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宝宝发烧后如何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发烧
在家观察――发烧38.5℃以下,精神状态良好。
建议送医――发烧38.5℃以上,39℃以下,并有以下症状:
精神不振,全身倦怠。
睡眠不好,情绪烦躁、哭闹。
脸色苍白,心跳快。
皮肤干热,小便减少,眼窝凹陷。
呕吐,头痛,脖子硬,囟门突起。
咳嗽,呼吸急促,声音嘶哑。
腹痛,腹泻。
皮肤出疹。
连续低热不退(持续5天以上)。
惊厥。
紧急送医――发烧超过39℃。
提醒 宝宝的正常温度为36.5℃~37.5℃,口腔温度为37℃,腋下温度为36℃~37℃,不同个体的正常体温稍有些差异,一般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可认为发烧。家长最好平时就定期帮宝宝测量体温,掌握他健康状态下的平均体温,以便能较为准确地判断他是否发烧。
如果宝宝的体温只是高了1℃左右,可能是刚洗完澡、穿太多、喝完热饮料等原因造成的。家长可以过半小时后再给他测一次体温,排除以上原因后再考虑是否需要送医院。
咳嗽
在家观察――轻微咳嗽,喉咙没有痰,不伴随气喘或急促的呼吸。
建议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脸色和嘴唇颜色发紫,口周苍白。
精神不振,嗜睡或不易唤醒。
惊厥。
不能喝水。
呼吸急促或困难。
伴有喘息声,喉咙有痰。
发烧38℃以上,流鼻涕。
咳嗽数日仍未停止,晚上更严重。
紧急送医――先前没有任何症状,宝宝却突然出现剧烈呛咳、呼吸困难、脸色不好,可能是吸入异物的原因。如果宝宝没法将异物咳出,家长要立即送他去医院及时取出。
提醒 造成宝宝咳嗽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疾病,也可能是因为吸入了异物。如果只是在感冒伤风时偶尔咳几声,在家进行护理即可。如果宝宝的咳嗽症状在某个时间段突然加重,或是咳嗽时出现嘶嘶、嗬嗬的声音,说明咳嗽可能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喉炎、过敏等引起,需要及时就医。
呕吐
在家观察――奶汁从口角少量流出,或非反复性的呕吐,没有其他症状。
建议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每次喝奶后奶汁从口腔或鼻孔大量喷出。
腹痛,腹胀。
精神不振。
小便次数少,嘴唇和口腔干燥,哭的时候眼泪很少,囟门凹陷。
发烧。
呕吐物中带有血或绿色的胆汁。
呕吐物粪臭,大便果酱色。
皮肤发黄,小便发黄。
紧急送医――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如眼窝下陷、囟门深陷、皮肤干燥苍白、小便很少、哭时没有眼泪等。
提醒 呕吐的原因有许多,如果家长喂食不当,比如给宝宝喂得太快、太多或是姿势不合适,宝宝就会出现溢乳和呕吐,这种情况在改变喂食方法后就能避免。
由疾病引起的呕吐大多伴随其他症状,比如头痛、腹痛、腹泻、发烧、脱水等,并且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腹泻
在家观察――只是比平时多拉一两次,大便有点稀。
紧急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精神不振,全身倦怠。
小便次数少,尿液暗黄。
哭的时候没有眼泪。
口腔和嘴唇干燥。
囟门下陷。
大便有黏液或脓血,且水分较多。
高热。
不能喝水或喝水少。
提醒 在婴儿时期,感冒、饮食改变等都会引起宝宝腹泻。这些腹泻大多程度较轻,宝宝只是每天多拉几次,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且没有明显的脱水,精神状况好。这时家长可以在家中自行护理,主要是给宝宝补水,通常宝宝会在几天后痊愈。
如果腹泻现象越来越严重,且伴有呕吐,宝宝就容易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这时应该及时送医。
腹痛
在家观察――出现以下症状时:
数日没有大便或大便后腹痛减轻。
疼痛部位以肚脐周围为主。
疼痛时间较短,缓解后宝宝精神状态恢复,能照常饮食和玩乐。
建议送医――出现以下症状时:
阵发性哭闹,不容易安慰。
呕吐,大便呈暗红色或果酱色。
腹部鼓胀,一碰就痛。
腹痛反复出现。
面色苍白,对疼痛无法忍受。
便秘,无屁。
提醒 小儿腹痛是很常见的现象,有些是便秘引起的。还有的宝宝疼一会儿之后,又和之前一样精神了,这很可能是肠道痉挛在作怪。给宝宝揉肚子或热敷可以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但按揉和热敷并不适用于所有腹痛情形,有时反而会加重病情,引发危险。比如宝宝发生肠套叠时,盲目揉肚子很可能会让肠子越套越深。如果宝宝得的是肠虫症,蛔虫在刺激下上下蠕动,只会让宝宝更疼。蛔虫甚至会穿破宝宝的肠壁,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如何选医院?选科室?
