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足球训练 心理素质 对策
一、引言
在高校足球训练之中,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运动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场足球比赛中,不仅仅是双方足球队员在技能以及体能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各方球员心理素质水平上的较量。因此,如何在高校足球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足球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点。本文首先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针对足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具体状况,提出了一些训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对策,以提高足球运动员地整体作战能力。
二、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内涵
心理素质是一种由先天以及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之一。总而言之,心理素质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地通过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而形成。心理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心理潜能。任何人生来都具备了一定的潜能,它是人的心理素质以及社会素质等综合素质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不同的努力以及不同程度的发挥使得先天的潜力得到实现,同时,潜能也可能因为人们后天认知能力的滞后而得不到有效的发挥。
2.心理能量。心理能量也可以称为心理能力或者心理力量。人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身体能力,而另一种是精神方面的力量,也就是心理能力,而一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大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3.心理特点。心理特点是指一个人本身所固有的一些心理上的特征。每个人的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意志的目的性和调控性、感知的直接性和具体性等,它是对人的心理素质一种比较具体表象的标志。
4.心理品质。心理品质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的综合训练而形成的。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能体现出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并对个体行为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5.心理行为。人的外部行为均是在人心理行为的支配作用下形成的,而心理行为的外在表现则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水平进行有效的检验,而心理素质的其他几个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通过心理行为表现出来。
足球运动员也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个体,其心理素质也是由这五个方面有机组成的,而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可以从不同方面在其足球训练过程中通过发挥其心理潜能、发展其心理能量、培养其心理特点、提高其心理品质以及训练其心理行为等来实现足球运动员综合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对策
1.培养良好动机
在高校足球运动训练中,一个足球运动员的动机培养是其心理素质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动机培养中,需要让运动员明白关于足球运动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以及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明白国家、社会以及集体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集体利益,每一个运动员都应该在一个正确的动机意识前提下,通过个人的努力以及与集体间水乳相容的融合来完成每一次足球运动,在平时的日常训练中对动机的培训不能忽视,才能让运动员在比赛中以良好的动机去参赛。
2.培养感知能力
由于足球运动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每一场足球运动的具体形势都是瞬息万变的,对足球运动的额感知能力的培养于是就显得尤其重要。对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通过足球技术训练来提高其感知能力。足球运动员可以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足球的球速、旋转、滚动、足球的飞行方式以及方向来判断足球比较准确的落点,从而确定好最佳的抢站点以及接球的最佳方式,并根据对方球员的具体应对方法来做好克服对方球员技术动作的准备动作。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对有意识有目的性地强调如何在激烈的对抗中控制传球脚法、传球时机以及最佳传球方位等,并安排一些近距离的传球以及接球等反复练习提高运动团队的整体传球接球的感知能力。这样通过对不同情况下足球变化战术的多次训练,可以让球员的技术更加与实战中的水平需求相似。
其次,可以在足球战术中锻炼运动员的感知能力。战术行动是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思维与动作的耦合,战术行动的有效运行还需要运动员心理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比如,足球守门员作为防守的最后一道屏障,能够对全场的具体形势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观察,基于这种优势,守门员不仅仅可以成为防守的组织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全场的具体形势来做相应的指挥,因此对于守门员的感知能力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守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位置结合全场的形势来迅速决定进攻点以及本方防线的漏洞等等,从而在不断的训练中通过心理素质的重复锻炼提高足球运动的整体战术水平。
3.训练优秀的心理品质
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主要可以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出发。而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了自觉性、勇敢性、自制性以及主动性等的培养。首先,在足球运动训练中可以通过增加训练的困难来克服困难,如可以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下坚持训练使得运动员的意志得到提高。其次,可以通过对训练内容循序渐进的提高,改变运动负荷、要求的高低以及练习的难易等,使运动员的意志得到有效的提高。再次,可以通过一些瞬息化的信息要求运动员对此采取果断的选择,培养其果断的心理品质,这可以结合一定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比赛等来进行锻炼。
4.训练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对任何情境下的比赛有一定的心理支撑作用。心理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其一,是呼吸调整法,即通过呼气时肌肉的放松和吸气时候肌肉的紧张来交替调整心理状态,从而使得紧张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其二,是自我暗示,在足球运锻炼中通过自我说服对自己心理施加一定的影响。其三,是通过一些放松的运动来调节心理。
参考文献:
[1]吴佑年,吴隆兴.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2):81-84.
