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三从一大” 难点 应用启示
1.“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理解
竞技运动训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训练量与强度和各种方法手段的组合运用等,都存在着很多的变数。“从难”,即难在个体极限负荷强度的开发程度。运动训练的核心任务,是针对专项运动技术,对运动员具有的发展潜能予以最大的挖掘和开发;“从严”即严格遵循运动员的机体发育规律,严格按照既定技术动作进行训练。从实战需要出发的严,最根本的就是要突出“专项”训练,这是现代运动训练的核心。
2.“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贯彻的难点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作为运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性原则,在对这一训练原则的深刻理解的同时,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也存在以下难点。
2.1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等设计和应用与项目的切入点的把握
在训练中,主要针对的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等的训练。而要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那么针对一般身体素质的训练的方法、手段等就要和专项项目有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就是在对专项项目的特点了解掌握的同时,使运动训练的方法、手段等针对专项项目设计并实施。其次,在训练中针对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难点的训练与训练手段、方法、负荷等的切入点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2.2运动员个体特点差异性的把握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训练的对象是人,作为不同个体的人,由于每个人遗传因素、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人的性格、气质等心理特质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在训练中这些必然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产生影响,要更好地贯彻“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就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身体心理特质和身体素质特点,采取合理的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等,乃至语言交流方式,以人本主义的关怀来激励和鼓励运动员克服一切困难,发挥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才能达到训练目的,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3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运动训练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今天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更加具有科学的内涵。体育科技可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主要指理论、思想和方法等;硬件则指器材、设备、仪器等。软件方面,先进而科学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基础,它能加速运动训练的发展,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教练员的科技意识是提高科学训练的前提。教练员是科学训练的实践者,本身的科技意识和消化能力对科研成果的运用至关重要。因此,加强教练员自身科技意识的培养,以及与科研人员的强强合作,是不可缺少的。
3.“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应用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含义阐述和在实际运动训练贯彻的难点的分析,清楚地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理论内涵,宏观地把握“三从一大”原则的指导思想。但是,要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针对运动项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方式,并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更好贯彻,更具体地把“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落实到各个项目,更要注重运动员日常训练的细节,具体地要处理好以下几个训练过程中的关系。
3.1运动项目特点与运动训练关系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各个项群训练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每个项目都有本身的特点,所以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运动项目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特点,以更好地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项目特点的把握,王保成教授在谈到对项目的特点认识时,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项目的特性认识:1)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训练学因素;2)专项运动中的能量供应的特点;3)专项运动中的肌肉工作的特点与专项技术特征。运动训练过程的每一要素都会在项目比赛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训练效果的力乃至影响比赛成绩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诸要素之间的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
3.2运动项目特点与运动员自身特点
要在运动项目特点的把握基础上,加强对运动员自身特点的掌握和分析,并在运动训练中针对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提出正确的训练要求,包括运动负荷、运动强度等衡量标准的把握,使训练手段与训练的顺序符合项目的特点并依据运动项目特征和规律,以及运动员的个体特点进行实战性训练。
3.3运动项目特点与项目竞赛特点关系