如果宝宝的病情不是特别严重,家长最好选择离家较近的、设有儿科的医院,不一定要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流集中,排队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机会多,反而会加重宝宝的病情。
如果宝宝的病情较重或不易诊断,家长就应该带他去儿童综合医院就诊。儿童综合医院的科室分类比较细,如果家长不清楚应该看哪一科的话可以在初检处询问。
做足准备,为看病提速
家长最好在宝宝有轻微症状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记录他的情况:比如症状开始的时间、频率和发展过程,饮食情况和大小便情况,进行过哪些治疗等。这些详细信息都能帮助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宝宝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夏季热”的6个特别之处
因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加之汗腺不发达,发汗机能不健全,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缓慢,难以适应夏季的酷暑环境,造成体温上升且持久不退的症状。早产宝宝、营养不良以及消瘦或病后失调的宝宝容易中招。
中医将此归咎为宝宝体质虚弱,不耐夏季的暑气熏蒸而致发烧。
“夏季热”是宝宝在夏季发生的一种特殊情况,故又有“暑热症”之称,表现为体温升高。而感冒等疾病也有发烧症状,如何区别其中的不同之处呢?医学专家归纳出以下几点:
1.“夏季热”的症状较单纯,可归结为“三多一少”。
即多发热(指发热时间较长)、多口渴、多尿、少汗或无汗。较重者尚有厌食、爱哭闹、睡眠不安、唇干舌燥等症状,但精神状态较好,活动也不受影响。
2.6个月到3岁的宝宝多见。
周岁前后到2岁尤甚,6个月以下与3岁以上的宝宝极少见。
3.季节性强。
常集中于每年的6月、7月、8月这三个月,相当于从“端午”到“中秋”这段时间。本病与气候关系密切,气温愈高发病越多,发热也越重,服用退热药也难使体温下降,待到秋凉时自然痊愈。
4.发烧往往持续1周以上。
有的甚至持续整个夏季(普通感冒发烧通常不超过1周)。体温常徘徊在37.5℃至38.5℃之间(感冒可升高到39℃或以上),且发烧型态也具有规律性,体温一般在清晨开始上升,正午持续,午后稍退,傍晚明显消退,过了半夜到清晨之间又再度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出现。
5.检查无异常。
到医院检查,包括血常规、大小便化验及其他项目检查均无异常。
6.预后多为良好。
发烧会随着气温的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自行缓解或降低。特别是到了秋凉之后,症状多能不药而愈。没有传染性与免疫性问题。少数患病宝宝可连续发病2~4年,但症状会较上一年有所减轻,病程也会更短些。
“夏季热”的2个应对要点
虽说“夏季热”与气温有关,到了秋季可不药而愈,而且也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发烧时间较长,可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抵抗力减低,进而累及宝宝的生长发育或诱发消化不良、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等疾病,所以,“夏季热”仍然需要被认真对待。
1.诊断需辨清。
绝对不可简单地将夏季发烧一概归结为“夏季热”,需要请儿科大夫对宝宝进行全身系统的检查,如做血液、尿液、粪便等常规检查,以及结核菌皮肤试验、超声波、x光片等特殊检查,排除中耳炎、尿道感染、病毒感染、肠胃炎、咽喉炎、川崎病、气管炎、脑膜炎其至恶性肿瘤等疾病,方可诊断为“夏季热”。
2.合理护理最重要。
不要随意使用退烧药。一旦确认为“夏季热”,不要动辄便用抗生素,因为“夏季热”不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没有特效药。乱用抗生素与退烧药不仅无益,反而可能招来不良反应,损害宝宝健康。合理的护理才是应对“夏季热”的治本之道。建议爸爸妈妈抓住以下要点:
改善环境,有效降温。
宝宝所在的室温宜控制在26℃~28℃之间,不要过低以防止受凉感冒。降温的方法有:开空调、吹电风扇、放置冰块等。但不能让宝宝正对出风口,并每隔2小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0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注意断奶与饮食问题。
