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应用发展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住房问题成为国民迫切关注的问题,国家在着手解决民生民计的时候,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是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建筑占地面积的大规模开发,使城市用地面积日益紧张。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只能从技术方面入手,争取以最小占地成本,满足最大的建筑需求。因此,灌注桩技术的研发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在高层建筑中普遍得到有效应用,它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施工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中,开始对技术进一步改良完善,促使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被建筑业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城市高层建筑甚至超高层建筑的桩基施工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城市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1高层建筑行业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增长日益加剧,人均占地面积减少,对土地的利用程度要求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甚至是超高层建筑行业,以及旧城改造的发展就是这一经济背景下的产物,而原有的生产技术条件无法满足较高质量的建筑要求。地基的承载能力有限,噪音污染严重,以及工程造价成本高等一系列的问题,无不挑战着高层建筑的发展现状。面临严峻的发展局势,建筑行业不得不加强技术研究,开发出先进的技术成果。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作为这一形势下的技术成果,对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效果显著,且发现桩长越短提高的幅度越大,降低施工过程中对居民等产生的噪音污染程度,节约材料成本,减少工程造价,有效的缓解施工过程中的产生种种技术难关,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高整体工程质量控制,还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大大的发展前景。

2分析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原理特点及优势

2.1原理概述

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作为建筑行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俗地说,它就是借助于注浆泵,将配合比达到标准的水泥灌注在桩身里面的内导管之中,然后在增加压力的基础上,把水泥输入周围的介质。其中,它分为端部注浆,桩周注浆和联合注浆三种。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就是将水泥浆液与沉渣结合,从而形成的水泥凝结固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沉渣造成的不同状况。这有利于提高基桩的承重能力度,增加受重范围,从而提高桩基的抗压性能,大大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完成度。

2.2工艺特点

第一,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采用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能够减小施工噪声和震动,相比之下,有利于建筑周边的生产生活,较大程度的缩小影响范围。第二,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艺水平日臻成熟,可以加快工程的完成速度,并且安全可靠,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标准。第三,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具有可靠性良好,实际操作简单便捷,附加费用低等特点,它一般适用于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甚至可以适用于地震易发地区的桩基基础建设,能够有效固定桩基土体,提高桩基的抗压性能和稳定性能。第四,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运用灵活,使用范围广,对材料质量要求高。高层建筑中,质量难以把控,而施工质量的好坏对桩基的承受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容易造成工程不过关。

2.3加入高层建筑中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相比传统工艺的优势

近年来,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后注浆技术解决了受成孔工艺缺陷造成桩底沉渣和桩身泥皮导致的冲孔灌注桩承载力薄弱的弱点,加强对桩基的处理成为高层建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的冲孔灌注桩工艺存在存在两大劣势:泥皮和沉渣过厚。当成孔的范围不超过800毫米的时候,冲孔管桩技术的施工效果良好,但是当成孔范围较大的时候,泥浆的循环速度降低,导致了排渣能力弱化,造成孔壁泥皮更厚的严重现象,甚至存在较高的因失去稳定性造成坍塌的风险。由此看来,传统的冲孔灌注桩技术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高层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研发出更完善的后注浆技术,用以弥补传统工艺的不足。高层建筑中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可分为三部分:桩端后注浆,桩侧后注浆以及桩端加桩侧联合后注浆。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对注浆管得安装超出钢筋笼200-500毫米,注浆管开塞在成桩后7-8小时进行,初次注浆时间间隔控制在30-60分钟,持续事假不超过2小时,并进行分次注浆,注浆总量达到设计值的75%即可结束。这能将适当浓度的泥浆注入,并利用物理化学作用改良桩底沉渣,桩身泥皮,使其力学性能大幅度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固了桩基的稳定性,增加了桩基的承载力。

3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高层建筑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1在高层建筑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中,冲孔灌注桩后注浆产生的剧烈冲击,极容易对地基图层造成影响,降低地承载能力,虽然其保护了孔壁不坍塌,但是它对于桩基水平移动和桩身摩擦力产生消极影响,容易造成桩身沿侧出现漏浆现象,或者混凝土配合比不均匀等技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堵浆情况。