要使平时的训练达到比赛的标准和要求,首先要严格按照比赛规则的要求进行训练,其次训练环境和训练条件的安排要符合比赛的要求。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在间歇很短,没有充分恢复的情况下加大负荷进行下一次试举,这样使运动员更好地适应比赛情况的要求,有助于在比赛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3.4运动训练要求与运动项目特点关系
在各个运动项目训练中,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教练员会有设计或运用各种训练手段和方式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以便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关键词】力量素质 力量训练 实际训练中 方法及运用
一、力量的概念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是肌肉紧张或收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随着体育运动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愈发认识到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增强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是提高运动成绩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因此,几乎所有的竞技体育项目,无论是以力量为依托的体能类项目,还是以技术和灵巧为主的非体能类项目,以及那些以技、战术配合为特点的集体项目的教练员,均加大了对力量训练的重视程度。
二、力量素质的分类
力量素质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力量素质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依据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依据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等。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
力量训练的方法,就是指为了提高肌肉工作的能力,而对人体的运动系统所实施的一系列的专门性生物改造的方法和手段。从众多的研究中来看,在力量训练方法的概念上是基本趋于一致的。
1.静力性力量练习方法。当身体在固定情况下,许多肌肉在一定时间内,为了试图克服相当大的阻力,表现出高度的肌紧张,而在用力过程中,肌纤维没有缩短,肌肉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收缩,称之为等长收缩、也称“静力性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来发展肌肉力量,即成为静力性训练法。
2.动力性力量练习方法。所谓动力性力量训练方法,就是指在力量训练时,肌肉经常改变拉力的强度和方向,同时改变着骨杠杆的位置,从而完成机械动作。在动力性的力量过程中,肌肉的长度因其收缩而发生变化,当肌肉克服阻力时,身体朝肌肉收缩的方向移动,肌肉做向心收缩运动。动力性力量训练方法能有效地发展动力性的力量。能更好的发展神经、肌肉间的协调关系。可以有效的改变原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之间的协调性。同时这种训练方法有利于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训练中能使训练部位的肌肉工作达到最大幅度。动力性训练方法最突出的一个优点是可根据不同专项的需要,采用不同结构的负荷去发展不同性质的力量,更利于对力量训练的专项化控制。
四、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力量素质训练不仅应该注意运动训练学中一般的训练原则,也应格外注意力量训练中,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的科学原则。注意大小肌群的协调发展,主动肌与被动肌的协调发展等。
1.注意针对项目需求。要注意发展对本项目最有影响的肌群力量,这要求对具体得项目和动作进行分析,即项目需要什么样的力量,就着重发展什么样的力量。专项力量练习时,原动肌的定点和动点只有与专项一致,训练获得的力量在专项动作中才能发挥效力。
2.注意针对个体需求。要注意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其弱肌群,即对于这个项目而言,该运动员缺少哪个肌群的力量,就注意发展什么肌群的力量;缺少什么类型的力量,就注意发展什么类型的力量。
3.教练员应对本项目进行认真的分析,即注意分析哪些动作动员哪些肌群,以及这些肌群的发力特点、发力方向、动作类型等,然后在实际进行力量练习时,注意按照这些特点进行训练。同时,直接完成运动的肌肉群协调发展,肌肉发力的条件要一致。
4.注意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的衔接。专项力量训练不能“单打一”的训练。还要注意薄弱的肌肉群力量的发展,应在一般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专项所需力量,避免造成局部运动量过大,引起肌肉损伤。
5.注意循序渐进,力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千万不可急于求成。按照力量发展的规律,缓慢增长的力量,将来到达的最大力量水平较高,而且保持的时间也较长。
6.注意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一个训练阶段中,负荷安排应大中小结合。在每组重复练习中,注意组间的休息。力量训练后,要特别注意使肌肉放松。
五、结论与建议
结论:竞技体育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获取比赛优胜,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可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竞技水平,获得比赛优胜。因此,力量训练是实现竞技目标必要而高效的途径。进行科学的力量训练,要充分了解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科学知识,采用与本专项需求相符合的训练方法。力量训练的方法是实现力量训练目标的载体,围绕“专项力量”的力量训练核心,贯彻运动训练学的基本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负荷和方式,提升运动员力量素质水平,进而配合技术、战术和其他体能因素,提高整体的竞技水平,创造更加优异的比赛运动成绩。
建议:科学的力量训练,应遵循运动训练学的一般原则,符合人体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构造原理。紧密结合专项特点,采用科学和适宜的训练方法,采用合理的负荷强度,循序渐进,提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J].体育科学,
2007,(9):99.
[2]于红妍,李敬勇,张春合,等.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新思路-
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28-130.
