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航服务就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高民航空乘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民航业空中乘务人才培养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应对民航业发展趋势,在2000年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是浙江省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空中乘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达到100%,这依托于民航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与学校科学的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和途径息息相关。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民航业发展需要,具有优势技能和品质的在航空服务及现代高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从事高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民航业及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欢迎。
一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特点
(一)职业素养要求高
空中乘务是一项高端服务性的职业,虽然人员缺口大,但竞争和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航空服务质量的高低是服务人员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组织及经营管理水平,又将影响到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有美丽、大方、端庄的外在形象,还应掌握适应航空服务工作需要的技能和品质,以达到内外兼修。这要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要熟练掌握航空乘务基本技能,有坚实的外语基础,有良好人文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近几年的招聘情况看,航空公司为更好地适应民航业的市场竞争和现代化服务业的高素质要求,招聘的职业标准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也要不断提升,适应航空公司用人的标准。但总的来说,航空公司还是比较青睐高职毕业学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拥有较强岗位实践能力,职业素质高,适应性强,适合航空公司人才的需求。
(二)就业前景广阔
近来年,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乘务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空中乘务专业虽然是以航空类为主的专业分支,但它具有综合性和多变性,这要求在校期间从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抓起。从当前职业发展情况看,学这个专业首选是本行业,但并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就是说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在这个行业范围内就业。该专业学生除了主要去国内外航空公司和机场就业外,还可以在其它相关服务行业就业,如:高星级酒店、高铁、地铁、移动公司、银行等。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在一些窗口形象单位,整体工作环境良好,管理规范,工资待遇高,学生也愿意在这些单位工作,找到自身的价值。高职院校采取了2+1学制,有许多学生在大二就被航空公司招聘进去,经过培训提前走上工作岗位。有甚者大一学生就被航空公司“圈定”,经过一段时间在学校的学习,时机一成熟就可以参加航空公司培训上岗。
(三)岗位竞争激烈
目前,航空类专业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从全国范围来看,设立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共计20多所,其中高职院校占80%。从浙江省范围看,从2000年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一家,到现在的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2012杭州师范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与礼仪方向)。随着空中乘务专业毕业学生的增多,虽然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维持在较高状态,但衡量该专业办学水平上的机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航空公司用人选聘范围和标准以及与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有关。虽然民航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但该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不但要与同学历同专业学生竞争,而且要和本科甚至研究生其他专业学生竞争。因此,民航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遇和竞争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具有较明显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四)就业期望值高
空中乘务工作本身具有强大的职业魅力,是许多年轻人渴望和憧憬的目标。在选择就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要求相对较高,部分学生难免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感,从而在心态上很难把握好恰当的位置,要求比较高,对工作的选择比较挑剔,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有些学生进校读空中乘务专业就抱着非得“上机”的理想而来,但不能“上机”也是正常的事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蓝天梦想放弃或错过了一些本来该拥有的机会,令人感到可惜。空中乘务员看似天使,其实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光环背后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空中乘务专业侧重于服务的实践操作学习,工作层次主要在服务岗位。有部分学生真正接触到空中乘务工作以后就会发现,由于自身定位的落差和职业心理准备的不充分,感到失望和产生抱怨的情绪,甚至出现不少人工作不久就选择了辞职。