3.2针对产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漏浆堵浆的情况,则减少或终止压浆,也可以用清水清洗压浆管,等到水泥浆固体化,再重新灌浆,堵浆通过振捣疏通以及调动导管的方法就可以解决。并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进行赏罚分明制度,开展施工前的培训,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提高对施工工艺的关注程度:(1)采用合适的工具材料,如准备直径为25.4米的注浆管,精确测量出孔径为5毫米,保证在底部25厘米范围内,头部50厘米处不开孔,确保注浆质量达标;(2)在冲孔灌注桩的打孔施工中,注意进行二次清孔,减少沉渣现象的发生,有利于高层建筑桩基沉渣厚度的验收质量符合端承桩小于50毫米,摩擦桩小于150毫米的标准规定;(3)在减少施工中注浆路程造成的压力损失,可利用桩孔口的压力表来控制注浆压力在合理范围;(4)在注浆的后续阶段,为了保证各桩注浆量符合设计要求,注浆过程应根据设计要求严格控制水灰比,并进行依次注浆,在注浆压力达到设计要求后,压力保持3-5分钟后,再完成注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建筑行业的优秀人才,研发创新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或者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工程质量,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获取经济效益。

4对未来高层建筑行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高层建筑的发展对我国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高层建筑甚至是超高层建筑,以及老旧城区的改造,对城市建筑的技术性条件要求愈加严格,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在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发展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的发展。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是高层建筑业对技术革新的辉煌成果,它从根本上解决高层建筑工程面临的问题,通过加强桩基的承载能力,扩大桩基承受面积,减少桩基的下沉,提高地基的质量,有利于满足对工程质量的要求,同时利用技术的优势,减少材料的浪费,节约生产成本,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为工程创造较大地经济效益。从另一方面来看,工程质量的提高,推进了高层建筑成品的质量,保证了国民生命财产安全,促使社会的和谐安定,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冲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发展为高层建筑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建筑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景涛.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9(06).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住宅;滑模施工;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TU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99-01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高层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主要形式,其节省了建筑用地,满足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支持。早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滑模施工技术的施工是在新的时期下高层施工的关键技术,因此,在进行高层建设施工过程中,应该提高滑模施工技术的质量,满足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高层建筑日后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效的帮助。

1 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滑模施工技术的优势

滑模施工是一种可以随着柱子的高度而上升的滑模工艺广泛用于筒层构筑物施工,高层建筑物如果现场堆放条件受到限制,采用滑模比较好,而且施工速度快,降低模板损耗率。滑模的施工是通过油泵的压力,使卡在支承杆上的液压千斤顶,带动千斤顶架支承整个操作平台及向上提升内外模板,吊架它具有施工连续性和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混凝土连续性好、表面光滑、无施工缝、材料消耗少、能节省大量的拉筋、架子管及钢模板以及施工安全等优点。?

液压滑模施工是优质、高速、造价低的施工工艺,一次组装lm多高模板,即可连续浇注混凝土,不间断滑升模板,连续成型,直至达到设计标高。一组筒仓可以一次组装滑升,不用支脚手架,不重复支模,每天可以滑升2.5m~3.5m,最高可达5m,工期只有普通模板的三分之一,可降低成本15%~20%,混凝土连续成型,结构整体性好、使工程质量得以显著提高。

2 滑模施工工艺

2.1 操作顺序

放线验线调整预留钢筋安装提升架安装围圈绑扎墙身竖筋及一米以内横筋组装墙体单侧模板预埋件放置焊接安装另一侧模板并检验架设施工平台千斤顶及油路安装并空车试验安装门窗假口全面检查插入千斤顶支承杆开始浇灌混凝土进行初滑转入正常浇灌混凝土与正常滑升(安装吊脚手架)一层墙浇灌完成,空滑模板绑扎钢筋墙面检修,模板清理吊开施工平台面板楼板阳台支模楼板钢筋绑扎、[检楼板混凝土施工墙内模堵缝,预存入楼板支撑模板,并吊回施工平台板(安装二层门窗假口及接竖向钢筋)二层墙体滑模准备开始二层滑模。按上述顺序施工至封顶拆除滑模设备与模板。

