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洪涝灾害评估

洪涝灾害评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洪涝灾害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洪涝灾害评估

洪涝灾害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城市化指标 洪涝灾害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城市化过程中改变了城市的地貌,改变了城市排水环境,使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增加。同时,由于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城市在发生洪涝灾害时的损失大大增加。为了更好的衡量不同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发生洪涝灾害的几率和受灾情况的严重性,分析城市化指标,建立评价系统。

1 城市化程度的一般评价办法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发生变迁的自然历史过程[1]。要客观地反映城市化的进程,就必须综合反映城市化引起的上述变迁过程。为分析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化程度的关系,卓敏[2]提议城市化程度为:

X =x1·x2·x3·x4(1)

式中:X——城市化程度;

x1——城市非农业人口/万人,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大小;

x2——人口城市化水平,即非农业人口/总人口,反映了人类居住方式的变迁过程;

x3——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代表城市服务设施水平[2],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

x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代表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反映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迁过程。

此类城市化进程的评价方式只考虑了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适用于研究城市遭遇洪涝灾害的风险。通过研究城市化各指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城市遭洪涝灾害风险的研究做参考。

2 城市化各指标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与以下因素有关。

2.1 常住人口P和人口密度xP

对于人口,城市常住人口比非农业人口更能反映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在受灾的时候更不容易疏散,城市受灾人口、经济损失都往往更大。

2.2 城市面积F和城市绿化覆盖率xF

城市面积越大,城市在遭遇强降雨时排水系统的流域面积更大,更容易受灾。城市绿化覆盖率越大,则径流系数越小,流入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水量更小,受灾可能性更小。

2.3 城市市政建设水平S

城市市政建设中,城市排水管长度L一定程度可以反应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劣,在衡量城市受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价中,可以采用单位面积城市排水管长度来衡量城市市政设施水平的高低。即。

2.4 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J

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更大。选用城市的第三产业总值来衡量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3城市化程度指标的衡量

通过对以上城市化指标的分析,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将城市化指标用以下参数方程式表示。

(1)

其中——城市化程度指标

——权重系数。

——城市市区总人口/100万人

——城市市区人口密度/(1000人/平方公里)

——市区城市土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

——市区绿化覆盖率(%)。

——{第三产业总值/1000亿元}0.5

——单位面积城市排水管长度(km/平方公里)

4城市化程度方程的应用

以浙江杭州市为例,根据杭州市统计年鉴[3]数据,2010年末市区常住人口434.82万人,则=4.35。市区人口密度为1417人/平方公里,则=1.42。市区土地面积为3068平方公里,则=3.07,绿化覆盖率为39.95%。第三产业总值为2896.69亿元,则=1.70。排水管道长度为3904km,则S=3904/3068=1.27。令,则计算出杭州市的城市化水平为

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4]数据,2010年末常住人口1961.9万人,则=19.62。市区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公里,则=1.20。市区土地面积为16410.54平方公里,则=16.4,绿化覆盖率为45%。第三产业总值为10600.8亿元,则=3.26。排水管道长度为10172km,则S=10172/16410.54=0.62。令,则计算出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为

通过对北京市和杭州市的城市化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北京市的城市化程度比杭州的城市化程度高,在遭遇洪涝灾害时可能后果更为严重。

5 小结

对于不同的城市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衡量城市化进程,此方法可以为研究城市受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城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还与城市的设计暴雨强度和所遭受的暴雨重现期密切相关,也与城市防洪标准及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重现期等因素有关。应结合这些相关因素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2

卓敏,俞亭超,严建明. 城市用水量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探讨 [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8:31-33

杭州市统计局. 2011杭州统计年鉴[M],2011.

北京市统计局. 2011杭州统计年鉴[M],2011.

