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培训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因其有即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的特点,且易并发心、脑、肾病等严重疾病,因而成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为加强对高血压病人的管理,控制高血压的危害,我们于2001年开始对4个农村示范社区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现对4年来的干预效果作一阶段性评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4个农村示范社区登记在册的高血压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①问卷,询问患者一般情况、心血管病家族史、体力活动方式、吸烟史和相关疾病史等;②体检,测量身高、体重、血压;③实验室检测血糖、血脂。
1.2.2综合干预方法将1 040例高血压患者(男425例,女615例)的调查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建档。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方案[1],由市高血压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疾病分析、危险度分层及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然后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医生,每3个月至少1次对患者进行血压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监测,并根据具体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市专业人员负责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
1.2.3评估方法对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率、血压水平、药物治疗率等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质量控制
建立了总负责人-督导员-调查员三级现场监督机制;所有调查员进行了严格培训,包括问卷调查的培训,血压、身高、体重测量的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调查。血压计、体重秤等仪器使用前均经计量认证合格。抽取10%的调查表进行复查,数据重复率达95%。调查表使用EpiData 3.02版软件进行平行双录入,并采用区间定值法和逻辑查错法进行错误数据的纠正,保证了资料录入的准确性。
2结果
2.1干预前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及相关疾病
干预前高血压患者中,有26.3%的人吸烟,有38.1%的人超重或肥胖,有2.9%的人患有糖尿病,有2.9%的人患有脑卒中,见表1。
2.2干预前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
高血压患者危险度分层以中危为主,占42.6%,其次为低危(占23.0%)、高危(占21.5%),很高危最少,仅占12.9%,见表2。
2.3干预前后血压值变化情况
干预前、后的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别为149.2 mmHg、133.9 mmHg和88.9 mmHg、84.5mmHg,分别降低15.3 mmHg和4.4mmHg。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干预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t=25.02 和t=13.14 ,P
2.4干预前后血压分级情况
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分别为16.4%和69.3%,控制率提高了3.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48 ,P
2.5干预前后服药情况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规律服药率分别为65.7%和81.7%,规律服药率提高了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6 ,P
3讨论
国内外研究资料[2,3]表明,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高血压控制率和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并降低脑卒中、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对我市农村社区高血压患者4年的综合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血压控制率提高了3.2倍,平均血压降低了15.3/4.4mmHg,规律服药率提高了24.4%。说明在农村社区中,面对面广量大的高血压患者,只要认真落实高血压综合干预措施,就能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有效管理,把高血压的危害控制到最低限度。
有效地进行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成为各地慢病防治工作的重点。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研究价效医学[4],即用最少的钱、最有效的方法治疗疾病。而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综合防治,正是价效医学的具体实践。社区医生与高血压病人接触最早、最多、最广泛,相互之间容易沟通,高血压一级、二级预防的成本效益最佳,这是高血压进行社区防治的一个最大的优势。目前我市农村社区开展高血压的综合防治,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防治经费明显不足,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或技术水平不高,三是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为此,我们在启动农村高血压综合防治前,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高血压防治网络,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对高血压患者的分级、分层综合管理,即首先对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再对每个患者进行血压分级、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并存临床疾病分析,然后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危险度分层及制订个体化干预方案。对中危且血压1级和低危的患者先尝试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食含钾的蔬菜及水果、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措施。观察3~6个月后,视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同时进行药物治疗。对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须立即采取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措施。在整个干预过程中,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访视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用药,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倡导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
4参考文献
[1]张宇清,刘国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40-144.
[2]UK. Prospective and diabetes study group tight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risk of macrovascular complic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UKPDS 38[J].BMJ,1998,317:703.
