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自来水管网;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P2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33-01

城市配水管网如城市的血液,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管径不一,材质各异,敷设时间长,地表复杂,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管网巡检人员利用管线图纸甚至是工程竣工档案,或者在图纸缺失的情况下,凭经验、凭记忆对地下配水管线及设备点进行定位。由于配水管网在地下与各种设施呈立体交叉状分布,错综复杂,这就需要一个有效地技术手段来进行管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由于其所具有的空间特性,用来管理管网资料,并在上面拓展应用,势在必行。

GIS具有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打印功能,通过将管线属性等空间信息抽象处理为点、线图层,图层中每个对象的空间位置与管材、口径、建设年代等信息相结合,准确地描述了管网特征,并能及时更新,直观反映管线及设备井各种信息。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增大,供水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供水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IS作为管线基础数据提供系统,结合系统所具有的空间特性,将其作为自来水管理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点来考虑,建立水力模型,可以拓展出更加丰富的应用。例如传统的管线GIS系统实现爆管分析、用水、停水范围分析等功能。如果结合管网数据采集系统(SCADA)、用户用水数据,建立水力模型,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管网的运行工况,对管网工况进行预判;在积累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前提下,可以逐渐形成专家系统,为建设、事故处理、决策等提供更加明确地依据。

要达到更好地使用要求,仅仅靠地理信息系统本身难以实现,这就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强调数据准确性、采用更加开放的系统架构、具备更好的可集成性,在系统的建设之初就为未来做好准备。分阶段建设,可以更好的实现未来的目标。

西安自来水信息化规划,将GIS作为其中一个点来考虑,将其建设为四个阶段:①供水GIS系统;②供水管网设施管理信息系统;③建立管网水力建模;④专家系统。

1 第一阶段供水GIS系统的建设

改系统是一个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供水企业的整个制、输、配、用水的管线及附属设施的空间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档案数据和多媒体文件数据融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实现了供水设施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档案数据和多媒体文件数据的动态维护;实现管线及各种设施的快速查询、空间定位、辅助设计、资产统计、网络分析等;除此之外,还为爆管、漏水事故的抢修、维护保养、施工等提供开关闸方案及受影响范围等相关信息。

该阶段是以后各阶段的基础。本阶段旨在把自来水公司的输配水管网放置到本市的坐标系统中,结合基础地形图,把实际存在的输配水管网在无缝模拟出来,并形成之间的连接关系,达到模拟地下管网现状并进行数字化管理的目的。本阶段为数据积累期,力求数据准确。

效果预期:为公司的管网规划设计、施工监督、竣工测量、日常维护提供数据基础,并进行数据的统一计算机化管理。

2 第二阶段供水管网设施管理信息系统

供水管网设施管理信息系统核心业务功能包括供水设施管理、巡线管理、图档管理、材料管理、业务考核管理等几个功能模块组成。

该阶段旨在把第一阶段的地理信息数据紧密结合到相关的业务中来,提升业务的管理水平。本阶段需要第一阶段的数据作为基础。

效果预期:建立以供水GIS系统为基础、以供水设施管理业务为线索、集业务管理、考核和数据更新维护于一体的供水设施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应用平台,以实现对各种供水设施管理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统计、及时修改更新、空间分析与资源共享等,实现供水设施管理数字化目标,达到把大量单一、零散、缺乏内在联系的信息资料变成有机、综合的信息资源,为决策分析提供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服务的目标。

3 第三阶段管网水力建模系统

管网水力建模系统是对前期GIS系统建设的功能补充,水力模型的实时动态化也使得GIS中管网的运行动态化。在此基础上,GIS系统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管网运维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达到优化管网的设计和调度,为相关业务提供合理的辅助决策支持的目的。

该阶段旨在把将管网的运行状态模拟出来,特别是根据实施运行的数据模拟出管网实时运行的状态。将这些动态数据与GIS的空间分析等功能结合,为管网运维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达到优化管网的设计和调度,为相关业务提供合理的辅助决策支持的目的。本阶段除需要前两阶段的地理信息数据及业务数据外,还需要调度SCADA的数据和用户用水数据。

效果预期:通过管网水力平差,为管网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规划设计和改造、扩建管网提供优化方案,科学指导选定管网中的测流、测压和水质监测点并优化测点位置。同时GIS系统结合水力计算的结果,为建立最后阶段的专家系统打下基础。

