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颈椎病经络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肩周炎 针灸 治疗
肩周炎中医又称漏肩风,冻结肩,五十肩等。多发于40到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以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功能障碍为主。日久可导致患侧肩部肌肉萎缩及关节粘连,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经脉和经筋,肝肾不足气血虚弱为其本,风寒湿邪侵袭或外伤致气血瘀滞是其标,在治疗上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各不相同,其中针灸治疗疗效较佳,且无毒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患者,女17例 男1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2岁,本组患者均为单侧型病程最长两年最短一个月,均有明显的肩痛及压痛,疼痛夜间加重甚则夜不能寐,伴有不同程度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及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萎缩。
1.2 临床表现
1.2.1 眩晕:眩晕是颈椎病病人的常见症状。
1.2.2 头痛: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
1.2.3 视觉障碍:少数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现象。
1.2.4 突然摔倒: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临床特征是: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
1.2.5 根性症状
(1)颈部症状:颈部疼痛、颈部酸胀、颈部发僵活动或者按摩后好转;活动颈部有“嘎嘎”响声;
(2)肩部症状:双肩发沉;肩部酸痛胀痛;颈部肌肉痉挛,按压颈部有疼痛,有时疼痛剧烈;劳累、久坐和姿势不当加重;
(3)背部症状:背部肌肉发紧、发僵,活动后或者按摩后好转;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以2寸毫针针刺患肩对侧阳陵泉,进针一寸半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同时配合患侧上肢运动运动幅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度。行针十分钟后起针。出针后取患肩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为主穴进行针刺,配合辩经取穴,手阳明经证痛以肩前为主者加合谷,手少阳经证痛以肩外侧为主者取外关,手太阳经证痛以肩后侧为主者取后溪。常规进针,施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治疗后嘱患者做功能锻炼,如患肢的爬墙动作,患肢后旋背手动作及外展动作,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肩能承受为度以增大患肩的活动范围,10日一个疗程,三个疗程后总结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痊愈15例,疼痛消失,患肢运动自如,随访一年未复发。显效9例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患肢活动轻度受限,但未恢复正常。好转6例,肩部疼痛较治疗前减轻,关节活动较治疗前进步。总有效率达100%。
4 讨论
肩关节周围炎以脏腑虚寒、经络阻滞为基本病机,从脏腑而言本病属本虚标实证,多由于正气虚弱或外伤劳损后风寒侵袭肩部,导致局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足少阳经循行路线过肩,且肩部为手三阴、手三阳经及部分足经经筋结聚之所,根据上病下取之原则选筋会阳陵泉能调和气血、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止痛通经,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配合局部取穴,以疏通肩部局部经络气血,此外加上辩经取穴增强治疗针对性以提高疗效。
中医认为肩周炎发生的原因不同,致病有寒、热、虚、实之别,邪气侵犯的经脉及病变的部位不同,所以只有在中医八纲辨证与循经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下,才能得到满意疗效。针和灸都是根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通过体表的穴位,施行一定的操作手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可根据病情单用针刺或灸法,但联合应用更为普遍,针灸治疗手法也很多。
5 预防保健
5.1 适当增加工间休息长期从事案头工作的人,应增加工间休息和活动时间,以增强全身的血液循环,消除局部肌肉疲劳,预防和缓解颈椎的劳损。
5.2 配合日常的颈椎病辅助工具增强颈椎肌肉,加强颈部肌肉的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5.3 合适的枕头对预防和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5.4 平时应防止颈部外伤及落枕,以免颈椎韧带损伤,使颈椎的稳定性受到破坏,进而诱发或加重颈椎病。
5.5 加强颈部锻炼可以预防和延缓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谢文霞.针灸治疗肩周炎180例临床观察.温州医学院学报,1994;24(1):42 .