二关于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空中乘务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较高,所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市场,适应岗位的需求。特别在专业技术课程开设中,如乘务基础实务,乘务广播训练、客舱沟通技巧、乘务英语听说训练等课程聘请具有岗位经验的乘务员担当主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函养相统一,注重职业技能和品质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省、市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现代民航业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品质并掌握航空乘务基本技能,拥有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岗位综合服务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在航空服务及高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工作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突破口,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在空中乘务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空乘学生进校之后就应开展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给予正确的就业理念引导,灌输职业规划、择业和就业的相关知识,分析就业前景和就业广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与职业岗位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定位,以免造成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朝着职业目标不断努力,又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即使上不了机也能够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好的专业技能,提升人文修养,特别是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变化注入新鲜、适应性强的动态信息,让学生能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动态变化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广开就业渠道,倡导灵活就业
就业难是相对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当航空公司进人难时或学生条件达不到航空公司标准时,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要寻求适应性单位和岗位。学校在引进用人单位时应把好关,不是任何单位都可以进,而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适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目前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和厦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外,还有在新加坡航空、大韩航空和阿联酋航空等国外航空公司就业,除此之外还有机场、高星级酒店、高铁、移动公司、银行等单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目前空乘的学生就业渠道是宽广的,关键的是学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适合做什么。适当地抓住就业时机,去争取自己所想要的机遇。
(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很多,但有时机遇来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握好每个机遇,所以我们要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在进校前,学校要把好招生进口关,提升生源质量。在校期间,空乘专业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培养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空中乘务是一个比较高门槛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光鲜的外表下,是高强度、奔波的工作环境,这不仅需要空中乘务人员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坚韧顽强的心理素质。相信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素质,任何岗位都会欢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民航业的快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就业现状,我们要从社会岗位需求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多渠道应对和解决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为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相信随着我国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民航业的腾飞,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摘要:近几年来,民用航空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民用航空运输业迅速发展为高校空乘专业的就业提供了机遇,也带来挑战。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紧跟时代步伐开设了空乘专业,并扩大了招生的数量。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竞争也日趋激烈,民航企业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追求更好的服务质量,对空乘人员的选拔条件与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空中乘务专业就业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结合笔者自身工作情况进行研究,探讨空乘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如何提高空乘专业未来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增加空乘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空乘;就业;问题;竞争;建议
一、高职高专院校空乘专业建设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各种商贸、旅游等各个层面交流的不断扩大,为中国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的同时,也为空乘专业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预计到2020年,国内将新建机场97个,新增飞机1600架左右。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航空公司每年急需更新和补充大量优秀的空乘专业人员,为空乘专业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上海东海学院航空运输系成立于2004年,是上海最早设立空中乘务专业的学校之一,2006年起先后开设了民航商务专业、航空机电维修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多年来,东航海学学院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先后为国内外多家航空公司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才。
二、我校东海学院近五年空乘专业就业现状
虽然表面数据显示就业情况相对乐观,2014年至2015年稍有下滑,但2015年起专业签约率又稳步上升了,但就2012-2016届空乘专业的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如下(表2),2016届薪酬待遇情况如下(图1)。以近五年的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空乘专业的就业情况来看,专业对口率普遍较低,2013届开始下滑,2015届专业就业率五年来最低24.24%,这和当年就业环境有一定关系,2016届又小幅度上升。就2016届毕业生薪资待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实习薪资都在3000元以上,其中有将近一半学生的薪资区间在3000-4000元之间。而达到4000元以上的学生总数超过1/3,其中少数毕业生的薪资能够达到5000元或以上。与往年类似,能够取得高薪的多数是能够进入航空公司取得空中乘务或安全员的部分学生,这与学生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航空乘务员工作的特殊性有关。
