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 中餐 菜名 翻译

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饮食文化,在经过韬光养晦之后,也开始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大胆的步伐“走出去”,在全球掀起一阵“旋风”。2012年,美国《新闻周刊》曾组织一次网民投票,评选出21世纪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2个文化大国,其中中国位居第二。而在文化大国代表性文化符号中,网民选定的中国符号除众所周知的汉语、孔子、长城、丝绸……之外,中国烹饪赫然在列。可见中国烹饪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也在国际上为大众所喜爱。鉴于此,如何让绚丽多姿的中国饮食文化在走出国门之后进一步深入人心,中餐菜名的正确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精湛的烹饪技艺,还能够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传播出去,是中外交流的一道重要桥梁。

一、中餐菜名英译现状

幅员辽阔的土地、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餐菜品的名称或折射出地域特色(如火锅),或讲述了一段人文历史(如粽子),或显示出独特的烹饪技艺(如干煸土豆丝)。对于喜爱中餐的外国友人来说,翻阅中餐菜单无疑是他们开启中华美食之旅的第一步。因此,得体、优雅的中餐菜名翻译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美食的期待,还能够提高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然而事与愿违,在现阶段的中国,菜名翻译现状不容乐观,许多饮食机构的菜名英译不客观、不规范、更谈不上简明优雅。据调查,国内大部分餐馆、饭店的英译菜单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断章取义,更有甚者与实际菜品风马牛不相及,有时连星级酒店也未能幸免,让人贻笑大方。中餐菜单英译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粗心大意、菜名拼写五花八门。菜名英译中出现的最低级、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单词拼写错误。有的餐馆的厨师推荐不是“白菜汤”(Cabbage Soup ),而是 “Cabbage Soap” (白菜肥皂),提供的餐后小吃不是“Pumpkin Pie”(南瓜

饼),而是“Pumpkin Pee”(南瓜尿);特色主食不是“阳春面”(Plain Noodles ),而是 “痛苦的针”(Pain Needles )。类似五花八门的错误不但丑化了中餐菜肴,还将中国饮食文化大打折扣,让人贻笑大方,实在不敢恭维。

2.望文生义、直接翻译。中国饮食文化精妙绝伦,烹饪手法独具特色,所用食材更是难以悉数,其菜名往往浩若烟海、寓意美好,或承载一个凄美动人的历史故事,或引发出一段美好遐想。然而,某些坑爹的翻译却把特有的菜名译成各种诡异的样子,悲剧是从最简单的“干煸土豆丝”(Fuck Hit Potato Silk)开始的…… “红烧肉”(Red Burnt Pork);“白云凤爪”(Clouds Chicken Palm);“番茄炒鸡蛋”(Tomato Fire Egg);“毛血旺”(Hair Blood Prosperous );“驴打滚” (Donkey Rolling),这些简单粗暴的英译菜名在一些餐馆的菜单上仍随处可见,不仅语法上错误连篇,还严重歪曲了原有菜名的意思,让外国友人在翻看这些菜单时一头雾水,对中国美食更是望而却步,找不着北。

3.五花八门、菜名不统一。中餐菜名的翻译,还存在用词不统一的现象。比如对“粽子”的翻译,有的餐馆译成“Rice Dumpling”,有的叫做“Glutinous Rice Dumpling”,还有的叫做“Rice Pudding”;中国早餐中常见的“包子”也被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Dumpling”;“ Steamed Sandwich”等;川菜的代表作“回锅肉”也有“Twice-Cooked Pork”;“Twice-Cooked Pork Slices”;“Twice-Cooked Pork Slices”;“Double Sautéed Spicy Pork”等多种英译名称。同一菜肴的英语名称五花八门,不但让人费解,也不利于中餐菜品形象的塑造。

二、中餐菜名英译失误原因

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餐以其丰富的食材、流派众多的菜系、变幻无穷的烹饪手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官方公布的中华美食名录中就有5000多种著名菜式,还不包括民间的各种特色菜。这给中餐菜名的英译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现阶段,菜名英译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强,且存在理论和实践严重不符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1.中西饮食内容不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赋予其截然不同的饮食内容和烹饪技艺。广袤的国土为中餐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材,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水中的游鱼,陆地上的走兽,都可以取来烹制美味佳肴,如“猫、蛇、猪肝……”。与此同时,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菜肴,如“粽子、元宵、年糕、春卷……”。一些中国特有的菜品在西餐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菜式,这种饮食的特殊性也直接体现在语言中。当目标语里面并没有与源语言完全对等的词汇时,中餐菜名的英译也无法实现翻译对等的要求。