2.2 安装滑升模板

按滑升模板设计图对号顺序安装。先立提升架,再装围圈,然后安装模板。提升架时应立在同一标高上,位置准确并保持两个方向的垂直度,围圈安装应控制横向间距,连接牢靠,保证水平,模板拼接严密、锥度准确,注意阴阳角处模板的拼合关系,保证模板平直,角部方正,净空一致。提升架与围圈用螺栓连接;围圈之间用螺检连接(异型处亦可用焊接),围圈与模板及模板之间用卡具或钢筋卡钩卡紧;要求整体牢固,不松动,不移位,符合建筑物平面几何尺寸。?

2.3 架设施工平台

先安装平台板下支承桁架,支承点用处U型螺拴锁紧或用螺栓连接(桁架应经计算有可靠的强度和适当的刚度)。平台板要拼合严密,牢固连成整体,吊环坚固。除整体平台板以外的边角缝隙处亦应封堵。悬挑架上同时铺板,设挡脚板、护身栏及安全网。

2.4 插入千斤顶支承杆

支承杆在施工前一天插入。支承杆一般分为三种不同长度,可在3至5米范围内选定。支承杆应事先除锈、调直,按接长方法在杆端头加工成坡口或加工成阴阳螺纹。插入时要保持支承杆垂直,并在每个千斤顶盖上加橡胶保护罩。支承杆插完后,用水平仪测出统一标高并在杆上标出,然后在杆上安设限位器。每次限位器向上移动的问距可按30厘米控制。

2.5 绑扎墙体钢筋与敷设埋件

墙内竖向钢筋要按钢筋定位导板位置绑扎。竖筋接头位置一般安排在楼层地面标高以上1.2米至1.3米范围内,以便利用楼板施工时的停滑期进行作业。墙内水平钢筋随滑升随绑扎。水平钢筋长度不宜超过8米,应控制水平筋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在模板以上至少要有一根水平筋,以便掌握间距。若是光圆水平钢筋,端头弯钩应朝向内侧,绑扎铅丝扣也应向内侧弯倒,防止兜挂模板。墙内预埋件及其它小孔洞模,需按图纸位置、标高埋放,应在模板滑入该埋件前安放好。预埋铁件应与墙内钢筋焊接定位,其它木质小孔洞模板要用铅丝在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同钢筋绑牢。各种埋件外表面均应注意与墙置一致,不应凸出或凹进墙面。

2.6 浇灌墙体混凝土

(1)混凝土配制与搅拌要保持混凝土坍落度均匀一致,到作业面时的坍落度以6~8厘米为宜。每个浇灌层的混凝土用量,应先计算好,做到每次搅拌好的混凝土一次用完,没有剩余。(2)尽量采用塔式起重机做垂直运输,用混凝土料斗直接供料至施工平台上,减少中间倒运。混凝土由料斗卸在施工平台铁盘上,然后人工用铁锹人模。混凝土应低于模板上口5厘米。(3)分层浇灌,混凝土浇灌厚度应控制在25厘米至40厘米范围内,同一浇灌层厚度要均匀一致。门窗过梁处的混凝土浇灌厚度不应小于30厘米,防止滑动时带起混凝土。(4)振捣:沿墙体顺序振捣,要轻振,短振,可适当加密振点。振捣棒不得插入下层混凝土中,并应避免直接振动钢筋和模板。(5)混凝土入模,振捣完毕,应及时将模板上口粘结的混凝土清理干净.每浇灌层浇灌振捣宜在1~1.5小时内完成。

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加剧,高层建筑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传统的施工方式,不仅建筑施工的时间,还浪费了资源和能源,不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滑模施工技术的使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建筑施工的不足,提高了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水平。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来进行,明确滑模施工技术施工的要点,进而提高高层建筑的施工和质量。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滑模施工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的施工手段,有效的节省了建筑施工的时间,提高了施工的效率,进一步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了高层建筑的质量。但是,由于我国高层建筑发展的时间较短,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差距,因此,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并且结合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提高滑模施工技术施工的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江涌波.多联体方筒滑模施工技术研究[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3(11).

