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传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正在接受着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洗礼。顺应时代潮流,抓住历史机遇,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与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办学层次,这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我校校园信息工作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一、落实管理制度,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
我校一直以来都把校园信息化建设当作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形成了以校长牵头、教学副校长主管、校园信息管理中心主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管理分工明确、措施得力、责任到人,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稳步推进。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校多方筹集资金,科学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在硬件方面,建成了电脑机房15间,数字化语音室2间,全部接入校园网络,高规格的多媒体报告厅3间,基于云计算的电子阅览室1间,接入东莞市数字图书馆,可免费使用上万种数字期刊,全校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办公电脑,通过两条光纤接入市教育信息网和电信网。现有电脑总数超过1000台,并组建了功能完善、性能稳定的数字广播、视频监控系统、网络电视台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校园内50间课室都安装了多媒体系统、电子白板,极大方便了教师课堂教学。
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自身力量以独立或合作开发的形式,开发了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学籍和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打印管理系统等,组建了FTP上传下载服务、课件和学科资源库,这些资源在学校内部可以方便快捷地以100M的速度访问到,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内网信息化平台;另外,最近我们又升级了校园外网,主要包括校务公开、实习实训、招生就业、课件资源、德育视窗、专业建设、班级动态等,加大了对外交流,提升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学校管理手段,做到了新颖性、实效性与服务性的统一。
二、开展师资培训,打造教师信息化水平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是信息建设的一个长期的目标。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一是从时间上保证:每学期全校性质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时间不少于10个课时,每个科组每学期开展组内信息技术培训时间不少于20个课时。二是从技术上保证:保证我们的教师学习的是新技术、新内容,学到的是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前沿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除了参加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各种学习与培训之外,我们还先后组织老师开展初、中、高不同级别的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经过培训的在职教师100%地拿到东莞市相关信息技术初级到高级证书,现在学校所有课任老师均能将课程内容顺利地制作成需要的课件;去年又成功地组织了全体教师连续两个月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全员培训,每一位学员都交上了一份相对完整的学科电子课件,充实了校园多媒体课件管理系统;随着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还先后多次分批组织了教师进行课室多媒体、教学平台的使用培训;开展了网络使用技术、信息搜索技术培训;还组织了50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开设的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培训,98%的教师顺利拿到多媒体制作员三级资格证。学校还分批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各种相关的信息技术演讲、报告、论坛等活动。我校将教育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作为强师、强校的途径之一,通过培训,大大增强了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全体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三、动员全体教师,加强教育资源库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级、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搭建多层次、智能化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形成教育教学共享式资源仓库。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和发展性,我们拟定了“统筹规划、分科合作、实用优先、勇于创新”的建设思路,积极推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收集主要以科组为单位,把任务具体落实到学科、个人。通过收集、自制多种方式,学科下面按课件、案例、单元练习及测试题、视频、文字素材、图片素材等进行分类。最终再把个人收集的资源进行整理上传,再进行统一规划,分类存储,形成基础学科、专业学科、德育教育学科等多个相对独立资源模块。
为配合资源库的建设,提高学科资源制作水平,每学期末学校都举行一次课件评比,以评选出优质课件;每个科组每学期选送一至两例优秀学科讲义(教案)、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作为精品内容在网络上共享使用,提供其他教师教学参考、交流等。在丰富和充实了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量同时,也逐步提高了校园信息资源库的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打下基础。如利用上机写应用文,用CAI课件将抽象的数学题直观化,将英语课内容形象化、情境化、游戏化,素描课程信息化等等能很好把学科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信息环境中成长,让课堂在信息技术中升华。
四、培养信息兴趣,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
信息素养是21世纪中学生必备重要能力之一,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给校园学生提供一个使用信息术的大环境,制造一种争相学习的氛围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抓好工作:第一,从基本要求入手。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明确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有一个自己的信息技术特长,如打字、计算机绘画、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等;第二,从教师入手。要求科任老师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力度,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第三,从兴趣入手。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信息素养兴趣班,如CAD家具设计、CAD工业设计、Coreldraw广告设计、PhotoShop数码照片制作、校园网站架设、服务器的安装与维护、动漫设计培训、校园电台视频制作、文秘提高、工艺品的电脑设计等等班级,结合信息技术满足了不同方面爱好者的要求,也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第四,巩固成果。每一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技能节,从打字、绘图到动漫设计、网络布线等进行多方面、多学科的信息技术比赛,覆盖率100%,对获奖学生给予一定奖励,获奖作品在公布栏张贴交流。近年来,在省市各项比赛中信息技术能力出现了好的苗头。
另外全天候开放“云电子图书阅览室”,学生可以分班、分组进入阅览室查阅电子图书,利用开放条件为自己的兴趣特长、毕业设计进行资料搜索与调查研究。学校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延伸了个性学习的时间、拓展了兴趣爱好的空间,广大学子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借用信息平台,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
充分利用校园信息化平台,是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效率、实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字化校园网进行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传输通知文件和其它信息资料,实行无纸化办公,增强了学校管理的实效性。信息化的学校管理,加大了管理、督促和检查的力度,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学校管理日趋公开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
当然,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我校的网站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学科资源建设还比较零散,服务器集散功能够强,上网速度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另外,校园网站还有待完善,暂无学科教育、网络课程、多媒体点播服务等功能性主题页面,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等。
六、突破传统思维,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
