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急性 脑梗死 注射用灯盏花素 生脉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AC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但早期改善微循环治疗对ACT的预后起关键的作用.我院近年来应用灯盏花素注射注液加生脉注射液治疗ACT取得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

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发病在1周内就诊并经过头颅CT和(或)MRI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61.5岁。发病一天内入院13例,3天内入院9例,3天以上入院11例。脑血栓形成32例,脑埂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小面积加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埂塞16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轻型21例,中型12例。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46-81岁,平均63岁。发病一天内入院12例3天内入院10例,3天以上入院8例。全部为脑血栓患者:大面积脑梗死2例,小面积加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18例:轻型20例,中型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治疗前并发症积分梗死面积及部位、病情和神经缺损功能均具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治疗组采用注射用灯盏花素4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抗凝及溶栓药,但加用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降低颅内压药物。对伴发感染、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水肿者根据病情给予适当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治疗标准 临床疗效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定,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3.2 结果 治疗组33例中基本痊愈17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8例,无变化5例,总有效率84.8%。对照组31例中基本痊愈31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11例,无变化9例,总有效率71.0%。两组均未见恶化或死亡者,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3 19.16±7.48 10.58±5.61

对照组 31 18.89±6.32 13.26±6.43

与治疗前比较:P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 ±s)

组别 例数 高切 低切 血浆黏度 纤维蛋白原(g/l)

治疗组 33 治疗前 5.86±0.88 11.51±2.64 1.88±0.29 4.56±0.78

治疗后 4.81±0.29 9.74±2.16 1.63±0.21 3.68±0.73

对照组 31 治疗前 5.76±0.48 11.66±3.77 1.82±0.31 4.52±0.68

治疗后 5.13±0.65 10.80±3.86 1.72±0.22 4.13±0.65

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半暗带血供,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半暗带神经细胞的不可逆损害【2】,减少致残率、残疾程度和病死率。注射用灯盏花素是采用专利技术进一步将灯盏乙素和少量灯盏花甲素分离和提纯的精制而成的新型中药冻干制剂,具有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促纤溶活性,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活性,防栓溶栓,抗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脑水肿,抵制蛋白激酶,延缓缺血性脑细胞凋亡【3】。生脉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参、冬麦、五味子等。八参皂苷能促进前列环素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麦冬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五味子抑制脂质过氧化,所以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素生成。生脉注射液还能抑制凝血功能,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降低血黏度。本研究注射用灯盏花素合成脉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群孙及血液流变均有很好作用,无明显副反应,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06):381-383.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1溶栓治疗

迅速的恢复脑灌注是脑梗死的治疗关键。溶栓治疗是目前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尤其对中、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疗效非常明显。脑缺血2~3h内再灌注能有效的保护脑组织,溶栓治疗能尽早恢复神经元功能和缺血半暗带区的供血。

1.1溶栓治疗的时间 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发展,故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定,即时间窗[1]。溶解血栓、恢复血供是目前国际上认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措施。超早期"时间窗"是溶栓治疗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在发病6~12h之内CT、MRI尚不能充分显示梗塞灶的大小,往往延误了溶栓的最佳时机。目前认为溶栓治疗的时间是发病后越早越好,最晚不宜超过6h[2],最好在3h内进行[3]。不同个体对缺血的耐受能力不同,所以溶栓时间存在个体差异。NINDS报道,6h内溶栓有效率为51.4%,24h有效率为8%。最近应用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核磁扫描成像(MRI)等研究认为3~6h内溶栓治疗效果确切。临床认为,颈内动脉动脉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为3~6h[4];基底节动脉、大脑后循环的梗死和侧枝循环较好的前循环梗死可以适当延长时间窗。

1.2溶栓治疗 分为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联合溶栓。现在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是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静脉溶栓创伤相对较小、操作技术容易掌握、方便快捷、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缺点是用药剂量较大,影响纤溶系统大,出血较多,再通率较低,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不佳,比较适合弥散性微血栓的溶栓。动脉溶栓是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利用DSA,引入微导管超选择进入脑血管,经导管灌注溶栓药物,必要时还可实施机械性血栓破碎术。动脉溶栓用药剂量小,溶栓效果显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脑出血的危险性。适合大血管的少量血块或单一血栓的栓塞和术后暂不宜静脉溶栓者[5]。动脉溶栓需要DSA等昂贵的检查设备、需训练有素的介入、耗时长、操作复杂和神经专科医师的配合,动脉溶栓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甚至许多符合条件的患者也不能及时被施行动脉溶栓治疗。联合溶栓是先对患者静脉滴注 rtPA(0.6mg/kg)溶栓,若症状改善不明显,CT或MRI检查有梗死改变后,再行DSA[6],找到梗阻的血管灌注 rtPA(0.3mg/kg)或 Pro-UK(75万U) 进行动脉溶栓。