2.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从饮食观念到餐桌礼仪都全然不同。西方人偏重于食物的营养,在饮食方面持一种理性的观念,烹饪手法相对单一。而中餐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对刀工、火候、器皿以及菜肴的命名更是考究。许多美味佳肴背后都带有一段浪漫主义的色彩,要么承载着一段历史,要么传承出一个典故。有些菜肴是中国特有的,例如“元宵、年糕、粽子”等。有些菜肴单从菜名无法得知其用料,例如“百年好合、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龙戏凤”等等。这些佳肴的命名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单从字面的意思强行进行翻译,那么译出的英语菜名就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韵味。

三、中餐菜名英译标准

翻译标准一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热门话题,目前译界普遍认同的翻译标准是“信、达、雅”,这是由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来的,这三个标准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并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当中。“信”意为忠信,意思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可随意取舍。“达”就是译文要通达,完全表达出原文的意思。“雅”则表示译文要简明雅致,用词考究。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现代的翻译家张培基等学者赋予其新的涵义,即――“忠实、通顺”。这就要求译者在保留原文内容、风格、韵味的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变通,不可一味进行生搬硬套。这非常适用于中餐菜名的翻译。翻译中餐菜名时,译者应将菜名中的信息充分传递出来,包括食材、烹饪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还应分析原文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将读者的认知水平考虑进来,既忠实于原文,又通俗生动。

四、中餐菜名英译方法

充分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熟知英译标准,是进行中餐菜名英译的前提。

否则一味凭空设想,天马行空,难免会犯低级错误,甚至闹出国际笑话,让人贻笑大方。将中餐菜肴的食材,形状、味道、烹饪方法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典故充分译出,离不开对以下三种翻译方法的灵活运用。

1.直译法。直译是翻译当中最简单、可取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翻译菜名结构为“烹饪方法+原料+形状”的这类菜肴,这样对等的英译与原有菜名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可以使外宾对将要品尝的美食有一个了解,比如吃到的是什么? 是通过什么方式做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的?在进行直译时,首先应熟悉菜品的主料,常见的中餐菜品主料有猪肉、鱼、蔬菜、汤等。其次应掌握主要的烹饪方法,如炒(fry)、蒸(steam)、煮(boil)、白灼(scald)、烧(braise)、炖(simmer)等。再次应确定食材的形状,常见形状有片(slice)、丝(shred)、沫(mince)、丁(dice)、丸(ball)等。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进行直译:

(1)炒鳝段 Fried Eel Slice

(2)蒸鲤鱼 Steamed Carp

(3)白灼虾 Scalded Shrimps

(4)烤乳猪 Roast Suckling Pig

(5)红烧牛肉 Braised Beef in Soy Sauce

2.意译法。顾名思义,意义就是将原文的意境翻译出来。这种方法适用于菜名中看不出食材、原料及食物形状的情况,比如那些以戏曲、人名、神话传说等命名的“文化菜名”,还有各大餐馆、星级酒店的大厨自创的特色菜式,意译是最好的选择。在具体翻译时,译者应在大厨的指导下或者利用网络充分掌握菜品的真实内容并努力挖掘出背后的故事之后,因地制宜,灵活翻译,采取避实就虚、舍繁求简的原则进行处理。英译之后的菜名最好能为消费者提供理性的信息,如菜式的原料、烹饪方法、形态等。例如:

(1)寿比南山 Steamed Chicken with Pumpkin

(2)霸王别姬 Boiled Chicken and Turtle

(3)龙凤呈祥 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4)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 Stewed Kelp with Pork Joint

(5)富贵家常菜 Fried Vegetables

3.音译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中餐菜品中那些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也随汉语流行到国外,如豆腐(Tofu)、粽子(Zongzi)、饺子(jiaozi)、等。对于这些食物的翻译,可以采用英译法,也就是用目标语中发音与原文语言相同或相近的音调来进行表达。这样翻译,既保留了一定的中国特色,也能为外国人所接受,有利于汉语的推广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举例如下:

(1)宫保鸡丁 Kungpao Chicken

(2)麻婆豆腐 Mapo Tofu

(3)馄饨 Wonton

(4)烧卖 Shaomai

在“文化走出去”这一背景下,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华美食的国际形象,中餐菜名的英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英译菜品既反映出菜肴的内容、特色,又符合外宾的审美情趣,中餐菜名英译之路任重而道远。践行中餐菜名的英译,除了熟知其翻译标准之外,还应加强对译语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语境,综合运用直译、意译、音译等翻译方法,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忠实、通顺地将菜品信息传递出来,需要大量的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琳.从功能论视角看中国饮食文化翻译[D].山西大学,2014.

[2]文洁.浅谈中餐菜名的英译[J].甘肃高师学报,2014.