洪涝灾害评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防洪减灾;传统方法;高新技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资产不断增加,即使发生同等规模的洪水,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不断增加。因此,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是防洪减灾的主要目标。自从工业化以来,治河手段迅速提高,对洪水的调控能力显著增长,曾一度助长人们战胜一切洪水“人定胜天”的信心。但是当美国所兴建的水库库容相当于多年平均年迳流总量的60%的时候,水灾损失却依旧在不断增长。反思之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必须努力适应自然,因为人类已经认识到,自己不能也不需要控制所有的洪水,但可以采取控制措施,也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今这一认识又转而成为世界治水的主流派,被各国普遍接受。当然各国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状况也差异较大,在具体实施方面,又有各不相同的办法。

一 社会化防洪减灾体系之构想

1、提高工程防洪标准

(1)尽先安排经过论证的重要控制性水库建设和病险库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对削减洪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设想,在今后50年内全国水库总库容增加到1万亿立方米,达到可调蓄50%径流总量的目标是需要的。水库除调洪外,还有发电、灌溉、供水等多种效益,在水库上投资可谓一举多得。

(2)加固加高现有堤防。我国江河堤防绝大多数是土堤,是精华地区的防洪安全屏障,是防洪的重点工程手段。

(3)蓄滞洪区的运用和管理。垒国防洪规划确定100座蓄滞洪区,颁发了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但地方从发展经济出发,并未强调对蓄滞洪区的人口和经济实施必要的控制,以致有蓄滞洪区而难以启用。蓄滞洪区削减洪峰比临时决口的功效成倍增加,损失成倍减少,甚至在发达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防洪手段,因此,必须在强化管理和研究适当的开发方式方面下功夫。由于我国的江河洪水变幅较大,因此,蓄滞洪区在防洪工程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防汛抢险实用技术现代化研究‘98洪水显示出部队在抢险中的重大作用。而对于一般汛情,地方抢险突击队的组织和培训是必要的。但是堤防战线长,现场交通、电力条件差,普遍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困难,‘98抢险主要还是应用传统技术。因此,总结传统技术,同时应用现代设备、材料、工艺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捷径之一。

(5)城市防洪中的雨洪排泄和利用。随着城市人口的聚集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不透水地面使水灾损失急剧增加。为改善城市防洪排水条件并结合水资源利用,应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将城市绿地高程降至下水道进水口以下,对于排洪和储蓄地下水有显著的效果。

2、调整社会以适应自然的减灾措施

这是针对洪水灾害社会属性的减灾对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加强环境建设发展与增长不能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加强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不单是防洪的需要,也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中国大陆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基本保障。

(2)预留洪水的容身之地,退田还湖,湿地保护。实施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妥善安置,因此必须科学地论证,细致地安排。适度退田应有标准,例如:以农田丰歉为准,近10年中有一半以上年份遭灾者还湖;以综合效益为准;以是否妨碍行洪为准;以湖泊淤积趋势为准等。但最重要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必须以全局利益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3)加强法制建设以规范垒社会共同承担防洪义务。由于洪水灾害影响巨大,牵涉不同地区的安全和利益,有些防碍和削弱防洪运用的因素是水利建设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需要部门之间的配合,地区间的协调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因此尤其需要以法来统一协调各方权益和维护整体利益。在减灾社会化的推行中,需要依法办事。

(4)改进科学决策历史表明,治水方略的得失与资金投入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而决策的科学化对治水成败更有广泛的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方针、政策和法规方面系统的宏观研究。事实上,作为科学决策基础的宏观方针政策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防洪减灾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防洪工程标准还不能一时达到较高标准,因此通过非工程措施达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更属必要。随着现代通讯、计算机、风险管理等新技术,新理论的出现,在防洪减灾中也出现了全新的技术方法。在这一领域我国尚处于较落后的局面。因此,通过该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可大大提高我国防洪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投资少而效益大。

1、洪涝灾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应用3 s技术对洪涝灾害发生后的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遥感监测淹没范围的变化过程,利用地面灾区淹没水深测量及卫星定位系统辅助遥感监测,再利用gis技术对大范围洪涝灾害实现用多媒体技术生动表现,提供洪涝灾害信息服务。

2、农业地区洪涝灾害减产幅度遥感评估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将成为十分敏感的问题。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多层次分析,在对洪涝灾害进行动态监测的同时,判断灾后灾区粮食减产的幅度以利正确制定全国粮食供应计划。

3、洪涝灾害信息社会服务技术

洪涝灾害信息及其空间分布用gis及多媒体技术可为社会交通、旅游、商业、企业等各部门提供通俗、生动、直观的信息服务。有关水情,灾情、预报、预警等各种信息按不同行业的需求,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服务。由信息中心统一加工后,通过网络系统供用户使用。通过及时、完善的社会信息服务,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主动减灾行动,减少社会洪涝灾害损失。

