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系统知识

计算机系统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系统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系统知识

计算机系统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

Teach Thinking of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Basic Knowledge

Hou Liang

(Henan Arts&Crafts School,Zhengzhou45000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non-computer majors undergraduated"Computer Basic"course in the 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analysis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the"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 teaching,and proposed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before concep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based on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analog case.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c;Operating system;Teaching strategies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基础教学旨在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中,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的重任。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核心组成部分。从理论学习的角度看,操作系统实现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从操作技能培养的角度看,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有益于对应用软件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

与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部分的教学存在着特殊之处:

(一)教学目标不同。“操作系统”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法,培养其操作系统应用、维护、管理的能力,重在学习原理,掌握设计与开发技术。与之不同的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操作技能训练为辅,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系统软件基础知识,结合操作训练,加深其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机理的认识,重在理解与应用。

(二)教学对象不同。计算机专业“操作系统”课程安排较晚,原因在于前导课程的教学需要一定的周期,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经过前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建立了支持理解操作系统知识的知识结构,较为熟悉计算机系统。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在入学之初,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对计算机的认识很多是靠经验和直观感觉获取的,与科学概念之间存在着差距。

二、基于迁移理论的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直观认识,但认知不够准确或全面的知识点,另一类是学生完全缺乏相关经验和背景的新知识点。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教学应尽可能的利用其原有知识、创设情境,促成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迁移理论是教学策略设计中的常用理论,它体现了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James M. Sawrey)。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也可以是逆向的。如果学生根据所学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操作系统问题,或利用原有的其他领域知识获得了操作系统知识或解决了操作系统问题,这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原有的知识不严谨、不全面、不正确,不足以支持对操作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教学,在肯定原有知识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改组或修正,这就是逆向迁移。

(一)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基于前概念的教学策略主要针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观念的知识点,教师应在肯定或者补充学生概念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学生在科学领域学习某一概念和原理之前,根据日常经验或在学校教学情境中,对事物和现象的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和观念,称为前概念。前概念与错误概念不同,它可以与科学概念一致,只是缺乏严谨而科学的表述,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只要稍做引导即可;它也可以与科学概念相冲突、甚至相悖,对于这部分概念,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试着去理解其合理性,进而对概念进行补充修正,实现知识的逆向迁移。

(二)基于相似情境的教学策略。一般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操作系统内容比较浅显,以基本概念居多,大多可以通过日常经验或在教学情境中形成前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但是,也有一些涉及计算机系统运行机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受实验条件所限,很难获取直接经验,加上缺乏必要的前导知识,学生理解难度较大。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等进行的,因此,对于这些缺乏经验和背景的知识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和背景,使其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课程,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相关知识必然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差异,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的教学历来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个难点。本文根据这些特点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在知识分类的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探讨。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听操作系统内容枯燥、理解操作系统概念难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改善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在不断发展完善中,随着社会的进步,该课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因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也将继续。

参考文献:

计算机系统知识范文第2篇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之处

1.程序和形式不同。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主要是会计不相容岗位分离的控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照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设计良好的凭证格式,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传递程序等等。在电算化会计中这些都转移到了计算机内,计算机会自动进行借贷平衡、余额平衡检查等。

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企业会计系统的控制由单一的制度控制转变为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并存,会计系统控制不但要控制原始数据的输入,还要对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及电算化程序的安全进行控制。

2.内容不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给会计工作增加了新内容。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针对经济事项本身的交易处理,即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要经过有相应权限的人签章,多个业务岗位和多个责任人独立操作而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在电算化条件下,原先应由会计人员按一定程序及授权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业务人员可以利用特殊的授权进行多项业务的操作,甚至不经授权也可进行某项操作。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工作人员不仅要保存好相关的纸质数据文件,还要保存、保管好已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各种会计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会计系统控制也相应增加了新的内容,如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授权、病毒的防治等进行控制及软硬件、磁盘、软盘的安全控制。