[3]吴美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英译策略[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目前,部分高职学校将英语A、B级的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此应试教育完全不能符合交际的要求,制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发展,难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多数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当薄弱,多半不了解西方交际习俗、风土人情、语言文学等,与外国人时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无法顺利与外国人沟通。由于受到传统语言学的影响,部分英语教师逐渐形成“纯语言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相当重视语言和语法知识的教学,缺忽视语言形式的文化学习,在语言的交际法则讲授中无法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仅在于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对考试无关的内容没有真正的兴趣,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当低下。在高职学校教育英语课程教学中,在教材编写中没有明确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等。

2高职英语教育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1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形成跨文化思维

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听说读写作为主要的环节,其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跨文化思维。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验,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历史事件等,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采取英语短剧、情景对话、讨论、演讲及辩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感受语言和文化的机会。比如,在学习第一册《HistoryofPizza》中“,Food”作为主要话题,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以下的任务:对比较中、西餐菜谱结构,制作一份简单的中、西餐菜谱;了解中、西用餐礼仪等。在课堂中将学生分为四组,推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课前准备的成果。最后通过例举学生制作的中、西餐菜谱,进行模拟餐厅用餐的情景对话。在情景模拟对话中,使学生更加了解东、西方饮食文化,熟悉其餐桌礼仪的差异,确保学生适应类似的公共场合。

2.2高效整合教材资源,促进学生跨文化培养

在高职英语教材中显示了浓厚的语言文化氛围,可适当整合教材,以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课堂中遵循教材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增强其跨文化学习体验。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文章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通过灵活的活动方式,鼓励学者总结教材语言文化的使用,以提高其语言文化运用能力。比如:在英语教育中开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概况”等选修课,或者是举行西方文化方面的讲座,并指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英文版报刊杂志等,切实感受西方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扩大知识面等。

2.3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跨文化素养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采取对比学习方法,可让学生增强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对比中西文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素养等。为了突出中西文化对比,教师可鼓励学生拓展学习途径,整合学习资源,对语言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聘请有中国工作经验的外籍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或者是定期举办外教讲座,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等,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为其交际创造真实的环境,以形成正确的文化交际意识等。比如:学习中西方在不同场合的着装情况,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视频中对比中西方在不同场合的着装差异。同时,利用网络、广播、英文歌曲、外文电影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形象的异国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资源中感受外语的魅力,更加解异国的宗教、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

3结束语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教学策略 “攻略”

一、问题提出

语言和文化唇齿相依。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正如L.A.White 所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个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表现得最为全面和完美。语言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完整地、协调得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与知识的载体和集体经验的储藏器。”从语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畴和内容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很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列入高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标准》,自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重视应试功能,忽视文化教学,以致在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存在诸多缺憾,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文化教学意识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中学教师仍偏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教学,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未引起充分的重视,未进行充分挖掘和展开。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师仍以讲授为主,方式方法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灵活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英语及相关文化的魅力,损伤了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零散局限。由于中学英语教材中对英语文化的涉及分散在不同单元,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的教学内容处理也是零散和局限的,缺少对文化教学内容的整合,降低了教学有效性。

4、教学素材积累缺乏。有具体的教学素材,教学才有章可循。但由于没有统一、现成的关于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素材,很多教师又缺少对这方面素材的积累和沉淀,所以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缺少系统性和持久性。

5、对文化的偏见。有些学生容易对异国文化产生盲目的崇拜,而忽略了本国的文化优势。高中英语课标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既要使学生对英语及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客观和公正的认识,学会尊重异国文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懂得欣赏我国的优秀传统。

二、培养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英语文化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

第一步:构建跨文化意识框架

《普通高中英语阅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根据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文化意识目标的级别要求,具体来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英语中的常用词汇和俗语

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和传说极其文化内涵,

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和贡献

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主要英语国家人民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异同

英语国家人民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英语国家的主要宗教传统和社会风尚

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教师首先要构建好跨文化意识框架,围绕这些纲目展开教学,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感受英语文化的魅力及和本国文化的异同之处。

第二步:运用不同 “攻略”,帮助学生攻克英语文化学习难关

教师要转变意识,摆脱仅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教学的禁锢,同时积极寻求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中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使之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不同跨文化意识“攻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跨文化意识,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整合发展。

攻略一:充分利用学校、教室环境,营造英语文化教学氛围

在校园内,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等平台,通过英语海报、新闻广播等方式宣传介绍和文化相关话题。在班级内,积极发挥墙报或黑板报的作用,让学生随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英语文化,使英语文化的教学的无处不在。

1、板报类选材广、展示性强,是一种很好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宗教传统的一种方式。针对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可以围绕以下主题展开。

① 节日类。主要有New Year’s Day新年;Valentine’s Day情人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圣诞节。此类板报制作应因时制宜。

② 人物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目标(七级)中提到:了解英语过年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成就、贡献等)。以人教版为例,涉及人物主要有政治人物(如必修1中Unit5 Nelson Mandela)、伟大的女性(必修4 Unit 1 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s)、科学家(必修5中Unit1 Great Scientists及选修8 Unit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此外,教材中也有部分涉及文学家和艺术家。那么板报的设计可以围绕以上几类人物展开。除了对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拓展介绍之外,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介绍他们心目中的政治家、伟大的女性、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

