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汉市武昌区中医院作为基层中医院,是支撑中医医疗体系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城乡居民大量的中医诊疗任务。武汉市武昌区中医院坐落于黄鹤楼脚下,建院60年来始终坚持鲜明的中医特色,为全区中医药事业的龙头单位。2011年医院在提供中医药诊疗服务的同时,将传统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护理工作,大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服务,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真正享受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1制度扶持与技术培训是中医护理开展的基础
1.1为促进中医护理服务水平 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医护理水平,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中医护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1]。我院遵照相关文件精神,2011年制订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相关制度,并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将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种类、数量、效果评价等指标列入科室绩效考核内容。
1.2技术培训是中医护理开展的前提与基础 我院虽为中医院,但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人员并不多。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中医护理理论培训,每月进行一次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训练,每个护理人员都必须通过理论考试,并熟练掌握每一项中医护理操作。
大多数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是从临床培训中获得,就存在中医理论知识薄弱、缺乏系统性的问题。要推进中医护理的发展,必须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注重专业化人才培养,提高中医护理服务的能力和质量[2]。我院从各科选派求知欲强的护理骨干,轮流到省、市级中医医院培训进修,将学习到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并负责培训其他护理人员。
2个性化强显效快是中医护理运用广泛的关键
中医护理注重整体观念,讲究辩证施护,个性化强,技术形式灵活多样、实施简便,收效快而显著,在基层中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患者认可度极高,是促使临床运用广泛的关键。
2.1中医护理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应注意辩证施护,充分彰显其个性化 我院开展的所有项目中,以中药外敷使用最为广泛、最受患者欢迎。根据不同的病症,中药外敷所用的药物不同。内科有盗汗方,儿科有高热方、口疮方、腹泻方、化痰方,中医骨伤科有接骨方、外伤方等十几种外敷处方。每一种外敷药在给不同的患者使用时,会根据患者当时的状况对药物的组成及剂量进行调整,实施过程简便、效果明显。
2.2实施过程中发挥中医护理形式多样的优势 一种症状通过中医护理可有多种方法减轻患者痛苦。如腹部外敷芒硝,芒硝有清热消肿软坚的功效,减轻腹内炎症及肠壁水肿,缩短腹胀持续时间。护士会交患者如何止住打嗝,按压内关穴及合谷穴,打嗝很快止住,患者下次可以自行处理,就会感到中医技术的神奇和有效,就会愿意接受中医技术。
2.3探索新方法,开展新技术研究,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3] 如儿科护理组探索用藿香、佩兰等中药熏蒸的新方法进行病房空气消毒。这些中药在熏蒸时气味芬芳,达到消毒效果且对人体无副作用,与化学或物理手段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4],深受患儿家长欢迎。内科将中药膏剂用于压疮患者的护理,中药足浴用于糖尿病足、痛风的护理,疗效都非常显著。
3多方受益是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院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运用得到快速发展,患者、护理人员、医院均从中受益,为中医护理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中医护理在临床推广应用,对减少抗生素的用量,优化给药途径和治疗方法,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日常护理中,融入中医整体观及辩证施护理念,如若为七情所伤,则以健康指导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5],不紧能使药物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也使患者倍感护理服务的周到和温馨,随着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医疗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人们对中医护理服务存在很大的需求空间[6]。
5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在我院的大力推广,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体现了中医药服务特色,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与完善,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和可得性的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在老年病、慢性病、孕产妇、0~7岁儿童、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构建中西医护理优势互补、广泛应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中医护理模式。医院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开拓中医护理服务项目,打造专业中医护理团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推进中医护理的全面、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远,唐玲,李野.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及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7):3432-3434.
[2]皋忠岚.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全科护理,2013,11(24):2275-2276.
[3]张勇勤.中医护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08-111.