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防偏差,少走弯路。
(1)防止只建设不运用。伴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多数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应管理制度,但统筹力不强,职责不明,目标不清,互相扯皮;对信息化建设带有偏见,实有盲目性、功利性之嫌;只求拥有,不求发展,校园网信息长时间没有更新,管理平台闲置不用,还是采用老一套办公模式。
(2)加强信息设施的日常维护。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有关精神,今后市政府将加大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我市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环境,打造安全、稳定的数字化网络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然而如何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使用价值,让教育现代化与信息现代化同步,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就需要我们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力度,否则,花大力气和重金打造的现代化设施就失去了他应有的价值而沦为现代文明的摆设。
(3)打造校园特色资源库。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数字资源建设无法跟上基础建设的水平,整体教学资源匮乏。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大力开展以校本教研为基础的资源库的研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广泛开展结合学校职业教育特色的各学科资源库建设,形成一个由管理策划人员、课题组、软件开发人员相结合的开发队伍,共同开发教育教学的学科资源库以及管理应用软件。学校应制定措施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资源库(包涵素材、教学课件、音视频等),组织专人对学校现有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筛选、加工、整理,实现科学管理资源共享。
(4)积极探索,开发应用研究。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灵魂所在,在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要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引导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同步发展。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主动申报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有关信息化科研和试点学校建设规划,提升学校信息化教科研的品质,以研促建;同时,以国家、省、市信息化大赛为契机,以赛促研。多角度、全方位升级专业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以研强师。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建立新机制,创造新业绩,力争在三至五年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广东省数字化信息技术强校而努力。
(作者单位:东莞市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于丽.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实效的研究[J].今日科苑,2009,(10).
[2]陈宗胜.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2,(7).
[3]王建棣.冷观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Z1).
1 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随着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开展,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已实现校园网和校园宽带覆盖,网络基本能够使用外部信息资源,网络结构设置相对较合理。但是,针对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来说,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如多媒体教室建设、校园网覆盖、系统网络教学设施以及基础软件设施平台等方面不达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达标是目前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大大阻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1.2 现有的资源水平较低
在高职教育中,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课件、练习题、教学案例、测试以及教学工具等系统内容。但是,结合高职院校现有资源的整体水平来看,其问题集中表现为资源水平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缺乏共享型高质量的系统数字资源;第二,多数高职院校的资源库中积累的是教材内容,其资源整体水平不高,内容单一且存在重复现象;第三,高职院校中一些优秀资源散布在各个教师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共享机制的引导与整合,使得现有的信息资源造成严重浪费;第四,高职院校资源库中的内容多数为教学服务,未能很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第五,在资源库的设计方面还未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极不利于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3 对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使用来看,仍然处于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模式应用的探索阶段。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初步建成了资源库,并未将其积极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资源整体处于闲置状态。而且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时候局限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课后拓展等一些浅层内容,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推广和共享进展缓慢。
1.4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的广大教师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和使用者,他们信息化素养的高低是整个教学资源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仍有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信息化素质亟待提高,急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加快步伐,以达到整体范围上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1.5 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资源共建的运行模式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统一管理制度对其加以保障,而各高职院校纷纷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不同的网络平台,导致了兼容标准难以统筹规划,各高职院校间也会因利益关系或目标不同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期待能有一套完整的企业和内部协同建设机制出现,使高职院校信息资源在社会层面上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2 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措施
2.1 完善信息化资源共享系统
在高职教育化资源共享系统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全盘规划,不仅做到信息化资源系统的内容功能齐全,还应力求信息化系统使用方法简单易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完善完备信息化资源共享系统。在建设信息化资源系统时,还应完善资源搜索,为使用者提供普遍性与个性化结合的服务。如,系统能够根据学习者的搜索记录,为其推送一些适合的资源,来辅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信息化共享系统建设中,还应丰富信息资源的属性,使其不仅便于使用者检索,还能自动发现适合的网络并进行传播。
2.2 以学习和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上,应以学习和使用者的需求为导向,坚持应用驱动,使信息化资源建设更具规范性。如,可成立专门的课程专家小组或由一些教学和科研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制作。还可通过第三方评价与反馈机制来对资源内容是否满足学习和使用者的需求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还应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小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从而确保资源建设的有效开展。
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习者所用,在进行信息化资源建设时,要使信息资源库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可随意组合的知识,从而形成颗粒度小、储存量大的资源池,并对其不断充实,从而实现资源的整合。而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建设者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努力为使用者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实训资源平台,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并鼓励教师积极与信息化技术人员合作。