三、高职高专空乘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空中乘务这个专业在许多学校被定位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很多高职高专学院也为此设置了很多相关专业课程。然而随着航空公司需求量增多,航空公司每年进行社招和校招。以东航为例,在招聘环节中提出了专业不限,这条要求增大了空乘专业的学生竞争压力,有些非空乘专业的应聘者由于自身条件和专业技能符合,也能进入航空公司工作,使得空乘专业学生就业面临其他专业学生的挑战,造成了部分的专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此外,航空公司对第二外语有着高要求,很多航空公司,有英语四六级证的优先录用,小语种的需求则更大,高职高专的学生在外语技能上较为薄弱。另外,航空公司随着市场扩大,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除了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和应用型人才以外,对于空乘选拔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部分航空公司对空乘身高、体重甚至有着精确的标准,身高超过1cm都不能踏入这个工作岗位。
四、对高职高专空乘专业的建设及就业建议
1.做好招生宣传,严格把控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保证空乘类专业对口就业率的关键。首先,较强的身体素质是在航空运输特殊性环境下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其次,较好的外貌、气质以及掌握一门外语技能,是应对激烈竞争环境下更加苛刻选拔条件的良好保障。因此,必须通过招生环节进行控制,在招生时加入专业教师参与面试,严格要求,保证生源质量,从而提高就业学生的上机率,使本专业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在日常课程设置中,已经紧跟航空公司培训内容,提前教授学生空乘专业相关知识,注重学生第二外语乃至第三外语学习。掌握除去英语外的其他外语,如日语、韩语等。不仅培养服务型的人才,还要培养初级管理人才,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实现多渠道就业。
3.模拟企业面试,提升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参与企业模拟面试,如航空公司空乘人员面试,学院老师做面试官,有自我介绍、形体展示、英文交流等环节。给学生提供面试的机会,锻炼他们临场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面试官们会及时指出他们面试中存在的问题,并融入专业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上全面发展,为将来顺利通过企业面试成功就业垫下基石。
4.拓宽就业渠道,搭建校企桥梁
高校要加强同航空公司沟通,构建畅通的就业渠道。与航空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场合,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发挥他们在相关专业、行业的影响力,帮助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同时注重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校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帮助促成就业意向,并后续跟踪。通过回访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航空公司实习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更准确地了解航空公司的需求。从而打造和拓宽企业的合作渠道。
5.开设就业指导课,助学生自我定位
要让空乘学生有一个很好的自我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前行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重视就业指导课,提供择业及就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定位。帮助学生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了解“上机”并不是空乘专业唯一选择,自身价值的体现也不一定需要通过“上机”实现,做到灵活择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做好充分心理建设,以平常心去对待任何一份工作。
综上所述,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为高校空乘专业的就业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对高职高专院校空乘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分析利弊、发展特色,不断提升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从控制生源入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和服从意识,着力建成稳定的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从而不断提高空乘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为高校空乘专业的良好就业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的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6(6).
[2]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
[3]胡成富.高职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
[4]宋桂娟.加强就业指导课实践性探索,提高空乘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6).
[5]谷建云.空乘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Ol0(20).
[6]贾丽娟.中国民航服务发展之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7.
[7]刘是今.对高校开办空中乘务专业热潮的反思[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6).
职业定义:从事企业品牌建设和推广等工作的人员。
职业内容:确定品牌精髓、核心定位和品牌个性及品牌标识,包括品牌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及其组合应用;制定品牌目标和品牌制度;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做好品牌组合、品牌延伸和品牌特许经营工作等。
职业概况:中国现有工商企业1300 多万家,很多企业都设有市场部、企划部或广告宣传部,若按5% 的比率估算,则有60 多万人从事品牌管理工作。另有10 多万家管理咨询和广告设计公司,专家估计其中约有10 万人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工作。再加上1 万多家新闻单位中为企业品牌传播服务的人员,共有70 多万人从事品牌管理工作。从业人员大多有大专以上文凭,多为具有经济、心理、文化和传播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广告设计和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当前中国大学中尚无品牌管理专业。
职业前景: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对此职业的需求大多包含在市场营销中,估计未来10 年市场人才缺口在100万人,由于这类复合型人才培养较慢,因此就业前景很好。
酿酒师
职业定义:在酒类酿造过程中,从事指导生产工艺设计、参数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职业内容:选用酿酒原料和辅料;选择和使用酿酒设备;制备和选择糖化发酵剂;设计和应用糖化、发酵、蒸馏、贮存、灌装工艺;监控各工艺参数;开发酿酒新原料、新工艺及酒类新产品。