【关键词】社区干预;临界;高血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患者的年龄正逐渐降低,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发展,很多患者因病情严重丧失劳动能力,极少数患者因致残而终生遗憾[1]。大多数患者及家人对病情不重视,对高血压认识不足,服用药物缺乏积极主动性,服药依从性差,因此就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一定的干预及指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122例临界高血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实验组男39例,女22例,年龄为41-71岁,平均年龄(52.1±1.2)岁;对照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为43-72岁,平均年龄(51.6±2.1)岁,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进行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社区干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并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和家属提的问题及疑惑,只根据问题的重要行及必要性进行简单的回答;实验组:针对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以社区干预,社区干预包括:首先要积极疏导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在治疗时医生要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或过悲过喜,不要争名逐利,患得患失,保持放松的心情。患者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心理疏导方案,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减少患者的就医抵触心理。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培训和教育,介绍高血压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识别并发症先兆的方法[2]。治疗期间医生要监督患者,每天参加体育运动,但要重点强调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和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血压急剧升高。开展高血压防治专题讲座,发放小册子,进行口头和书面宣传相结合;对高血压高危患者发出预警通知书,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3观察方法定期测量高血压临界者的血压,测量血压均采用台式血压计,部位为右上肢,在上午安静状态下,每周测两次。由社区医师对患者社区干预治疗期间所产生的一切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以用来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疗效。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通过SPSS15.0进行处理,组内用t进行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干预治疗一年后,实验组患者发生高血压的人数为23(37.70%)例,未发生的人数为38(62.30%)例,对照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为46(75.41%)例,未发生的人数为15(24.59%),见表1。
3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患者的年龄正逐渐降低,随着高血压病情的发展,很多患者因病情严重丧失劳动能力,极少数患者因致残而终生遗憾[3]。大多数患者及家人对病情不重视,对高血压认识不足,服用药物缺乏积极主动性,服药依从性差,因此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干预及指导。
为减少临界高血压患者发生为高血压患者,我们进行了以下社区干预:首先要积极疏导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患者首次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心理疏导方案,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减少患者的就医抵触心理[4]。然后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培训和教育,介绍高血压的病因、诱发因素、预防和治疗,识别并发症先兆的方法[5]。
高血压是一种长期慢性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通过社区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使患者能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到达辅助降压的治疗目的。患者能否遵守医嘱,按时服用药物积极自我治疗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几年来,我国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向于社区干预治疗,社区干预治疗和单一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更好,服药更少,而且治疗费用在大多数患者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卢立新,王培玉,张东.北京市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2):90-92.
[2]熊楚梅,杨责芬,袁淑萍,等.内科护士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现状与对策[J].护理杂志,2009,24(3):15.
[3]郑丽萍,李丽朝,方香丹.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社区护理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10,6(13):1981-1982.
【关键词】高血压; 依从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77-02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我国患病人数达到11000万。药物治疗是目前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指高血压病人严格按医嘱坚持服药的程度[1],其目的是通过提高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来增加高血压的控制率。本文拟通过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指导性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辖区内按随机抽取五个村,共500名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该地常住居民(居住该地5年以上),且均确诊为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 舒张压≥90mmHg)。所有患者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56.3岁。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本院的医师及辖区内的乡医)进行问卷调查和测量血压。调查内容包括: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情况、服药依从性、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1.3 CPAT 的评价标准:采用Morisky等[2]所推荐的标准,用4个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的服药依从性。本次调查采用此CPAT 评价标准,并对服药依从性进行分级,如4 个问题回答均为”否“,即为服药依从性佳,有1~2 个问题答”是“即为服药依从性中等,如果3~4 问题的答案为”是“,则服药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高血压患者500名,其中男性228人(45.6%),女性272人(54.4 %)。所有患者中汉族412人(82.4%),回族88人(17.6 %)。文化程度以文盲居多325人(65%),务农416人(83.2%)。血压水平:收缩压(145.38 ±17.03)mmHg,舒张压(88.53 ±11.82) mmHg。