4、流域产汇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目前流域的产汇流模型种类繁多,多有其限定的适用范围,如选用不当,则造成洪水预报的重大误差。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输入流域代表单元的降雨信息,可直接预测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对有较长系列观测资料的流域,可实现较高的精度。

5、复杂河道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开发

对复杂的河道,如网状河道、多沙河流、或改修河道,用一般水文预报方法难以准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适应新环境较快,经3—5年试用调整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洪涝灾害评估范文第3篇

一、洪涝灾害情况

经统计,受持续暴雨影响,截至8月25日,洪涝灾害造成我县5个乡镇18个村受灾,受灾贫困户户数118户、257人,因灾纳入边缘户1个乡镇1户4人,紧急转移安置人数1个乡镇1户2人,因灾造生危房1个乡镇2户5人,因灾造成农作物受损5.28公顷,其中绝产2.33公顷,因灾造成损失牲畜629头,本次灾害造成我县经济损失48.33万元。

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分析

(一)对贫困户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作物受灾。洪涝灾害对贫困户收入影响最直接体现在农作物受灾减产、绝产,家庭生产经营性收入受到影响。二是务工收入减少。据统计目前无外出贫困劳动力返乡回流现象,但不排除后期因生产恢复、房屋修缮等因素出现返乡回流导致务工收入减少。

(二)对贫困户住房安全的影响。就贫困户受灾整体来看,由于全县大力实施农房新建改造,贫困户住房因洪涝灾害受损情况较轻。但存在因持续降雨导致贫困户房屋存在跑风漏雨,新的地质灾害隐患影响住房安全保障等现象,已用投亲靠友、集中安置等方式临时解决住房安全保障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扎实开展全覆盖灾情核查。一是组织帮扶力量入户走访全覆盖核查,重点贫困户灾后“一超六有”达标情况进行再评估,认真排查核实贫困户受灾情况,并对标落实帮扶措施。二是开展专项排查。组织文旅、电力、通讯等相关行业部门,对贫困户用电安全、广播电视情况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确保贫困户用电安全,广播电视正常。

(二)对标开展返贫、致贫识别。对符合监测户和边缘户标准的受灾对象,按照相关程序开展识别工作并及时纳入监测户和边缘户管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不返贫不致贫。

(三)集中力量补齐收入短板。根据受灾情况,一是采取积极落实临时救助的方式,解决受灾群众当前困难。二是采取低保措施,确保收入稳定达标。三是积极拓展就业岗位,落实务工就业,确保收入来源稳定。四是对农业受灾严重的,采取“补种补栏”的方式,发展秋季作物、秋菜、短期经济作物和养殖小家禽等方式,保障农业生产,提高产业收入。

(四)及时排除房屋隐患。一是按照“危房不住人,人不住危房”标准,对不影响安全的住房,及时组织修缮;对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落实建房政策,9月底前完成重建。二是对危房和处于地灾点的,通过集中安置、投亲靠友等措施保障住房安全。

洪涝灾害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肥市;一季稻;农业气象灾害;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59-02

合肥市地处江淮腹地,海拔高差平均只有2~4m,是长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总体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我国著名的水稻种植区,属于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合肥市是安徽省农业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光照、温度、水分、风等气象要素是农作物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必需因子,不同作物对不同气象要素的适应性不同,当气象要素的变化适合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时,可以看作是农业气候资源,当气象要素的变化超越作物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时,就成为胁迫,当胁迫严重到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时,就成为农业气象灾害[1]。农业气象灾害是合肥市一季稻生产过程中,对中后期产量造成危害和损失的重要因素。合肥市下辖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长丰县和巢湖市。从农业气候资源角度来讲,雨热同季,适宜水稻种植,因此4县1市均是重要的稻米产区。此外,小行政地域内,地貌多样,平原为主,兼具丘陵和湿地。优良的地理条件,导致一季稻成为合肥粮棉油作物中占比最大的农作物。近几年一季稻总产量相对稳定,个别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年份,产量波动明显。

1 合肥地区一季稻生产易受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分析

合肥地区属于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一年四季均有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但总的来说,能够造成对一季稻生产形成危害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苗期连阴雨、移栽后干旱、分蘖拔节期洪涝、抽穗灌浆期高温热害以及成熟、收获期的连阴雨、台风等。不同的生育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都有评估指标与措施[2]。而从生产实际角度来看,合肥地区对一季稻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尤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农业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合肥一季稻生产造成了不利影响。