1.3常用溶栓药物 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5种:尿激酶(UK)、链激酶(S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氨基苯甲酰纤蛋白溶酶原-链激酶激活剂复合物(APSAC)、重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pro-UK)。rt-Pa及rpro-UK具有更强的纤溶活性和更短的半衰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肯定,发生出血倾向或再梗死者明显减少。

2抗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活化在脑血栓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抗血小板治疗也为人们所关注。抗血小板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以达到改善微循环及抗凝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1阿司匹林 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在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48h内服用阿司匹林100~300mg/d,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及复发率[7,8]。它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2.2硫酸氢氯吡格雷 能选择性地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随后抑制激活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它也可抑制非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不影响磷酸二酯酶的活性。此外通过不可逆地改变血小板ADP受体,使血小板的寿命受到影响[9]。

2.3其他抗血小板聚集 奥扎格雷钠是血栓素A2合成酶抑制剂,能抑制血栓素A2生成,同时促前列环素I2的生成,所以具有扩张血管、具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量和供氧量的作用,抑制脑血管痉挛,对脑梗塞有溶通和预防作用。使颈动脉的流速和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10],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供,进一步促进恢复神经功能[11]。

3调脂稳定斑块治疗

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保护血管内皮、抑制炎症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用,能够延缓缺血性脑血管病进展、改善预后[12]。

4降纤治疗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降纤治疗是使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使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吲激酶、安克洛酶、降纤酶和巴曲酶等。巴曲酶具有直接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血浆素原活化素,将血纤维蛋白溶解酶转变为血纤维蛋白溶酶发挥溶栓的功效[13],脑缺血再灌注时巴曲酶可降低一氧化氮的神经毒性作用,改善脑水肿,保护缺氧后损伤的神经元[14]。

5脑保护治疗

使用神经保护药的目的是减轻缺血后的细胞损害,延迟神经细胞死亡,以争取时间恢复脑灌注。按作用于脑缺血与再灌注损伤过程的不同,药物可分为: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凋亡抑制剂、NO调节剂、神经营养因子和促代谢剂等。阳清伟报道[15],依达拉奉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6外科治疗

外科的治疗方法包括缺血脑组织切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手术。单纯去骨瓣减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去骨瓣减压手术是将额颞顶的大骨瓣去除,硬膜剪开,使脑组织的压力降低,避免形成颞叶钩回疝,脑灌注增加。去骨瓣减压手术可使患者的病死率下降,然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争议。虽然去骨瓣减压术对缺血脑组织的局部损伤不能减轻,对梗塞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也不能改善,但是去骨瓣后降低颅内压,但可缓解或降低因为颅内压升高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从而改善预后。

7基因及生物工程治疗

用生物工程方法从抗凋亡基因bcl-x产生强力抗凋亡因子FNK,将FNK与HLV /Tat蛋白的蛋白转导结合域(PID)融合,产生具有神经元保护活性的PTD-FNK复合蛋白,再将这种复合蛋白注入沙鼠。随后发现PTD -FNK能明显减轻沙鼠大脑缺血时的神经元死亡。虽然距离临床应用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些方法被认为可能是未来脑梗塞治疗的发展方向。

8早期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可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经常变换,维持关节活动范围,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使致残率降低,促进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和有无后遗症、后遗症的程度密切相关[16]。

9其他

在有条件的医院组建脑卒中单元(由多科护士和医师参与的脑卒中病房),将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急救、康复等相结合,使患者发病后能够及时得到规范的诊疗、康复训练和护理,改进预后,有效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17,18]。此外,中药治疗、防治脑水肿、物理治疗、其他内科治疗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贺茂林,陈清棠.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及病理生理[J].中国危重病急救学,2000,12(5):315-317.

[2]田有勇,张苏明.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硬塞的有效性和完全性[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209.

[3]李水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6,6(4):30.

[4]李成哲,陈正娜,刘家敏.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28-29.

[5]侯书敏,张东,党国义.脑梗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2,12(18):1799-1801.

[6]覃红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机制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3,5(14):365-366.

[7]张旭光,刘进普.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合理应用[J].医学导报,2010,29(1):117.

[8]李焰生.脑梗死二级预防应该使用阿司匹林[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625-627.

