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教育部[2006]16 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对旅游人才市场广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所涵盖的重点岗位群为旅行社和景区,工作岗位主要有导游、计调和销售。各主要岗位有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要求。生产性实训课程的设置围绕旅行社岗位群,为实现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技能服务。

二、课程体系模块设计

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是岗位技能训练得以实现的实物性载体,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基本保证。它的开发设计应以工作活动的特定任务为起点,以典型作业流程为主线,形成项目化、模块化课程。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现有资源,确定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由两大板块构成:专项技能实训模块和综合技能实训模块,每一项实训内容又按岗位技能以工作流程要求分为若干实训任务,具体构成如图2 所示。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课程建设具体内容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就业目标企业一般为旅行社,其规模不均衡,但业务范围相对一致。对学生要求要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不同岗位对能力要求有一定差别。

(一)技能模块分层实现

训练学生从专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提升。专项技能模块针对旅行社一线业务岗位能力需要。每个岗位技能中按照工作流程细化为项目任务。专项技能模块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业务岗位指定操作技能。

(二)实训项目“真假”互动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制定旅行社相关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分两种,一种是“真题假做”,从校企合作旅行社收集有代表性的项目课题,容入到教学环节里面,让学生把实际项目作为训练,实现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另一种是“真题真做”,直接承接旅行社工作,如省内一日游导游服务,线路宣传促销等。形成边学边干,在练中学,在学中干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以企业真实或模拟真实项目进行实训,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以项目为中心的思想,区别以前为项目而项目,离开授课项目后,学生基本又不会操作的尴尬局面。

(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多维创新能力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机制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措施

1.1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式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径,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案例,或者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行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面向行业重构和优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机械行业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企业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归纳出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企业的人才个性能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化等新要求,在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完整的理论加实践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群,使之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过广泛地调研相关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制造行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核心制造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引入到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跟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

1.3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各类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综合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训练及认证、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4]

2实施过程

(1)顶层设计阶段。为成果形成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实施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梳理机制专业人才培养前期积淀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和行业专家开展广泛讨论,制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2)具体实施阶段。对接行业需求,明确能力标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改革、课堂教学革命、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学生能力培养。(3)总结提炼阶段。对成果的实施进行总结、修正,并加以提炼。在成果实施的不同阶段,依据成果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组织分析,指出不足,并在后期加以修正。收集、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资料(研究数据、教案资料、论文资料等),并总结提炼,同时以书面形式呈现,并转化为论文。(4)交流推广阶段。通过媒体报道、、著作出版及经验交流等方式对成果进行应用推广。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专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becomes the key to construct professions.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competence.Problems emerge in some curriculum systems,such as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analyzing tasks and processes of vocational posts and determin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eaching projects,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be rebuild or construct,to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and to meet the goal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curriculum system;professional competence

1 引言(Introduction)

课程体系就是一个专业全部课程的综合,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2]。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基层岗位,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3]。所以从普通高校继承、压缩来的面向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领域专业课程体系不能满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针对该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和建设的思路,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专业能力,根据职业专业能力确立专业课程群。根据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社会定位,提出了突出特色的专业能力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出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最后对未来更深入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展望。

2 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t present)

(1)受限于传统课程体系的结构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体系特点是以知识理论体系和系统知识的传承为目标。其课程与面向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左。所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面向系统专业理论和系统知识学习的体系,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2)缺乏先进理念指导、违背认知规律

职业导向、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等重要原则,在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充分体现。专业课程体系往往按照专业的知识逻辑安排课程,没有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构建,不符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初学者认知规律[4,5]。

(3)受限于人和教材

因人开课、根据教材开课是传统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课本的名称和内容排列课程顺序,忽略教学目标。

3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Ideas of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NT)

(1)岗位(群)分析

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联合企业,双方共同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确定了“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主要的岗位群和对应的任务,详见表1。

(2)确定职业专业能力

依据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的原则,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专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详见表2。

围绕着这三个层次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课程体系建设个性化的原则,提出了“基本能力标准化、核心能力个性化、社会能力多元化”的能力培养理念,将其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主导思想。

(3)设置专业教学项目和课程

根据工作岗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逐级分解成综合能力、单项能力目标,在课程中完成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的训练。在构建教学项目和课程设置的顺序时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在课程的评价考核时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详见表3。

(4)设置“理实一体”的课程内容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分散到每个项目中,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实践为主线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开展教学,实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4 结论(Conclusion)

课程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种持续的建设过程。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首先,还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的需求做进一步的调研,完善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其次,在强化能力训练的同时需要对学生自主时间学习引导,突出第二课堂的作用和地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社会实习。最后,通过更广泛地参与或举办技能竞赛训练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竞赛内容分解并融入到课程当中。改进后的课程体系能够更合理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池瑞楠.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7):65-67.

[2] 张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3,(1):338-339.

[3] 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教育,2009,(8):45-47.

[4] 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11):23-24;26-30.