2.3 严格遵循资源生成的原则
受高职教育特殊性的影响,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推动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应严格遵循资源生成的原则。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遵循开放性原则。高职院校要打破学校及地域间的壁垒,面向全社会,吸引更多博物馆、科技馆、出版社等非教育部门的加入,在丰富自己信息资源库的同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要在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整体水平的同时,避免出现孤立的、短时性的开发项目,而应采取资源采集分布性的措施,吸引大量用户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并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形成资源共享。第三,应遵循合法性原则。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中会出现版权及个人隐私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谨慎使用版权。对于一些优质资源,则可通过购买方式实现资源共享。
2.4 实现资源的均衡共建
在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要想实现资源的共享,还必须关注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够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从而有效形成教育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中的具体数据是经过严格分析和细致整理的,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为使用者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实现资源均衡共建,并最终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
2.5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视度,加大对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东西部教育信息资源的差距。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发展职业教育,并为其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促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发展。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并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源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从而推进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工作室;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86
1 引言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大力推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多院校基于不同的专业大类建立了很多工作室,旨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改善原有的教学情景,由于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理解不同,各院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质量和效果也不同,本文基于某些高职院校工作室成功案例为例,探讨职业院校“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实践。
2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解读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国外有着比较长久的发展,它们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与企业一起制定、开发专业课程,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实践融于一体,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自行进行设计,或者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创造或模拟社会工作岗位的环境,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和以后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改变以前传统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即是在学习,也是在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掌握就业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3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优势
3.1 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机械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将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由老师去带领,一起研究、探索,替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职业化情境体验开展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内容由易到难、由小到大,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给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设计空间,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职业情境的体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真正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磨合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2 加强了课程间横向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坚持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针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从电路的设计到软件程序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开设了电子技术、电子CAD、传感器、单片机、PLC等核心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各门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不同的教师传授,在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比如学生在学习传感器或者C语言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过于研究其原理,忽视其应用,学生无法将整个电子产品或者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联系起来,而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将这些核心课程在与企业合作的项目中结合实践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加强课程间横向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每门课程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促进了师资水平提升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在课堂上可以讲授,还要有扎实的设计实践经验,才能指导学生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目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对专业教师知识结构要求提出了从知识型向技能型的转化,教学要从传统教育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化,这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的转化形成一种倒逼,专业教师从而可以通过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相应的职业技术指导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这种倒逼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升,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4 促进工学结合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搭建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真实项目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了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工作室的建立与相对应的专业方向是一致的,并结成深度合作关系,让所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能力相匹配,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是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进入工作室就如同进入企业实训,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缩短学生就业与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问题,学生在工作室具有“学生”、“工程师”双重身份,企业为工作室提供真实项目,企业在研发项目和实施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新一代员工,工作室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与企业对接的条件。教师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项目的合作中不断得以加强,从而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共赢。