[2] 郭慧.滑模施工技术的优势及技术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5).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分析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房屋建筑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必然促进我国房屋建筑行业发展。但是,由于土地资源稀缺,高层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已经成为了主力,尤其是在城市建筑中,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道风景线。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决定房屋建筑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于施工技术,但是,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标准要求,所以加强对

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成为建筑施工行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因而,本文将围绕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的技术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一、高层房屋建筑施工特点

1、高。高层房屋建筑尤其要注意高空作业的控制。高空作业需要解决好材料、机具设备、制品和人员的垂直运输等工作。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做好高空安全保护、防火、用水、用电、通讯、临时厕所等问题,现场要注意提高安全意识,防止高空物体坠落而造成损失。

2、长。高层房屋建筑的的第四个特点是:长。意思是指: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导致季节性施工(雨施、冬施)不可避免。一般来讲,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10个月左右,但是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要持续2年左右。高层建筑施工主要是利用缩短结构和装饰施工周期,来达到缩短整体周期的目的。虽然工程房屋建筑的施工工序很多,但是其主导工序是:现浇混凝土。因此,如果能够做到合理的选择模板体系,那么对于缩短主体结构工期,降低成本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3、大。高层房屋建筑的的第三个特点是:大。意思是指高层建筑体量大,工程量大。高层建筑施工中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施工工种多;施工方法选择多;管理技术要求高;安全质量要求高。特别是在有些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往往采用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的施工方法。必须要求精心施工,而且要求加强集中管理。当然,也可以利用高层建筑层数多、工作面大的特点,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这样便

可以使得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地利用。

4、深。高层房屋建筑的的另一个特点是:深。意思是指基础埋置深度深。高层房屋建筑必须满足整体稳定性,所以地基埋置深度必须满足规定的深度要求。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至少在地面以下5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20m以上。深基础施工会遇到很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地基的处理问题,尤其是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有很多方案可供选择,这样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就是:研究解决各种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

二、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1、钢筋连接技术。钢筋连接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了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原因在于: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变形钢筋的使用量日益增大,导致钢筋的接头也日益增多。在当前的钢筋连接技术当中,带肋钢筋套挤压的链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其具有接头性能较好、使用设备简单、质量稳定可靠且施工速度较快等优点。到目前为止,在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当前的技术水平也可以满足我国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标准与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时间较短,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在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预应力技术。近几年,我国发展起来了一种新的建筑施工技术:预应力技术。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相比,预应力技术有以下的特点:混凝土在横截面上要更小一些,体积也轻一些;对刚度以及抗裂度的要求更高;综合的经济价值与效益也要更好一些。正是由于预应力的这些特点,预应力技术在我国房屋建筑当中发展较快,应用也更为广泛。预应力技术不仅仅满足低层建筑的施工要求,对于多层以及高层的建筑施工中,预应力技术更加凸显出了其先进性。目前,预应力技术当中的后张无粘结的预应力技术发展较为迅速,而且在高层房屋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3、支护技术。上文我们已经介绍过,城市土地面积有限,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可供利用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城市房屋建筑开始面向高层领域发展,而且建筑物的高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而这些将给高层建筑的施工带来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如何保持和提高土地稳定性这一问题上。采用传统放坡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高层建筑施工要求。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性更高、更经济实用的“探基础土体支护”的结构体系。在进行支护结构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分析研究,然后做出经济合理的判断,保证高层施工质量得到满足。

三、提升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

1、结合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也随之得到快速的崛起和进步,建筑施工行业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具有强大的计算分析及模拟再现的功能,在这些功能的支持下,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对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模拟测试,技术人员必须保证各项计算数据的准确性,同时,技术人员还能更科学、更客观的判断各种新技术的可行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这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有效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