作者简介: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作者简介:姬卿(1975-),男,贵州织金人,海南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0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91-02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1.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含义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李国锋(2008)、何龙斌(2008)等人认为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1,2]

2.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李国锋等人认为的四大体系以外,本文认为还要增加考核体系,同时将内容体系改成课程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目标体系是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本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2]课程体系是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考核体系是指有别于传统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的考试方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总和;管理体系是指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总和;保障体系是由师资队伍、技术设备设施和学习环境等条件、要求组成。[2]

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行中各组成要素既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又要协调配合,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首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其他体系的设置和功能发挥都是为了目标体系的实现;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来源于目标体系,根据要实现的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最后,由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有别于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故必须设置另行的考核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

二、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6年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目前已毕业三届学生,共计1500余人,是海南最早举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应用型本科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未来10年,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合学院“关于制(修)定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性意见”的要求,通过召开教学研讨会及邀请国内兄弟院校各专业的同行专家、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学院专职教师一起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进行探讨,在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不断总结应用型本科办学经验,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和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1)明确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院应用型本科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相关行业一线所需要的本科层次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的技术或管理的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和“重综合素质、厚学科专业基础、强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思路。2006年以来,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沿着此目标展开教学改革与探索的。

(2)探索确定实践教学比例的底线。根据学院“关于制(修)定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性意见”,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时的25%,农学理工类专业不低于总学时的35%。而实际在海南大学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远远高于该要求,最低37.3%,最高达52.08%。

2.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模块设置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和各专业特点,以及行业企业的要求绘制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图,并以此来设置实践课程体系,使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贯穿全学程,其主线是: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专业社会实践2次—专业主干实训课程—职业技能鉴定—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1)首创专业行业社会实践并纳入课程体系。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学工办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为期2周的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本行业,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明确学习方向。要求学生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在新学期进行交流,记2学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求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寒暑假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为期2周的专业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或部门,通过实习、兼职等方式,熟悉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流程、工作要求、人员素质等,并要求写出“专业社会实践论文”在新学期进行交流,记2学分。

(2)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融入实践性课程体系中。如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实践性课程就是以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核中的6门课程(“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其他专业也是类似。

(3)专业主干实训课程和综合实训是各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要元素。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特点,设置一门能使学生融会贯通各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综合实训,促进专业应用能力的养成。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性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三次较长时间进入行业企业进行体验,也是学生就业的过渡期;而毕业论文(设计)则是学生四年学习与实际对接的重要一环,因此学院高度重视这两个环节的实施过程,狠抓指导、检查、交流、互评、答辩等环节,确保最后质量关。

3.创建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通过几年的探索,学院以项目来对实训课程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实训课前,教师将实训课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赋予一定分值,若干项目加总为100分,实训课教师根据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出勤情况、上课表现和实训成果等进行打分,各项目得分加总即为该生实训课程的期末成绩。其目的是变一次考核为多次考核、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其优点在于克服了以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得不到锻炼以及在形成成果性材料中东拼西凑、弄虚作假等;使教师对实践教学过程更加重视,使学生提高了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积极探索其他实训考核方式,如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课程设计、提交综合性的大作业等。

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师资保障。学院坚持“专兼结合”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在专职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55%以上,且每3年一轮派遣到相关行业企业挂职,使其了解本行业的前沿与动态;同时每个学期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和行家到学院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使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接轨,将行业企业的最新理念、要求、做法等教授给学生,使学生与社会真正做到零距离接触。

(2)校内外教学实训基地保障。校内外教学实验室、实训基地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校内外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的强化训练中得以实现。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30个,完全能够满足现在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学院还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50多个,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课程实习实训及毕业实习的需要。

(3)经费保障。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学院为实践教学拨出专款,只要确属教学需要,经过教师申请,教研办审核,学院领导审批,都可以一路开绿灯。

5.突出“应用”特征,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学院设置了专门管理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同时除了正常设置教务办公室以外,还专门设置了实验实训中心,共同负责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各系各专业也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负责人。在几年来的实践中,无论是学院领导、职能部门还是教学系部都能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抓落实、抓过程、抓效果,不让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真正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技能和得到锻炼。

(2)不断建立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是强化职业技能教学,因此,从办学之初学院就特别重视各专业主干课程技能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关于实训课实施方案的意见》、《专业(行业)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应用型本科毕业实习实施办法》等文件。

(3)首创实践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院首创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制度,即每学期开学初,分别召开各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对本学期各专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进行会议论证和研讨。具体做法是:由各任课教师编写《xxxx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而后由教研办安排研讨会日程,各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研讨会参加人员有教学督导、学院领导、相关专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课教师、教研办和实训中心相关人员等。会上对各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的各环节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审核评议,修改通过后才能实施。此项措施使学院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鲜明特色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坚持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必须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来体现。学院自办学以来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采取不同的措施检验学生实践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教学质量测评结果、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参与专业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率、专业汇报演出、课程实训教学成果展示等方式来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只有构建了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和功能,才能很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培养与输送大批合格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的技术或管理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编译原理;研究型教学模式;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0.引言