③ 地理类。介绍主要英语国家:USA; UK; Canada; Australia; New Zealand。也可以让学生介绍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如:India; South Africa等。

④其他类。围绕教材不同主题展开,如The Olympic Games; Music 等

2、广播类节目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们了解信息。

① English words、Expressions & Stories。文化意识目标中(七级)提到:理解英语中的常用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理解英语交际中的常用典故或传说。根据该目标要求,可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素材,然后向大家介绍相关内容。

② 新闻类。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板报类的设计展出,还是广播类的节目播出,教师都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自己寻找素材,自己制作,教师给与指导,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有关英语文化的内容。学校和教师则要提供学生充分的平台,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展示其成果。

攻略二:日常教学渗透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其成为教学常态

让Daily Report(每日播报)和Everyday English(每日英语)成为日常教学常态,使得文化教学无时不在。每堂课前,留3~5分钟左右的时间给每位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介绍(结合自己制作的PPT)。Everyday English则安排在课堂结束的1分钟左右时间。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介绍英语语言中的名人名言、俚语、特殊短语等,其他同学一起学习。

类似的形式也有不少教师在操作,但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内容过于分散,不容易形成完整的体系。二是没有积累。学生说过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减弱。为解决该这两个问题,笔者事先将内容分为语言篇、历史篇、人物篇、地理篇、习俗篇或其他等,使学生的宣讲内容更有针对性。接着将同学们的Daily Report和Everyday English收集起来(在后面标注由哪位同学收集),编纂成册,成为很好的阅读材料,并且在不同班级进行交流和学习。这样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种文化教学的成果积累。实践证明,这两项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所以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轮到宣讲的学生课前都会认真花时间准备讲稿、制作PPT,所选的素材等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其他同学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攻略三: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舞台,让学生参与讨论、体验异国文化

中学生对于文化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语言课进行的,因此英语教材中大量的文化内容正是学生跨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内容,围绕文化的某一主题,对教材进行拓展,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并能用英语适当地表达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说教式的,更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在参与中体悟异国文化。如:

①Debate辩论。高中生的思维已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对事实进行综合分析。同学们在思辨的过程中产生观点的碰撞,引发思考,从而更好地认识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②表演和讨论。课堂不仅是用来“讲”的,也是可以用来“演”的。如在讲述 table manners西方的餐桌礼仪时,笔者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customer和waiter。设置情景,让扮演顾客学生故意使用错误的用餐方式。结果,其余学生捧腹大笑。之后再请班级同学来“找茬”:What table manners are not right? 这样,学生很容易找出问题所在。

总之,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碰撞和学生自己的学习行为,增加体验的机会,加深对异国文化的了解。

攻略四:开展不同课型,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的文化知识加料加量

如果学生是通过常规的英语课程获得文化知识的“主食”,那么不同形式的课型则是给学生增加文化知识的“辅食”。有了“辅食”,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营养才能更全面、更丰富。这些“辅食”的来源可以有很多渠道,如:英语选修课、兴趣班、English Club(英语社团)、外教班等。相对于日常的常规教学,在这些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型,为学生的文化知识加料加量,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1、文化漫谈课。看到下面这些图片了吗?这是教师利用英语俱乐部这一平台,为同学们带去的一堂生动有趣的中西文化漫谈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化差异图,让学生了解常见的中西文化差异点,包括:饮食就餐、人际关系、对待孩子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饮食差异table manners 餐馆就餐in a restaurant 生活方式life style

对待孩子children 晚年生活old life 处理问题solve the problems

图片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如:在处理问题时,西方人往往采取直接了当的方式,即straightforward或in a direct way,中国人则倾向采取迂回的方式,即in an roundabout way;在生活方式上,西方人喜欢在独来独往act independently,中国人偏向成帮结队in twos and threes, always seeking a company。这些词言知识的教授因为有了图片直观的展示,变得容易掌握。同时,教师在引入语言教学的同时,也不适时宜地通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在对待不同事物时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简单阐述其各自的利弊。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既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也能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语言学习和文化渗透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

2、活动体验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仅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也可以动手参与体验。让学生动动口,动动手,文化学习变得如此生动有趣!有尝试过让学生制作西点、咖啡吗?以咖啡的制作为例,设置教学流程如下:

1、知咖啡 让学生了解咖啡的相关知识(如历史、种类、工具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和咖啡相关的语言知识。如:咖啡豆coffee bean ;黑咖啡和白咖啡black coffee & white coffee;速溶咖啡instant coffee等。

2、制咖啡 了解咖啡制作过程,小组分工合作,尝试调制咖啡。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实践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化,是这样可以体验的!

3、创咖啡 调制出个性咖啡,为咖啡命名,结合第一步骤中的语言学习内容,用英语简单介绍并邀请大家品尝。味道不是重点,无限创意才是关键所在!

