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区规划与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设计;空间布局;创新设计
一项目现状与资源
1、藏王墓
目前有史可考的规模最大的古陵墓群。整个陵墓群面积约305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有墓葬二十二座,现仅存十六座,能确定墓主的有九座,靠近河边有一座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之墓。墓上有松赞干布祠庙,内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2、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
该片区包含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宗遗址、金城公主墓、烽火台遗址、运水隧道等。
日乌德钦寺雄踞青瓦达孜山腰,其遗址遗迹的断壁残垣具独特的历史风情和观赏价值,更因其具有青瓦达孜宫遗址的可能性,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升级。
3、琼洁雪古村落
琼结雪古村落是吐蕃古都的历史碎片与现实载体、一个未开发的宁静村落。古都格局犹存且独具美感,古都后裔的生活也是生动风景。
4、地形地貌
规划区内主要由平原和坡地组成。藏王墓群和琼结雪古村落均位于琼结河谷的平原地带。青瓦达孜山西南半坡,东边坡度较陡,西边坡度较缓,山坡上平缓地块较少。
5、植被
受到高原气候等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影响,规划区内平原地带缺乏高大的林木植被,而坡地部分则多为的黄土,整体植被覆盖率较低。藏王陵墓周边的农田,种植有青稞、小麦等农作物;沿河地块的植被主要是杨、柳等林木。
二、定位与战略
1、定位
以尊重历史为原则,以历史记忆复原为主导,保护历史遗迹遗址,修复琼结琼洁雪古村落街巷格局与建筑肌理,再现历史原貌,活化历史文化,增进历史的现实感,重建世界对吐蕃古都的历史记忆,让吐蕃古都活起来。在景观营造方面,处处传播和弘扬的是吐蕃建筑、园林、广场、道路等景观营造手法;在规划分区方面,体现吐蕃古典文化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的自然分隔与融合;在文化基底方面,彰显吐蕃文化的博大精深,策划吐蕃古都的历史文化追忆产品、吐蕃古都的居住文化产品、美食文化产品、商业手工业文明产品、衣俗婚俗丧俗节俗和艺术,以顶尖设计、精品包装、个性化打造、高端品质满足现代人追古怀旧的情结。
2、景村一体战略
将藏王墓、青瓦达孜山日乌德钦寺及其遗址、琼结雪古村落捆绑为一个吐蕃古都。
3、保留与发展战略
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以免导致文化空间破坏,缺少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吸引原住地及周边的居民进入旅游区休闲、购物、就餐,形成本地人与游客共享的商圈,提升旅游区内商铺经营财气,优先安排原住地及周边居民就业,通过建设幸福古都改善其居住品质、美化生活环境、带动致富,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更好的融入和支持旅游事业,打造一种全新的“居游共享”旅游区开发模式。
三、空间布局
1、有机整合、人性化布局原则
因地制宜地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通过调整点、线、面等结构要素的配置关系,使整个旅游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形成主题清晰、功能互补的功能分区和旅游线路,保障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有序进行。
2、以自然手法分割与融合各功能区
分区规划要求体现和再现吐蕃古都的历史聚落,并融于大自然与现有人文史迹中。以自然手法分隔与融合吐蕃古都聚落式居住区、商业区、休闲区、观光区等,尽可能用河流、林卡勾勒边界,区隔休闲区的静与商业区的动;用古村落阡陌交织的古街老巷道路网络系统融合居住区、商业区的繁华便利;用以生态游步道串联观光片区,烘托沧桑历史与优美风光。
四、重点项目设计与创新
1、古村落的“保留”设计
1)创意思路
就如何提炼琼洁雪古村落个性上,它关系到整个吐蕃古都旅游区的个性气质,琼洁雪古村落,它的规模和格局,根据布达拉宫壁画记载,传承了吐蕃古都的轮廓形态,可以通过人工再现手法,重塑古都的历史意境。实地考察中,琼洁雪古村落的错落街巷、过街骑楼和阳台、院落盛开的花卉,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误入欧洲鲜花小镇之感,因此我们将琼洁雪古村落作为吐蕃古都游憩区来打造,让琼洁雪古村落做为吐蕃古都的核心载体,打造成欧洲中古世纪的鲜花小镇一样具有美学气质和休闲气息的地方,吸引游客前来、驻足、寄情于古,这里通过古都意境重塑工程、鲜花工程、重点项目示范工程这三大工程来实现构想,前两个工程顾名思义,通过环境和景观修缮再现一个历史残垣与浪漫色彩交织的土蕃古都,保留原始的人和物,不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留住部分居民从而使古都文化脉络得以传承,留住文化空间,保住古都应有的生活气息。
2)规划范围
琼洁雪古村落,占地面积210000平方米。
2、的园林-独特的“林卡”
1)创意思路
林卡”是藏语的音译,泛指树茂草盛、风景优美的地方,吐蕃时代,贵族上层、官家、寺院、庄园大多拥有人工建造的林卡,王室林卡则更是藏王处理政务、举行典礼、消夏避暑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夏宫。该区域是吐蕃王朝宗源地,几代赞普分别在此建立宫殿,建设王室林卡有充分的理由与历史依据。
依托深厚的吐蕃王室文化与天然树林景观,建设一座典型的吐蕃王室园林,为规划区的林卡赋予吐蕃王室园林的色彩,成为吐蕃王室休闲生活的体验地。
2)规划范围
琼结河东南昌嘎村苹果园,规划面积44000平方米,该区块毗邻琼结河,水资源丰富,且有大面积的苹果林林,环境优良,昌嘎村还是琼结乡村旅游示范点,有生态观光园一座,种植草莓有机蔬菜。
3)林卡的设计
主要为赞蒙湖,林卡王宫建筑,特色帐篷及园林绿化组成。
3.1赞蒙湖
建设要点
a) 林卡内开凿出一个线性人工湖,丰富林卡景观,同时也是为休闲业态营造环境。
b) 该湖泊命名为“赞蒙湖”,与赞普林卡的名称对应。
c) 杜撰文成公主经常在湖边游憩故事,建文成公主与宫女湖边游憩的雕塑。
d) 采用修旧如旧方式建设一座古亭或摆放休闲茶座,作为游客休憩的场所。
e) 区内酒店、餐厅等可沿水系分布,增进住宿就餐环境的优美感。
3.2林卡王宫建筑与帐篷