母乳喂养的宝宝不宜在盛夏断奶,已患上“夏季热”的宝宝尤其不可,不妨延至秋凉后再断奶。已经断奶的宝宝应安排好饮食,原则是食物清淡,以高蛋白、高维生素而又易于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品为主,如瘦肉、西瓜、冬瓜、黄瓜、苦瓜、绿豆汤、番茄、鲜藕、蔬果汁以及粥等。别给宝宝喂太多的营养品,否则可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导致食积生热而加重症状。油腻与刺激性食物也要屏蔽。
衣着问题。
衣着要宽松、柔软、透气,以保证吸汗性良好,不宜穿着太多太厚。建议妈妈自己穿多少宝宝就穿多少,如果宝宝在睡觉,最多再加一层衣物即可,以免妨碍其体温调节与皮肤散热。
做好皮肤卫生工作。
如勤洗澡、勤换衣裤及尿布等。洗澡以温水浴为好,即水温比宝宝体温低3℃~4℃,每天洗2~3次,每次15~20分钟,目的是促使皮肤血管扩张,有利散热。特别适合少汗或无汗的患病宝宝。注意不宜用冷水擦浴,以免引起闭汗使体温更高,或者引发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足量补水。
特别是有口渴感的患病宝宝,除了多喝白开水外,还可进食一些汤、羹与蔬果汁(如西瓜汁、番茄汁、绿豆汤等)。但冷饮及含有色素的饮料不宜,包括雪糕、冰棒等,这些冷品虽然凉爽,但可伤害宝宝牙齿,并有引起胃肠道疾病之虞。因为冷饮一般要比胃内温度低20℃~30℃,可刺激稚嫩的胃黏膜,促使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腹胀、消化不良。
可考虑采用食疗法:
荸荠蕹菜汤――荸荠、蕹菜煮汤,适用于所有患病宝宝;
绿豆莲子粥――绿豆、去心莲子、糯米煮粥,适用于所有患病宝宝;
葛根粥――葛根粉、粳米煮粥,适用于发烧不退、口干烦渴的患病宝宝;
黄瓜豆腐汤――黄瓜、豆腐煮汤,适用于口渴多饮的患病宝宝;
瘦肉丝瓜汤――瘦猪肉、丝瓜煮汤,适用于暑热食少、体形消瘦的患病宝宝;
荷叶粥――鲜荷叶1张,洗净后煎汤500毫升,加粳米100克及白糖适量煮粥,适用于夏发烧不退的患病宝宝;
三鲜饮――鲜荷叶、鲜竹叶、鲜薄荷,加水煎煮约10分钟,加入适量蜂蜜冷却后代茶饮。适用于发热不退、心烦、口渴、尿少的患病宝宝;
绿豆红枣汤――绿豆、红枣煎汤,加糖少许温服,适用于发热而微汗之患病宝宝。
中药足浴:
芦根生地方――芦根、生地、西瓜皮等,适用于发热、口渴、多尿的患病宝宝;
二香佩兰方――香薷、藿香、佩兰、荆芥、苏叶、蒲公英、金银花、车前草等,适用于发热、少汗、唇红干燥、咽红的患病宝宝;
党参升麻方――党参、升麻、黄芪,适用于发热或高或低,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的患病宝宝;
芪术香兰方――黄芪、白术、藿香、佩兰等,适用于久热不退、气短、乏力、纳差、口渴、尿多而清长、大便溏薄的患病宝宝;
附片花粉方――附片、花粉、黄芩等,适用于发热、口渴、多饮、多尿的患病宝宝;
二子二蛸乌梅方――覆盆子、菟丝子、桑蛸、海蛸、乌梅等,适用于低热、口渴多饮、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食欲减退、小便频数而清长、大便稀薄的患病宝宝。
分别采用上述中药熬水,倒入浴盆中,待水变温后进行足浴,每次15~20分钟,每天2次,7~10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再行第二个疗程。
不要乱用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忌把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当成退烧药给患病宝宝服用。因为这些中成药的适应症是外感发热,但“夏季热”并非外感所致,故不对症,所以无效;再者,清热解毒药大多性味苦寒,容易损伤宝宝娇嫩的脾胃功能,从而影响食欲或出现拉肚子等现象。
随时留心宝宝的病情变化。
若宝宝体温持续超过39℃,并出现惊跳、嗜睡,甚至惊厥、昏迷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不可延误。
“夏季热”的5个预防要点
“夏季热”缺乏特效药,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强化防暑措施。
