一部分,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大幅下降,导致学生的化学基础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大学阶段无机化学课程的信息量基本没变,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其对大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因此,面向处在由中学到大学过渡期的大一新生,如何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无机化学授课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多管齐下了解新生化学基础,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

(一)新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内容和标准降低

新课标高中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新课标高中化学以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基础、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必修内容,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等教学内容放入选修课程,大幅改变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同时,理科综合高考试卷中高中化学分值为100分,占高考总分数的13.3%,比150分的化学单科卷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减少6.7%。而且,由于化学试题多为容易和中等难度,导致近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课时、学生投入学习时间显著下降,大部分新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变差,底子变薄,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无机化学感到困难。

(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改变学习方法的意识和预期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有不同要求,学生个体的化学基础也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的化学基础、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与困难、对教学方式的期望和建议,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改变依赖教师教学内容和计划的被动学习模式,积极适应大学自主性学习方法,教研组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高中化学基础、新生喜欢的大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的频率等8道选择题及对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思考和对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期望等2道开放题。我们期望通过调查问卷活动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心态,引导大一新生初步建立一种意识,即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三)从绪论课开始,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无机化学是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既传授基础知识,又教授专业性理论。该课程具有比高中化学更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具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模式尚不适应。教师需要从绪论课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研组通过在绪论课上与新生讨论、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指出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模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一是大学课表没有中学时排得满,学生在课外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大学课堂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授课时往往只讲授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消化和掌握;三是大学学习中没有大量的习题、频繁的考试、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大学生不能像中学生那样完全依赖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学习,而是需要在课外进行自主性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实现多层次学习目标。通过教师在绪论课和后续课堂上的引导,大一新生认识到了自主性学习和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时我们再引导大一新生重视学习的三大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整合及前后所学知识的关联,促使其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四)以典型应用案列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几乎全部属于基础无机化学的范畴,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很少涉及无机化学的实际应用,不能反映无机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导致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无机化学没有意思,因此对其缺乏兴趣。我们在讲授基础理论时注重引用科技前沿和生活实际应用的案例,或无机化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我们讲解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时介绍天然蛋白质的G298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G298若太大即稳定性太强,则蛋白质不易降解或难以发挥生理功能;G298太小对稳定性又是有害的,会使得蛋白质对微小变化过于敏感;天然蛋白质的G298位于-30~30kJ/mol之间,其稳定性既不强也不弱。我们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时结合幼儿吃太多糖容易产生蛀牙的原因及用含氟牙膏可防止蛀牙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典型应用案例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结构知识。案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新生主动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元素化学部分是无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高中化学内容联系比较多的一部分,包括s区、p区、d区、ds区和f区元素,几乎涵盖了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其中卤素、氧、硫、氮、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铁等重要元素和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是高中化学的必修内容,大学阶段可根据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第一,课堂讲授。理论性较强的重要结构、化合物性质可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如大π键和极化对碳酸盐分解的影响。第二,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学采用预先布置问题课前自学课上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熟悉、易懂的内容,从而有耐心、信心、能力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学生完全自学。一些简单易学的教学内容(如氢、稀有气体等)可安排学生课后自学。教学中将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进行合理分配,既节约了课时,又提高了元素化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元素及化合物重要内容时,应突出微观结构决定或影响性质与性能这一内部规律,引导学生将元素核外电子结构、价键结构、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等前半部分学到的化学理论贯穿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由物质的微观结构推知其宏观物理及化学性质的能力。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宏观性质及其应用再反过来理解化合物结构,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枯燥繁多的化合物性质前后呼应起来,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此培养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自主应用化学理论寻找解决方案的科学意识。

三、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基本上沿用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生为考而学,没有将学习目标和重心放在掌握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上。无机化学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考核也应采取适应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和关注点放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自觉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专题小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平时作业等。元素化学部分以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基础理论以期末考试为主,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辅。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2∶2。创新考核方式不仅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评价和导向调节作用,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将精力主要用在综合理解、灵活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创新上。通过教学改革,大多数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文字编辑:李丽妍)

参考文献:

[1]龚孟濂,乔正平,巢晖.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1):20-22.

[2]张燕.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47-48.

[3]徐志珍,张敏,田振芬.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02-104.