建设吐蕃王宫主题酒店,并取名为“林卡王宫”,集餐饮、住宿、文化表演于一体。在本林卡区规划林卡王宫酒店,一则土蕃王宫的居住文化体验非常具有吸引力,但青瓦达孜山青瓦达孜宫遗址已不存在,且青瓦达孜山遗址片区以保护为主和地势高给排水难度问题,不适合开发建设住宿项目,二则规避了过多酒店住宿放置于古村落,占用居民居住用地。而利用林卡空地,让游客在树林环绕的优美环境中体验土蕃王族休闲生活,对游客居民开发商三者都是更好的选择。
3.3建设要点
a) 依托赞蒙湖水景,依水而建。
b) 固定建筑与移动帐篷相结合,灵活应对客流变化,同时丰富游客体验。
c) 酒店的固定建筑主体部分采用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形建筑,融合吐蕃宫殿建筑特点。大量采用落地玻璃窗设计,尽可能的呈现林卡景观,增强室内外的通透感,增强采光。
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4帐篷是吐蕃时代藏族最常见的居住方式,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爱情故事为主题打造蜜月帐篷酒店,将豪华帐篷营造出野奢之感;帐篷均建在精心搭建的木质平台上,由杉木板路连成一体,或隐匿在河边绿荫中,或坐落在山坡树林间。白色羊毛毡帐篷配备特大号床和大号坐卧两用沙发床,洗浴设施齐全,恒温控制卧房,古香古色的梳妆台和茶几、华丽的吐蕃地毯、油灯、珍贵的瓷器和银饰以及无数盏蜡烛营造出完美氛围,和帐篷外粗犷丛林形成鲜明对比。
3.5绿化设计主要以现有的果木植被为基础,广泛种植杨树、藏青杨和汉柳,而人工湖周边则主要以种植柳树为主。
4)史迹的保护与设计
4.1规划思路:乌德钦寺遗址现仅存寺庙墙体轮廓,地上藏传佛教仍清晰可见;琼结宗遗址仅存地基;青瓦达孜宫的城墙和石砌碉堡现在该遗址区仍有残存。
深挖本区作为吐蕃王朝历代赞普宫殿青瓦达孜宫遗址所在地的历史价值,以“保护先行合理规划”理念对遗址进行保护,增进废墟历史传承,提升观光价值。
4.2主要内容:日乌德钦寺遗址修缮工程
对该片区以保护为主,旨在通过自然修缮手法,如日乌德钦寺遗址的墙体固化、边坡绿化、野生花卉种植、道路铺装做旧与改善等绿色保护措施,增进断壁残垣的观赏性。为保护和防止游客踩踏新开挖出的遗址地基,在不对遗址因施工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可在地下遗址遗迹上空覆盖玻璃保护屏障,游客仅通过玻璃屏观光地下部分。
① 墙壁固化
采用专业古建施工单位,用藏区特有原生态建材对日乌德钦寺遗址墙体进行加固。
② 路面原生态铺装
对遗址地面过多的碎石、乱石、晃动垒石进行清理,以大小规整的卵石加嵌草铺装出一条游步道,引导游客沿游步道参观遗址,其余地面则覆盖草皮,通过自然修缮法进行绿化,起到土壤加固作用。
③ 边坡绿化与野生花卉种植
选择适应本区海拔和气候条件的四季常青草种和低矮野生花卉对遗址周边大面积的边坡进行生态绿化,以鲜艳的植物色彩烘托遗址断壁残垣的历史沧桑感,提升吐蕃史迹的观光价值。
④ 烽火台修复
雄踞山上的青瓦达孜宫及其烽火台,因其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而使吐蕃王国在数次战争中胜利,烽火台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依照史料文字、图片记载以及青瓦达孜山遗存的城墙堡垒,原址恢复该烽火台一座及其相连城墙,并将该烽火台开发为休闲观景台,也是旅游区独特的风景。
⑤ 运水隧道修复
该隧道不仅是吐蕃时期往山上青瓦达孜宫送水的运水隧道,还是吐蕃王宫的军事防御设施,它作为吐蕃王宫山上与山下的唯一内部通道,具有易守难攻的军事优势,是吐蕃王宫建筑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恢复该运水隧道与山下泉水;在修复隧道的技术层面,应防止隧道爆破带来的坍塌问题、隧道内壁的加固问题等等;山下泉水可用打磨做旧卵石或石板自然围合,石板上可用藏文篆刻泉水可治愈眼病等美丽传说,水边树立吐蕃运水工具等景观小品。
5)特色集市与广场的设计
① 吐蕃古都的八角街
项目选址:五世达赖故居前干部居民楼所在地、县政府接待中心以南松赞干布路两岸沿街建筑。
建设要点:村落式购物街区,建筑肌理自然融于琼洁雪古村街巷,吐蕃时期商业手工业文明体验地。模拟琼洁雪古村落的建筑风格与街巷肌理来设计本购物街区,既有临街商铺,也有隐于闹市中的院落式商铺;购物街与古村的街巷相通。
② 羊皮卷广场
项目选址:位于琼洁雪古村落入口前北侧,松赞干布路以西,对角线地块为本规划入口服务区的游客中心和停车场。
建设要点:选择本土风干羊皮纸为景观素材,以丙烯或油画颜料在羊皮纸上绘画,画卷上加涂透明漆,保证画面不易剥落;主体景观考虑尺寸较大,可采用PU人造革替代;并在各羊皮画卷前后装裱透明亚克力,外框为木材做画框,以亚克力画框的形式规避日晒雨淋造成的损毁和修缮。
广场特色迎宾演出:琼结白面藏戏、吐蕃宫廷乐舞、古鼓舞、土风舞、拟兽舞、法器舞、“羌姆”神舞等。
五、结束语
民俗风景旅游区显著的地域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景观形态,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世界的瑰宝,对于现在的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吐蕃古都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是探索民俗景观的一个鲜明的案例,民俗景观设计还需要设计行业者不断的完善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吴陪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民俗文化特征[J]. 艺术百家. 2006(05).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景观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绿地的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和服务功能对居住区环境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就是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绿地在丰富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卫生、避灾和保持坡地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原则
1、注重生态设计的原则
