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第1篇

1.问题的提出

 

1.1新课程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前所遵循的灌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而是“立足于学习语文和培养相应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教育家章熊先生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指出:“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语文应用能力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听说读写记忆理解感悟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更是一种学识修养在职场中的外在显现。这种能力,必须是在长期的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习得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思维中获得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做底蕴,还需要个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配合与参与。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向度与深度,更要关注学习主体的需要与学习情境,努力形成一种学习的气场,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有意识的习得技能,并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自觉,默化为语文能力。

 

1.2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化的发展,技能热也滚滚而来,家长学生对掌握一门技能有着很高的期盼,学校也随之对专业课高度重视,文化课受到空前的冷遇,作为重要学科的语文学科也走向边缘。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激情也随之减弱,课上课下不仅漠视着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搁置一边,执教者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教学特征和意愿,把教学参考搬来搬去,因为没有教育理论支撑,课堂教学漫无目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很随意,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课堂依然如一潭死水,少有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更没有师生思想的碰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2.中职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的支撑

 

任何一个教育者都知晓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各科教学中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及能力的获得问题,同时包括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及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考竞争中的失败者。失败的背后都有着诸多失败原因。或家庭重视不够,或智力因素欠缺,或学习能力不足,或学习兴趣寡淡,或学习意志缺失,或学习品质不优。他们来到中职学校也有着诸多不同的想法和心理。他们带着美好的就业愿望步入中职学校,想学得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因此他们漠视文化课的学习,更意识不到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由此中职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学使命,必须要用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本学科的教学,致力于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研究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与分析学生认知现象,研究学生学习过程。

 

3.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提升

 

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育规律[1]。

 

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归结于教师队伍的积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宽广问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难易问题,而是应该紧紧围绕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品质,能力寻找到属于中职学校的自己特质的教学。中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也成为新课程的必要。从教师本人来说自身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教师的知识不仅是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着学科的教学知识,和课堂上的实践性知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其实质就是教师本人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的理解感悟,选择重构和实际应用。遗憾的是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了自己实践性的知识,也不能明晰的传达出自己的信念。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多种理论把它提升出来。

 

中职语文教学究竟怎样做才能很好完成他的教学使命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这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确保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符合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能力的智育的各项任务“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使之成为顺利完成各种智慧任务的技能,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高效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者和自我调控的人”。

 

4.在教育心理学视点下实施有效教学

 

4.1研究学生的认知,反思教学行为

 

当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力量,并主张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注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作为中职语文课的执教者更有必要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我们不妨经常思考:当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群体?他们处在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学习有哪些需求?当下职业岗位对用人的要求是什么?当前中职生所具有的职业素质能否能立足于职业岗位?目前中职语文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方面应该怎么做?

 

4.2 关注学生心理,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专业设置很多,且专业之间关联性很小。但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材却是相同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就是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理性分析我所任专业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合理利用教材,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创设者[3]。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能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语文教师要根据所任专业的学生特点,从他们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剪裁或补白。努力把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活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更要与多学科进行渗透沟通,拓深、拓宽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具有这种意识:在言语活动和言语交际中,以学习主体的智性、思维、情感、意志、道德诸精神要素的和谐发展为中职语文教师最高的价值追求。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责任,肩负着改变家庭、改变孩子命运的重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1]。中职卫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一线医疗护理者的重任,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在教育情境下,受教育者的学习心理、教育者的教学心理以及进行教育干预的效果等[2]。作为护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教育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将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恰当地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加强心灵沟通,激发自主学习欲望

1.1重视初识,建立好感

教育心理学有关理论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也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排斥心理,导致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每学期开课之前,任课教师应跟班主任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用心记住这些学生的名字,在课堂上适时鼓励这些学生,引起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好感。好感,是师生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有了好感,学生就会自觉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2及时交流,巧用移情