1.1 苗期连阴雨灾害的分析 合肥地区一季稻播种通常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传统一季稻播种通常是在保证达到水稻播种的最低农业气象指标时进行[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随着经济发展,有些农户为了方便外出务工,总是提前或就便播种。这容易导致一季稻播种出苗后,遇到4月中下旬的连阴雨天气并伴随低温,导致僵苗不发、低温冷害,轻则发育迟缓,重则烂秧。

1.2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合肥市是典型的江淮地貌,大的区域内总体地势平缓,但小行政区域内地形复杂。平原、丘陵等各类地形都有分布。地势总体平缓,南部多平原,北部是丘陵和低矮山地。合肥夹在淮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之间,中间还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巢湖,理论上水源充足,但实际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易涝。最近几年时常出现干旱天气。干旱对一季稻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初夏旱影响一季稻及时移栽;伏旱影响拔节孕穗;秋旱影响扬花和灌浆成熟。近10a来一季稻典型干旱年份为1992年、1994年和2000年等。研究表明,合肥地区8月上中旬一季稻抽穗扬花时,如发生中等程度的干旱会减产5%~10%,严重干旱时减产10%~20%或以上[1]。

1.3 洪涝灾害的分析 合肥市一季稻受洪涝灾害的影响,多是梅雨季节汛期内短时强降水的影响或台风带来的强降水。由于时间短、强度大、排涝不及时导致,并与地形地貌关系很大。合肥市南部河网密集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短时强降水后,洪水聚集,容易导致水位迅速升高,排水不畅;或者水系水位高,短时间洪水难以排出,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一季稻,还可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合肥地区一季稻影响不是很多,夏季雨水偏多或者特多,会形成洪涝灾害淹没稻田。比如2016年6月30日开始,合肥地区出现连续多日的强降水导致的洪涝灾害就是明显的例子。持续降水,大部分农田被淹没,同时光照不足,一季稻光合作用受阻,干物质积累减少;持续多雨天气还会使温度明显偏低形成凉夏,使得一季稻发育受影响,最终对产量的影响很大。而洪水淹没多日的受灾田块,常常水退后植株枯死,造成绝收。

1.4 高温热害影响分析 合肥地区一季稻抽穗灌浆多处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时合肥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盛夏高温季节。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显现[4],因而一季稻生产经常受到高温热害影响。高温对水稻植株的损害与水稻的生育时期、高温的强度、持续时间、高温期间夜间最低温度高低关系密切。随着新品种的推广,不耐高温品种减少。近年来,合肥偶尔出现局部地块发生高温热害。高温危害的敏感期为水稻盛花期。盛花期前或盛花期后影响较轻,应引导农民改变种植习惯,适当防御。

1.5 收获期连阴雨 从统计数据看,收获期合肥地区发生连阴雨灾害的频率低于江南而高于淮河以北。一季稻收获期集中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在此期间,江淮地区总体来说多处于秋高气爽,多云为主天气,但也时常受台风影响,或大的环流形势导致的秋季连阴雨出现。如台风影响,容易造成成熟水稻倒伏不易收割,而连阴雨出现时,极易造成成熟稻穗发芽、病变或霉坏,造成成熟水稻的减产。

2 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合肥市一季稻产量的危害

2.1 干旱对合肥一季稻及其他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合肥市农业生产,一季稻和小麦、油菜等对水源,尤其是灌溉水源的需求一直都是十分迫切的。灌溉水源的a充,基本依赖自然降水。合肥市农业生产总体而言,抵御干旱能力还比较脆弱。对于近年频繁出现的干旱天气,只能通过诸如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影响不明显,合肥多种植冬小麦,头年秋季播种,油菜春季基本发棵,扎根稳固。总体地下水位较高,保证作物水分供应。伏秋旱影响显著,在地旱粮作物多处于需水关键期,如出现伏秋连旱,旱粮减产一般都在30%~50%,甚至更多。部分地区农村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导致全部靠自然降水来满足水稻生产用水所需。目前抵御干旱是合肥尤其是合肥以北江淮分水岭等地域近年面临的一个严重的课题。