4 第四阶段专家系统

本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客户服务系统,收集预案、应急处理办法,积累经验,形成专家库,利用计算机技术最终达到专家系统。为供水管理服务提供管网运行检测预警、应急指挥、智能决策分析等功能。

该阶段旨在抽取前期前面阶段的相关数据和其他综合业务MIS系统的基础数据,结合诸如GIS 可视化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分析,得出高效的决策指导方案。

效果预期:建立以供水GIS系统及供水管网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集成管网建模系统、管网运行检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智能决策分析系统为一体的企业综合管控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分析、调度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应用,实现供水管网管理的

数字化、信息化及科学化,达到降低漏失率,提高服务水平,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安全的目的。

这些阶段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软件项目建设规范从系统功能上逻辑划分的,不是完全的承接关系,可以根据建设效果重新组合。

5 结束语

GIS作为自来水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如果过分强调其重要性,完全利用GIS来作为自来水信息化系统是不可取的,充分利用他的空间属性,结合客户服务系统、水费超收系统、SCADA系统,采用SOA架构,系统总线技术,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业务平台,才能够更加实用,达到更好的供水服务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静洁,赵洪宾.城市给水管网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同济大学报:自然科学报,2005,33(3):339-341.

[2]李恒利,李香莉.GIS在城市配水管网管理中的应用,2009第八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论文集:454-456.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第2篇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看土地行政管理研究分析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韦伯的传统官僚行政体制的引导下,逐渐陷入了许多困境,包括财政赤字、政府规模持续增长、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下降以及由此而来的政府信任危机等。政府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和危机,必须推行改革。因此,西方国家开始推行这样一种改革思路,即必须突破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寻求政府管理上的创新。以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为时间标志,西方国家开始创新探索,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逐步形成全球性的改革浪潮,“重塑政府”、“企业型政府”、“国家空洞化”、“市场化政府”、“再造公共部门”、“政府重组”等不同的改革口号在各国相继出现。这些改革由于在理论基础和具体措施上存在共同点而被冠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名称。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模式,它强调运用市场竞争的机制与原理和商业企业的管理技术来改造政府管理,改善政府绩效,而不再依靠改良和完善官僚制式的行政组织来达到目的。“新公共管理”旨在追求建立一种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使政府能高效、低成本地运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体现了对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管理方法的借鉴以及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超越。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理念

第一,以效益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重视的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与效绩,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政府管理中资源配置应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相联系;在酬金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传统的任务来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多少来拨款的预算制度,最终体现对管理效益的关注。

第二,对产出控制的重视。

在这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用绩效和计划预算取代原有的预算制度。计划预算是根据机构特定项目来进行资金分配,而且员工也变成了计划预算的一部分。同时,战略管理受到政府重视。这就意味着要明确组织使命,并对其能否实现目标有所预期,还要了解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组织在该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我们通常都会讲,市场失灵使政府不得不介入到市场规则中,同样,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而新公共管理就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该严格将管理与具体操作分开,有效的政府并不只是一个会实干的政府,一个会执行的政府,更重要的是一个能够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治理”的政府。

第四,政府以顾客为目标导向。

对政府机关而言,顾客是指受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行为影响的人,他们对公共管理的满意与否,决定政府的品质与命运。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顾客的应答性,由此,一个政府官员相应地应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社会公众则是因向政府纳税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政府要以服务对象为顾客,把顾客当作上帝,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之需要或市场的需要来导向。不是由政府管理人员选择提供者,而是政府管理人员让公民选择提供者,给公民以更多的选择权,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来评价政府工作效果,从而促进政府改善工作,提高其服务质量。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第3篇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常笑可提高其创造力。

据统计,儿童平均每日笑300余次,成年人平均每日笑15~20次。很多研究都表明,积极的情绪对人体健康有益,可增强人体免疫力。近日,美国科学家一项研究发现,儿童大笑时,可促进其大脑中负责创造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区域变得活跃,即大笑可提高儿童创造力。同时,研究人员认为,积极的情绪对儿童成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家建议,父母应多带孩子去游乐园等场所,并陪伴孩子看有趣的卡通漫画。

走“猫步”可防男性前列腺炎

“猫步”是时装模特的职业步法,走路时左右脚轮番踩到两脚中间线。中医学认为人体会有会阴穴,属任脉之底端,也是任督二脉的交汇点。走“猫步”时能使胯部大幅度扭动,对会阴起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和按摩作用。坚持此步法一个月,即可起到补肾作用。

