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生体验;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设计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要求从以知识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教学,转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教学。而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生命意义的建构[1]。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基于资源、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方面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开发,对信息化教学的活动给予支持的各种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本文所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使用者是学生。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支撑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自然其设计也要以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为宗旨,因此,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一)学生体验的内涵及分类

一般来说,学生体验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界定。广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与教育系统交互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狭义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本文所说的学生体验是指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具有自主性、过程性和亲历性等特点,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结果。根据学习活动结果的作用对学生体验进行划分,可以将学生体验分成积极的体验和消极的体验两种。如果学习活动的结果对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能起到促进作用,则认为学生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当学习活动的结果并不能促进甚至阻碍了学生在活动后的学习与生活,则被视为消极的体验[2]。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因此,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下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对信息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二)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

与学生体验相类似概念的是Web开发中的用户体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241-210,2008)对用户体验的定义为:用户使用或假想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时的感知和反馈[3]。在Web产品的开发的过程中,强调以用户体验做为设计决策的中心,产品开发以实际用户的需要和目标为驱动,用户体验的设计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

通过对学生体验和用户体验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要素的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一种教育产品,相对于Web产品具有明显的教学特性。为了保证产品的教学特性,必须进行教学需求分析,根据产品在教学中的作用来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教学设计是教学产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步骤。[4]

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遵循产品开发的一般要求外,其设计还应符合教学设计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确定学习者特征、教学目标、学生需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因此,教学设计也是影响学生体验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可以借鉴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再结合教学设计的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就可以得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自身功能性和使用性的设计上,还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产品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内容、功能性、使用性和品牌四个方面。具体到用户体验的管理,可以对影响用户体验的四个因素从可用、易用、友好、视觉和品牌五个方面进行管理。迁移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影响学生体验的因素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使用性四个方面。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

(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影响学生体验的主要因素和学生体验设计管理的主要因素,其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体验的影响主要包括: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体验设计管理金字塔中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与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资源的类型、设计目标是否合理。按照设计最终开发完成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

可用性是一个被大量研究的单因素,在ISO9241-11(1998)标准中,可用性被定义为:某一特定用户在特定的任务场景下使用某一产品能够有效地、高效地、满意地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7]。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可用性是除教学设计外影响学生体验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包括可用和有用两方面,可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可以被学生正常使用,不会出现技术上的错误;有用是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显著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易用性直接决定利用教学资源支持学习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易用性主要包含易见、易学和易用三个方面。易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所有功能很容易发现,无需较深层次的查找;易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简单,无需经过学习或经过简单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易用,在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候可以更快的进行操作。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性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友好体现在资源使用的整个过程,友好的学生体验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最终评价。友好的学生体验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主要包含:界面友好、文字友好、交互友好、操作友好等。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目的其实是要传递一种信息,由此建立学生的吸引力并向学生传递信息。这里的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的重点不是视觉、听觉信息内容的设计,而是为了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视听体验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同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借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Web产品设计的三个要素: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

(一)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是关键环节,是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找到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教学重难点解决的整合点,确定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和设计目标。在信息化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需要,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保持一致,保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二)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过程中内容设计中的内容不仅指文本,还包括图片、音频和视频。内容设计就是设计需要向学生呈现的信息。信息的内容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这些信息通过架构设计、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将信息以确定的组织方式和呈现形式传递给学生。

(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信息架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中信息架构的设计是一个整理信息,平衡系统与学生需求,将信息变成一个经过组织、归类、以及具有浏览体系的组合结构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架构需要遵循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将信息的基本单位――节点,在组织原则的指导下,按照结构方法对节点进行组织。节点、组织原则和结构方法的确定都要符合学生的需要、期望和已有的经验,以易用和友好为原则,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

(四)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是指设计人和产品或服务互动的一种机制,交互设计呈现给学生操作上的体验,强调易用性、可用性和友好性。交互设计体现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全过程,如:登陆设计、表单设置、按钮设置等等。良好的交互设计需要信息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操作及时、正确、友好的响应。交互设计在本质就是设计易学易用、有良好使用效果而且操作令人愉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五)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视听觉设计

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在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设计的基础上,将内容信息以符合学生特点的形式表达出来。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不只是关心字体颜色和音量大小,还需要关注学生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效率。一个没有有效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就像没有门和窗的房屋一样,虽然里面有好的东西,但没有人可以拿到。良好的视觉设计应该将保持界面设计风格一致,每一个页面的重点内容都处于显著位置并清晰呈现,导航设计要丰富准确的呈现信息架构的分类,保证在各分类间实现快速有效的跳转。在个别化教学系统中,视觉设计和听觉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风格特征进行变化,在增强学生体验的同时也会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体验为设计决策的中心,强调学生优先的设计模式。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教学设计、内容、功能性和可用性。学生体验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可用、易用、友好和视听觉。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的要素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和视听觉设计。在对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信息化教学资源对学生体验影响的四种因素和管理的五个方面,将影响因素融合到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要素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更好的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刘冬岩.促进学生体验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4(4):48-51.