4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4.1 工作室模式架构
“工作室化”是一种实践性和开发性极强的教学模式,通过老师的聘任、学生的选拔、教学计划的制定、具体运作等细则,保证工作室具体的实施,因此,工作室框架的建设主要围绕教师、学生、项目三者,建立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导、以项目为任务的培训阶段工作室、训练阶段工作室、创新实践阶段工作室。3个工作室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阶段、分计划、分任务地进行。创新实践阶段工作室是工作室建设中的重点,主要通过各种项目的建设,围绕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工作室模式架构如图1所示。
4.2 工作室教师团队建设
“工作室化”教师团队建设,要打破以本校本系专职教师为主的模式,要以工作室为单位构建教师团队,团队可以跨专业、跨系部、跨学校,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工作室的教师团队可以有电子类专业教师,也要有计算机类专业教师,由专业教师担任项目总监,负责协调工作室项目的设计实施,学生在项目总监的指导安排下分项完成任务。项目总监根据工作室的具体情r由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或者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担任。教师团队可以通过让青年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鼓励专职教师承接企业项目,建立健全双师结构的“工作室化”项目教师团队。
4.3 工作室管理和项目的来源
工作室要联合合作企业,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对工作室的项目安排等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健全的“工作室化”教学管理制度,对工作室的实训设备、操作规范等进行有效管理。学院主要对工作室的场地、资金等提供扶持,系部具体实施工作室建立和管理。工作室设定工作室负责人,具体负责工作室的项目教学、管理等日常事务。
工作室制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就是通过企业项目实施进行,采取面向工程、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方式培养。项目的来源主要是校企合作签订的项目、电子信息类竞赛题目等。
4.4 工作室的考核评价方式
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评价要与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区别对待,重点考核工作室负责人在“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任务设计、分配组织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工作室项目考核主要以任务作为载体,体现过程考核和成果质量考核,学生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化训练,掌握电子信息类产品流程、提升实践能力,并通过职业团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工作效率,培养和提升职业岗位能力。
电气信息类专业注重学生各阶段项目实时评价,如对项目的电路设计、元器件选型、软件编程、装配调试等实际考核,评价方法采用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项目,按照企业或者客户的要求进行评价,优秀作品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的产品。对工作室教师的评价采用工作过程和项目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对工作室项目的任务分解实施以及对学生评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药企业;共享服务;财务管理
“共享服务”指的是将企业中的专业性活动(财务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研发活动等)从分散的业务单元中分离,并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来提供统一的服务[1],这样有利于提高专业性活动的技术能力、整合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医药行业,是一个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类型,在医药企业中推广“共享服务”的概念,具有较大的管理价值和适用前景。目前,随着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将财务工作从原本的分散化形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能够提供信息化财务管理服务的共享服务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新形势
医药行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它对于保证人民健康、提高全社会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医改政策的出台,从目前的医药行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医药行业中的医药企业将会逐渐趋于规范,企业数量将会减少、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都难以胜任逐渐增加的企业规模和逐渐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要求。
(一)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首先,我国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常常将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视为同一种工作[2],忽视了财务分析、财务预警、财务管理等活动的重要性。并且,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不规范,仅限于进行内部核算,而没有进行财务投资分析、财务战略管理等工作。另外,当前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落后、财务软件应用不广,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难以取得高效管理水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当前的管理方式完全无法承担扩大之后的财务管理工作量,必须借助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来进行成本计算、内部审计等财务管理工作[3]。
(二)医药企业的财务管理新形势
“新医改”对于基本药物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促进了医药行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同时也给医药企业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3]。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正视并把握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来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和提升。
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一些年头,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已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随着“共享服务”的提出,将企业内部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财务规划、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评价工作进行整合和封装,形成一个统一的共享服务部门,能够有效促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普及和推广应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速通信技术的发展,在一个共享中心而非一个企业中推广这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显得更加简单有效。因此,这样的财务管理方式将会更加高效、低成本,具有标准化和流程化的特点。笔者认为,如果医药企业能够建设一个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实现财务信息的管理和共享,将能够建立医药企业的标准化和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新模式,大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二、基于共享服务视角的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要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共享服务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集成,需要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建设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最基本的工作就是要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同时,共享服务也是基于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因此,一定要以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依托,保证预算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信息、日常财务信息、绩效评价信息等财务信息的网络传输安全、信息存储安全。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商业机密的信息,需要通过设置严格的查阅权限、修改权限来筛选访问者,加强对访问用户的管理。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部,需要不断更新局域网络的防火墙技术、存储技术、设备维护技术、通信安全技术,来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存储、安全共享。