[9]余汉取.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液流学的影响[J].海峡医学,2009,21(3):99-101.

[10]赵琳.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3):86.

[11]高社荣.奥扎格雷钠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1):65-67.

[12]侯书敏,张东,党国义.脑梗死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2,18(12):1799-1801.

[13]王彦廷.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5):67-68.

[14]霍岩.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09,15(5):792-793.

[15]阳清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6,6(1):18-22.

[16]吴云天,袁虎.早期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2004,19(1):46.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针刺;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吞咽障碍是脑出血后常见的功能障碍,能增加患者发生肺炎,营养不良的概率,是导致脑卒中患者死亡和影响功能恢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及早发现吞咽障碍并给予相应的康复干预,能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改善预后。因此,早期评估是否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急性期处理原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脑卒中的急性期完成对吞咽障碍的诊断与干预,能够降低肺炎的发生率[1]。本文通过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150例,随机进行分组,共分为五组,即常规治疗组、100Hz头部吞咽功能区组、100Hz头穴组,2Hz头部吞咽功能区组、2Hz头穴组、每组30例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五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病例选择标准

入选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为脑血栓、脑栓塞和脑出血的患者,所有病例必须经CT或MRI证实,并确诊为假性球麻痹患者;②入选患者均经过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存在吞咽障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噎塞、吃饭时间延长、吞咽费力等;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心、肺、肾等严重并发症;④年龄在70岁以内;⑤患者合并吸入性肺炎者;⑥无严重认知、视听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简易智力测试量表(MMSE)评分>24分;⑦首次发病时间在两周以内,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②病情恶化,出现新的梗塞或出血;③原发性食管疾病;④出现癫痫或意识障碍;⑤不能理解和服从指令的患者。

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吞咽训练方法即吞咽功能基础训练及进食训练。

头穴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完骨、风池、翳风、风府、人迎、天突等穴位分别进行100Hz及2Hz电针治疗,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

头部吞咽功能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头部吞咽相应功能区进行100Hz及2Hz电针治疗,每日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一周治疗5天,休息2天。

4.吞咽评价

各组患者在治疗前、针刺治疗第2日留针30分钟后,对患者进行VFSS检查。

5.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P

6.结果

通过采用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吞咽障碍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吞咽困难的程度越低,10分表示正常吞咽;该量表包含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以营养摄取途径为线索反应经口进食的能力,分级较细;各组治疗前后具体评分(见表1)。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组内吞咽障碍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7.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目标是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维持适当的水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患者摄食吞咽的能力以及营养状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课题组通过本项研究得出100Hz及2Hz针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的改善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尚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柏慧华,姚秋近,祝晓娟等.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4):299-30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380.

[3]佟剑平,赵春艳,李翔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评定及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5):915-916.

作者简介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脑血栓;临床效果;价值评述

目前,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发生转变,脑血栓的发病率正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对脑血栓患者而言,脑血栓病症可以极大地影响患者脑部的血液供应情况,较少脑部组织的血液供应量,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病变与脑组织坏死的严重后果。对于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尿激酶溶栓两种方法进行治疗,这两种方法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明显,都具有各自的疗效特点。

本研究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运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治疗脑血栓患者的临床价值,具体实验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同时,根据脑血栓的诊断标准诊断所有患者均为脑血栓,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口眼歪斜、言语不清、短暂性脑缺血等症状。观察组患者为43例,男患者为25例,女患者为18例,男女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5~75岁,男女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3.51)岁;对照组患者为43例,男患者为26例,女患者为17例,男女患者的年龄范围为42~74岁,男女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5±2.51)岁。根据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个人资料等数据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备可比性。

1.2分组治疗:观察组治疗方法:对该组43例脑血栓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1]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尿激酶的使用方法,根据患者的病程情况不同进性用药剂量的调整:(1)如果脑血栓患者的病程3h,对患者使用尿激酶的剂量要严格控制,采用剂量为50万U的尿激酶+100ml的生理盐水,将两组药剂混合后对脑血栓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合理控制输液泵的流速,输液时间为20min。同时,对患者应用川芎嗪药物与甘露醇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2)如果脑血栓患者的病程R3h,采用剂量为100万U的尿激酶+150ml的生理盐水,对脑血栓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合理控制输液泵的流速,输液时间为30min。同时,对患者应用川芎嗪药物与甘露醇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该组43例脑血栓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在对脑血栓患者治疗中,使用低分子肝素对患者进行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0.4ml,注射次数为1次/天,注射周期为7d。最后,根据脑血栓患者的实际情况,对脑血栓患者使用川芎嗪药物与甘露醇进行添加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1.3检验方法:

本研究根据脑血管病治疗标准[2]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作为检验的标准,对两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判定。对脑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判定,具体标准为以下3点:(1)痊愈: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71%~100%,患者病残程度为0级。(2)显效: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51%~70%,患者病残程度为1~3级。(3)无效:脑血栓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50%,患者病残程度为4级。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5.0统计程序,输入各种数据指标,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以X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测,与此同时以t检验数据的计量资料,P

2.结果

根据试验数据显示,在对照组脑血栓患者中,患者痊愈为10例,患者显效为21例,患者无效为12例,该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1%;在观察组患者中,患者痊愈为15例,患者显效为25例,患者无效为3例,该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在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脑血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病症,其具有患者致残率高、患者恢复困难的临床特点[4]。目前,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尿激酶溶栓治疗为主,对患者血液的成分、粘稠度、流速等身体指标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对脑血栓患者起到提升血流状况与缓解双塞情况的作用[5]。

尿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在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激活患者的纤溶酶原,间接地促使纤溶酶原对患者的血栓病症进行溶解,从而达到治愈患者脑血栓疾病的临床效果[6]。同时,尿激酶对恢复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动性、红细胞凝集与降低血小板聚集具有积极的作用[7]。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尿激酶溶栓疗法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能够起到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治愈患者血栓病症的效果,因此具有很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超.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5):75-76.

[2]董艳萍.急性脑血栓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不同用药时间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262-1263.

[3]赫英贤,赵旭娥,徐坤等.急性脑血栓应用尿激酶溶栓疗法不同用药时间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1):21.

[4]申平,李迪,肖翔等.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07(3):84-85.

[5]梁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血栓80例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5):136-137.

急性脑塞的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脑梗塞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而言。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急性进展型脑便塞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我院自2008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56例上述病例其应用疏血通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进展型脑梗塞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符合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头CT排除脑出血的患者。(2)发病72小时内住院的。(3)72小时内都有不同程度病情加重的。(3)未用尿激酶溶栓、近期未应用疏血通的患者。(4)无活动性出血倾向的。(5)治疗前观察血常规,血粘度,凝血正常的情况下。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

1.2治疗方法: (1)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丹参16ml日一次静点疗程10天(2)治疗组:前3天用0.9%氯化钠200~250ml+疏血通10ml日一次静点,后7天用0.9%氯化钠200ml~250ml+疏血通6ml日一次静点,疗程共10-15天。两组一般都给予调整血压,血压控制在170/100mmhg以下,血糖高、调血糖,预防感染,调血脂,营养脑细胞治疗,颅压高、脱水降颅压等对症治疗。

1. 3评定标准:治疗前和治疗后一周神经功能缺损依据爱丁堡-斯那的那维亚评分,结合患者生活状态评分分为:(1)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2)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3)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生活能自理)。(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增加18%以上)。(5)恶 化(功能评分增加18%以上)。以上前三者叫治疗有效。

1. 4实验室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高切),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从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2.2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定量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经疏血通治疗后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有明显的下降

2.3不良反应:用疏血通治疗后未发生一例不良反应。而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患者有3例出现皮疹的不良反应。

3.讨论

脑梗塞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急性进展型脑梗塞的发病率约占全部脑梗塞26~43%,由于该病早期症状相对较轻,很容易被忽视,如果不及时的治疗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加重甚至出现神志不清,严重的死亡。故临床早期治疗甚至超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疏血通主要成份是水蛭、地龙,其主要有效成份为水蛭中水蛭素类和地龙中蚓激酶样作用物质,水蛭素的稳定性能高,在极端的PH和热条件下均能保持活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强的凝血酶抑制剂(2)。经临床及动物试验研究表明有如下作用:(1)抗凝:直接和机体凝血酶结合,抑制凝血酶活性,迅速发挥抗凝作用。(2)促进血栓溶解: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Ⅰ,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tpA)激活纤维蛋白溶酶。(3)抗血小板聚集。(4)细胞保护作用:提供细胞代谢的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原素,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的脑损伤。(3)并从上文可以看出疏血通具用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促进血栓的溶解。

综上所述我院应用疏血通治疗急性进展型脑梗塞并采用三天负荷量的应用在临床上,更好的促进血栓的溶解,以至使阻塞的血管得以疏能,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从而减少了致残率和死亡率,而且安全又有效值得各位同仁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 临床神经病学[M]第一版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