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居环境的恶化,以及生态学的发展,生态设计的思想应运而生。所谓的生态设计就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遵循“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简单而言,它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场地进行规划设计,着重营造体现自然生态环境和植物群落景观的空间。居住区绿地设计就是要融入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一方面满足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需求,另一方面促进自然环境系统的平衡发展,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2、体现人性化的原则
居住区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是居住区的主体,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居民的户外活动逐渐丰富,对休闲、健身、交往空间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过程中就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进行环境设计,体现空间的适用性和多样性,从而为住户提供多样化的室外休闲公共活动空间。
3、塑造场所精神的原则
场所精神从广义方面可理解为所在地方的地理、气候、风土等自然精神和它所孕育的人文精神;狭义方面则是指景观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的利用及表现。很多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居住区绿地看作是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物”来看待,设计的形式浮华空洞,没有气质。实际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每一片土地都有它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是在自然与人文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只有充分尊重所在场地的内涵特质,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避免当前居住区设计中盲目地追求洋设计。
二、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与景观建设
1、合理的组织空间
充分利用“分、隔、挡、通”的园林艺术手法,挖掘住宅楼区土地潜力,以扩大绿化面积,弥补绿化用地的不足。用装饰花墙和景门将楼区封闭成不同的庭院,打破了楼群“一字形”、“行列式”呆板布局,形成了幢幢有院、院院有景,景景相连的舒适、整洁、美丽、幽雅的生活空间,改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而用花架不但可分割空间,还能使两侧的景物互为因借,彼此衬托,花架在这里作为中景,使空间具有远、中、近3个层次,产生空间延伸的效果。
2、合理的小品景观
合理的布置园林小品,以丰富小区绿地的内容,增加游憩趣味,使空间富于变化,起到点景的作用,也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的场所。在居住环境中,小品不起主景作用,在景观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完善居住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创造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品造价低,见效快,对居住环境起到点缀、陪衬、填白等绿化景观的辅助作用。小品的设置宜精不宜粗,体量不宜大,要根据居住建筑的形式、风格,居住环境的特色,居民的文化层次及爱好,空间的特性、色彩、尺度以及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选用合适的材料。小品的形式与内容要与环境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成为有机的整体。精致而小巧的花架、流动的喷泉、体现生活情趣的雕塑小品,能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同时也能很好地体现文化主题。小品在居住区硬质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小品往往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和小区的标识。园林小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有深刻的内涵。只有表达一定意境和情趣的小品,才能具有感染力,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因此,园林小品的设计要巧于构思。
3、重视水景设计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自古以来的城镇都是依水而建的,因此,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特别要重视“水景”的设计。那么,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难的是成景。“一潭死水”会让住户掩鼻而过,叫苦连天。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也应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做到真正的“活水”。因此,在“水景”设计的同时,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并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高低起伏,即体现自然,又节省费用。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和雨水的回收利用。同时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等,让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因此,关注居住区绿地绿化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建设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居住空间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不断创新,不拘于前人的成见,不囿于已有的经验,不止于既得的成就,就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亲切优美舒心的居住环境。