关键词:网球教学 中老年 方法
1、网球运动对中老年生理及心理的影响
网球运动对中老年生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降低体重,促进良好体型的塑造;(2)对血压有积极影响;(3)提高心肺功能;(4)提高身体素质;(5)带来运动损伤。
网球运动对中老年心理的影响有:第一,要增强进取心。隔网对抗性项目往往会激起人们的竞争意识,参与者在比赛或练习过程中,会为自己击出了一个好球而暗自叫好,为本该打好却没能打好的球而扼腕叹息,这在无形中会增强人们的进取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二,锻炼思维。网球运动是智力、心理、体力的较量,在击打每一个来球时,需要对球的速度、力量、旋转等进行判断,并在瞬间完成动作,这就要求练习者具有快速的思维能力。第三,完善性格。网球运动需要同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对完善中老年的性格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第四,愉悦身心。
2、中老年网球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2.1中老年网球教学的原则
2.1.1安全性原则
首先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其次运动量要适中。超负荷或缺乏节奏的锻炼不仅达不到运动锻炼的目的,且有碍于身心健康。中老年人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要适中,使各器官机能的负荷量接近中老年人健身的生理需求,使机体组织内的物质代谢和生理变化产生改变。中老年人应“练”为主在身体情况允许下,可进行表演赛,但运动负荷不能过大,并要有全面的医务监督。最后要防止损伤。
2.1.2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中老年教学中,充分利用中老年的各种感观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与积极思维相结合,丰富中老年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使他们获得生动表象,从而更快、更好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该原则是中老年网球教学施教过程中重要的原则之一。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对于安排好教学内容,正确运用教学方法,学习和掌握运动程序、技术和技能,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
2.1.3坚持将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原则
中老年网球教学与其他教学一样,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和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中老年网球教学又不同于其他教学,它具有独特的教学方式。把教学、健身、娱乐融为一体,应该是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原则。此原则要求体育教师要重视美的教育以及网球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不仅把健身和娱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为直接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此原则,能激发中老年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其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中老年网球教学方法的实现途径
2.2.1 培养中老年训练比赛前做准备活动的习惯
由于中老年人的肌肉、韧带弹性降低,柔韧性差,用力不当就会出现损伤,科学合理地进行网球教学和训练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是预防损伤的重要前提。除了一般准备活动外,还需要做好专项准备活动,要重点加强腕、肘关节的多向性准备活动,使肘关节的运动负荷及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强。要合理地安排中老年练习强度和次数,中老年女子的练习强度要小,练习次数可多些,而有一定训练水平的中老年练习强度可大些,但次数不宜过多。另外,中老年教学训练中应重点加强伸展性练习,减少发生损伤的可能性。
2.2.2 合理控制中老年网球运动的时间
中老年人的网球教学要根据他们自己的体质及原来是否运动等来决定运动量大小,动作要由慢到快、由易到难,时间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要适中。超负荷或缺乏节奏的锻炼不仅达不到运动锻炼的目的,而且还有碍于身心健康,因此,要合理控制中老年人网球运动的时间,尽量选择下午或晚上进行。
2.2.3 中老年自我设计学习目标
由于中老年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进行网球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技术掌握情况,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实践证明,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对于网球技术的学习有很强的定向作用。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要起到明确的主导作用,在听取中老年学生意见的同时,帮助他们制定每节网球课学习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让其认可、选择,确定每节课网球的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有明确的定向作用,可使学习活动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更有利于掌握网球的运动技术。
2.2.4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网球技术的提高
从项群理论来说,网球是属于技能隔网对抗性项目,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依据网球项目的这一特点,中老年在网球练习过程中,在中老年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可以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练习方法。根据学生网球技术掌握情况,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其中每个小组由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由于同学之间有共同语言,利于沟通与交流,网球技术好的学生会把自己的成功体验传授给技术掌握差的学生,这就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3、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自身所具有的本性,决定了它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只能有效地解决某一面的问题。因此在中老年网球教学中,我们选择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要从教学的整体出发,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每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每一个体育教学方法的特性和适用的范围,综合、灵活的选择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参考文献:
[1]吴铁锋.浅谈体态语言在网球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2)
[2]孙飞,许晓峰.讲解法和示范法在网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7)
关键词:体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终身体育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12日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按照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适当的体育教学法,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体育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体育卫生知识。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体育教学应向学生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体育教师还应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
(三)向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和培养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和个人行为的能力。培养符合社会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的修养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等。
二、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决定体育教学原则和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根据。主要包括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和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一)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是人类意识中反映客观世界的一个复杂过程,认识任何事物的过程,首先要从事物或现象的感知开始。体育教学一般首先是通过体育教师形象的肢体和生动的讲解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然后学生通过反复思维和练习的过程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即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人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某一个动作都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的阶段、改进与提高的阶段和运用自如的阶段。这个过程称之为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1、第一阶段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泛化阶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充分运用讲解和示范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理解练习、技术结构和练习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其次教师应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和重复动作的次数,强调以技术基础为主,体育教师要善于预防和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