[2]翟维利.浅析跳高运动的心理素质训练[J].理论与方法探索,2010,(1):32-33.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特点影响因素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63-03
排球运动是一项复杂多变,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心理素质培养对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大。我国排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水平和比赛水平很高,心理训练一直受到排球界的重视,并取得不少成果。排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水平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就排球心理素质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提高途径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心理素质的概念与特点
心理素质是指体现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中的特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方面的能力。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它参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的行为起着制约和驱动作用。
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个别行为表现,更不是人一时或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而且伴随人的成长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我发展性。人的心理素质有优劣和高低之分,能对人的行为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具有可评价的性质。心理素质因素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品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二、影响排球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排球比赛不仅仅是双方运动员身体和技术、战术的对抗,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这种较量在比赛的关键时刻会表现得非常突出,对临场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和比赛胜负影响极大。运动竞赛的实践证明,优异运动成绩的创造和激烈比赛的获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运动技战术是基本条件,而心理素质是两者能够发挥作用的内部动力。心理学专家认为,运动员比赛的成功率30%归于心理,70%归于其他方面,心理因素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控制、调节自己的生理活动和技术动作的主导因素。
既然心理素质在运动比赛中的地位这么重要,那么影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在比赛中,运动员除了拥有正常人的心理形成过程外,还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存在临场心理形成的特殊因素。
1.主观方面因素
(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因素
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决定了个人在比赛中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战术水平的前提。多数运动员的神经类型属于强质型,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高水平的运动员很少有属于抑郁型的。强质型的特点是神经过程相对弱,具有较高的平衡性和灵活性。这些特点决定了排球运动员具有反映迅速、情绪稳定、动作可塑性强、不易受影响等良好的品质,容易形成较好的复式教学带来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前面也有阐述。我也是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复式教学的认识还有待挖掘,不断改进,与其他教学方法要不断融合,以适应社会、学员、家长的需求,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声乐人才而努力。
自我调节能力。而属于抑郁质的运动员比赛中容易受情绪影响,心理素质不稳定,较难适应排球竞赛高强度、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
(2)自信心因素
自信心因素是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良好心境的基础,也是发挥最佳竞争状态的保证。与平时的科学训练、技术的熟练掌握、丰富的比赛经验有关,尤其以比赛成功的感受为基础,赛前对彼此双方的情况分析和掌握也会对运动员的自信心产生影响。如果运动员的自信心不足,技战术就不能很好地运用到比赛中去,在处理球上就会缩手缩脚,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导致比赛失利。
(3)动机因素
愿望与意向是促使运动员积极参赛的内力。要使排球运动员形成正确的训练和参赛动机,使运动员清楚认识到为了什么而训练,为了什么而去比赛,形成正确的运动动机,应该向运动员强调将自我需要与集体进行高度的统一。运动员如果在比赛场上忽视全局,则越急于表现越容易失败,必定对比赛总体造成严重影响。
(4)适应能力因素
排球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有身体适应和精神适应两方面构成,他们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临场状态。身体适应是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能否适合参加本次的训练和比赛,而精神适应是运动员的精神面貌能否参加本次训练和比赛,如果身体和精神面貌不能处于最好状态,会影响到心理,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的效果。
2.客观方面因素
(1)比赛的环境条件
比赛场地、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观众倾向性的噪声,谩骂的不礼貌行为,比赛规模、性质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比赛规模大且赛事重要时,人们对比赛的期望值较高,而运动员对取胜的把握不大时,运动员就会过多的考虑比赛的重要性,并盲目的进行各种幻想,往往会出现赛前失眠、坐立不安等焦虑情绪。运动员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自我调节,就会影响技术的发挥,致使运动员精神分散,心理产生突变,产生急躁和反感情绪从而直接影响运动员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2)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
运动员要避免比赛失常,获得个人的战术水平稳定的发挥,掌握技术是前提,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是运动员临场心理的坚强后盾。在比赛中,运动员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对场上的各种来球,能够进行正确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处理。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处理好了球,对运动员的心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运动员对比赛充满信心,使比赛向着本方的节奏进行。
(3)集体配合因素
比赛中技术串联的运用及各种战术的组成,都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导致失利,直接影响集体配合的水平,也会引起运动员的临场心理发生变化。特别是接一传的运动员,心理素质应更好,接好一传等于创造了一个进攻的机会。当失误导致失分时,队员之间不应互相埋怨,应互相进行鼓励;当得分时,队员之间也应该互相鼓励进行打气。只有队员间默契、融洽、和谐的配合,才能给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心境。
(4)竞赛中比分和时间对运动员情绪的影响