2.2 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在所有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好者有156人(31.2%);服药依从性中等者187人(37.4%),157人(31.4 %)服药依从性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与年龄、文化程度、服药次数及服药费用有统计学意义,即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服药次数越小、服药费用越低,服药依从性越佳。详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佳者为31.2%,这与近几年学者所做的调查结果相近[3-4],可见在高血压病人中服药依从性差的问题普遍存在。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方面:①对疾病的重视程度。本调查结果表明年龄与服药依从性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依从性越好,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5]。 ②知识层次较低。本研究对象文化程度都较低,其中文盲患者占到65%。有近一半的患者认为没有不适或血压正常时则不需要服药。 ③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过于复杂会影响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有研究显示每日服药次数越少、服药种类越少,服药依从性越好。因此简化治疗方案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本调查中依从性中等的患者约占1/3,这部分人群是增进服药依从性需要努力的最重要群体,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将这部分人群的服药依从性由中等变为佳,则可使人群的服药依从性大大提高,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Coambs RB, Jensen P, Her MH, et al. Review of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the prevalence , consequences and health costs of noncompliance & inappropriate use of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in Canada : health promotion research[M] .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5, 76
[2] Morisky. Concurren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 of a self - reported measureof medication adherence. Med Care , 1986 , 24 (1) : 67 - 74
[3 ] 叶健莉,汪培山. 农村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03 , 6 ( 3) :231 - 232
[4]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2):168-139
[关键词]高校;高血压;用药依从性;Logistic回归;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44.1;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7562(2007)05―0384―05
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控制血压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控制血压的关键是坚持服用降压药。有关资料显示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压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其主要原因就是用药依从性差。高血压的患病率居高校慢性病之首,但尚未有对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研究的报道。据此,作者进行了此项调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南京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者641例,其中男445例,女196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90岁,平均59岁;高血压病程4个月~49年。
1.2 调查方法
统一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自填为主,有困难者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帮助填写。填写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高血压病史、治疗史、有关高血压知识的了解、用药情况等问题。
1.3 高血压诊断标准
依据1999年WHO/ISH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为高血压。血压测定在休息5min后进行,以坐位右臂肱动脉为准,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1.4 依从性的判定
本研究采用戴俊明引进的Morisky推荐CPAT评价问题。A: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B:你是否没按照医生要求的量服药?c: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暂停药?D: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暂停药?若4个问题的回答皆为“否”,为依从;有1个及以上为“是”,为不依从。依从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用药依从率。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一般情况的分析采用£检验或x2检验,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得高血压用药依从性调查问卷641份,用药依从率37.01%(225/608)。其中男445人,占69.42%,用药依从率37.38%;女196人,占30.58%,用药依从率36.11%,不同性别患者用药依从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女性(x2=11.1265,P=0.0009)。见表1。
2.2 变量赋值
见表2。
2.3 用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以依从性为因变量(0,1),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把可能影响依从性的各个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相关因素进行调整,结果见表3。限于篇幅,表中仅列出部分变量调整的结果。
由表3可见,年龄、文化程度、现工作状况、病程、服用降压药种类、就医频率、是否参与治疗方案制定等16个因素与用药依从性有关(P
2.4 用药依从性多因素分析
把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引入非条件Login-tic回归方程,引入水平为0.05,剔除水平为0.10,用向前逐步回归(Wald)法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随年龄增大依从性升高,随文化程度升高依从性降低,参与医疗方案制定的患者依从性高于未参与方案制定者,睡眠质量好用药依从性高,知道一旦患病就应该服药的患者用药依从性高(P
3 讨论