4、合理的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不仅仅是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同时追求生态化与多样化,以植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为基础,根据生物的共生、循环、竞争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创造舒适、卫生、宁静的生态环境。
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在自然界中,植物之间的存在竞争、共生、寄生、他感等关系,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考虑植物种间的关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以及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通过多样的植物种类和复杂的结构达到植物群落的稳定,营造生物多样性的景观。同时,突出特色种植,采用主题园形式,形成主题化的绿色景观。
植物配置还要注重地域特色,考虑观赏性与乡土化的关系。以当地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绿地植物配置的主体,合理使用外来树种,点缀少量各类观赏性植物,通过常绿、落叶植物相结合,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植物结合来形成多样性、艺术化的景观。
在植物品种的布局上,还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植物造景的前提下,适当的多运用松柏类植物、香料植物和香花类植物,这些植物的叶片或花,可分泌一些芳香类物质,不仅对空气中的细菌有杀伤作用,而且人呼吸这类芳香物质,有提神醒脑、沁心健身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必须将艺术文化内涵和生态园林的科学内容充实到绿地的规划设计中,既体现居住绿地景观的个性与差异性,同时满足人们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立艺.浅探现代园林景观建设的艺术化[J].农家之友.2010(0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61-01
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因为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
我国建国以来,住宅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家家有新居、户户有住房,但这都停留在解决多少人的居住问题上,还没有从简单的需要走出来,大都只是满足于斗室之中便可,而忽略了环境效益的综合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文化程度的落后。今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住宅建设逐步走向商品化的轨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给建筑师、规划师们提出了更新的课题。
目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 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于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居住在这类环境里的人们常常埋怨:“活动的地方都没有”。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
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 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的诸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 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虽然那时建造的园林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但不论立于任何观点之上来看,其心理手法之宗旨是以人的生活需要而出发,符合人的审美情感。有园林之所以能在当今还受现代人的取悦观赏而久居不衰,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的启迪的。
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 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典代直的规划方法,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壁如,意大利某居住小区用地29.5公顷,道路采用逐级由宽到 的树枝状道路网,建筑的布置完全摒弃了行列式规划方式,而用房屋的朝向仍保证了住户良好的日照条件。由于住宅独特的规划布置,使住宅全部为三层的建筑群体,仍然获得与众不同的效果。又如,我国安徽省某地,占地3公顷,整个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均采用曲线布置,住宅间的小道也曲线连接,塑造成田园风景式的居住环境。居住其间使人 如置身于大自然而心情舒畅。
关键词:可持续城市理念;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more attention to cityplanning and community-based, the traditional planningmodel because contrary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no longer suitable forcommunity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ity under the concept of value in this context.