由此可见,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相比较,控制范围更大、控制程序更复杂。它将职能控制与程序控制、人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多方位的控制。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电算化会计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相关设备的保养和维护知识。有些会计人员虽然在会计业务方面的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在计算机面前表现得束手无策,不能将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计算机中进行转化。另一方面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维护人员对会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因此软件设计不能满足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需求,或者是软件功能与会计功能相脱离,导致计算机技术不断升级,而会计功能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

2.电算化软件多样,绩效不明显。由于财务软件的开发未能实行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各单位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向不同的软件开发商购买的,软件版本千差万别,就是同一公司的不同单位使用的软件也不尽相同,或是相同软件版本不同。导致了报表汇总、数据查询、数据传输的不方便,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实现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浪费了资源,增加了核算成本。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不舍得在软件后期的开发与维护、升级与培训方面进行必要的投入,造成电算化软件强大的控制功能不能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形成电算化软件的闲置与浪费。

3.电算化控制制度不完善。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及其目标、原则、要求等进行了明确,但是企业应如何应对,如何依据规范进行实务操作,切实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将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部1996年就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企业实现电算化后,会计部门人员的结构、会计业务的处理方法、会计档案的保存介质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却不完善,给计算机犯罪留下可乘之机。

4.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由于电算化软件本身的缺陷及制度方面的不足,给利用计算机犯罪的不法之徒提供了便利,超越权限或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篡改、复制、伪造、销毁重要的财务数据,达到犯罪的目的。据统计,全世界利用计算机犯罪直接盗走的资金达200多亿。我国金融领域发现的利用计算机作案的经济案件达l00多起。从1986年深圳发现的第一起案件至今,涉及计算机的犯罪从类型到发案率都在逐年上升犯罪方法和类型成倍增加,可见利用计算机犯罪数额更大,手段更先进,方法更隐蔽,因此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更大。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同时还要根据财政部的有关文件,制定出适合电算化特点的、能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如何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1.要在内控制度上有新内容。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针对会计核算过程进行控制的。然而现在在电算化条件下,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原有会计凭证、会计数据的传递方法,原有的授权、审批程序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要求在会计系统的控制制度中增加新的内容,以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要求,具体包括计算机的使用、数据管理、系统软件的安装、权限分配、密码设置与更改等规章制度等,通过这些新的规章制度保证电算化会计核算的全程受控。

2.要在风险控制上有新举措。电算化会计使企业的会计核算更高效更准确及时,但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营风险,利用计算机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篡改原始数据不易留下痕迹,企业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的特点,制定严格的风险控制程序,包括计算机系统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计算机操作员、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的岗位控制,数据备份控制、凭证修改与删除权限控制,反记账与反结账权限控制,计算机接触控制等。只有控制措施得当,才能降低经营风险,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要在人员培训上有新形式。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机构由财务人员和计算机人员共同组成,改变了原来单一的组成形式,因此在人员的培训上必须对这两方面的人员进行双向培训,即对会计人员在原有会计专业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电算化的操作和控制。同时对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人员和计算机的维护人员进行必要会计知识培训,这样会使软件的开发和编制更贴近会计核算工作的实际,更好地发挥企业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功能。

4.要在制度的贯彻落实上有新措施。会计系统的控制制度不但要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已经制定的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不要让制度停留在纸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以甘肃电力公司财务处处长顾某贪污案为例,她能在短时间内贪污1 707万元巨款,不仅和她本人法制观念淡薄有关,也和一些会计人员违反内控程序进行会计处理有关。试想如果每名财务人员都严格按会计系统控制程序处理会计业务,那么从下属电厂汇往甘肃电力公司的资金就不可能汇到外地的一个股票账户上,顾某也达不到犯罪的目的。所以要在会计人员当中进行经常性的内控制度的学习和贯彻,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使会计系统的控制真正发挥作用。

5.要在内部监督上有新方法。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内部控制监督的执行部门,企业内部审计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内部控制环境采取新的审计方法,在会计实现电算化后,审计部门不仅要对会计核算的方法、过程、会计账簿、凭证进行审计,还要对原始数据的输入、输出进行审计,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业务和核算流程,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电算化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合理现象,及时整改,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企业经济工作的高效、有序,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准确。