[2]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武汉:湖中师范大学,2003.

[3][7]刘静,孙向红.什么决定着用户对产品的完整体验[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106.

[4]李龙.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信息化 建设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 Colleg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ZHONG Shoubing

(Sui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uizhou, Hubei 441300)

Abstract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t present,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ultimedia production and storage technology have been very mature.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and the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can basical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after being improved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integrate and share teaching resources, to increase utilization rate, to improv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and so as to obtain higher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nking

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学信息化基础条件分析

1.1 设备状况

麦克斯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家级示范及省部级直属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与教学用计算机的比例通常在3.5:1,普通公办高职院校的这个比例通常在4.5~6.0:1;教学用服务器的数量一般不少于10种,主要包括教学及教务管理服务器、数字化图书管理服务器、网络资源系统服务器、专业建设及资源应用服务器等;网络接入速率通常在100M~1000M之间;具有比较丰富的网站平台和网络资源。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体制机制、人财物、信息化意识及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通高职院校对软硬件的设置、维护、管理、提档升级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远远滞后于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1.2 人的信息化素质和意识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意识决定着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推进教学信息化工作,意味着教师比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学习新知识、处理大量的有效信息并进行资源整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研究制定新的信息化考核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量的学习资源就在他们身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推进教学信息化,让学生享受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学习方式,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事实上,高等职业院校秉承的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变革。在教、学、做的三个环节中,“教”仍然是教师在黑板(白板)进行讲述;“学”是学生听讲、做笔记、领会思考;“做”是教师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示范,学生动手操作,以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信息化时代,通过这种模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未免显得比较落后,甚至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种带有灌输意味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的内容及过程不会全面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只是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这也是采用传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大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现在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享受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主动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1.3 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网络教学资源一般比较丰富,但真正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又比较欠缺。网络教学资源一般包括精品课程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材管理信息库、实验实训管理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等。由于普通高校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因素,校内各职能部门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对独立,部门之间难以打破利益壁垒,资源的使用不具有开放性。加之设备、技术、兼容性及人员的因素,资源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难。即使整合,形成庞大的数据库系统,运行、维护、协调、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支持,推进信息化教学,必须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要实现信息化教学,各类信息化资源的整合是一个关键环节。首先,要设置超级服务器,在校园局域网的支持下,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其二,要对各类数字化资源模块进行交互性改进,并制定各类有效资源的通信协议,解决“兼容性”问题。其三,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上加挂资源模块,对各独立模块利用平台系统进行运行调试,保证模块之间正常的数据交流。最后,设立终端访问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给教师和学生的访问设置不同的权限,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更新或修正教学资源,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在能力、素质、技术学习的框架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营运商建立无线接口,使参与教学的双方随时随地通过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

1.4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建设的水平

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在网络设置和资源配置上有接口多、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要实现教学信息化还必须对各类资源进行交互性设置。无论是有教师指导还是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都需要系统能够及时反馈终端的发送请求。目前的状况是,各类资源虽然可以通过超级服务器利用校园网进行整合,对于使用者来说,就像浏览网页一样去访问各类教学资源,而缺乏即时交互功能,学生学习的效果不能直观地反馈到教师,学习当中的疑问也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时候,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设置程序交互和人工交互,满足教学信息化的需要。

2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2.1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如图1所示。超级服务器为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管理系统提供存储空间,并支持数据交换、处理、反馈;网络及协议支持数据之间的高速传输;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提供访问接口;终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对有效信息化资源进行访问并接收系统或人工的反馈信息。为满足教学及研究的需要,超级服务器还可以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CEBsat)等连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图1 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构架

2.2 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建设、运行、维护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根据教学及管理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提供扩展接口,以满足教学资源模块扩展的需要。信息化教学及管理平台各个子系统既可以独立运行,也可以通过超级服务器与访问者之间进行交互。教师在该系统中充当双重角色,一方面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资料查阅、交互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权限访问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即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管理员主要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保护数据安全,技术方面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学生是最低端访问者,主要通过平台进行个人相关信息查询,利用公共资源进行交互学习,把交互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随时反馈到系统平台,对系统自动处理不满意的,可以直接反馈到指导教师或网络论坛,由教师、学习者讨论,即时解决。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获得很高的学习效率。