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实践 冲突 化解

教育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人”是最具挑战性的研究对象,“人是什么”注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此,先确立人的概念再谈教育是基本的逻辑顺序。若是按照被广泛认可的教育概念,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分别是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就本文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小学教育的主体是成年人(教师)和孩子(学生)。6-12岁的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正在生长的阶段,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和好奇逐步成长和成熟。大量的研究都表明:就人的身心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是道德引导、人格陶冶、个性发展的启蒙期,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奠基期,同时,小学阶段也不可忽略身体养育、美感润化和劳动锻炼的教育任务。小学教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既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也需要向着“全科教师”的方向努力,高等院校教育系开设专门的小学教育专业和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师笔试不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考试)。笔者发现,小学教师的概念、功能及意义已发生一些变化。对于初入小学的年轻教师而言,优势与劣势共存,当今社会初入职场的年轻小学教师学习过专业的教育教学知识,拥有全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改变教育现状的动力,但是缺乏教育教学的经验,对教育现实认识不足,对是否终身从教和对教育事业始终充满热情都是不可知与不确定的。

笔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遵循或是认可的一套教育理念,孰是孰非很难判断。新手与老手的最大区别在于经验,老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新教师有着较为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有待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积累经验。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小学师范教育的专业培养,他们对教育、对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对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等教育家都有所耳闻,对活教育、乐教育、三生教育、新教育等等教育探索有所激励。笔者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当英语教师,身边朋友大多在农村小学任职,因此,所接触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交流访谈、教学反思和整理分析教学日记,笔者发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大背景、大生态和大趋势之下,教育改革同社会变革交织裹挟,就小学新教师群体而言,自身所学的教育理论与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身秉持的教育观念与实际教育行为,自身的教育理想、教育期待与教育现实在进入小学教育场域后遭遇了一系列的尴尬,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理想与现实如何搭建桥梁、找到中和的契合点是小学新教师面临的两难问题。笔者回忆并梳理了自身接受教育的历、执教小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加之与年轻小学教师的交流访谈,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自身秉承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育教学场景发生的碰撞、产生的困惑,并追根溯源,以期找到化解路径。

一、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冲突

教育学学科话语体系中的三个基本范畴包括教育理论、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然而三者的内涵、属性及其相互关系是模糊不清的,由此造成一些误解。在哲学中把实践理解成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体到教育领域中的实践活动,笔者倾向于学者叶澜教授对教育实践的界定,她把教育实践概括为“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1]。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两者之间时而混用,时而存在包含关系,然而更多的研究学者是遵循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的方法论原则。此外,在较权威的辞典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58年版)、《教育管理辞典》(1989年版)、《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英文版《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93年版)及《中国百科大辞典》(2001年版)中均没有列“教育理念”的辞条[2]。本研究中的教师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外延,内含于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师主体自由选择自身所比较青睐的教育理论,然后根据此类理论在教育实践之中加以灵活运用,并对教育活动进行经验性的描述和符合逻辑性的解释,且在之后的教育活动中加以改进提升,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活动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在教学目的上,教师已事先确定好学生学习目的的“应然状态”,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忽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表现在课堂上就是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根本不感兴趣,一是由于脱离实际生活经验,二是因为自身基础薄弱,学习上的连续失败已然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制定独具特色的教学目的又着实是天方夜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稍弱的两类学生的现实状况,尝试在课堂提问、课堂管理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最大限度地降低学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重重障碍。一是教学任务与有限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优生“吃不饱”和差生“吃不下”的冲突,三是力求公平却又潜藏隐形不公。在师生关系上,学习较好的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互动和课后互动表现得更为主动积极,师生交流有限影响了部分学生与教师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关系。

二、冲突背后的缘由分析

初次进入教学第一线,秉承的教育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场景中遭遇诸多困惑和落差,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导致,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观念也是造成此种情况的不可忽视的缘由。

首先,教师与学生毕竟是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时代的飞速变化、年龄段的差异决定了师生代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其次,成人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当被现实蹂躏过后,会将自己在现实面前吃过亏的经验告诉孩子,企图将孩子会遭遇到的困境挡在门外。最后,成人在教育孩子时已预先假定孩子是一无所知的,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揣测孩子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隐性地把学生放在不平等的位置上,自然就产生某种心理上的隔阂。

“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3]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与约束,受到社会的束缚,每一个孩子都要靠着这个社会结构而成长,成为可以在社会上生活的一分子。

