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法学方法论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信心 审美观 创造力 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近年来,在职校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通过树立学生自信心、健康心理培养及个性塑造等三个方式来实现。针对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如滥用工具、构图拘谨、不敢下笔等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笔者主要从以下四点内容帮助他们重拾绘画自信心:
1.不敢下笔型——表扬和鼓励
该类型的学生属于严重缺乏自信心型,他们对待新鲜或自认为难以驾驭的事物通常会表现出畏惧、胆怯等心理,加之想象力不够丰富,因此不敢下笔。针对这类型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去鼓励与表扬,褒而不贬,从基础入手,引发其想象,无论进步与否都应当鼓励,帮助他树立绘画自信心。
曾经班级来了一名新同学,在他首次绘画课上,全班同学都在兴致勃勃的画着自己想要画的内容,而他却迟迟不敢下笔。问其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一起画画呢?他回答道:"我画画很难看。"那你会写自己的名字吗?写来让我看看?字写的很不错,会画正方形吗?在我的鼓励下,他慢慢的在纸上又画了一个正方形,在我的耐心引导下,这名同学把他知道的所有形状都画了出来。经过课堂的多次提醒、指导与表扬,他在表扬中体验到了成功,畏惧、胆怯心理在其心中慢慢消除,并产生了敢于下笔的心理。后来这名同学真正的迷上了绘画。
2.构图较小型——赏识和引导
该类型学生属于中度缺乏自信心型。构图不大,缺乏审美能力。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非常多,如认为自己画的不够好,在构图时不能充分将想象出的东西大胆描绘出来。针对该类型的学生,首要任务是帮助其树立自信心,要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画得并不比别人差,要当面表扬而不是批评。其次,对该类型学生还应当进一步进行构图基础知识指导,让他们加深对构图标准模式的认识,鼓励他们画大构图,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学会画画。
3.爱用橡皮擦型——对比和引申
该类型的学生属于轻度缺乏自信心型,在他们绘画过程中,总会感觉某个地方或某笔画画的很不满意,表面上好像对自己绘画要求很好,但实质却并非如此。反复的对自己构图擦来擦去,课堂都结束了,他的纸上可能就画了一笔甚至是空白,事实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自信心的缺乏。
针对该类型的学生,我采用集体讲评的方式对他们予以引导,首先我在黑板上列出一道错误的等式:3+4=5,然后有画了一个方形的太阳,我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黑板上错误的是哪一个,对的是哪一个。"大家争先恐后的说算式算错了。我就抓住这一机会告诉同学:"同学们真聪明,算术算错了,我们要把错误的答案擦掉重新计算,但对于绘画而言,只有美和再美的区别,没有对错只分。"在全世界,画画的种类有很多,我们并不能比较它们谁美,它们其实美的相同,只是取决于个人喜好。经过多次课堂指导,该类型学生几乎不再用橡皮擦了。
4.借助工具型——欣赏和讨论
当编辑有意想翻译或影印出版某一外版图书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中文翻译版权或者影印权利归属。通常我们会查看图书版权页上面@后面的权利人,它表明该书著作权的归属。但实践中,版权主管会首先联系原出版社或者该出版社在国内的版权机构,以获得准确的版权归属信息。像英美一些出版社,如牛津、剑桥、培生等,与原作者签订合同时一般都会约定在合同有效期内拥有著作权,因此,即使原书版权页上@后注明是作者,著作权也并不一定在该作者手里,所以,最稳妥的办法是直接与出版社取得联系。不过,归属出版社的情形也不是绝对,在日本,版权就一般属于作者,出版商只是取得出版发行权,这种情况下,只要取得原作者授权即可,但最好也与原出版社取得联系确认。
还有几种情况确定版权比较困难。一种是原作品为论文合集,由某个作者担任主编。这时的作品版权通常不在原出版社或者主编手中,出版中文版需要征得每一位文章作者的授权同意。如果原出版社或主编热心,他们会协助联系各位作者索要授权,并把授权的电子邮件转发给我们;但如果原出版社或者原主编不愿意推动此事,那处理起来就会非常麻烦,需要我们的版权主管去逐一联系各位作者。我们曾经准备引进一本关于西方法学的经典论文集,对方出版社让我们联系主编,主编又声明所有版权事宜应找出版社,而许多作者根本无法找到联系方式,反复沟通多次,不得已只好放弃选题。而在联系出版《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该书是欧洲比较法大会的论文合集,主编是比利时根特大学马克·范·胡克教授)时,我们得到主编的大力支持,不但很快获得了所有文章的授权,而且被告知可以根据中文出版的实际情况予以删减。所以,引进出版学术著作,不仅仅要靠眼光,靠学识判断,有时也要靠运气和缘分。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原作者已经去世多年,但图书尚未进入公有领域,这时版权归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出版社手中,原出版社声明有著作权可以授权;另一种是出版社没有著作权,要征得作者家属或者权利继承人的同意。如果是后一种情形,有时会比较漫长。如果家属或者权利继承人健在,就要想方设法联系上家属获得授权。我们曾经为得到一位作者亲属的授权同意等了一年多,这个时候,考验编辑的就不仅仅是耐心,而且还有守法的自律心。
上述第二种情形中,还有一种情况更为特殊,即原作者去世后没有权利继承人,原出版社也没有著作权,图书尚未进入公有领域,这时该如何确认版权归属?此时又可以分两种情形,一种是该书有指定的管理人,则一切授权事宜由该管理人负责。我们在编辑《哈佛法律评论》时,曾经遇到类似情况,其中一位作者已经过世,没有找到权利继承人,最后所有授权事宜由《哈佛法律评论》指定的机构全权。另一种是没有指定管理人,这时各个国家规定不尽相同。以美国为例,他们有类似著作权公共管理机构的版权中心,称作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如果版权归属存有疑问,可以委托该机构进行处理。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日渐频繁,有些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同步出版,这样的外版图书在国内属于首次出版,可以省去版权联系的繁琐程序,但仍然需要在版权局作版权登记。