职业概况:根据国家酿酒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和国家统计局对国有和非国有、年销售收入在500 万元以上的企业统计,我国有酿酒企业15600 余家,从业人员800 多万,从事酿酒的技术人员在100 万人左右。
职业前景: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和行业发展目标,我国的酿酒业将有更大的跨越式发展。随着自动化装备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密集型劳动模式将被淘汰,代之以知识型的现代化生产,对酿酒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技能也有更高的要求,酿酒师的地位与作用凸显,职业前景乐观。
报关员
职业定义:从事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的申报及相关事宜的人员。
职业内容:填制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的情况;向海关提交报关单、贸易管制证件、进出口商业单证等材料;配合海关查验进出口货物;向海关办理所报货物的税费缴纳和退补手续;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的减免税、加工贸易合同备案、核销等事宜。
职业概况:据海关统计,2001年至2005年,我国进出口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30%,2005年达1万4千多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截至2005年底,在海关注册的报关从业人员已达74878人。
职业前景:近年来,报关单数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随着报关业务量的增长,报关从业人员人数也将不断增加。特别是从2006年起,海关明确要求所有加工贸易货物的报关手续均需由在海关注册的报关员办理,进一步拓展了报关业务的范围,报关员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根据报关业务量的增长趋势,预计在“十一五”末期,报关从业人员的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达15万人左右。
鞋类设计师
职业定义:根据人体脚型、运动机理及美学原理,结合制鞋材料的性质和制造工艺,设计各类鞋产品的人员。
职业内容:设计鞋楦、鞋帮部、鞋底部造型和结构;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打板;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流行元素,把握流行趋势;开发新产品,试制新材料新工艺,引进新技术;制定鞋类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鞋类产品生产管理和工艺管理;制定、审核并执行鞋类产品企业标准;参加或承担原辅材料的定制、检验、验收工作。
职业概况:制鞋行业是我国轻工行业的龙头产业,鞋类产品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力产品。我国制鞋行业的主要产区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制鞋产业的兴起,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了鞋类产品的设计队伍,并在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职业前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国内市场对鞋类设计师需求旺盛。预计今后10 年中对鞋类设计师的需求在25 ~ 30 万人。
房地产经纪人
职业定义:在房地产经济活动过程中,受委托进行双边或多边接洽、事务、信息咨询服务的人员。
职业内容:采集、核实和分析客户与房源等信息,设计与管理房号体系,填报和分析业务报表等;陪伴客户查看房屋,测算购房费用等;契约鉴证与契税缴纳及权证办理,咨询与各类房贷事宜,协理房屋验收与移交等;申办租售许可证,调研房地产市场,核算与评估房价,设计价格体系,编制宣传展示与管理用图表文件,设计平面安排和处理面积误差。
职业概况:据推算,全国从事房地产经纪人职业的人员不低于40 万人,而且还在不断扩展之中。本职业从业人员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分布在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但已有向中小型城市扩散的明显态势。
职业前景:本职业属于快速发展的朝阳职业之一,前景预期十分良好。近几年来,本职业已成为常年招聘但总是招聘不足的职业之一,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是典型的供方市场,缺口较大,就业形势很好。本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较高,但年更新率亦始终很高。预计在未来的20 ~ 30 年内,从业人员总数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在港台,本职业是比律师更为人们所看好的职业;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美国和西欧,更是最近百余年来平均收入稳居全国前二十名的传统而又不断获得新活力的职业之一。
社会文化指导员
职业定义:在群众性社会文化活动中从事文化艺术传授、文艺表演和创作指导,整理、研究和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员。
职业内容:对社会文化活动进行咨询与指导;对社会文化活动进行专业能力辅导;策划、组织、排练各种演出;策划和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管理和使用社会文化活动所需要的场地、设备、器材、服装、道具等;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间民俗文化遗产。
职业概况:据估算,全国娱乐业从业人员约为百万人左右。此外,随着少儿艺术热的兴起,专门从事家庭艺术指导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总体合计,全国从事社会文化工作的人员至少应在200 万人。
职业前景:在未来5 年,各地的群艺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以及行政村文化室将有较大发展,对社会文化指导员的需求在10 万人以上;各工矿企业文化俱乐部,以及社会文化娱乐场所,对人员的需求量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基本处在自然更替状态;而家庭艺术指导人员将会增加较快,以满足少儿学艺术的社会需求。
机场运行指挥员
职业定义:在机场的运行中进行协调控制、机坪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等工作的人员。
职业内容:通过机场生产运行网络,协调指挥各驻场单位,保障飞机在机场地面的有序运行;对于机坪上地面保障车辆、人员进行监管,为飞机在机场停留期间营造运行环境;当飞机发生事故或紧急事件时,向各救援单位信息和指令,协调指挥应急救援。
职业概况:目前,在我国机场从事机场运行指挥或相关工作的人员有4000 多人,这些从业人员以前多数是从航管、机务和运输等主要业务部门转岗而来,近几年则多数来自民航院校相近专业的毕业生。
职业前景:目前我国共有民用机场144 个,预计2010年将达到187 个,2020 年将达到223 个。据预测,每年全民航机场此职业将需要1500 人以上。
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职业定义: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是指从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选型、编程,并对应用系统进行设计、整体集成和维护的人员。
职业内容:进行PLC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PLC的配置设计;选择 PLC模块和确定相关产品的技术规格;进行PLC编程和设置;进行设备参数设定及配套程序设计;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整体集成、调试与维护。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培植路径