图2 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基本框架

3 教学信息化应用展望

信息化教学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资源丰富,交互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系统稳定,才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起全员对信息化教学的共识,另一方面要求平台的设计者、资源的开放者根据用户的特点,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细致分析用户的需求来设计系统、配置资源,并根据试用情况逐步完善。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高速、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教学信息化带来的是教学方式、手段资源大变革。在将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需携带过多的教材、教具,通过网页进行重点内容演示,随时调用各类信息进行讲解,节省时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随时将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或观点到网站上,使教师能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同步地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资源和教师资源,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化教学和管理平台提供开放式系统,保证教学信息资源实时更新,教学过程不再受时间、地点及资料的限制,教师和学生不但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学习计划和进度,而且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信息化教学宏观上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个性化学习、在线考试、远程教育等教学环节优化统一进来,体现交互、主动、合作精神。教学信息化的实施,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推动将是革命性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4] 索凯峰.基于数字化校园的高教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

一、教学资源概述

教学资源是指用来帮助教与学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即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何克抗与钟志贤老师讲教学资源分为:设计型学习资源和利用型资源两种,分别是由教学者自行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在原有状态下已经存在的、可谓学习所利用的学习资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将两种资源特点结合的教学资源形势,教师常从网络中下载资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度加工以便为课程所用。可以将这种资源定义为加工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资源是保证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21世纪教育将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且这并不是一系列外在的变化,而是真正地推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前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或者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各种教和学的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多个优点,信息化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获取,而且在获取和传输方面有很大的弹性;多数信息化资源都是非线性化、多元化和超媒体化,有助于人们只是结构的感知和建构;资源以这种形式存在利于在网际间实现互动和共享。优秀资源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上次,提高资源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范围过广,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存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一定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忽视传统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时至今日,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统一也不存在万能的多媒体资源,这种观点也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次争论,但是也是也早有了这样的定论。那么网络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要肯定,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但是作为教学资源来讲,网络资源并不是唯一指定的万能教学资源,生活中还有很多已有的资源可以方便利用,这样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自然和社会。

2.资源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资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和专家的赞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能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高效地学习,但是在很多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现象严重,真正优秀教学资源因为竞争观念影响出现的保护,无法实现校际共享。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室教学条件下,经常将大量搜索到的网络资源在一起罗列给学生,学生在此环境下就会出现信息涨满,而由于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降低了学习效果。这样的资源由于穿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就变成了传统的教学辅导书,无法补偿传统教学资源缺陷,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1.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影响着学习过程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同的学习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要求也不同,对应需要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也有很大不同。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所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呈现形式等不同。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不同目标,教学资源自身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调节。按学习目标程度划分,属于识记、理解方面的目标,教学资源就应该确定的范围小,资源的复杂程度和所包含的意义要浅显些。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开发性的资源,资源的认知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资源本身所体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2.根据学生需要分析选取教学资源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普遍的学习风格、身心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且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也有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这就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资源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物质基础,尽全力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对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认知水平划分为例,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应提供结构良好的教学资源,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提供内容丰富,结构网络化的多途径识读的教学资源。

3.根据学习情境选取教学资源

情境影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相关的迁移能力,那么高效率的学习环境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相匹配,从而充分利用情境化的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依据情境来划分分为高情境资源和低情境资源,对高情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于低情境资源,易于用语言和文字直接描述,并且容易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应用高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入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逐渐分解低情境化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

4.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

接受式学习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初直接呈现给学生,抛锚式是提供部分教学资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其他教学资源。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查询并探究获取资源,可见这些方式下的教学资源选取和使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选用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结合活动内容考虑教学资源的加工深度、物理分布、结构形态等。

5.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使用支持

为教学资源提供使用支持,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高效率学习能力。使用资源支持可以使学习更加结构化定位,并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在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因此,学生在开始时可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所需时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中期就会得心应手,总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通过学习支持所提供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从一般繁杂的资源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身知识建构中。

提供资源使用支持可以用以下方式:

(1)提供资源使用指导语,这些“适时”的指导将能够减少他们的犹豫和困惑,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提供优选资源的获取方式,防止学生信息迷航。

(3)提供评价教学资源的模板,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或者简化评价任务,进一步提高获取与处理资源的效率。

(4)提供获取资源的帮助工具,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资源分析上。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就像JOHN NAISBITT 说的那样“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样,对于已有的教学资源如何高效应用,我们在认识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通过运用相关的策略,使学生保持对资源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与教学资源良好的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第4篇