4、议咖啡 咖啡和茶大比拼:Which one do you prefer, coffee or tea? Why?,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借助coffee和tea这两种不同的中西方偏爱的饮品,来一次两国文化的碰撞吧!

类似的这些活动体验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效激发学生口头或笔头的表达欲望,从而实现愉快和有效的语言实践。相信这样生动的体验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肯定是深刻的。

3、交流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出国界。同样,也有不同国家的教师、学生来访交流,走进我们的课堂。教师可以不失时机,邀请外籍老师和交流生走进课堂,和学生们面对面地进行交谈。尤其是交流生,因为是同龄人,有更多贴近生活的交流话题,能让学生了解到彼此最真实的一面。学生相互之间还可以互通电子邮件,保持长期的联系。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呢?

这些不同课型,如同一道道丰富多彩的“辅食”,为学生打造营养全面的文化大餐。让文化学习更多姿多味。

攻略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除了学校和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更广泛、灵活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和接触异国文化。幸运的是,我们所在的城市—杭州,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城市,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既有许多的博物馆,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又有各种现代化的场所。这其中不乏很多的“舶来品”, 从外国传入我国的意识、物品、语言等等,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何不充分利用呢?

让我们不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一场 Searching for Daily English (生活英语大搜索)活动吧!让学生进走社会这个大舞台,寻找丰富多彩的英语世界,感受异国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妨将视线分别投向clothing衣, food食, shelter住,transportation行这四个方面。搜集相关的词汇,看看这些舶来品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带领学生拍摄照片,整理成册,进行作品展示,分享成果。

Clothing衣:带领学生走访各大商场,寻找和穿着有关的词汇及外来的品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外来品牌有何内在含义?该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是否在服装的风格设计上有所体现?同样,对于我国的名族品牌也可以做这样的思考。

Food食:现在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异国饮食文化的很好途径。同样,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带领参观杭帮菜博物馆,深入本土的餐饮文化。通过比较,更好了解不同国家饮食文化差异。

Shelter住:在杭州的很多场馆中,英语标识随处可见,如宾馆、博物馆等。 但学生平时并没有特别留意这些英语词汇。而中英文的词汇和表达方法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和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Transportation行:你知道行李托运、安全检查英语怎么表达吗?这些在飞机场都可以找到答案。飞机场不就是很好的英语课堂吗?再看看各种汽车的标识,有多少和英语有关呢?这些不都是很好的英语教材吗?

类似“生活英语大搜索”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英语,通过这些最真实的语言现象,让学生去体悟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攻略六: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创造多种平台,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学习异国文化的乐趣,从而促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异国文化,更好地了解异国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英文歌曲比赛、英文书写比赛、英文故事演讲、英语影视和文学作品欣赏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微博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异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如网络知识大赛就是很好的一种载体。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文化之旅”网络活动吧! 可以从各国的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各个方面,让学生领略不同国度的文化魅力。以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外语部()的举办的网络比赛“文化丛林历鲜记—亚洲篇”为例,学生的参与面、知识覆盖面广,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方式。

例1. Do you know th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Write down the country names below the pictures.

( ) ( ) ( ) ( )

例2. Some cultural facts.

Confucius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in China.

Mahatma Gandhi was a famous politician in India.

例3. Introduce an Asian /European…country in English. 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这些图文并茂的网络知识大赛,能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和探索异国文化的热情。同时,涉及面广,有助于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实践感悟

上述 六种“攻略”,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的不同教学策略的运用。这些教学策略既遵循寻常路,也寻求非寻常路。 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和方式,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或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或让学生拥有体验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理解我们和不同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攻略”是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1、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这些不同的“攻略”仅仅围绕文化意识目标,覆盖了文化教学的各个方面,帮组学生拓展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不同课型,就文化的某些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2、趣味性和实用性双丰收。一方面,灵活多样的方式,多种教学渠道,避免了单纯由教师讲授带来的枯燥单一,趣味性强,学习效果好。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英语语言的教学(有些词汇或表达方式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使得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和语言教学的实用性均得到了实现。

3、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无论是课堂内的活动,还是课外的寻访调查,无论是个人、小组或集体等方式,都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则做好指导、监督、辅助工作。这种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自然大幅度提高。

4、文化意识教学更有效。①形成常规化:不同的教学途径,充实了文化教学的内容,让文化教学固化成日常教学的一部分。②形成系统化:教学成果和素材的不断积累,突破了中学文化教学的零散、局限的局面,让文化教学变得更有章可循。