按照学校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和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现代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及社会需求,以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和内涵来探索课程建设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化,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为试点,致力于知识、能力、科学素养三位一体的编译原理的研究型教学建设,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将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水平计算机人才。

ACM/IEEE-CS计算学科2013新教程(简称CS2013教程)中,根据计算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变化,根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亦强调计算机学科学生除了掌握本学科领域重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领域拓宽和终身学习的能力。CS2013教程比CC2001对计算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凝练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变化。它将计算学科划分为18个知识领域,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涉及的知识直接关联到ACM/IEEE-CS2013许多知识领域,诸如算法和复杂性、计算科学、架构与组织、系统的基础、离散结构、编程语言、并行和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等。因此若本课程教学计划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不进行改革,将难以支撑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的需求,难以胜任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本文在探讨编译原理与设计课程作为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定位基础上,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建设基于3个层次、多个系列的研究型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

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位

“教学模式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特定条件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而构建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和范型”。因此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需建立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执行程序。作为结构框架,应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执行程序,则应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1世纪计算机人才应是具有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领会课程知识的思想方法。因此致力于知识、能力、科学素养三位一体的编译原理与设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坚持研究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以达到学生自主地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为目的,将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贯穿于课程的各个环节。

2.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

2.1建设目标

根据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定位,课程的建设目标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建立以编译原理与设计为范例的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模式,完成以研究型课程为目标的课程大纲和新教案的编写。

(2)为提升学生专业基础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践能力、系统能力等综合专业能力和素质,围绕3个层次、多个系列设计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

(3)构建具有可扩展性的研究型实验课程的设计方法和平台。

为了完成建设目标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专题讲座,将课题组研究问题及与课程相关的其他热点研究问题引入到教学内容中,进行广泛的讨论。借助课题组的研究力量,帮助感兴趣的学生实现小领域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研究课题的快速切入和开展,注重以研促教的执行路线。

(2)注重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体现为扎实专业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提升,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强化等。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专题为组织单位,强调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对不同解决方法进行对比和讨论,以开拓思维和强化理解。

2.2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涵盖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阶梯式培养的模式,即3个层次和多个系列。其中3个层次为:

1)知识构建的理论教学,完成以研究型课程为目标的课程大纲的编写。

改变传统的教师“灌输式教学”,学生“接受式学习”及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研讨式”“互动式”“自主式”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和科研双重职能的课程教学范式。以设计和增加探究性、拓展性问题为切入知识点和内容,使教学任务更多元,更渗透独立研究的精神。

2)与科研结合的探究性专题。

结合本领域的科研方向、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和发展应用趋势,凝练、设置与课程有关的创新性研究的专题。专题的设计注重引入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训练学生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更强调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及跨领域的研究拓展。

3)创新、拓展、综合性的实践。

建立基于激励机制多级指导的实践课程设计模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建立认知实验、课程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应用提高实验系列案例,尤其增加综合性实验;指导方式采取答疑式指导、项目式指导和课题式指导。

多个系列的实体内容是保证3个层次的设置目标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可筛选性。考虑设置:学科、知识融合拓展系列,科研导向性专题系列,行业领先企业一线在研产品系列等。其中学科、知识融合拓展系列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

(1)编译器自动构建:以现有的编译器自动构建工具为基础,主要探讨编译器构建的基本原理和编译自动生成工具的构造方法。

(2)存储管理技术:目前程序设计语言的存储管理方法主要分为显式和隐式两种,其中显式需要程序员手动分配与释放存储空间,隐式一般由程序员手动分配内存,但是运行时系统中的垃圾回收机制自动完成空闲空间的回收。由于垃圾回收机制降低了编程复杂度,减轻了程序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各语言中逐步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支持,但是垃圾回收算法难以并行化,导致程序长期停顿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目前仍然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内容之一。

(3)编程模型与调试技术:多核处理器已经在桌面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找到合适的并行程序设计模型和方法,且并行程序的调试技术一直是并行程序设计与验证过程中悬而未解的问题之一。目前工业界和学术界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力量对该问题进行攻关。

科研导向性专题系列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

(1)安全与软件逆向工程: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移动计算的不断发展,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软件也越来越多,其中涉及的安全与用户隐私问题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使用编译技术对软件二进制文件进行逆向提取和分析,能够获得一定的信息,对软件进行分级和过滤,并能够使用户在使用前获知安装和使用软件是否存在特定的风险。

(2)面向特定体系结构的编译优化技术:处理器体系结构的发展日新月异,虽然多核处理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对提升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不断努力仍然没有停止,不断有新的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被提出。为了发掘这些硬件系统潜在的性能优势,需要辅以编译优化方法和工具。

行业领先企业一线在研产品系列的实施内容包括:Intel公司在研的移动处理器关于虚拟机性能提升的产品;Intel公司基于特定体系结构的高中低层优化产品和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