作者简介:郑焱明(1963-),男,江西临川人,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工作理论、职业教育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08-61-1),主持人:郑焱明。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4-0080-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经过30年的超常发展,现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从中专、职业大学、成人高校或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转制而来的高职院校,其发展轨迹基本为:办学层次迅速提升,办学规模急速扩张,专业设置多学科化,办学模式同质化。发展现状大致为:生源素质低下,文化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不高,难言办学特色。本文从办学特色的界定入手,深入探讨培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江西高等职业院校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办学特色的界定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它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以及与众不同的品格。教育部以教高厅[2004]16号文件的形式颁布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对办学特色所作的界定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办学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办学特色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得到社会公认。作者认为,所谓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探索、积淀、发展而形成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创新性、体现一所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和独特个性的总和。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出一所高职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亮点,也是反映一所高职院校社会存在的鲜明符号。
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培植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从不断发展、壮大到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必须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创造性实践。
(一)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思路决定出路,理论导引行动。办学特色实际上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办学理念的物化形态。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办学行动指南。牢牢抓住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统筹兼顾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招生、就业、服务等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地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2.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道路。依托行业,立足区域,面向全国,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要准确地进行办学定位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不是像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非中职学校培养的一线操作型技能人才。具体到一所高职院校,就是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社会服务人才,还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问题。
2.人才培养方式的定位。从总体上讲,高职教育大都是实施“订单式”培养方式,即以企业的用人订单为依据来组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但是,作为办学实体的高职院校,还必须根据自身特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订单式”培养具体化、个性化、特色化。
3.在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在当地的高职院校中,要以他校不可替代的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富有特色的办学实践、办学成果,确立自己在当地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要灵活地进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创建一个特色专业,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如天津职业大学抓住3G手机上市的机遇,前瞻性地设立新通讯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高速铁路发展的实验阶段,就针对性地开设高铁运营、操作、管理等专业,这两所学校基于职业分析,根据职业的变化灵活地设置专业,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先机,以明显的专业优势打造其办学特色,从而保持在同行中的引领地位。
(四)要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牢固树立“订单”意识,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为抓手,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围绕“订单”,实现与企业的密切沟通和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构建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办学格局。要围绕“订单”,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动机制,实现校企互利双赢,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持久动力。
(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尊重学校的发展历史,继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2.正视学校的发展现状,选择目标,找准突破口,打造办学特色。3.科学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把开拓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不盲从、不跟风,坚持把高职教育规律和他人的成功经验与自己的校情结合起来,始终脚踏实地地发掘和培植办学特色。
(六)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特色培植