[4]沈斌英,胡顺琴.三种消毒方式对儿科病房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4):1320-1322.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扶持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与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日益显现。近年来,我市卫生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既坚持中西医并重,又突出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使中医医疗机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医疗机构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落后,中医中药发展迟滞的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管理局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一是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工作。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保持中医医院的公益性、扶持和加快中医事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并充分考虑中医药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将公立中医医院与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妇儿保健中心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办好中医医院等具有传统医学特色的公立医院。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二是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年,我们积极支持成立了“市中医药学校”,开展农村中医药无学历人员教育,通过培养,全市2379名乡村中医药无学历人员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中医药中专学历,基层中医药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认真组织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成功为我市2名老中医药专家选择符合条件4名继承人,争取继承教学经费5.4万元支持开展学术经验继承;争取中医专项经费支持市第二中医院、汝阳县中医院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开展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考试,我市共有22人取得《中医确有专长证书》。争取专项资金对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即将进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进行岗位培训,62名学员完成理论和实践培训任务,经考核合格取得了全省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现已分赴基层服务于社区群众。利用项目资金对我市15个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加强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了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使中医药适宜技术惠及广大老百姓。
三是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中医院办医条件。正骨医院完成综合楼2500平方米改建和院区12600平方米绿化工程,就医环境更加优美,同时,郑州医院建设桩基已开工。市一中医院利用国债资金,北院区新建的综合病房楼正在按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安装,工程竣工后医院将实现开放床位650张的规模倍增目标。市二中医院投资286万元新建400平方米血液透析室、新增透析机15台,建成投入使用后,透析床位将增至26张。汝阳县中医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6700万元建设新院区,去年11月1日完成了整体搬迁,为医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偃师市中医院利用国债项目资金新建1288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装修和设备安装。伊川县中医院拟建设67000平方米、床位800张的滨河新区中医院,正在发展规划中。市第二中医院病房楼建设资金正在积极争取筹措中。
一、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中医药事业作为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全面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保障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实是求事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医药发展规划,推进全市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4.坚持中医药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中的作用,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及时、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5.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中医药事业。
(三)总体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使我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人员素质显著提高;镇(区)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社区中医药服务逐步规范、提高;传统中医药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中医药文化认知度更加广泛;中医药研发规模不断壮大、效益显著提升,中医药整体实力位居苏中、苏北地区前列,力争进入全省前列。市中医院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品牌进一步彰显,社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建成苏中和苏北地区一流、省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二、加快建设省内外知名中医院
(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快市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对市中医院新建综合病房楼的投入力度,着力在政策、规费、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力争新综合病房楼3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开放病床数达到500张;5年内将市中医院建成基础设施齐全、医疗设备精良、中医药特色显著、综合服务功能优良、医疗环境优雅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
(二)加快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制定实施市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重点资助、培养一批临床各科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在本地区乃至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善于解决疑难杂症和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的高、尖复合型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省名中医、市名中医和市名中医的作用,切实做好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以及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的培养,通过专科进修、专题研修以及“跟名师、上临床、学经验”等途经,倾力打造高素质的中医药骨干队伍。大力引进、吸收高层次人才,确保每年引进、招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不少于5名。
(三)培育中医特色重点专科。切实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市中医院骨伤科创成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并建成2-3个市重点专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群体,全面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水平。
(四)增强教学、科研优势。巩固和发展市中医院创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果,并认真对照教育部、卫生部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建设标准,切实加强对中医药教学设施的投入;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既能临床又会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附属医院的品牌效应,切实做好中医药经验传承工作。积极鼓励临床医务人员开展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药生产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研发一批临床疗效好、用药安全、价格低廉的中药和中成药制剂。市中医院每年按照不少于当年业务收入1%的比例提取科研经费,并用于临床科研;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三、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和基层中医药工作
(一)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在市人民医院按标准设立中医科、中药房,并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力争5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市人民医院应根据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人才、设备优势,为从事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和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中医科工作。
(二)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切实加强镇卫生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并按国家标准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人员。研究制定中医药人员技术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基层卫生机构中医药技术骨干的培养;定期组织市级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医疗机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到基层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工作;积极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尽力在工资待遇、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全面提升中医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三)强化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规划、引导力度,确保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1名以上的会中医药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并配有常规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和器械。积极鼓励中医药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定期组织对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四、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一)加强市中医院服务功能建设。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逐步提高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医院急诊科、ICU和感染科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中医药急诊急救能力。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范围,扩大中医药服务项目,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二)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严格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框架》的相关规定,充分依托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不断强化中医药预防保健功能;积极发挥名中医、中医各学科业务骨干在中医“治未病”中的传、帮、带作用,切实加强中医健康教育、中医药义诊工作,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同度。
(三)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不断扩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范围,确保各综合医院、镇卫生院(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及时提供中医药服务,逐步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五、着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一)传承中医药文化。切实抓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与开发,积极挖掘、整理和应用民间中医药验方、便方、文献资料等,力争5年内建成中医博物馆、中医名人馆。市中医院应着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努力在办院思想、医院管理、人才培养、文化氛围等方面形成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特色。
(二)宣传中医药文化思想。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通过健康咨询、培训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市电台、电视台以及《新闻》报社要开辟“中医药宣传”专栏,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中医药“进镇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开展中医药“进镇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定期组织名中医、中医药专家到农村、社区开展中医药义诊活动,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
六、努力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完善中医药组织机制。各镇(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按照《省发展中医条例》等文件要求,切实担负起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职责;市卫生局、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规划局、劳动社保局、物价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形成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