(二)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的结合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运用到的管理信息系统、高速通信网络、云计算服务等方式,建设投资成本很大。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当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一方面能够节约一大笔投资花费,另一方面,能够同时推动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速度。例如:利用当前的ERP系统来为财务管理的信息收集服务,将能够有效减少信息收集系统的建设费用,并且能够全面收集到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入库、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流程中的详细数据信息,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处理提供保障。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懂得基本的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还需要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和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了解医疗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和环节。因此,需要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基础的共享服务中心所需要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企业内部的医药产品生产流程、熟悉医疗行业的基本法律制度、企业制度和财务管理相关工作规范[4]。同时,还要重视人才的引进,从高校和科研机构中招聘专门从事财务管理和软件开发等专业的毕业生和研究人员,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教育水平和知识结构。
(四)支持财务共享的软件开发
医疗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软件时,为了保证财务信息、产品信息的安全,不泄露重要信息,财务共享和管理的软件可以不直接从市场上购买,而是采取服务外包和定制的方式,自行开发财务共享的软件。医疗企业可以借助软件开发的中介平台,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单位进行软件开发。另外,在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结合医疗行业的发展特点和管理特点,尤其是充分利用其他同行企业的财务共享软件种类,既保证差异性,又保持行业内的共享软件的大致统一。
三、结语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和共享服务逐渐普及的发展背景下,医疗行业作为一个对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的行业,在医疗企业内推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方式,显得十分重要。要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共享服务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集成,首先,需要保障财务信息的安全、建设财务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其次需要将财务管理与会计电算化进行充分结合,有效利用当前的信息化系统;第三要重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才培养,并加强投资、支持财务共享的软件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建成医疗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骆名扬.基于信息化的A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张庆龙,张春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咨询服务系列专题(六)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06:48-52.
[3]许汉友,姜亚琳,张蓓.“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J].新会计,2016,01:28-32.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战略
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信息化是由计算机与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内容: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离开了工业基础谈信息跨越只能是空中楼阁,信息化这种新经济现象是发达国家的事;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我们必须坚守传统产业,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上;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和应用领域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过分强调信息化,必然会产生泡沫经济;面对巨大的“信息鸿沟”谈“赶超”和“跨越”是不现实的,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只能慢步走。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作“坚守——慢步论”,即坚守传统产业,慢步信息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放弃夕阳工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这种朝阳产业。这种观点是“放弃——跨越论”,即放弃传统产业,在信息产业领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放弃——跨越论”者关注的是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行的放弃转移型战略。20世纪50年代 (以下均指20世纪)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家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家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80年代以后,出现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的景象:笔者认为:“坚守——慢步论”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而“放弃——跨越论”则过分强调新兴产业,忽视了传统产业的作用:笔者的观点是:我国要把发达国家近200年内完成的实现工业化进而进入信息化社会的过程.压缩到今后几十年内完成,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坚持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应用为主导;处理好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坚持教育先行,用“头脑”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处理好现代化的大都市与落后的广大农村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都市跨越,整体追赶,率先把大都市建成信息化的发动机。我们把这一战略概括为“应用主导、教育先行、局部突破、都市跨越”。
“坚守传统产业,慢步或停步信息产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国同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度生产总值约为1.2万亿美元,美国信息技术产业2000年产值达到8220亿美元。我国信息产业2000年销售收入5800亿元人民币(按现行汇率约合700亿美元)。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占世界软件市场的份额不到1%,而印度的同一比率超过了16%。经济学家胡鞍钢计算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差距。目前,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我国与西方7国相差5.6~8.12倍,到2015年可能缩小为3~5倍。二是知识与信息差距。我国与西方 7国相比,1997年计算机人均拥有量相差32~90倍,互联网普及宰相差143~1761倍。另一方面,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后发优势,探讨实现信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我国实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以下条件:(1)后发成本优势。我国能够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超越一些历史发展阶段,直接学习和利用发达国家已有经验和技术,享受“后发优势”。作为后来者,我们不需要花费巨资来从事研究与开发,大大减少开发过程的风险成本,可以把节约下来的大量资源用于其他经济活动,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网络技术为后来者开辟子“新大陆”并大大降低了后继者的进入成本。可以利用先行者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对后来者来说,重要性不亚于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利用。此外,国际贸易不仅使后来者扩大了销售市场,促进了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资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后发者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吸引先行者的资本和技术,从而有利于克服要素“瓶颈”。(2)后来者没有结构惯性。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体系完整而且联系密切,具有强大的惯性,进行结构调整,成本过大。我们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3)信息产业容易跨越。