依从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医疗或健康建议的遵从程度,包括用药、膳食、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本研究只涉及用药方面,即用药依从性。用药依从性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定,如自我报告、药片记数、医生评估等。有学者认为“自我报告”方法所获得结果的可信程度最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率偏低,为37.01%。Morisky等。研究报道美国某地区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率为43%。肖惠敏等对福州市九所综合性医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用药依从率为39.8%。而叶健莉等分别对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和某研究院高血压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依从率分别为36.1%、51.1%和55.5%。
影响用药依从性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疾病和治疗状况、医患关系等,涉及到医学、行为学和心理学等方面。本次研究人群的用药依从率明显偏低,与高校教职工高压力、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及特定的行为心理有关。目前拥有高学历的人,大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及学习繁忙,害怕候诊时间长而耽误时间,不能定期取药,往往就会出现漏服或不能按时服药;他们自信心强、压力大、应酬多,加上高血压患者大多没有临床症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类患者自主意识强,加之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不足,低估高血压病的危害,高估降压药的副作用,自行减药或停药。因此,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高校教职工用药依从性的特点:随文化程度升高,依从性降低(P=0.0492)。
【关键词】 高血压 社区人群 心血管病事件风险 药物综合干预 纵向随访
effects of strengthen intervention of community groups in nanning city blood pressure with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y(hu caiyou1,huang hui1,yang ze2,et al. 1 guangxi jiangbin hospital,nanning,530021 china. 2 institute of geriatrics,beijing hospital,ministry of health,beijing,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 and the cardiovascular-cerebrovascular events through comprehensive drug intervention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groups. methods we used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of nanning city in line with the two communities included in the standard 1215 as an integrated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ubjects,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engthening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strength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s which 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people suffer from hypertension and related diseases,wer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intervention;in the control group remained voluntary medical staff and volunteers taking care of the normal state,follow up 3 years to the cvd events. results the forward-looking follow-up study after 43.5 months①as compared with the two groups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re-intervention.(p<0.01);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wit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eclined even more significantly(p<0.05);②to compare with pre-intervention blood glucose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uric acid higher than those; the weight,fasting insulin,bmi and ldl of intervention group mo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an pre-intervention;and waist circumference,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decrease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1.5 years,but rebound after 3 years;the weight,waist circumference,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 of control group,decrease not obvious. ③th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rate of both two group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p<0.01);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01),the two new hypertension rates go down year by year,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statistics (p=0.054). ④the rate of cardiovascular-cerebrovascular events on this study was 4.0 percent,which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hypertension(6.9% vs 2.9%,p=0.003).among the control group,whether hypertension or non-hypertension the rat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tervention group(p<0.001 or p<0.05).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drug intervention can significantly decrease blood pressure,and related groups metabolic levels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group,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w hypertension and the risk of cardio