所以,走“猫步”能补肾填精、内和气血、改善消化不良、有利泌尿系统保健,男性可防治前列腺炎,女性则可防治妇科疾病。走“猫步”还可改善肩颈、小腹和下肢等部位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颈肩不适、腰酸、腿麻、小腹坠胀等症状。另外,走“猫步”相当于给肠胃等脏器按摩,能促进排便,防治便秘。

中老年人步行时间应为“100-年龄”。例如,40岁的中年人除日常活动外,每天最少应运动60分钟,散步时间约有1/3可用来走“猫步”,其余时间为步行,过胖者要增加活动量。70岁以上者要根据身体情况酌量运动。

有统计称,走斜坡路比走平地能多消耗人体50%的热量,而走“猫步”则更为有效。需要注意的是,“猫步”的速度分快中慢,每秒2~3步最为合适,若感到喘不过气,则要酌情减慢步速;走“猫步”宜穿软底鞋,以免扭伤;体弱的老人走“猫步”时,需有人陪同。

早餐吃点肉更健康

科学研究证实,“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的古老谚语的确有益健康,因为早餐决定了人体一天的新陈代谢。美国一项研究指出,早餐多摄取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肉类、坚果、奶酪等,能同时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效果比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要好。像煎培根、香肠、热狗、汉堡或煎荷包蛋等含有较多脂肪的食物,都是不错的“油早餐”。

研究者通过喂食小白鼠发现,那些在睡醒后食用高脂肪早餐的小白鼠都身体健康;但那些吃高碳水化合物早餐,又吃高脂肪晚餐的小白鼠,身体状况就没有那么好了。

女性饮酒易引发中风

日本一项大型调查显示,女性如果每天摄入相当于1瓶啤酒以上的酒精量,将比偶尔饮酒引发中风的几率高出1.5倍至2倍。

此前已有调查研究表明,男性饮酒过多易引发中风。本次调查对象为日本国内9个地区的约4.7万名40~69岁的女性,跟踪调查的平均时长为17年。该项调查结果显示,相比每月喝酒1~3次的女性,每天饮酒量相当于1~2瓶啤酒(每瓶容量633毫升)的女性中风的几率高出1.55倍。每天饮酒量相当于2瓶啤酒以上的女性中风的几率高出偶尔饮酒的女性2.3倍。饮酒与女性脑内出血的关联最明显,每天饮酒超过相当于2瓶啤酒的量,发生脑内出血的几率比偶尔喝酒的人高出2.85倍。但是饮酒与心肌梗塞的关联并不明显。

外涂西兰花可防晒

西兰花有“超级蔬菜”之称。多项早期研究发现,常吃西兰花等十字花科蔬菜有助于降低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危险。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西兰花“外用”还有助于防止皮肤晒伤和皮肤癌。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西兰花中的重要成分萝卜硫素有助于防止皮肤晒伤和皮肤癌。将少量萝卜硫素涂抹在皮肤上,可发挥类似于防晒霜的护肤抗癌功效,对预防因过多接触紫外线而导致的皮肤癌潜能巨大。涂抹时,将“花冠”或根茎切片后,像抹防晒霜一样涂抹在皮肤上即可。

炒菜5分钟PM2.5飙升近20倍

据媒体报道,烹饪也会产生PM2.5。

记者邀请研究人员在家中使用蒸、煮、炸、炒这4种方式,监测PM2.5的数值变化。结果显示,烹饪确实能产生PM2.5,蒸、煮方式产生的PM2.5并不多,而油炸、炒菜时,PM2.5则迅速飙升8倍到近20倍,达到严重污染甚至爆表的级别,其中炒菜产生的PM2.5最多,5分钟内PM2.5数值就从开始时的38微克/立方米增加到了787微克/立方米。

通过实验不难看出,烹饪尤其是炒、炸的方式,确实会产生不可忽视的PM2.5,尽管它可能比起机动车、燃煤、工业扬尘产生的PM2.5来说,所占比重较小,但由于油烟中吸附了有害物质,因此也不能低估其危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中国营养协会理事范志红也指出,餐饮烹饪的污染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烹饪时油温过高,产生的PM2.5就会更高,产生的致癌物质和致衰老的物质会更多。