2、第二阶段是改进与提高阶段(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首先选用一些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地消除紧张和错误动作,从整体上提高动作质量,初步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其次教师应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结构的理解,认识完成动作技术的关键,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加以分析,找出改进的方法。
3、第三阶段是动作的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动力定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继续地反复练习,注重动作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贯性,并强调动作细节的完美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教法,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使学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已形成的动作,使之达到动力定型。
三、体育教学的原则
体育教学应遵循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准则。
(一)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实在“学”上,应是学生主动性的活动,因此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机地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二)从实际出发原则。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量与负荷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学生的体质情况。体育教师应注意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三)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坚决贯彻身体全面发展原则,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要全面多样,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陀螺运动 最优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10―0083―03
前言
陀螺运动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新一轮课改的要求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陀螺运动被我国部分高校引入体育课堂。但是,包括广西、云南、贵州等陀螺运动开展较好的省份在内的各高校,无一例外地存在着陀螺运动课程体系处于初级阶段的尴尬境地,其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因此,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志在在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陀螺运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已经被引入到包括体育教学在内的其他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成效,陀螺运动也应该积极引入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尝试。这种积极的尝试,对于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构建都将起到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陀螺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殊的教学特点、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作详尽的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陀螺运动课程体系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陀螺运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陀螺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1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模式的概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和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在其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具体条件,遵照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设计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实施这个方案,以期使某一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可能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知,效果和经费是一般系统最优化的两个最基本的评价维度。在此基础上,李利民认为,在对体育教学系统作分析时,应确定最优化方案的主导思想是体育教学系统整体效果最佳,也就是在尽可能少费用的前提下,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取得增强体质的最佳效果。陀螺运动的教学也应当遵从这一体育教学规律,其教学最优化应当充分考虑陀螺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用于教学任务经费消耗的合理性着手,科学选择和实施该前提下最优化的教学模式。
2 影响陀螺运动教学效果最优化的若干因素分析
2.1 陀螺运动教学系统内各部分应形成最优化组合
教学系统以下基本部分构成:一是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二是教育的对象与学习的主体;三是教材;四是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传递至学生的各种传播媒介;陀螺运动教学系统组成也不例外。
陀螺运动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分别代表了教与学的主体,并且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方式、方法,掌握陀螺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材内容。
因此,在陀螺运动教学中,需要这四大基本部分从整体上形成“最优化组合”,而不是其各部分在独立的状态下性能最佳,才能使陀螺教学系统的整体获得最优化。为此,要研究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首先应当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师、学生以及陀螺教材,教学场地、器材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最优化组合。
2.2 突出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在陀螺运动教学系统中,重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要承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在整体上实现教学调控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整个系统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及其规律,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等因素,遵循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序列和体育基技术形成内在的顺序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陀螺运动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合理地组织陀螺运动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发展中。
2.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陀螺运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的这种“双主体性”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作用都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种高效率的、有组织性、有目的性的活动。从控制论的理论出发,最优过程在任何时刻,系统都应当在它的极限工作状态。学生的学习、练习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陀螺运动教学应最大可能地使学生的陀螺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学生应该对即将到来的学习任务、目的、内容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积极练习。
2.4 确保教材的最优化