高血压目前已成为当今流行最广泛的疾病之一,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循证医学表明,通过对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既能有效控制和降低高血压的发生,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高血压的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群体防治,因此如何将高血压三级防治措施融入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在社区内广泛开展高血压防治,是我国能否有效遏制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病日益增长趋势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南宁市部分社区开展了针对高血压及相关代谢异常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工作,旨在探讨早期综合强化干预对社区人群血压的影响,为更好防治高血压及心脑血管事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研究对象选自2004年5月至8月在南宁市部分事业单位居民社区横断面随机调查所建立的“广西干部群体重大慢性疾病发病基线数据库”人群,在所有录入资料完整的7917研究对象中,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南宁市两个社区的1215人符合纳入标准为本次综合干预治疗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56.17±7.93)岁,其中男性634例,女性438例(男女比例为1:0.69),平均随访时间43.5个月。期间由于工作繁忙、运动及治疗干预配合不良、出差、出国等原因有143例退出,死亡6例,最后有1072例完成本研究,失访率11.77%。其中强化干预组完成研究589例,男性281例,女性308例,平均年龄(56.70±8.59)岁;对照组完成研究483例,男性353例,女性130例,平均年龄(55.58±6.99)岁。
1.2 研究方法 (1)将强化干预组人群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及其相关代谢异常疾病(如超重、肥胖、糖尿病、糖耐量减退和血脂异常)等不同的疾病状态分别采取不同的强化干预方案进行干预。对照组人员维持志愿就诊和志愿服药的正常的医疗状态。强化干预组干预前通过广泛的组织发动、多形式的健康讲座、宣传资料发放等健康宣教,对具体实施干预相关社区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参加干预工作。强化干预组干预前预先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及质控标准,并由相关社区高校医院派专门的医务人员采用“一对一”模式进行干预治疗,通过给患者定期复诊、家访、电话询问等方式随访,根据干预达标计划全程监督实施完成。(2)按标准要求,填写《广西干部群体重大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干预措施表》,进行病史采集,血压、体重、身高及腰围等测量。空腹过夜8~12小时,次晨取空腹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ria法)、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及血尿酸(ua)等生化指标。空腹抽血后即口服葡萄糖75克,2小时后抽静脉血,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pbg)。血压测量采用汞柱式血压计,并参考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方案进行。取调查时3次血压测量均值作为个体血压值。(3)干预措施和达标要求参考:①美国预防、检查、评估和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 ⅶ 2003年);②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成人高胆固醇血症检查、评估和治疗第三次报告(atp ⅲ 2002年);③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2003年);④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4年)。强化干预从2004年8月开始进行,干预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如控制饮食(包括低脂饮食、限盐、控制主食量、奶制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增加运动、戒烟酒;药物干预:降压、降血糖、调脂、减重等。对干预组开始干预时对高血压患者干预初期每半月复查一次血压,连续复查三次正常后每两个月复查一次血压,对其他入选人群每月定期随诊及给予特定生活及药物治疗指导,干预达标后不随意调整原始治疗药物,对干预组每一年半复查身高、体重、腰围及血生化指标,对干预组其他高危人群每月定期随诊及给予特定生活及药物治疗指导,干预达标后不随意调整原始治疗药物。对照组人群顺其原有医疗模式,3年后进行一次性复查评估。随访期间根据按who-monica方案心血管病事件的诊断标准对本年度发生的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进行登记。主要的心脑血管病事件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及冠心病猝死)和急性脑卒中事件(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分型不明确的脑卒中发作)。
1.3 诊断标准 (1)高血压按2003年jnc ⅶ诊断标准:①正常血压:sbp<120mmhg且dbp<80mmhg,②高血压前期:sbp120~139mmhg或dbp80~89mmhg,③1期高血压:sbp 140~149mmhg或dbp 90~99mmhg,④2期高血压:sbp≥160mmhg或dbp≥100mmhg;(2)糖尿病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①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fbg)≥6.1mmol/l且<7.0mmol/l,并且餐后2小时血糖(ogtt2h)<7.8mmol/l,②糖耐量减低(igt):fbg<7.0mmol/l和ogtt2h≥7.8mmol/l且<11.1mmol/l;③糖尿病(dm):fbg≥7.0mmol/l和(或)ogtt2h≥11.1mmol/l,④正常糖耐量:fbg<6.1mmol/l且ogtt2h<7.8mmol/l;(3)超重或肥胖按2004年中华医学会(cds)诊断标准:bmi≥23为超重,≥25为肥胖。(4)血脂紊乱按2002年美国atp ⅲ标准;高甘油三酯血症:tg≥1.7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男性hdl<1.04mmol/l,女性hdl<1.30mmol/l;t-ch≥5.2mmol/l,ldl≥3.2mmol/l。(5)腰围增加:按cds标准:男性≥90cm,女性≥80cm为腰围增大。
1.4 统计方法 由双人核对输入微机,统计分析用spss 12.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项基线指标比较
由表1可见,干预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数据均值,除尿酸外,对照组高于干预组。两组人群的各项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两组人群干预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由表2可见,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29.03%vs28%,p >0.05),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3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干预后血压均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而非高血压者干预3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干预前升高,对照组分别升高了4.37和1.15,干预组分别升高了2.99和1.56。
2.3 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及各项代谢指标变化见表3
由表3可见,干预组高血压患者干预1.5年和3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12.39mmhg,13.78mmhg和5.97mmhg,7.13mmhg;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9.27mmhg和5.83mmhg,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高血压患者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尿酸均较干预前增高,干预组体重、空腹胰岛素、bmi和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而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干预1.5年后下降,但3年后又有所反弹;对照组体重、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不明显,且胆固醇和ldl反而有所增高。