特色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贵在自觉,难在实践,重在坚持。1.要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将特色创建实践形成长效机制,并一以贯之地组织实施。2.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创建合力,使先进的办学理念变成教职工的自觉行动,让教职工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培养。3.要保证必要的投入,强化管理,提高创建效率。4.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允许反复,宽容失败,既不急于求成,也不消极懈怠,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始终保持创造的活力和坚毅的斗志,为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不断奋斗。
三、对促进江西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江西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底,江西共有52所高职院校,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4.3%,在数量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江西省只有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另有一所学校(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国家重点培育(扶持)的行列。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江西省虽然院校数量不少,但总体办学水平在全国处于靠后的水平。
再看专业设置。目前,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涉及19个大类、78个小类共722个专业。但在江西2010年高职院校招生专业中,总计不过280个,不及全国可招专业的一半。江西的高职院校在个别专业大类(如水利)很少涉及;在不少专业小类几乎出现空白,像“农林管理类”、“铁道运输类”、“食品药品管理类”、“水利工程与管理类”、“水利水电设备类”、“水土保持与水环境类”等。这与江西作为农业大省、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与江西要举全省之力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不相协调。
(二)几点思考
作者认为,江西的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必须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原则。
1.规范招生,加强管理。不短的一个时期以来,江西的高职院校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偿招生”,即每招一个高职生必须付给中介、中学班主任一定的费用。用钱买生源,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商业贿赂,它误导考生,助长无序竞争,扰乱招生市场,最终将把高职院校的发展引向死胡同。要根除江西高职教育领域的这一顽疾,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管理,规范招生行为。二是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树品牌、创特色,用过硬的教育质量、宽广的就业前景和积极的社会形象吸引考生。
2.优化专业结构,主动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江西的47所高职院校(不含专科学校)2010年共开设专业269个,涵盖除“水利”之外的18个大类,60余个小类。类型分布基本正常,但结构不甚合理,表现为大部分专业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如“民航运输类”、“护理类”、“包装印刷类”、“资源勘查类”、“电力技术类”等等。有不少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发展前景也很乐观的专业仅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如“城镇规划”、“社区管理与服务”仅有3所学校开办,“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也只有5、6所学校涉足。而有些专业开设的学校成扎堆现象,如“计算机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开设的学校均高达34所;“机械设计制造类”的“数控技术”30所;“市场营销类”的“电子商务”34所;“语言文化类”的“商务英语”32所;“自动化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30所;“工商管理类”的“物流管理”31所。要避免专业设置的追风现象,作为政府人才管理部门、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等要及时给学校以有效的就业信息指导,从而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开设。高职院校要加强市场调研,灵敏地反映就业市场需求,灵活设置和适时调整专业,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准确进行办学定位,努力彰显办学特色。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它至少有一个优势、品牌、特色专业,并以此为基础,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这样,既可以使本校的教育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又可使学校的特色效应充分地彰显。分析江西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做到以一个特色专业来带动一个专业群的发展,往往除了几个“人无我有”的专业外,其他的就是所谓的“热门”专业,结果造成上述47个学校中有7个专业超过30个学校蜂拥开设的不正常现象。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制造“人才过剩”的虚假现象,这无疑有害于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4.落实保障措施,促进协调发展。从总体上讲,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要比普通本科教育大,突出表现在实训设备的购置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上。据统计,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只占高等教育的五分之一左右,江西省的状况也大致如此。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行业办学,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是各行业厅、局、委、办,这些行业主管部门由于性质不同,掌握资源的类型、程度各异,这就直接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贫富不均。掌握着行政资源的部门属下的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条件较好,办学资金相对充裕。而一些既无“权”又无“钱”的行业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管理的高职院校大多办学条件艰苦,资金捉襟见肘。当前,高职教育的政策导向还不够明确,保障措施不能或者没有完全到位,导致很多高职院校不约而同地在专业建设方面走多学科道路,文、理、艺术、体育一起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去“高职化”,助长“千校一面”的局面。因此,作者建议:统一高职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投入,帮助高职院校进行债务重组、化解,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办学基础,突出办学特色,用合格的办学条件、规范的管理、优良的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就业率,树立高职院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周茂东.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2]朱振国.大学,你的特色在哪里[J].新华文摘,2006(24).
