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环境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那么什么是经济发展投资软环境,影响投资软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又如何更好地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呢?
笔者认为,投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指的是影响、决定投资者进入并取得预期收益的诸多非物质因素的总和,如影响投资行为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
一、影响投资软环境建设的因素
顾名思义,影响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第一位因素即“总开关”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对待投资者的观念问题。正所谓成也观念,败也观念。观念转变的力度决定一个地方对外开放的深度,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党的十六大后,面对新一轮的大开放、大竞争、大发展,必须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克服、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客本位”思想,树立诚实守信、善谋实干的新观念,力求通过思想大解放来谋求经济大发展。
服务是影响投资软环境的第二位因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急必救、有诉必查”的服务理念,能形成一个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创建一个使外来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有钱赚、发展快的投资热土。
有关规章、制度、优惠政策是影响投资软环境的第三位因素。当地政府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规定,合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优惠政策,并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以及优惠政策公开、透明,让投资者易于得知。在政策优惠方面,除了全面贯彻、用好、用活、用足中央、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要根据当地的承受能力,对外来投资者实际上给予更大的优惠。
“企业投诉中心”是否高效运转是影响投资软环境的第四位因素。当前,多数地方都成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那么地方优势就变成当地投诉中心有没有把切实解决外商投诉问题作为进一步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有没有对外来投资者提出的投诉即时答复、限时解决,有没有真正拓宽、畅通投诉渠道,真正发挥投诉热线电话、举报信箱的积极作用。
深层服务则是影响投资软环境更高层次也是能打造出地方软环境特色的因素。为投资者提供关系其建设、发展、壮大的超出我们常规服务内容的深层服务,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功能,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另外,员工及周边群众的素质、治安环境、公务员工作效率等都影响着投资软环境的质量。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投资者对投资软环境的要求和心理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二、如何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
针对影响投资软环境的各种因素,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两个坚定不移”的要求,开拓创新,把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精心打造投资环境,为企业和投资者营造一个宽松有序、依法办事、透明公正、廉洁高效的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狠抓宣传教育,营造服务经济的氛围。把开展党纪条规教育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紧密结合,形式多样、声势浩大地开展宣传教育,号召干部职工树立“人人是环境、人人为环境”的服务经济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为治理经济环境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是健全制约机制,规范有关部门的从政行为。人是权力的主体,是权力的实施者,要从规范公务人员行政行为入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一要抓人的世界观。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政廉民自安,官清客自来”。二要对有关职能部门实行测评制度。权力失去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要切实搞好对有关职能部门的测评工作,完善行风评议的方式方法,做到半年一小评,年终一大评,并通报评议结果,扩大评议的社会效果。三要加强监督管理。要不断强化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克服权力部门化,服务利益化,政策教条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 环境 协调发展 评价
一、舟山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定性分析
经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但经济发展必须保持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的基本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研究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舟山地区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环境质量却伴随工业发展逐渐下降。怎样使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对环境影响最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舟山市经济发展现状
舟山市按照要建设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临港产业、港口物流四大产业为主的城市的定位要求,对全市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国民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根据历年舟山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从1999年至2007年舟山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9年间全市的生产总值从106.15增加到408.52亿元,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全市的财政收入从8.19增加到52.56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9856元。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118元,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1)。
(二)舟山市现有的环境状况
由于工业发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等原因,舟山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以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为主要指标,工业废水排放量从1999年的826万吨,增长到2007年1687万吨,增长了1倍。工业废气SO2排放量从1999年的9982吨,增长到2007年的26557吨,增长了近2倍。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也从1999年的14.0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65.35万吨,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在9年间增长了近5倍。总体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的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见表2)。
但是舟山能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进行环境污染治理与防治工作,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排污费的征收从1999年的551.01万元,到2007年增加到2736.93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1999年的48.8%提高到2007年的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9年间最低2002年的74.2%提高到2007年的98.3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因为工业占地等因素而减少,反而增加到38.38%。绿化覆盖面积与1999年的2410公顷相比,曾一度在2005年达到2919公顷,到2007年仍然能够保持在2200公顷以上。
二、舟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得到的环境系统的原始数据如表1和表2。
下面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舟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及代表性,根据舟山统计年鉴等资料选取了部分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反映环境生态的指标进行分析。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主成分贡献率,得到这些指标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矩阵。
根据上述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其中C为协调度。由表1、表2分别计算出环境综合评价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式中为相应的指标权重,通过主成分法取得。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安全同等重要,取k=2。对1999到2007年舟山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分别进行处理,并代人公式,利用SPSS软件求得舟山1999至2007年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为:
计算结果见表3,从1999年至2007年,两者协调度不断提高,曾在2005年,协调度达到了0.996,属于高度协调发展。但是在近两年又有了下降的趋势2007年两者的协调度为0.707,这说明在2007年舟山环境与经济发展属于中等协调发展。从定性分析来看,舟山地区经济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环境污染也伴随着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日益显现。综合看来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高于环境的改善速度,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暂时处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三、促进舟山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舟山工业化进程尤其是临港工业等进一步加快,无疑带动了舟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如何提出在促进舟山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保持舟山优良的生态环境的对策,使舟山成为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共同发展的海洋经济强市,成为舟山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舟山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好舟山原有的渔业、旅游、港口资源的优势,构筑以现代渔业、海洋旅游、港口物流为等主导并将相关产业有机串连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具体地,对第一产业的调整要遵循再循环、再利用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渔业。舟山有大批的渔农民转产转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副产品、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要考虑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等综合因素,从城市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布局。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舟山作为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临港工业、港口物流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海洋经济强市,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在大桥经济时代背景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这些项目的运营都直接影响舟山当地的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一高利用一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中,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经济发展高效化和经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在舟山开展循环经济,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延伸产业链,减轻环境压力,使舟山经济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构建生态工业园区
