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的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内涵界定

准确把握和界定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有益于对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社会化的理论把握和实践把握。以下是对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社会化内涵界定的理论综述和初步探索。

一、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社会学中的社会化跟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提及的生产社会化、后勤社会化、保障社会化中的社会化不是同一个含义。后者主要是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而社会学所讲的社会化则是指作为个体的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运用了人的“社会化”概念,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用“社会化”来形容群体形成问题。此后,对人的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学本身的重要课题,而且也逐步成为与社会学关联的很多交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如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教育社会学等交叉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的社会化问题。由此,伴随社会学和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定义性理解,如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和美国心理学家G・米德把人的社会化看成是形成和发展有个性的社会人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将其理解为接受、承传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生活的过程;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和T・帕森斯则将其理解为通过角色学习使人更具社会性以实现角色承担的过程;我国社会学家认为它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我国学者杨心恒、宗力、黄育馥等人则将其看成是被社会诱导去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过程。

上述关于人的社会化的定义都没有论及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关系。只将人的社会化看成是个体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和适应社会的过程,忽略了个体因素对自身社会化及对他人社会化的影响;只看到个体可以同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相一致的一面,忽视了个体可以选择、创新、发展社会文化的一面。因此,上述定义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学者指出:“如果认为人的社会化仅仅只是把既定的社会文化、规范、技能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并且只要这个过程顺利完成就会使生物的人成为社会的人,那么这种理解是不完整的。”

事实上,也有不少学者已发现了这些定义的局限性,并力图通过重新界定去克服这些局限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笔者认为是陈录生和王芝云的看法。陈录生认为:“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调适心理、发展和完善个性的目的的过程。”王芝云的看法是:“社会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包括:一是个体加入社会环境、接受社会文化和行为模式的教化、发展自己的个性;二是个体作用于社会、发展社会文化与改造行为模式、变革社会。这就是说,社会化既有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也有个体对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它既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接受现有的社会关系、成为其中一员的过程.也是创造社会文化、改造现有社会关系的过程。”

综合上述,关于人的社会化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所谓人的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再现社会经验,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具体讲,人的社会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通过社会教化和自我内化而习得社会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念和发展个性、完善心理品质,以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传承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二是个人通过能动地释放、外化自己的社会属性、本质力量,积极参与和影响社会生活,创新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因而,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适应社会和参与、影响社会的统一。

在目前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中,还出现了这样的倾向性理解,即认为在以往研究中把社会化的个体视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会使社会化研究难以具有社会意义,由此,认为现在的个体概念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有社会意义的群体和社会单元,像一代人、大学生群体等。显然,这种理解有助人的社会化内涵的界定更趋合理化。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人的社会化问题的讨论是绕不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就人的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而言,不管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传统表述还是更趋合理的现代界定,也不管其在自身的“概念运动”中衍生出的种种定义在表面上看来如何的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把人的社会化看成是人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看成是人从社会中获得社会属性的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所有关于“人的社会化”定义都印证了马克思在1845年提出的对人的社会化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如此,而且所谓更趋合理的概念表述,其合理内核事实上也已存在于马克思的理解中,这集中表现在他于1844年就已提出的观点:“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过“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和定义,但他事实上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在社会中会被一切关联到自己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宗教、血缘等方面的关系)以“综合”、“合力”的形式“社会化”从而获得人的社会属性;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这不仅是他人和社会以“关系介入”、“关系影响”的形式和途径作用于自己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使自己以同样的形式去影响他人和社会并获得新的本质力量;人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实现和外化自己的社会属性都具有能动的特征。

据此,笔者认为马克思才是最早提出人的社会化问题及其本质的人,后人只不过是将这种思想实现概念化并赋予社会化主客体明确的价值意义而已。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化思想仍然是我们理解和研究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基础。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人的社会化”其实是个中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正向社会化也包括负向社会化,这在学理上不存在概念的内在冲突。学者张兴杰从社会化中的“个体能动性”出发也引出了“中性”社会化的概念。他认为“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个体能动性”包含个体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使个体在社会化中“并不一定只接

