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私密性、区隔性、奢华性正疯狂的向农村漫延,受此影响,农村社区景观正逐渐失去乡土性。农村社区景观设计可以复制城市社区景观中适应农村生活的部分,但是社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不能复制。中国社会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城市和农村间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差异较大的生活方式,为弥合城乡生活的差异性,政府从公共政策的视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景观是建立在生态、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乡土景观设计,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

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正从“空间论”向“生态论”转变,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创新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乡土景观是适应地域特色的、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有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其应用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积淀形成的,是农业生活的缩影,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根据我国的地域特征和分类标准,农村社区类型繁多,不过其共同的图景是乡土底色下亲情纽带链接成的家庭单位。景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所形成的的综合体。当其和农村社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含义更难以界定,既可以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进行概述,亦可以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概述。本文从农村场域的视角把农村社区景观定义为:农村场域为核心依托,生存功能为核心表现,借助地形、建筑、植被、民风民俗等要素形成的聚落景观。农村社区景观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是乡居文化的延续,也是农民生活变迁的缩影。正如《欧洲景观公约》所言“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有别于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景观是一个人与自然动态互构的图景,而不是人们矫揉造作的规划设计,是在将场地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艺术性设计手法、技术创新等手段来进而延续人们的生存景观、修复人对自然的破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弃功能重形式、弃艺术重技术、弃生态重奢华。农村社区景观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1.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设计结合自然”是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转折,也是景观规划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景观设计师们还未正面应对时,建筑师伊恩・麦克哈格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地观点。通过多案例和多项目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景观设计所运用的生态规划应该包括物质的、生态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综合,推行规划设计协同人类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这也意味着景观规划应服从人类社会的生态化进程,这与我们当前建设生态社会的目标相吻合。

2.设计结合自然之框架

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念旨在遵循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首先应对农村社区得地形地貌、人文风俗、生产生活现状等科学、严谨的调研分析。其次,应充分利用创新性的设计手法,与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设计出适应性强、居民满意度高的景观作品。尽可能参考本土居民的意见,满足他们对乡土情节的需求。设计中充分利用创新设计手法,力求通过设计实现社区景观客观、科学的协调统一。这正是伊恩・麦克哈格所提倡的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景观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

设计结合自然之策略

1.尊重自然,再现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地域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相对融合,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积累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劳动协作的产物。因此,在农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自然、尊重地域特色、回归乡土设计和田的设计,如根据地形地貌进行社区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物种、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等,既可以体现地域特色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纵观中外景观设计的发展,乡土景观始终是设计师的主笔,在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作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如19世纪的美国,乡土设计兴起,设计师利用地形、植被、文化等要素设计出了手工、本土、自然的乡土景观作品。乡土景观项目的设计过程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通过场地的综合设计温柔的触及自然,利用乡土植被和乡土符号的手法表现,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形成田园风格[5]。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优秀的乡土景观作品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策略的表现,也是当前景观设计的趋势。

2.道法自然,修复生态家园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的观点贯穿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融入自然、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盲目的崇洋使乡土景观被异化。生态结合自然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不仅要顺应、保护自然,还要修复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社区景观既能延续历史记忆,又能改善景观空间、恢复生态,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既是道法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归宿。

3.兼容并包,满足乡土需求

“融汇中西,通变古今”的设计思路推动了农村社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创新空间,提升了中国景观艺术的设计水平。设计结合自然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一方面应继承乡土文化,融合地域性特征,并顺应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应吸收最新的艺术和技术成果,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村社区景观的良性发展。这种兼容并包的设计策略既有利于实现“古为今用”,又可以将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的目标。

结语

景观是生活中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探寻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他资源以获得可持续的生活的实践”。在生态视角下,农村社区景观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为居民营造“天人合一”的居住景观,再现新农村的田园美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低碳 城市景观 设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38

1. 低碳语境简述

低碳,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是一定意义上通过减少碳排放为途径的环保。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口规模、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 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相应的兴起,为解决全球危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由此,“低碳”作为极富社会价值的观念,成为了全球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

2. 低碳理念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高效的自我修复系统,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

而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方案打着“低碳”的标签,事实上并不低碳。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一股城市绿化“草坪热”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为了跟随潮流,许多城市砍掉原有枝繁茂密的大树,用大面积的草坪取而代之。在西北一些严重干旱的城市,设计师为了达到奢华的视觉景观效果,不惜建大面积的水景设施。这些形式作品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碳的排放和自然修复功能的退化。

2.2人性化的设计

当代城市景观其本质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是使用的艺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