一、课程特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一门公共课程,其特点是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学生由于区域、学校的差异,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课时紧,内容多。教师为赶进度,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与学的效果都不好;(2)无法平衡学生差异,使具备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不愿听,而计算机知识薄弱的学生觉得进度太快,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3)教师在实验指导中,一方面学生人数多,另一方面学生问题往往重复,导致教师实验指导困难、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4)教学已中普遍使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电子教案等,但仍然以教师为主,没有体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5)教学效果的的衡量形式是考试,学生以考试为目的。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现有的考核形式容易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极积性和主动性。

二、网络优势及整合的需要

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技术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有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数字化(2)教学环境虚拟化(3)教学形式多样化(4)教学时空无碍化(5)教学资源共享(6)教学内容多媒体化(7)教学反馈及时化。

这些特点致使:(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及时的学结和学习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丰富了知识来源、知识形式,教学内容可以是声音、图像、文字、动画。(3)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教师从原先的以课本为主,转而以知识的系统性为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利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极积性。(4)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因此,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不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在信息化的潮流中撑握主动,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师在整合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资源变得异常丰富。教师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的教育资源、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是教学资源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应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新的教育资源,改变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为适应时代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利用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反馈的及时化,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多种技术,强化教学方式

随着高校网络的不断建设,网络已经延伸到教室和实验室,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程现多样性,而教室的多媒化,使得教师可选择的教学方式、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差很大,应此合理的使用网络资源,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知识的延伸

随着高校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入,知识的传播与更新变得日趋便捷,通过网络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学术交流,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实力、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

四、学生在整合中的作用

学生应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我学习、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习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提高学习效果。

1.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掌握、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高校阶段,学生应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当网络延伸到图书馆、教室、寝室时,学生可以选择更个性的学习习惯,可以在课堂外拥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2.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及时掌握新知识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教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时,既要调动创造性思维,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式的学习,又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信息更新的及时,掌握新知识,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

五、学校在整合中的作用

1.学校的引导作用

学校要在与时俱进的时代里,提升学校的实力,面临着硬件基础的建设,软件资源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在此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学校在不断完善网络软、硬件建设的同时,应不断完善制度,鼓励教师勇于创新,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硬件环境的改善、软件资源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大学美术;教学特点;价值;措施

本文探究分析了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的教学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希望给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中和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性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教育也受到了影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显露信息化特征。本文归纳总结了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的突出特点,详情如下。

1.多元化

多元化是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学的突出特征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区域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美术教学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够利用互联网收集和筛选先进有益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们接触到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扩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实现百花齐放,从而促进了大学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自主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自主性更强。上文提到,受到网络资源共享的影响,大学美术的教学资源会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发展方向也更加多元。除了能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培养。

3.交流性

在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交流性增强。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变得更加便捷,交流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以及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有网上教研、教学资料共享、网络课程等。

二、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价值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网络交流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促进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促进了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利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信息技术。对此,有关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刺激了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衍生和发展,也丰富了现阶段大学美术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美术的信息化教学,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贡献条件,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三、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措施

1.完善信息化设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美术信息化教学措施。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设施进行信息化调整,主要的实施方法有兴建多媒体网络教室、规划区域教学网络等。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不同的教室联系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授课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时、了解每一位听课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和不解,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学习。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也缓解美术教师上大课的压力,减轻了教师的实际工作强度。本文认为,学校建立的多媒体授课教室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广播功能、转播功能、监视功能、私信功能等。广播功能是指授课教师可以将屏幕上的内容呈现到每一位学生的屏幕上,避免大屏幕授课的简单杂乱;转播功能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某一位学生的屏幕内容呈现在其他学生的屏幕上,这一功能主要是适用于示范教学、提问等;监视功能是指教师的主机能够监控所有学生的电脑运行情况,防止学生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私信功能是指教师能够接收到从学生电脑中发出的私信,主要适用于答疑环节、或者是学生向老师提出建议等。

2.收集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各种积极有益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应该建立校内的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将收集到的资源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内。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可以随时访问资源数据库,调取信息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利用数据库来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用于学习研究、写论文等。

3.实践能力

大学美术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联系美术教学和其他学科,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美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绘画,为将来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丰富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美术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突破固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大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大学美术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美学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澄.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5(17).

[2]王凯.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以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教学模式为例[J].美育学刊,2010(1).

[3]林叶红.广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4]曹国洪,牟云刚.对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

[5]刘靖君.综合性大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6]殷会利.发展中的民族美术教育——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J].美术观察,2005(4).

[7]王利.大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才智,2015,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