计算机系统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 GAMP5 GMP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8-0403-03

随着中国医药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化系统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不断增多,制药企业和相关软件厂商运用信息技术和系统控制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改进生产质量管理成为医药行业计算机化系统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这样,如何对计算机化系统进行有效地验证就成为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质量保证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若无法对计算机化系统进行有效地验证,必然阻碍信息技术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和推广。虽然国际上存在业界认可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指南,如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的良好自动化生产实践指南(GAMP)以及针对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特别法规,如美国FDA的21CRF Part11,但目前国内制药企业在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方面的实际案例较为缺乏,国内制药企业在执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中存在较多的困惑,而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中第一次将计算机化的仓库管理系统和其他相关计算机软件的变更纳入变更控制范畴要求。本文通过描述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制药二厂(简称信谊二厂)对药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在线、实时技术平台进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过程,探讨中国制药企业遵循GAMP5执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可行性和具体实践方法。

1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项目的背景

药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在线、实时技术平台是信谊二厂根据本厂药品生产管理流程的业务需求开发实施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用于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系统还采用RFID对物料进行识别和追踪,并利用应用系统的控制功能进行生产过程控制,以电子记录的形式创建和维护生产记录,确保生产记录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系统成功实施后,信谊二厂管理层决定对该计算机化系统进行验证,证明系统同时满足信谊二厂的生产业务需求和国家新版GMP的法规要求,并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通过计算机化系统验证,将系统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代替原有的人工控制和原始生产记录,使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为中国制药企业进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成功案例。

2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过程

信谊二厂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方法遵循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的良好自动化生产实践指南第五版(GAMP5)的V模型和美国FDA的21CRF Part11的要求。该模型是使系统在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合规与符合预定用途的通用方法,其将验证过程分为规范阶段和验证阶段,构成V字,同时根据计算机化系统的分类,在规范阶段和验证阶段分别执行特定的验证活动。 药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在线、实时技术平台属于可配置软件产品,根据GAMP指南,在规范阶段需按顺序建立用户需求规范、功能规范和配置(设计)规范,在验证阶段按顺序进行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分别用于验证对应的规范得到满足。该项目包含的验证活动的V模型见图1。

2.1 风险评估

GAMP5指南提出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要求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从系统设计至系统引退的整个计算计划系统的生命周期中。验证项目采取了基于风险的验证方法,其风险管理的活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在制定验证项目计划前,实施最初的风险评估,用于识别系统受监管的法规并确定验证范围。验证团队通过供应商审计和业务访谈的形式完成了初步风险评估。2)在建立功能规范后,实施功能性风险评估,从法规、业务、技术角度评估各项系统功能的风险水平。由验证团队和业务部门骨干通过风险评估问卷的形式共同完成功能性风险评估。3)在验证阶段,根据各项系统功能的风险水平,采取相应的测试方法,从而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验证过程。

2.2 执行规范阶段的验证活动

在规范阶段,需依次建立用户需求规范、功能需求规范和配置(设计)规范文档。为了识别系统的用户需求,验证团队先对系统支持的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编制了详细的业务流程图,并在业务流程图中标注由系统功能执行的步骤。在业务流程图的基础上,由业务部门的流程负责人对用户需求进行识别,可保证用户需求的完整性。识别用户需求时,必须同时考虑业务需求和法规需求。书面记录每一个识别出的用户需求形成用户需求规范。对每一个用户需求规范,由系统开发人员继续编写功能需求规范和配置(设计)需求规范,以记录系统功能和软件配置(设计)的规范要求,形成功能需求文档和配置(设计)需求规范文档。规范文档需在进入验证阶段前,依次由验证主管进行复核和审批。规范文档中记录的需求,将作为验证阶段编制验证测试脚本的依据,每一个识别出的需求,都将能够被追溯到特定的测试案例,同时,也是判断测试结果通过与否的衡量标准。表1是一个针对某系统功能的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设计需求规范的完整实例。