Keywords: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city; New Urbanism; community planning
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它代表了人类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被暴露。如何营造人性化的社区,成为一个越来越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摆在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面前。新城市主义针对郊区化蔓延发展产生的弊病,提出旨在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的城镇生活氛围。其核心思想中提倡功能混合,促进邻里交往与交流,对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视等一系列人性化设计内涵对我国目前的社区环境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一、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城市不是“城市”与“生态”的简单叠加。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果用牛顿拉普拉斯决定论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的运动规律,并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的话,其中每个参量所涉及的自由度的个数将非常之多,况且很难对每个参量进行定量描述。因此,假设存在一个描摹城市的方程式,恐怕也是很难求解的。尽管人们为建设生态城市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专门测度生态城市的标准,也许这个所谓的标准永远也不会有,因为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地域性。
生态城市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人们采取不同的方式、途径,就是为了实现“生态城市”这一目标。例如,巴西的库里第巴市、德国的Erlangen市从交通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我国的一些城市则从绿化、生态恢复入手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走向生态城市虽然任重而道远,但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
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发起新城市主义理念,并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目标。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有不同的空间价值观,很多学者认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就体现在具有意识形态且又能够反映社会公平的空间公正观方面。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理念在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强调公共空间的公平性,不仅能够实现空间公正的规划理念,还能兼顾社区的空间功能。
以强制性适宜居住环境为标准的社会平等价值观。城市居民追求的最基本的人本空间就是城市社区空间的适宜居住性,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最基础的居住空间,不会因为国家、地区不同而有所改变。
以混合居住为主的社会平等空间的适宜居住性。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通用模式就是混合居住模式。混合居住模式是处于社会各个阶层不同人士居住空间融合的体现,每个国家的每个地区都有这样的居住空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隔膜,体现社区的融合。
强调社区公共区域各个阶层的平等可进入性。“空间错位”指的是居民居住地和工作地的空间设置不合理,即错配。在城市经济影响下社区的建设倾向于中上层居民的居住空间,下阶层居民的居住空间处于被中上层“剥夺”的状态之中,导致城市社区构建中空间不公正。
三、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
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将社会环境和人为居住要求、空间功能多样性以及社区平等结合起来,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居民对现实居住环境的期盼,体现了健康、平等的人为居住环境。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社会价值观主要有四个,分别是社会环境的协调性、空间的多样性、人文性以及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下面进行逐一介绍:
1.社会环境的协调性。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发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冲突,为了调节三者之间的冲突,城市建筑师和设计者在可持续发展城市理念的前提下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倡在充分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构建具有人性化的城市生态社区。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本质理念。
2.空间的多样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新城市主义倡导居住空间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即在一定范围内居民居住、生活、上班、上学、休闲和娱乐等的空间功能统一;二是城市社区居民居住阶层的多样性,即一个社区内居住的居民来自各个阶层,体现了社会居住环境的公平与对应空间的公正性,减少了由于“空间错位”带来的空间歧视。
3.人文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提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注重实现人类生活、居住的便利性,将生活工作、休闲娱乐、公共交通、体育活动设施等进行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空气质量、社交网路以及社会就业等对人类居住生活的影响,努力构建更为合理、健康的居住环境。
4.社区空间的平等使用性。可持续城市理念下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平等性提倡各个阶层平等使用公共设施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便利可达的公共通如公交等增加了各个阶层人群的通勤流量,最大程度上了消除了社会空间歧视隔膜,有助于促进社会各个阶层人群关系的融洽发展。还有一些公共娱乐设施如社区公园等,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中社区融合的构建理念。二是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建造了价格不同的住宅,不同阶层的人群都可支付使用,提高了社会居住空间各个阶层居民的可进入性。
四、结束语
新城市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我国城市并没有经过完全类似西方郊区迁移往返的过程,但是在快速发展条件下也显现出许多问题。随着全面信息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的冲击,新城市主义为城市提供了人文,自然和社区平衡发展的思想,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及社区生活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武贤慧,沙爱民.美国新传统邻里道路设计对我国小城镇道路设计的启示[J].中外公路,2007,(3).
>> 刍议居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 关于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考 生态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浅论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居住区水景观规划设计 探讨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规划 浅谈生态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 关于居住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浅析 城郊农村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作者:刘抚英 2009-10 浙江工业大学。
2.《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
2004首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建筑论坛讲演:德国墨尼黑大学城市设计和规划学院索菲。沃尔夫荣教授
4.《我国城市住区景观与环境建设问题探讨》 《城市建筑》2007年05期作者:孙凤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