通常,在与对方出版社或者版权机构取得联系并初步确定版权归属之后,进入实质性授权谈判之前,还有一个样书或者电子版图书的寄送过程。学术著作引进与其他版权书略有不同之处在于,由于译者通常为该领域研究人员,外版书在确定引进之前编辑或者译者已经看到原著,对于内容篇幅已有了解,一般不需要在样书寄送后再评估选题。但样书寄送仍然是必备环节。
论文关键词:媒体;视听;教学
一张图片所表达的东西难道真的胜过千言万语·或者说一个声音真的胜过千幅画·无论怎么样,已经有很多人思考过关于视听媒体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许多教材都设法用图片自然而然地来表述一种通用的语言,即用它来替代这些语音和字素的体系。而一些方法却恰恰与这种设想相左,他们反而用拟声的方法来介绍语言的语义和功能特性。已有的研究一般也只是着重于媒体性的个别方面,如里希特(Richter)在《学习和媒体设计理论及其在多媒体语言学习中的运用》中就谈到了多媒体与发音训练方面的研究。(Richter,2002)。直到前几年才有人开始对电脑动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Scheller,2009:kritisch zum Einsatz auditiver Verfahren in suggestiven Methoden)而如今从事媒体在语言习得中的研究已经具有行为主义的和理据性的特性。本论文将从多重价值教育的视角来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媒体应用的原则、前景以及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教学和语言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视听法和听说法的角度转换
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视听法的概念以方法而著称。它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借助视听法来介绍接受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说,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这个语言的学习过程通常被看作是下意识行为和能力的培养。据此,视听法首先关注的就是较长或较短模式(pattern)和块(chunks)的下意识培养。人们可以在新的教学方法、教材和数字化学习方案中找到很多关于视听法的构成要素和行为主义的方法论,但大多无章可循。(Roche,2008)视听法媒体概念下的媒体通常是指不仅传播声音还要传播图像的媒体,如电视、CD光盘、DVD光盘以及视屏光盘等。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和教授媒介,即在视听法产生之前以及在当今仍然具有视听功能与特性的教师被忽略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组合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还被认为是一件稀罕事的时候,但这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标准。因此,曾经革新的并且突出了媒体功能的概念在特殊的教学环境中仍然是适合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的条件、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及(更新)具有建设性的图片教学受到了限制。在通讯理论中,视听—交际是一个理论上合理的说法,尽管它在视听范围内从日常行为中以媒体为中介的大众交际的意义上而言并不总是有明确含义。
随着从功能性到技术性标准的转变,数字媒体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在借助媒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而非技术。在以行为为主导的课堂上最注重的是用语言达到真实交际的目的。年轻的一代在这种以交际为目的的语境下非常注重实效地操作这些不同的电子仪器。那些被软件开发者和教育学家们认为媒体中所具有新奇和娱乐性的东西反而掩盖了教学法上的落后,因此这些东西带来的影响只是短暂的。因为这些东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聊情绪和注意力不集中。只有通过多媒体设备创建和达到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交流和学习的目的,教室里多媒体设置的配备才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成功。然而,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什么东西更能够传达语言与文化呢·但是,如果人们认可了这种以真实情景为基础的教学法,那么对视听—媒体提出的质疑就与在文学和教师培训中所遭遇的质疑完全不同。特殊情况下,这只是一个关于人们如何以及在何时使用投影仪或者具体的或虚拟的照相机的问题。因此,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由制造商印制的使用说明书。它涉及的是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不同的音频媒体和视觉媒体价值的确定,这其中有两项功能是相互关联的:真实语境下交流工具的功能和学习助手的功能。如果以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的交际能力为教学培养目的的话,那么在教学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到真实的演讲和写作动机、情景、上下文以及交流目标。因为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媒体的应用是非常讲究实效性的,媒体种类的不同形式便应运而生(直接独白或对话形式的交流,电子通讯如电话、网上聊天、电邮、论坛、博客、维基以及视频会议等),当然也可以将这些交流形式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但是,技术设备必须作为此类课堂教学的前提,设备要么是事先安装,要么是学生自备。而预期想到达到的能力、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课堂主题才真正决定着对电子设备的使用。尤其是这些电子产品适合作为学习工具,如它们可以应用于电子文档处理程序、电子资源(字典、汇编或拼写检查等)、日程安排、问卷调查、设计和施工方案、订单、资讯节目(如天气预报)以及互动游戏等等。