就工业企业而言,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厂内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和有效的利用。对生态工业园区整体建设,通过工业小区的集聚,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以主体企业为核心,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规划和招商引资方面,注重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使之成为舟山工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聚集区域。
(四)突出重点地区的环保工作
舟山近几年随着临港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六横、马岙等地的环境污染开始日趋严重。具体措施是抓好工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这样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了工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突出重点地区的环保工作,重点监控重点污染企业的环保工作。要求制订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污染、合理利用资源的规划。健全企业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
参考文献:
[1]尹海伟,孔繁花.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j].人文地理,2005(2).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KY1342
【文章摘要】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工业生产由原来的分散型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型转化,开发区作为城市产业集聚中心取得了长足发展,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开发区是经济技术国际化的先导区,是要素、人才和体制等多元素与国际接轨的实验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输出体系,开发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国环境质量却显著下降,各地方的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依据发展经济学的观点,经济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鉴于此,本课题拟对萧县经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调研,研究开发区的经济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开发区的环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
【关键词】
经济开发区;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1 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萧县经济开发区是经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三部委核准,自皖政秘【2006】22号文由省政府批准筹建以来,建成区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存量土地小已对开发区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开发区扩区是萧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安徽省萧县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2012年2月29日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萧县经济开发区扩区规划面积初步意见的函》初步认定萧县经济开发区扩区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扩区展望面积18.7平方公里。规划区位于萧县县城以东约7公里处,包括龙城镇、白土镇和永堌镇的部分用地。
经济开发区具有优越的资源优势,萧县的多数煤矿、瓷土和高岭土、石灰岩石均集中在开发区10公里范围圈内。酿造葡萄酒的葡萄基地也都在其周围山区。同时闸河、倒流河在开发区境内交汇,地表及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萧县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现代生态环保型都市工业园区,对于萧县接下来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作用。
为使开发区成为萧县经济增长的平台和载体,成为全县重要经济增长极,起到展现对外招商的窗口作用。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举全县之力加快开发区发展”的总要求。开发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两大重点,经过建设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功能效应初现。
2 分析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现状
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在经济的增长中,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于是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中央对促进经济增长部署的十项措施中的第五项是环保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开创了经济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切实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着眼于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在安徽省萧县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中,也明确提出了规划方案实施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方面。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努力实现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3 实现萧县经济开发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探讨
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新时期萧县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张王牌,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萧县开发区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功能、优化区内环境、形成园区特色、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要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加以扶持。下面提出三点政策建议。
(1)萧县经济开发区应以包容性增长为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在现阶段,中部地区正处于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来换取高速经济增长的时期。促进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是必需的,但并非充分的。飞快的经济增长虽然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人们的幸福感随之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务必将包容性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理念,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萧县应该把环境因素纳入发展规划,坚持经济增长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使更多人共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另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萧县地区还需充分考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的比例。开发区是建设基础是靠征用农民耕地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工业园区周边居住着大量的人民,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降低了企业一部分的生产成本,企业应该利用这些节省的成本,大力建设环境机制,是企业可以稳定持续发展。
4 采取财政扶持和资源税费征收的方式
支持和扶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大力推动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萧县的开发区经济虽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表明,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为了做到有效地实现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萧县经济开发区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通过相关税费的开征做到按照“污染者付费”和“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尝试健全并综合利用多种生态补偿机制模式,包括财政转移型、反哺式、异地开发式和公益性,等等。
5 完善和加强环保问责制度
逐渐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充分的授权和充足的资源,同时完善和加强环保问责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责任追究和严厉的违规处罚制度,对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政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因决策失误或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同时,要加大对环保监管机构的问责,对出现监管机构失职、无所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况,要追究监管机构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文昌.安徽萧县县域经济浅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1 月
[2]常旭.我国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及对策研究.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 2012年10月
[3许传阳.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政策体系框架:以五大区域为例《生态经济》2013年第1期总第262期
[关健词] 环境质量 经济结构
Grossman指出,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技术进步。经济规模扩大会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水平,导致污染的增加;经济结构从污染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有利于减轻污染程度;技术进步对污染的影响取决于技术的类型,一般“红色”技术进步有增加污染的趋向,而“绿色”技术进步则有利于减轻污染。