我国的山水画论中言“心无水则不活”,可见在整个自然景观要素中,水景设计的重要。在低碳语境下,水景设计除了考虑效果上的营造,还应该因地制宜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在地址的选择上,就应该依据地势特色、水源环境来设计水景,创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优雅的景观环境。

2.3生态型的设计

西蒙兹说“人类需要从城市中获得灵感、激励、身心放松、优美及愉快的源泉。”城市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掘现有的绿地资源生态效应,利用生态维护和再生的设计方法,使城市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生态型服务,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3. 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的营造要则

3.1自然优先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创建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自然优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条件等,使设计适合原有基地环境,达到城市景观建设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达到最低程度。

例如,在园林水闸的选择时,就应顺应自然水流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自然原理,将闸口正对水流地处,这样既能使水流顺畅的通过水闸,又能防止水流不均匀的对水闸基地的冲刷。结合土地本身的自有净化修复功能,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以降低景观后期的维护成本,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尽量保持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水景植物的配置上模仿自然生物群落,保持植物多样性原则等。

3.2适度设计

城市绿化系统是实现低碳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加大城市绿化,提高植物覆盖率。通过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科学的布局绿地的分布结构来提高城市景观的公共绿地效果。例如,在现代化城市中,多采用标准化的市政雨水管道来处理雨水。一方面雨水失去了与地表接触的机会,割断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另一方面在暴雨天气管线排水不顺时容易导致路面局部积水现象。基于国际一些经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设一个雨水园恢复雨水与地表的接触,既简单快捷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绿化率又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

结语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基于低碳语境构建当代低碳城市景观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众多毫无意义夸张的景观形式或是各种异国情调的社区景观和追求奢华视觉效果的市政景观,构建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其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它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坚持适度设计和人性化设计原则,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整个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施工,后期维护各个环节,才能创造出真正低碳的、可持续的、生态的、节能的、整体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 胡涂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与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 王向荣.林 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

[3] 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J].城市规划汇刊, 1992.

[4]刘秀晨.园林绿化对低碳城市的贡献[J].建设科技,2010(4).

作者简介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武汉东湖;生态设计;景观设计;节能能源;景观设计

随着人类不断地发展,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以及各类能源等方面的问题都变得极为严峻。为了改变生态自然环境,实现人力与自然的平衡发展,人类已经将环保理念加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景观设计领域自然也不例外。景观设计行业开始将生态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实施了生态化景观设计方式。为了高质量地运用这一设计模式,设计人员首先应全面、深入地分析“生态设计理念”。

1生态设计理念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设计之中融入环境因素,整体设计方向以绿色环保为主的设计理念,也被称之为“生命周期设计”、“环境设计”或者“绿色设计”。该设计理念要求每位设计人员必须要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个设计环节之中,要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效降低设计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保证整体设计能够与生态环境达到平衡的状态[1]。生态设计理念的诞生,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实现绿色化设计,保证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降低整体景观成本,降低潜在责任风险,确保设计单位的竞争实力,因此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2生态设计理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的方式

2.1再利用与保留

在使用生态理想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对原有材料进行再利用,以及对场地原有资源进行保留的方式,来展开对景观的设计,这一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较为常用。而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设计师并没有处理工业废弃地,而是按照尊重事实的原则,对工业废弃的现场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通过艺术加工以及保留等手段,赋予了现场新的艺术感官。

2.2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设计理念强调景观设计与生态的和谐性,倡导设计人员要降低景观对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影响,认为每个设计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改变以往先设计后施工的习惯,要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按照现场的生态系统来设计与规划景观。例如,原场地存在着大量的河漫滩与沼泽,这时设计人员就可以保留这些元素,将整体景观偏向亲水性进行设计,可以以此为中心设计出配套的景观,从而保证整体景观的协调性。

2.3对资源与材料进行再利用

现代景观设计工作极为推崇对物质与能源的循环性利用,认为在生态化景观设计时,要加大对再生原料的使用力度,并要对场地上的资源与材料进行最大限度的循环性使用,从而充分发挥出其隐含的作用与价值,避免对材料与资源不必要浪费。例如设计人员如果在对一座废弃工厂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选择性保留工厂厂房以及其它相应的资源,并改造工厂的污水排水管,在对整个工厂赋予新艺术定义的同时,还能确保对废弃物品的再利用,真正做到变废为宝,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与资源消耗。使每一个设计环节,都能够彰显出绿色环保的理念。通过再利用的方式,减少对材料生产以及加工等能源性的消耗,将生态设计理念落到实处。