受为社会所认可的文化,相反,他也有接受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文化的可能”,“社会总是希望他接受和适应前一种文化,但实际上,不少个体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接受后一种文化。由此可见,应该把‘社会化’视为中性概念,也就是说,既存在‘正向社会化’,也存在‘负向社会化’。但马克思之后的国内外学者,大多在定义的表述和解释上把“人的社会化”理解为正向社会化,强调社会化对于个体和社会尤其是对于社会的价值意义,而把负向社会化理解为社会化的障碍。后人这种对负向社会化的概念性排斥倾向虽然在学理上是讲不过去的,但从研究的归宿点而言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所以,笔者认为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化思想去理解上述“人的社会化”含义的现代概括,才能在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上更好地实现本质把握和价值把握的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和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所以,“人的社会化”内涵当然地也寓于“大学生的社会化”的内涵之中。这种“寓于”说明大学生也要承担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人”所要承担的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化任务,从而为我们理解大学生的社会化内涵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框架。但是,这种“寓于”不是“等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显然有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很多人在定义表述中重视不够的地方,或者说在很多定义中表现不明显或不很明显的地方;这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在“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的表述中直接将其中的“人”置换为“大学生”,以此偏于简单的形式直接导出“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表述。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概念把握方式,虽然在理解问题上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却由于忽视或弱化对“具体”的把握,而不能在概念表述中明确“大学生社会化”的特质。显然,要把握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除了要明确其作为一般人社会化的共性外,更需要明确其作为特殊青年群体社会化的个性即特殊性。那么,大学生社会化的特殊性“特”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这种特殊性集中表现在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处于特殊角色的地位:一是社会化的基础特殊;二是社会化的任务特殊;三是社会化的社会期望特殊。大学生首先是从中学生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比较同年龄段的其他青年群体,其首先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拥有作为前期社会化成果的更高的智能基础和知识基础。这不仅造成了他们拥有“大学生”这种有别于其他青年群体的角色身份,而且更主要的是获得了承担更高并带有专业化特征的社会化任务的社会赋予条件和自我胜任条件。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在他们承担和完成这一更高社会化任务的同时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作为青年的知识分子身份和精英群体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对他们成为社会成员的标准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他们将在社会承担角色的责任、能力、意义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正因为大学生这种角色的特殊性,又使他们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除了有一般青年的共性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文化(特别是知识、技能方面>教化、内化的专门性、专业性、高层次性和外化社会属性的高智能性等等。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范文第2篇

一、“天人合一”思想中“和谐思想”的来源

“和谐”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一方面它根基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宇宙观――天人合一。道家以本统末,重视现象背后无形无体的道。在他们看来,道既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又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即一切都来源于道,一切又都统摄于道。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一切自然而然的事物又无不体现为道。因而宇宙万物、矛盾对立的各种事物只有归统于“道”,才能至和不分,至中不偏。道家认为只有这种和谐,才是“至美”、“至乐”,才能进入物我一体的“物化”世界。可以说,与物同化、以天合天是道家和谐观的核心。荀子的“天与人参”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是一脉相通的,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不同表述。早在《礼记》中,中国人就以社会规范的方式提出“草木以时伐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这种宇宙观认为:人是宇宙的诞生物,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效法其规律以求得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达到天人相通、相交、同体、一气、一理、一心的和谐境界。由此可以看到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另一方面,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孔子的“天人合一”命题强调用天意来协调人伦关系,建立稳定协调的社会人伦秩序。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相通,人心是能感通的主题,只要尽心,就能知性,继而知天,就可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相通“的境界。这都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朴素思想。

最后儒家还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和至尊价值,把宇宙整体划分为天、地、人三大因素,其中人“最为天下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比天时、地利更加重要,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儒家、道家的和谐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虽然他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只是一种是低级的“和谐社会”,其不能真正实现,但是从道家及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所初步出来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而不是一种社会阶段,它既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也不是某种社会形态下发展的一个大阶段,而仅仅是一种社会状态。根据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和谐社会”从广义上讲,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着一种协调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几乎包括了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各个环节、各种因素以及各种机制之间的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难以实现。人类其实什么都战胜不了,每一次所谓的征服,都是对自身的一种沉重回戕和削弱,都是一种自虐狂的态度,招损的都是人类自己。因此,要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繁荣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走向人与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必须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睦相处、和谐共进的新型人际关系

这就要求人们诚信、仁爱、宽容,坚持与人为善。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之道,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弘扬诚信美德,仁义相交,坦诚相待,牢固树立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宽容是互相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是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剂,对于人际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善心、同情心,仁爱之心讲究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提倡与人为善,不仅善待他人,同时也善待自己,善待自然万物。这样的仁爱之心是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法宝和精神支柱。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保持内心和谐、身心健康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竞争日益加剧,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呈多样化快速发展趋势,人与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利益要求日益多元化,选择性、自主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要能够善待自己,保持自我处在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健康的状态,坚持淡然,保持心态平和。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发多样的特点,不同阶层、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破坏整个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因此就更要调整好利益关系。一方面要求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公平的竞争机制、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摆正个人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冲突,努力使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共同实现、共同发展。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环境问题还十分严峻,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还很大,人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还不高,人为地破坏动植物资源、破坏植被、破坏耕地的情况还时有发生;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讲综合效益的片面政绩观、发展观仍然存在。注重吸取“天人合一”思想中丰厚的资源,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所追求的终极性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求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大大节约生产中的自然资源消耗,创造更高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为人类探寻发展生产和文明生活所必须的新的自然资源。