气温低10℃,心脏病风险升7%

两项最新的研究显示,寒冷的天气会引发心脏病。

瑞士的研究人员在分析了10项欧洲国家总计约10.7万名年龄在35~80岁的被调查者的数据后发现,心脏病风险因素包括血压、胆固醇和腰围。血压和胆固醇在冬季气温低时高于平均值,夏季时则低于平均值。同时,被调查者的夏季平均腰围比冬季要小1厘米。

比利时的另外一项研究调查了1.6万名平均年龄在63岁的曾经患过心脏病的人,结果显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就上升7%。

研究者解释,气温下降引起心脏病骤增是因为皮肤的冷感受器受到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发儿茶酚胺水平(与心脏病有密切联系)的升高。此外,寒冷状态下,血小板聚集和血液浓度的增加导致了血管中血栓和血块的形成。

嚼口香糖不能代替刷牙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地质 矿产 勘查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24-1

1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用于处理地理信息的系统。它综合地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信息学、测绘学等学科,以地理和测绘为基础,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广泛应用于与空间信息有关的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应用系统,其使用职能为通过计算机接收外部信息进行空间数据整理。其次,地理信息系统以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为媒介,它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数据库的技术发展而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经由内部处理器完善生成的数据具有两大特点,分别是统计性和空间地理性。

2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只有50多年的历史[1],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出现的背景对于更好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学为认识基础。从概念上看,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处理和地理有关的信息。在经历了传统地理学、计量地理学之后,地理学如今走向了信息化的道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引用,将过去纸面上、手头上的数据进行信息处理与加工,进而系统化、统一化、定量化、动态化。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新思想、新技术丰富了解决地理问题的手段,是地理学科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其次,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学为方法基础。传统的地图表达方式具有更新慢、效率低等缺陷,如今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地图学以信息的形式存在于系统中,计算机通过外部输入获得信息,通过内部程序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获得精确可靠的地理信息。而且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其更新快、实时性强、精度高的特点更为突出。不过,传统的地图学提供的地理信息系统以地图学色彩设计与表示方法、地图制图综合、地图量算与分析、专题数据处理与

表示方法等都在地理信息系统得到了延续。

第三,地理信息系统以空间对地观测获得新的信息源。如何获得可靠、丰富且实时的信息源一直以来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传统的信息来源是在地图学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如实地测绘、航空摄影、探险考察等。如今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困难。卫星、航天飞机、无人机等实时化、全球化通信网络成为了地理信息系统获取新信息的重要工具,对地理信息系统来说,这是其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3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从上世纪60年代诞生到现在已经发展了50多年,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空间数据的储存、获取、传输和处理等,给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提供巨大的信息保障。在了解了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之后,我们更要知道地理信息系统50多年的发展历史,更好的认识地理信息系统以便在今后的使用中得心应手。

地理信息系统的最初构想由加拿大的Roger F.Tomlinson 和美国的 Duane F.Marbel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分别提出。之后加拿大人Tomlinson 于1962年提出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方法建立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简称CGIS,其功能主要是进行地图的叠加和量算。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第一阶段,属于开拓期。这一时期内,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一些简单的软件,后人称之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包。然后利用这些软件包进行空间数据的地学处理。1972年CGIS在简单完善后投入使用,美、英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的工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平稳发展阶段,注重管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进入八十年代,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空间决策支持分析的出现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各国政府也从中获得了利益,因此,相关的研究机构被设立,地理信息系统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1992年,Goodchild提出地理信息科学概念,旨在研究应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储存、管理、分析地理信息过程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地理信息科学的提出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化,这是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服务于多种行业,特别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提出使得它将有更加广阔的未来。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近十年来,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它们之间已经发展形成了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集成化技术系统。新时代、新技术的蓬勃发展给地理信息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地理信息系统广阔的应用前景必将使得它在今后拥有更好的未来。

4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现今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飞速发展,加之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完善,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地质学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学领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地质制图、地质灾害预测、石油勘探资料管理和矿产资源预测等方面。我们着重介绍其在地质矿产勘察方面的发展。

首先是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地质矿产勘探制图。长久以来,矿产、石油勘探都需要通过地质、物探等得到相关资料做成地图,以完成相关信息的综合。不过传统的地质制图方法存在效率低下、利用率低、管理繁杂等不足,已经不适应如今迅速发展的油气勘探、矿产开发等领域。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实现各种专题图的可视化、数字化,并通过数据库对其进行管理,存贮方便且查询容易。