[3]马君,李飞.高职特色问题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9(2).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5]梁国胜.中国高职版图 有你人生新坐标[N].中国青年报,2010-6-24.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作;学科建设
党的十上,“主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1]高等艺术院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艺术传播、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
2011年3月24日,艺术学正式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使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保障基础,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新形势下的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是文化大发展的基础,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既有艺术的成分,又有导向性的引领作用。四川音乐学院注重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对人才培养做出准确定位,既重专业,又宽基础。力求在新形势下,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品德优、能力强、素质高、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清形势,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实现艺术学科建设的跨越,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一定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形势发展,对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拙见。
1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现状
川音从1939年创办至今已有75年校史,是目前全世界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高等艺术院校,有14000余人。拥有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美术设计学四个学科门类和四个门类的硕士点,117个专业方向,25个教学院系,拥有“五所四院四中心两基地”研究机构,综合发展特征明显。川音也是我国第一个申报艺术大学的高等艺术院校,已经省人民政府、审计专家和教育部专家验收通过,目前正在等待教育部的回应。
学院占地1200亩,在校生共计1.3万余人(不含独立学院),固定资产19亿元。拥有文献丰富的图书馆、校史馆、陈列馆和声像馆。学院有系统的研究机构“五所一室四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乐器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流行乐研究所、录音合成与计算机音乐实验室、作曲技术研究中心、音乐治疗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四个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羌文化研究院、钢琴艺术研究院、小提琴艺术研究院)。成立了四川音乐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有正、副教授45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0人、二级教授13人。汇集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研究能力的教授、博士、研究员科研队伍。
川音的文化产业在院地合作方面有:与雅安市、汶川县、北川等地震灾区的精神文明合作。例如,已创作了《羊角花开》《红樱桃》《汶川依然美丽》《尔玛姑娘》《请来汶川我的家》等原创歌曲。为了更好保护汶川县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羌族音乐文化的采集、整理、保护。我们将发挥高校的文化保护、教育培训、艺术实践、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强对羌族音乐推广、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意开发。已为雅安创作过《雨城》《芦山不哭》等原创作品,以后会加大力度与雅安市的文化艺术方面合作。加强与九寨沟县、松潘县、南江县、南部县、汶川县等地的文化和音乐合作,利用学院的资源优势,为推动艺术服务社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找到切合点;进一步搞好成都市文化惠民活动,争取省市宣传、文化部门更多的文化惠民合作项目。在文化产业领域,川音已经积极地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前不久,川音又与锦江区文化馆进行合作,并在锦江文化中心五楼多功能厅举行了“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基地”揭牌仪式,这标志着锦江区与川音的艺术人才交流合作正式拉开帷幕。同时,为此而举行的多项活动,如成都市锦江区领导干部业余艺术兴趣班,“我们的节日・清明”文化活动等等,都积极地促进了锦江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这一实践基地将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文艺活动,提升市民的文艺修养。
川音文化产业在院校合作方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经艺术处和学生处的积极组织,学院交响乐团2011年1月――7月,先后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成都理工学院、四川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省邮电学院、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共计演出9场次,此次活动得到了所到高校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我们在活动中,始终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旨在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引领青年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目的。真正地把艺术和实践相结合,真正地把高雅艺术带进了省内众多高校。
川音文化产业在院企合作方面:完善四川移动无线音乐基地、东区音乐公园等艺术实践实训基地7个,拓展4个。进与中国移动无限音乐基地、万达演艺集团、云南机场集团、川威集团等企业的全面合作。为大学生艺术实践、创业、就业搭建良好平台,为川音尚美文化传播公司效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就业前景
这是众多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调研数据,各兄弟院校相似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的基本情况,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取向都选择留在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就国内艺术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来说,其就业率大都在95%以上;其就业的行业与市场有:艺术博物馆(包括画廊)、音乐厅、交响乐队、演出公司、话剧组、顾问公司、雕刻艺术公司、电视台、电影制片公司等。但在目前的艺术管理体制中,某些机构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显然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要;“艺术管理”分别挂靠在公共事业管理、美术学或音乐学这3个学科上,并且把各个院校中对于“艺术管理”的学科称谓作了罗列,说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基础。