教材的选择代表了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客体,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教材的优化选择其结果最终要反映到教学任务与目标上来,假定教学任务与目标不变,不同的教材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这种考虑,在陀螺运动教材的选择上应突出其基础性、全面性、趣味性、应用性及灵活性的特点,以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在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传授陀螺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陀螺运动的相关知识,比如陀螺旋转的原理、陀螺运动发展史、陀螺的健身价值等,以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建立。另外,在教材的应用上,要充分遵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一规律,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可接受能力、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矛盾性;在评价阶段要注意评价内容之间的联系,考虑到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动作技能形成的连贯性及其相互影响。
3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原则
以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体育教学原则体系是为了达到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的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最优化理论的指导思想,实践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有意识地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选出一种在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的前提下,能够确保在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发展等各个方面,均可能取得最高效率的方案。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设计出符合陀螺运动教学的最优化模式。
4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的手段与方法
4.1 设立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
陀螺运动教学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重点的技能和运动知识,提高学生对陀螺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觉参与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中要注意学生的体质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及学习掌握情况的差异,教学内容应由易到难,使学生保持稳定进步。对于初学者来说目标当然是最基本的旋放陀螺技术,应当将陀螺尽量旋放在规定区域,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已经掌握的各项技术存在的某些问题上,尽可能改正技术缺陷以提高打陀螺的稳定性、有效性,保持学生打陀螺有一定的成功率,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4.2 教学内容尽可能地教学目标相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核心的、本质的东西。如果教师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核心的东西上,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和形式,都可能导致学生掌握教材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4.3 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一是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二是激励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三是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各种方法必须配合使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就目前而言,在体育教学领域,诸多学者主张运用直观教学法进行相关的技能教学,在实践当中也取得了不错的实效性,因此,在陀螺运动教学当中,也应当增大直观教学法的使用比例,将陀螺运动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信息转换为转换各种直观的教学形式,尽可能多地输出信息,便于学生利用眼、耳、本体等器官接收,为大脑皮质结合躯干动作技术、技能进一步加工创造最佳条件,以最大量的输送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动作的运用自动化阶段。
4.4 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群体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体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为每个学生获得该阶段可能获得的最好成绩创造条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成立学习小组(学生自愿组合,人数根据教学场地多少划分),确定小组练习场地,在陀螺运动学习过程中如准备活动、教学内容的练习、基本技术的巩固与提高、教学比赛等可以按学习小组进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网球陀螺基本技术教学阶段和教学比赛单元,可以采用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及教师指导的教法和组织形式相结合。
4.5 合理地、科学地利用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是一般体育项目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通过教学比赛可以有效地、直观地发现学生基本技术上存在的缺陷,对于战术及竞赛规则的把握不足等,从而能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6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工作,利用学生教学效果的反馈分析课堂教学效率,在使教师清楚地判明教学活动优化程度的同时,还可以清晰地判断教学效果,包括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等,以及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进步。在这里所采用的分析不是一种总结性的考核分析,而是一种相对动态的、程序化的教学监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情况,获得最直接的教学效果信息,进而对这些相关的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归纳和处理,并根据其中有效信息表现出来的问题和情况的反馈来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计划,抓住教学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适时地修订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5 陀螺运动教学最优化模式的评价
评价是针对某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收集、分析、比较有关教学资料,科学地判断课程的价值或效益的过程,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优化教学模式更倾向于质性评价。根据最优化理论,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课程目标、方案、内容、教材、教学效果等维度的评价;
(2)对教学过程的实际运行状况的评价;
(3)对教师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的评价。
陀螺运动最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可以使用以下类型:
(1)过程评价:把教学过程的实际效果(教育、教养、发展)同原来制定的教学目的、任务进行全面比较,从中发现影响教学目的、任务的相关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这些方面的优化程度。
(2)影响评价:在教学结束后,对陀螺运动教学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学生掌握陀螺运动的基本技、战术、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相关知识,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身体素质的发展、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倾向等方面也要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包括四方面: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
6 结语
陀螺运动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是一个高度的辩证统一体。最优化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来界定的,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某方面的“最优化”而忽视其它方面,必须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已经具备的教学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并在陀螺运动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才能总结出陀螺运动教学的最优化模式,为更好地完成陀螺运动教学的任务,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