2、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技术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要素之一就是人才。为了能够将高层建筑施工中各种先进的技术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与应用,我们必须加大培养、发现并有效利用好建筑施工行业的专业性人才。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从而使得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在对相关建筑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重和加强建筑行业相关人才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得更多的先进施工技术得到应用;也能够使得从业人员进一步判断和研究新技术的可行性以及应用价值,从而使得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3、不断推广新技术。实现我国建筑施工行业施工技术水平提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对新技术的推广。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精华之处,采取较为积极的态度进行引进与推广的态度。工程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的,因

此,我们还必须在相关成功应用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且相对成熟的建筑施工技术理论,完善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的理论研究。必须充分汲取先进技术,在具体的施工案例中推广与应用这些新技术,进而使得我国整个建筑施工行业施工技术水平的得到推进和提升,使我国的高层建筑能够满足现代化高层建筑对施工技术的高标准要求。

结束语

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已经无法满足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技术需求,高层房屋建筑在建筑市场中的迅速崛起与发展。为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必须要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当然,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高层房屋施工技术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先进的仪器和施工工艺被广泛地应用到施工中,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必须对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分析与思考,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华.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12-16

[2]纪晓蓉.浅析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346-348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城市进程程度的重要依据,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体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设计工作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绿色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当前高层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方面。绿色建筑设计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但是当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例都比较少,所以我国相关的专家学者应该根据当前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系。

1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意义

当前,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尽可能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开始大力宣传绿色建设,节能环保思想,国家也根据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人们知识水平逐渐提高,环保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些方面都已经证明了绿色建筑设计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把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到具体的工程建设中,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还能够减少工程的施工成本,保护施工场地周边的环境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不破坏环境,除了带给企业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应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我国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从长远角度促进我国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这对我国的建筑事业具有很大帮助。

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相比传统的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调节好自然和人的关系,同时还能够节省大量的资源。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把整个建筑工程作为一个整体,然后尽可能地全面掌握建筑工程中的每个部分,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自我调节功能对废水等污染物进行净化,并实现对温度、湿度等的调节,同时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化运用,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人们在高层建筑中工作、生活,往往通过人工的方式实现通风,这不仅会浪费人的精力,同时还不能节省能源,人们也感受不到来自自然的阳光和风,给人们的身体造成损害,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能够节省资源还可以感受到真正的自然气息。随着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高层建筑必然会成为最普遍的建筑形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必须必备一定的舒适性。而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使用环保工程材料,保证建筑物的舒适程度符合人们的要求。

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层面上的应用

3.1.1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朝向设计上。高层建筑的朝向直接关系到人们能够接受到的阳光、流动风量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好朝向设计。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对所在区域的方向、太阳辐射度、经纬度等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资料的结果来确定建筑物的朝向设计方案。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城市,在设计上就需要考虑到采光以及开窗的面积等方面。

3.1.2高层建筑的形状和平面的设计布置。当前出现了很多形状各异的高层建筑,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在进行高层建筑形状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散热比,因为建筑物外表面积越大,散热就越快。因此,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外型设计的时候,应该结合建筑物的整体构造以及用途进行全方位考虑,比如,在设计电梯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在建筑物的西向或者是南向,这能够减少阳光的直射,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空中庭院的方式来保证通风。

3.1.3合理的设计高层建筑周围的绿化。高层建筑的绿化工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不仅能够愉悦身心,同时还能够对所在区域的空气进行净化。

3.2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围护结构墙上的应用

3.2.1高层建筑的外墙起到围护结构的作用,是维护结构基础的主要部位。围护结构和砖石结构的外墙是不同的,砖石结构的外墙主要是混凝土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但是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是填充材料的。所以设计师可以把绿色建筑设计应用到高层建筑的外墙结构设计中,使用较轻的、保温效果好的材料。例如,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高层建筑的外墙体可以用混凝土和其他材料进行配比,形成空心砌块的复合墙,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混凝土保温复合墙。对施工的材料和位置进行仔细的挑选和设计,保证保温的效果。

3.2.2高层建筑的围墙外侧不要选用较轻的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和岩棉板等。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使用寿命比较长,质地轻的材料会降低墙体的抗震能力,也不能进行外挂或者是动作比较大的装修,墙体还容易出现裂缝。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保温材料,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不要出现冷桥的现象。