让宝宝居室通风、凉爽、空气新鲜。室温宜保持在26℃~28℃之间,湿度为60%~65%较为理想,确保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并注意定时通风换气。可适当使用电风扇或空调,但温度和风力要柔和适度,且不要对着宝宝直吹。
2.饮食调理。
多用有清热消暑作用的食材做菜或煲汤,如赤小豆、薏米、玉米须、茯苓、芦根、竹叶、莲子、百合、扁豆、绿豆、荷叶、冬瓜、凉瓜等。
3.多喂水。
宝宝代谢旺盛,需要的水分较多。夏季,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往往受高温影响而不足,多喂些白开水及蔬果汁可促进消化吸收,既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还能防止“夏季热”临身。
4.可多洗温水澡。
洗浴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泡一会后水温稍低于体温,渐渐使水温降为37℃,再降到35℃左右。洗完后,用清洁、柔软的干毛巾轻轻吸干皮肤上的水分,换上清洁、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
“油耳”“干耳”,无碍健康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无论宝宝的耳屎是干还是黏,都是正常的,而且都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怎样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泪水一旦进入宝宝的外耳道,会使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而且,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因此要谨防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宝宝洗头时
让宝宝面部朝上,妈咪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宝宝左右耳廓,使耳廓覆盖住外耳道,以防水流进耳道。
宝宝吃奶后
妈咪要把宝宝立起来抱,轻拍宝宝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宝宝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宝宝躺着哭闹时
妈咪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眼泪顺着脸颊流入耳道。
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要不得!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了解耳疾元凶——中耳炎
如何分辨宝宝是否患了中耳炎
化脓 看宝宝耳朵有无化脓。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
发烧 看宝宝是否发烧。中耳炎常常伴随着突发起来的发烧症状,体温有时候更会升至37.8℃~40℃。
疼痛 宝宝是否表现头部剧痛,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因为吸吮和吞咽动作会压迫感染部位,使宝宝感到疼痛。
听障 看宝宝是否存在听力障碍。表现为对同样的声音刺激,宝宝的反应不如以前,或没有其他宝宝灵敏等。
中耳炎预防重点
积极预防感冒 积极预防感冒或者尽可能缩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宝宝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
尽量少含奶嘴 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
正确喂养姿势 喂奶时将宝宝斜抱起来,使其处于半卧位姿势,抬高头部,以免溢乳而导致乳汁流入耳中。
保持鼻腔清洁 用医用吸耳球帮宝宝吸除鼻腔中黏液。或滴入一些润舒剂,以防鼻涕和细菌进入中耳。
保持空气湿度 避免因空气干燥引起宝宝鼻腔干燥甚至发炎,造成咽鼓管肿大、阻塞。
调整枕头高度 如果宝宝鼻塞得比较厉害,睡觉时可将头部垫得高一些,以便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不至于流到咽鼓管内。