移情即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感情,是从对方的角度来观察世界,是一种根据经验或以往的类似情境去理解当前情景的现象,是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自我情感的表达。移情分正移情和负移情,在正移情中,喜爱教师,希望从教师身上得到爱和情感的满足;在负移情中,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不愿与教师沟通,认为教师故意刁难,在学习、生活中会产生逆反心理,无法正常学习与生活。教学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点多而杂,教学时间紧张,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要及时发现学生情感的变化,冷静对待学生的情感迁移,通过情感诱导,用情去感动学生、用爱去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确运用移情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才会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现存的和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使学生乐于向教师诉说自己生活上以及学习上的困难与疑问,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3尊重学生,注重情感

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平等,作为中职护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课时较多、任务较重,与学生平时联系相对较少,在授课期间,尤其是课间时间,专业教师应走近学生,尊重学生,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尊重并认同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才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而当学生能够主动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耐心聆听,以同理心从学生的视角去体会和感受,再深入地剖析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地解决问题。

2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动机

2.1激发兴趣,产生欲望

如何让护理学生成为一名医学护理知识丰富、医德医风高尚的合格护理人才,是我们每一名护理教育者的职责。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都希望教师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喜欢被教师在同学面前给予肯定、表扬。因此,在每门课程的第一次教学中,教师一边介绍专业课的相关知识,一边观察学生的表情,调动每一名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用心听课。

2.2利用期望,激励上进

教育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教师期望效应”,所谓教师期望是一种非常大而且潜力十足的教育教学力量[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认真鼓励与关怀每一名学生,切实对每名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值,依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状况,制订不同的期待层次与学习目标,使每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积极上进,有了积极的追求,学生课下就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2.3培养动机,自主学习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进行学习也总是被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德认为,促使学生学习的基本动机可分为两种:其中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交往动机,另一种就是荣誉动机。前一种表现出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为他自己所喜欢的教师而发奋努力学习,从而获得教师的关心与信任;后一种就是希望自己能获得他人的认同、赞扬等,这两种动机对学生学习非常重要。

3运用识记规律,完善自主学习过程

3.1运用识记,小组讨论

教育心理学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有意识记能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集中趋向于一个目标,使识记任务从背景中突出,人感知、注意和思维活动的对象就能在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因此,有意识记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识记。利用这个识记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发展学生的有意识记。在授课前教师将学习小组的组长集中在一起统一明确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引导学在课下小组自我学习过程中,把重点和难点列为有意识记的内容,利用小组讨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3.2方法灵活,完善自主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第3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xx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禅城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xx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在班级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培优转差。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第4篇

作者:张国磊 杨龙滨 李晓明

[论文关键词]教育心理 高等教育 课程教学

[论文摘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文章根据心理研究理论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分析了进行教育心理研究的必要性,并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探讨了在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客观上对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完善专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应该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的教育心理研究,探求并把握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共性需求,克服不同年代群体交流的障碍,研究适用的教学方法,并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地实施。

教育心理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具体而言,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教学的条件,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而广义的心理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等形式外,更多的是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教学是对学生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心理的研究,可以有助于解决怎样教学和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进而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课堂应该做好的几个方面

1.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讲课的激情,用真诚去感染学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洽的情感共鸣中去接受知识,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精心设计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包括开场白、新知识的导入、生动的事例、课堂总结。良好的课程教学设计会让学生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听课也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还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折服心理,进而对课程产生兴趣,得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有效的教学组织还包括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对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讲课内容和方法、衣着和行为、板书和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室环境和周围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课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对重点知识在音调、音量上给予突出和强调,并适当重复;善于应用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增加提问、教学演示等方式,等。

2.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中,参与者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相对特别的角色,因而得到教师的激励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个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高校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学生人数众多,因而教师对于学生的激励难以有效地一对一进行。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有所作为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检查批改学生作业,就可以作为一个非常好的与学生沟通并实施激励的环节。笔者在从事专业课程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批改,并做过如下尝试:在学期初批改学生作业时,只在学生作业上简单注明“阅”及批改日期,不做其他注明,学生作业质量一般且与教师课堂沟通较少;一段时间后,笔者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评语,点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作业上标明成绩,如A-,同时在课堂上将教师的批改作业记录展示给学生看,在此之后学生上交的作业,大部分作业质量从态度、书写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很多学生将这种认真的态度一直维持到课程教学结束。在教学过程还可以适当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课堂发言,并进行以肯定为主导的重点点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人为地隔离教与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并为实施有效激励提供最直接的机会。