5、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教学两不误。通过不同课型,不同渠道,让学生感受中外两种文化的异同,提高了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异国文化,不忘本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身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既利用常规的教学,带领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文化的学习;又能拓展教学渠道,创新文化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地、轻松地攻克英语文化学习难关!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M] 北京出版社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形而上之品格,是儒、道、释思想深入渗透的结果。著者认为,“中国形而上之艺术理论,氤氲着道家、禅宗的玄远灵动的精神;重‘体悟’的艺术精神与庄禅之道,可谓脉脉相通,息息相应。”[2]13因此,对中国古代文论中艺术直觉的研究,只有从道、禅思维方式切入,才有可能接触其本真。著者在严羽《沧浪诗话》中拈出两组看似矛盾的命题,以此入手仔细甄别道禅致思方式的特点及其在诗论中的运用,对艺术直觉的整体性、直入性、非理性、模糊性等诸多特征作了透彻的分析,形成最终的结论,“所谓艺术直觉就是指审美主体高度浓缩推理过程,超越理性思辨,对审美客体所作的模糊整体性的直入本质的审美观照”[2]26。这一结论无疑凝聚了著者对庄禅智慧精神的深切体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道、释不是截然相分,而是相互融合的。如魏晋玄学就融合了儒道思想,禅宗也是印度禅学和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宋明理学虽号称“新儒学”却也整合了道释之观念。它们对不同时代的审美理想、艺术风尚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并通过对主体心灵的作用渗透在中国古代文论的各个命题、范畴以及审美趣味中,左右其流变。如著者在《从山水到美人的艺术变奏》一文中深入探讨了玄学、佛学与南朝诗风的演进关系,揭示了南朝诗风流变的深层原因,即玄学、佛学对诗人审美心理的深刻影响所致。儒、道、释之间相互融合使得中国古代文论意蕴极为深厚。同一命题、范畴在深受三者影响的文论家或著作里其内涵各个不同,面目各异,故在研究时既要别异,又要合同,更要深溯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著者在研究《乐记》中“遗音遗味”说时就是循此思路,溯其源流,考各家同异,认为本于儒家礼乐文化而产生的“遗音遗味”说,其影响在于东晋以后形成“以味论艺”之风气,而其渊源则是受到古代饮食文化和儒道释思想的共同作用[2]177。这一研究,对揭示中国古代文艺审美观念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诗书画乐相结合。中国文学草创之初就是诗乐舞一体,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端也是以诗论乐论相通。汉魏六朝之际,诗书画乐在表现和功能等方面相通的特性更为人们所重视,入宋之后,在理学“理一分殊”思想影响之下,人们更是自觉注重诗书画乐等各门艺术的相互贯通,以画论诗、以书论诗等现象纷纷出现,至清代,桐成派后学中坚方东树在遍阅诸家诗话的基础上予以总结:“诗书画乐理一”①。可以说,注重各门艺术相互影响是中国古代文论重要特征之一。著者尤为注重中国古代文论中诗书画乐之间的贯通研究。前文论及《乐记》中的“遗音遗味”说,即是从乐论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以味论诗”的现象。著者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最主要的两大特征就是画意与乐感”[2]51,并分别从“画意”和“乐感”来探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视觉审美意象和听觉审美意象的生成和表现,对诗与画,诗与乐之间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研究。著者从视觉、听觉等审美感官来研究古代文论并提出“感官诗学”这一课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对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精神及古代文学所具有的艺术美无疑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如其在《画意:视觉审美意象生成表现论》一文中,对中国诗歌的画意问题从视觉这个感官角度进行了讨论,提出“直视”、“悬视”、“内视”三个视觉审美范畴并以之作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诗学审美意象的营构方式及其过程进行论究。“直视”是“物沿耳目,临景结构”,“悬视”是“登高远眺,笼罩全景”,“内视”是“视境于心,物在灵府”,诗歌创作是诗人借助“直视”,“悬视”或“内视”来观物取象(境)而创作出来的,由此得出“中国古代诗歌的鲜明“画意”性与诗人的视觉审美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49的结论。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追求“远”的创作精神及中国古代诗歌的“画意”性特点的根源。著者认为,“书画艺术创作的不同,与文学创作差相近似,并且又是共同影响、相互贯通、并生激荡的。”[2]136据此,著者常将古代文论置于哲学、宗教、绘画、书等组合成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综合研究。如在研究文学地理学时,就充分注意到禅宗的南顿北渐之别对中国画论、书论的影响,认为:“以南北宗派来区别画学的南北流别,这种思想又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批评。”[2]132六朝文论向来是著者治学的重点,与之相关的研究最能体现这一研究特点,尤其在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上,著者认为,“从《文心雕龙》创作论方面,我们最能看到其受到六朝时期玄、道、佛思想的深刻作用,也能看到其对书、画、乐等艺术理论观点吸取和包容的特点。”[2]209故对其进行研究,也是本着这一研究理念的。在《文心雕龙》与《六朝审美心物观》一文中,著者将乐论、画论和文论结合在一起,以《乐记》、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及陆机的《文赋》为主,对六朝审美心物观演变过程及其对刘勰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该文将诗书画乐与儒道玄释融为一体,堪为著者治学理念的典范之作。