3.3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上的应用

3.3.1高层建筑的外墙耗能占整体耗能的1/4,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外墙设计来说,主要就是尽量缩小外墙的面积。结合数学的知识和建筑学理论,高层建筑的外形最好是圆形或者是椭圆形,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建筑外部的面积,而且建筑的外形也不会太复杂,真正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3.3.2由于高层建筑的楼层比较高,所以受到风力的影响比较大,会给建筑物造成损耗,尤其是在冬季气温比较低的地区,风力太大的话会带走建筑物表面的热能。所以高层建筑的通风设计和自然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环保的设计。

3.3.3建筑物窗户的绿色设计对高层建筑来说也很重要。因为玻璃窗具有传热大的特点,会对人体产生冷辐射,还会对室内的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室内的舒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可以在设计窗户时应用绿色建筑设计,其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窗子面积的大小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太阳辐射的能量比热损失的量大,从而降低建筑的耗能情况。其次可以提高窗户的气密性,不要让冷风进入到室内,对窗子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挑选,对窗子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加强窗子自身的保温能力,减少因窗子造成的热损失。

4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成为了建筑行业的主要方向,而高层建筑往往对环境造成破坏,为了尽量减少这种破坏,需要在高层建筑中采用绿色建筑设计。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高层建筑不仅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同时还能节约资源,为创建节能型城市奠定基础,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4(11):239.

[2]郭淑颖.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策略论述[J].科技创业家,2012(2):45.

高层建筑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特点;技术应用;养护

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据统计发现80%以上高层建筑通过设置转换层来实现不同结构形式的荷载传递。由此可见,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是中不同结构形式相接的关键点,如何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保证转换层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是关系到高层建筑物整体结构质量的重大问题。因此,对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工程意义。

一、转换层施工特点

转换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往往非常大,应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方案,并进行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设置模板支撑系统后,转换结构施工阶段的受力状态与使用阶段是不同的,应对转换梁及其下部楼层的楼板进行施工阶段的承载力的验算。

对大体积混凝土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时应考虑采取减小混凝土水化热的措施,防止新浇混凝土的温度裂缝。转换层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载都很大,其配筋较多,而且钢筋骨架的高度较高,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证钢筋骨架的稳定和便于钢筋的布置。

利用钢骨架或预应力卸荷。在转换层结构中使用钢骨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可以减轻自重、改善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模板支撑时可以利用己经成型的水平钢骨或预应力平衡部分或全部施工荷载,极大改善支撑受力性能,这种措施适用于转换层与上部结构没有形成整体工作的情况如上部采用的是小柱网框架或开口剪力墙、壁式框架等结构形式。

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转换层技术的应用

1、模板施工

因转换层结构具有极大的自重及施工荷载,为此,应遵循施工具体情况,进行模板支撑措施的合理选择,进而确保其强度与稳定性符合支撑系统需求。在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对支持的稳固性进行检查,并遵循施工措施进行设置。

根据本工程需求,选用松杂木枋(80毫米x100毫米)作为支撑楼板的木龙骨,400毫米为其间距,并将胶合板(18毫米厚度)铺设到面板上,通过胶带纸对全部板缝进行封闭。选取门式脚手架作为支撑系统底座、顶托调整的方式,要求将900到950毫米作为门架间距,并利用交叉支撑连接中间位置,将水平连接杆设置在连接2层门架的竖向位置,钢管(48毫米)与扣件为其材料。

选用松杂木枋(80毫米x100毫米)作为转换大梁的木龙骨,400毫米为其间距,为达到模板防水、保温的目的,可选用胶带纸对板缝进行密封。并将满堂钢管脚手架(48毫米)设置在支撑系统内,500毫米为立杆沿梁方向的间距,通过相关实践得出,门架、钢管支撑能够对工程所需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最大限度的满足。

施工前必须对大梁侧模刚度进行详细检测,确保对拉螺栓固件的牢固性,3%为梁跨度在4米以上的起拱率。为保证具有稳固的支撑性能,在筏板基础上由负二层到负一层进行独立支撑的设置,500毫米为其间距。在完成转换层顶梁板施工后,第一层梁板支撑7天内不能进行拆除。