无论是和谐社会理论还是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认识,既是我们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也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深入人心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密不可分。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去,我们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惟GDP论“英雄”,一味追求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许多违反自然界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这些急功近利、欲速不达、竭泽而渔的行为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是一种短期效益,不仅不会使经济持久、可持续发展下去,还会给我们、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带来一系列能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所以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

(二)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步凸现,使得竞争异常激烈,甚至残酷无情,各种压力空前加大。人们生活在焦虑、恐惧、紧张、劳累和不安之中。中国古代哲学作为内省的“天人合一”精神境界,对于消解上述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人们内心的痛苦、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人不仅是纯粹的个人,而且是“社会人”,是与他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存在,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社会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社会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社会的利益,那么,社会的和谐就会被破坏,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混乱,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失调,最终结果是不仅损害了他人、社会的利益,同时自身的利益也受到损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要求上合于天,下合自然,在天地间就必然主张人与人的和谐。“人和”思想由来已久,荀子提出了“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的思想,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与此不谋而合。

(三)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自然进程中偶然的产物,也是自然进程殊的产物。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个人的发展来体现,人既生活在社会中,又在超越社会,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最终要通过个人的全面发展得以体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首先对名人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在阐述并综合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个人品牌的研究基础之上,引申出了“名人品牌”的概念,分析名人品牌的价值可以综合运用资产化评价法和社会化评价法来予以评价。

关键词:名人品牌;价值;评价方法

一、引言

2011年7月14日,中国品牌研究院公布了《2011年中国个人品牌价值百强榜》,排在前十位名人的品牌价值都在1亿元上下。中国品牌研究院自2006年以来陆续推出《中国个人品牌价值百强榜》,上榜人物多是运动员、歌星、演员、企业。就拿网球明星李娜来说,2001年夺得法网冠军以后,李娜成功占据了“最具价值的个人品牌”,考虑到2014年再次获得大满贯单打冠军,其个人品牌价值还会再次提升。人们不禁想问:名人品牌的价值是如何评估出来的?

二、名人品牌

(一)定义

名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名人,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高知名度的人,只要在其活动的范围内为人们所熟知,便可称其为名人。狭义上的名人是指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知名人士,比如杨澜、姚明、张艺谋、成龙等。本文研究的名人是指狭义上的,即知名人士。

“个人品牌”作为品牌概念的延伸,近几年被众多学者反复提及。因研究视角的不同,理论界对于个人品牌的定义和理解也不尽相同。麦克纳利和斯皮克(2003)在《个人品牌》一书中提到“个人品牌是他人持有的一种印象或情感,描述了与他人建立某种关系时的全部体验”。国内学者也做过相关的研究,如徐浩然(2008)认为,个人品牌就是以个人为传播载体,具备明显的个性与情感特征,满足公众的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注意力资源,且能快速被社会接受并长期认同。宋新宁(2008)认为,个人品牌体现了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的综合价值,它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一样拥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简单地说,个人品牌就是个人的标签,它代表个人的身份和实力,有着公认的无形价值。

本文认为,名人品牌是指知名的公众人物以自身为传播载体,凭借其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理念和突出的成就,在公众心目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印象和情感,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或审美需求,能被社会广泛接受并长期认同,是可转变成商业价值的一种社会注意力资源。

三、名人品牌的价值

名人品牌的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实际上是商业价值和非商业价值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是指为个人、所在单位或企业乃至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即创富能力。运动员们通过竞技体育来展示自己的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个人和所在俱乐部或者团队创收;演员歌星主持人们通过影视节目和歌曲来带动娱乐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个人、经纪团队和所在文化传媒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企业家们借用知名度来提高个人薪酬,提升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等等,这些都是名人品牌带来经济价值最直观的体现。

(二)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对人和社会的文化生活产生积极意义的属性。名人品牌的精神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名人是价值观念的有力倡导者,他们倡导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是模范作用,名人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广为传颂的奋斗历程,这种拼搏精神鼓舞着晚生后辈们不断奋发图强;最后是经验指导,名人为他们所在的行业甚至整个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后来的年轻人提供宝贵的借鉴。