2.3 执行验证阶段的验证活动

验证阶段的验证活动分为依次执行的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安装确认的目的是证明系统是按照书面的、预先已批准的规范进行安装的。验证内容包括软、硬件的安装和配置。运行确认的目的是证明系统在规定的运行范围内,是按照书面的、预先已批准的规范运行的。性能确认的目的是证明系统在业务流程和运行环境范围内,能够按照书面的、预先已批准的规范正确执行所要求的流程活动。

对于每项确认都包括:1)编写确认协议,在确认协议中定义测试范围,测试流程(包括测试偏差处理的流程),参与测试人员的职责。由验证主管批准确认协议。2)编写测试实例,根据在规范阶段识别的需求及其风险水平编写测试实例和测试脚本。由验证主管批准测试实例和脚本。3)执行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对于发生的测试偏差进行记录,分析,确定处理解决方案(比如变更系统和重新测试)。由验证主管批准测试结果。4)对测试文档进行归档,编写确认报告。最后由验证主管批准确认报告。

2.4 验证总结

验证阶段的活动完成后,验证团队对所有的验证文档进行整理归档,并编制验证总结报告。验证总结报告需陈述所有验证活动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记录系统存在的缺陷和限制,并提供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结论。

3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项目的体会

通过在本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项目中对遵循GAMP5的验证方法进行探索,验证团队证明了该方法在中国医药企业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并在验证项目中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本企业的验证文档模板。

通过此验证项目的实施,我们体会到:

1)应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团队。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其验证的对象是包括计算机系统和受控的流程在内的计算机化系统的整体,需要验证团队拥有验证理论、业务流程、信息技术、GMP法规甚至软件开发等领域的综合知识技能。目前国内医药企业极少拥有能进行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专门团队,因此,为验证项目建立跨部门的协作团队非常重要。跨部门组成的验证团队应包含质量保证、信息技术、各业务部门流程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验证团队成员进行跨部门协作,并由企业执行决策层的高级管理人员领导验证项目,以保障验证项目的顺利推进。

2)注重项目管理。 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项目涉及的部门和参与人员的角色较多,沟通需求频繁,对验证活动执行的时间和顺序要求高,多数国内医药企业在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领域又缺少实践经验,这对验证项目管理的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信谊二厂验证团队在项目全程严格执行了多方人员出席的周例会制度,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使用编制项目滚动计划、问题跟踪表等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保证了各项验证活动按时、按标准完成。

3)借助外部专家的经验。探索遵循GAMP5的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方法在中国医药企业的实践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目前国内拥有该领域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较为缺乏。聘请在国内外计算机化系统验证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验证顾问是现阶段十分必要的,这样做即降低了项目风险,同时也促进了企业验证团队的成长。

4 结语

计算机系统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知识分享;MVC;PaaS;JPA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1-2515-03

The Design of Knowledge Sharing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JIANG Zhong, LOU Ju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t .Dalian Neusoft Instidute of Information,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knowledge sharing system is constructing a platform to share knowledge and skill with others.The course and the user are more,The system sourse are more,so the system fit for constructing on the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knowledge sharing; MVC; PaaS; JPA

云计算可以以较低成本和较高性能解决无限增长的海量信息的存储和计算的问题,使得IT基础设施能够实现资源化和服务化,使得用户可以按需定制,从而改变了传统IT基础设施的交用和支付方式。中国云计算已经从概念宣传阶段,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知识分享系统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平台,该文在云计算平台上以成熟的MVC开发模型来构建知识分享系统。

1云计算

1.1云计算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商业计算模型。它将任务分布在大量服务器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得处理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1.2云计算类别

1)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将软件作为服务将整个应用集合虚拟化并提供给最终用户。即也可以称作的应用即服务(SaaS)。SaaS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应用模式。用户按使用时间和使用规模付费,用户不需安装,打开浏览器即可运行,软件(应用服务)按需定制