2、钢筋施工

数量多、体积大为转换大梁钢筋配筋的特点,尤其是位于连接梁柱结点和主次梁的位置,就位与绑扎钢筋施工极为困难。基于此,下料过程中必须钢筋的交错方式、绑扎排筋顺序等进行充分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为就位、绑扎钢筋提供便利,才能为钢筋工程施工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保障。

(1)加工与连接钢筋直螺纹

25毫米为转换大梁钢筋的最小直径,因此都会选取直螺纹机械进行转换大梁钢筋的连通,并确保其连接的稳固性。在直螺纹加工前,不能弯曲钢筋端,应平整其端面,并选用砂轮锯片将钢筋切断,不能利用气割、冲剪的方式。

必须在专用钢筋套丝机床上加工钢筋连接端直螺纹,加工过程中不能选用油类冷却液,应选取水溶性切割冷却液进行加工。完成加工作业后,应对直螺纹质量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施工规定。为防止损坏丝头情况的出现,必须将塑料保护帽拧在质量合格的丝头上。

(2)绑扎钢筋

在地面加工转换梁钢筋,避免钢筋在吊装施工中出现扭曲变形等情况,通过塔吊及桁架吊向施工楼层进行吊至。在完成梁底模板铺设后进行大梁钢筋安装,并将临时钢管(1.5米间距)架设到梁底上方,随后套箍筋并进行主筋、构造筋的绑扎。

因主次梁交叉位置具有布设极为复杂的钢筋,错位现象极易出现。基于此,在吊装钢筋前,必须逐一编号钢筋,只有这样才能为吊装、铺放及绑扎钢筋提供便利。为确保准确放置梁底2、3排钢筋,可在各层钢筋间相隔2米,选用和梁宽一致的短钢筋(32毫米)作为垫铁进行施工。因施工过程中钢筋密度较大,为对工程验收提供便利,可选用分层分段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3、混凝土施工

选用强度等级C50为该工程转换层梁板混凝土,运输浇筑时,可选用商品混凝土泵进行施工,15到16厘米为混凝土坍落度,浇筑混凝土可按照由中向两边的方式进行,以此提升模板支撑受力的均匀度及稳定性。浇筑混凝土前,必须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并确保其湿润度。按照施工规定,转换层可一次完成浇筑混凝土作业,无需进行施工缝留设。同时,严格遵循设计浇筑方式进行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冷缝、施工缝出现在浇筑过程中。分层浇筑施工中,500海米为各层浇筑厚度,时间间隔为1.5到2个小时,混凝土第一次浇筑时,应对没有转换大梁的剪力墙进行浇筑,浇筑到梁底10厘米左右的范围,不浇筑转换大梁位置。混凝土第二次浇筑施工中,一次浇筑完成转换大梁位置,如剪力墙、柱及梁板混凝土等,同时要求分层浇筑、振捣大梁位置,50厘米为各层浇筑最大厚度。位于转换大梁下面的剪力墙,由于钢筋密度大,必须确保振动棒位置的准确性,根据振动棒工作范围对振捣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梅花状为振动棒插点,500毫米为棒距。分层振捣大梁后,根据振动棒工作范围对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转换板厚为1.6 m,故混凝土的养护十分重要,只有充分湿养护才有利于混凝土膨胀效能的发挥,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设立了专职养护人员,建立严格的混凝土养护制度。混凝土终凝后保湿养护14d。混凝土收平后,再洒水润湿,混凝土表面采用两层草袋一层干麻袋另加一层薄膜养护,在养护期间喷洒雾状水保持环境相对湿度在 80%以上,以减小混凝土干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层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转换层施工作为高层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施工环节,为确保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提高转换层施工的技术水平,做好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隽,刘宏伟,许建华;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5年13期

[2]吴育军;;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08年24期

[3]廖昌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探讨[J];中外建筑;2010年06期

[4]陈任;;浅谈建筑工程转换层支模体系施工技术[J];科学之友;2011年10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