2.4对自然进行合理利用

通过对自然规律的研究发现,大自然本身存在着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设计人员能够掌握这一规律,严格遵守自然规律对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就可以科学化地运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同时还能扩充当地的生态系统,可谓一举两得。设计人员可以通过高科技设备,合理采集自然资源,形成节能型能源来保证景观内部对资源的需求。要足够地尊重自然发展历程,降低对场地的干扰度,进而将生态设计理念与景观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同时设计人员要强化绿化生态知识,打破对绿化概念的误区,按照对自然群落的研究打造出人为的生态化群落,确保整体生态群落的平衡性与多样性,为自然修复能力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5运用高精技术进行辅助

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环保型高新技术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这些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将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降低资源消耗率,同时还可以生成新型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为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例如高科技技术可以将废弃地的工业水渠变为绿色河道,形成再生性河流,不仅可以对地下水提供资源,同时还能强化当地的抗洪能力;可以通过生物治疗的方式,治理当地污染土壤,提高土壤内部的微生物以及腐殖质,增加土壤肥沃度,使土壤可以再次达到最佳使用状态。

3整合应用实例

在此将以武汉东湖为例,介绍生态化的景观设计运用实例。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坐落于武汉市区内部,属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在对该景区景观进行打造时,设计人员运用了大量的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听涛景区”中,通过运用高精技术,设置了很多风光合一、太阳能以及风能等新型能源灯具,既满足景区照明的要求,同时还能在该区域内展示与普及新型能源,可以有效推广新型能源,真正将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理念融入到了景区内的各个设计环节之中。整条东湖绿道上共布设了1280盏路灯,全部使用了100瓦的节能灯泡,尽管数量比以前增加了,耗电量却少了近一半。路灯杆还集成了视频监控的功能,令市民在享受幽静时光的同时,人身安全也很有保障。在灯光中欣赏湖景,最大的感受是,现代化的电力设施完美地融入了周边的自然美景,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有一项设计在武汉景区中是首创———在东湖绿道全线走一遍,看不到传统的路灯箱式变压器,取而代之的是11块安装有LED屏的地埋式变压器。“它让人感到这不是一台变压器,而是一道景观。”同时建设了郊野道、湖中道以及湖山道和磨山道,四条主题绿道,将门户景观与景观节点巧妙的串联在了一起。并在绿道沿线种植了大量大树形的常绿树木,且搭配了很多黄色与红色的季节性乔木与灌木,不仅增加了景观的视觉美感,同时还对自然进行了合理地运用,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功能,对当地的空气进行了净化。东湖绿道沿途要经过市政道路、坡岸、湿地、山地、湖面等地方,所使用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案各不相同。下雨或涨水时,要保障流入东湖的水是干净的,绿道施工采用“海绵城市”理念,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通过植被规划、人工湿地等方式针对性地净化湖水。此外,景观设计人员还在进行绿道上设置了“动物通道”。这种生物通道较为隐秘,利用动物喜欢隐蔽通行的习惯,本着再利用与保留原则,对当地小动物的通行渠道进行了保留与在建,并在洞口以及洞口周围覆盖了一层草皮,小动物会根据气味找到通道,并逐渐养成在此通行的习惯,有效避免人为对通道的破坏,真正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了绿道的整体设计之中,值得在国内大范围进行推广。

4结语

通过本文对生态景观设计相关内容的介绍,使我们对生态设计理念以及景观设计的整合运用方式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现代设计人员必须要认识到生态化景观设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不断掌握生态设计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景观设计之中,进而设计出与生态理念更加相符合的景观作品,为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刘尹祯 单位: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邱毅.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研究及其应用实践[J].科技创业家,2013(14)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区景观设计;现状;生态性;环境

1 小区景观设计的定义

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及实践性的新兴学科。以艺术的角度,设计者应充分考虑景观的立意、空间、构图及其色彩,使人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诸方面得到享受;以科学的角度,小区景观设计则必须考虑小区中诸多要素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否合理、妥当。因此景观设计师在处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时,要考虑到在建筑物的外部空间中构筑一种开放性小区:居民生活、活动的户外环境,而且更应该实现城市、建筑、人以及人的一切活动与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2 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所处社区的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居住区景观在此市场需求下应运而生。近年来,“生态住宅”、“生态景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人们对景观的要求不再是单调的绿化和罗列的景观小品,而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可持续的景观系统,并能和小区本身的使用功能、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故在居住区景观规划时就需把生态和可持续性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现阶段景观设计中常见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仅追求视觉功能