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指出:“真正的公平既非起点的公平,也非终点的公平,而是竞争规则的公平。起点的不公平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然而追求结果的平等必然伴随着强制剥夺现象,又产生新的不平等。要缓解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应该解决的是要使有才能的人能够畅通的,公平的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自由流动,教育要使人的潜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权利。”的确,对于贫寒子弟来说,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渠道,对于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而言,对于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的国家而言,高考的存在为很多人能够通往精英阶层提供了通道。其次,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然发挥着作用,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求取生存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也表现得较为明显。

三、解决冲突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采用统一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严重违背人的个体差异性,在学校教育中,用考试成绩区分优、良、中、差,筛选淘汰不合格的人是当下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倍受批评,人们疾呼教育改革,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奔走呐喊,但是在这么庞大的学校教育系统中,不管是受到内在规律还是外部环境的制约,想要“快速、精准、公平”地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都是不现实的,至少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这么一种体系还尚处在研究或是理想状态。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处于关键教育期的小学阶段年轻教师在这场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首先,尝试解读小学教育的本质。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体,探究小学教育的本质就得从教师与学生这个“人”出发。人总是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教师要时常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师还要时常问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这是从教学出发去思考。教育是“教”和“育”的联姻,笔者认为,“教”应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做事),“育”应是学做人。小学生具备较强的模仿性、创造性和可塑性,因此,认清“小学生即孩子”的本质是最重要的前提。小学教师可以尝试解答如下问题:什么对小学生是最重要的?如果是学习,小学生要学什么?如果是习惯,小学生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如果是品德,小学生要具备什么样的品德?如果是……当然,这些问题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小学教师只有对小学教育本质的探究,方可有正确的指引方向。

其次,找到“考试”与“需求”的契合点。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利弊共存,废除“高考”的论断也过于极端。如何在“高考”的背景下,学生、家长能够对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是一较为显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是能够改变一些教育现状的,因为小学阶段所谓的成绩优秀跟“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不过是大多数父母盲目跟风导致的“误解”。影响人发展的四个要素分别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每一个孩子都有天赋,只是需要一个“力的作用”将其激发出来。教师的眼光不应只专注于教学科目,专注于提升孩子成绩,专注于某一门知识的掌握,应该得明白:“你所认为的不一定是孩子认为的,你要求孩子做的不一定是他想要的,你表面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考试只是判断孩子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在班级授课制下积极探索适合每个孩子得以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做有教育情怀的小学教师。教师的社会地位由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地位等多因素构成,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有待提高。在生活经验中,笔者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同是教师,社会中大多数人总是认为小学教师不及初高中教师,初高中教师不及大学教师,似乎教师教的级别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挂钩,大多数人认为小学教师没有含金量。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年轻教师得有教育的情怀及矢志不移的决心,别人的话语不应成为阻碍其选择职业的拦路虎。从事教育事业首先需要的是“爱”,“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的慈爱、对他者的仁爱和对弱者的怜爱;其次是怀揣一颗教育梦,想方设法去圆梦和造梦;最后是打开沟通的渠道,交流永远是最美的增进感情的表达。笔者认为,当每位年轻教师有了教育情怀之时就是真正做出改变之时。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既具有社会制约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它自身规律性的存在。当下的教育备受关注,批评之声不断,高考大旗统摄全局,学生整日忙碌于考试、做题、补课,俨然成为考试机器。在这种教育现状之下,除了宏观层面上的变革,中小学教育教学“在场的人”在局部范围内做出改变是可行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小学教师群体。首要是教师个体是如何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次是如何看待教师、看待小学生、看待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最后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的制约下,既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又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些问题皆为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有待于每个教师去做深入的、持续不断的思考,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路上,为孩子创造环境,努力去实现“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参考文献

[1]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2] 龙宝新.“互涉”与“互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时代解读[J].教育研究,2012(9).

[3] 李震峰.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与教育理念――兼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教学实践计划范文第5篇

一、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定

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后,对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单位拥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开展,能否承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还应对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必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实施工作计划,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应该建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应处理好领导、总会计师、财务部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此,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人员数量、培训要求、方式、时间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购置费、软件开发和购置费、耗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和培训费用等,没有资金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因此,在计划中做出预算的同时还应安排资金来源。

二、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行业处于这一潮流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应对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与论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学者的紧迫任务和前沿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队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教师队伍,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时俱进、抢占前沿的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发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量用比较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市场的动态仿真一致,健全会计学课的研究体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与时代特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真实、生动而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作者:王富强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