3.按照记忆规律引导学生复习、练习。德国心理学家H.Ebbinghalls研究得出了“遗忘曲线”:即记忆初期遗忘较快,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趋势。关于记忆的研究还表明,克服遗忘最有效的途径是复习。因而,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已知规律,在课程教学后短时间内组织进行有效的复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法包括: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举出与实际相关的生动的事例或者演习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与学生课代表及时沟通,通过课代表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一定做到及时批改、反馈,形成有效的复习监督环节。这种方式可以同激励的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又可以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程教学每个环节的良好掌握,最终会积累成课程教学总体的良好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拥有非常鲜明的共性特点: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但却非常敏感、排外;他们冲劲十足,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做,但心理状态不成熟,情绪变化强烈;他们要求独立,却思想单纯、社会阅历少,缺少规划自己生活、学习的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教育,要给予充分关注,做好心理层面的研究,利用他们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这种“肯定”要及时、准确,真正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其次,实际教学要重视“南风效应”,以情感人,尊重和欣赏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超限效应”,根据学生实际状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防止知识过多或过难,超出学生理解能力,而使学生放弃学习。

5.执行好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角色。首先,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严明课堂纪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完成每节课的授课任务。其次,教师是课程知识传授的引导者、辅助者,是课程教学的规划者。教师需要对课程按照知识体系、学时的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者删减,保证知识的基础性和前沿性,掌控课程学习进度并按阶段及时明确课程学习的要求。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还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如何评定教学效果及总结教学方法。目前评价教育效果更多的是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这样的评定依据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总结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素质教育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不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分析,很难总结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方式。其二,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大部分来自于专业研究领域,而不是师范专业,专业、术业有所区别,在进行教育心理研究时很难达到专业水平,同时鉴于我国高等教育生师比过高的现状,教育资源缺乏,高校教师承担教学、研究的工作量过大,因而推行教育心理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教育心理研究,需要耗费任课教师的很多时间、精力,尽管如此,将教育心理研究应用于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永恒.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目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范文第5篇

一、动静交替

所谓“动”,即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如,学生的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等;所谓“静”,即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如,学生专心听课、静心思考和认真演练等。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始终处于动态,以致学生兴奋过度,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失控”;如果一堂课自始至终处于静寂状态,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思维将受到抑制,两者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教育美学的教学节奏应是“动”与“静”的交替和有机结合。

二、张弛错落

“张”就是紧张、急促;“弛”就是轻松、舒缓。如果一堂课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心里紧张,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果一堂课一味地“弛”,学生就会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以环环相扣的教学、短促的语言、严肃的表情营造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诸如讲故事、课中操、游戏以及教师幽默的语言、活泼的表情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通过“张”与“弛”的互相错落,使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韵味美。

三、疏密有间

“疏”即间隔大,频率小;“密”即间隔小,频率大。语文课堂教学应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教学节奏疏密有间隔地变化。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既要有“密”,如,教学容量大,训练速度快,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娴熟程度,板书简洁扼要等;也要有“疏”,如,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要“放慢镜头”,充分展开,一步一个脚印,防止出现知识断层而造成认识缺陷。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疏密”要得当,教学进程的快慢要适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提高教学效果。

四、强弱分明

“强”即“强度”,是指突出教学重点,抓住知识的本质属性并能突破难点;“弱”是指教学内容中次要的、非本质属性的东西。倘若一节课只是泛泛而讲,无主次轻重之分,势必使学生学得茫然,甚至索然无味。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材料中把握好主次关系,区分出主要的、本质的内容。对教学重点要不惜时间和精力,讲彻讲透,反复练习,精心品味,强化巩固,使学生学有所得。

五、起伏跌宕

“起”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畅通的阶段;“伏”是指学生情绪相对平衡,兴奋稍微退落的阶段。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适时创造“小”,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如,采用启发、议论、尝试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感受波澜起伏的教学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