“城市美化运动”发源于100年前的美国,它给西方国家的城市留下了“伤疤”。而今,国内不少地方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 为单纯满足视觉功能,景观设计盲目追求气派,且攀比之风盛行。主要表现在城市广场、居住小区等的景观设计上。

很多居住区的景观只是一个展览品,忽略了环境对居住者日常生活和休闲的意义,如把小区搞成如城市广场一般,用瓷砖、花岗岩铺地;少有儿童游乐设施、老人休闲和青年人的体育场所等。这些小区景观不能和身在其中的人们产生共鸣和交流,是没有生命力的。

2.2 作品缺少内涵

景观设计在我国已有近10年的历史,而今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大小小的景观作品在城市中不断涌现。同时,小区景观在地产销售中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现虽有不少设计较适合现代人游憩,也体现出一定的生态性,但仍缺少文化内涵和园林意境,能使人们感觉美或联想美的景观不多。如在我国的很多景观作品中都用到罗马柱,某地甚至把林立的罗马柱作为主景,如此生硬而缺乏灵魂的作品,显示出设计者对景观理解的浅薄。

真正的现代景观设计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景观作品,一定要融合当地文化和历史以及运用园林文学。如借鉴诗文、引用传说、题名题联等等。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达到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氛围相融合的境界。作为中国人,更要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以更好地创造出中国人喜好的生活环境和景观空间。

2.3 照搬照抄,盲目模仿随着景观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景观设计也越趋雷同

模仿之风盛行,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导致景观设计产生以下一些问题:

2.3.1 缺少独特性。每一处景观都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前应深谙场所特征,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予以创新。

2.3.2 风格迷失。如在1座中国风格的花园内建造1个西洋风格的小卖部; 在仿造的中国古典园林内放1个日式石灯笼等,造成风格不统一。

2.3.3 形式混乱。照搬照抄往往表现在摹仿其它作品的局部或单个小品、雕塑等,而在多个局部的组合时,往往衔接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色彩、线条,趣味,动与静及时代感等方面的不统一。

2.3.4 缺少内涵。内涵往往具有地方性,如一个精美的小品在某地能反映当地的历史故事、民族风情或神话传说,但在别处却只能单纯地满足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何不把它用景观的方式展现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去照搬照抄一些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呢?

除要避免以上设计中常见的误区,还要把握以下要素,并结合景观场地的实际情况作针对性的处理。由此,设计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景观才可能具有生态、科学和可持续的特质。

3 营造生态、可持续发展景观

3.1 尽量保留自然原生的景观要素

相对于城市景观来说,居住的景观区域私密,在此,人们对回归自然、放飞心灵有更迫切的诉求。但很多项目都在“创造”景观,刻画痕迹很重。应尽量把自然的基本元素与小区的基本元素结合起来,在空间的塑造中保留那些原生态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原有的河道、百年老树、地形等,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景观元素,也承载着历史和文化,是今后新城内公共空间最重要的部分。但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这些自然、人文的基本元素和城市元素,应有其恰当的比例、尺度,不同的方位、定位,不同的功能与位置等,以利于创造一个合理、可识别性的生态景观空间。

3.2 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协调、多样性的居住景观空间

详细考察并尊重项目所在地的建筑材料和色彩及区域特征,如当地的红砂石、青灰色民居小坡屋顶、白色竹编墙等。从当地的地方民居、古老旧城、老街中吸收、提取这些文化元素,作为将来的设计母题,再转换运用到新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上。像一些木材、石头、竹子以及它们的饰面装饰形式包含了当地许多传统的自然人文文化格局、技术,它们会给设计带来强烈的地方文化特征,从而为景观带来独特的地域性和归属性。

4 生态和可持续性在景观中的体现

真正的生态景观具有自己的生命力,能自我调节、自我修复; 环保而自成一体,又和周边大环境相辅相成。

4.1 植物群落的生态性

植物造景能自然过滤噪音、灰尘,能净化视觉卫生。小区景观中,植物是景观的灵魂,植物的造景功能和生态功能缺一不可。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应考虑以下几点:

4.1.1 搭配方式的自然性。比如:乔木和灌木与藤蔓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相结合,适当地配植和点缀时令开花花卉草坪。在树种的搭配上,既要满足生物学特性,又要考虑绿化景观效果,“虫鸣在花丛,鸟跃在树梢”,创造出优美、富有生态诗境的居住景观空间。

4.1.2 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物种配置以本土和天然为主,让地带性植被,在人工绿化的同时让野生植物、野草、野灌木形成自然绿化。这种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和异质性的设计,将带来动物景观的多样性,能诱惑更多的昆虫、鸟类和小动物来栖息。另外,要注重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水杉、龙柏、侧柏、香樟、银杏等,构成变化强烈的林冠线;以不同高度的植物构成变化适中的林冠线; 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的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