仰卧或侧卧 专家认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可以增加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从而促进中耳部位黏液的排流,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降低感染的危险。
母婴提醒:警惕宝宝听力障碍
早期的听力障碍一般不容易发现,但如果细心观察,还是能觉察出宝宝的一些异常的。如果发现宝宝有这些表现,要及时带他去检查听力:
大人叫他时,他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
宝宝对声源的位置判别能力差,比如有人叫他时,他不能准确地把头或身子转向那个人的位置。
宝宝学说话的时间延迟,而且发音不准确,说话含糊不清,韵母音很重。
别人跟他说话时,他的眼睛喜欢紧盯着说话人的嘴,这是耳聋的人特有的一种“读唇”的表现。
和他交谈时,他常常问:“什么?”甚至表现出表情漠然的样子。
2个观察判断伤情
假如宝宝不慎被烫伤,妈妈要保持冷静,首先对烫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然后才能找到相应的正确方法进行急救。
观察烫伤程度
一度烫伤:皮肤红肿热痛,无水泡,表面干燥,没有瘢痕。
二度烫伤:疼痛剧烈,有水泡,泡皮破裂后可见创面发红、潮湿、水肿明显,可有轻度瘢痕。
三度烫伤: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
观察创面的面积和部位
宝宝五指并拢的小手掌大约占身体面积的1%,可以此估计一下烫伤面积占身体约有百分之几。同时还应检查烫伤部位,在手、脚等部位还是在特殊部位如面部、颈部、关节。
急救4字经
冲:立即用冷水冲洗
一度烫伤可立即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30分钟左右,然后再局部涂抹消炎止痛的外用药,如紫草油、清凉油、湿润烧伤膏等。一般2―7日就会痊愈。
Tip:如果伤口起水泡,不能直接用清水冲洗,否则容易把泡弄破,造成感染,加重伤势。
小心脱去衣服
如果宝宝穿着衣服被烫伤,不要急着脱衣服。应迅速用冷水由衣服表面冲下,或者将患部直接放入盛满凉水的浴缸里,等冷却后再小心脱掉衣服。如果宝宝因疼痛不配合脱衣,可用剪刀小心剪开。若有部分衣服粘在皮肤上,千万不可强行脱下,应等待医生处理。
盖:用干净毛巾等覆盖烫伤处
二度以上烫伤应用消毒纱布或干净、柔软的毛巾、衣被覆盖伤面或松松包扎,注意防止水泡破裂。
送:尽快送医院治疗
二度以上烫伤或烫伤面积大于10%,以及面部、颈部、关节等特殊部位烫伤,都应迅速送往医院烧伤专科就诊。如情况严重,可拨打“120”求助。
Tip:烫伤后涂抹香油、酱油、牙膏、润肤霜等,会刺激烫伤创面,使创面加深,并增加感染的机会。而红汞或龙胆紫虽能对创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影响医生对烫伤部位程度的判断,不利于治疗。
3方面护理
烫伤给宝宝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情绪和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受伤的宝宝需要全面的护理。
创面护理
夏季气候炎热,细菌繁殖快,创面容易感染化脓,不仅会加剧宝宝的痛苦,治愈后还会留下疤痕。所以,首先要重视创面的护理。
(1)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轻度烫伤不必包扎,保持干燥可以加快创面复原。但要防止宝宝抓破,造成感染。
如果烫伤情况严重,家中每天可用紫外线灯消毒30分钟,以保持室内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2)经常检查创面情况。
应经常检查创面的愈合情况。如果局部疼痛加剧、出水、流脓,甚至发烧,说明创面已感染发炎,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的异常状况,因为烫伤有时还会伴有其他并发症,如手足口病等。
饮食护理
妈妈要多做些宝宝爱吃的饭菜,变换花样,精心烹调,保证宝宝营养充足,促进创面恢复。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其中含有的维生素c能促进伤口的愈合。
第一种现象:给宝宝看过病、吃过药后,妈妈恨不得宝宝立即就能好起来,一旦没有预期的那样“见效”,妈妈就立刻再带宝宝跑医院,甚至换医生、换医院,最终不外乎频繁换药物……
第二种现象:宝宝治了一个星期,几经诊治,疾病终于好了。家长得出结论:还是最后一个大夫有水平,一治就好了!