信息产业历史不长,具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双重属性。互联网的历史更短,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此领域的差距不大,至多落后10至15年。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经济增长速度的2至3倍。“九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增长速度是总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4)信息市场潜力大。我国消费信息产品和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潜力巨大。到2000年,全国信息产业市场规模超过1.4万亿元,比90年代初扩大了8倍。我国彩电、微型计算机、移动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的产业规模日渐壮大。我国的有线电视用户达1亿户,电视网络已成为世界第一,固定电话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这也会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从根本上提升相关产业的素质。(5)信息设施有较好的基础。在过去的5年中,全国通信投资累计达到8000亿元。目前我国通信网已拥有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长途传输、电话交换以及移动通信都实现了数字化,正在向新一代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推进。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现已经达到100多个,遍及金融、海关、财税、外贸等各个部门与行业,区域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电子商务发展加快,上网企业迅速增加,网上交易额逐步增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媒体等各种信息产业形态已经起步。公用信息网已覆盖全国230多个城市,全国互联网已有近1万个站点,网上信息源及应用数据库达到4400多个。(6)有民间资本支撑和局部技术优势。我国有 10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可为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撑。尽管我们国家在总体上,经济科技实力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但在计算机、系统集成、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数字程控交换、光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为实施技术跨越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有可能利用“胜者全得”的规律,即技术上领先一步,有可能占领该领域的大部分市场。(7)有一批创新主体和示范工程。有7万家具有机制优势和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企业和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创新主体和载体。我国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金桥、金卡、金税、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均已开通运行。(8)有市场体制支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通过改革,特别是一系列有利于发挥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用的制度创新,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将会被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出来,所有这些都为激励和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把上述跨越式发展的潜在因素变成现实,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技术跨越是不可能的。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带动工业化向纵深发展
我们认为,“在放弃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产业的绝对跨越式发展”的观点也是具有片面性的。(1)从国外现实来看,发达国家在抓信息技术产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方面高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美国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在近年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33%,传统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三分之二。(2)从国内现实来看,我国传统产业面大量广,应用前景广阔。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我国非农产值比重超过 80%,工业经济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门类较为齐全,上、中、下游产业衔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具有扩张性、渗透性等特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使我国具有传统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焕发生机,为我国具有雄厚基础和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从理论上讲,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一种互动、互补关系,不是替代关系。信息化产生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又需借助于工业化的手段,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使工业朝着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优化我国产业结构。(4)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技术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信息同其它两大资源——材料和能源一样,自身具有增值的作用。此外,信息还能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例如,石英是生产玻璃的原料,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变成信息装置——硅片,成为电子计算机的“大脑”,点石成金。信息革命的伟大成果使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使用以及交互式网络化的信息交换实现了便捷、大容量、高速度和低成本,这就赋予工业化以新的内涵。由于我国的工业化远未走完,如果抛弃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会使工业化产生倍增效应。一项最新的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投入产出比一般都在1: 4以上,有些领域甚至达到1:20以上,能否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已经成为当代后发展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
推进信息化应坚持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方针,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两大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二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或称应用:信息生产要求发展一系列高新信息技术及产业,既涉及微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和设施、计算机软硬件、网络设备的制造等领域,又涉及信息和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等领域。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通过应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指南针的发明使先人能轻松地辨别方向,卫星定位系统让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能够轻松找到航线;笔墨纸张的发明让居住在异地的人们有了书信的交流,电话的发明让人们的交流从无声变成有声,视音频技术的运用又让人们的交流更为轻松和有趣;算盘改变了人们结绳记算的方式,电脑则使得每秒上亿次运算轻松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推动表现在:(1)信息技术辐射传统产业。信息生产力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如在农业生产中发展精准农业,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实现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系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工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在服务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流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2)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有高度创新性、高度渗透性和高度倍增性。它能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其附加值。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机电一体化以及电子商务引发商务领域的变革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是深入、立体和内在的提升,能够在其他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所有环节发挥作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因特网给美国人带来的成本节约高达每年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每年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0.4%。