排球运动不仅具有激烈性,而且还具有复杂性。在双方快速防反转换中会呈现出暂时比分领先、相持、落后等不同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比分越接近,比赛时间越接近结束,球场上气氛越紧张,对运动员的心理冲击就会越强烈。首先,在比分领先时,有些运动员特别是年轻的运动员会产生轻敌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实力远远高于对手,很容易取胜,运动员在这种自高自大、盲目乐观的心理支配下,就会产生麻痹思想,注意力的稳定性下降,判断误差增大,思维迟钝,这是不适宜的消极情绪状态,它干扰了运动员的意识活动,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变得僵硬,过于小心、谨慎,缩手缩脚,处理不果断或盲目,进攻意识减弱,防守意识增强。其次,在比分相持阶段,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无几,当时间持续较长时,有些运动员因缺乏心理准备,在困难面前经受不住考验,不是越战越勇,而是缺乏信心,害怕对手领先,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面对当前压力,运动员情绪产生波动,处于输赢不定、忐忑不安的状态,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中,战术意图不明确,该扣不扣,该吊的球不吊,致使处理球失误增多,这时出现比分由相持到落后的可能性增大。当比分处于落后状态时,特别开局失分较多,并与原来期望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不充分,常常会产生焦虑情绪。大多数研究表明,焦虑对运动员成绩影响是消极的。当运动员处于高焦虑水平时,注意变得狭窄,注意转移能力下降,心理素质下降,把握时机能力降低,肌肉紧张程度增高,致使动作技术变形,处理球时不冷静,战术组织混乱,不必要的失误增多。
(5)双方运动员的实力对运动员心理的影响
在对手较强、竞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力较差一方的队员往往会产生“畏敌”的情绪,对胜利缺乏信心,对克服困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临场表现出斗志不高,动作不果断,束手无策等现象。对手较弱,容易产生轻敌的情绪,主要表现为对克服困难的准备不足,如在临场比赛比较顺利时运动员往往表现为防守不积极,进攻中处理球随便,若遇到对方突如其来的进攻,导致本队落后时,没有心理准备,可能会产生急躁情绪,防守上容易犯规,进攻上会失去正常动作节奏,动作变形,从而导致成功率降低。与对手实力相当时,容易产生怕输的不良心理状态,主要是怕自己在比赛中发挥不好而影响全队的胜负,对如何克服困难想的少,顾虑重重,怕在各环节中出现失误,所以行动不果断、反映迟钝。
(6)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信任程度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要充分信任运动员,这样,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运动员精神饱满,感到全身力量增强,渴望在比赛中能有最好的表现,整个心理活动过程进行得协调和谐。在这种情绪支配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水平能够得以充分发挥,能够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7)裁判员的判罚对运动员在关键球阶段的影响
裁判员在比赛中判断球、处理球是否得当,执法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运动员的作战心理。尤其是每球得分制的实施,裁判员的每一次判罚都决定着得分和失分,特别是关键球阶段,每次判罚决定着一得一失两分的差距,裁判员判罚的难度增加,如果裁判员在这个阶段判罚出现错误,会导致运动员的心理出现变化,会决定本局甚至本场比赛的走向。
三、心理素质的作用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效果的,往往要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甚至是伴随整个运动生涯。进行心理培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运动员能对不断变化的训练和比赛条件以及千变万化的外部环境很快适应,就是要经受得住各种因素的干扰,能在复杂的环境下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准确性、敏捷性和灵活性,只有具备了这些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正常或超常发挥技术水平。
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体力和技战术的较量,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抗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优秀运动员在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等方面差距日益缩小,从许多势均力敌的重大比赛情况可以看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往往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04年的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在技战术水平,和俄罗斯相比不相上下,有些地方甚至还略逊于她们,可女排姑娘不燥不馁,发挥心理优势,使技战术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在关键时刻毫不手软,在大比分0∶2落后的不利局面下,力挽狂澜,以3∶2的总比分战胜对方,取得了金牌。下面是这场比赛的一些技术统计。(见下表)
以上数据看出,中国队的进攻得分比对手多了13分,拦网得分多1分,发球得分多1分,虽然对方失误送分比对手多了9个,但差不多都是前两局出现的,在调整心态后,失误明显减少,进攻屡屡得分。而俄罗斯队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心态非常焦急,致使心理完全崩溃,比分被中国队逆转。由此可见,心理因素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四、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提高运动员对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实施心理训练的前提。各队辉煌的历史和难忘的教训可激发队员热爱集体、维护荣誉、不忘耻辱、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比赛中及时地进行自我放松调整,利用死球后或局间暂时的时间,通过自我语言暗示进行肌肉和精神的放松,进行有意识地放慢节奏的深呼吸,缓解精神的紧张度,对暂时的心境不佳不要介意,更不要形成压力,重点回忆以往比赛成功的体会与情景,为以后的比赛做好心理承受准备。
2.多给运动员一些激励和鼓励,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比赛中造成队员紧张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多是由于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强造成的。而信心不足往往又是由于对某项技术缺乏信心。教练员要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意志力不强是由于畏惧困难,面临强手缺乏全力拼搏的精神。在赛前训练中,教练员要多鼓励运动员,使运动员相信自己的力量。教练员多一些激励和鼓励,运动员会更自信,这对培养运动员的兴趣等心理品质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还能促进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困难,完成技战术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争取胜利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训练中,为
使训练与心理素质形成统一的整体,使训练工作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在训练中设置复杂的、程度不同的、经过运动员努力能够实现的和接近比赛的条件,使运动员在经常克服较困难的训练中锻炼自己的心理,为以后在比赛中出现同样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去面对。
4.心理训练的目的是尽量避免运动员紧张焦虑情绪的出现,保证运动员能够顺利完成既定的技战术,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运动员很难适应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各种困难都可能影响队员的情绪。所以,赛前动员切忌过火,任务、目标要定得切实可行,不要让队员背着包袱上场。