上面两种现象很普遍,很多家长都会以宝宝痊愈的快和慢来衡量医生用药的好坏,总是觉得“好的快就是医生有水平”、“好的快就是好药”。其实,这种评价是十分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宝宝疾病的发生、发展、痊愈或加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宝宝疾病过程分析
1.病原菌
①进入宝宝身体里的病原菌数量越多,症状往往越重,恢复起来就越慢。
②病原菌的毒力越大,对宝宝的危害越大,病情自然也就更重。
因此,即使用药合理,在病菌数量多、毒力大时,往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
2.免疫力
任何疾病发生、发展和痊愈的过程,都有自身免疫力的参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自始至终都会与外来的病原菌做斗争。宝宝会不会生病,生病的严重程度,不仅有外来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的影响,自身免疫力也是决定因素之一。免疫力强的宝宝遇到细菌病毒侵袭,即使患病,症状也会比较轻微,痊愈得也更快;而免疫力差的宝宝,很可能症状比较重,即使用药了,恢复起来也很慢。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种病,这个宝宝吃两天药就好了,而另一个宝宝吃了药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有暂时加重的情况!
病好是需要时间的
1.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并没有什么特效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对症支持治疗。也就是说,当有严重的流涕、喷嚏、咳嗽时,针对这些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缓解症状。但实际上这些药物对清除病毒是没有直接作用的。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治标不治本”。
一般来说,感冒是有“自限性”的,就是说发展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好转,病程一般是三到五天。这期间,宝宝会有咽部发红、厌食、流涕、咳嗽、喷嚏等症状。而年纪越小的宝宝,这些局部症状越不显著,而全身症状却比较严重,比如高烧、烦躁、厌食、呕吐,甚至高热惊厥。很多家长第一次经历宝宝这样的疾病时,会茫然无措,会存有疑问:宝宝没有咳嗽,也不流鼻涕,怎么会是感冒了?光发烧,烧坏了可怎么办?看了病,吃了药,怎么还不见好呢?
通过上面的介绍,家长们心里就有了数:大夫开的药,只是针对症状开出的,不是针对病毒的,只要护理得当,三五天时间,这些症状是会慢慢缓解消失的。
2.肺炎
别看都叫肺炎,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肺炎疗程可大不相同。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早期应用抗生素可于1~2天退热,治疗需要持续1~2周;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有持续的干咳,疗程长,大约2~4周;由腺病毒引起的肺炎,高热起病,持续不退,发病3~4天后症状加重,应用抗生素无效,需使用抗病毒药,并对症支持治疗。即使经医生正确的诊断和用药后,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治疗时间仍是长短不一。
另外,不同病原引起的肺炎,最初的肺部听诊表现也不一样,可重可轻,也可以完全正常,再结合宝宝的症状表现,有些被诊为肺炎,有些却被诊断为气管炎,还有一些仅仅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但随着病情进展,最终都被诊断为肺炎。所以才会出现,家长先听医生说是感冒,过两天换个医生看,却诊断为肺炎了。家长们会认为第一个医生误诊了。其实,初诊医生并没有错,问题就在于肺炎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频繁换医换药不可取
1.药物发挥作用的机制