2)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基础架构云通常以虚拟机的形式,通过网络提供CPU、网络和存储等计算服务。通常安装在基于网络的虚拟机上。用户可以将自己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在这种类型的云上。基础架构云还包括基于IP的VPN广域络及通讯服务,以便最终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接口来管理自己的虚拟资源。

3)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将平台作为服务平台云可以提供一个位于云架构上的硬件和软件集合(包括操作系统、开发/管理工具、数据库等),从而为用户提供应用开发和生产环境,以及相应的主机环境以及基础架构,Paas的一个典型例子就的Google公司的App Engine。

1.省略免费域名来访问自己的应用程序,但目前域名在中国不可用。

GAE支持以多种编程语言开发Web应用程序。通过GAE的Java环境,用户可以使用业界标准的Java技术(如Java servlet)创建应用程序。GAE还提供专用的Python语言运行时环境,包括一个Python语言解释器和Python库。

2知识分享系统的系统分析

知识分享系统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与技能的平台。知识提供者可以建立课程并提供相应服务,而知识学习者可以学习课程并接受相应服务。管理员可以对整个平台进行管理。

图1是知识分享系统的用例图

图1知识分享系统的用例图

3知识分享系统的系统设计

图2为知识分享系统的系统模块图

图2知识分享系统的系统模块图

4 Google App Engine平台下开发框架下的搭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知识分享系统占用的各种系统资源是随着课程数量的增多和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知识分享系统非常适合构建在云计算平台上。而在Google App Engine上开发应用系统可以使用Java和Python,Java作为一种成熟的Web开发技术,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所以知识分享系统采用Java作为程序设计语言。目前MVC开发模型是Java Web开发最常用,也是效率很高的一种开发模型。

MVC是三个单词的缩写,分别为: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Controller)。MVC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Web系统各组成部分的职能分工。MVC模型层实现Web系统中的业务逻辑。View层实现Web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控制层是Model与View之间进行通信的桥梁,它可以对用户的请求进行处理并选择相应的视图以用于显示处理结果,同时它也根据用户的输入转换为模型层相应的操作。

我们将Java Web开发常用的一种MVC框架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知识分享系统和Google App Engine的要求。

表1知识分享系统开发框架

1)FreeMarker

FreeMarker是一个基于Java的模版引擎,是一个使用模版生成文本的通用工具。FreeMarker用来动态生成HTML页面,特别适合于开发MVC模式的应用程序,目前经常被用于代替JSP作为MVC开发模型的View层。FreeMarker具有一定简单编程的能力,但在一般情况下是由Java程序为其准备要显示的数据,由FreeMarker来动态生成html页面。

2)Struts 2

Struts 2是struts 1和WebWork技术进行了合并的全新的MVC框架。Struts 2的核心是WebWork,将显示逻辑和业务逻辑完全分离,其拦截器的机制使Web程序开发效率更高。

3)Spring

Spring是一个优秀的开源MVC框架,是为了降低Web应用程序的复杂性而开发的。Spring框架相对于其它框架的主要优势是其分层结构,Spring分层结构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在我们构建的MVC框架中,Spring的主要作用是实现MVC的模型层功能。

4)JPA

JPA全称Java Persistence API.JPA通过JDK 5.0注解或XML描述对象-关系表的映射关系,并将运行期的实体对象持久化到数据库中。对于App Engine数据存储区,GAE包括Java持久性API (JPA)和Java数据对象(JDO)接口的实现。

5结束语

知识分享系统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与技能,将其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上,不仅能够提高效率,而且可以使知识分享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性。

参考文献:

[1]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20(5):1337-1348.

[3]邓侪妮,陈全.云计算及其关链技术[J].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2009(1).

[4]朱惠娟.云计算及其在网络学习环境构建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9(4):105-107.

[5]欧阳钟辉.云计算与信息集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3):38-43.