其次是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地质矿产勘探数据管理。在地质矿产勘探过程中,如何对庞大的数据资料进行管理是很重要的问题。如今,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将各种文本资料录入,图形资料数字化,从而完成由文本、图形到数据的移植。这种方式便于保存,且通过识别码连接实现对空间信息、属性资料的一体化管理,继而做到对矿产地质信息的全方位管理与应用。

第三是地理信息系统用于矿产资源预测。勘查人员在研究地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恶劣的地质环境,简陋的分析设备以及不可预知的自然环境都使得研究人员头痛欲裂。不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有效的降低了这一问题的难度。现今,大量的地源信息、地质资料已被获得,研究人员要做的就是将它们录入地理信息系统中,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很多成果。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过早在1985~1989年就将其应用于地质矿产调查和填图[2]。2002年,澳大利亚得研究人员携带笔记本电脑于野外采集地质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Zhou[3]以其建成的中国金矿大型数据库为基础,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成矿地理分析,预测区域成矿靶区。中国地质科学院方一平等建成1:500万中国矿产资源数据库,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吴仲煌将GIS应用于矿产资源区域评价。此外,我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4]已经建立完成。总而言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辅助,研究人员可以基于大量的信息进行空间采样,从而对地质矿产勘查进行预测和指导。

5地理信息系统的未来展望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量庞大、信息多元化、定量化分析等特点正是传统地质研究中所缺乏的。不过地理信息系统也存在着如分析对设备要求较高、硬件花费较大、收集资料耗时耗力等不足。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被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矿产勘查领域的发展将会朝以下几个趋势发展:高维化、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我们相信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将使其更加完善,并更好的服务于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 王家耀,成毅,吴明光,孙庆辉. 地理信息系统的演进与发展.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08, 8 (5), No.4.

[2] 郑贵洲.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地质学中的应用[J]. 地球科学, 1998, 23(4): 420~423.

地理信息研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开发应用

0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三大产业中,发展势头最快和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最活跃的要数“服务业”。服务业中的“绿色产业”———旅游业正以其无烟化、效益化的优势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它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1]。与旅游业相关的资源调查、配置、推广等都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与决策。但由于旅游是围绕旅游地展开的活动,因而与地理构成了紧密的关联,但传统基于电子表格的管理方式不能对地理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能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与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的地理信息系统成为了现阶段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途径。

1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标识码将地理实体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联系,从而实现地理现象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将地理信息系统运用于旅游管理中的信息查询、资源规划等方面,将促进旅游管理的定量化、科学化、智能化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旅游信息管理

旅游信息是旅游数据按一定规范及不同应用需求加工后形成的可供旅游群体服务的数据。特点是都与一定地理位置相关,但由于应用需求不同会造成其属性信息的丰富多样、结构不一。因而旅游信息的管理会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发生一定的变化。[2]对于旅游管理运营部门而言,政府或者企业关心的是旅游资源的分布、基础设施的配套、游客流向等方面,因而采集的旅游资源数据是将各种资源信息按照地理空间实体特征转换成的不同维度空间实体表达,而将满足其应用需要的相应信息放入属性字段内,以方便用户查询检索。张自川等[3]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设计开发了能对长春净月潭旅游度假区游客数量、分布情况实时获取的游客调查系统。对于旅游的服务群体而言,游客关心的是出行线路的安排、景区周边的住宿情况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可以实时地通过互联网访问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端口,及时地了解景区的位置、周围的旅游服务设施,并可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条件查询检索到令人满意的出行路线,定制个性化的旅游方案。吴晓佳、李卫红[4]采用WebGIS技术开发的旅游自助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旅游线路查询、制作专属旅游计划等功能。