5.在比赛中,出现了不利局面,运动员产生了紧张情绪,可以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肌肉来达到缓解的目的,分散和转移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从而使比赛顺利完成。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影响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心理素质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培养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提高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素质,能够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建议平时要加强对排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并掌握现场调节方法和策略,以便对赛场上运动员出现的消极心理进行调节,使其技术、战术能够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
参考文献
1 潘 峰.高校排球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诱因及排解方法初探.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3)第27卷
2 王 欣.排球比赛中发球时的心理训练.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06第22卷
3 王 静、谢 红.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
4 侯爱清.浅谈排球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5 周 静、张 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几种方法
6 韩玉嶂、王仲仁、郭淑范.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7(3)第15卷
7 凌 弘、王 琳.排球比赛中的心理训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5)第33卷
8 史俊超.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发球心理浅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2(1)第15卷
1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认为:所谓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如思维能力、想象力、情感、气质、意念等因素都属于心理范畴。心理素质既能给人带来心理障碍对人的行为效能造成不利影响,也能改善和提高人的行为效能。
心理素质的好坏关系到声乐表演的成败。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平时在台下能够演唱的很好,可是一上台情况就大变,常常会出现脸色发白、手冰凉、腿发抖、口干舌燥,演唱中出现气息上浮、节奏不稳、忘记歌词、走音里调等现象,以致影响演唱效果,真实水平得不到发挥。这种状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紧张、胆怯等心理因素给声乐演唱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声乐演唱艺术是多么的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表演者进行表演的必要条件,也是使表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那么,什么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就其在社会实践中的效果而言,我们把那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促进社会活动向成功的优秀的声乐表演,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保障。
2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很多声乐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歌唱过程中的心理素质能力,在他们谈及歌唱艺术时,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如意大利歌唱家卡罗索在《怎样唱歌》一书中,谈到紧张心理对歌唱者的困扰时说:“歌唱者的艰苦命运,广大观众很少知道,歌唱者有时由于极度神经质而痛苦到何种程度,以及他们在出场前如何处于舞台激动的影响。”成功的歌唱艺术家都会在他们舞台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使他们的艺术常青。
2.1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自信心
无论你从事哪个领域工作,都不能缺乏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让成功离我们更近。当然,在声乐学习和表演中,更需要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正因为如此,声乐课堂教学才采取一对一的模式,这不仅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心”,同样对控制一些不良情况的出现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发现只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多称赞他们,表扬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课堂就会非常轻松活跃,学生也能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找到一些突破,不再紧张与不安,能完整地完成一部作品。在教师的微笑中,学生也感受到了歌唱的喜悦。
2.2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
个人的心理障碍是在诸多表演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对声乐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心理训练可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在课堂上,甚至于以后的表演中时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出最优的艺术水平。只有在不受到心里约束的环境下,才能完全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更好地去解读艺术魅力。同样更好地解读了艺术的魅力后,心理素质的能力也会随着对艺术理解的加深而渐渐增强。
3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声乐表演临场前的紧张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些歌唱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严重者会出现气息上浮,跑调,忘词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究其根本原因:
第一,缺乏自信心。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的原因,过去大家错误地认为展现自己是一种不虚心的表现,只知道谦虚是一种美德,不知道自信更是一种美德。大多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
第二,单纯的技术观点,有些同学酷爱声乐,非常认真寻求歌唱的方法,对理论也能说出几点,但只要一唱,他便精神紧张地想到所有“方法”,结果是什么也没用上。原因是他的歌唱心理已经极度紧张,故而气不通顺,浑身僵硬,声音难听。
第三,个人的得失感太重。这类学生演唱时杂念很多,怕丢面子,他们在考试或上舞台时心理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另外,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大歌,结果给自己的心理造成了过重的负担。
针对这些原因,许多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们结合自身的表演经验,提出了一些克服紧张和怯场的有效方法,笔者把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正确积极的表演态度。切忌心存侥幸心理和虚荣心,对自己的表演作更高的期望,如:成名成家,一炮走红等等,那样就会对自己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适得其反。只有真正地热爱音乐,为了表现音乐而演唱,才能从根本上端正表演态度。
第二,加强舞台实践。频繁的演出会使表演者更快地适应不同的表演环境。演出得越多,得益越多。这是避免临场紧张和怯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表演者必须熟悉自己的身体部位和表演动作在紧张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即使出现紧张地情绪,也会随机应变,不至于在舞台上出丑。