[6]迈克尔·米勒.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计算机系统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力测定;视力表;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8-5034-02

Research of the Computer-controlled Optometry System

XING Zi-yang1,2, ZHANG Yu-fei1, PENG Ding2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271016, China; 2.Institut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health awareness, as well as vision problems of young people's concerns. The measure of a person's visual acuity value is also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health,but the current vision testing methods have many drawbacks, in order to get more realistic and reliable results, is to be solved test problems. In this paper, researches a computer-controlled optometry system based on internet.

Key words: optometry; visual chart; computer

由于目前视力测试方法有一些弊端,如:准确度低、测试效率不高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视力测试系统,此系统完全实现了替代传统式视力表(灯箱)人工视力检测的全过程,使医务人员从繁重的测试过程中解脱出来。当采用该系统测试视力时,由于计算机能控制显示不同的视标,供受测人判断,只需要受测人与计算机交互,效率极高。该系统中的算法的推验是以国家标准GB 11533-89为基础,从而确保了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

1 系统设计

整个测试系统由服务器、统一规格的显示器、无线键盘、打印机、网络互联设备等组成。

服务器:需要安装数据库,以存储测试人各项信息。

显示器:显示标准采用17寸液晶显示器。视标经计算机处理后显示给测试人,让测试人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判断。

无线健盘:方便测试人在远距离处操作。

打印机:输出测视人的视力值。

测量环境:显示器亮度为300~320 cd/m2,环境照度为200~300 lx。

2 算法推算

1862年荷兰医生根据分视角原理设计出视力表,已经采用1分视角的单位。由临床实验知最小视角与1分视角的关系,便可得出眼的分辨力标准是:1分视角=0.000290888=0.000291弧度。根据二者的关系,可推算出视力表的标准视标:每个视标宽度相当于5分视角,只要把每一笔划的粗细和开口的宽度相等即可。

视力表主要检查的是眼睛的中心视力,即检查视网膜黄斑区中心凹视敏度。

根据国家标准GB 11533―1989中关于对数视力表的规定可知:

视角: α=1/60 (1)

由弧长公式可知:

视标的尺寸:h=α*d=2παd/(360*60)=παd/10800 (2)

其具体值随着视距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实现了在不同视距(5米、3米以及更小测试距离)下测试视力。

知道每个视标的具体大小,便可以把每个视标在显示器每比例进行显示,让测试人判断。计算机会根据受测人的判断智能做出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3 测试流程

采集之前,监督员对测视距离、输出方式等参数进行设置。然后让测试人处于标准视距处,准备完毕后即开始测试。

测试开始后,依据算法在显示器上智能随机显示视标,让测试人判断视标的方向,测试人根据的方向键,单眼辨认“E”或“C”的缺口方向做出判断,直到不能辨认(或错误率达到某一值)为止。

测试过程中,每个视标的方向均随机出现,这就有效地阻止了测视人者可提前记忆视力表而造成的不真实性。而视标的大小,则是由程序按照国家标准对数视力表(GB 11533-89)的要求, 结合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特点,经过计算推测得到。计算机根据测试人的判断,按照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判定方法得出测试人的视力值, 同时将测试结果保存在数据库里,便于统计分析,相互比较;也可由监督员直接经打印机输出。

4 结束语

总起来讲,此系统完全实现了替代传统式视力灯箱人工视力检测的全过程。具有建档长期保存与比较功能,消除许多人工无法控制的人为检测误差,如指示不明确、遮眼不规范、检测时间不标准、提前记忆视力表等,适用于医院、部队、学校、厂矿群体体检和临床检查、商行配镜。

目前我国各级医院临床常规检查,征兵入学还使用着传统方式,由此可见,其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参考文献:

[1] 尹忠贵,徐海鹏,汪芳润.视力表的标准化[J].国际眼科杂志,2003(2).

[2] 徐海鹏,尹忠贵,汪芳润.我国现用视力表问题讨论[J].眼科新进展,2002(5).

[3] 任哲民.国际标准视力表与标准对数视力表对照使用中遇到的几个问题[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2(2).

[4] 何志远,马胜生,梁纳.视力表的设计原理[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04(3).

[5] 周筱瑾,严泽生.视力与视力表[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