1.2旅游信息分析

现阶段旅游管理的研究集中于产业政策对旅游影响模型的构建、旅游企业服务创新体制的建立、旅游目的地社区参与性研究以及游客旅游行为驱动机制的探索,四个方面。针对以上内容,传统基于问卷、访谈的田野调查只能片面地选择若干因子进行基于某一区域范围内的研究,且无法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有效检验,而将地理信息系统引入旅游管理,则可以利用它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各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形态及其属性信息出发,分析实体的格局模式、相互作用机制及事物的演化过程。①旅游地发展分析。利用决定旅游地发展的自然、社会因子构建发展模型,定量地了解旅游地发展状况。再根据区域发展政策、实际公共设施分布对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评估,获得旅游地发展的趋势分析结果,对发展方案进行有效、客观的分析。邱粲等[5]利用山东省1983-2012年的气象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帮助下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对该省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了精细化的评估。菊春燕等[6]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分形理论引入到旅游景区的地质灾害评价中,得出村镇分布、居住区、旅游公路、旅游景点及景区道路是影响度较高的因子。②旅游环境分析。旅游地的水体、植被、地形分布是旅游环境分析的主体因子,利用遥感技术采集最新的地理环境数据,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环境廊道图,得到现阶段的旅游环境状况。随后可通过各种地理空间分析,构建适合的环境廊道,实现对旅游区的合理规划。柳云龙等[7]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功能、缓冲区分析和叠置分析技术确定了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环境廊道并计算了该景区的风景环境容量,为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③旅游客源分析。旅游开发的目的在于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旅游地进行旅游消费,然而由于游客的兴趣点、收入水平等皆存在差异性,难以客观、准确地进行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将游客的性别、年龄层次、兴趣爱好、收入水平等进行量化后形成属性数据,通过地理模型的构建,结合地学分析可形成定量的旅游客源属性分析,为旅游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梁伟、李君轶[8]利用地理信息系统、Web数据挖掘方法对陕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将在2010年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地,而临近市场仍然是陕西省的主要客源地的结论。戴学军[9]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旅游需求引力模型的帮助下,通过研究惠州市龙门县3个时间段内的旅游交通变化得出旅游交通变化是客源市场演化的重要驱动要素,且客源市场的空间扩展方向与交通变化路径基本一致的结论。

1.3旅游专题制图

旅游地图的构成要素除传统的地理要素外还要表达与旅游相关的旅游主体、客体、旅游媒体要素[10],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编辑、处理功能,可方便地进行地图要素修改;采用分层、分要素的数据存储方式,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不同地图要素的配置,输出形成各种旅游专题图,如景点图、交通图等;可快捷地进行地图缩编,控制地图显示要素详细度,制作不同比例尺地图,满足不同旅游规划的要求。

2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管理中的发展展望

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地图制作功能决定了其能在旅游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旅游管理向着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根据目前的信息发展情况,对地理信息系统与旅游管理的结合提出以下展望:第一,结合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三维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现阶段为旅游管理服务的地图多以二维图为主,而传统二维地图难以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通过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表达旅游地理环境则可以给人以真实感,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旅游者带入三维的旅游场景中,使游客或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如同置身于真实的旅游情景中。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还原旅游规划设计,能够在项目实施前完整地了解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还可以还原已经不复存在的旅游资源,让游客“穿越”时间、地域的限制,创造更多的旅游效益。第二,加大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互联网普及应用的升级使旅游信息获取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地获取与旅游相关的任何信息。尤其是随着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应用服务的深入,游客或者旅游产业从业人员可以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游客可以获得基于其位置的更为精确的旅游信息服务,而对于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则可利用用户的位置信息进行更为精准的商品营销信息推送及产品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政府监管部门则可通过LBS获得实时的旅游动态数据、设计恰当的应急响应方案。第三,发展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偏重于对地理数据的分析,而缺乏与图片、声音信息的结合,从而导致开发的旅游产品对游客缺乏吸引力。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开发出一套结合图像、音频、文字和地理数据查询分析能力的旅游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将有助于提高用户旅游兴趣度、提升用户体验,从而更好地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宣传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硕.地理信息系统在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4):34-36.

[2]李肇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初步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30(5):131-134,143.

[3]张自川,万恩璞,田卫.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游客调查中的应用———以长春净月潭旅游度假区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4):102-106.

[4]吴晓红,李卫红.基于WebGIS技术的旅游自助地理信息系统[J].城市勘测,2004(5):26-29,32.

[5]邱粲,曹洁,林隆超,等.基于GIS的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精细化评估[J].资源科学,2013,35(12):2501-2506.

[6]菊春燕,贾永刚,潘玉英,等.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景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青岛崂山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3,22(6):85-95.

[7]柳云龙,严愉愉,晏祥宏.GIS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生态经济,2007(10):110-113.

[8]梁伟,李君秩.基于Web和GIS的陕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预测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9,39(5):870-874.

[9]戴学军,庄大昌,林敬英.基于GIS的旅游交通巨变下客源空间结构演化分析———以惠州龙门县为例[J].热带地理,2011,31(5):5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