第四,反复地练习所演唱的曲目,以加强表演的自信心。中国有句话叫“艺高人胆大”,意思是在艺术上只有具有充分地实力,才能在表演时无所惧怕。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特征
1.心理素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主要反应是在他们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实践性和社会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特征。
2.心理素质的内潜性
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心理素质还具有潜隐性的特点。心理素质表现为一种本质的潜在力量,大学生的外在气质、性格等,并不能静止地体现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及其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完善,只能通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可见,内潜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所具有的共性。
3.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这种遗传素质给予心理素质第一种稳定的特质,它很难随环境及大学生品质的改变而改变。其次,在大学生经过发展和成熟阶段后,其心理素质水平及结构也已相对稳定,无论是个体努力还是外界环境的强制性输入,都很难改变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
4.心理素质的可塑性
除了稳定性外,在大学生个体发展和成熟阶段,其心理素质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外界的教育性输入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素质的可塑时期,我们不能否认在个体进入成熟期后,其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不是绝对不变的,但在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心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时期予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结构、符合其社会角色的心理素质水平,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之一。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可以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比作四个系统:课程系统、学生系统、专家系统、社会与家庭系统,这个四个系统共同组成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四维结构。在这个四维结构中,课程系统是基础,学生系统是课程系统的深化和发展,而专家系统是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的监控与干顶,社会与家庭系统是对前三个系统的辅助和支持,每个系统中都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采取不同的方法,选择教育途径。
1.课程系统
大学生课程系统包括规范的课堂教育和有目的性的各学科渗透教育。可以在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的专题,同时开设心理学、心理训练等选修课程,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的内涵与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防御知识,以此来引导和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促进其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
2.学生系统
大学生学生系统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包括如大学生心理协会的社团组织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电影、“心理一角”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中,学生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把课程系统中输入的知识转化到实践中,并内化为心理素质,在无形中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完善心理素质结构。
3.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以专家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报告、个别谈心及团体咨询,设计专业的心理测验并建立心理档案。由于心理专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权威性,这种专家系统中的活动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同时,专家系统可以对课程系统及学生系统进行监控与干预,使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积极配合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4.社会与家庭系统
社会与家庭系统是以社会人士和家长为主导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这个系统与以上三个系统不同,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作为大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者,其引导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教育的各个系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系统之间发挥联动作用,教育者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才能保障心理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现阶段,我国教育界关于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规范,学者们对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的界定也有所不同,借鉴众多学者的观点,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三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
参照学者们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该至少包括如下几点:
(1)性格特征素质教育
性格特征素质教育以培养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独立性、责任感、自我调控力、自信心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的。在自我认知方面,使大学生了解认知发展规律、特点,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使大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自我,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和思考问题。
(2)自我调控教育
自我调控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是年轻的群体,心理发育程度决定了其情绪及情感波动较大,使他们了解情绪变化的特点,并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待人处事,从而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控力。
(3)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
意志力与耐挫力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了解意志的作用及自身意志的弱点,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4)心理动力素质教育