(三)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指的是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满足他人或社会在物质上、精神上的需要,这些实践活动体现出了其所作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名人品牌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名人们通过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并借助新闻传媒的力量产生的放大效应,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去,为慈善和公益做贡献;另一方面,名人在选择产品做代言时洁身自好,实话实说、诚信不欺。另外,维护社区的团结和稳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名人的社会责任。

四、名人品牌价值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方法

1.资产化评价法

名人品牌价值是名人商业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一项无形资产。根据名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所做的贡献、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用市场经济等标准进行量化的评价,从而使得评价结果更直观、更形象准确、更有实用性。

名人品牌价值的资产化评价,即以名人品牌资产化为目的,评价名人品牌的金融价值,它是对名人品牌资产在某一时点上的价格判断。

2.社会化评价法

名人品牌价值的社会化评价必须选择同一标准、方法、基准日,进行统一的群体评估。评价结果不能直接作为名人品牌资产化的依据,并且只有在用于价值量化比较时才有意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化评价是品牌竞争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如果把名人品牌价值的资产化评价值比作名人品牌的市场价格的话(即名人的身价),那么名人品牌价值的社会化评价就是名人的个人成就和个人影响力给名人品牌带来的附加价值。

(二)两种方法的比较

两种不同评价方法的内涵和评价目的不同,其对名人品牌价值的理解也不同。相应地,它们的评价主体、评价所要考虑重点、评价所需信息、评价体制等也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下面对两种不同名人品牌价值评价方法进行比较。

名人品牌价值资产化评价,主要评价名人品牌的金融价值,它是对名人品牌资产在某一时点上的价格判断,可以为名人代言、品牌维护、资产处置、资金筹措等活动提供依据。名人品牌价值的社会化评价,主要评价名人品牌的市场价值,它是对名人品牌资产所带来的超值创利能力的价格判断。这种评价不能作为名人品牌资产化的依据,但在竞争环境中却是名人品牌成长性、比较优势和顾客忠诚度的反映。这种划分,可以深化对名人品牌价值评价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创新各类评价模型。

五、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名人品牌价值的资产化评价法有着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且方法相对而言比较成熟,虽然资产评价的依据和指标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对名人品牌价值进行量化评估本身就是社会的一种进步。社会化评价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由于评价方法不够透明,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评价方法存在一些问题,目前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将这两种评价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凯文・莱恩・凯勒著. 李乃和, 邹琦等译. 战略品牌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戴维・麦克纳利, 卡尔・D・斯皮克著. 赵恒译. 个人品牌[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3.

[3]费远强, 周爱梅. 如何打造个人品牌[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4(4)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创先争优带动企业、个人的快速进步

(一)加强个人素质的提升

加强对创先争优实施力度,将个人的力量不断进行突出,使个人能够在集体中的作用不断加深,使个人能够不断增强自信心,也能够感染到其他人,在积极的竞争环境中不断迈向更高的一个台阶。技术人才的全面发展是带动企业在各方面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将个人的进步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将企业中派发的工作真正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做,着重对个人素质进行培养,使个人能够勇于承担较大的责任,把集体荣誉放在第一位来抓,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在进行实际的演练中,福州聚春园集团在进行新一轮企业提升规划中,将“争创文明技术标兵”一项进行了大力施展,将各个企业的技术、效率、纪律等进行实际竞争演练,尤其是对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创先争优”进行了渗透,将技术与素质进行结合施展,使技术标兵能够拥有能先进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工作的顺利实施

要想带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就必须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需要对创新工作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提升,带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加强个人素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企业认识到整体性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改革,不断将较新型的思路与想法突出出来,加强对企业利益的重要性的认识,使自己的工作能够带动企业的进步。在福州聚春园集团的发展历程中,集团将酒店、餐饮、温泉洗浴等主业进行灵活的发展管理,真正将内部的员工积极性进行了调动,并进行了员工之间的技术项目的比赛,使员工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不断促进自我价值实践的利用,将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不断的培养提升,并对具体工作进行渗透,使细节性的东西能够不断创新,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同时,将各方面的建设都进行了创新的发展,把聚春园品牌内涵真正充分地展示给了消费者,并得到了较广泛的响应,使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大形势下不断前进。