2.2 连阴雨及洪涝对一季稻产量的影响 根据连阴雨出现时间及一季稻生育期重叠综合考虑,连阴雨主要危害一季稻早播苗及后期成熟收获。苗期容易导致烂秧,收获期导致收获困难,甚至减产。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农作物死亡。对于一季稻来说,虽然是水生作物,但是过长时间的水淹也是致命的。对于合肥市乃至江淮地区,发生洪涝几率较大的通常也是梅汛期。此时期,一季稻多处于分蘖拔节,一旦受淹,短时间无法排水,会造成植株缺氧,即使水退后仍会导致植株死亡,绝收。

2.3 高温热害的影响 高温热害导致一季稻难以抽穗或者“花而不实”,失去活力,无法受粉,影响产量。近年来一季稻高温热害问题日益突出。合肥地区常常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正处于抽穗扬花盛期的一季稻严重受害。个别年份结实率下降10%~50%,稻谷减产明显。一季稻受害表现为最后3片功能叶早衰发黄,颖壳不闭合、畸形或炸裂,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空瘦粒增加。高温对一季稻的影响是持续时间和高温强度的共同作用结果。从生育期叠合角度看,影响最显著的是孕穗期,其次是幼穗分化期,再次是抽穗灌浆期。

3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防建议

从合肥市一季稻生育过程来看,结合江淮地区天气形势特征,一季稻主要受干旱、洪涝、高温热害及连阴雨等几种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而干旱、高温热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可以算上是影响合肥市一季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及连阴雨等具有随机性,但都与大尺度天气形势密切相关。

在现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如何趋利弊害,科学规避气象灾害,是当前合肥市一季稻生产与农业结构转化调整需考虑的重要问题。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考虑已有研究成果[5-6],建议政府在一季稻种植方面,注重调整水稻生产面积与区域布局。根据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特征,加强灾害的科研和预防工作。提高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其中准确及时的预报和服务是关键。同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江淮地貌复杂,气候条件多样,气象灾害对一季稻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一季稻不同发育时期的影响程度不同,要区别对待。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于波.2013.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2]高庆华,马宗晋,等,2007.自然灾害评估[M].北京:气象出版社.

[3]许昌觯2004.农业气象指标大全[M].北京:气象出版社.

[4]高素华,王培娟,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及对水稻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5]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吃趾Ψ缦涨划及承载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130-136.

洪涝灾害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种植业保险 风险区划 保险区划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的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区各种类的农业保险政策就要有所区别。作为政策性保险的一部分,种植业保险在最大程度的保护种植户的利益的同时,又要兼顾平衡,对于不同的投保标的制定相应的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对于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开始重视起来,各省份也纷纷响应。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势在必行。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种植业保险的区域性划分,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由于各种因素对农业保险费率的影响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以风险因素为主要划分依据进行研究,这更便于分析问题。我们选取了洪涝、干旱为主要灾害并辅以数据分析,说明种植业保险区域化的推广价值。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地区,是中国种植业大省,有着很悠久的种植历史。长江与淮河横穿过境,并将全省划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地区。省内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不同,使得种植业的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淮北地区主要盛产小麦、大豆和棉花等作物。皖中平原则是以其地理特点而被誉为“鱼米之乡”。中部地区农产品也极其丰富,其中以稻谷、小麦、棉花为主。

从气候角度来看,全省常年气温比较温和,阳光雨水也极其的丰富,这种气候使得各种农作物有了一个利于生长的有利环境。但由于处于中纬度地带,天气变化十分多样,且地形地势变化明显,经常受到来自四周冷暖气流的影响,因而常有暴雨、大风以及少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经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例如,六、七月份时,省内正值梅雨季节,也是洪涝灾害高发时节。这些无法预测的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风险等级区划

(一)洪涝

洪涝灾害的形成是很多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长生的结果,这其中就包括气象、地势条件等自然致灾因素,也包括受灾区的经济水平、抗灾能力等社会经济因子。由于各地各种因素作用大小不同,各地的风险等级也就不同,损失大小也就有所区别。在实务中计算洪涝灾害损失等级时,往往是根据不同因子致损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从而实现风险的分级。确定不同因子所占的风险比重的大小,对于保险实务中区域划分是有很好的实际指导作用,可以很直观地对风险大小做出初步判定,有利于保险区域划分顺利进行。根据权重并结合实际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对各区域风险进行划分,画出风险分布图。