电子媒体的这些用途可适用于基础任务学习以及案例学习、创新性学习以及情景教学和跨文化语言教学。电子媒体本身的使用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本的差异性也可能成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为了达到教与学的效果,听觉和视觉媒体目前主要体现在实现它的说明、娱乐和自动化功能。比如说,借助图像可以建立与对象、事件以及过程之间非语言的联系。这就包括不同产品,如语义特征、国情研究、区域研究以及发音或发声部位等相关图解。从行为主义教学方法意义而言,这些功能合成可能最终起着语言产生过程中参考的作用。一般人们很少去关心应该用哪种媒体来提供这些视觉信息。该程序应该保持不变。而这种方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在教学意图或预期与教学效果之间经常还会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市场上的发音训练教材不仅描述了发声部位在口咽中具置,而且还将学习者与母语者之间的发声部位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且通过示波记录模式将偏差与调准可视化。这有助于学习者分析和纠正错误发音。虽然我们无法否定这种表述的启发性价值,但是我们还是得指出它所存在的两个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正如在语音训练过程中所显示的那样,今天所拥有的技术不可能将语音信号分析到很精准的地步。结果便是:这种分析不到位;其次,有经验的说话者是不会按部就班地将这种可视性的图解提供的方法运用到发音过程中。声音的产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且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意识的控制。结果便是:有意识的纠错反倒以随机性为基础。听觉训练方法最好与发音的系统训练相配套,当训练的地点和时间有机地融合为一个行为链并且将训练对象语义化了的时候,那么这种训练就已经具有了内涵并且不再是机械的操练(比如在复数语素和ü意思差异上)。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这样一个行为的语境下也会存在一个为语法和语音练习提供的短时的、突出重点的暂停(时间)。但这是一个与意义和重实效语境下的链接和反馈有关的建议。(比较:为此有点语音的描述德国电话号码簿中不同电话号码的可视性或者在具体诗中那些舞台的、漫画的以及文字的拟声词和文本)
二、认知的可视化
根据多媒体教学的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multimedia learning)和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会有两种不同的语义记忆子系统对(语音)语言和图片信息进行处理。在语言和物质材料被处理的同时又生成了两个不同但又得在同一时间点汇聚的、心理上的图像。由于脚本的来源大多以图解的描述为基础,因此同样可以通过视觉流程来处理字素和图片材料。事实上,同时处理、编辑语音—语言和图像信息是一个非常大的消耗过程,但是利用多媒体资源来学习却比单单使用词典和图片的效率要高得多。信息被分开处理和储存的时间越长,被限定的认知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Engelkamp und Rummer和Engelkamp und Zimmer 认为,分别处理之间的协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学习说话以及说话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为了避免负担过重的影响,那么处理过程必须在时间和语义上高度协调一致,并且它还有可能进行更细微的分工。国情或区域信息中一个过早或过晚的一个插图都会影响到预期想要达到的积极效果。只有当语言信息与视觉信息同时显现的时候,才会在学习者那里产生积极的可持续性学习效果。
这种在语言教学领域的影响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程序的开发者根本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歇勒(Scheller)对语法动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研究是在以语法概念模式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还采用了多媒体学习理论的参数。由此,这个研究就将有目的的使用动画延伸到了教学和教育领域。最为辅助语义化助手的动画将信息直观化,它除了提供大量的文本信息以外,还将句法学和形态学的原理直观化了。视觉信息和语言信息之间的这种有效结合促使了多种检索途径的深入发展和形成。在动画的作用下,可视化的结构就变得轻松易学且通俗易懂。很多情况下,逐步呈现比静止的展示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因为比起静止的展示而言,分步呈现画面并非直接给出一个完整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者充满好奇的状态下逐步地将部分展现在他们眼前。这个过程无疑是一个激发学习者兴趣的过程。首先动画可以应用与语法结构的转换,因为这个时候动画可以是语法在结构的转换过程中清晰化和动态化。
语音、视觉、字素以及其他因素在激发大脑联想功能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话者发出“au”的音,那么听话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与这个音相关的单词,如Au、Auto、autonom、Aurora,Aurelia等等。当然,这种激活的强弱还跟上下文的语境有关。也就是说,语义的和语用的角度对被激活的词素和词位的选择起着关键性作用。中间环节的语义要素在此过程中被强烈地激活起来,其他的语义要素或被共同激活,但是须得经过上下文的筛选。激活扩散模式解释了这种相互联结的过程。在此,适当的视觉元素显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视觉信息会在激活与选择的时候起着与语言环境(语境)类似的作用。对比研究表明,即使是在抽象概念被激活的过程中,通过隐喻化来实现的语义具体化也不容忽视。(Roche,2006)在不同的语言中同样可以观察到抽象概念的直观化过程,只是每个过程都深深打上了自己特有文化的烙印。因此,具有典型文化特色的隐喻化过程是描述抽象词汇最有效的手段并且同时视觉材料在此还可以助上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