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成就动机、荣誉感、抱负、求知欲与进取心。动机是个体始动和维持活动,并驱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行为的内在力量,它表现在指向目标、满足需要的实施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而坚定的人生动机,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的求知与进取,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祖国建设需要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要素。
2.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
心理防御和防治教育是在以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的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应付挫折情境时,为防止或减低焦虑等精神压力所采取的一种习惯性的适应行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它既是一种挫折反应,又是一种应激策略,既是一个潜意识的精神内在过程,又是一个可以进入意识层面、并能被主体继发认知的行为方式。
显然,只有既能减轻内心痛苦,又能适应外界环境,才算是成熟的防御机制,否则,不论偏向哪一方,都是不良的防御机制。当内在或外在的刺激因子引起情绪冲突时,防御机制开始起作用,在心理学上,影响防御机制的主要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性别等(本文主要筛选对大学生群体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大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尚未成熟、外界刺激较为频繁、很少寻求社会支持的年龄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其心理走向,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防御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生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如人际关系的防治与防御教育。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出现交往恐惧、人际关系紧张、沟通不良等现象,甚至会产生嫉妒、猜疑、自卑、孤独的心理,严重影响正常人际交往的建立。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念,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心理防御能力。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防御与防治教育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新生现象”教育、学习压力防治教育、就业压力防治教育、情感困惑防治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社会支持”范畴的心理教育上。
3.创新素质教育
众多学者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己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应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素质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
【关键词】足球教学;学生;心理素质
1 足球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目的心理素质是指一定的心理结构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综合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它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综合能力指标。实践证明它是导致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足球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探索足球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将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的课题之一。
2 足球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与方法在足球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是多种多样的。
在这次试验研究中,我主要从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了探索。
2.1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足球课教学内容在足球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合理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地调动和纠正个性的心理、情感缺陷。如有的学生胆l去、怕羞,可安排并鼓励他们多抓人、射门比赛等活动项目的锻炼,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使他们不断地克服胆 、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跨越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组织足球教学比赛活动,动员他们主动参加,使他们融合在集体之中,用团体精神帮助他们克服孤僻、不合群的个性,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由此,逐步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急躁、易怒、遇事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则让他们多做球感练习以及颠球、过杆等一些缓慢、持久的运动项目,以培养其自我控制能力,稳定被动情绪,使容易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一定的改善。面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遇到重要事情极易出现紧张、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开的激烈的足球比赛,如分组对抗足球赛等,使他们在失败与胜利之间,得到锻炼,慢慢的克服自身心理障碍。
2.2 根据学生各自的体能特征,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结合学生技能、体能、兴趣组织教学形式,可以进行循环练习、不等时轮换和交叉练习。例如:将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脚背内侧传球、过杆射门、脚背内侧传球技术,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换组等,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了锻炼的目的。有的学生传接球技术突出,并在教学中领悟快、技能好的同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多做示范,使他们有自我表现和发展特长的机会。而面对少数技能训练不达到要求的学生,则进行个别辅导,反复练习,帮助他们领悟动作要领,树立信心,这样就能充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密度和广度。
2.3 根据学生爪.陛差异,要因材施教的进行教学学生的爪.陛差异在休育课中的表现也不一样。如在耐久跑的教学中,有的学生较胖,不愿动;有的学生体能差,不想动;有的学生懒,怕运动,特别是当教师站旁边看着他们训练时,显得更加紧张。根据这些心理因素,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给他们以示范和展示的机会,采用肯定、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组织地把他们同体能好的同学安排在一起,使他们多看、多思考,并在教学方法、手段上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盘带球接力、五对五擂台赛等提高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情绪,并在活动中及时对他们的进步进行肯定,提高他们练习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练习的能动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给学生一定的自动选择训练项目的时间,让他们调整学习心态,确定自己的训练目标,内容上做到一主多副,让他们更多的选择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