关键词:颈椎病;推拿治疗;针灸治疗;疗效观察
颈椎病是推拿科的常见病种之一,在临床上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如何提高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是推拿医务工作者多年来探讨的热门话题,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我们从2001年9月至2006年6月。采用推拿手法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来源:所收集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全部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推拿配合针灸治疗组(简称为观察组)和单纯推拿治疗组(简称为对照组)。
1.2一般情况:观察组50例病人,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64岁,年龄最小的24岁,平均36,28岁;病程最长的18年,最短的1天。对照组的50例病人。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大的61岁,年龄最小的26岁,平均34.55岁;病程最长的20年,最短的1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
1.3纳入标准:参照《现代颈椎病病学》中有关神经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对符合以下条件者纳入研究对象:①颈肩部或颈枕部疼痛、僵硬、感觉障碍;②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麻木、乏力、肢冷症状;③x线片显示椎体侧后方、后关节或钩椎关节后方增生;④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观察者。
1.4排除标准:①脊髓型等其它类型的颈椎病患者;②合并有较严重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③不能配合治疗及观察的患者。
2、治疗方法
2.1观察组
2.1.1推拿手法治疗参照《推拿学》五版教材中有关颈椎病的指导思想、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医者先分别按揉风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内关、神门等穴;然后,医者站于患者背后,用滚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约5-10分钟,再用拿法,拿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稳妥摇动颈椎,并进行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旋转位的功能活动,用斜扳法左右各扳动颈椎1次;弹拨极泉、小海穴;最后提拿两侧肩井并搓患肩至前臂反复几次。
以上治疗方法隔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在2个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2.1.2根据椎体平面神经根受累不同而配合针刺:
颈5、6神经根受累取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如云门、尺泽、手三里等。
颈6、7神经根受累取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上穴位如:曲池、内关、合谷等。
颈7神经根受累取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穴位如:外关、天宗、小海、养老等。
上述经穴均采用交替使用,每次3-4穴。同时不论何神经受累。均针刺之,针刺采用缓慢柔和的提插法,以补法为主,留针10-20分钟。治疗次数,疗程同上。
2.2对照组
2.2.1推拿手法治疗与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完全相同。
2.2.2以上治疗方法隔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在2个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3、疗效评定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为疼痛消失。放射、感觉、肌力等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活动;显效为症状基本消失,工作劳累或某姿势呆久后仍感不适;好转为疼痛缓解,肌肤感觉、放射、肌力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工作和劳动;无效为反复发作,症状没有改变。
3.2治疗结果:见表1、表2。
4、典型病例
Brent Dueeant,男,43岁,2002年8月5日初诊。主诉:颈项部活动受限加重3周余,伴左前臂、拇指持续性刺痛,夜不能寐,曾服西药暂缓疼痛。体征:颈活动受限,颈肌、肩胛内肌广泛紧张、钝厚、压痛,锥间孔侧方挤压试验阳性。扣头试验阳性。左臂丛牵拉试验阳性。X线片示:C1-7生理曲线轻度反凸,C2-7相邻椎体前缘增生,C5-6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初诊诊断:根性颈椎病。8月26日初诊:采用推拿手法在颈椎痛点配合颈部运动,取手太阴与手阳明之经脉,针刺风池、颈夹脊、大杼、肩井、曲池、手三里、合谷。8月26日二诊:颈项活动明显灵活,夜寐较佳。已停服止痛药。左拇指轻度不适,椎间孔侧方挤压试验和左臂丛牵拉试验阴性。治疗同上。9月2日三诊:颈项活动已正常,疼痛消失,颈肌及肩胛内肌已无压痛和紧张。治疗同上。10月3日:上述临床症状已消失,巩固治疗1次。
5、讨论
方法:60例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用中药外敷配合纳米敷贴治疗。每个疗程均为2周。
结果:总有效率为83.33%。
结论:中药外敷配合纳米敷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外敷配合纳米敷贴 椎动脉型颈椎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41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20-01
椎动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以颈部不适、眩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我们探索采用中药外敷配合纳米敷贴治疗的治疗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对照组60例中,男26例,女3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颈部不适、眩晕头痛及颈后伸或侧弯时眩晕加重等症状,X线检查均有骨质增生及钩椎关节增生,颅脑超声多普勒(TCD)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动脉供血不足。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中药外敷:将中药外敷方(杜仲、天麻、牛膝、三七、血竭、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姜黄、白芷)研末,放入白酒煎成糊状,敷于患部。每日一次,两周一疗程。