2.4 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率的变化
由表4可见,无论干预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干预3年后血压控制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1),干预组高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86,p=0.0006),而干预组高血压新发率逐年降低,干预3年后高血压新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
2.5 对照组和干预组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相比较
本组随访研究43.5个月后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共43例占4.0%,高血压明显高于非高血压者(6.9% vs 2.9%,χ2=9.004,p=0.003,or值2.492,95%cl为1.349-4.601)。其中对照组无论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均明显高于干预组(其中χ2=6.822和4.729,p=0.009和0.03,or值3.438和2.645,95%cl为1.296-9.118和1.006-6.562)。
3. 讨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由于我国高血压的流行存在明显的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1],高血压未能得到全面管理和治疗,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高。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估计总人数已达到1.6亿[2],要遏制高血压发病率上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必须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依据国内外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社区人群防治的经验,无论是2003年美国jnc ⅶ标准,还是who在2003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将高血压社区干预策略作为高血压防治的重中之重[3]。
针对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和肥胖等代谢异常疾病发病增高及多种代谢异常成分在同一个体“汇聚”增多的现状,本课题开展了“降低广西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前的多重代谢危险因素干预研究”,采用前瞻性随访对多重代谢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研究,本文对高血压及高危人群的防治只是该课题内容之一。本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后强化干预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除尿酸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干预前分组是随机的。通过3年随访,两组人群中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但强化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下降更有明显(13.78 vs 9.27,7.13 vs 5.83;p<0.05);两组高血压患者血糖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尿酸均较干预前增高,干预组体重、空腹胰岛素、bmi和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而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干预1.5年后下降,但3年后又有所反弹;对照组体重、腰围、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不明显,胆固醇和ldl反而更增高。表明在血脂异常和尿酸干预过程中,患者的长期服药的依从性不佳,今后该人群中仍需重点加强尿酸和血脂异常的监测和控制。总之,综合血压及各项指标改变可见,综合强化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各代谢异常的治疗管理更有效。
本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28.54%,属于高血压易发人群,在该人群高血压的综合防治中,健康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区中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健康教育和促进健康活动。对强化干预组人群我们通过干预专家集中授课宣教、社区医生“一对一”宣教干预管理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预后规律、血压水平对重要器官的影响及不良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等大量的医疗知识、健康理念反复灌输给人们,使人们提高了对高血压危害性的认识,提高了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干预专家组成员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情况制定了个体化的干预用药方案,由社区医生对干预组人群实施“责任制”式管理及跟踪随访,及时调整用药。专家定期对干预效果进行阶段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照组维持原有医疗模式,仅3年后进行一次性评估。干预3年后高血压控制率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而干预组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控制率与国内外部分研究结果相近[4,5]。干预组高血压新发率逐年降低,干预3年后高血压新发率低于对照组,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的下降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3年内本组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0%,其中高血压患者较非高血压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138%,有高血压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是非高血压者的2.5倍。而对照组无论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干预组明显增高(p=0.009和p=0.03,or值3.438和2.645)。本研究结果显示,以社区人群为对象,通过加强对社区医生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人群健康教育,采取由社区医生对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责任制”式管理及跟踪随访,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社区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减少新发率,还能有效降低靶器官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阳晓,杨定姣,阳旭.高血压患者第四医学行为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效果的调查[j].高血压杂志,2005,13(1):48-50.
2 孙高峰,阿丽娅·买买提热依木.我国高血压社区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509-511.
3 吴政.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率血压变异性的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8;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