3 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目前我院设有艺术管理系,专业方向有文化产业管理、公共艺术管理、文化事业管理、演艺策划与制造、文化创意产业等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强调音乐学理论用于公共文化产业管理或音乐文化产业管理的新型专业方向,是一个以专门培养应用型或实践型音乐学人才培养的专门学科。其专业指向突出了管理学强调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特征,是一门有别于传统音乐学强调理论研究的新兴学科。早在2003年,川音就设立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运用其掌握的现代管理及艺术专业知识,从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组织和管理工作,并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决策的基本能力。经过多年发展,此专业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和教育方案,并培养了众多的可以适应时代文化发展的人才,他们在走向社会后,相继进入了电视台,个类音乐厅,画廊以及大大小小的文化艺术机构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另外,我院积极推行校园学分制改革,注重应用性,将人才培养和人才指标体系相结合等特点。我院通过“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改革”、“实训实践改革”、“评价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学分制方案,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有序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然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川音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在举办许多面向公众,面向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中,由于市民对于艺术院校“象牙塔”的惯性认识,使得这些活动在宣传推广中遇到瓶颈,坐在台下的依然是痴迷于古典音乐的乐迷,并没有吸引太多的市民前来参与,没有达到先前所预想的效果。而在专业教育上,学生往往缺乏在艺术活动中实践的机会。同时,课堂教育又往往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等等诸如此类“重理论轻实践”,“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常常出现,并且这些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一部分学生进入了社会后,并没有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
4 对四川音乐学院文化产业的思考
第一,要强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校在以先进文化和科技引领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时期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文化产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有效提升高校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需要创新理念,加大跨界合作。高校在横跨学界、业界、政界、国界合作的多条路径中要充分发挥效应,以整合各种力量,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引领创新文化的四项职能。”[2]
第二,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四川音乐学院在音乐、舞蹈、美术、流行音乐上的优势,与成都市政府、地市州政府合作,要加强到“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穷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多创作一些舞剧、歌剧、流行音乐剧目等,让大家有很多好剧欣赏。带动城市的文化品牌和产业发展。
第三,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人才共建。为他们提供所需文艺人才,为部分领导艺术素质讲座、干部艺术培训、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艺术类继续教育、文艺沙龙、群众文化管理探索。培养文艺骨干艺术培训、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课程、街道文化艺术讲座。为街道群众文化辅导、调研。四川音乐学院提供音乐制作团队,利用录音棚致力于专业录音及音乐制作,为个人及驻区单位免费录制音乐作品。
第四,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作品共建。参与、扶持创作文艺类作品。创作或辅导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参加政府文艺活动,如演出、展览等,以市区为背景,创作各类文艺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级文艺比赛。
第五,我们要与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活动共建。参与、扶持市区主办或承办各类文艺赛事。四川音乐学院协助成都市等政府拓展“春熙放歌”、“锦江之夜”、“社区文化节”、“锦江文艺沙龙”等文化活动品牌;川音协助成都市政府等承办国家、省、市级文艺赛事。例如,中国合唱节等。
尽管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年以来,川音在文化产业上发展的决心和魄力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学院与政府的共同努力之下,川音人定会巩固已有的成果,解决存在的难题,为整个成都市文化产业的大繁荣贡献出重要的一份力量!今天的川音,“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抢抓历史机遇、深化教育改革、明晰发展思路,以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报告(节选)[Z].
[2] 易奇志.开展跨界合作 发挥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学术论坛,2012(01):215-218.
[3] 吴宓雯.向中国大学说不(序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4]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思雨,彭语良.传媒文化机构与高校合作的途径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
[6] 王晓阳,韩英军,张玲潇.唐山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9).
[7] 张永飞.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J].青春岁月,2011(14).
作者简介:凌洋(1973―),四川音乐学院研究生处招生科副科长,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