2.1.2 纳米敷贴:取穴:百会、风池、风府、第4颈椎至第6颈椎夹脊穴;配穴: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常规穴位消毒,揭掉治疗贴(治疗贴为上海曼吉生产的纳米穴位敷贴,由当归、血竭等18种有效成分药物组成)的保护膜,贴于穴位。每日一次,两周一疗程。
2.2 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5mg口服,每晚1粒;塞来昔布胶囊100mg口服,每日2次。治疗期间不加用中枢镇痛药或其他特殊治疗。两周一疗程。
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痊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好转:颈肩疼痛减轻,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多由于中老年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瘀血阻络、经脉失养,导致清窍失养而出现颈部不适、眩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等症状。本病属中医学“痹病”“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病与肝肾两脏的关系甚为密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肝肾渐衰,精血亏损,正气不足,易受外来风寒湿邪侵袭,导致气血瘀滞,经络痹阻,不通则痛。《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而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可见,该病总病机为内伤肝肾,外感风寒湿邪致局部气滞血瘀,前者为本,后者为标,故治疗上当以补益肝肾、舒经通脉、调和气血为原则。 [2]
中药外敷疗法利用中药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达到“开鬼门”、通腠理,鼓动体内的伏、顽之邪外出而达逐风寒湿之目的。方中杜仲、天麻、牛膝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三七、血竭、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川乌、草乌、姜黄、白芷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研究证实中药外敷可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提高痛阈,增加关节活动度,产生较明显效果。
穴位纳米敷贴是由纳米远红外陶磁材料和草本生物胶经专利工艺制成的软质治疗贴膜,草本生物胶药物成分主要由生物化学成分阿魏酸钠等及中药成分当归、血竭、川芎、没药及延胡索等18种有效成分组成,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同时,穴位贴敷膏利用纳米陶瓷材料在常温下恒定辐射的远红外线,产生热效应,使局部皮下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一种外用穴位贴膏。他作用于人体时,通过吸收、透射、反射、渗透等过程,产生生物共振效应,且持续作用于穴位时,通过经络传导更能增强健脾益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6 护理要点
6.1 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护,详细解释中药外敷及纳米敷贴的作用及方法,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6.2 中药外敷前必须清洗消毒中药外敷盆,并用肥皂清除患者患部污垢。
6.3 病室环境宜安静舒适,室温适中,冬天应在颈部加盖大毛巾保暖,注意颈部保暖。
6.4 治疗过程中应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处理。
6.5 饭后不能立即进行中药外敷及纳米敷贴,以免影响消化。
6.6 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足部外伤者及皮肤破损者,不宜中药外敷及纳米敷贴。
7 小结
中药外敷配合纳米敷贴具有方法简便、使用范围广泛、患者无痛苦、无明显不良反应、经济高效的优点,减少了常规治疗带来的痛苦和潜在的危险,是一种值得推广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颈椎病;中药治疗,羌葛舒筋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1.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085-01
颈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更显突出。以颈项疼痛、僵硬、颈部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治疗方法甚多,但尚无理想疗法。笔者2005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自拟羌葛舒筋汤为主结合中医辨证加味治疗颈型颈椎病10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与用骨刺片、消炎痛片为主治疗的69例作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两组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治疗组107例中,男59例,女48例,年龄38~73岁,平均51.5岁,病程2个月~26年,平均9.2年。对照组69例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35~69岁,病程2个月~21年,平均8.6年。两组患者均经X线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等异常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与病理分型标准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颈椎病(颈型)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病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采用自拟羌葛舒筋汤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基本方:羌活18 g,葛根30 g,白芷15 g,附子10 g(另包先煎),巴戟天10 g,杜仲10 g,姜黄12 g,白花蛇4 g(另研末冲服),土鳖虫10 g,黄芪8 g,当归18 g,川芎10 g,甘草6 g;偏风寒湿型加桂枝10 g,威灵仙30 g,海风藤10 g;偏气滞血瘀型加乳香10 g,没药10 g,延胡索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