由于经济规模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国家的财政、税收、预算、就业等都得利于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靠压缩经济规模解决环境问题不仅政府不同意,企业和居民也不会同意。虽然技术进步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但不足够改善环境-收入关系的方向,即技术进步并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素。只有在结合规制措施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才有可能改善环境质量。
结构调整可以采用“存量调整、增量改革”的方法,存量调整主要针对现有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采取增长方式转变、清洁生产等改善环境质量。增量改革指的是新增的经济成份要以有利于环境保护为导向,首先是行业调整,缩小第二行业所占比重,接下来是行业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缩小污染性行业所占的比重、减轻污染行业的污染压力。
一、实行非物质化的经济策略
这种策略可以称之为“激进的非物质化”。是一种渐进而大规模的反向替代,以人类劳动替代从环境提取的化石燃料和物质。急剧削减经济过程中投入的物质和能源是削减正开始超过环境同化能力的废弃物和污染的惟一可靠途径,因此激进的非物质化策略也是最有效和可行的长期绿色策略。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是必须的,但继续沿着现行轨迹继续的经济发展却是生态无法承受的。因此可持续的经济必然大大缩减第二产业的比例,以服务为基础。罗伯特?艾尔斯提出,以服务为基础并不是不再需要物质商品(特别是资本品和耐用品),而是意味着企业不再能将产品卖给最终消费者。相反,他们将出售这些产品的服务,而保持产品本身的所有权(以及长期责任)。产品责任和回收法律将变得非常普遍。只有在这样一种重构的经济体系下,企业才会有动力提高运行效率和实施耐用品的恢复、再利用、改装、再生产和再循环。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的2007年《财经蓝皮书》指出,中国服务业目前吸纳就业人口不及全部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远多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是第二产业的2倍到3倍。由此可见,我国实行非物质化的经济策略有很大的空间。
二、严格实行产业准入政策
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达不到治理条件的,一律不能再上。制定严格的污染行业的准入条件,准入条件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新建和扩建项目必须符合准入条件,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报送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报国家环境总局备案。项目上马后出现环境问题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应负担责任。现有企业也要通过技术改造达到环保、能耗、资源消耗、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准入条件。达不到准入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或相关主管部门依法决定撤消或者责令关闭,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大部分地域环境生态基础脆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是中西部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西部开发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规划应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实行经济建设与生态和环境保护并举。大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构建高科技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实施产业结构生态化。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之路
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实现由“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向“三低一高”,即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转变。
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的,要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体制入手。一是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Fisher-Vanden等人在2004年对2500家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能源使用量的降低,55%归功于价格调整的结果,17%是研究与开发的结果,20%归功于工业所占份额的变化,其中价格的调整作用最明显。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最大障碍在于政府职能存在“错位”、“缺位”的问题,应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换,把政府职能转到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道路上,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三是加强物耗、环境方面的规制建设。由于我国在物耗、环境方面的规制不严,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给其他经济主体造成的负外部效应很少被算入生产成本,大大刺激了企业的粗放型生产行为。一套完善的规制体系有利于一国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投入驱动型经济增长向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转变。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M.&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R]. 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1991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4
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应用旅游业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才能促使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且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力[1]。
1 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随着城市综合实力基础的不断提升,各项城市设施的配置也逐步地于完善。开展城市旅游业促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城市文化也可以被广泛地传播。但如果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被忽视,则城市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生态保护研究专家,也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生态保护研究学者认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稳定的统一。因此,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协调”和“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是不相同的。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指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达到互不干扰甚至是良性循环的状态,是一个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本要素[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则是指系统不断地扩张,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概念相对立的是“负发展”又可以称为零发展过程。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则是“零发展”。“零发展”意味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环境维持现状,既没有互相阻碍,也没有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和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相促进发展的两个概念集合的交集。指的是城市在开展旅游业发展经济时,能够将经济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相互协调一致,有效地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类型为环境友好经济。由上述分析也可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过程中两个因素“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协调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约束,发展则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促进。
(2)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根据上述对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可知。“协调”和“发展”都指的是同一系统内的两种元素,可以互相影响并且彼此关联的现象。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的主要内容技术描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互相影响以及彼此关联的程度[4]。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以及掌控“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的关系区间,做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动态平衡的保持。通过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有效地将“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内,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两种元素的共同特性。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种元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作为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越高,则表明该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越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便越强。
2.2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
根据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可知判定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是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因此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应当从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角度出发。建立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模型以及模型计算方式则是判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的有效的、科学的方式之一。
通过建立综合旅游经济效益评价函数来判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更加协调、友好、稳定的状态。
3 结 论
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应当明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以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通过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引导城市旅游业获得更加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5):102-106.
[2]石惠春,刘鹿,汪宝龙,等.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8-114,120.
[3]王东红,.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