4.1.3 植物配置层次分明、背景突出、注重色块和季相变化。植物配置应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

4.1.4 应用绿色环保植物。周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居住小区应多选择抗污染、减噪、滞尘能力强的植物。充分发挥其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削减噪音等生态环保效应,从而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4.2 水景的生态性

水是生命的象征,水景能使周围景观变得生动而有灵性。现在很多小区的水景不仅没有活起来,反而让整个小区失去了灵气。造成这种情况多半由于水质被污染而恶化,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夹岸桃花蘸水开”的优美水景。采用生物多样性、通过小环境的自然修复、模拟自然水体的自洁原理等是景观水体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和关键,具备自我修复功能、不会因遭破坏或维护缺失而致恶化的水景,才是真正的生态水景。

4.3 景观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将“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在选址规划时要充分了解用地,视觉范围内能否有提升小区景观品质的可借之景,有山、有水、有公园固然好,更多情况应巧以因借,合理组织。

4.3.1 利用自然风景。利用自然界创造的风景,了解它的地质构造、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及其形态表现,记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详细调查拟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

4.3.2 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可与人为景观和谐共存,但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为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用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生态修复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滨水生态 湿地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湿地主要是指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并且湿地一直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城市滨水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通过对滨水湿地的景观营造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2、滨水生态湿地的相关定义

滨水区是指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界的地带,并且也是人工景观和自然地景之间融合的区域,因此在城市中,滨水区是最具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

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可以看出,湿地主要是指天然、人工、长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或者水域地带,并且在湿地中主要伴随着静止或流水,还包括了低潮时的水深低于6米的水域。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湿地,并且湿地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从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滨水湿地是一种自然湿地,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属性。

3、滨水生态湿地的设计思想、原则以及途径

3.1设计思想以及原则

滨水生态湿地设计思想主要是指自然式设计、乡土化设计、保护性设计以及恢复性设计。滨水生态湿地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性原则。在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尊重自然,并且要按照每一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策略,与此同时要注重保护设计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样做不仅能够维持区域的原始属性,而且能够使得原有的动植物生态链不会遭到破坏。第二,功能性原则。在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满足人类的相关需求,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环境对人们的不同需求。第三,文化性原则。在营造湿地景观的时候,要注重保留、发掘以及对当地的历史文脉进行恢复。

3.2设计途径

3.2.1设计硬质景观

在进行铺装工作的时候,要采用渗水资料,比如:植草砖、透水砖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铺装的透水性能增强,而且能够为周围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生态驳岸处理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原型驳岸,在这个处理过程中,保护岸堤的时候通过采用植物材料,从而能够保护岸堤的自然属性。第二,自然型驳岸,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要采用天然石材或者木材护底等,从而使得岸堤的抗洪性能得到增强。第三,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进行自然护堤过程中,要通过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相关的材料,从而使得护堤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

3.2.2植物景观设计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观条件,从而使得耐污净化能力增强,并且促使湿地有充足的植物覆盖。在选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而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营造滨水湿地植物景观的时候,要不断增加鸟嗜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使得湿地的生机得到增加。通过鸟嗜植物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以及筑巢的场所,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3人文景观设计

滨水湿地的人文景观就是指与湿地景观有关的文化景观,并且人文景观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湿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滨水湿地型景观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历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设计人员要用心灵感悟,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对滨水湿地的历史连续感以及乡土气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促使湿地不仅具有归属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2.4水环境的设计

在设计湿地景观中,水是灵魂,与此同时要注重水景观的设计,并且要注重水环境的设计以及修复。在设计水岸的时候,要通过使用天然材料以及软铺装的构造做法来进行,并且要让雨水渗入到地下,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地表水循环系统,起到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河流的微地貌以及水动力的相关作用,从而能够将生态修复技术以及园林造景技术充分的结合起来,达到修复水环境的作用。

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滨水湿地要选用污水净化物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从而使得滨水河流的生态修复得以实现。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主要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从而能够为造园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4、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

4.1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以及动物资源比较繁多,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护以及恢复环境,为动植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从而能够使得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各类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湿地水体、生物以及矿物之间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资源的枯竭。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断促使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2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得以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生态过程中,比如:水体净化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可以促使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维持,因此要注重湿地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从而为各种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4.3促使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护

在规划以及建设湿地的过程中,要严禁排放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保护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

5、结束语

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此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并且充分发挥湿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规划湿地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会民.城市公园的生态重塑——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0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