二、创先争优带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竞争力就是生产力

采取创先争优的理念进行思想教育,真正使企业、个人在生产工作中得到提升,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新风气,将其中的一些较为突出的竞争力进行不断的呈现,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将企业、组织内部的文明风气带动起来,使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之都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竞争力。竞争力使得人们在生产、建设工作过程中,不断进行个人素质与技术的提升,同时不断影响其他人,使企业整体能够得到进步。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建设提升过程中,把握重点事项进行改革创新,将系统性的东西进行竞争训练,使员工思想水平不断提升,才能真正将生产经济进行提升。这样,企业的经济提升了,思想教育得到了有效渗透,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力加深了,在进行企业间的竞争过程中,社会整体文明建设也得到了提高,使我国经济发展真正拥有了思想政治建设来做基础。

(二)以人为本,共创辉煌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创新改革,就是要把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系统的规划,将文明建设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中去,加深对个人思想政治建设具体情况的了解,不断解决个人思想与生活问题,使每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不断创造更高的记录,将个人奋斗目标进行完善提升,使企业中的凝聚力不断加强,才能帮助企业进行整体性的提升。比如,在企业内部进行周期性的文明员工的选举,将选举出的个人的思想创新性的重点内容进行呈现,使其他员工能够看到榜样的力量,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将个人问题对企业高层展现出来,企业高层在认识到差异性之后,实施创新性的能力渗透工作的培养,帮助每位员工解决好个人问题。

(三)经济实力的比拼

进行企业的创新思想的改革,不断突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使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将重点注意事项进行优化改革,使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将企业自身经济发展与社会大环境下的经济发展相统一,使企业间的经济竞争力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强化企业主导产业的重要作用,将创新思想政治的建设与社会正气力量想结合。在企业内部,加强对违法乱纪现象的打击力度,使企业的发展能够稳步进行,加强对企业的整体经济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性,将社会的思想力量渗透到企业管理中来,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经济建设核心进行不断突出。

三、社会中创先争优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的思想提升带动社会正义风气的进步

将创先争优运用到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建设中来,保证人民群众在进行日常的工作、生活过程中,能够将社会的整体思想进步当成是自己的事来做,将环境中的个人感染力进行加固,社会环境再反过来对人民群众进行熏陶。比如,在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带动下,进行创先争优思想的宣传,将各个区域中存在的重点思想问题进行呈现,把握更加灵活的思想建设方式,以亲切的态度面对大众,真正将思想的宣传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改革进行“知行合一”的工作实施。这样就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创先争优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加入到思想政治的建设中来,为弘扬正气、提升个人素质打下较好的基础,使社会中的整体思想建设能够随着争先创优人群的增多而随之进步。

(二)人民政府的思想提升带动社会发展

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实践教学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由之路。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举措,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对大学生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实施创新教学的目标

大学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立刻让学生立刻具有创造发明的能力,而是培养他们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消除他们对创新的神秘感,帮助同学们养成创新的习惯,以便日后有能力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针对大学生低年级同学,学校各级教学单位有责任,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让大学生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维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从创新的角度正确认识实践教学

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注重实践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有普通劳动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研究项目实践、工程训练实践、社会调研实践等。学校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了解知识,进而探索与发现新的知识。

1.普通劳动实践。普通劳动看起来很简单容易,但它对人的一生影响是最基本的 最深远的,对人的成才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影响人类生活的创新发明都是在普通的劳动中得到启发。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就非常重视家务劳动,他把下厨看成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2.教学实验实践。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各种实验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实验中,除了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外,还要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以便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大学正积极倡导减少验证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甚至提倡学生自自主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这些新型的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3.工程训练实践。工程训练实践是目前我国理工科大学非常重视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已经将常规的金工实习转化成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工程训练,学生在工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操作一系列的机器设备,除了可以学习各种工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外,还可万一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增强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工程训练实践是一项包含知识、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实践。

4.社会调研实践。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方式和渠道很多,通过社会调研实践,可以强化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社会的关联度,从而增强个体对家庭、 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所不可却少的。此外,有机会的话 要多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只有深入进去做一件事,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自己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使学生有创造性,只靠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必须重视实践。使学生在不段的学习和实践中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实践也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 才充满永恒的生命力,实践还是创新最重要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才能发展真知。

三、创新实践教学的方法

1.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的过分依赖。所以,高校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各项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 “授之以渔“,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此基础上,要大胆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2.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不是单纯的金工实习场地、也不是到单纯的实验室,它以大工程背景为导向,以机、电、控制、信息、,硬件与软间有机结合,集中了相关工种先进设备和仪器的综合性一个场所,是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产品的一个场地,学生由单一的技术技能训练转向技术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想起来很简单的问题, 自己动手做起来并不容易,实践是创新最重要的源泉,通过这么一个平台,叫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创新基地是学生展现自我创新理念的一个平台。

3.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实施综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