史、论、考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学的发展面临转型的问题。人们提出诸如语言学转向、主体性转向、文化学转向等诸多观念,体现了当代文艺学研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努力姿态。其实,无论怎么转向,都离不开对历史文本正确解读。因此,对中国古代文论来说,应该向文献学转向可能更为合适。中国古代文论虽有形而上精神之追求,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对文学创作活动进行总结而形成理论体系。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泯灭物我的审美心态,以及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反映在中国古代文论上就是诗性话语这一特征。随意性的、体悟式的意象批评到处可见,这使得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思辨严密、概念明确,往往难以确解。因此对古代文学作品和理论文本进行历史还原,最大程度地接近文本本真是研究古代文论不可或缺的功夫。著者即是如此,或侧重于“史”,或立足于“论”,或致力于“考”,并力求做到史、论、考相结合。著者尤精于考,每立一说必考之有据,而不是一味追求理论自身的逻辑性,自足性。这使得本书立论尤为平实,公允。如在《司空图“味外之旨”说新论》一文中,著者对古典诗学中的“味”、“韵”、“境”等范畴,既从“史”的角度进行梳理,探其流变,又作“论”的剖析,寻其真义,并对“味外之旨”说与禅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大致说来,著者精于考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以考证为主的研究,如《司空图家世、信仰及著述问题综考》、《司空表圣诗集辑佚考述》等;二是寓考于论,考论结合。前者自不待言,自是精于考证。后者又有两种情况,一是论中带考,析论之中,凡所征引,务求真解。如《〈乐记〉“遗音遗味”说及其审美观念之发展》一文,先就《乐记》编撰问题进行一番考证,既为论题“遗音遗味”说奠定可靠的文献基础,又解决了其渊源问题。在探讨《文心雕龙》中的儒学思想时,对其古文学派的立场及其对今文学派的统摄与汲取,既对《文心雕龙》本身之观点进行辨析,又考征他说予以支撑。二是注中有考,以考证释。注释是对论证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其本身就是论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著者极其注重注释的严谨和规范,并常加按语予以辨析。例如,著者在指出“玄言诗的首要意义就在于,它是后代诗人妙悟自然,寻觅本体意义的山水诗的先声”后,所加注释就引《世说新语》之《文学》第85则刘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评孙绰、许询诗,以及评价东晋玄言诗之说对此作进一步说明,并结合《文心雕龙》相关篇目加以辨析,认为:“檀道鸾只是说玄言诗风,‘谢混始改’,但开始逐步向山水诗写作过渡。就此而言,也可以转而说是玄言诗孕育了山水、田园诗。”[2]95这种注中考的方式,既强化了论证的力度,也强化了研究的深度。

在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宏观研究时,需正确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使自己的研究避免流于庸俗类比、庸俗阐释,当为研究者所重视。著者曾从文化传承和学科建设的高度给予思考,“当我们在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建设当代文化时,我们应该更多地深入思考中西古今之通的问题,并将之切实贯注到我们文艺学研究和建设之中。我国当代文艺学的建设,不仅要注意古今之异、中西之别,更要考察古今之同、中西之通”[3]。其研究途径是,“我们应该立足于‘古’与‘中’,究明其本来意;而又要放眼于‘今’与‘西’,阐释其现代性,区别其差异,也注重其会通”[3]。那种过分地强调古为今用,西为中用,难免会产生强加古人的流弊,最终会导致传统文论“个性”的丢失。鉴于此,著者在研究时,立足于古代文论本身,博考诸文,以究其实。又贯通古今,察其流变,在中西对话中彰显其民族性、发掘其文化精神、阐释其现代意义。如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艺术直觉理论的研究,著者从严羽提出的诗要“妙悟”而又“不假于悟”以及“别材”、“别趣”与“书”、“理”相关而又不得不相关这两组“悖论”入手,认为其“既指出了‘妙悟’非理性的特征,但也不排斥其理性的作用,就较为接近现代文艺哲学中的‘直觉’范畴内涵”,因而“比司空图更具有现代意义,他的两大命题已点到了艺术直觉最主要的特征”[2]14。这一见解显然是以现代艺术哲学中有关艺术直觉理论为参照,旨在分析以该命题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直觉理论的现代意义,从而把古代文论与现代艺术理论贯通起来,使得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艺术直觉理论的现代性及其特征得到充分揭示。

总结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人文素养;高级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武昌理工学院自2011年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以来,开始逐步实行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课堂授课做到讲重点、讲难点,还课堂于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既对教师的备课、课堂提问、讲授、辅导答疑以及批改作业练习设置等环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学生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科学有效的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既对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教学质量的改善、学生素质的提升带来了机遇。

《高级英语》课程在我国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武昌理工学院2012版的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高级英语》被确定为该专业两门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文化知识融入课文讲解中,注重培养高年级学生的人文精神,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吃透课文中精深的语言及其深刻的寓意。这一教学理念符合教育部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即高级英语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同时,也符合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的要求,即从2005年3月开始,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试题中取消了快速阅读,代之以人文知识的考察。这也体现了现阶段大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学正由功用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变。