为此,我们查找了安徽省历年的洪涝灾害损失情况的资料,由风险分布图总结了以下结论:洪涝灾害重灾区重要分布于淮北平原以及极少部分皖中地带,而江南区域大都是轻灾区和软轻灾区。其实,在看待这个结论时,要联系这些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我们都知道,南方虽然年平均降水量较北方高一些,但由于其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和茶叶等这些需水量大的作物为主,因此,南方地区的灾害等级比较低一些,这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洪涝灾害等级时,不能仅从降水量单一因素分析,要结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求一个加权平均数。根据洪灾区域分布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把安徽省划分为几个区域,从而,对种植业保险政策做出更加合理的区划。

(二)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我们参考了《气象干旱等级》中干旱的分级标准,它将干旱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以及特旱五个等级,且据此划分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五个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得出的。但就本次调查来看,由于这种方法计算量过于复杂,我们在进行干旱等级分析时,可以采取对一段时期内降水量低于某个值时的天数进行加总求平均,把干旱总天数作为划分因素,进而根据不同的干旱总天数,形成几条干旱风险等水平线,在同一干旱等水平线上的区域的风险等级相同。据此就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区域性划分。根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干旱程度是呈现由北到南逐步递减的态势,南北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尤为突出,通常重灾区主要分布于皖北地区,而皖南主要为轻灾区,从安徽省历年的重大旱灾的重灾区分布情况我们能更好的看出这种差异情况。以2008年安徽省特大干旱为例,主要干旱区分布在淮北、阜阳、蚌埠以及亳州四市。其中皖北农业大市阜阳市累计降雨量9mm,各种农作物损失严重,小麦的受旱程度之深、面积之广,历年罕见,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遭受重大损失。而与此相对的南方地区受灾面积就相对较少,损失也相对较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南北地理环境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以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南北种植业由于环境的不同有很明显的区域分划。各地区风险程度的不同对于种植业区域性划分的推广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就可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区域型保险政策,从而更好地保障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三、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的对策

(一)推行种植业保险费率区域化

在各类保险中,费率的大小都是以风险的大小以及保险标的种类确定的,不同的风险程度就对应于不同的保险费率。因此在种植业保险区划中,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费率标准,从而实现保险的区域性划分。第一,根据风险分布不同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上面对安徽省洪涝与干旱灾害的分析,可以把灾情等级的分布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各区域中风险等级相似,据此制定费率。如以洪涝灾害为例,就可以把全省划分为三个区域:皖北、皖中和皖南。皖北地区由于其风险等级较高,就可以制定高费率,而皖南就相对较低的费率。第二,根据农作物分布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安徽省种植业种类也是存在区域性差异的,皖北地区以大豆、小麦等作物为主,皖南则以稻谷、茶叶为主,这就为区域划分提供了先天条件。不同作物对风险灾害的反应不同,以水稻和小麦为例,这两种作物在相同的干旱等级下损失大小就存在差异,水稻的损失就明显高于小麦。因此在制定费率时考虑到种植物种类的差异,对于不同风险下不同的作物制定不同的费率是必要的。当然,由于农业保险本身扶持农业发展的性质,这里的“高费率”就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概念。其根本作用还是在损失补偿中实现一个均衡,从而实现对重灾多补,轻灾相对少补的目的。

(二)推行种植业保险政策区域化

种植业保险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农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种植业保险政策时,就要做到更好地利于种植业发展。这就要求制定一些补贴政策时,对于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第一,对于风险发生较为频繁或者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的政策性补贴就要高一些,而风险相对小的地区政策性补贴也相对少一点。第二,种植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因此在进行政策性补贴时,可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行划分。财政收入高的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时占有相对高的比重。反之,则主要由中央政府进行拨款补贴。

(三)推行种植业保险险种区域化

在种植业保险实务中,一般根据风险种类的不同,推出了不同的保险险种,例如自然灾害损失险,病虫害损失险等。以自然灾害损失险为例,由于各地区风险的种类差异以及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大小不同,各地区对保险险种的需求也就不同。如果保险公司是全省范围内推行这种保险,可能就有部分地区对它并没有需求,这就会导致种植业保险的防损效率低。针对于一种风险的保险险种也就随之产了需求区域性划分,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推行保险险种时实行区域化。从而更好地保障种植户的切实利益,同时减少保险公司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郭迎春,闫宜玲,王卫,等.农业自然风险评估及区域农业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1998(02).

[2]张友祥,金少怀.区域划分经营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纵横,2008(09).

[3]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