①血药浓度。任何药物进入人体发挥作用,都需要一个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药物要经过血液传递,让机体吸收、代谢等步骤,最后才被分布到特定的感染部位。并且,只有当药物在体内达到一定浓度后,才能发挥作用,低于这个浓度时,虽然也可以起作用,但药效并不能达到最大化。
②规律服药。为了保证体内药物持续杀菌,就需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上所说的间隔时间,规律服药,只有这样,药物才能持续发挥作用,病情才能得到控制。比如,一种抗生素需要每隔8小时服一次,可是家长往往是习惯性地在早饭、中饭和晚饭后给宝宝服药。这样,就造成夜间血药浓度下降,杀菌作用不能持续,病情自然不能得到最好的控制。
2.宝宝患病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不要为了“快”,而频繁地更换医生换药物,这是因为:
①如果自始至终都由一个医生看,医生会比较了解宝宝症状、体征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可以了解药物的作用和效果,并根据病情进展,或进一步检查,修正最初的诊断,或改进治疗方案。
②家长过于焦急,特别是那些认为只要一吃药就应该马上改善症状的家长,往往给医生造成压力。为了满足家长“快一点”见效的愿望,医生只得更换更广谱、更高级的抗生素,而不是等待原有的药物起效。频繁地换药往往使宝宝产生耐药性,对宝宝健康十分不利。
观察宝宝病情举例
1.对宝宝上呼吸道感染的观察
如果发现宝宝突然出现声音嘶哑,咳嗽的声音像犬吠声,吸气时嗓子发出吼吼的声音,活动后吸气费力,吃奶和饮水时有呛奶呛水时,那么就有可能是感染引起了急性喉炎,要马上就医,否则会出现喉梗阻,危及生命。
如果服药三天症状不见好转,且有加重的趋势,或出现了喘息、烦躁不安或是萎靡不振的现象,需要再次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2.对宝宝肺炎的观察
用药三天,发烧持续不退,或是发烧间隔没有延长,发热程度没有降低的趋势,宝宝呼吸费力,呼吸加快,鼻翼煽动,口周发青等,这些情况说明病情严重,药物没有控制住病情,而且有并发心力衰竭的可能,需要尽快再次去医院就诊。
3.对宝宝腹泻的观察
服用抗生素及助消化药物后两至三天,如果大便次数没有减少,大便性质没有好转的趋势,并且出现尿少,眼窝凹陷,哭时泪少,说明宝宝出现了脱水,要及时到医院处理。如果在腹泻治疗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阵发性的剧烈哭闹,这说明宝宝的肚子疼。除了腹泻时肠痉挛会引起疼痛,还要注意腹泻期间有可能出现的肠套叠,尤其是排出的大便带血,一定要马上到医院诊治。肠套叠是外科急腹症,早发现可通过空气灌肠使肠管复位,如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出现肠坏死,就需要外科手术来切除了。
如何护理生病宝宝?
了解了这些知识,家长们就应该抛弃原有的“求快”的不合理预期,在家按时给宝宝服药,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在有异常变化时,也能够把宝宝及时送到医院。这样不仅避免了换医换药的弊端,又减少了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几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及治疗期间,家长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生病的宝宝迅速好起来呢?
1.预防是关键
如果宝宝平时的饮食搭配合理,注意锻炼身体,那么生病时,自身的抵抗力就会发挥作用,宝宝病情会比较轻微,服药后好得也快。
2.护理很重要
① 对于患肺炎的宝宝,要注意多饮水。喝水有助于粘痰稀释,配合拍背吸痰的辅助措施,宝宝的肺炎就会好得更快些。千万不要为了哄宝宝看病和吃药就给宝宝买甜食、买甜饮料,这些食物饮品一般都会加重咳嗽,不利于病情恢复。
②对于腹泻的宝宝,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配合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母乳喂养,可继续哺乳,适当减少或暂停辅食。如果呕吐得厉害,可以短期禁食,减轻胃肠负担。对于病毒性肠炎,可以使用去除乳糖的配方奶粉,帮助减轻腹泻症状。腹泻停止后,要继续补充营养丰富的饮食,补充钙剂和鱼肝油,每日加餐一次,连续两周,就可以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