二、《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虽然教授高级英语的教师越来越重视教授人文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有以下困惑:人文知识哪些部分可以有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把人文知识安排在什么时候讲解更合适?以什么的形式来呈现人文知识能达到绝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宜安排在教学导入环节,重点是学生在完成教师设置的思考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人文知识的精髓;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安排学生就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点评和总结,使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知识素质。笔者以总结《高级英语》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教学督导的指导意见,谈谈以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高级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方法与技巧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背景知识导入法

《高级英语》这门课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阶段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编者在课文的选材上花费较大的功夫。以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2011年修订版)这套教材为例,不难看出有不少篇章选自英美知名作家的作品。当教师在讲授这类篇章时,可以采用背景知识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可从作家生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对名人名篇的关注导入新课。

如讨论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2011版)第一册第6课“Mark Twain: Mirror of America”时,教师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以及影响。在课堂上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展示,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其他同学展示马克吐温的背景信息,例如:

1 Early life

2 Writing career and success

3 Awards and other recognition

4 Controversy and criticism

5 Selected works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其他人的展示和教师讲解会全面了解马克吐温的生平、写作生涯以及文学影响。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二)师生互动导入法

师生交流导入法是比较常见,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运用简练的语言展现文章中重要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前开始前十分钟左右时间和同学进行自由交谈,或者顺着学生课前做的Oral Presentation 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把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给学生。这种方法比较自然,而且有利于学生接受。 如教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第1册第1课“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时,笔者首先与学生对文章的体裁进行了讨论,并对课文的背景知识设置了如下的自学任务:knowledge of 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 information of hurricane;并让学生在自习并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绘出飓风行进路径。教师可以采用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历年真题中的相关的人文知识部分来检测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这样做既做到了检测的科学权威性,又体现了任务设置的针对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另外,第1册第3课“Blackmail”,第14课“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等课文亦可采用此种方法进行人文知识的导入。

(三)课堂讨论导入法

设置问题和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科学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悬念效果。例如讲授 “Every Use”和“Way to Rainy Mountains”时,教师可以提出“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frican American and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美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本课中出现的大部分与非裔美国人以及印第安人有关的文化知识被学生挖掘出来,并在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被消化吸收。笔者认为,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被记忆,也可以被吸收理解。通过这种开放式的讨论,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英美文化,成为更成功的跨文化学习者。

(四)学生表述导入法

学生表述导入法充分体现了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一方法的运用如下:在新课之前,教师把要讲授文章中的文化信息归纳出来,布置给学生查找,并要求课上向同学们做讲解。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例如:在讲授第1册第4课“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时,将每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从课文中挑选出相应数量的文化知识,每组负责准备一个知识点。由于课时限制,课上选取3-6名同学讲授文化知识,其余制成讲义发到学生电子邮箱,供其参考和自学。

三、《高级英语》教学中运用文化导入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重点的文化知识

教师在选择文化知识点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选择那些干扰句意理解甚至篇章理解的知识点。例如很多学生不理解,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每顿饭勇于吃“鸡腿”的家庭主妇怎么就具备了牺牲精神?他们认为这里Virginia Woolf用到了Irony的修辞手法。其实,如果学生了解一定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他们就知道鸡腿在西方并不像在中国一样受欢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刚一开始就向学生大量灌输深层文化知识,否则文化教学就成了高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要适度,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级英语课中文化输入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讲授的重点、份量和方法要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及教学目的要求相符合。

(二)注重文化导入方法的灵活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文化导入环节中,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沉淀教学的艺术魅力,使自己的课堂能引人入胜。因为《高级英语》中蕴含大量有深度的文化知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研究,精心准备,讲解时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把复杂的人文知识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注意文化导入方法是灵活多变的。文化导入,“导”无定法,切忌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文化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内容,文化导入也要因时因地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应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络来丰富教学资源,增加文化导入的趣味性,使得该环节具有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注意课堂文化导入与课外自学文化知识相结合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人们言行举动无不表现出其民族的文化特征。《高级英语》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多途径、多方法、多侧面实施文化教学计划。教师应该以检测为手段,以学生内化为目的,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语国家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化专题讲座,观看英语影视作品等,使文化输入成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四、结束语

本文认为,文化导入是《高级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的文化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精彩的人文知识导入能够为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习得语言知识扫除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尝试有效的文化导入方法。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探索,笔者相信科学的文化导入一定能帮助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人文知识,为学生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参考文献:

[1] 曹英华. 人文教育与高级英语课程教学[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10).

[2] 丰玉芳.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英语专业《高级英语》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外国语文, 2011(12).

[3] 李巧丽. “读者接受”理论与《高级英语》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1(2).

[4] 肖肃. 高级英语多媒体课堂教学探索[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5).

[5] 张向晖.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改革[J]. 海外英语, 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