1.4.2对照组口服骨刺片,每次5片,每日3次;消炎痛片,每次25 mg,每日3次。
两组在治疗期间均配合颈项部患处外贴骨刺增生一贴灵(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每日更换1次,每次贴12~14 h。两组均以6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间隔2 d,再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采用χ2检验。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颈项、肩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生活,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颈项、肩部活动功能改善,能从事一般劳动和工作,但遇天气变化或劳累后仍有不适感或复发,经治疗可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无改善,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响。
2结果
治疗结果具体见表1。
3讨论
颈型颈椎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人到中年以后,正气渐虚、肝肾虚衰,气血失调以致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于经络筋骨关节肌肤所致。《素问・痹论》[2]“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痹》[3]“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肝肾虚衰、筋骨失养是引起本病的内在因素;外邪乘虚侵袭阻滞,颈部长期过度负重用力或挫闪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是其发病关键。羌葛舒筋汤正是针对本病寒湿瘀血阻滞经络筋骨关节这一病机而设。方中重用羌活、葛根祛风湿以治项强筋急、脊背胀痛,羌活祛风胜湿善治上半身疼痛,葛根升阳解肌、缓急止痛治疗颈项强痛作用甚著;白芷助羌活、葛根祛风燥湿止痛;附子辛热祛寒除湿,温经止痛,为治疗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之要药,正如《医宗必读・痹》[4]“治痛痹者、散寒为主……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寒凝之害也”;杜仲、巴戟天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姜黄破血行气,温经止痛善治肩臂疼痛;白花蛇、土鳖虫透骨搜络,破血开结、通络止痛,以治寒湿瘀凝经络骨骱、缠绵难愈之顽症;黄芪益气升阳固表;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诸药合用全方共奏祛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兼以扶正之功效。用于治疗本病药证相符,其疗效较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不失为治疗颈型颈椎病一种较好的疗法,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林亿新(校正).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40.
[3] 王道瑞,申好真,严用和.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5.
[4] 李中梓.医宗必读[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10.
【关键词】 电针;推拿;神经根型颈椎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9.2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体育锻炼减少, 伏案工作时间延长, 颈椎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探讨如何提高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采用在推拿治疗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临床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颈椎病患者, 有颈背部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恶心、呕吐等症状, 行颈椎X线片、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按第8版外科学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1]明确诊断。其中男47例, 女23例, 年龄27~67岁, 平均年龄(43 ±8)岁。中医分型:气滞血瘀型39例, 风寒湿型31例。排除伴有骨结核、椎体融合, 严重心、肝、肾病变, 严重骨质疏松, 严重精神类疾病, 合并妊娠或有手术治疗指征者。患者入院后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5例。观察组男23例, 女12例, 年龄28~67岁, 平均年龄(43.5±7.8)岁, 其中气滞血瘀型20例, 风寒湿型15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1例, 年龄27~66岁, 平均年龄(42.5±7.8)岁, 其中气滞血瘀型19例, 风寒湿型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推拿手法及灸热贴治疗, 推拿主穴取病变部位颈椎夹脊穴、新设穴、大杼穴、百劳穴、肩中俞穴、肩井穴, 中医分型气滞血瘀者加外关、后溪穴为配穴, 中医分型风寒湿者加大椎、风池穴为配穴, 对相应穴位点按5 min, 再对颈肩部行推、滚、拿、弹拨法10 min, 并对病变偏歪的棘突行颈椎定点侧旋提推法复位, 推拿治疗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后将灸热贴磁片贴敷于病变颈椎夹脊穴或大椎穴, 1贴/d, 贴12 h/次, 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行电针配合推拿治疗, 取穴部位同对照组, 电针采用连续波, 留针20 min, 起针后施以上述推拿手法治疗, 电针及推拿治疗均为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缓解及颈部、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分为4级评定疗效。