(3)信息技术能够促进传统产业的分化和替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并使传统产业不断走向分化,在分化过程中,有的被淘汰出局,有的实现了升级换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促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信息产业因其关联度、感应度、带动度大,它能提供高技术、高性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突破现有的需求约束,创造新的需求,带动新产业的发展。(4)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管理创新重组传统产业。经济活动的效率决定于人、财、物的动态配置效率;而决定配置效率的是信息。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为结构调整提供新型管理模式。(5)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产业的时空限制。卫星通讯、高速网络、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使信息的流通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缩短为现在以分、秒计,大大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工业经济的空间扩大到覆盖全球的若干领域,大型跨国公司有效地组织其经营活动,Internet上的购物已没有了国界,也没有昼夜之分。
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是要处理好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关注制度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规定,R&D投入占销售收人的比率达到10%的企业或产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OECD国家信息产业企业这一比率在10%—20%之间,而我国同类企业同一指标仅为2%—3%。由于投人不足,我国信息企业的附加值很低。国际微电子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0%以上,而我国效益最好的计算机企业2000年度的利润率也只有2.5%。推进信息化,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制度创新。例如,电信市场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瓶颈”。电信的发展除了电信技术外,电信体制和机制的深化改革十分重要。在我国,每小时上网费标准为6.60元,约为美国居民的15倍。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信息化进程。电信市场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市场需求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充分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获得利润和投资回报。因此,应尽快打破电讯业垄断,促使电讯企业加快改革,鼓励竞争,促使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我国电信市场中政企不分状况没有完全改变、电信产业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部分资费偏高,竞争意识缺乏,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改革电信体制,引进竞争机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实现电信市场的充分竞争,一般在同一地区引入三个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发达的竞争市场一般有约占市场份额30%的3个竞争对手。二是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的关系,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国外的高新技术和跨国公司,与巨人同行,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采取多种方式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我国是信息产业的市场国、而不是生产国。信息产业在高速增长中所大量采购的通信和网络设备大多是国外产品。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上,电脑的处理器、内存、硬盘,手机和掌上电脑的芯片,VCD和DVD的解码器。彩电、音响的核心元件等,都是进口外国的产品。光纤通信的路由设备、网络建设中的服务器,电脑中的操作系统和主要应用软件,也是外国公司一统天下。在信息技术产业硬件制造领域.美国微软和英特尔公司凭借垄断计算机硬件生产的核心技术CPU和存储器及其关键材料单晶硅的制造独占了该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我国计算机制造企业成为国外公司的“协作厂”。从总体上看,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信息化的不利影响有:第一,市场会丧失。由于没有足够发达的自主技术,市场饱和就会很快来临,增长也会迅速减缓或下降。第二,会危及到国家安全。第三,难免被淘汰的命运。开始很热乎、规模很大,可后来因为没有自主技术而逐渐被吞噬,整个发展的主动权基本丧失。第四,在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处于一种“给别人打工”的境地,高额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抢走了。
二、坚持教育先行,用教育信息化带动社会经济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决定21世纪的两种主要力量一是互联网,二是教育。而这两种力量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推送信息化之所以要以教育为本是因为:第一,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第二,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信息化会带动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第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源于教育。在美国,信息产业的基石是5000家软件企业,而这5000家软件企业都同大学相联系。第四,教育人口是接受信息化最快的人口。第五,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最容易推广。
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会产生如下革命性变化:(1)有利于缩小地区教育差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别,远程网络教育将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教师和巨额资金,限制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的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发展现代教育信息化,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不能达到的地方。(3)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点,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4)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信息化克服了函授、广播与电视等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师生分离、反馈滞后、交互困难等弱点,为在远程状态下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员营造能够再现面对面教学辅导的教学氛围,提供师生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5)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网络教学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特征。254个对照实验表明,教学中适当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所用的时间减少了30%。(6)有助于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确立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7)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更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 (8)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现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与这种“知识爆炸”相适应,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能较快地进行更新,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9)有利于实施宽进严出的机制。
坚持教育先行,要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一是学校教育。教育一方面要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二是对管理者的教育,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具备的信息处理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网络已成为开展领导活动和行使领导职能的重要平台,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迫在眉睫。三是国民素质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信息教育,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用都市信息化推动国家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