治愈:患者头晕、颈肩背部疼痛症状消失或缓解≥90%, 颈部及上肢恢复正常功能;显效:头晕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颈肩背部疼痛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不到90%, 颈部及上肢功能明显改善但未恢复正常, 症状缓解≥75%;有效:患者头晕症状、颈肩背部疼痛较治疗前缓解≥30%但不到75%, 颈部、上肢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后病情无缓解或较治疗前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6例, 显效16例, 有效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77.14%;观察组治愈11例, 显效18例, 有效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指的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 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可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等类型。颈椎病以神经根型颈椎病为最常见, 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是颈部受到风寒湿邪的侵袭, 经脉拘急, 致经脉阻滞, 气血失和, 久之瘀血痰湿阻络经脉, 外加病患颈椎外伤劳损, 气血留滞, 筋骨失养以及病患年老体虚、气血亏损、肝肾不足等因素致病。
中医治疗颈椎病患者的方法有很多, 包括药物治疗、牵引治疗、手法按摩推拿疗法、理疗、温热敷、手术等治疗方法等, 中医针灸和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等症状的减轻和气血经络的疏通有很好的效果[2], 推拿可起疏经通络、活血祛瘀、通利关节、宜通散结的功效;针刺可以祛风通络, 行气止痛, 很好地起到缓解颈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神经症状。
针刺夹脊穴起到通经络, 舒经活血作用[3], 针刺胆经合穴阳陵泉可起疏理肝胆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作用。针刺相关穴位则能振奋病患全身阳气, 使其脏腑协调, 气血疏通, 起到濡养脑髓, 祛除风寒外邪, 通畅经络之功效,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电针能起到针刺和低频电刺激的双重功效, 增强镇痛效果[4], 而留针则能增强针刺的作用和效果, 同时能便于随时刺激穴位。针刺后留针能够保持和增强针感, 延长针刺的治疗作用, 同时能促使得气, 起到温经散寒、扶助正气、驱散“隐伏”、“固结”之邪、调节气血、通经止痛的作用, 进而能增强疗效[5]。
电针是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 用连续波在针上通以(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 以刺激穴位, 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电针具有调整人体功能, 加强止痛、镇痛, 促进气血循环, 调整肌张力等作用[6]。电针留针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 可有舒筋通络、活血祛瘀、祛风散寒、健脾祛湿之良好功效。每次治疗前, 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治疗后, 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 随后关闭电源, 撤去导线。在使用电针机前, 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 再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 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 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 更不应让电流从心脏部位穿过。通电时调节电钮, 使电量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 或忽有忽无, 忽小忽大。电量的大小因人而异, 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临床治疗, 一般持续通电15 min左右, 从低频到中频, 使患者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7]。治疗结束后, 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 关闭电源, 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 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术终还要注意清点针数, 检查针刺部位, 以免发生遗针或继发出血。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一般5~7次为1个疗程, 每天或隔天1次;慢性病的疗程可稍长, 每10天或10次为1个疗程;急症、新发病疗程可缩短, 以治愈为准, 可电针治疗2次/d。2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 d。
本组研究发现, 在电针留针联合推拿与推拿联合灸热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时疗效均较理想, 患者颈背部疼痛及上肢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但在电针留针联合推拿治疗则可使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4.29%, 较进行推拿联合灸热贴治疗者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 推拿配合电针留针两者联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好, 能明显缓解症状,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 汪建平.外科学.第8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751-752.
[2] 胡水荣, 陈尚杰, 彭旭明.针刺结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作用研究.按摩与导引, 2008, 24(1):17-18.
[3] 路阳, 廖加维.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2例疗效观察.现代临床医学, 2006, 32(1):56-57.
[4] 王爱玲.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8(4):45.
[5] 周向红. 电针臂丛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中医临床研究, 2016, 8(8):36-37.
[6] 仲跻尚.电针加按摩治疗颈椎综合征65例.上海针灸杂志, 19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